A. 務川電影院今日電影有
巴黎假期、美人魚之海盜來襲、恐怖游泳館、謎城、太平輪下、楊貴妃、煎餅俠、捉妖記、 小時代4、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差不多在這些電影之中
B. 出山的觀後感誰會寫
這是一部重大現實題材的紀錄片,沒有精心構思的劇本台詞,沒有影迷追捧的大腕明星,沒有玄幻震撼的場景設計,沒有觸目驚心的特技表演,沒有邏輯嚴密、慷慨激昂的旁白陳詞,不多的背景音樂,也顯得輕盈淡然。影片沒有「虛構」,也沒有雷同的「巧合」,而是用鏡頭忠實地記錄了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大漆村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真人真事。這就是焦波導演的紀錄電影《出山記》。
一部片子 五味俱全
紀錄電影《出山記》呈現的,只是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石朝鄉自然的景象、真實的變遷,以及這里的幹部群眾毫無掩飾和修飾的言語行為。這些因素,卻激起了觀眾「五味俱全」的感受。
苦:天寒地凍,四壁漏風的房屋難以抵擋寒風的侵襲;疾病加身,高聳入雲的大山隨時可能延誤搶救的時機;男大當婚,貧窮的家境卻讓年逾30的申周無法實現傳宗接代這一簡單的心願……由此,可見他們物質與精神生活之苦。
酸:貧困慣了,幹部苦口婆心勸村民搬出大山,卻有村民不願意;年輕人申周想搬出大山過好一點的生活,他的父親強行阻止,甚至為此鬧得父子反目;村黨總支書記申修軍一心撲在脫貧攻堅工作上,無法照顧家庭,群眾也不理解,兄弟還跟著吃虧,搞得自己里里外外不是人……這一切,不能不讓人感到心酸。
辛:國家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幹部真心誠意為民服務,想來應該立刻得到群眾滿心支持,也會贏得群眾一片歡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易地搬遷過程中,由於有的群眾對未來的生活心存憂慮,或留戀故土,遲遲不肯搬出大山;大通道建設當中,由於涉及拆除民房和佔用群眾墳地等具體事宜,部分村民甚至以死相逼阻撓施工;符合條件享受扶貧政策的人,卻因自己是村支書的弟弟而被群眾「盯」上,沒有辦法享受扶貧政策;個別不符合條件的人也想享受扶貧政策,因為沒有得到滿足就謾罵甚至毆打幹部……這一切,讓觀眾實實在在地看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艱辛。
咸:通過幹部反復做工作,申周的父親終於同意搬遷,當他把全數存款拿出用於搬遷時,申周卻勸父親留點備用,他幾經周折終於借到了錢。泉里村民組一直盼望著能通公路,卻因設計不符實際,使村民的夢想成為了泡影。幾次背著父親翻山越嶺去看病的申學科帶著鄉村幹部和設計、施工方現場探尋線路,終於促使公路得以修通。曾經跟申修軍爭吵的村民住進新房後,明白國家政策和黨的幹部真是為了貧困群眾好,真誠地承認自己錯了……當看到這一幕幕情景之時,眼裡不免湧起咸鹹的淚水。
甘:影片當中雖然有脫貧之前群眾的貧苦,幹部的心酸,但是通過各方不懈努力,最終換來的卻是甘甜的果實:易地搬遷戶住進了新居,過起了城市人的生活;特色產業戶領到了紅包,感受到致富的喜悅;外來大貨車收走了山羊,帶富了鄉村的村民;山裡小夥子娶到了新娘,享受著幸福的滋味……看到這些可喜的場景和脫貧群眾滿臉的笑容,內心也不禁湧起一絲甜蜜的感覺。
《出山記》以其真實與質朴觸動了觀眾的心靈,也引發了筆者的深思:脫貧攻堅這樁大事,並不是簡單的投資投勞就可以做好的,需要各級幹部付出十分艱辛的努力;解決群眾物質方面的貧困尚且不易,解決精神方面的貧困更是任重而道遠。
C.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古代有什麼奇事或名人
歷史名人
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田佑恭
田景賢
鄒 慶
申 ?
李英才
蔡宇光
申紹伯
龔來發
申尚賢
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生也忠孝 死亦綱常--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申佑,字天錫,生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55),世居務川火炭丫(今大坪鎮龍潭村)。龍潭村申姓佔98%以上,皆以申佑後裔為榮。當地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關於申佑的故事,如「天池塘」、「來雁塘」的傳說。
據說申佑幼時即「有至性、穎異不群」,與同窗鄒慶、田太、苟祿在江邊回龍寺讀書時,老師見四人聰明好學,遂於四人名字中都加一「天」字(即申天佑、鄒天慶、田天太、苟天祿),寄予願望,四人利用課余時間挖得池塘一口,因四人名中都有「天」字,故名「天池塘」。「來雁塘」則是說江邊回龍寺一帶古時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風景優美,常有大雁棲息於上。明正統年間,江邊兩岩申佑、鄒慶、鄒?(鄒慶之子)先後中舉。時人以雁為瑞兆,附會此塘曰「來雁塘」。而筆者在龍潭寨聽到的最多、最為當地人津津樂樂道的則是申佑的三烈事跡。
其一:事親之難能可貴,申佑童年時,一天隨父親上山耕作,忽然從樹林中竄出一隻老虎,申佑父親驚惶失措、躲避不及,被老虎攔腰一口咬住,申佑雖年僅七、八歲,然而目睹父親被咬去,救父心切,竟忘了危險,手執一根木棍,毫無懼色地跑上去猛打老虎,老虎竟然震懾於申佑的稚子之威,丟下叨在口中的美食,就這樣申佑救回了父親。
其二:事師之難,申佑16歲時(即正統五年1441)考中舉人並入國子監學習,當時有祭酒李時勉因談論時事觸怒英宗皇帝,英宗下旨將李時勉下獄並帶枷示眾於國子監門口。申佑挺身而出,倡儀國子監六館學生齊聚皇宮門外,同石大用等人槌鼓請願,願意以身代替師難,英宗皇帝或許是迫於壓力,也或許是受到申佑等人精神的感動,最後開釋了李時勉。
其三:事君之難,正統十年,申佑20歲考中進士,授四川道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軍四路南犯,宦官王振調集五十多萬人,蠱惑英宗親征。申祜以御史身份隨駕出征,兵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以瓦剌軍包圍,幾次突圍,申佑都隨侍帝駕旁,為英宗擋敵開路,戰斗中,申佑捨生忘死,以致身上的鮮血都濺到英宗衣服上,然終不能脫困。最後,英宗不得不下令在群臣中選與自己相貌相似的大臣,代乘帝輿突圍。因申佑貌似宗宗,所以由他乘上英宗的帝駕,吸引瓦剌軍,掩護英宗突圍。最後,申佑死於瓦剌軍的重重追殺,時年僅24歲。而英宗雖然保全了性命,卻終被瓦剌所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古人說: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天下之三本,申佑在君、親、師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都表現出了一貫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忠孝本色。龍潭文化人申學倫老師在這樣侃侃而談說到申佑時,言辭間充滿著自豪。是的,申佑不僅是龍潭人的驕傲,也不僅是申姓人的驕傲,他更是務川縣所有仡佬兒女的驕傲,他的精神,並不僅僅是封建禮教的忠孝倫理,更是中國傳統美德成仁取義、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體現。
英宗被俘,成王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年號景泰。景泰元年,朝廷下五道敕命:一、申佑死難、特贈進階文林郎,職如故;二、申佑之父申俊(已死),特贈進階文林郎,四川道監察御史;三、申佑嫡母張氏曾孺人;四、申佑生母李氏贈孺人;五、申佑妻李氏特封孺人。景泰三年,特賜申佑子申鏈恩生(見嘉靖《思南府志?敕誥篇》)。
英宗回京後於景泰七年(1456)再次登基,對「土木之變」中死難之臣均予追封、賜譜號,但唯獨缺申佑名,對此,後世頗多不平,嘉靖年間御史簫重望在其奏疏中言及此時說:「……所以坐享太平,獲晏安全盛之業,伊誰之力也哉 奈何天順改元登極,竟忘代駕之功,通紀不掛一字,謚與蔭典不及一言,而土木堡忠臣廟渺焉無聞,公道淹沒,後之人臣,亦何樂於以忠自見者。反不若景帝即位,尚憫孤忠之死難,深憐塞草之凄愴,寵錫以敕命,連蔭二子……」,禮部尚書程敏政在其奏本議稿中亦有言:「……君子骨棄鱗介之鄉,名落封簡之牘,致有血濺帝衣,而不獲頤脂黿鼎……,國祀無聞,鄉祀無聞,里中不嘗一豆,襲蔭忘其裔……」,崇禎史部文選司郎中楊廷昭在《忠孝申御史公實跡序》中說:「……何同難之十六君俱已開國成家,告圭廟食,燔柴之夜,獨不分公一 羹乎!」那麼「於殉難十六人中獨缺其名」的原因是什麼呢?(據《明史英宗前記》所記載:死於土木之役的大臣有「英國公張輔,泰寧候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候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蓋,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啟」等十六人。)簫重望說是:「申公無親識之在朝,亦無子第之在職,英宗當國步艱難之際,倥傯喪亂之秋,申佑遠在天末……」,楊廷昭認為「近水有月,僻壤無天,非浪說也」。此二人都認為申佑出生偏遠之鄉,一無親朋好友二無後人子弟在朝為官,無人為其死難呼鳴,英宗又值國步難艱之際,倥傯喪亂之秋,故而在謚萌祀典死難之臣時忘了申佑。
這種說法雖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個人認為:申佑死難於王事,前景泰帝於戰事當年即有敕命,可見當時的官方對申佑死難之事是確鑿無疑的,並非與申佑遠在偏僻之鄉而有厚薄;而與申佑一同長大、一同讀書的好友鄒慶此時任雲南姚安軍民知府,說無親朋故識在朝為官恐怕也不成立;況且申佑作業一名御史死於王事而無褒恤,眾御史大臣以及都察院,怎會不為其鳴爭?那麼,是申佑官職太低嗎?明朝的分道監察御史與副都御史的官職基本相同,而副都御史鄧啟在土木之役戰死大臣名單中赫然有名,由此可見也不是申佑官職太低的緣故。這種種疑點說明英宗褒恤土木之役死難之臣時,獨缺申佑是有其它原因的。
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威嚴有加,尊榮無比,然而土木之役,英宗皇帝竟被異族所俘,是極有損皇帝身份的,這一段歷史,肯定是英宗的難言之隱,然而″土木之變″又是大事,史書不得不記,而這件大事件中的一個細節,卻是英宗記憶深處最不願回憶的,那就是申佑代駕死難之事。「命群中選有與聯貌相結合,妨不代聯乘輿,庶脫聯難,眾推申侍御,君貌若相似,即命以身代躬乘鑾遠馭……」(簫重望上奏疏),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申佑代乘帝輿突圍的主意是英宗自己想出來的,這種″狸貓換太子″的下下之策,反映出了當時英宗皇帝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心態,這種用犧牲別人生命換取自己性命的作法,是任何人都不恥的,這也就成了英宗以後最難堪的回憶,最不願別人提及的一段往事。而後來竟有人為英宗開脫道:″謂北征之役,張輔、王佐亦同於靖難,無匡救之功;侍駕之臣朱勇、薛綬未必非精忠,乏安全之策,且喜寧與振亦於軍中,不宜濫恤″,也就是說,死難的臣子,雖然忠心耿耿,但最終都沒能匡救英宗皇帝,況且又有太監喜寧降敵,王振伏誅,所以褒恤不宜濫施,然而事實卻是英宗天順改元登基之後,對王振並無怨恨之心,反而為王振立廟祭祀,可見這種開脫是何其蒼白無力。英宗之所以隻字不提申佑代駕死難之事,其實是怕自己在土木堡中貪生怕死的情形大白於天下。英宗不僅自己全然忘了申佑血濺帝衣、代駕之功,而且壓制下級對申佑功績的評敘,土木堡忠臣廟即是一例,這種祀祠忠臣的廟宇,一般都是經禮部審查議定,皇帝下旨修建的,何況土木之役還是英宗親歷之戰,然而就是在這座最有紀念意義的忠臣廟內,卻「獨不見申侍御忠孝名臣牌位」(簫重望上奏疏),史官也不敢妄自記錄,以致「通紀不掛一字」、「史俱缺文」。這都與英宗皇帝有極大關系,或者說,這些都是在英宗的直接授意下這樣做的。
然公道自在,天理難泯。英宗後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間,先有禮部尚書程敏政奏議草稿「後以他事,不果具奏」,後有「肖重望以一事入奏,敖宗慶以三烈稱奇,楊廷昭謂義重綱常、田西麓言榮及鄉國」,眾起而為申佑死難之事呼籲,題請特祠。此時又正值嘉靖皇帝大禮議,編寫《明倫大典》,推崇禮制,於是終得朝廷賜謚「忠節」,並於嘉靖十年(1531)由巡按御史郭弘化令思南府、務川縣分別立祠以祀之,祠名「申忠節公祠」,申佑忠魂終有所依矣。務川″申忠節公祠″座落於縣城菠蘿山簏,又名「申佑祠」,今存。祠廣20米,寬21米,四周封火山牆,有正殿、兩廂、牌樓等建築,康熙、道光年間相繼修葺。據傳,過去每屆縣官到務川上任後都要到申佑祠拜祭,每次維修,也都要抬高原建築,以昭著申佑的忠孝精神,由此可見申佑對後世的影響。
申佑對務川文化教育產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務川雖為黔古邑,然而地處偏遠,明嘉靖前縣內無學,往往山行五六日到思南府就學,這使得許多俊秀之才埋沒於山區。然而至申佑登進士一舉成名,天下皆知,始有郡人田秋為務川、印江請建學宮。查嘉靖《思南府志》,思南府治二縣四司,建儒學立文廟者僅本府及務川縣。試想,若沒有被師承王陽明、官至雲南參政的李渭譽為″南畿文學宗″的申佑,若沒有申佑的千秋完節,焉有務川縣的儒學。務川教育至此大盛,修建書院,蔚然成風,先後建有敷文書院、淳化書院、修文書院、羅峰書院、培元書院等。教育的興起,為務川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據《務川縣志》載,明、清兩朝,務川共出進士、舉人83人,蔚為壯觀。而後世的仁人志士、芸芸學子亦同樣秉承了申佑成仁取義,正氣浩然,鐵骨錚錚,生死置之度外的忠臣氣節。光緒二十年(1895)康有為、梁啟超發起603名舉人簽名的「公車上書」,務川赴京會試舉人徐致和、聶樹楷、申允熙、申德渠慨然簽名,義無反顧地參加這一愛國義舉;王濟輝,務川三坑人,先任吉林臨江縣知事,大義凜然回拒日本人繪制其轄地地圖,後任桓縣知事,誓師討伐袁世凱。文化是繼承的,精神是傳承的,申佑的忠烈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仡佬人,他們為了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強大,捨生忘死,奮斗不息。
謹以申佑祠對聯一幅為本文作結。
視死如歸,七尺浮軀損土木
欲生有甚,千秋正氣壯山河
參考資料:
1、龍潭後寨道光十三年(1833)申氏族譜
2、嘉靖《思南府志》
3、《務川縣志》
4、《明史》
田佑恭
田佑恭 (1075~1154年),字子禮,宋思州務川縣人。自幼有膽識。未受任時正遇靖州(今湖南靖縣)土酋叛亂,其父奉令征討。父當行,但因病不能去。田佑恭曰:「諺有之『養子防老』,願代父而往,死無悔矣。」亂平,元符二年(1099年)授田佑恭團練使。政和間,宋徽宗召田佑恭入朝,厚賜田佑恭,拜為番部長,統領思州疆土。宋政和二年(1112年)黃陽洞酋首冉萬花聚眾叛亂犯黔州,田佑恭奉命征討,很快剿平,俘獲首領,威名顯著,朝廷擢升田佑恭成忠郎,充思州邊西巡檢。政和五年統義兵策應瀘南,解梅嶺堡之圍,智擒卜漏,平2州8縣及諸屯30餘城,拓地2000餘里。朝廷授忠義郎轉武翼郎。此後,田佑恭多次奉令出征平亂並抗擊金人入侵。身經百戰,屢建奇功,頗得朝廷信任。曾三次被召入京,朝廷賜以金帶、銀器、鞍馬等物,並擢陞官職。政和七年以功轉武翼大夫,加榮州刺史;宣和元年(1119年)授瀘州兵馬鈐轄,加忠州團練使,再加貴州(今廣西貴縣)防禦史,充成都府路兵馬都監,令利州(今四川廣元)駐扎;紹興元年(1131年)授夔州路兵馬鈐轄,遷中亮大夫;同年,復置思州,知思州軍州事兼務川縣事,因保蜀有功,加華州觀察使;三年,遷通侍大夫;十一年以累大功,遷奉寧軍承宣使,加邊郡承宣使,仍領思州事。
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七月初九,田佑恭因老告終,享年80。南宋進廷贈正任保康軍承宣使。其子田汝端襲爵位,以後行兩郊大禮,贈開封儀同三司、少師、思國公。黔州通判郎中於觀撰銘旌表。殮葬於務川歸義鄉西山之原,遠祖田克昌墓之側。後人感其安邊威德,於思州、珍州立祠鑄鼎,呼其祠為「少師祠」。
田景賢
田景賢(1236~1297年),田佑恭七世孫,字德孚,宋思州務川縣人。生於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自幼勤奮好學,演文習武,善與人交。16歲時,其父去世,襲父職,兼南平軍沿邊各洞宣撫使。在胞叔田應庚(宋守御使)、田應已(忠勝軍副都統)扶助下,維護社會安定,使地處四周動亂的思州,民安物阜。寶佑五年(1257年),宋朝廷嘉許。咸淳年間,又於隘頭上衙(含沿河縣客田鄉)設立巡檢司,以族人田宗恕為巡檢,加強了對元兵的防範。
德佑年間,京都臨安守衛空虛,形勢危急,謝太後下詔各地「勤王」。田景賢與播州知州楊邦憲,各率兵遠程赴臨安「勤王」。軍行至真州(今江蘇征儀縣),適遇元兵,田景賢、楊邦憲協助真州知州苗再成、守將趙孟錦與元兵大戰於老鸛嘴(俗稱黃天盪),首戰告捷。是年四月,朝廷加委田景賢為團練使,率兵入衛京都。九月又擢升為福州觀察使,仍鎮守京都。是時丞相陳宜中當國。十二月,陳宜中派屬官柳兵到元軍求降,田景賢遂率師還鄉。
景炎二年(1277年)春,元兵攻下重慶,緊迫思州,田景賢於是致表請降。元廷於思州置新軍萬戶府,以田景賢為總管。次年春,奉召朝參,授田景賢思州軍民安撫使,進爵榮祿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此時元兵已進駐鎮遠,他不顧個人進退,上書忽必烈,要求元兵進駐思州,不得騷擾百姓,元廷「從之」。是年,他將思州治所由今務川縣城遷至德江龍泉坪小谷庄。不久火夢其城,又遷徙都坪清江城(今岑鞏)。原思州領務川、安夷、思邛、邛水4縣。宋末元初,思州領地比原屬地擴大一倍。大德元年(1297年),田景賢病卒,享年62歲,安葬於龍崗之南(今岑鞏縣)。
鄒 慶
鄒慶(1408~1481年),字佑之、天慶,號止庵,務川縣江邊人。鄒慶幼時,在家鄉回寺讀私塾。同窗中、申佑、田太、苟祿、鄒慶4人最得老師賞識。老師見他們四人學習刻苦,才思敏捷,特在他們四人的姓名中加一「天」字,名曰:「申天?、田天太、苟天祿、鄒天慶」。他們四人每天在完成功課之後,利用休息時間,在學校對面挖成2畝多大的泥塘,又從河裡捉魚到塘里喂養。魚塘是四個天字輩的學生修成,人們稱之為「天池塘」。
明正統五年(1440年),鄒慶去雲南昆明鄉試(當時貴州未設考場),中庚申舉人。景泰元(1450年),授雲南省北勝州知州,為官清廉,勤於政事,愛護百姓。天順三年(1459年),升授雲南姚安軍民知府。成化二年(1466年),奉旨回鄉養老。姚安百姓依依不捨,送他銅獅1對,重20公斤;銅花瓶1對,重10公斤,以示官民之情。
明理學家、西南大儒李渭評價說:「鄒公慶,父子才美,與侍御公(指申?)埒名。鄒公為滇州郡,卓有吏治,聲稱前哲,發祥遐域,振采宇內」。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朝廷贈鄒慶中憲大夫。次年在家鄉病故,享年73歲,葬於江邊楊柳池。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思南知府洪價采士論,舉入鄉賢祠。
申 ?
申?(1425~1449年),字天錫,務川縣火炭埡人。申?天資聰穎,有膽識。少時隨父至田間,一隻猛虎突然從林中竄出來,向其父撲去,欲銜走,申?機智勇敢,持棒猛擊其虎,虎被擊痛而放口驚逃,其父倖免一死。申?勤奮好學,前往思南府城參加童試,補郡弟子員。明正統五年(1442年),申?去喜馬拉雅山昆明參加鄉試,中庚申舉人。遂進京入太學肄業。在就讀期間,祭酒李時勉,因諫政事遭奸臣王振讒言陷害入獄,帶枷示眾於國子監門。申?義憤填膺,倡議六館諸生,上疏以拯師難。六館諸生雖同性老師愛冤,但畏懼王振勢大,怕遭株連,惟申?與石大用槌鼓稱冤,伏闕不起,願以身代師死。明英宗深受感動,特赦李時勉,讓其官還在職。申?拯救師難的義舉,蜚聲於京師。正統九年,申?參加京試中甲子科進士,官拜四川道監察御史,時年19歲。在任期間,剛正不阿,膽識才略為群僚敬佩。申?學識淵博,重視培養人才,每次出巡州府,都要召集當地諸生,講授經史,答疑解惑,提高地方人才素質。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刺軍大舉入侵,邊關吃緊,告急文書紛紛來到北京,朝廷一片慌亂。英宗在權宦王振挾持下「御駕親征」。申?以名御史身份,奉詔從征。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被瓦刺軍圍擊,潰亡過半,走投無路。在這危急關頭,申?從大局出發,為保皇上安全,穿龍衣,乘輿出征誘敵。瓦刺軍認為是英宗出逃,緊追不舍,申?遇害殉難,年僅24歲,史稱「土木堡之變」。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表彰忠烈,為申?殉國褒顯,謚忠節敕曰:「人孰無死,惟死於國事者為至榮也。特追贈其為文林郎。」並下敕命五道,推恩及其父、母、妻、子。明嘉靖十年(1531年),貴州巡按使郭弘化令思南府及務川縣立祠祭祀。
申?一生的事跡,在《明史》、嘉靖《思南府志》、道光《思南府續志》均有記載,近代出版的《中國名人大辭典》列有專條。
李英才
李英才,字育之(1605~1649年),務川縣涪洋辰溪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負笈遠游四川求學。年弱冠,考中文生,食廩餼。李英才3個胞弟,由其親自教育,均補弟子員,時人稱:「一門四秀才」。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英才39歲,赴貴陽參加壬午科鄉試,中舉人,名列二十七。時值明末,朝政腐敗,社會動盪,遂隱居不仕,立志培育子女成才。於是辦起家學,進行庭教。他有5個兒子,長子李士火昌 ,康熙八年(1669年)中己酉科十三名舉人,官四川馬湖府知府,嘉定(今樂山)州鹽法府鹽茶使;次子李火昆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歲出貢,未仕,三子李士火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戍科舉人,未仕;四子李士火奎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庚午十三名舉人,官清浪衛(今地已並入鎮遠)和思州(今岑鞏)儒學教授;五子李士火員 ,雍正元年(1723年)中癸卯科十三名舉人,官麻哈州(今麻江)學正,安順府教授。五子皆中科舉,人們譽為「一門五子登科」。
清順治元年(1644年),孫可望占據貴陽,聞李英才賢能,派使束帛加璧來家禮聘出山,共謀軍事。李英才覺可望等系烏合之眾,相互傾軋,難成大業,遂婉謝絕。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叛清,十二月佔領貴陽,遣使來鄉聘為幕僚。李英才科頭跣足,佯作狂人,厲聲拒之。自甘清寒,樂守田園。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李英才病故,享年90歲。
蔡宇光
蔡宇光(1802~1884年),號榮軒,務川縣城人。生於嘉慶七年(1802年)冬月初十,自幼勤奮,矢志向學。道光初年考取弟子員,食廩餼。後去北方,被聘為漕運總督朱澍之家庭教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參加順天府(今北京)丙午科鄉試,中「北闈」第二十八名舉人。後回務川老家,勤修學業,手不釋卷,博覽群書,亦常研醫學。咸豐年間,蔡宇光隻身北上會試,屢試不中,滯留京城。
同治三年(1864年),吏部揀發甘肅省以知縣候用。剛入省,奉命任兩當縣知縣,有政聲,升調平涼府知府。不久,遇固原兵變,平涼遭劫,蔡宇光險些喪命。省巡憫其苦衷,改委會寧縣知縣。蔡宇光辦事公道,人稱「蔡青天」。
光緒元年(1875年),甘肅省舉行恩科鄉試,調蔡宇光任監考。臘月事畢,調任金縣知縣。光緒二年,恩科會試,調京充任慈禧太後對讀官。任務完畢,同僚皆曰:「公可望美缺也。」蔡宇光曰:「窮通命也,只求兩袖清風,何損宦海。」蔡宇光在甘肅先後任官達12年,依然兩袖清風。
光緒三年(1877年),年已75歲,告老還鄉,職掌務川敷文書院(後改名羅峰書院)山長,任職5年。後閑居在家,義務給鄉民診治病情,從事民間醫葯,人們稱他「儒生義醫」。
蔡宇光於光緒十年(1884年)九月二十五日病卒於家,享年82歲。
申紹伯
申紹伯(?~1883年),字南屏,號南園,務川縣城人,清道光舉人。申紹伯幼時,家境貧寒,父母多病無力,長期依附二叔申允厚生活,以至讀書費用。申紹伯考中秀才後,叔父病魔纏身,不幸死去。家庭生活重擔由申紹伯承擔。申紹伯苦心經營,家境逐年好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赴省城鄉試,中己酉科舉人。因家中無人理料,毅然回家贍養雙親,教養子侄。
申紹伯學識淵博,深感務川歷史悠久,置縣很早,惜無人編修縣志記載縣情,他積極搜集地方史料,祖孫二人(孫申伯符)編輯《南園紀事》(手抄本)三卷,約7萬余字。他在《紀事》中說:「按務邑文事武功砰訇彪炳者頗不乏人,只以縣志千餘年失修,遂致縣籍有證可稽之名人,亦為他縣竊有,後世轉載相傳,亦竟無人揭證其非者……故余今照古著更訂,並附錄各著於後,希望後這編縣志者,有所借鑒焉」。《南園紀事》內容較豐富,涉及天文、地理、營建、食貨、職官、學校、武備、人物、藝文等諸方面,是反映務川縣情的珍貴資料。
龔來發
龔來發(1862-1995年),務川茅天人,仡佬族,於1862年3月出生在務川石江坪安家坨。半歲時,因家貧,父親無力養活他,被送給茅天大幫嶺向老二做兒子,剛滿10歲,向老二夫妻先後去世,龔來發生活無著,跑到山坡上以野果、野菜度日,過了4年「野人」生活。他習慣於赤足在山間行走。白天在外找尋食,夜間在山洞或樹下睡覺。全身長著黑毛,人們稱他為「小野人」。他14歲那年,大幫嶺向禮全缺勞力,就上山找龔來發,要他來家幹活,龔來發就到了向禮全家,從此結束了「野人」生活。龔來發在向家幹活勤勞,為人忠厚。向禮全先後生了3個男孩,年年收成也好,向禮全從內心喜歡龔來發。當向禮全年過六旬時,已是兒孫滿堂,家境較好。臨終時,給子孫留下遺言:「龔來發到我家後,我家人財兩發,他就是大家的老人,不管他活到什麼時候,都要好好贍養他。」龔來發在向家過了7代人,代代對他孝敬。村裡人家,老小都稱他「老祖 」。
龔來發一生務農,未婚。他不喝酒,不服葯,愛吸土煙,他的竹煙桿已陪伴他100多年了。吃的是粗茶淡飯,過去吃苞谷飯,晚年吃大米、苞谷混合飯。他性情開朗,愛說愛笑,尤其喜歡唱山歌。他所在的村子,三面群山環繞,森林茂密,村裡人家房前屋後都栽有大片竹林。
中國老齡委員會和93全愛老行動組委會,在1993年老人節舉辦的「中國百歲壽星排座次」的活動中,他以131歲的高齡,榮獲「中國長壽之王」的稱號,頒發了證書和「金座椅」獎杯。從此全國各報社、刊物、廣播電視台記者,紛紛前往茅天專門采訪報道。
河北省肅寧縣頤春茶廠,聘請龔來發為名譽廠長,每月贈給200元終身養老金;務川縣國營酒廠聘請為名譽廠長,每月給他200元終身養老金。他激動地說:「我一生經歷了幾個朝代,都沒有現在好,我感謝共產黨的大恩大德!」
龔來發因患肝炎病,於1995年3月12日下午1時在家中去世,享年133歲。
申尚賢
申尚賢(1909~1996年),筆名壽生,務川縣城人。6歲啟蒙讀私塾,16歲赴貴陽考入一中就讀,民國18年(1929年)去北平,考入匯文中學高中部學習。幾次考北大,國文成績優異,因數學不達標而落選。北大文學院教授為他惋惜,特收他為旁聽生。「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申尚賢積極參加北大隊伍示威遊行。除在北大聽幾節課外,成天泡在圖書館里專心讀書。1933年下半年,申尚賢開始文學創作,他的文章用筆名壽生在《獨立評論》、《國聞周報》、北大《歌謠周刊》等報刊上發表。在《獨立評論》上發表的論文、小說、詩歌等多篇,為當時的名流學者叫好。
何光渝認為壽生的這些小說,已經毫不遜色於四川的沙汀、李?人、周文,湖南的沈從文、黎錦明等人同時期的同類小說。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北平淪陷,申尚賢回到家鄉,在家鄉積極宣傳抗日救國和傳播新思想、新文化以及提倡體育活動等等。1940年任務川中學老師,1942年,任務川臨參會議員。由於他揭露時弊,縣黨部、縣政府對他懷疑,他避居農村。1944年秋,務川中學增設高中部,又受聘任教。1947年受貴陽清華中學之聘,前往任教。解放前夕回到務川仍居住農村。務川解放後,參加革命工作,先在學校任教,1951年任縣人民政府任文教科副科長,後任民政科、農業科科長。1956~1966年連續被選為副縣長。1981~1987年被選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1981~1987年任貴州省政協第四、第五屆委員。
D. 務川名仁影城8月29號有什麼電影
捉妖記、迷城、破壞者
小時代4、戰狼、滾蛋吧!腫瘤君、
超能陸戰隊、公雞下蛋
戰狼、萬物生長
E. 為何要把鏡頭對准扶貧工作的閃光點
前不久,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發起並製作的全國首檔精準扶貧公益紀實節目《我們在行動》在北京舉辦研討會。研討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在發言中肯定了扶貧類節目的發展,他表示:「要大力鼓勵廣播電視節目投入到脫貧攻堅的宣傳中去,為國家扶貧政策和工作做出更廣泛的宣傳。」
近年來,影視作品也把鏡頭對准了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人和事,講述他們感人至深的故事。對影視創作而言,脫貧攻堅是內涵豐富的絕佳題材;對扶貧工作來說,影視化表達所產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具有強大的教育和推廣作用。
3.綜藝節目找尋脫貧新方法
明星公益、「助農團」、專家點評……綜藝節目內容活潑生動,形式靈活,為實現多樣化脫貧出謀劃策。東方衛視的扶貧綜藝《我們在行動》組織蔡國慶、王寶強、潘石屹等明星和企業家組成「助農團」,通過三天兩夜的生活體驗,完成一個特色產品的訂貨會。許多明星零片酬參加節目,將明星公益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農產品打開銷售渠道。第一季節目中組織的六場訂貨會總銷量突破1460萬,其中陝西劉卓村的「爺爺的面」,線上發售10秒,就有近3萬人下單;胡靜和鍾漢良推銷的雲南馬鹿寨村沃柑,訂貨會的訂單總額就高達520萬元,開創了中國電視公益扶貧的新模式。河南衛視推出的大型使命類公益扶貧節目《脫貧大決戰》既有深入河南「三山一灘」貧困區的實地采風,同時邀請扶貧人物和專家學者等做客演播室,演播室錄制和公益名人基層采風相結合的形式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視節目《決不掉隊》則精選扶貧中的小人物故事,展現扶貧細節,讓觀眾理解了國家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
脫貧需要久久為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扶貧絕對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扶貧,還要有精神層面的扶貧,不僅要傳遞具體的扶貧經驗,更重要的是傳遞公益精神,傳遞自強自立的精神。」在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俞虹看來:「讓村民們看到自己有什麼,缺什麼,去做什麼,把新觀念帶進去就開啟了思想之門。」
F. 出山觀後感800
出山觀後感
這是一部重大現實題材的紀錄片,沒有精心構思的劇本台詞,沒有影迷追捧的大腕明星,沒有玄幻震撼的場景設計,沒有觸目驚心的特技表演,沒有邏輯嚴密、慷慨激昂的旁白陳詞,不多的背景音樂,也顯得輕盈淡然。影片沒有「虛構」,也沒有雷同的「巧合」,而是用鏡頭忠實地記錄了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大漆村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真人真事。這就是焦波導演的紀錄電影《出山記》。
一部片子 五味俱全
紀錄電影《出山記》呈現的,只是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石朝鄉自然的景象、真實的變遷,以及這里的幹部群眾毫無掩飾和修飾的言語行為。這些因素,卻激起了觀眾「五味俱全」的感受。
苦:天寒地凍,四壁漏風的房屋難以抵擋寒風的侵襲;疾病加身,高聳入雲的大山隨時可能延誤搶救的時機;男大當婚,貧窮的家境卻讓年逾30的申周無法實現傳宗接代這一簡單的心願……由此,可見他們物質與精神生活之苦。
酸:貧困慣了,幹部苦口婆心勸村民搬出大山,卻有村民不願意;年輕人申周想搬出大山過好一點的生活,他的父親強行阻止,甚至為此鬧得父子反目;村黨總支書記申修軍一心撲在脫貧攻堅工作上,無法照顧家庭,群眾也不理解,兄弟還跟著吃虧,搞得自己里里外外不是人……這一切,不能不讓人感到心酸。
辛:國家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幹部真心誠意為民服務,想來應該立刻得到群眾滿心支持,也會贏得群眾一片歡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易地搬遷過程中,由於有的群眾對未來的生活心存憂慮,或留戀故土,遲遲不肯搬出大山;大通道建設當中,由於涉及拆除民房和佔用群眾墳地等具體事宜,部分村民甚至以死相逼阻撓施工;符合條件享受扶貧政策的人,卻因自己是村支書的弟弟而被群眾「盯」上,沒有辦法享受扶貧政策;個別不符合條件的人也想享受扶貧政策,因為沒有得到滿足就謾罵甚至毆打幹部……這一切,讓觀眾實實在在地看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艱辛。
G. 《風箏》鄭耀先的原型是誰
鬼子六,鄭耀先,軍統六哥這幾個名字在《風箏》熱播後,是大熱了一波,到底歷史上有沒有鬼子六這樣的人,成為很多人好奇的對象。
一部歷史劇,要是沒有點歷史原型是說不過去的,比如《亮劍》中的李雲龍,那原型可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近山啊!時至今日,老百姓對王近山將軍的事跡還如數家珍,剩下諸如丁偉等都能找到一定原型,那麼《風箏》中的鬼子六鄭耀先有沒有歷史原型呢?
有些人口號喊得最響,卻也最在乎個人得失。鄭耀先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我並不鼓勵去做這樣的人。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要像徐百川去學習如何當一個父親,要向宋孝安去學習如何當一個兒子,要向趙簡之去學習如何當一個兄弟,要向林桃去學習如何當一個妻子,要向宮庶去學習如何當一個部下。不要去學習鄭耀先如何去六親不認,不要去學習袁農怎麼去當領導,不要去學習江萬朝如何的自私。
H.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鎮南鎮兵家山1997-1999年出生的女名出生有多少
是劉孜吧
劉孜, 出生於貴州遵義市,中國大陸女演員,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員。1997年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畢業,2009年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碩士畢業 。
1997年在《神鵰俠侶》中飾演陸無雙一角、參演電視劇《危情時刻》,在電視劇《女巡按之真假公主》中飾演角色洪平安。2000年參演《永遠有多遠》。2001年參演《我這一輩子》,飾演鄭大妹一角。2003年參演《女巡按之真假公主》。1999年至2000年在全國收視最高的綜藝節目《歡樂總動員》中擔任主持人。2008年參演電視劇《西遊記》,飾演鐵扇公主。
2007年出任綠色形象大使, 2010年6月出任中國扶貧基金協會愛心大使。 2013年在電影《怒放2013》中飾演安靜一角,同年在《等風來》中飾演女主編Lily。2013年連續四年受邀參加清華大學舉辦的國際「創意營」中擔任特邀講師並做「特殊材料的運用」主題演講 。
I. 出山記電影上映時間是什麼時候
《出山記》是由焦波執導的紀錄片。
該片講述了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一個貧困鄉村的老百姓走出大山,走進城市的故事[1]。
該片於2018年3月2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中文名
出山記
外文名
Beyond the mountains
出品公司
焦波光影(北京)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演
焦波
類型
紀錄片
片長
98分鍾
上映時間
2018年3月23日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彩
彩色
J. 楊夢傑是誰是做什麼的
2014年伊始,國內知名的仡佬族90後武痴電影創業者、投資人楊夢傑先生,赴泰國入學Rangsit University工商管理專業,並投資拍攝《Too
Young》,在泰國當地華僑華人界、泰國電影界、泰國武術界引起了歡迎仡佬族90後的熱潮,泰國媒體紛紛報道武痴電影創業者楊夢傑。楊夢傑說,他是一個擁有中國夢的武痴電影創業者。近日,記者在泰國拍攝現場采訪到了楊夢傑,這個90後中國帥哥向記者談起了他自己的生活和愛好,以及對武術的痴迷、對金融投資的研究、對投資拍電影的孜孜以求、對創業的探索和感悟。
楊夢傑小傳: 英文名 Film
Yang。1990年11月10日生於貴州務川。仡佬族。身高176cm,體重66公斤。天蠍座。O型血。自小學習中國傳統武術,後來學習拳擊和散打
,2008年獲得跆拳道黑帶三段。他興趣廣泛,愛好運動 、讀書、 音樂、武術。
3月的泰國,已經炎熱難耐。楊夢傑就在熱浪襲人的拍攝現場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作為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90後,您的成長一定有難忘的奮斗歷程,方便講一講么?
楊夢傑:我出生的那個少數民族地區是個基本不在乎世界如何變動,外界如何新奇的地方,我覺得世界也沒什麼好區別開來的,放眼宇宙,我們都是小星球里的小人物罷了。人都是有分類的嘛,分類的基礎源於我們跟周圍所謂『正常』人的異同點,看問題的態度等等。我父母最希望我是普通的那種。可惜我就是不喜歡『普通』或是『正常』這樣的形容詞。我的Facebook,微博,line,Instagram更新的內容非常慢,可一旦要更新動態就是一堆一堆的發。
記者: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您是外冷內熱的人吧?要麼不說,要說就說一堆是吧?
楊夢傑:也許是吧(笑),有人說我激進,有人說我悲觀主義,我覺得我是現實主義。我不適合去參加Party,有時我這么說很管用,大家都不邀請我了。有時我這么說,熱情的他們會直接說一句很經典的話,『總之,你哪裡都不適合。』
我都習慣這樣不被歸類的生活了。人都不會喜歡被設定,或者自我設定自己吧,自由才是王道。
在我童年時代就被老師和同學視為『異類』,凡是同學愛乾的我基本都不參與,凡是同學想不到或者不願意的,我都願意去嘗試。小學時代,大多人都喜歡用白話文,我卻用古文寫作文,看古文書籍,空閑時間練習書法,長號。初中時一改風格,白話寫作,投稿《青年文摘》《讀者》刊登了兩篇散文。
2004年,因身體虛弱,我跑1000米都會嘔吐,家人為了提高我的身體素質帶我拜師學武,練習螳螂拳,洪拳,少林拳。
2005年,我在街頭實戰,結果一敗塗地。我深感傳統武術不講究實戰會吃虧,就重新尋訪老師學習拳擊,散打,跆拳道。
2007年,我看李小龍電影,改變了對武術的看法。學習李小龍截拳道,快准狠的戰略加上簡單實用的技巧反復練習。並結識了香港詠春拳和截拳道的幾位高手,互相切磋提高。
2008年,我獲得跆拳道黑帶三段資格。全國散打邀請賽,70KG級男子組第二名。
2009年,我高負荷肌肉鍛煉導致多處肌肉勞損,與人巷戰時右手掌骨骨折。組織起朋友做研發,銷售,股票投資交易均失敗告終。
2010年,我再次股票投資交失敗,組織學習討論團隊,並結交各路高手做金融。
2011年,我去上海,廣州,山東向各路高人學習金融投資,組建金融投資本、研究生兩個學習團隊,共同學習提高總結。
2012年,年中團隊人員大部分解散,我研究和實踐交易方式,終於在年末總結各路經驗,改良交易方式和改正一些錯誤習慣,領悟出自己的交易方法與心得體會,提出『刻舟求劍』理論,小賺30萬人民幣,資金增長100%。
2013年,組建新團隊,大資金投入,年初大賺30%,更大資金總計370萬人民幣投入,但全軍覆沒。
2014年,我入學泰國著名學府Rangsit
University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並投資拍攝《Too Young》電影,期待開辟一片新天地。
記者:很多人說,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優秀90後,您經歷和學習的太多,如今您投資電影,在這個時代,您認為做電影到底是為了藝術還是商業?
楊夢傑:我們都相信中國夢,並為之努力。你問我做電影是為了藝術還是商業?我認為:藝術最好是不要去控制自己,商業就必須控制自己。如果藝術家可以發瘋,那商人就只能接受委屈。兩者明顯是有正反區別的。但是很多讓人想不到的是,你會分化藝術和商業,你就已經開始走向單色誤區,沒人能夠全能客觀,更沒有人能夠放棄生活區追尋內心,商業和藝術並不分家。
總有人問我拍電影干什麼,有錢就去吃喝玩樂多逍遙。但是我認為你只有被威脅才能變得有點追求嗎?有的藝術家喜歡消減自我來完成畫作或者是他的一切表達形式。用實物來表達內心的一切想法。我喜歡用電影或者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可能是跨越時空的表達,
也許100年、 1000年
、10000年,還有人能與之共鳴,那就是我在時代的流逝中留下的替身。換句話說,我太愛電影了,沒有人能這么詳細的表達自己,電影比文字還直觀,那麼多優秀的人表達了自己,我當然喜歡這樣的藝術表達方式。
人生短短幾十年,與天地相比,渺小如塵埃。不是對武術和電影的強烈熱愛的話,連考慮都不會去考慮。現在的特效電影,玩3D,玩電腦特技,來個拳拳到肉的真實武打會不會有新市場還是看天時地利人和。這次的投資並不是玩票,而是實現我的夢想的一步。希望不被罵的太慘,我會不斷改進和提高。
記者:很多朋友說,楊夢傑是個武痴,能不能介紹下您學習中國武術以及散打、拳擊等搏擊功夫的內心感悟?
楊夢傑:我只是個學習武術的年輕人,沒有什麼發言權,我只談談自己的感悟吧。不要糾結國籍和格鬥類別的問題,人的肢體就直線和曲線完成運動,速度和力量不同。很多人說中國功夫只有傳說,其實任何武功都是看修煉的人的勤奮和天賦。
記者:據泰國媒體報道,您到泰國後廣泛的「以武會友」廣交朋友,請問您對泰拳和中國傳統武術有怎樣的再認識?
楊夢傑:我這次到泰國,是本著學習的心態,堅持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並以武會友來學習的,我跟泰國拳手交手,第一感覺就是他們骨頭很硬,第二就是他們會很多綜合格鬥,而不是在散打擂台上感覺到只要你會摔,你就能搞定泰拳,很多時候他們比你還會摔。所以,打贏幾次是運氣,平手是大家給面子,輸了,兵家常事。
任何一個國家只有在語言解決不了問題的情況下才有莽撞的人使用武力。在實際生活中,極少使用武力,當然武不僅僅是會打就行了,更應該融入生活,改變人的價值觀,當真正的威脅出現時,冷靜的面對各種挑戰。如果人人都有尚武精神,哪來的壞分子砍傷人事件?刀才拔出來,民眾就直接解決他們了。生活中,追求自己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明天比今天又更上一層樓。
記者:作為一個90後,您這幾年創業有得有失,國內很多90後對您尊敬有加,您可否談談您這幾年創業的努力和感悟么
?並且您不在國內讀大學,而選擇出國留學,相對於在國內念大學,您是否更想做個『海龜』?
楊夢傑:創業是路遙知馬力不足,日久才見人心。現在大多年輕人,雄心萬丈,但大多躺在「床上」做夢。現在非常大的問題是我們年輕人的想法和慾望與社會不容幻想難以實踐的矛盾。
我見過國內太多年輕人吃喝玩樂都是用父母的,自己什麼也不做,抱怨朋友,抱怨學校,抱怨中國,抱怨世界……我很反感這樣的人生,所以我從開始創業起就決心不花父母一分錢,除了先前的失敗投資以外,向朋友借錢,再次投資或者其他方面花銷都是自己經營,絕對不給父母增加負擔,也絕對不給他們丟人。我心裡銘記一條,到了20歲還不能自己把握方向,自己自強,自己學習,自己挺過來的人都不是我的朋友,我也恥於與他們同流。
在我18歲的時候,有幸和大佬級人物一起吃飯,那時年輕氣盛,覺得他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席間言語並沒有很尊重他。直到快吃完飯,才發現眾多上流人士都在給他的秘書預約時間見面,他的每一個決策的資金進出都是我所沒有的。工廠,生態園,學校都是他的,我那時才發現我跟他比較起來,什麼都微不足道……我需要走的路太長了。
年輕人還是該有敬畏之心,不知所謂就有點二百五了。
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創業的領軍人物都很了不起但一些人也很慘,好不容易做起來企業,卻又各種原因,失敗告終。
不要抱怨社會沒為你做什麼,而是要問你能為社會做什麼。對於創業的朋友和有一些成績的朋友,我建議:有想法就大膽嘗試,但是嘗試不是一股腦亂來,而是結合天時地利人和。在實際資金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很多民間借貸玩擊鼓傳花,貸款變得容易,利率卻很高,還不清債務。所以,一旦經營的效益不能超過借貸利率,就一定要放棄這種資金方式。大多數人一時興起,沒有考慮自己的回報率就直接大筆大筆投入資金與借貸來經營是非常糟糕的。
做每個行業都有領軍人物,他們是強者,頂尖人物,是真正的王者,作為創業者只要你沒有做到領軍你就弱,只要你還不是頂尖,你就真弱,不要自以為是,簡簡單單就能取而代之,要走更加努力的道路。
我認為現在市面上成功學讓人激起的想法是對於一夜暴富太渴望,看不到積累,看不到心態,意志,熱情,氣度……而那些看不到的東西才是真正要思考和學習的。
刻舟求劍,在未知大海裡面,如果之前在某處有什麼經驗,刻下來,隨著時間和在海上航行,隨機性的再次得到同樣的結果幾率並不高,得到類似的幾率一般,但是犯傻掉劍在同一個地方的幾率都大於前兩者。我們絕對不要想著小方向,丟了大勢。
關於讀大學這個問題,我一直都沒有歧視或者崇拜大學,我需要的是提高自己,在美國,受過大學或更高教育的人口比例遠高於中國,而這個教育追求的是一種素質的提高,生活價值觀的養成,和出人頭地沒有關系。
記者:這幾年,您在投資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國際上很多知名的大師理論您都研究過,對您的投資也是大有幫助,請問您對投資有怎樣的最新認識?
楊夢傑:我當初投資小賺一筆,看起來沒有多少錢在裡面折騰,其實要想賺這么一點錢真是脫了幾層皮,換了幾顆骨頭才領悟又實踐的。當時研究的理論主要是研究生團隊提供,並且我自己也是學習翻閱了200本金融投資的書籍,巴菲特,江恩,這個交易法,那個交易法,都熟記於心仍然沒有作用。老實說,交易起來一點都不容易,自己定的規矩自己都會輕易打破,更別說多人配合,更是你覺得你是對的,結果大家都是錯的。很多人中途退出或者觀望,了解一點點新的技術和經驗以後就忘乎所以,覺得技術一定可以贏,結果還不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讓人想自殺。總之,那時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大家努力所得。靠我一個人,根本做不到。
我的策略是以至弱勝至強,出奇才可致勝,絕不可拘泥。
總之,我在做投資交易期間學會很多東西,這些對我今天的痛定思痛、全新崛起,帶來了最好的人生導師。
(記者 張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