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鑒賞電影《鋼琴課》(有關啞女),謝謝!
《鋼琴課》表現沉默,卻以非凡的視覺和情感的想像力創造了最優美的訴說。
《鋼琴課》以一位女性電影家的視點表現人類訴說的渴求。啞女艾達的鋼琴是一種象徵物,一頭連著訴說的艱難,一頭連著訴說的本能。
《鋼琴課》通過啞女艾達對愛情和訴說的勇敢追求,以一台鋼琴為媒介,以一個極其
獨特的視點表現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女性對等級森嚴、思想封閉社會的反叛,表現了人類對自由、摯愛的本能追求。
簡·坎皮恩,紐西蘭國際知名女導演,出生於演藝之家,父母均為舞台演員。她善於用細膩、圓潤的手法表現女性內心的感觸,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女性電影美學。她的處女作《小甜甜》(又名《甜妹妹》)充分表現了她對女性感觸描寫的細膩、圓潤,並一舉獲得澳大利亞影協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她還執導過短片《剝果皮》,電影《聖煙》、《淑女本色》、《天使與我同桌》等影片。作品不多,卻部部獨具個性。
本片以「女性覺醒」為出發點,是一部很難用言語形容的美妙詩篇。在這部影片里,簡·坎皮恩運用沉默和音符,雕琢了古典時代那種含蓄而奔放、浪漫而殘酷的人生氣質和不滅情懷。那是一個用船把鋼琴這種人類最優美的訴說方式帶到大洋彼岸的時代。英國人,當然也包括蘇格蘭人走到哪裡就把鋼琴帶到哪裡,哪裡有了鋼琴哪裡就有了最美妙的傾訴。那是一個浪漫的時代,那是一個訴說的時代,那是一個動人心魄的時代。《鋼琴課》透過啞女艾達的鋼琴之戀表現了人們對一個動人心魄的時代的緬懷,表現了電影家對現代人所遺忘的那種執著情懷的詩意呼喚。
女主人公艾達自6歲起就沒有說過話,卻彈得一手好琴。鋼琴是她與外界惟一也是最美的交流方式,是她生命的全部。她聽從父親的安排,與大洋彼岸的斯圖爾特再結姻緣,斯圖爾特卻把她的鋼琴丟棄在波濤洶涌的海邊,他迎娶了艾達,卻丟棄了她的話語,丟棄了她的心靈。艾達沉默了,那是心靈的沉默,那是真正的沉默。就在沉默快要使她窒息時,一個頗有些粗俗的房地產管理人貝恩斯出現了,他用土地換取鋼琴,開始傾聽艾達的傾訴,那是一種獨特的鋼琴課,他們用琴聲,用心靈,也用肉體傾訴。而當貝恩斯被艾達的頑強個性所震懾,被艾達心靈的傾訴所吸引時,感官的索取開始上升為心靈的交融和生命的悸動,於是,愛情就在兩人還沒意識到的情況下產生了。貝恩斯願意拋棄一切只為得到艾達。從欲到愛,從感官的需求到靈魂的共鳴,他們共同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情愛之路。
這真是一種奇妙的對話,一種奇妙的傾訴。
簡·坎皮恩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揭示人們內心對愛情的渴望。艾達不能講話,但這並不意味著她的心底沒有愛的波瀾,沒有傾訴的波瀾!斯圖爾特拒絕鋼琴就拒絕了話語,拒絕了傾訴,拒絕了摯愛,他剝奪艾達傾訴的權利同時也剝奪了自己傾訴的權利,於是他永遠失去艾達了。在現代電影中幾乎一切的三角戀其實都不僅僅是三角情慾,說到底那是一種三角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誰觸摸到了心靈,誰就會獲得心靈的交融。貝恩斯在粗暴踐踏艾達傾訴的話語時逐漸理解了她的傾訴,於是他最終贏得了真正的愛情。
簡·坎皮恩迷戀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迷戀那個夢幻時代的風采,她的作品幾乎都有著《呼嘯山莊》、《簡·愛》時代的經典浪漫。她在影片中以一種唯美的手法,展現了性與愛的結合,展現了人們面對愛時的義無反顧,展示了人們在失去自己的最愛時的不可理喻,深刻地挖掘了人們內心真實的渴望。影片的影像臻於美的極致,從來沒有看過這么美的大海,簡·坎皮恩把人物和海天都簡化為黑白兩色,只留下洶涌澎湃的浪濤,留下無助的母女和一台無聲的鋼琴——那是電影家和大海的深情對話,那是人和自然的美的對話,這樣傑出的影調追求是電影家綜合素質的完美呈現。
這是真正的唯美之作,真正的電影,真正讓人無法忘懷的藝術!
影片的男女主角由美國的兩位世界級表演藝術家哈維·凱特爾和霍莉·亨特分別飾演,他們的表演形神兼備,無與倫比。
哈維·凱特爾1939年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他曾在黎巴嫩做過海員,在艱難地克服了童年時遺留下的口吃痼疾後,開始演藝生涯。曾主演過《誰在敲我的門》、《出租汽車司機》、《壞中尉》、《低俗小說》等世界名片。《鋼琴課》的出色表演使他一舉奪得澳大利亞最佳男主角的頭銜。
霍莉·亨特1958年3月20日生於美國亞特蘭大,成長在遼闊的牧場,從小養成豪邁的性格。上世紀80年代曾主演影片《撫養亞歷桑納》、《直到永遠》、《浪漫一生》、《廣播新聞》等多部影片,《鋼琴課》的出色表演使她一舉奪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等多項世界大獎,她成了1993年度最耀眼的明星。
霍莉·亨特在《鋼琴課》中的表演真正稱得上經典,這幾乎是一部默片,她沒有一句台詞,只有依賴眼神、形體、動作,將人物的內心傳達給觀眾。而霍莉·亨特也以出神入化的心理動作充分展現了啞女艾達高貴、優雅的氣質和細膩豐富的內心,她的每個眼神、每個手勢都自然流露著艾達倔強、執著的性格特徵。她有九年的鋼琴演奏經歷,影片中的所有演奏全都不用替身,僅這一點可能就足夠許多所謂的明星們學一輩子了!
《鋼琴課》一部影片誕生了三個女神——艾達、霍莉·亨特、簡·坎皮恩。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海,維多利亞時代的琴聲,激盪著融貫今古的不滅情懷……
簡·坎皮恩在本片表現出的主要風格元素:
1.善於用極經典的影像表現時代氛圍。
2.有效控製表演元素。
3.女性化的訴說。
B. 一部關於鋼琴的電影
鋼琴別戀The Piano1993
劇情介紹 19世紀中葉,在遙遠空曠的紐西蘭海岸,美國少婦愛達帶著九歲的女兒和一架大鋼琴嫁給了美國殖民者斯圖爾特。由於路途十分艱難,丈夫決定舍棄鋼琴,將它留在沙灘上。愛達內心痛苦萬分。她從小就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而唯一能讓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鋼琴那優美動人的音樂。斯圖爾特只是個一心想要發財的商人。他根本不理會妻子的要求。
愛達只能求助於鄰居喬治·貝因。貝因表示想聽愛達的演奏。於是愛達在海邊發狂地彈琴,渲泄著她內心的寂寞和痛苦。貝因從這震憾人心的音樂中了解了愛達的心。 貝因用一塊土地與斯圖爾特換走了鋼琴,並費盡千辛萬苦將它運回家中。為了彈琴,愛達每天去給貝因上鋼琴課。而貝因為了親近愛達,提出用愛撫親近可以換回鋼琴。
在音樂與愛撫中,貝因比斯圖爾特更深地理解和愛著啞女愛達,他們兩人的情感也逐漸滋長起來。專橫的斯圖爾特發現這一切後將愛達與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愛達向貝因表達愛意。狂怒之下,斯圖爾特用斧頭砍下了愛達的一根手指。這終於導致了一場斗爭。兩個男人間達成了協議,貝因帶著愛達和孩子以及鋼琴離開這里。 在船上,愛達在強烈的思想斗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貝因與愛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當金屬的假指與鋼琴鍵相撞時,發出了一種奇特的聲響。它融入了鋼琴美妙合諧的音符之中,創造出了另一種完美的旋律。
影片評價 90年代,電影界興起一股反映殘疾人生活的拍片熱。一時之間,這種題材影片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涌現,不少優秀作品紛紛榮獲大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由法國著名女導演簡·坎皮恩執導的影片《鋼琴課》,此片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影片反映的是一個啞少婦的愛情生活和音樂生命,由於要表現的是啞女,在塑造手段上就大大受到局限,僅僅通過表情與手勢是很難達到成功表現的目的的。於是,導演借用了一個非凡的道具——鋼琴。音樂成為女主人公心聲流露的寄託。她將她全部的生命與愛全部融化進她的琴聲之中,世上唯有知音和愛她的人才能領悟,當她遠嫁紐西蘭,丈夫卻將她的鋼琴留在了海灘,無疑,他們之間是不可能有愛產生了。而貝因雖然不了解音樂,但他卻從音樂中讀懂了愛達渴望真正的愛情,渴望真正的生活的心聲。鋼琴把兩個相愛的人聯系在一起,美妙的愛的音符成為勾通兩個人思想感情的媒介。觀眾也沉醉在這種音樂的聲響之中,為主人公的命運而祝福。
也正因此,影片對白極少,更多的是通過人物的表演,動作和音樂來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這雖然提高了演員演出的難度卻為電影表現手法開創了新的天地。
獲第66屆(1994年)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獎
1994年金球獎最佳女演員獎
1994年英國學院獎最佳女演員、最佳服裝、最佳藝術指導
199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1994年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演員、最佳編劇
1994年法國愷撒獎最佳外語片
C. 一部歐美電影 男主人公帶女主人公到鋼琴店 男的彈著鋼琴 哼著歌 女的跟著一起唱
K歌情人
阿萊克斯是八十年代後期過氣的流行音樂歌手,他在鄉村市集以及音樂娛樂公園舉行懷舊巡迴演唱的機會逐漸遞減。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而當流行天後卡羅柯曼邀他寫歌,並且和他一起二重唱灌唱片,富有魅力且才氣十足的他終於得到機會重返歌壇。蘇菲是一位古靈精怪的女子,對字句擁有相當敏銳的感覺力,與努力不懈的流行歌曲家阿萊克斯的邂逅撥動了她的心弦,回想過去那一段失敗的感情,蘇菲不再願意相信感情,更害怕給予阿萊克斯承諾。
D.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呵呵! 我知道了 是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
中文片名 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
外文片名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更多中文片名 戰地情人
更多外文片名 Capitaine Corelli .....(France)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 戰爭
演員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Captain Antonio Corelli
佩內洛普·克魯茲 Penélope Cruz .....Pelagia
約翰·赫特 John Hurt .....Dr. Iannis
克里斯蒂安·貝爾 Christian Bale .....Mandras
劇情介紹
希臘的塞佛羅尼亞島毗鄰地中海,風景如畫,宛如田園小詩一般的純美恬靜,以捕魚為業的居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他們與世無爭,淳樸善良。但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小島卻終究無法隔絕戰爭的影響,二戰開始後不久,駐扎進這里的義大利士兵就打破了島上的寧靜祥和。 安東尼奧·柯萊利(尼古拉斯·凱奇)是這支部隊里的一名上尉軍官,雖然身為軍人,但他仍保有著浪漫的天性和非凡的品味,尤其對音樂情有獨衷,為了排遣軍營生活的孤寂,柯萊利隨身帶著一把曼陀林琴,彷彿只有在琴聲的懷抱里,他才能忘記身在異鄉的孤單和戰爭帶來的巨大壓力。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叫佩拉吉婭(佩內洛普·克魯茲)的當地姑娘闖入了柯萊利的世界,佩拉吉婭是漁村的醫生之女,寬廣迷人的地中海賦予她美麗優雅的儀表和堅韌執著的性格。在最初的相處中,兩人都感覺和對方格格不入,但是很快,柯萊利天籟般的琴聲便令佩拉吉婭神往不已。 這時,佩拉吉婭的未婚夫,本地漁民曼德拉斯(克利斯汀·貝爾)加入了希臘游擊隊陣營,奔赴前線抗擊意軍,曼德拉斯走後,佩拉吉婭和柯萊利之間的情誼有增無減,姑娘典雅的氣質和不凡的智慧慢慢俘獲了這位義大利上尉的心,盡管戰爭日益臨近,但是兩人的感情仍迅速地增長著,被戰爭封閉的柯萊利開始融入小村子淳樸簡單但是快樂平和的生活中,而這一切又令他開始懷疑起這場戰爭的意義究竟何在。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而戰爭會湮滅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愛情。柯萊利和佩拉吉婭不得不作出最後的抉擇,是選擇對各自祖國的忠誠還是選擇對方的愛情?如果選擇了後者,他們註定將要面對全然不可預知的未來和無止境的奉獻犧牲…… 片中有許多義大利民歌的男聲合唱,別具風味,特別是那首膾炙人口的《桑塔·露琪亞》,引出了無數人對過去的回憶。 因此,就音樂而言,這部影片也是極有建樹的。同時,該片也通過對表現音樂的美好,義大利人熱愛音樂,熱愛和平的性格反襯了戰爭的殘酷,納粹的可惡。
E. 電影倩女幽魂I中有一段女聲:啊啊啊的插曲,配合著琴聲.
聲明:電影版倩女幽魂中沒有 琴心"和"殤 此兩首來自台灣版 【同心生死約】與【玄心奧妙訣】。
可以確切的告訴你 ,這首配樂叫做 【倩】是影迷自製倩女OST中的主打配樂
告訴你地址,你可以下載這個原聲帶共34首,包括主題曲+插曲+部分配樂
我做的網路專輯下面有下載專輯鏈接
http://zhangmen..com/manbuzhe100/340021.html
此專輯配樂不完整,我有自製的幾首電影原聲配樂,如需要可以聯系(像第二部打蜈蚣的配樂)
F. 八九十年代的一部日本片,女主角好像叫小雪,是彈鋼琴的。那部電視劇叫什麼
少女疑雲 (少女に何が起こったか)
80年代我國引進的一部日本電視劇,在當時引起很大反響。
主演: 小泉今日子 / 辰巳琢郎 / 風間杜夫
上映年度: 1985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故事大綱
音樂學院院長的獨生子東雪彥(風間杜夫飾)跟女傭野川(市毛良枝飾)私奔,還和女傭生了個女兒東雪,結果不到一年從小養尊處優的東雪彥為了養家糊口最終得了重病去世了.後來在小雪十八歲那年女傭也死了,臨死的時候叫小雪到東京去認祖歸宗.於是小女孩就拿著地址孤身一人從北海道到東京去找他唯一的親人--爺爺.當她拿著地址到音樂學院去找爺爺的時候意外的被琴聲吸引,闖近了練琴房打斷了正在彈琴的大津老師(辰巳琢郎飾),他非常生氣別人打斷他的演奏,大聲的叫小雪滾出去.而小雪卻在被大津老師的琴聲吸引的時候也移落了一顆少女芳心.
小雪沒有想自己的尋親之路並沒有那麼的順利,爺爺對於自己兒子的死心有芥蒂,一直認為造成他兒子死亡的人就是眼前的小雪和她的母親.於是就非常的不喜歡她,甚至不願意承認她是自己的孫女.所以小雪在劇中一直被叫做野川雪。小雪的姑姑一家對小雪也是萬般刁難,因為如果小雪不出現的話,他們的女兒美津子(賀來千賀子飾)將是爺爺的唯一的法律繼承人,
美津子對這個突然間出現和自己搶財產的從鄉下來的粗魯的丫頭更是十分的討厭,
可是 ,血濃於於水固執的爺爺最終決定給小雪一個認祖歸宗的機會.他說他們家是一個音樂世家,代代都是音樂的才子才女,在日本音樂界有著至高無上的榮譽和地位. 當年他的父親為了她的母親,放棄了音樂,用那隻攤鋼琴的手干粗活,這是對他們家族的侮辱.如果她流著他們家族的血那就是應該是一個天生的鋼琴家,她一定是會獲得鋼琴大獎的,如果在下次的比賽中折桂那麼他就承認小雪是她的孫女.
於是小雪的鋼琴生涯開始了.她對鋼琴所付出的努力和堅韌不拔的刻苦精神打動了鋼琴天才,大津老師老師.但是在小雪出現之前大津老師就在爺爺的意思下與美津子定了婚。
小雪的鋼琴技藝在突飛猛進,同時突飛猛進的還有與大津老師的感情,美津子為了奪回男主角的愛與小雪打賭,說如果在最後的比賽中小雪獲勝了,她不僅可以獲得爺爺的認可也可以得到大津老師,但是她如果輸了就得離開東京回北海道,並且一輩子不可以和大津老師見面.
故事的最後是小雪獲得了勝利,他獲得了爺爺的認可也得到了自己心愛的男人.
G. 請問電影名字是什麼
不清楚誒,不過看過個 鋼琴師 ,有點類似吧…
H. 不吃了一個學生讓我去聽聽她的琴聲是什麼電影
《少女疑雲》。
少女疑雲裡面小雪彈的鋼琴曲是肖邦的C小調練習曲《革命》。
《少女疑雲》劇情簡介: 少女小野雪的父親叫東彥,是音樂世家的獨子,是個才華橫溢的青年鋼琴家,剛剛獲得大獎 ,但因為愛上了家中的女傭小野遭到全家反對,他為了愛情離家私奔。小野雪未出生父親就因窮困潦倒而病死,只留下一部鋼琴曲手稿。小野雪酷愛鋼琴,想實現父親的理想,母親臨死前將她託付給一個陌生男人(其實是警察,宇津井健飾演)。小野雪來到東京爺爺(音樂學院院長,孫敖配音)創辦的音樂學校,誰知爺爺一家都不認她,還認為是她母親害死了東彥。最後爺爺勉強讓她進鋼琴繫念書。她姑姑的女兒和她同學鋼琴,雖然長得美但是很高傲,處處欺負她,姑父更是處心積慮要趕走她,除了在琴鍵里放刀片陷害她,還利用血型誣蔑她不是東彥的女兒。她的兩個姑姑一個鎖鋼琴不讓她練習,一個使喚她想累死她,裝好心讓她超負荷練琴,差點毀了手指。幸好在鋼琴老師和警察的幫助下,小野雪還是在比賽中勝出,贏得了姓東的權力和自己老師的愛情。
I. 求大神幫尋一部電影
鋼琴課
鋼琴課(簡坎皮恩執導電影)
編輯
本片是由紐西蘭著名女導演簡.坎皮恩執導的一部浪漫愛情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覺醒為出發點的佳作,獲得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最佳女主角獎。片中女主角荷莉.享特的表演特別出色,她以柔美的手語和堅定的目光成功地演出了一個內心豐富卻被禁錮的美麗啞女形象,使她成為第66屆奧斯卡影後。男主角為哈維.凱特爾。故事講述美麗的啞女,她不能說話卻彈得一手好琴,也就是以鋼琴為媒,她勇敢地找到了她的真愛。影片中有多首古典樂章,鋼琴曲會讓人如痴如醉。
劇情介紹
《鋼琴課[2]》影片講述,19世紀中期的紐西蘭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色和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廉價的勞動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紛紛飄洋過海,去那裡實現自己的發財夢。蘇格蘭女人艾達是一個面目清秀、性格內向的小婦人,她不會說話,有一個9歲的女兒弗洛拉。艾達遵從父親的安排,嫁給遠在紐西蘭的斯圖爾特——一個她從未見過面的男人。
鋼琴課海報(11張)
船把她們送上紐西蘭荒涼的海灘,艾達和弗洛拉等待斯圖爾特來接她們。她們只有簡單的行李,卻有一架黑沉沉的鋼琴。斯圖爾特帶著一幫土著人來接艾達,因為道路難走決定把鋼琴留在海灘上。
艾達思念自己的鋼琴,只好求助於鄰居貝恩斯,請求貝恩斯帶她和女兒去海邊看鋼琴。他們來到海邊,艾達急切地撲向鋼琴彈起來,弗洛拉在琴聲中舞蹈。貝恩斯默默地望著她們,他從這震撼人心的音樂中了解了艾達的心,並迷戀上了她。於是他主動提出以自己的80畝地換取海灘上的鋼琴,斯圖爾特很高興,貝恩斯提出要艾達給他上鋼琴課,斯圖爾特也滿口答應了。艾達起初並不答應這個交易,她認為貝恩斯是個粗人,不配碰她的鋼琴,但是在斯圖爾特的威懾下也只好答應。為了彈琴,艾達只好每天去貝恩斯的小屋上鋼琴課,弗洛拉和一隻小狗在外面玩。艾達專注地彈著琴,可貝恩斯卻不練鋼琴,只是痴迷地望著她,對於他來說,上鋼琴課是一種很美的享受。
貝恩斯知道艾達極想重新擁有自己的鋼琴,於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彈鋼琴的時候他對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個鍵。艾達同意了,對於貝恩斯來說,這不是單純的游戲,這是情慾的表達。
斯圖爾特問艾達貝恩斯的鋼琴彈得怎樣,艾達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圖爾特很滿意。在長久的交往中,艾達和貝恩斯的感情與日俱增,不料他們在一次裸體相對時被不諳世事的弗洛拉發現了。弗洛拉告訴了斯圖爾特她不明白為什麼一直是媽媽教琴而貝恩斯為什麼一直不彈,為什麼有的時候在彈而有的時候卻沒有任何聲音,於是,斯圖爾特就有點懷疑了。
貝恩斯因為太愛艾達於是決定把用土地換來的鋼琴送給艾達。斯圖爾特起初還以為是貝恩斯變卦。不再教貝恩斯鋼琴的艾達其實也早已習慣了彈琴的時候有貝恩斯在,也已經愛上了貝恩斯。於是她決定去找貝恩斯。但是被斯圖爾特發現了,他用木板把門窗釘死,軟禁了艾達。第二天一早,斯圖爾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訴艾達他信任她,於是出去幹活了。而艾達在送給貝恩斯信物時又一次被發現,斯圖爾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達的一個手指。然而,艾達是無法說服的,這也許是一種意志的力量。斯圖爾特終於徹底絕望了,他帶著槍來到貝恩斯的小屋,要他帶艾達走。
有情人終成眷屬,貝恩斯帶著艾達和弗洛拉以及鋼琴離開了小島。在船上,艾達在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貝恩斯與艾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達以教鋼琴為生,貝恩斯請人給她做了一個銀指套,每當銀指套與琴鍵相撞時,總會發出一種奇特的聲響,它融入了鋼琴美妙合諧的音符之中,創造出了另一種完美的旋律。 艾達也漸漸開始學說話,但是聲音粗得嚇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獨自一個人說話,傾訴自己的心聲。
5影片特色
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很精緻。英國啞婦人艾達帶著九歲的私生女費羅拉和她心愛的鋼琴,遠涉重洋,到紐西蘭與素未謀面的斯圖特結婚,斯圖特卻嫌搬運麻煩將鋼琴送給貝恩斯。貝恩斯跟艾達學鋼琴,兩人因而發生戀情,斯圖特盛怒之下打斷了艾達的手指。
《鋼琴課[3]》配樂為英國簡約派(極少派)作曲家MichaelNyman。貝多芬失去了聽覺還能譜寫出抗爭命運的篇章,如果一個聾啞人失去了彈奏鋼琴的手指,她還能演出優美的樂章嗎?毫無疑問,導演告訴我們這是可能的,盡管那是無聲的樂曲,卻絕對是最永恆輝煌的,她用別樣的方式闡釋了音樂的美妙。不僅是給人帶來聽覺上的愉悅,更多的乃是心靈的交通,正是由於彼此心靈的碰撞,艾達才和貝恩斯產生了感情,並且心甘情願的為之奉獻一切,哪怕是自己的雙手甚至生命。面對強大的丈夫,面對他的充滿野性的行為,面對寒光閃閃的板斧,艾達沒有退縮,依舊用她堅強冷峻的眼睛把一切融化其中,她甚至有些蔑視了。在她與鋼琴在起墜入大海的瞬間,她的眼神仍舊那樣溫和,讓人心碎。因為她只是想和她的夥伴多呆一會兒,然後在愛的指引下獲救。也許她就應該和她的鋼琴一起埋葬,那樣將會有更大的沖擊力。然而顯然不能,因為艾達乃是愛情的勝利者,理應獲得愛的幸福。
6影片製作
《鋼琴課》是紐西蘭著名女導演簡·坎皮恩執導的以反映女性覺醒意識為出發點的一部影片,它講述了一個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愛情故事,其間描寫的女性沉默的激情,表現人的內在的情慾沖動,優雅浪漫而又充滿原始野性。在這里,音樂成為女主人公心聲流露的寄託,她將她的生命與愛全部融化進她的琴聲之中,世上惟有知音和愛她的人才能領悟。就藝術效果而言,影片達到了一種極致,它以鋼琴為載體,使美妙的愛的音符成為溝通思想感情的媒介,把一個將音樂作為自己心靈寄託的啞少婦和一個外表粗俗而內心情感豐富的男子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導演簡·坎皮恩曾經這樣說:「我對劇本思考越深,就越加明白,必須有一個客體來賦予這個故事以特殊性。在諸多方案里我選擇了鋼琴,鋼琴可以說是人類雙手的神秘創造,它是文明的象徵。從視覺上說,鋼琴與紐西蘭土著人的生活構成了鮮明的對照。羅曼蒂克的激情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並且有時我們會為它而活。盡管我相信這並非是完全明智的生活方法,也明白它所帶來的結果常常是危險的,但我仍會珍惜它,並且相信它是偉大勇氣的象徵。」
劇情逐漸進入性騷動和肉慾的境界,這個過程沒有絲毫矯揉造作和人為的反差。三者都體現著各自的人性:辛勤耕作是愛達丈夫的人生理念;貝恩斯像那片未開化的原始森林,充滿著毫無雕琢的野性和本能;艾達對鋼琴的迷戀是因為彈琴彌補了她語言的障礙。原始美的吸引力跟琴聲的古典韻味一樣,對人的本性有不可抗拒的魔力。亨特扮演的艾達,雖然沒有一句台詞,但激情飽滿,表現力強到幾乎等同於吶喊。帕昆扮演的女兒更是非同尋常,她繼承了母親的強烈個性,身上還帶著教徒般的偏執和軍師似的主見。兩人均獲奧斯卡獎。影片對女主角「紅杏出牆」的觀察多半是從小孩的視角,因此它的風格有一種似懂非懂的神秘和愛憎模糊的深邃。影片跟《霸王別姬》並列戛納金棕櫚獎。
7影片評論
一句話點評
一個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愛情故事;
細膩地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啞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識覺醒的佳作。
名家評論
備受矚目的電影《鋼琴課》是一部描寫男女之間性愛力量超過理性力量的電影,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不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在語言表達上也有障礙,可她卻背叛了有教養且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丈夫,同另一個富於男性魅力的人發生了性關系。事實上她本人並非像人們所臆測的那樣狂放不羈,而是一個靦腆的、有時甚至給人以僵硬感的女人。她曾讓人感到她的內心被厚厚的一層鎧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卻在某天突然委身於一個外表粗獷、內心細膩的男人。通過肉體的交流,兩人產生了肉慾上的強烈渴求,繼而產生了熱烈的愛情,最終女主人公為此離開了自己的丈夫。換言之,理性的丈夫沒有叩開她的心扉,而那個帶有野性、給人以危險感的男人卻通過性愛成功地走進了她的內心深處。這部出自女性導演簡·坎皮恩之手的電影,通過女性自身,深刻地揭示了女性性愛的秘密,因而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矚目。
——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
紐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編劇並執導的《鋼琴課》由不甚美麗卻魅力非凡的女子霍利·亨特擔綱主演,在鋼琴的黑白琴鍵下,故事開始蔓延。似乎沒有任何象徵現實的意義,一切的劇情只憑著女人的直覺和感官展開,美麗、平靜,卻有著一種超越理性的力量。《鋼琴課》便是這樣一部讓人不敢輕易去碰觸的女性電影。
簡·坎皮恩的電影是黑白色的,一如鋼琴的琴鍵。她電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種超越感,有著對於單純無比的愛情的堅持,這似乎正是女性電影永遠想要表現的主題……如果有人欣賞,那麼這個女子就會獲得幸福,否則堅持的後果便只有死亡,死於純真的靜。
——著名影評人封黎華
精彩影評
▲掙扎化為舞蹈
加拿大人一直說:這世界上至少要有四片楓葉——一片給男人,三片給女人。就是說,這世界上至少要有兩個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如果說男人像山脈一樣隆出地表,那麼女人就有如河流陷入進去;如果說男人是令人顫栗的白晝,那麼女人就是使人不安的夜晚;男人是極端鋒利的象徵,女人是無限柔軟的象徵;男人是戰士,女人是夢想家。
簡·坎皮恩的《鋼琴課》是一部幾乎堪稱完美的女性電影。所謂女性電影是指它向人們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義上與男人的對抗,而是一個內心獨立、能夠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經過掙扎之後,與現實達成和解的過程。
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長電影。這里所說的成長,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從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長,而是一個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環境和精神世界的沖突中尋求平衡,以獲得內心平靜的過程。
影片把環境設置為一個幽閉荒蕪的海島,就是為了要讓一切沉澱下來。在這樣一個舞台上,沒有聲音,只有旋律,每一個人都在默默地飽受煎熬,然而把掙扎變做無奈之後,卻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場無休止的掙扎,男人將之化為戰爭,女人將之化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