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滿清大屠殺的屠殺過程
參見:遼東之屠 屠殺事件 在入關前,努爾哈赤對漢人實施民族壓迫,稍有反抗,便大肆屠殺,殘殺了一百多萬遼東漢人。此後,後金軍隊多次入寇山東、河北。僅濟南一地,就留下十三萬具漢人的屍體。後金軍撤退時,還將被掠走的漢族婦女載在馬上,施以濃妝艷抹,一路吹拉彈唱。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努爾哈赤下九次汗諭,清查所謂「無谷之人」,並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谷之人視為仇敵」,「捕之送來」,最後於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殺了從各處查出送來之無谷之尼堪」。
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初三日,努爾哈赤指責漢民「窩藏奸細,接受札付,叛逃不絕」,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御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對村莊的漢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時奴賊既得遼陽,遼東八站軍民不樂從胡者,多至江邊…… 其後,賊大至,義民不肯剃頭者,皆投鴨水(鴨綠江)以死。」
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軍攻入關內,濟南府境內,清軍大肆屠城,濟南府大約一百萬人被屠殺。
崇禎十二年(1639年)六月,清軍攻入趙州進行大屠殺,三萬人被殺害。
【圖冊照片來源 】 掠奪虐殺漢族奴隸 崇禎十一年(1620年)冬至十二年春,清軍在畿輔、山東一帶掠去漢民四十六萬二千三百餘人,崇禎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軍又「俘獲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名口」。滿清入關後,繼續劫掠人口。 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辛巳日諭兵部「俘獲人口,照例給賞登城被傷之人。」
漢人奴隸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殺。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歲以自盡報部者不下二千人」 ,僅自殺的漢人,在滿清入關前後幾十年間,就不下十萬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數。
由於滿清的瘋狂虐待,大量漢人奴隸逃亡,「只此數月之間,逃人已幾數萬。」
滿清統治者為了制止逃往,強化其1626年頒布的《逃人法》,順治帝頒訂:「有隱匿逃人者斬,其鄰佑及十家長、百家長不行舉首,地方官不能覺察者,俱為連坐」。順治六年又改為「隱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飭,自此諭頒發之日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決不輕恕」。 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率四萬多滿洲八旗、近兩萬蒙古八旗、約三萬漢軍八旗以及孔有德等統率的約兩萬天祜兵、天助兵,加上包衣、外藩蒙古兵、朝鮮軍合計十二萬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吳三桂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開始入主中原。
滿清進入中原,首先靠的是武力,而且是滅絕人寰的武力。為了殺一儆百,他們對抵抗較為頑強的地方,一律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畿南之屠 主詞條:畿南之屠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滿清睿親王多爾袞在北直隸三河、昌平、良鄉等地進行的屠城,五千人被殘殺。 潼關之屠 主詞條:潼關之屠
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十三日,滿清「豫親王」多鐸在陝西潼關地進行的屠城,七千人被殘殺。 揚州十日 主詞條:揚州十日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發生在清軍攻破揚州城後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南明將領史可法在揚州對清軍的殊死抵抗。同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20日),清軍攻佔揚州後,當時大雨傾盆,多鐸宣布在揚州城內進行了屠殺。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肆屠殺,史載:「諸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後來由城內僧人收殮的屍體就超過了八十萬具。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在屠城揚州的時候清軍從一個富戶進入另一個富戶。清兵們先是搶銀子,後來就無所不掠了。直到20日的白天,還沒有人身傷害。但是夜幕降臨之後,人們聽到了砸門聲、鞭子抽人聲和受傷人發出的號叫聲。
那個夜晚火勢蔓延開來,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澆滅了。到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證說,如果藏起來的人能夠出來自首的話就會得到赦免,於是許多藏在自己家裡的人走了出來。
可他們走出來後卻被分成50人或60人一堆,在三四個士兵的監督下,用繩子捆起來。然後就開始用長矛一陣猛刺,當場把他們殺死,即使撲倒在地者也不能倖免。 嘉定三屠 主詞條:嘉定三屠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在清軍攻破嘉定後,清軍將領李成棟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在屠城過程中,城中百姓或者懸梁自殺或者投井和跳河,被砍斷手和腳的百姓在地上掙扎著, 清軍將一大部分逃生的百姓趕到河邊,然後將他們趕進河中紛紛淹死,河裡的水都不能流動了。 清軍沒遇到一個漢人就強迫他們獻出自己家中的寶物,如果給清軍很多的東西的話就可以活命,如果給的不多或者清軍不滿意,直接把人殺掉。 崑山之屠 主詞條:崑山之屠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崑山縣人民殺該縣清委知縣閻茂才,起兵反清。七月初六,清軍破城,隨即屠城,士民死難者達數萬人。清軍屠崑山的時候,有婦女千人藏匿在崑山頂上。有個小孩忍不住哭出聲來,被清軍發現,於是大肆屠殺這些婦女。 。「總計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墮井投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倖免者十之一。」 「殺戮一空,其逃出城門踐溺死者,婦女、嬰孩無算。崑山頂上僧寮中,匿婦女千人,小兒一聲,搜戮殆盡,血流奔瀉,如澗水暴下」。 嘉興之屠 主詞條:嘉興之屠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二十六日,浙江布政使司隸嘉興府為反抗清軍暴行,嘉興民眾揭竿而起,鄉的明翰林學士屠象美、明兵科給事中李毓新主其事,降清的明嘉興總兵陳梧反正任大將軍指揮義師,前吏部郎中錢棅助餉。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輕婦女被清軍擄掠和一些僧人倖免外,幾乎全遭屠殺。按當時人口來推,可能約五十萬餘人遇難。 江陰八十一日 主詞條:江陰八十一日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朝頒布剃發令後,江陰人民舉行了反清起義,進行反清斗爭。清廷先後調動24萬軍隊攻城,江陰人民浴血奮戰,守城八十一天,擊斃清三王十八將,清軍死傷過十萬。但終因力量懸殊,糧食罄盡,守城者全部壯烈犧牲。城破後遭到清軍血腥屠殺,繁華的街市盡為廢墟 。全城只有五十三個人倖免。 常熟之屠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到九月,清軍先後佔領蘇州和南直隸常熟之後的縱兵焚燒殺掠。在常熟大屠殺中被屠殺的百姓無法計算,沿河沿岸都是人頭。 四川大屠殺 主詞條:四川大屠殺
從順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初期,滿清開始侵入四川,在四川各地進行大屠殺。順治四年(1647年)多爾袞、孝庄採取了徹底屠殺的辦法作為報復,公開發布告示,宣稱: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把四川人殺光了以後,就把這些行為全部推給了張獻忠,還編造出張獻忠殺人六億的謊言。 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四川被害者不下五百萬人,而被張獻忠殺害的至多隻有十四萬人,連同張獻忠統制地區其它非正常死亡,最多隻有三十到四十萬人。更重要的是,在清軍開始長達十幾年的四川大屠殺前,張獻忠已經死了 。 「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 。直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攻陷渝城(重慶)後,才算平復四川。 清初時以」湖廣填四川「來解決四川人口的缺口。
此外,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銳減,是多股勢力混戰的最終惡果,並不能夠將所有責任推給張獻忠。 至於張獻忠屠殺六萬萬人有奇一說,有文獻顯示事實上是四川當地的地主以及南明將領污衊和嫁禍張獻忠。 金華之屠 主詞條:金華之屠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十六日,滿清「貝勒」博洛在浙江金華府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
明朝末年,時任兵部尚書的金華長山人朱大典毅然帶兵回金華據城抗清。 公元1646年農歷六月廿四,清貝勒博洛率軍攻婺,久攻未下,後叛徒導攻西門城牆(現新華街),新築城牆被大炮轟塌,清軍潮水般湧入,金華守軍奮力拚搏,浴血巷戰。
朱大典妻妾兒媳為不受辱,紛紛手牽孫兒投井自盡,朱大典與部屬點燃火葯庫壯烈殉國,大典家20餘口共赴國難。明軍指揮部炸毀後,剩餘守軍仍堅貞不屈,節節抵抗,退集到最後的陣地———東市街。 清軍破西門後一路往東殺,南北城樓先後淪陷。東市街之東是高山頭懸崖和義烏江。365年前的東市街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金華先民在這里譜寫了悲壯的史詩,守軍拒不投降,全部英勇戰死。城陷後清軍屠城,南明演義說城中被殺者十之八九。李漁悲詩泣之:「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頭如雨落」;明史也記載了大典闔家殉難的壯烈。明軍參將俞繼音祖上為南宋監察御史、戶部侍郎,繼音戰死後,其宗譜載:「繼音,明末參將,同守婺城,見危致命,忠烈可表……順治丙戌七月十六日卒」,這日正是金華城破明軍全體陣亡之時,宗譜和金華縣志記載完全相符。 涇縣之屠 主詞條:涇縣之屠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十七日,滿清「提督」張天祿、「池州總兵」於永綬在南直隸涇縣、徽州、績溪縣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 贛州之屠 主詞條:贛州之屠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四日,滿清「江西提督」金聲桓、「總兵」柯永盛在江西贛州府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大約有二十萬人被屠殺。 同安之屠 順治四年(1647年)清軍攻克福建廈門和同安縣,然後屠城。福建同安縣屠城死難5萬餘人,梵天寺住持無疑和尚收屍合葬於寺東北一里之地,建亭「無祠亭」,墓碑上則刻「萬善同歸所」。 平海之屠 主詞條:平海之屠
順治四年、南明永曆元年(1647年)七月,清軍在福建平海衛進行大規模屠城。被屠殺的無辜百姓具體人數不詳。 南昌之屠 主詞條:南昌大屠殺
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包圍南昌。次年三月間,南昌城陷,清軍屠城。八旗軍把從南昌掠來的婦女分給各營,晝夜不停的輪奸。 這些女性」除所殺及道死、水死、自經死,而在營者亦十餘萬。食牛豕皆沸湯微集而已。飽食濕卧,自願在營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載鹵獲連軻而下,所掠男女一並斤賣。其初有不願死者,望城破或勝,庶幾生還;至是知見掠轉賣,長與鄉里辭也,莫不悲號動天,奮身決赴。浮屍蔽江,天為厲霾。「 。這些事情記載在《江變紀略》里,此書是滿清政府查禁的重點,在乾隆四十四年被明令銷毀,靠著手抄本流傳下來。而在清軍陷城前,一些出來投降的漢人,也遭到了」男子分殺之,女子分留之「的命運。
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再次佔領江西南昌,下令進行屠殺。 邵武之屠 主詞條:邵武之屠
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1648年)五月,滿清「福建左路總兵」王之綱在福建邵武縣進行屠城,被屠殺的無辜百姓人數不詳。 湘潭之屠 主詞條:湘潭屠城
順治六年(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清軍攻入湖南湘潭和沅州(今芷江),南明督師何騰蛟被俘。清鄭親王濟爾哈朗下令在湘潭屠城,湘潭城中百姓幾乎全被殺光,城中不滿百人。 沅州也遭到縱兵殺掠。 同安之屠 主詞條:同安之屠
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1648年)八月十六日,滿清「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在福建同安縣進行大屠殺,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 南雄之屠 主詞條:南雄之屠
順治六年(1649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清軍抵達南雄,年三十除夕晚上清軍放火焚燒鼓樓,趁明軍慌亂救火之際,攻入城內。對南雄縣民大肆屠殺,「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盡屠戮,十存二三。」 「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屍如山莽充斥。....死者無頭生被擄,有頭還與無頭伍。血泚焦土掩紅顏,孤孩尚探娘懷乳。 信豐之屠 主詞條:信豐之屠
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1649年)三月初一日,滿清「梅勒章京」膠商攻克廣東信豐縣,進行大規模屠城。 蒲城之屠 主詞條:蒲城之屠
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1649年)四月初五日,滿清「固山額真」李國翰攻克陝西蒲城縣然後進行大規模屠城。大約有一萬人被屠殺。 曹州之屠 主詞條:曹州之屠
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1649年)十月初四日,滿清梅勒章京賴惱、沂州總兵佟養量、臨清總兵宜永貴等攻克山東州曹州,進行屠城。被屠殺的無辜居民人數不詳。 汾州之屠 主詞條:汾州之屠
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1649年)九月至十一月,滿清「端重親王」博洛、「和碩親王」滿達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縣、泌州、澤州等地進行規模屠城。大約有四十萬人被屠殺。 大同之屠 主詞條:大同之屠
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在大同屠殺後,全城只剩下5個重案犯。滿清派來的大同知府,上書順治帝,稱既然沒有了苦主,就可以釋放這5個人了。這份奏摺,至今保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 廣州大屠殺 主詞條:廣州大屠殺
順治七年(1650年)清軍攻廣州,製造了庚寅之劫,」甲申更姓,七年討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極。血濺天街,螻蟻聚食。飢鳥啄腸,飛上城北。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邱。五行共盡,無智無愚,無貴無賤,同為一區。「 」可喜屠廣州,孑遺無留;逸出城者,擠之海中。「 死難十萬至七十萬人。
義大利籍耶酥會士衛匡國(Martin Martini,1614~1661)在《韃靼戰紀》中記述:「大屠殺從11月24日一直進行到12月5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 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只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一書記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凄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走一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
另有意見認為當時廣州人口約四十萬,而死難者約十萬人或超過十萬人。「清順治六年十月,滿清大軍抵達廣州,圍困城池長達10個月,最終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之後,屠城十日,屍橫遍地。廣州城當時人口大約四十萬,死難者約五分之一。」 潮州之屠 主詞條:潮州之屠
順治十年(年)清軍佔領廣東的潮州和南雄,清軍之後進行下令屠殺,「縱兵屠掠,遺骸十餘萬」,「癸巳,郡城破,橫屍遍野……收遺骸十餘萬,作普同塔於葫蘆山」。 揭陽縣觀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屍聚焚於西湖山,將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縣屠城死難五萬餘人,梵天寺主持釋無疑收屍合葬於寺東北一里之地,建亭「無祠亭「,墓碑上則刻「萬善同歸所」。南雄縣民也遭到大肆屠殺,「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盡屠戮,十存二三。」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屍如山莽充斥……死者無頭生被擄,有頭還與無頭伍。血泚焦土掩紅顏,孤孩尚探娘懷乳。」 永昌之屠 主詞條:永昌之屠
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十三年(1659年)閏三月,滿清「征南將軍」趙布泰、「提督」線國安等在雲南永昌府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另外由於清朝統治者的文字獄和歷史篡改其中舟山、蘇州、沅江、廈門、海寧等地大屠殺,史料記載很少。
滿清控制全國後,為了封鎖鄭成功義軍,下達禁海令,對沿海人民大肆屠殺,不願意遷走的斬殺無赦,並乘機掠奪婦女財物。 各地為剃發的分散屠殺:「去秋新令:不剃發者以違制論斬。令發後,吏詗不剃發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
根據一些地方史志的記載,八旗軍不僅對反抗者大肆殺戮,甚至連投靠滿清的一些小官吏都不能倖免,妻子老母都被掠去充當性奴隸,然後拿到市場販賣。明朝都督章欽臣的妻子金氏,不肯屈服於淫威,被用一千刀刮死。這件事被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冒著殺頭危險記載下來。
此外,滿清軍隊還在這個各地進行了大規模屠殺。明末時期中國人口在八千萬到一億五千萬之間,而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國人丁數僅兩千四百六十四萬余。也就是說這個時期中國的人口大量消失,多半是死於戰亂、飢荒等原因。
清軍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從努爾哈赤屠殺遼東漢人到康熙平定三藩,歷時將近一個世紀。英國使節馬戛爾尼等人的記錄:滿清初期,他們表現得非常兇殘。建國後的最初幾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了騷亂,結果都被鎮壓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爺的種族坐穩了江山,對奴隸的民族實行統治……。 明朝宗室在明末農民戰爭中,成為各地農民軍屠戮的首要對象。從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個顯貴王爺被農民軍整家殺掉。至於郡王及將軍之下,被殺的更是不計其數。
自周武王封杞國奉夏祀、封宋國奉殷祀以來,中國古代各個王朝,或禪讓、或革命,或外族入主,對待前朝皇族各有厚薄,最刻薄者,仍屬清朝。
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一方面以「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於明,且為明報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展示自信,另一方面卻對明朝皇族斬盡殺絕,著實非同凡響。
據白新良、趙秉忠《清兵入關與明朝宗室》一文統計,從順治三年到順治八年,先後擒斬的明朝宗室、其名號可稽者,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對他們的家屬,無論少長盡誅之,以此計算,總人數當在萬人以上。
滿清方面,出於政治需要,自入關到順治二年夏王以前,對明朝宗室人員以誘降、恩養為主。清軍攻克南京後至順治八年這一段時間,滿清開始對明宗室展開屠殺。自順治八年至康熙早期,清廷又施以殺撫並用。早在皇太極入口侵掠時代,後金軍抓住明宗室王爺一般都弄死,比如德王和魯王。由山海關入京後,多爾袞開始以招撫為誘餌,在誅殺崇禎帝直系血脈的同時,滿清逮到的明宗室假裝養起來。清軍攻陷南京後,由於明宗室在南中國紛紛被人擁立起兵相抗,滿清頓露猙獰面目,接二連三地羅織罪名,很快就把本來恩養在北京的明朝十幾個王爺均殘酷加以處死(包括指認曾經指認崇禎太子為假太子的晉王)。直至順治親政後,滿清對明宗室控制才稍稍放緩,但彼時朱家血脈至近的皇族也沒剩下多少了。
B. 揚州十日的歷史背景
參見:揚州之戰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直至揚州。
史可法收兵退保揚州。劉澤清、劉良佑以入衛南京為名,率部南逃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八日,南明降將李成棟,率清兵南下包圍揚州城,史可法急令各鎮赴援,均無響應。降將李遇春到城下勸降,史可法命令放箭射回。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九日,明將許定國引多鐸師至揚州,揚州被清水陸各軍重圍。守將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孤城,同時,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應,揚州告急,四月二十一日,南明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歧鳳欲劫史可法出降,史可法以大義叱責之,二人遂拔營降清。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試轟揚州城,形勢危急,史可法用血書告急朝廷,未得迴音。南明的各鎮兵馬不聽史可法調度,從軍事上講,孤城揚州已難有作為。史可法知其不可而為之,決定抗戰到底,一死報國。
當時,清軍至少有十萬人,揚州守兵僅萬餘人。兩軍戰前,羽檄交馳。多鐸派明降將勸降,後多爾袞致書誘降,史可法回信拒絕投降。史可法說:「我為朝廷首輔,豈肯反面事人?」後多鐸親自出馬,連發五封書信,史可法不啟封便付之一炬。史可法招集諸將說:「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之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後,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其後一氣寫下了五封遺書,除一致豫親王多鐸,其餘是給母親、夫人、叔父、兄弟的,二十一日又作遺書給母親和夫人:「……北兵於十八日圍揚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北兵試炮,飛至郡堂,彈重十斤四兩,滿城惶悚。」 是日夜,清軍攻城,「炮落雉堞二堵。二小卒緣牆而上,城上鼎沸,遂不支。」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二十五日終因彈盡糧絕,城陷。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殺,部屬強行奪過佩刀,擁其走入小東門,清軍迎面而來,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師也!可引見汝兵主。」多鐸以賓禮相待,口稱先生,當面勸降,許以高官厚祿,「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畀重任,為我收拾江南。」在多鐸百般的誘降時,史可法斬釘截鐵地說道:「我為朝廷大臣,豈肯偷生為萬世罪人!吾頭可斷,身不可辱,願速死,從先帝於地下。」;「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後壯烈就義,終年45歲。
城破後,出現了很多與史可法一樣慷慨赴死的悲壯人物。孟森《任民育》中寫道:「危城官屬,明知肝腦不日塗地,而一息尚存,誓不遠引規避,若揚州知府任民育以下數十人。」在他們中,有揚州知府任民育,城破後鄭重換上明朝官服,端坐大堂、恭候敵人,說「此吾土也,當死此。」有吳爾壎,前一年他在北京經不住闖軍拷打而屈降,引為奇恥,「南歸謁可法,請從軍贖罪,斷一指,畀友人祝淵寄其家曰:『我他日不歸,以指葬可也。」城破,投井而亡。有副總兵馬應魁,「每戰披白甲,書『盡忠報國』四字於背,巷戰死。」
史可法的部下在這種情形下,仍率余部繼續鏖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如總兵劉肇基、驍將馬應魁、幕僚何剛、天主教徒、炮隊專家陳於階,或是死於街上的戰斗或是自殺。史可法的全部19名私人幕僚都遇難了。但是由於隨後日子裡發生的暴行,他們的死難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清軍佔領揚州後,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
C.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句話怎樣理解是真的嗎
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就是指發生在揚州城正正十天的屠城事件和嘉定的三次屠城事件。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都是真實事件。揚州十日是因為南明將領史可法帶領軍隊抵抗清軍的入侵,但是最終失敗。在進入揚州城後,清軍對城中的百姓進行報復,實行了屠城的政策,整整屠城10日。嘉定三屠,是清軍攻下嘉定後,實施了屠城的政策,整整屠城三次。這兩次清軍的入侵,可以說是慘絕人寰,禽獸不如,屠殺百姓不止10萬。接下來我們就分別了解一下,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故事。
揚州10日和嘉定三屠之所以能被並稱,是因為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發生的時間都是在清朝的順治二年,並且都是慘絕人寰的屠城事件,殺的都是平民百姓。兩次慘案的實施者也都是清朝的軍隊,所以揚州10日和嘉定三屠就會被放在一起說。
D. 求1644年華夏正統淪陷後率軍抗擊滿清為光復大明犧牲的著名英雄的歷史事跡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人(今河南開封)。
崇禎年間進士。授西安府推官。歷任戶部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9年),隨盧象升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十年,被張國維推薦升任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廣部分府縣。崇禎十四年總督漕運,崇禎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佔北京,弘光政權建立後,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稱「史閣部」。時議設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江北四鎮,以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兵入關後,曾主張與之議和,共討李自成的農民軍。後被馬士英等人排擠,於是督師淮揚,竭力協調江北四鎮將領,以抵禦清兵。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良玉嘔血死,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兵。順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副將史德威史可法追隨有年,可法收德威為義子,托以後事;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可法表示: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後壯烈就義。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裡惱恨,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死後十二日,其遺體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將其衣冠葬於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後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在圍城期間,多爾袞勸降,史可法寫就著名的《復多爾袞書》:「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卷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不卑不亢,流傳萬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學生,方苞曾寫《左忠毅公逸事》,述說史可法與其師左光斗之間的提攜情感,自是錚錚鐵骨、有血有淚。
附《左忠毅公逸事 》全文及《復多爾袞書》全文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
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
復多爾袞書
史可法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
南中向接好音,法隨遣使問訊吳大將軍,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誼於草莽也,誠以大夫無私交,《春秋》之義。今倥傯之際,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諷讀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討,為貴國憂,法且感且愧。懼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頓亡君父之仇,故為殿下一詳陳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樞,救援無及,師次淮上,凶聞遂來,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乎,人孰無君,雖肆法於市朝,以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謝先帝於地下哉!爾時南中臣民哀痛,如喪考妣,無不撫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剪凶仇。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順,天與人歸。五月朔日,駕臨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里。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迨臣民伏闕屢請,始於十五日正位南都。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即告廟之日,紫雲如蓋,祝文升霄,萬目共瞻,欣傳盛事。大江湧出柟梓數萬,助修宮殿,是豈非天意哉!越數日,即令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假兵貴國,破走逆成。殿下入都,為我先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闕,撫戢群黎,且免剃發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雲感恩圖報已乎!謹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復次江淮。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詰責。善哉言乎,然此文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未討,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將何以維系人心,號召忠義,紫陽《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如莽移漢鼎,光武中興;丕廢山陽,昭烈踐祚;懷、愍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纘統,是皆於國仇未剪之日,亟正位號,《綱目》未嘗斥為自立,卒以正統予之。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靈武,議者疵之,亦未嘗不許以行權,幸其光復舊物也。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恩遐被。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號,載在盟府。後以小人構釁,致啟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誅僇,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難,驅除亂逆,可謂大義復著於《春秋》矣。若乘我國運中微,一旦視同割據,轉欲移師東下,而以前導命元兇,義利兼收,恩仇倏忽,獎亂賊而長寇讎,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復仇之心,亦甚違殿下仗義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歲輸以金繒;回紇助唐,原不利其土地。況貴國篤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崇仇,規此幅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貽賊人竊笑也,貴國豈其然歟?往者先帝軫念潢池,不忍盡戮,剿撫並用,貽誤至今。今上天縱英明,刻刻以復仇為念。廟堂之上,和衷體國;介胄之士,飲泣枕戈;人懷忠義,願為國死。竊以為天亡逆闖,當不越於斯時矣。語雲:「樹德務滋,除惡務盡。」今逆成未伏天誅,諜知卷土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成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休乎!至於牛耳之盟,則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盤盂以從事矣。法北望陵廟,無涕可揮,身陷大戮,罪當萬死。所以不即從先帝於地下者,實為社稷之故。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而已。即日獎帥三軍,長驅渡河,以窮狐鼠之窟,光復神州,以報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貴國即有他命,弗敢與聞。惟殿下實明鑒之。
閻應元,字麗亨,北直通州人,崇禎辛巳年,赴任江陰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顧三麻子率數百艘戰船進犯黃田港,應元領兵拒守,連發三箭,皆有人應弦而倒。海寇心驚膽戰,不敢再犯。他任內平定鹽盜,平服民亂,政紀突出,江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學中為他畫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調他轉任廣東韶州英德縣主簿。因母親病重,且道路堵塞,沒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陰城外砂山腳下散居。
順治二年(1645年),江陰降清,明朝知縣林之驥解印去職,清知縣方亨繼任,循例頒布剃發令。陰歷六月二十八日鄉耆何茂、邢觳、周順、邢季、楊芳、薛永、楊起、季茂、辛榮等人議請留發。方亨破口大罵。眾人大怒,也罵道:「你身為明朝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來做清朝知縣,不知道羞恥嗎?」方亨羞愧不已,暫停所議。
閏六月初一日清晨,方亨以上香為名,召集地方諸生百餘人及鄉紳、百姓會於文廟。眾人問道:「現在江陰已盡歸順,應該沒有什麼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發了。剛才所差四兵,便為押人剃發之故。」眾人道:「發可以剃嗎?」方亨道:「這是大清律法,不可違背。」說罷就回衙了。諸生許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正在這時,常州府發來嚴令剃發的文書,其中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話。方亨叫書吏把府文寫成布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義憤填膺,把筆扔到地上說:「就死也罷!」消息很快傳遍全城,立刻鼎沸起來。方亨見士民不從,秘密報告常州府請上司派兵「多殺樹威」。這封密信被義民搜獲,於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斬殺清差,推典史陳明遇為首,以「大明中興」為旗號,自稱江陰義民正式反清。
江陰百姓抗清的消息傳開以後,清常州知府宗灝派兵丁三百人趕來鎮壓,閏六月初五日被江陰義民殲滅於秦望山下。其後江陰軍民在陳明遇的帶領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軍的進攻。同時嚴查城中奸細,宣布有能檢舉、抓獲奸細的人,賞銀五十兩。處決了私通清朝的原縣令方亨以及眾多出賣情報、有投敵企圖的奸細,有效的遏制了江陰內部的崩潰。
閏六月二十一,清貝勒、大將博洛命降將劉良佐統重兵包圍江陰城,二十四日,劉良佐作招降書一紙,從東城外射進。江陰軍民公議後,回書拒絕。劉良佐見勸降無效,便四處捕殺城外義兵,企圖斷絕城內軍民外援。七月初一日,開始攻城。城中嚴密防禦,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鍋蓋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百枝(一作三四十萬)。
江陰形勢的日益嚴峻,陳明遇雖忠肝義膽,卻自感缺乏軍事組織才能,於是想起了智勇雙全的前典吏閻應元,想推薦賦閑在家的他代替自己領導守城,因遭到守備顧元泌堅決發對,而不了了之。七月五日的守城戰斗中,元泌登城射敵,放出的箭每每射不到敵人就墜落在地,眾人有所懷疑。其後,他又命令馬矮子偷竊火葯從城上投給敵人,眾人便把顧元泌捉住,同往他住所搜查,果然找到一道清兵文書。於是處死了顧元泌及同犯四十人,從而斷絕了清兵的內應。陳明遇原想請閻應元主持擔負守城重任,如今顧元泌被誅,他舊事重提,眾人一致贊同。陳明遇專門委派十六人連夜出城,到閻應元住所請他出山,應元道:「你們能從我則可。不然,不為你們主持。」眾人道:「敢不惟命是聽?」
九日,閻應元帶領江陰城祝塘少年六百人,執械入城,途經七里廟時,在牆壁上題詩,表達了自己誓死抗爭的決心。入城後,閻應元立即把全城的戶口分別丁壯老幼詳加調查,挑選年輕力壯的男子組成民兵,會合鄉兵二十餘萬人分班上城,每個城垛十名,按時換班。由武舉人王公略守東門,汪把總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應元自任守北門。他和陳明遇兼負晝夜巡查四門的責任。對城中過往行人嚴加盤詰,肅清內奸。為了解決軍械糧餉供應,閻應元同紳民商議後,委任擅長理財人士負責把城內公私所藏物資分類徵集,統一分配使用。在閻應元的領導下,很快就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十一日,清兵攻打閻應元鎮守的北門,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主帥劉良佐大怒,命令上將九員先駕雲梯上城,城上以長槍刺之,上將五死四傷,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頭顱,有的墮下摔成齏紛,有的被火箭燒死。主帥更怒,傳令十營內選猛將幾員,步軍三萬,扎雲梯十張,來日分十處上城,如有退者立斬。次日,清兵仍攻北門,城外放炮吶喊,三萬軍造浮橋十條,一齊渡過外城河,分十處登雲梯上城。閻應元指揮城上用磚石擲下,以長槍拒敵;一時間亂石紛飛,炮火連綿,雙方死亡不計其數。某滿人大將自恃勇猛,穿著三層甲,腰懸兩把刀,背背兩把刀,手執雙把刀,親登雲梯,跨上城垛,執刀亂砍。城上守軍用棺木抵擋,以槍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臉。」於是眾人紛紛刺其面,一湯姓童子,持鐵鉤鐮,用力鉤斷其喉管,竹匠姚邇割下他的頭,滿將身子墮落城下。清兵齊來搶屍,城上梆鼓齊鳴,磚石小箭如雨點,清兵又傷亡千餘人。
劉良佐命令軍士索那滿將的頭,閻應元不允。劉良佐願意用銀贖買,命人將銀當面裝入銀鞘吊入城。又命軍士於城下哀號:「還我將軍的頭!」閻應元讓人以蒲包裹一黃狗頭,擲還之,將滿將的頭懸在城上。劉良佐親自帶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頭扔下。清兵拿了頭回去,與身縫合,掛孝三日。閻應元擊退了北城的攻擊,但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規模的攻擊。於是積極鑄造守城工具,招青陽弩王黃鳴崗等千餘人,入城造小弩千張、小箭數萬枝,分派給守城軍士。又用季從孝所合火葯敷在箭頭上射人,見血立死。弩長尺余,箭長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標。又從獄中放出陳瑞之子,令他製造火磚、木銃。火磚廣三四寸許,著人即燒,木銃類銀鞘,長三尺五寸、廣二三寸,木製,中間藏有火葯,敵人到來時,投下,機關暴發木殼崩裂,鐵菱角飛出,觸人即死。閻應元還親自製造撾弩,用一塊鐵,邊上造幾個鉤子,後面栓著棉繩,拋出勾住敵人,近前斬之。又模仿舊制,製造火球、火箭之類,無不精巧絕妙。所以清兵雖多,每每望城興嘆,戰栗無人色。即使是滿洲兵將也聞之膽落,每次攻城下來都要為倖免不死而大肆慶祝。
清兵攻城不利,又起勸降之念。劉良佐親作《勸民歌》,希望江陰投降,閻應元不從。於是清兵在城下搭建牛皮帳篷,做好長期作戰的准備。十五日,清兵攻東北城,劉良佐命西南放炮,東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內以火球、火箭抵抗。清兵不敵欲退,良佐嚴令方止。閻應元繼續命城內投下磚石,清兵不及閃避,數百人死於城下。良佐慚愧、惶恐。於是搭設三層牛皮帳,守而不攻。帳內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彈起來,不能進入。閻應元下令用人糞,摻上桐油,煎滾澆下,牛皮燙穿,澆在清兵身上,肉爛而死。沒被燒著的清兵驚惶散去,城內用撾弩射向逃散的清兵,鉤中者,即入城中裊首。清兵手足無措,紛紛逃散。敵營以為守城者殺下,命令發射木銃以御,反傷自己的馬步卒無數。無奈之下,劉良佐命令移營至鄧墓。
在堅守的同時,江陰向四方請求援助,黃蜚、吳之葵領兵至太湖,與清貝勒博洛大軍相遇,二人兵敗被俘後,投降清朝。海寇顧三麻子因敬慕閻應元的為人,率舟師來援,苦戰三日後失敗,揚帆遠去。此外,義陽王來援,敗於砂山;秀才金礦會集精勇四百餘人來援,被劉良佐以鐵騎三千截在周庄左右,全軍俱沒。外兵屢敗,江陰淪為孤城。即便如此,劉良佐心有餘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擊北城,徹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轟擊下塌陷數丈。閻應元命石匠砌牆,匠危懼不前,閻應元言辭懇切,動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動,於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閻應元利用清軍勸降之機,派出百餘名壯士,以奉送「降禮」為名,暗攜火器進入清軍營帳,炸死清軍官兵兩千餘人。十七日夜,閻應元挑選勇士千人出南門劫營,或執板斧,或執短刀,或用扁擔,突入敵營,傷千餘人。及他營來救,應元兵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後,劉良佐再次後撤,扎營在十方庵。
十八日,劉良佐令十方庵的僧侶向城跪泣,陳說利害,勸江陰軍民早降。城中皆願以死報國,要他速去。當晚,僧人又來勸降,再次被眾人遣走。十九日,劉良佐策馬來到城下,勸應元道:「宏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轉禍為福,爵位豈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閻應元從容道:「江陰士民,三百年來食毛踐土,深戴國恩,不忍望風降附。應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義所在,絕不服事二君。將軍位為侯伯,掌握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見我江東忠義士民乎?」良佐慚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諭相示,勸江陰士民接受招安。應元怒道:「有降將軍,無降典史。」一聲梆響,火箭齊發,良佐連跨三四馬逸去,嘆息道:「江陰人沒救了!」
清朝親王多鐸聞知江陰久攻不下,極為震怒,他先派恭順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協攻」,接著又派貝勒博洛和貝勒尼堪帶領滿洲兵攜紅衣大炮前往攻城。貝勒博洛平定松江後,統率所部二十萬大軍來到江陰城下,他認為劉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卻連一個江陰縣城也攻不下來,無能至極,於是打了他一頓板子。他登山而望,巡視江陰城防後,對手下講:「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則破矣。」他命人綁縛降將黃蜚、吳之葵到城下,命令他們做書勸降,黃蜚道:「我在城中沒有相識,寫了勸降書又有何用?」吳之葵涕淚交橫,仰頭勸閻應元投降,情詞悲楚,應元叱道:「大臣被縛,當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之葵再拜泣下,蜚默默無語。
博洛見閻應元義不可動,發起總攻,分兵先抄斷各鎮救兵,以竹籠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紅掛彩,限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輪番攻城不息,閻應元指揮防禦,浴血奮戰,終保江陰城池不失。
八月初,江陰民兵晝夜守御,甚感疲憊。開始有人出城投降。清兵在城外四處殺掠,民不聊生,為江陰百姓不齒,那些剃發投降的人,被城上看見,必然痛罵,即使是至親也像仇敵一般。閻應元見城防吃緊,遍取民間亂發,投城下誘敵。清兵驚喜,報告劉良佐。良佐道:「還不能相信,去觀察一下守城的人剃發了嗎?」清兵察探後,方知是詐降。
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於是重新勸降,稱只要拔去大明中興的旗號,四門懸掛大清旗號四面,只殺斬首事者數人,其餘一概不論,即使不剃發,也會撤兵。閻應元看出博洛的緩兵之計,遂道:「只斬我一人?我沒有罪,憑什麼殺我!」議不決而止。博洛又稱只要在四城豎起大清旗四面,也會立刻退兵。閻應元情知有詐,仍不應。前吳軍門督軍王海防至江上,宰牛殺羊與諸將起誓,稱江陰歸順後絕對不許殺掠。他自恃在江陰素有恩信,請纓來勸降,但臨城招撫,卻無人應和。此後攝政王多爾袞曉諭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閻應元命人在書後補上:「願受炮打,寧死不降!」射還給清兵。清廷多次勸降,三城已經開始有人猶豫,但因閻應元鎮守的北門誓死固守,眾意遂絕。
被困既久,江陰城內傷亡慘重,戰鬥力日減,城中石灰斷缺,不能乘夜修城。飯米越來越少,只能靠徵集民間的米以備缺乏,閻應元下令兩日領一次米,不得預先領取。中秋前後,百姓攜壺提觴登上城樓,舉杯痛飲,諸生許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轉曲》,讓善歌的人登高傳唱,以笙笛簫鼓相和。當時天無纖翳,皓月當空,清露薄野,劍戟無聲,黃弩、師鼓、胡琴於西城之敵樓,歌聲悲壯,響徹雲霄。清兵爭著靠前傾聽。或怒罵,或悲嘆,甚有泣下者。歌中唱道:「宜興人,一把槍。無錫人,團團一股香。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常州人,獻了女兒又獻娘。江陰人,打仗八十餘日,寧死不投降。」還有許多歌曲,但意思大致如此。劉良佐針鋒相對,命人作勸降詞,讓士卒相倚而歌,自己與幕僚在帳中飲酒,不一會兒,城上炮、箭齊發,遂散去。
二十一日,博洛令數百人,把二百餘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壩,專打東北城。鐵子入城,穿透洞門十三重,樹亦穿過數重,落地深數尺。當日雨勢甚急,外用牛皮帳護炮裝葯,城頭危如壘卵。城上因敵炮猛烈,見燃火,即躲到圍牆後面。炮聲過後,再登上城樓。清兵看到這種情況,故意放空炮,並讓炮中只放狼煙,煙漫障天,咫尺莫辨。守城者只聽炮聲霹靂,認為清兵不能很快進入,而不知清兵已潛渡城河,從煙霧中蜂擁突上,眾人來不及防禦而崩潰。江陰終於被攻陷了。當清兵上城時,一隊民兵對城列陣。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進攻。到黃昏時,城中鼎沸,民兵陣腳散亂,清兵才敢下城。
城破之時,閻應元端坐於東城敵樓之上,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提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題訖,帶著千人上馬格鬥,殺死清兵無數,欲從西門突圍而不得。他環顧從者道:「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義民陸正先想把他從水中扯起,正趕上劉良佐遣兵來擒,良佐自稱與閻應元有舊,要生擒他,於是清兵把他撈起綁住,沒有殺他。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見應元來了,躍起,兩手拍應元背而哭。應元道:「有什麼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殺我!」博洛坐在縣署,急索應元至堂上。閻應元挺立不屈,背向貝勒,罵不絕口。一卒以槍刺他的小腿,閻應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關到棲霞庵。當夜,寺中僧人不停聽到「速殺我」的聲音,天明時,終遇害。
閻應元死後,家丁猶存十餘人,皆因不降而被殺,陸正先也一同殉難。典吏陳明遇命令關閉縣衙,舉火焚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與清兵血戰,身負重創,握刀僵立,死時,身子倚在牆邊,屹立不倒。訓導馮厚敦自縊於明倫堂,妻與姊投井死。中書戚勛、諸生許用舉家自焚而死。八月二十二日,清兵開始屠城,百姓或力戰到底,或坦然就義,都以先死為幸,沒有一人順從。清軍屠城兩日後「出榜安民」,城內百姓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據《江陰城守後紀》所述:閻應元軀干豐碩,雙眉卓豎,目細而長曲,面赤有須。每次巡城,身邊有一人執大刀跟隨左右,頗有雲長再生之感。清兵望見,以為天神。閻應元號令嚴肅,對苟且偷安、不守法紀的人,必然重加責罰,以警示眾人,即使時鄉紳、豪強也不例外。而當戰士困苦時,他又會親自熬葯斟酒,溫言慰勞;當有人遇難,他親自購置棺木,哭奠而殮葬;接見敢死隊的戰士時,不稱姓名而稱兄弟。遇到重要的任務,必然詢問眾人:「我兄弟誰能完成此事?」有人當路大喊道:「我欲殺敵,苦無短刀。」閻應元馬上解下身上所佩價值二三十金的短刀,為其帶上。閻應元凡事以身作則,誠懇待人,所以士、民都懷德畏威,瀕死不悔
E. 關於寧死不屈的名人故事50字
關於寧死不屈的名人故事50字
『壹』抗日英雄故事有哪些50字
1、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軍和偽滿洲國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
2、楊靖宇
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3、王二小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4、八女投江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蘭、楊貴珍、郭桂琴、黃貴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
當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沖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被包圍的八名女戰士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卧倒的機會,毀掉槍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中。8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隻有13歲。
5、趙一曼
1926年趙一曼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東山省。在這緊急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派出大批優秀幹部到東北發動人民抗日戰爭。趙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員。在復雜的對敵斗爭中趙一曼經受了種種挑戰。為了便於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鄉下,一直到犧牲,她一直沒見過自己的孩子。
1935年趙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敵人用用盡了殘酷的手段,也無法使趙一曼開口。1936年8月2日,敵人用子彈取了趙一曼年輕的生命。
6、抗日英烈之戴安瀾將軍
1942年初,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要求,中國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援緬軍)。同年3月,戴安瀾率所部萬餘人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揚威國外,藉伸正義」。在東瓜戰役中,他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表示了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在十多天激烈的東瓜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孤軍奮戰,擊斃敵軍5000餘人,掩護了英軍的撤退,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
7、抗日英烈之佟麟閣將軍
1933年初,日軍進逼熱河,二十九軍奉命調至長城一帶迎敵,他參加了長城抗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長城抗戰失敗後,回駐張家口,兼任張家口警備司令。同年5月,日軍進逼華北,馮玉祥響應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的號召,在張家口建立察哈爾省抗日同盟軍,馮被推舉為總司令,他任察哈爾省代主席兼第一軍軍長。與方振武等部配合作戰,收復寶昌、多倫等地。8月,抗日同盟軍失敗,被迫撤銷,改任張家口公安管理處處長,一度到北京香山隱居,消愁度日,等待時機報效祖國。
8、抗日英烈之趙登禹將軍
1933年1月,日軍進犯山海關。奉令率部作為先頭部隊,移軍通縣,繼駐三河、薊縣,構築工事備戰。日軍主力在飛機數十架的支援下向南苑發起猛攻,與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一起指揮南苑駐軍頑強抵抗。右臂中彈負傷,部屬勸其退出戰斗,執意不肯。
未久,腿部等處亦受傷,仍督部力戰。後奉命率部向城南大紅門集結,准備反擊,不幸被日軍伏兵擊中胸部,壯烈殉國。殉國後,1937年7月31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授其為陸軍上將。
(1)關於寧死不屈的名人故事50字擴展閱讀抗日戰爭(WarofResistanceAgainst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Sino-JapaneseWar)、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貳』從古到今許多寧死不屈的英雄事跡有哪些
周昌,西漢大臣,又一次覲見,看見劉邦正在摟著戚夫人,邊跑出去。劉邦追上並騎到內他的脖子,問:「我容是什麼樣的君王?」,他回答說「桀紂一樣的君主。」劉邦從此對他有所忌憚,後來在廢太子的事件上,也堅決與劉邦爭論。「期期艾艾」的「期期」就是指他。
酈食其,漢初頂級說客,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國歸降劉邦。韓信在謀士蒯通的勸說下發動突然襲擊,期望認為自己受騙了,質問他。他說「你老子終究不會為你說好話。」,然後從容就死。
董宣,曾經因為光武帝的姐姐的奴僕違反,就地處決了那奴僕。光武帝的姐姐向光武帝苦訴,光武帝讓董宣為公主賠禮道歉。他拒絕,光武帝無奈,讓人強按他的頭,讓他低頭。結果,他寧死不低頭,被稱為「強項令」
宋徽宗朱皇後,靖康之恥發生後,金朝士兵要侮辱她,她投繯自盡,被稱為烈女
文天祥、史可法就是典型,這使他們名垂千古.而那些屈膝投降的人總會被人們唾罵.
忠報國的蘇武,顏真卿.岳飛,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拒領「救濟糧」的朱自清……
『叄』有哪些寧死不屈的人物事例
文天祥(1236-1283),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開慶初年、蒙古軍攻鄂州,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
德佑元年、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
景炎二年,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
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肆』勇者無懼的名人故事
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狼回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答軍和偽滿洲國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的樹枝掛住,倖免於難;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伍』戰勝困難名人故事50字以內
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孫臏被龐涓謀害挖去雙臏,在斷腿之痛中崛起而不是沮喪,最終成為著名軍事家。
『陸』舉幾個關於威武不能屈的例子。50字左右。幫幫忙,謝了
1、文天祥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內朝多次派人勸他,只容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
2、聞一多
聞一多先生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消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3、朱自清
作為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毛澤東曾給朱自清先生以高度評價:「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譚嗣同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被捕入獄。「譚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
5、蘇武
天漢元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柒』歷史上類似文天祥的寧死不屈的偉人加故事
汪兆銘為喚起民眾參加反清革命,,毅然放棄國外不錯的生活條件,返回京城,准備製作炸彈與滿清重臣同歸於盡,事泄被捕關入死牢,這位英俊少年獄中題詩: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捌』寧死不屈的英雄人物事例
文天祥(1236-1283),原名雲復孫,字宋瑞,又制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開慶初年、蒙古軍攻鄂州,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
德佑元年、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
景炎二年,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
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玖』在中國古代,"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有許多,請列舉2個歷史人物,並簡要寫出事跡.(50字以內
1、蘇武牧羊
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譚嗣同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捨身取義,准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
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
2、威震敵膽——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出身將門。
少年即抱定「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志向。刻苦學文習武。1555年至1565年期間,戚繼光在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一帶堅持抗擊倭寇十餘年,訓練出一支「戚家軍」。
令倭寇聞風喪膽,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我國東南海防和沿海人民安全;後又在北方邊境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拱衛北疆,聞名天下。
戚繼光還是傑出的兵法家、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
3、抗日英雄趙一曼的故事
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
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狠戳其腿部傷口。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狀況。
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新中國成立後,朱德為趙一曼題寫了「革命英雄趙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哈爾濱市將她戰斗過的一條主街命名為一曼大街。
4、忠烈赤膽——抗清英雄史可法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抗清名將,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明末崇禎年間,史可法拜南京兵部尚書。
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史可法到揚州一帶督師防清。1645年5月10日,清軍重兵圍困揚州,派人勸降,史可法寫就著名的《復多爾袞書》,慷慨陳辭,拒不投降,不卑不亢。
史可法率領四千軍民堅守孤城,與來犯之敵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害,年僅44歲。事後,清軍統帥多鐸下令屠城十日以為報復,軍民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
5、精忠報國——抗金英雄岳飛
岳飛,字鵬舉,河北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岳飛北宋末年投軍,臨行時其母在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面對金軍步步緊逼,南宋危如累卵,岳飛堅持抵抗,十戰十捷,收復建康,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
1140年,金軍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率領「岳家軍」所向披靡,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精銳,進軍朱仙鎮,兩河義軍紛起響應。
金軍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無奈趙構、秦檜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詔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年僅39歲。
F.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有電影嗎
怎麼可能有,南京大屠殺的電影都那麼少,還指望有這段歷史的電影啊,教科書上沒有的歷史怎麼會宣傳,不利於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