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概述影片內容,並寫一篇隨筆感受。
《可可西里》講述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隊的命運,他們從誕生到被解散。但是陸川是從一個行走的路線上去展示他們的命運的,從他們八個人進山,到只有四個人活著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跟盜獵分子作戰,跟環境作戰,跟貧窮作戰……
整部影片像一則新聞報道,以一個隨隊采訪的記者的角度,講述了這個故事。荒涼的無人區,屠殺藏羚羊的場景,殘酷的自然環境,兇殘的獵殺藏羚羊的殺手……關於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影片都像一部紀錄片一樣真實而不加修飾地記錄了下來。
「我為什麼會拍《可可西里》?因為這個題材充滿了力量。」一個簡短的意圖讓導演陸川用兩年半的時間艱難地完成了一部作品。而《可可西里》的最終面目也如陸川的回答一樣,簡短而樸素。
日前,記者有機會看到了《可可西里》的樣片,由於這部影片剛剛報名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所以劇組又把聲音重新混錄。在膠片拷貝尚未做出的情況下,記者只能看小銀幕的影像,但就是這樣的方寸之間,卻彷彿已經盛滿了人間世界的殘酷與震撼,透過美極了的藏歌,那種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生存中掙扎與焦慮一點一點地降臨心中。
真實得像紀錄片
從 樣 片效果來看,這樣做反而使得影片感覺很好,影片與我們所看到的任何類型的影片都有些不同,因為在這里沒有蓄意的煽情,沒有刻意的友情和愛情,演員們既不偶像,也不光鮮,個個很邋遢,衣著破舊,臉上都是皺紋和泥。但是它很簡潔,大氣。甚至陸川在剪完之後,覺得它是那種自己曾經覺得不屬於他的一種氣質,樸素的、自然的、天成的。這也是《可可西里》讓陸川悟到的最深刻的東西,電影是怎樣的:「我現在覺得我們是做內容的,不是著重於敘述的語言,你結結巴巴地說一個真理也許更好。」
㈡ 求《神話》(成龍,金喜善)和《泰坦尼克號》的影評感想,要 盡可能長一點的,最好不少於2000字
神話
《神話》,註定幻滅
昨晚把《神話》的後半部分看完了。
不可否認,心裡是失望的。
原本,對於秦的歷史,始皇陵墓的種種傳說,兵馬俑等等等等是很著迷的,對於時空交錯,穿行古今類的奇幻故事也是最動心,所以,看這部電影之前終究還是抱有一絲期待的。
但事實證明,看過了,感覺卻如食雞肋。
不能說它爛得徹底,但也決說不上好。
情節上來說,太老套了。
那些橋段,那些對白,完全在意料之中。而且,總覺得金喜善愛上成龍有些突兀,很不自然。
雖說,這世界上處處上演著一見鍾情的戲碼,但是,就電影來講,《神話》中的愛情顯然缺少1-2個細節作鋪墊。所以看的時候,便覺得很別扭。以至於,會讓人覺得他們糾糾纏纏2000多年的愛情基礎未免太過薄弱了。作為旁觀者,接受起來就會很不舒服,自然削弱了那份打動的重量。
看到成龍被凍僵的那一段,心裡想,下面可能要安排金喜善寬衣為他暖身。結果當真如此。懸念皆無。看電影便是如此,一旦沒有了懸念,一旦可以預知情節的走向,所有的樂趣也就盪然無存了。吸引力大打折扣。
反倒是金喜善用頭發給成龍縫合傷口讓我有些意外了。想起在醫院急診室實習的經歷,那時候常常給醫生作助手給外傷病人縫合傷口,看到這段的時候,想,還真有創意啊。但,那能縫上么?莫非古人的青絲格外柔韌有彈性?
再說演員。
對成龍一向沒什麼特別感覺。他的電影看過,不多。也不會特意地去尋找來看。
之前在娛樂新聞上看到關於《神話》的報道和介紹,聽說他扮演的是秦朝將軍,便有些懷疑,他的氣質,和這樣的角色差很遠那。完全的不適合。
看電影時,印證了這一點。造型一點也不好看。沒有那種感覺。感覺竟是有些滑稽的。
而且,成龍的確是老了。看著他在熒幕上很努力的在表演,心中卻是感慨的。英雄垂暮,在所難免。
他演英雄,也許還勉強可以過關,但是演繹愛情卻絕對是失敗。
看到他面對金喜善時的神態和表情,找不到一點點心動的感覺。他的眼神是熄滅的火焰的感覺,愛意匱乏,神情木訥。倒更像是過盡千帆,心如止水的樣子。也許,他確實不適合文戲吧。
至於金喜善,倒覺得這角色蠻適合她的。尤其是她一身白衣在空中翩然飛過的時候,那鏡頭拍得實在很美。如天外飛仙,輕靈絕塵。
比較喜歡的是瀑布里,懸空墓室里的那一段。
從沒想過,秦始皇陵會是這個樣子的,很驚奇。
因為這是千年未解的迷題,所以允許任何想像力的發揮。
看到那些懸浮在空中的戰車和人俑,那高高在上的天宮,才覺得,這電影還不是完全不值得一看。總算找到點驚喜。
整部電影最精彩的段落便在於此吧。
另外覺得不錯的是帝沙國那一段,那個帝沙女子還是很漂亮的,尤其是她帶著一班白衣女子晨練那幾個鏡頭,拍得還不錯。看第一眼,想,她那是在練瑜伽吧。那個POSE還真好看......
不很喜歡打鬥的場面。
動作不夠精彩,場面也不夠大。這也許是因為本也不是大軍作戰的緣故。
覺得成龍的死法安排得不好。心口刺一劍就好了啊,干嗎砍頭,身首異處,死無全失,太難看。不知道為什麼,始終覺得這樣反而削弱了那份悲壯美。
也不喜歡那個結局。
像是一個人說著說著話卻嘎然而止。留了半句有吞回肚子里。
故事分明未完。結束得倉促而牽強。有始無終。
而且,整個故事看下來,許多情節都是跳躍的,沒有鋪墊,沒有內在的關聯,都是*著人物後面或者前面的一兩句話交待的。稍一走神,錯過哪句話便會在後面看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在電影院里的人都是怎樣的,我是好幾處前後重放了幾次重新看過才將情節接上的。或許是後期剪接的問題?呵,未可知。
《神話》,呵,看一下倒也無妨。至少還有一句台詞不錯。就是成龍說的那句「人家的東西要還給人家,不能放在我們自己的博物館里還說是替人家保管......」。唯有這句,讓人印象深刻。
一向是對考古感興趣的,每每看到中國的文物流失海外,被掠去的也好,被偷盜販賣的也好,總覺得是痛心的。還有我最喜歡的埃及,大英博物館,盧浮宮,還有美國的博物館里,哪一個沒有埃及館?他們收藏的埃及文物,數量和價值怕是比開羅博物館都大都高。方尖碑無論是樹在歐洲還是美洲,看起來都是那麼那麼的可笑。
另外,《神話》的配樂還是不錯的,那首主題歌很好聽。無論是孫楠韓紅的版本,還是成龍金喜善的版本,都不錯。下載了來聽,特別喜歡那段韓文配唱,盡管聽不懂,意境有了也便足夠。
看過這部電影,一直想著的卻是,它和10幾年前看過的那部《古今大戰秦俑情》真的差很多。
當年,看那部片子的時候我還是小學三年級,卻一直對那樣的一部電影念念不忘。無論是張藝謀演的蒙天放,還是鞏俐演的冬兒,都是記憶里始終鮮活的影像。
後來,大概是97、98年的時候,偶然在書店裡看到了小說版,才知道編劇是李碧華。只能說,小說寫得比電影更加精彩。也是自此,愛上了李碧華的文字。以至於後來,看到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知道那也是出自她的手筆,便一點也不覺得意外了。想,也只有她,才能寫出那樣的本子,那樣的情節。
只是,無論是哪一個故事,也無論是怎樣動人的一段神話,也註定了是要幻滅的。
秦始皇的長生不老是神話,帝國的永世傳承是神話,千年不離不棄的愛情是神話。但,都在歷史遷徙的腳步中,無情幻滅了。無可避免。
於是又想,也許,也只有會幻滅的東西,才能稱之為神話吧。呵,誰知道呢……
————————————————————————
下面是補充,讓你選擇:
影評《神話》 《神話》是成龍英皇投資一億六千萬港幣巨資打造的史詩巨作,由國際影星成龍、韓國影後金喜善、印度最性感的女星瑪利卡,香港著名影星梁家輝,內地著名影星孫周、邵兵、於榮光聯手奉獻的《神話》。選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實地拍攝的《神話》,多地選景的精美畫面為您呈現一段跨越2000年的愛情史詩。
影片以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曠世愛情輪回:貪念、背叛、斗爭、愛情,幾千年來恆久不變地編寫著人類的歷史。在好友William(梁家輝飾)邀請下,Jack(成龍飾)開始了徘徊生死邊緣的考古旅程,慢慢從秦朝寶石發出的神奇漂浮力量牽連到夢中美女的秘密。真相越近,越難解釋,也越不能自拔。神話之中,其實也離不開最現實不過的愛恨貪惡的天性。走到瀕臨生命的終結,因貪婪而聲名盡失的古先生不改本色,結果慘死;一心要名留千古的William迷途知返,決定以死補償過錯。有人爭名,有人逐利,Jack又會否為情放棄現在,與朝鮮公主玉漱(金喜善飾)擁抱過去,長相廝守呢?
本片導演唐季禮曾執導過《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紅番區》、《雷霆戰警》等多部影片,獲得過由美國Asian Business Association 頒發的「亞裔傳媒領導人獎」,並憑借《紅番區》一片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獎。
《神話》是成龍領銜主演的第一部古裝史詩神話巨制,是一部極具東方風格的神話故事。全片900多個特技中,成千上萬的兵馬俑從空中直墜而下等壯觀場面絕對是令人期待的經典畫面。影片構思大膽新奇,古今穿梭,帶你領略了一段由成龍金喜善共鑄的盪氣回腸的曠世古典愛情。片中明星雲集,陣容豪華。中、韓明星精彩聯袂,更首次邀請到紅透印度的好萊塢超級明星瑪利卡加盟,完全國際化的觀影感受。自影片預告片在戛納電影節亮相以來,立即受到了各國片商以及媒體的一致好評和高度關注,是一部具有國際水準的華語大片。
本次由《神話》影片發行方保利博納電影發行公司與博納電影傳媒聯合舉辦的盛大招商酒會揭開了《神話》影片的宣傳序幕。博納電影傳媒專業致力於中國電影市場資源的整合推廣運作,為電影宣傳以及電影傳媒市場提供專業的傳播方式與營銷服務。此次電影招商酒會將為那些支持中國電影產業的企業呈現更多新穎的聯合推廣合作方式。
神話,與往事乾杯
《神話》是成龍聯手唐季禮完成的,和《新警察故事》一樣,成龍拒絕從前幽默雜耍的套路是核心。成龍挑戰感情戲是他太想拍一部有些深沉的好電影,年紀大了自然要來一點成熟,與往事乾杯。
是成龍的神話,還是神話的成龍,這是討論這部電影的原點。問題似乎有一些矯揉造作,但就像生老病死春夏秋冬一樣,既神秘又自然而然。
觀看《神話》的重點應該在影片的古代時空,但有些滑稽的是影片出色的其實是現代時空。問題在於唐季禮導演的水平,如果換成是陳木勝或者陳德森,成龍的文藝基調會更像樣,因為《新警察故事》和《特務迷城》至少是成龍電影里最有文藝路線的作品。唐季禮和成龍合作的大片完全是好萊塢動作片的克隆,故事從頭到尾沒有目的。所以他宣傳《神話》時才會誇大愛情和美女,念念不忘國際市場的票房,而不是成龍內心一直期待的口碑:成龍可以拍一部像樣的文藝片了!
影片的混亂是由於類似戲中戲的平行敘事。《神話》的這個故事真正能夠抓住觀眾神經和期待值的,我想恰恰是關於破解始皇陵的「驚世發現」,可這是唐季禮電影無法承擔的,所以影片才會匆匆結束。平行敘事在香港近期電影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無間道3》,兩個時空的刻畫都有表現力。而《神話》中成龍在古代時空一臉嚴肅,只會講大道理,多少讓人遺憾。成龍雖把重點放在了和金喜善「擦愛情火花」上,但可以輕易感動觀眾的反而是他作為將軍的生死豪情。和金喜善不斷對視的鏡頭,讓觀眾看到的不過是大哥那木獃獃的一張老臉。
《神話》里的精彩打鬥並不多,所謂的史詩氣魄乏善可陳。如果是讓大家看那一匹叫黑風的烏騅馬身懷絕技,那麼很遺憾,這匹馬已經搶了風頭。在現代時空中以進驪山為結尾才是最閃亮的一幕。「神話」就是我們偉大的始皇陵和古老相傳的不死之謎,這是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如果沒有空中皇陵的出現,那肯定會讓拍出《國家寶藏》一類尋寶電影的老外笑掉大牙,電影就該改名叫「笑話」了。
成龍沒有創造理想的《神話》,原因在於這個故事難度要比《新警察故事》大很多。但是成龍有清晰的方向,也就永遠值得大家期待,哪怕越來越蒼老,他還是會努力實現一個不老的傳說,這才是「神話」本身。
http://movie.mtime.com/18290/comment.html
泰坦尼克號
以為記
一九九七年的泰坦尼克號我沒逢上,只記一個「經典愛情故事」的高度概括。是隔了年月的飄渺。趕在二零零七年的末梢乘搭上這部巨作的磅礴軀體。錯身十年。看完後方可明了當年那麼多人哭喊著的因由。在劇院的場內外。振聾發聵的感泣。
八十四年的跨度,Rose這位百歲老人依舊清楚記得那曇花般短暫的美好時光。記憶往往是最好的財富,亘古不變地升著值。泰坦尼克號在現代高科技的操控下被打撈尋寶,我們可以看到當年這艘最豪奢的船是如此落寞地葬身海底。這具殘骸,破敗不堪,在外人看來它也僅是一具被侵蝕了的王者之軀。曾經輝煌,終究逃不過悲慘的沒落。然而,在Rose的眼中,這具斷牆殘垣般的軀干卻能被記憶重新描金。當年的聲光醉影,仍在。都藏在了被目光與思想交織出的網路內格中。燦然的富貴,屬於1945年4月12日前。仍會記得當時的輕歌曼舞罷?仍會記得當時的一擲千金罷?也曾記得當時那連場的舞會酒席罷?只今不過若流沙一般。都遠了。逝了。
富貴榮華的無需惦念,從來如此。我們高雅不出來的那個層面,可以由Rose來完成。這個骨子裡不嚮往貴族生活的女子,未上船就斷定了自己蒼白的內心將要冷眼這一切。有人彈劾她的挑剔。卻誰解個中禁錮之味?泰坦尼克號在她看來是奴隸之船,富有的未婚夫是如此的粗鄙僵冷,母親只會押寶似的要她攀龍附鳳。世間的慘淡也就不外如此。她的世界中到底是有了張愛玲的蒼涼。華袍之下爬滿虱子的牢籠生活不若一死了之。只是不甘。於是方才會與這個浪子般的Jack摩擦出煥彩的際遇。她內心深處的叛逆,宣洩看來也是有板有眼,讓人開懷地喜歡這個有點任性的女子在三等艙中的釋放。她的肆虐,挑釁而原始。本來就不是那些羈絆甚多的淑女,這個世界只需有這個Jack伴在身邊也就夠了,所謂的道德太過於腐朽,爛臭不堪。
原本會讓人懷有深刻的希冀。下了船將可以成就一場樊籠外的自由之戀。只是船隻碰了冰山。走不到一起,只能不自覺地去成就另一番的凄絕和偉大。香港海報上寫著——「天地動容」。
從Rose的角度,在救生艇被放下的那刻,眼中的Jack將註定越來越遠。這是種最可怕的生離死別的預感。所以她要逃脫。傀儡般的生存誘惑也不過如此。兩個人在一起比什麼都來得珍貴。這一次看起來意氣用事,腦子里該當是清醒無比。看得讓人有種暖暖的感覺。這種溫煦的氣息,延綿在冰涼的海水中。在劫難中的掙扎,讓人揪心,卻也始終令人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強盛的暖意。
「You jump,I jump」早被庸俗的人用庸俗的語調玷污了,沒有那種場景,無法真切體會到這句由戲言轉變為諾言的話的力量。死亡最能驗證感情的真偽。他們該是真愛,短時間內爆發,卻仿若相識相知多年的宿世姻緣。寂寞了許久,然後愛上首個打破自己生活僵局的男子。似乎有點像因為無可選擇才做出的草率舉措,讓人懷疑這段愛情是否經得住時日的篩漏。然而這種一見鍾情,卻偏偏是比長跑了許久的拖沓感情更讓人神智清晰。可以在幾天內託付終身,這是上天賜予的如何堅定的承諾。
然而上天也不遂人願。浩劫之下的殘生,他用自己的命延續了她在蝕骨嚴寒中的存活。她最後無可奈何地把為她犧牲的情人葬於浩渺的海洋,她說「I promise」。她也做到了,並生活了不止84年。在生死的拉鋸戰中,他與她同在,她為他延年。女人的心深藏得了許多的秘密,如海洋般。這段感情,本來就屬於她與Jack。無關乎外人。她沒有他的一張畫像或照片,但是記憶本身的具象,也足夠讓人珍重地回味一生。日後的路,自此走得不再孤單。
不能不用偉大來形容這樣的犧牲。臨死時總能顯現一個人無比深刻的脆弱。Jack在熒幕間用他死撐下的執著完成了這樣的一份偉大。比一切浪漫。
承諾本來無力。也因而不需要承諾。當自己的血液流淌了他人的生命時,那就會是上天最苛刻卻又最仁慈的安排。殘酷,哀慟。生者往往比死者承載更多。對方的謝場是己方的登場,一個人要背兩人的債,這份甜蜜,歷來讓人慨嘆。
很多愛情的綿延不朽,要墊著生死的相隔。像「Brokeback Mountain」,也非得用一個人的死去成全這場驚動的愛戀。這是極致了的浪漫。我們是凡人,別經受才好。
http://movie.mtime.com/11925/comment.html
㈢ 電影節是幹嘛的
就是一群虛偽的人為了一個虛偽的頭銜爭破頭,也算變相的給電影做宣傳。
其實不被主流欣賞的那些電影才是最吸引人的,個人認為。
㈣ 戛納獲獎短片《時間代碼》,看後有何感想
其實我看完之後覺得時間確實是不停的在流逝,我們每天都應該好好的珍惜時間
㈤ 讀萬花筒最大的體會和收獲是什麼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最近,我正在閱讀的兒童文學《萬花筒》一書也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作者塑造了一個單純、聰慧且十分愛幻想的主人公安東尼的人物形象,以安東尼的視角描繪了他所生活的山村中的人和事以及他腦海中出現的一系列奇幻故事,讓我們領悟到生活其實就是一個萬花筒,而我們需要用一雙萬花筒般的眼睛去觀察它,才能發現其中的絢爛多姿。
有人說世界是金黃的,因為他看見了溫暖的陽光;有人說世界是深藍的,因為他看見了深邃的夜空;有人說世界是碧綠的,因為他看見了茂密的森林。殊不知,世界是多彩的,心態不同,視角差別,才產生認知的差異。而我們需要以一份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世界,讓生活充滿正能量。《聖經》中說:「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世界對於失明的人來說是黑暗的,如果他們一味地只會抱怨生活不公,就會愈加痛苦;反之,如果他們能意識到雖然自己失去了視覺,但是卻可能擁有比常人更加敏銳的聽覺,使之能更加用心地感受世界,因為生命有了裂縫,陽光才能照射進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世界依舊很大,讓我們深諳小確幸之道,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新聞推薦
張藝謀新片《一秒鍾》入圍柏林電影節 今年三部華語片角逐金熊
北京時間1月17日晚,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宣布張藝謀導演的《一秒鍾》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作為華語片代表...
㈥ 如何評價高分驚悚電影《黑天鵝》,看完這部電影有何感受
《黑天鵝》這個故事其實並不復雜,講述的是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女主妮娜,為了爭取劇團新劇《天鵝湖》的天鵝皇後一角而經歷的成長和改變。天鵝皇後需要一人分飾兩角,一個是純良無害的白天鵝,一個是邪惡陰毒的黑天鵝。從小就承載著母親殷切希望的妮娜,一直都是個乖乖女,白天鵝的部分自然手到擒來,而黑天鵝的部分卻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最後為了達到角色要求,妮娜內心的黑暗被發掘出來,被釋放出來,並在電影中以一個黑暗人格出現在觀眾面前,在最後的表演上,妮娜的黑暗人格殺死了白色人格,演繹了一個完美的黑天鵝,從而達成了她藝術生涯的巔峰。
㈦ 作文觀看《我的戰爭》的感受
個人對戰爭片的好壞之分,從不指在電影能有著多麼宏大刺激的戰爭場面,而更在於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鮮活真實的生命去承載戰爭之殤與和平之思,但《我的戰爭》中一味的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人性的蒼白,都只是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
難以否認這是一部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於逼真的戰爭並沒有去寫實其所帶來的冷酷殘忍,電影只是用戰爭在不間斷的渲染著主旋律的英雄情懷,但這不是一部虛構的《指環王》,無數人的生死都可賦之笑談,戰爭背後有著多少的苦難,數以萬計的英魂卻只是在電影中成為了襯托那一腔英雄熱血的悲情,這樣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說,雖然稍勝於全然無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與前者不思戰爭之殤的做法並無不同。
《我的戰爭》雖是一部以小人物為視角的作品,但電影並沒有為觀眾帶來一個小人物面對戰爭的那種真實,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場接一場的戰火來營造看點,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戰爭早已敗絮其中,愛情的附加不但難以引人共鳴,反而使故事充滿了虛假的做作,而單一化的視角,更令本錯綜復雜多方角逐的鏖戰,變成了一場毫無戰術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電影將背景在伊始設定於了抗美援朝,那麼這甚是一場可以套搬於其他戰爭之中的移花接木。
在現如今,不論意識形態如何,戰爭片所最終著點的都必當該是反戰,電影看完後給人的觀感絕不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而是對戰爭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顯的愛國主義情懷才會變的真摯動人,但在這部劇情散亂的電影中幾乎無從建立起真摯的人物情感,人海戰術的犧牲亦變的難有感懷,當生命的逝去只是變成了電影強行煽情的手法,這樣的戰爭片且不談對比何般他國經典,就拿馮小剛的《集結號》來說也是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最為根本的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但無論從諸多國產的抗日神片,還是這部以「我」來著點的抗美援朝,卻連這一點都做的乏善可陳,又能拿什麼來引人共鳴,追思先烈。
㈧ 和其他國內的電影節相比,平遙國際電影展有哪些全新的變化
賈樟柯說,平遙國際電影展一直從第一屆開始,我們就希望是一個中立的平台,我們不介入、不參與任何具體的運營拍攝,我們不參與,不介入這些項目,我們更不去經營導演,導演是自由的,我們只是平台,每一個導演都可以變成我們的常客,也可以變成我們的過客,我覺得提供這種客觀的、中立的這種高效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平遙國際電影展是繼上海電影節、長春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和絲綢之路電影節之後,第五個獲得國家批準的國際電影展,旨在增強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界的聯系與合作,推動與世界電影更廣泛的對話交流,樹立起一種體現中國文化價值標准,建立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影評價體系,為中國文化傳播和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電影展放映50餘部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電影,設立了「平遙之夜」「卧虎」「藏龍」「首映」「特別展映」「影展之最」「平遙一角」及法國電影大師梅爾維爾百年誕辰回顧展等八個單元。影展期間,還舉辦四場「論壇/大師班」活動,包括電影導演吳宇森、賈樟柯等電影從業者作為主講嘉賓與觀眾面對面交流電影心得,分享創作歷程。
㈨ 看完《霸王別姬》後有什麼感想
《霸王別姬》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它為張國榮帶來了崇高的國際聲譽。《霸王別姬》在說兩個京劇藝人半世紀的悲歡離合,實則在言中國人對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
時代的轉換與人物命運的轉折緊密相聯,社會性與民族性緊密相聯,信仰與現實緊密相聯,陳凱歌說他要拍一個關於「迷戀與背叛」的故事,於是他拍了這樣一個「真虞姬、假霸王「的故事,人性的錯位與災難的重擊為影片羅致了多面和豐富的戲劇性。
加上張國榮對「程蝶衣」近乎完美地演繹,可以說無論從影片還是表演,《霸王別姬》都是中國百年影史上的一座高峰。
(9)電影節心得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1988年,陳凱歌出席電影節時,徐楓主動約他會面,且拿著李碧華的小說專程來見他,見了便說做出這樣一部電影非陳凱歌不可。李碧華原小說舊版中的結局是程蝶衣和段小樓若干年後在香港的浴室相見,都沒有穿衣服,坦誠相待、回首前塵,感慨不已,然後出得門去,各走各路。
陳凱歌跟李碧華說這個結局得改。《霸王別姬》所著意闡發的是關於人性的主題—迷戀與背叛,在創作之前,陳凱歌對兩個編劇強調千萬不要把人物意識形態化,人物該是誰,你就讓他是誰。
㈩ 求一篇 看9.11的感想文
講述9.11事件中,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第四架被恐怖分子劫持飛機的電影故事片《聯航93號航班》,日前在紐約的電影節上舉行了首映。可以想像,對於經歷9.11襲擊僅僅五年不到的紐約觀眾,特別是受邀觀看首映的93航班遇難者親屬來說,觀看這部完全寫實的故事片,是非常痛苦的體驗。 9.11事件,是美國遭受了一次恐怖偷襲。類似規模的偷襲,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一例。讓美國人民震驚和憤怒的,是這種偷襲是徹底以殺戮無辜平民為目的,表現出它的卑劣和殘酷。9.11恐怖襲擊針對無辜平民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戮,是美國人被大批屠殺的經歷。和珍珠港事件不同的是,由於現代傳播技術,9.11事件從第一分鍾開始,每一分每一秒,都呈現在家家戶戶的電視屏幕上,人們親眼看著它發生,在以後的日子裡,也一遍一遍地重復。所有的人不僅知道,而且都親眼看到了,9.11事件發生的細節,雙子星塔在烈焰中轟然倒塌,三千人怎樣葬身烈火。後來,9.11調查委員會查清和公布了被劫飛機上發生的事情。聯航93號航班上旅客奮起反抗,導致飛機墜落而拯救了有可能遭受攻擊的白宮或國會。從墜落前旅客的手機通訊,和飛機黑匣子上的錄音,重現了那幾十分鍾里飛機上發生的事情。而這一故事片,就要把那幾十分鍾里美國人不可能在電視報道中看到的事件細節,展現在大屏幕上,讓所有人都有機會來體會犧牲者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痛苦和勇氣,以及親屬的悲痛感受。所以,影評文章里說,拍這樣的故事片,無異於「把傷口重新撕開」。
故事片電影,是一種娛樂,可是這樣的故事片,卻不再是娛樂。真實,盡可能真實再現,成為這一電影的第一要求。擅長拍攝歷史事件的導演格林格拉斯沒有別的選擇,必須真實,每一個細節都要經得起經歷9.11五年不到的美國人的挑剔。任何虛假,任何粉飾,很難逃過觀眾的眼睛。微小的偽造,會讓一切前功盡棄。為此,導演刻意把它拍得像文獻片一樣。他沒有啟用大牌明星,沒有一個觀眾熟悉的面孔,沒有讓任何演員有一點「表演」的機會,甚至邀請親歷9.11的航空和機場工作人員來「出演自己」。盡管並沒有出現血腥的鏡頭,但是機艙里的分分秒秒,都是歷史再現。其殘酷和悲壯,令人震撼。看這樣的電影,是需要勇氣和膽量的。此片被定為「限制級」,就是這個道理。 即使是真實地再現人們已經了解的事件,仍然有一個立意的問題。是激起憤怒和仇恨,激勵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是痛惜自身的損失和傷害,聚集起親人朋友自哀自憐;是表彰犧牲者的反抗和勇氣,樹立反抗和反擊的榜樣;是揭示敵人的邪惡卑劣,抱怨自己受到的不公和犧牲?或者,從導演,演員到等待觀看的大眾,都還有另一種更深層的願望和沖動,想通過再一次呈現的創傷,不僅要了解,而且想理解,那曾經發生的,還在進行的,以及將來要發生的事情? 「把傷口重新撕開」,不是為了對著傷口哭泣。導演格林格拉斯把這個事件拍成了一個「實時」故事片,也就是說,真實的事件發生多長時間,電影也多長時間。開始的時候,是劫機的恐怖分子在發起這一偷襲以前,聚集旅館房間,虔誠地禱告。當飛機沖向大地的時候,電影就結束了。導演刻意不添加任何人為編造的情節,刻意掩蓋拍攝者自己對事件的詮釋。對這樣力求真實的故事片,每個觀眾可以作出自己的理解。導演在首映式的講話說,這一電影是為了「記住」聯航93號航班事件:「記住是痛苦的,是困難的,但是記住也可以給人啟迪,是可以給人智慧的。」 此片首映式,邀請了犧牲者的親屬。在重現「世界顛倒」的那幾十分鍾里,觀眾席上一片沉寂,很多人以手掩面,不忍再看。人們望著家屬席上失聲痛哭的死難者親屬,一同感受無辜者失去親人之痛。這真是一場痛苦的電影。為什麼要重新撕開傷口?為什麼要再次體驗遭受偷襲,失去親人之痛?這一電影長遠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和9.11事件一樣,還有待展開。 人們還在努力地理解它,到底發生了什麼,這發生的一切到底說明了什麼。只有心理上的強者才會拍這樣的電影,只有內心勇敢的人才敢看這樣的電影。美國人觀看這樣的電影,什麼都可能發生,卻不會發生有些中文報道中說的,電影院里出現了「只有在醫院病房和葬禮上出現的嚎啕大哭」。寫報道的人大概是想當然了,其實在美國葬禮上,根本是不作興嚎啕大哭的,這樣的人,更不會是為了對著傷口哭泣而把創傷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