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四大皆空」的解釋常見的有:1、「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2、「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成語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虛無主義的反映。
色:泛指人世間的物質與人的慾望。
色即是空:即是人世間一切物質的東西與慾望只不過是虛幻的東西罷了 死了以後就什麼也沒有。
轉載
B. 什麼叫四大皆空怎麼做到四大皆空
四大,唯梅子大哥已經講了,是物質世界的屬性,也就是地大(固體)、.水大(液體)、.風大(氣體)、火大(溫度)。
但是這里有個誤區,所謂的地、水、風,並不是簡單以物質的形態來歸類的,這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指物質本身。就比如中國的五行,也不是僅指五種物質一樣,他們所表現的都是物質的「特性」。
地或固體,是膨脹的元素,由於這種膨脹的元素,客觀物體就占據了空間。
水或液體是凝聚元素。正因為這種特性的元素,物質的微粒才能凝聚起來而不致散開。
火是暖的元素。這種元素成熟、加強和對其餘三大種傳熱。一切有情的活力和植物的存在,是由於這種元素的力量。
風是動的元素,它是「位移」的意思。這也是相對的。知道一樣東西移動了,我們需要定一個點作為固定的目標,從固定點來丈量位移。但是,在宇宙間,沒有絕對不動的物體。所以,所謂穩定,也是動的元素。
由堅、濕、暖、動四種形式,構成了物質世界。
佛法所說「空」,指的是「空性」,也即無常、無我的特性,是認識理解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造就世界的一種行為,更不是指世界產生或者發展的本源。空不是指虛無,不是指沒有,而是指永恆的變化。對於「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從變異、無常的表現來理解。《阿含經》中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就是說由於各種事物、各種事物的表現都是無永恆無常態的變動的,所以說有生死、有變異而出現種種「苦」。這種無常變化和相互影響,就是佛教「緣起」概念的本來。
綜上,四大皆空,簡單來說是物質世界的種種表現、種種享受,都是不能永恆的,都是變化的,所以一切都不能執著在「我」的認識和見解中,都是變化和發展中的現象表現,不代表事物的真實面目。
C. 抖音上的我已成佛四大皆空是怎麼製作的
用愛剪輯裡面的視頻剪輯做的,新手小白用愛剪輯。
D. 「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印度古代認為地、水、火、風是組成宇宙的四種元素,佛教稱為四大。)
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術語。指地、水、火、風為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謂地、水、火、風四種物體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態,不相紊亂。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
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則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
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回生死。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則是指物態的現象,並非根本元素。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於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然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
而「四大皆空」也有指地、火、風、水四種毀滅世界的方式。使之空無一物,即非常直觀的告訴世人現存的物質也是會被「四大」所空,也就是指宇宙萬有均無實體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