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看同一部電影人們的評價卻大不相同

看同一部電影人們的評價卻大不相同

發布時間:2022-07-19 13:19:53

1. 為什麼對於同一部電影豆瓣和淘票票評分差距會很大

個人認為豆瓣兒評分比較標准一些。淘票票一般是為了促進票房。可能會存在一些幕後操作。

2. 同一本書,或同一部電影,每次看的感覺,為什麼不同

不同的時間,所經歷的或正在經歷的事物總是不同的,而我們在閱讀一本書,或是看一部電影時,會不自覺得加入個人情感去評價它,認識它……

3. 同一部電影,為什麼貓眼、格瓦拉與豆瓣的評分差距那麼大

搜評分,已是人們選電影的標准動作了。大多數時候,評分對觀影體驗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我們也都看過 5 分的好片,以及 8 分的爛片,不得不追問一下——這些分數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主流評分平台豆瓣、格瓦拉、IMDb 在評分方式上又有何不同?

請看四部電影在三個平台上的評分:

《最後的巫師獵人》

豆瓣:5.8 格瓦拉:7.9 IMDb:6.0

《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

豆瓣:7.3 格瓦拉:8.1 IMDb:8.4

《碟中諜4:幽靈協議》

豆瓣:8.3 格瓦拉:8.8 IMDb:7.4

《捉妖記》

豆瓣:7.0 格瓦拉:8.8 IMDb:6.2

很奇怪吧?格瓦拉在上述電影中給出的評分都是最高的,豆瓣和 IMDb 除了在《最後的巫師獵人》中給出了近似的評分,另外兩部中差異接近 1 分——這是不小的差別,畢竟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是否值得看」的分數底線。

熟悉的老豆瓣

豆瓣 CEO 阿北於去年底解釋過豆瓣的評分機制,他稱之為「一個一億多人的大眾評審團」。由於豆瓣不能購票,評分人群是純粹為分享觀點而評價,可以粗略認為豆瓣電影評分來自一個有一定電影評判知識、又樂意點評電影的「愛好者評審團」。豆瓣的評分演算法簡單粗暴,用阿北原話說:

我還寫過計算豆瓣評分的最早的幾版代碼(不難,加起來除下人數)……豆瓣沒有專家評審,但有一個一億多人的大眾評審團……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關於水軍的問題,阿北的解釋是:「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意思是,水軍的作用僅限於上映推廣期,後期大量評論湧入後水軍的影響可以忽略。

格瓦拉與豆瓣最大的區別在於,豆瓣是愛好者社區起家,而格瓦拉是賣票起家,這就構成了評審團的屬性差異。可以認為格瓦拉評審團比豆瓣更加大眾化(不那麼文藝),用戶更多是根據觀影的抽象體驗評價影片。很難說這個差異有多大,但有一個特點是公認的——格瓦拉評分比較高。

據格瓦拉工作人員介紹,他們評分規則有這些特點:

影片初始評分為 7 分,當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則開始顯示變化

格瓦拉評分代表購票用戶的評分,非購票用戶會被獨立記錄

對購票用戶的評分採用權重演算法,具體無可奉告

不難看出,格瓦拉評分機制是為賣票而生的。在初始的分值鎖定規則下,7 分成為了大多數片子的安全底線,不至於這也解釋了格瓦拉普遍較高的評分。當然,格瓦拉本質就是一款購票應用而不是電影社區,因此分數雖然缺乏絕對公正性,在自己平台內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國際的 IMDb

IMDb 是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的縮寫,始於 1990 年,是一個國際權威性的電影點評網站。它採用的演算法比上述兩家都要神秘一點。主要特點如下:

每部電影至少要收到 5 個投票才會顯示評分

用戶可以反復投票,但網站只記錄最新的一個

網站重新抓取數據間隔不超過 24 小時(似乎比豆瓣周期要長)

網站里寫得明白:「我們不會簡單地把評分加起來除以總票數,我們用的是加權平均數。」演算法的細節與格瓦拉一樣無可奉告:

為了避免人為操縱票數,保持投票系統的公正性,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公布加權演算法的細節。但請放心,這里不會有偏見。

盡管每部電影的評分演算法無可奉告,IMDb 解釋了他們在 TOP 250 榜單中使用的貝葉斯演算法(公式請跳原網頁)。此外,TOP 250 只允許有一定評論歷史的「老用戶」參與該榜單的投票。據知友陳博學介紹,演算法背後是這么個原理:

電影 A,十個人看過,全部評分均為 10 分; 電影 B,十萬個人看過,評分平均值為 9.8 分。

請問你願意相信哪部電影更加優秀??貝葉斯演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避免讓電影 A 的最終得分會超過 B。

當然啦,再復雜的演算法也擋不住刷票,尤其是狂熱的粉絲自發的刷票。例如說《蝙蝠俠:黑暗騎士》就曾被粉絲刷上榜首(下圖),但這個第一隻維持了幾天,很快《肖申克的救贖》又重新登頂並維持至今(共計收到近 160 萬票)。

你的眼睛高於一切評分

總之,評分的區別來自於四個方面的原因:

用戶屬性 評分演算法 評分數量 無可奉告

近幾年來國內上映的電影品質與院線硬體都有明顯提升,不少人已經把去電影院當成每周的必修功課。各平台評分機制各有不同,都嘗試給出一個能反應觀眾評價的指標;而每個人觀影的訴求也不同——消磨時間、約會、品鑒、學習,各有所愛。因此大可不必拘泥於評分,用自己的眼睛去享受電影才是最重要的。

4. 《獨立日》《月球隕落》均出自羅蘭·艾默里奇之手,為什麼評價卻完全不同

因為《獨立日》和《月球隕落》的故事情節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檔次,《獨立日》顯然更勝一籌。

對於曾經看過《獨立日》和《月球隕落》對影迷來說,很多人對《獨立日》的評價也非常高,同時也因為《獨立日》愛上了羅蘭·艾默里奇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羅蘭·艾默里奇確實是一位災難片大師。他不僅是《獨立日》的導演,同時也執導拍攝了《2012》和《後天》。但對於《月球隕落》這部電影來說,《月球隕落》確實沒有那麼精彩。

《獨立日》是一部能夠令大家感到非常震撼的電影。

在電影《獨立日》當中,人們第1次可以通過小人物的視角來感受到巨大的震撼效果。特別是在上個世紀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特效製作水平並不高,關於災難片的劇情理解也不深刻,所以《獨立日》能夠迅速吸引人們的眼球,人們也會把《獨立日》當成災難片的代表作。

5. 心理學中為什麼人們看同一部電影評價卻不同

因為不同的人內心往往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取向以及價值觀的大小強烈程度的不同,結果往往會導致人們看同一部電影評價卻不同。就如不同的人身材的大小高矮往往不同,結果對同樣尺寸的一件衣物鞋帽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喜愛。

6. 為什麼同樣一部電影有的人覺得好看有的人覺得不好看

這和人們不同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有著緊密的聯系。就像同樣一款車,有的人覺得好看,而有的人覺得難看是一樣的道理。
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消費觀念都能導致差異的出現。這很正常。正因為有不同的審美觀存在,才會有不同類型的電影出現,才會有各種文化背景的藝術形式出現,才會有不同形象的娛樂明星出現。

7. 同是一部電影為什麼年紀輕的和年紀大的看法不一樣

你們閱歷不一樣,看問題和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樣,而且和年齡無關,即使是同樣年紀的兩個人,看法也會完全不同,因為我們是單獨的個體,有自主的價值觀。對電影產生的感受也不會完全相同。

8. 為什麼不同的人對不同電影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

這個是自然的。因為每個人的欣賞角度和口味不同。所以對同一個事物或者是同一個電影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比如說喜歡吃螃蟹的人說螃蟹是美味,不喜歡吃螃蟹的人。所以說螃蟹的味道不好。這跟對電影的評價是一個道理。

閱讀全文

與看同一部電影人們的評價卻大不相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剪輯電影視頻怎麼添加音樂 瀏覽:556
赤壁2電影里的背景音樂 瀏覽:575
吳仁惠釜山電影節超清 瀏覽:922
一個人看電影包場圖片 瀏覽:893
獵人傳說興安嶺在線播放電影完整 瀏覽:497
電影夜守圖片大全 瀏覽:15
中國電影影院大全 瀏覽:770
愛情公寓電影版欲告片 瀏覽:174
假面騎士大電影鎧武優酷 瀏覽:692
成龍電影里打群架 瀏覽:760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 瀏覽:842
戛納國際電影節名詞解釋 瀏覽:881
帥哥搞基電影大全 瀏覽:970
貓和老鼠大電影英語介紹 瀏覽:818
鞏俐電影床戲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129
吳孟達周星馳古裝電影 瀏覽:501
大上海粵語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697
俄羅斯狙擊手二戰電影大全 瀏覽:640
抖音加電影里音樂 瀏覽:594
青春電影男主名字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