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阿甘正傳》視聽語言分析。
視聽語言分析之阿甘正傳
好萊塢一直以來都是電影的王國,大量的商業巨制電影從這里產生,進而風
靡世界。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經典的電影,
《阿甘正傳》就是一部非常
經典的好萊塢大片。
今天我們就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這部經典的作品。
本片改編自一部同名小說,
影片通過阿甘對自己生活的講述,
深層次的剖析
了美國當代歷史,
以幽默的方式對社會現象和戰爭進行諷刺。
作為一部以人物記
錄歷史的影片,
阿甘作為主要線索,
經歷了美國最動盪的一段歷史。
影片也同樣
倡導了美德的回歸,進行正確的精神引導,大力提倡人性關懷和人文主義精神。
它是好萊塢反智潮流電影中的經典名作。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美國社會的反智情緒高漲的時代。
於是好萊塢便出品了
一系列貶低現代文明崇尚回歸原始闡釋人性的影片。
其中
《阿甘正傳》
便是通過
一個智力障礙者的視角,
描述了美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
面,越戰,政府丑聞,外交,種族沖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與人們
生活的生活狀態——多數人的消極頹廢與盲目熱情。
《阿甘正傳》這部影片就是
讓美國人回顧自己的歷史,
重新審視自己。
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個天生弱智,
卻具備了人類最優秀美德的人。
他坦盪的面對生活帶給他的挑戰,
在混亂中接受
錘煉,只沖著一個方向奔跑,最終跑向了他的終點。這是一部人生寓言,帶給人
們歡樂的同時,引發了廣泛的思考。
在這部影片中,
人物造型有很強烈的對比。
阿甘的形象出現時一般是清爽整
潔的,
與影片中出現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湯姆漢克斯成功的塑造
了一個先天性智力殘疾,
卻朴實真摯的阿甘。
幼年時阿甘拙笨,
說話緩慢而堅定,
而成年的阿甘說話滔滔不絕,
包含了一種絕對的自信。
珍妮,
她一直是阿甘的天
使,正因為聽了珍妮的話,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著。但是與阿甘不同,她的生
活始終是隨波逐流居無定所的,
她從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個流浪者,
找不到自己
的位置。
她想成為歌星,
卻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里賣藝,
與一幫狐朋狗友們
吸毒。她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色情,暴力,毒品這些負面因素。所以影片塑造出
的珍妮的形象總是陰暗的,
模糊的。
但是她對阿甘又是真誠的,
所以在影片結尾
處,
珍妮的形象又回歸了初識阿甘時的純潔美麗。
丹中尉,
一開始出場便是狂野
的,
翻臉如翻書,
上一刻還在開玩笑下一刻又在嚴肅的下達命令。
他在戰場上一
門心思的求死,
延續他家族的「光榮」捐軀歷史。
在做完截肢手術後的丹中尉異
常絕望,
他認為生活的希望全都結束在了戰場上,
他本該死在那裡,
對阿甘的救
命之恩完全不領情。
從戰場回來後變得有些神經質,
穿著邋裡邋遢,
說話粗聲粗
氣,宣洩著他的不滿。但是在新年夜裡,他的悲傷抑制不住的外泄,讓觀眾感受
到他真正的內心世界。
後來在海上他與風暴進行搏擊,
又以不屈不撓的反抗者形
象出現。
最後「他和上帝講和」後,
以及在阿甘結婚時出現的形象是溫和的,
這
是他在經歷人生幾大起伏後回歸本性的表現。
影片的拍攝技巧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在體現珍妮和阿甘兩個人的生活時,
經
常用不同的光效和色調。
在阿甘的生活中,
大量的運用暖調。
而珍妮的生活片段
則運用較多的冷色調。
影片中多次出現阿甘跑步的畫面,
跑步在這部片子裡面算
是出現最多的動作段落。
第一次跑步,
阿甘擺脫了他腿上的支架,
在這一場景中
依舊出現大量的綠色,背景擁有很清晰的輪廓,自然的和諧美麗使人心情明朗。
第二次他得到了橄欖隊教練的青睞,
隨後憑借著跑步這一特長,
為橄欖球隊贏得
了比賽的勝利,
在這一場景中出現了大塊的紅色和黃色,
觀眾席上也是大片大片
的紅色標語,把球場比賽熱烈氣氛烘托起來,讓人興奮。依舊是暖色調為主。隨
後是越戰中他在叢林中奔跑,
救了自己的戰友們。
這里也是使用大量的綠色和黃
色,並且光線充足,線型較為清楚,營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與阿甘的生活段落
色彩刻畫相比,
珍妮的生活環境大部分降低了色彩的明暗度,
表現起其生活的壓
抑,同時體現珍妮本人內心的消極厭世。影片通過這種明暗,色調的對比方式,
暗示了阿甘與珍妮兩人個性的相悖與命運的走向。
而在最後,
珍妮重新回到阿甘
身邊的時候,兩人的內心世界逐漸相統一,珍妮場景的色彩也與阿甘趨於一致,
光效也統一使用了自然光效。
珍妮一身白色裙子向阿甘走來,
色彩又如同兩人幼
年的時候,白色與綠色相間,開闊明亮,充滿朝氣。讓觀眾明白珍妮的生活已經
不像從前一般,
而是以一種更樂觀的方式面對人生,
也喻示了珍妮經歷若干波折
後的精神上的重生。
影片通過對光線與色彩的配置,
更加完美的塑造出人物性格,
也表達了導演的意圖和影片的主題,
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
同時能激發觀眾的想
象里,
讓觀眾潛意識的接受這些暗示信息。
色彩與光效的使用也推動了敘事,
增
強影片真實感,加強了影片的觀賞性。
在這部影片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具,想必也給觀眾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那根飄浮著的羽毛。
這根羽毛也多次出現在鏡頭當中。
影片一開始便以羽
毛作為視線引導,鏡頭追隨羽毛,一直到人物出現。結尾處,羽毛又隨風而起,
飄盪到更遠處。在《阿甘正傳》的一開場,一根羽毛引導觀眾的視線,同時出現
了開場音樂,
鋼琴的輕盈與小提琴的柔美融合在一起,
為「羽毛」塑造出聲音造
型,
也推動著影片的氣氛。
隨著羽毛的起伏,
觀眾感受到的音樂也是如羽毛般飄
忽不定,隨風飄盪,正如生活一般充滿了不確定感,難以預料。而在影片結尾處
又重復出現這一主題,此時,音樂的含義卻多於開頭,有了一份對生活的感慨,
多了幾分感動。生活就像這根羽毛一樣,或隨風飄盪,或落於塵泥,我們無權選
擇它的方向。但是我們有權利選擇如何面對。
在美國的社會中一直存在著種族歧視的問題。種族問題也是《阿甘正傳》中
的一個重要元素。
首先是阿拉巴馬的民權運動,
州長華萊士拒絕黑人入校,
但最
終妥協。
在開往軍營的車上,
觀眾可以看到車上都是白人與白人坐在一起,
黑人
與黑人坐在一起。
阿甘在車上碰上了從前在校車上一樣的釘子。
最後他和黑人巴
布坐在一起,
這也是他在軍營中唯一的好朋友。
巴布的祖先都是做蝦的,
在飯店
里給白人端菜。
在阿甘送給巴布母親股份之後,
人物關系轉換了,
換成了白人給
黑人端菜。種族問題以一個幽默的報復方式呈現處理。
電視在這部影片里成為重要的敘事手段,通過它,展現了美國當代的政治文
化包括阿拉巴馬州民權運動,
華萊士被射傷,
肯尼迪總統接見全美大學生橄欖球
隊,約翰遜總統接見越戰功臣,肯尼迪總統被刺殺,福特總統被刺殺,尼克松水
門事件,
還有登月„„電視新聞經常作為一個剪輯點建立起鏡頭與鏡頭,
段落與
段落只見的關系。
在敘事上,
也承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為我們呈現出美國社會
狀態——暴力沖突嚴重,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國內的真實情況。
聲音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人聲在影片中表現為對話和旁白以及
內心獨白,整個故事由阿甘的旁白來講述,阿甘的聲音柔和,平緩,情緒起伏不
大,
娓娓道來,
奠定了整部影片舒緩平實的基調。
幼年時的阿甘,
說話有些木訥,
字字清晰,雖然拙笨但是很朴實。阿甘總是重復「笨有笨的的作為。」,這句話
塑造出了阿甘自信的性格,
而「我更加的思念珍妮。
」這句話貫穿影片始終,
成
為珍妮場景與阿甘場景的剪輯點,
連接兩個人的關系,
推動了情節發展,
也讓我
們看到了一個感情專一,
真誠的阿甘。
而電影音樂,
也記述了這一時代最有代表
性的音樂——搖滾。
電影中的搖滾音樂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幫助影片敘事推進影
片節奏,
也同樣發人深省,
突出了人道精神和人文主義情懷。
音響為影片增添了
生活氣息,阿甘的場景中,總是寧靜的,充滿自然的氣息。而珍妮的場景中,充
滿了城市噪音,
是浮躁而喧鬧的。
這些場景中,
導演想要表達的是對現代工業的
排斥與對自然的嚮往。
影片中關於漫漫人生的種種韻味,苦與樂、生與死、戰爭與愛情、冷
漠與
友誼、成功與失敗,偉大與卑微,值得我們去一輩子細細品味。在我們驕揚跋扈
時,在我們患得患失時,在我們迷惘彷徨時,在我們傷痕累累時,我們想總可以
在滿目的荒謬之中苟活下去,
就沖著阿甘這個理由。
我們還要盡我們的所能,
讓
更多人知道阿甘的故事,
縱然這世界走到盡頭,
必然是消失於無形,
但活著的人
總需
要一縷希望的曙光。或許人生就像那根飄浮的羽毛一樣,要麼飄浮不定,
要麼乘風破浪,但是人生也像那根羽毛承載著我們的希望。
『貳』 什麼叫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電影
視聽語言包括狹義的視聽語言和廣義的視聽語言。
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還要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行為、環境甚至是對白,即電影的劇作結構,又稱蒙太奇思維。在廣義的意義上講,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再僅僅存在於白紙之上罷了。
(2)對一部電影的視聽語言分析擴展閱讀:
這些方法和技巧來自於人們長期的視覺和聽覺實踐,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的。用一句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不用擔心沒有共同的意義區間,因為這些實踐經驗大多來自於人的本性和長期的研究積累。
視聽語言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隨著著這門藝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比如,谷克多認為「電影是運用畫面寫的書法」,而亞歷山大.阿爾諾認為「電影是一種畫面語言,它有自己的單詞,名型,修辭,語型變化,省略,規律和語法」,愛普斯坦人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
『叄』 跪求一部動畫電影的視聽語言分析論文
《人狼》動畫賞析
在押井守的動畫里是不要想得到任何樂趣的。他對於人類肯定是失望的,在他編劇或導演的劇場版動畫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降至最低點,似乎每個人都脫離了身為人的屬性,而進入了某一殘酷的社會角色,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和爾虞我詐的人性陰暗面在他的電影里被持續放大,以至成為灰暗的基調,縱有偶爾的溫情,也會在瞬間被撕裂。所以對於押井守,不喜歡的人會坐立不安,因為太殘酷,喜歡的人會像中了毒癮一樣,任自己沉淪於他的陰暗世界裡,享受那一刻的殘酷之美。
故事發生在一個沒有正義的年代,描寫了一場公安部和首都警的政治斗爭。看似木訥的主角,首都警成員伏一貴在鎮壓暴民時親眼目睹女學生阿川自爆,由此結識她的「孿生姐姐」。伏一貴的首都警身份和阿川姐妹的恐怖分子身份被公安部利用,希望籍此一舉摧毀首都警的勢力。但是公安沒有想到,繼恐怖分子集團「捷克特」毀滅之後,首都圈新近崛起的第三股勢力,神秘的「人狼」也對二人虎視耽耽。在洶涌的政治漩渦中,伏一貴和阿川的命運早已被註定。
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男主角在公車上,慢慢無力的將右手搭在拉環的左手上,將頭倚過去。以及那段對話。「你是過不來的,」 「你不可以過來。」
這部畫面細膩程度堪比真人演繹的《人狼》,在政治層面著墨甚多,開場的背景介紹,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虛擬的戰後重建的社會。當然可以認為這是當年日本的投射,有些情節似乎也真實發生過,比如與政府軍對抗的恐怖主義、地下游擊隊員。當年日本的「赤軍」幾乎就是用這種方式和政府對抗的。其實雖然說在日本經濟重建期有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但並不如影片中所表現的這般激烈,只是押井守在這里把當年的政治矛盾更加表面化和尖銳化,更利於表現尖銳矛盾下的故事發展和人物刻畫。插句題外話,我倒覺得片中的情形和中國有點像:由於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失誤而引發大批工人失業,導致社會動亂因素增加,反對派利用這個矛盾挑起暴力沖突,而政府卻愚蠢地使用暴力鎮壓,結果出現惡性循環……唉,簡直就是對中國的悲觀預言,而且片中的那個專制的日本政府比之如今又壞了多少呢,希望押井守不要成為偉大的預言家。
影片為我們描繪了這樣的背景,也似乎在說明,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活下去的代價便是拋棄人類之間的感情,也為後來故事的殘酷性做了鋪墊。故事在四方政治勢力的角逐中展開,自治警——完全受政府控制;首都警機動隊——政府組織的用於鎮壓暴力沖突的高裝備軍隊,但因其強大,有日益脫離政府控制,尾大不掉的麻煩;地下游擊隊——政府對立面,既要提防自治警,更要防備首都警;人狼組織——這個組織很神秘,他們散落在各個政府部門內部,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他們只是為自身的利益著想,他們的反擊往往致命。影片開場的一場對峙戲就很好地交代了他們的關系,同時也引出了一段感情糾葛。自治警與游擊隊對抗,卻不許首都警介入,首都警從觀望到主動介入,最後首都警擊斃游擊隊員。做為首都警的男主角「伏」在這次行動中因為對方的游擊隊員只是一個小女孩而未及時開槍,受到處分。身為伏的好友的邊見在自治警工作,卻背叛了伏,埋伏下另一投降的游擊隊女孩——和那位游擊隊員很像——做為誘餌,引誘伏與其發生關系,以便到時揭發做為打擊首都警的一個政治步驟。卻不料伏是「人狼」成員,對這一切早已知曉,將計就計誘殺了邊見,也葬送了對自己動了真情的投降女游擊隊員的生命。
可以看到,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關系都處於一種欺騙與對抗的狀態,這是一則借政治來說人性的隱喻。唯一的一對真實的關系便是伏與那位做為誘餌的的女游擊隊員的愛情。但這個愛情很快就被沉重的現實壓垮。影片被改造了的小紅帽的故事可以成為理解故事意圖的一把鑰匙。小紅帽喝了母親的血、吃了母親的肉,比喻了人類之間的自相殘殺,狼的最終勝利則徹底戳破了這個童話(也是我們生活)的溫情面紗。那些放棄了人類的感情、放棄了人類的喜怒哀樂的把自己訓練成狼的人類,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這是令人窩火的一件事,但悲劇是,這是事實。
但押井守似乎要把悲劇進行到底,這就是愛情的破滅。按說這是無可避免的,但壞在愛情發生了,若一開始就沒有愛情,這個悲劇就會止於這么一人類的變異,但當愛情破滅時,悲劇便蔓延開來,那些還是善良的人類受到了永久的傷害,這是我們最不願看到的。伏也應該是動了真情的,不然他不會在屋頂和她熱烈地接吻,不然他也不會在最後遲遲無法下手,但他是狼,「任何和動物扯上關系的人的故事,都沒有好結局」這句讖語好像註定了人類在感情上的弱勢地位,這個已經變成狼的男人,就算有一刻的溫柔纏綿,就算他真的回心轉意,他的狼的夥伴會同意嗎,伏的一個惡夢給出了答案:狼群撕咬著她的身體,他卻在一旁無能為力。一旦放棄了做為人的特徵,便會成為狼。
殘酷之外是身不由己的迷茫。擁有六十年代情結的押井守用人狼系列為那個時代的日本立起一塊紀念碑。包括動畫、電影、小說和漫畫,劇場版動畫的情節與漫畫第一章有些接近,但是更加復雜和令人寒心。
『肆』 求對一部影片中的片段進行視聽語言分析(如影像、場景、鏡頭、聲音、剪輯、光、色彩、構圖、蒙太奇、音樂
哼!我辛苦寫的論文才不會輕易發給你!
『伍』 從視聽語言角度分析電影《告白》。(片段就可以)
看完這部電影我久久不能平靜,每個人的告白都象刀一樣深深地切入人的內心深處,將人性底層最陰暗最脆弱地部份一層一層地切開,讓人深陷入莫名震撼的殘酷黑暗世界中。
每個人都有一個告白,每個告白都有一個讓人瞠目的秘密,有失去幼女而陷入瘋狂復仇中的女教師,有從小缺乏母愛而任意踐踏生命的瘋狂少年A,缺少父愛被母親寵壞的自卑少年B,有一味溺愛兒子不可自拔的母親,有品學兼優卻渴望死亡的少女,有滿腔熱血卻過於理想化的年輕男教師,這些告白者的故事交叉在了一起,就構成了一部非常震懾人心的故事。
電影以大量的慢鏡頭與特寫,加上沉重壓抑的配樂,讓觀者在觀影中慢慢思考復雜、深刻又現實的人性,女教師的復仇計劃讓殺人者永遠記住了「痛」的感覺,但同時又讓復仇者痛哭街頭,讓人性在十字路口徘徊思考,復仇雖然成功,然失去的痛苦誰又能補償呢,痛定思痛,何以為痛啊!
『陸』 如何從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角度出發評價電影
我是學影視專業的,剛開視聽語言這門課,感覺不怎麼難。
首先應明確什麼是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大體分為:1、視覺語言—畫面,2、視覺語言—鏡頭,3、聽覺語言—聲音
畫面指取景方法和景別,就是近景、中景、遠景、特寫什麼的,還有就是光和色彩,冷色調還是暖色調,背光還是側光等的;鏡頭指拍攝的角度和方法,與攝影機的運用和場面調度有關,最後聲音,關鍵就是要明白聲音與畫面的關系,聲音對影片氛圍的表現有何作用。
評價電影時應該從整體和經典片段兩部分入手,以經典的片斷為主體進行分析評價,緊緊圍繞畫面、鏡頭與聲音三個方面就不會錯了。
推薦你參考一下我們教材,鄒建著《視聽語言基礎》書中的下編——影視作品分析,看看對你會有很大幫助的!網上有這本教材的全文,很方便查找。
視聽語言大概就是這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提醒你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影視作品鏡頭(畫面)運用分析」找其中有用的部分就行。
『柒』 影視視聽語言分析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捌』 電影的影評中視聽語言要怎麼寫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