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個歐美愛情電影,背景是電視台的,裡面有個什麼新母牛理論,結局很好。求名字
似曾相識 Someone Like You (2001)
導演: 托尼·戈德溫
編劇: Laura Zigman / Elizabeth Chandler
主演: 艾什莉·賈德 / 格雷戈·金尼爾 / 休·傑克曼 /皮特·弗雷德曼
類型: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1-06-07
㈡ 什麼叫電影分析里邊的「英雄之旅理論」
是電影理論家根據西方的民間故事,總結異同得出的故事發展理論。
相關介紹:
英雄之旅理論的12個組成部分:
1.普通的世界
先展示英雄在普通世界的生活,這樣在進入非常世界時才可以通過生動的對比體現出二者
的不同。
2.冒險的召喚
需要一個特殊的事件,來作為英雄命運的轉折點,即冒險的召喚
3.對冒險的拒絕或者是說抵觸
必需展示的英雄面對未知世界的畏懼心理。
4.於智者相遇
智者與英雄的搭配最常見於神話,他一般是個聰明的老人
5.穿越第一個極限
牛刀初試。前五點是英雄決定去做之前的事。
6.測試、盟友、敵人
認識新的朋友和敵人,得到有用的消息開始學會遵守非常世界的法則。
7.接近深層洞穴
穿越第二個極限。
8.嚴峻的考驗
英雄進入了最底層的迷宮,面對最強烈的恐懼和可能的死亡
9.得到嘉獎
通過考驗,英雄得到了嘉獎,可能是財寶等。
10.回去的路
在回到普通世界的路上,英雄被瘋狂的一心報復英雄的敵對勢力所追迫
11.復活
英雄在最終考驗中經歷了真正的死亡,然後再次復活。
12.滿載而歸
英雄回到了普通世界,而英雄如果沒有帶來特殊的東西,那他英雄之旅將沒有意義。
(2)牛大電影理論擴展閱讀
故事是有結構的,而且我們從小到大聽到的,看到的各種神話故事,他們的結構都非常相似。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將他的發現,寫在了《千面英雄》這本書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20世紀西方電影的發展。
通過這本書,很多作家都開始認識到敘事理論的重要性,並且在寫作實踐中有意識地應用這些理論。特別是在好萊塢電影界,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把「英雄之旅」作為處理敘事的一個很好的指導性工具。
㈢ 牛大電影網的《匆匆那年》講述了什麼
《匆匆那年》是北京小馬奔騰影業、引力影視、光線影業、北京鳳凰聯動影視文化2014年聯合出品的校園愛情片,改編自九夜茴同名小說。該片由張一白執導,彭於晏、倪妮、鄭愷、魏晨、張子萱、陳赫等人主演。
㈣ 關於牛的電影有哪些
1、《公牛歷險記》
《公牛歷險記》是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出品的動畫電影,由卡洛斯·沙爾丹哈執導,約翰·塞納、凱特·邁克金農、莉莉·戴領銜配音。
該片根據曼羅·里夫1936年童書改編,講述了西班牙一頭名為「費迪南德」的公牛,它被誤認為是危險的野獸,從而被捕送往他鄉被逼做一隻鬥牛,為回到家人身邊,他不得不踏上了一場冒險旅程的故事。該片於2018年1月19日在中國上映。
㈤ 有關牛的電影
昆寶出拳
㈥ 關於牛的電影有哪些
關於牛的電影有:《公牛歷險記》、《母牛總動員》、《雞和牛》等。
㈦ 鬥牛電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在以抗戰為時代背景的電影中,《鬥牛》巧妙的構制了一種相對於權力敘事的話語張力:對普通農民的生活來說,日寇、流民、土匪、八路、國軍,乃至日後的解放軍,都成了過眼雲煙,在最樸素的生存理念的支配下,農民卑微而又堅韌的活著,城頭變幻的大王旗永遠無法遮蔽農民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最後,他們還用最質朴的契約理念無情嘲笑了所謂的宏大價值——在市民社會呼之總不出的時候,《鬥牛》用小農意識曲徑通幽的玩了一把市民理念的宣洩。最後當牛二(黃渤飾)拉著他的牛坐在土坡上感嘆年華的流逝時,我立馬想起了余華在《活著》里描寫的那個老農和他的那頭牛(可惜電影《活著》沒有體現出來)。
作為農耕文明的象徵,牛與農民的緊密關系不言而喻,雖然《鬥牛》里把中國牛替換成了一頭荷蘭奶牛,但從根本上看,還是這頭牛在給農民提供糧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不含三聚氫胺的正宗荷蘭牛奶成了農民難得的營養保證。豐滿的奶牛乳房很容易讓男性農民有性的聯想,於是,偷摸奶牛的奶子成了牛二的罪狀,他甚至因此被戴著高帽遊街。不過在管虎的處理下,遊街也被戲謔化了,全然不見《芙蓉鎮》式的廟堂威嚴。當然,這里也存在者另一種微妙的解構關系:荷蘭奶牛是以「八路牛」的身份被神聖化的,即使全村人慘遭日寇屠戮,這頭「八路牛」卻安之若素,甚至成了牛二的精神寄託和唯一伴侶。而牛二在抓鬮被分配到飼養「八路牛」後,老大的不情願,九兒(閆妮飾)在一旁高喊「要他革命」的情節顯然應合了對宣傳機器的教條敘述厭煩透頂的當代觀眾心理。九兒這個角色很有意思,她處處頂撞權威,用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貧瘠的山村裡播撒著生命的意義,然而又是一個偽反抗者——雖然她嚷過「婦女解放」之類的話,但山村封建秩序顯然又庇護了她——她與牛二的婚配完全是宗族勢力的利益安排,但九兒與牛二的愛情便是這樣怪異而又自然的滋長起來。
奶牛成了九兒的替代品(這與《活著》中的描寫很類似),牛二時而稱奶牛為「九兒」,時而稱它為「娘」。我一直把奶牛理解成對中國農村婦女的隱喻,當戰爭讓女人走開時,她們在用另一種決絕的方式參與這場戰爭。奶牛不語,女人沒有話語權;奶牛沉鈍,女人處於弱勢地位;奶牛被土匪拉來黃牛強行交配,女人在命運的洪流中喪失了性的主動權,淪為純粹的生育工具……然而,沒有奶牛/女人的撫育,男人都成不了人。所以,在這場男人戲中,閆妮的出演四兩撥千斤;而在一幫糙爺們你死我活的殺戮游戲里,奶牛的出場總是顯得溫情默默。
難得的是,管虎在沉重的悲情敘事中成功的點綴了黑色幽默的色彩,這種笑中帶淚的技法在劉鎮偉頹敗後幾成華語電影的絕學。當然,這也離不開黃渤的出色演技。《鬥牛》通片看下來,黃渤的個人表演風格已臻完善——表演理論我不懂,反正我喜歡黃渤的表演——幾乎是黃渤一個人撐起了整部《鬥牛》,已然有點老湯在《荒島餘生》里的意思了。而與牛的若干場對手戲,黃渤的表演也十分出彩,比起威爾
㈧ 哪位大牛系統介紹下美國的電影理論
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國先鋒派電影美學觀念。美國先鋒派電影理論,是歐洲「新左派」哲學及「左的弗洛伊德主義」學說影響下的產物。在此之前,美國先鋒派電影美學就已有了若干理論准備,其中以瑪耶·德連的《藝術形式與電影隨想》(1946)和斯坦·勃拉卡其的《視象的隱喻》(1963)較為知名。繼「地下電影」主將梅卡斯等人發表大量宣言性的文章和書籍之後,20世紀70年代初出版的美國影評家金·揚格布拉德的《開放電影》一書很快就成了先鋒派電影理論「最有權威性」的文件之一。隨後,美國先鋒派活動家阿莫斯·福傑爾發表的大部頭著作《電影作為破壞的藝術》,更被推為先鋒派電影美學理論的「經典」。全書分為四個部分:1「形式的破壞」,作者認為整個世界電影藝術史就是朝「自我破壞」的方向發展;2「內容的破壞」,敘述電影如何「破壞資產階級社會准則、價值觀念及政治、宗教、倫理等模式;3「手段的破壞」,對西方文化中表現在禁忌之列的「犯禁情節」(參見「視覺禁忌」)進行弗洛伊德式的闡釋;4「走向新的意識」,論述抗議的青年和知識分子如何藉助於先鋒派電影(包括「地下電影」)形成新的世界觀。西方理論界認為,美國先鋒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其他流派相比,更為「政治化」,較諸現代主義的其他形式也更為「開放」,「即能夠吸收新的思想,傾向於理論演繹,並對全世界社會政治情況的變化做出反應」;然而它在「破壞」傳統電影的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也否定了世界現實主義藝術的全部傳統。
㈨ 求幾部經典的牛電影
不知道你的牛電影是什麼概念,就隨便介紹兩部吧--《粉紅色的火烈鳥》《發條橙》,這兩個比較另類,或者有點惡心
經典的正常電影---《碧海藍天》《第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