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庭院大硯台的電影

庭院大硯台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1-07-14 21:18:28

A. 1995年拍攝的吳少爺和玉蓮是什麼電影

《硯 床》
江南水鄉偏僻的村莊,一座老式的宅院里,下肢癱瘓多年的孤寡老太太,獨守著祖上留下的一塊大硯台,打發著難耐的時光。天井中的這塊大石硯,光滑鋥亮,大得足以睡兩三個人。一個老古董師被這硯床吸引,經常來看望老太太,勸她賣了硯床,到大城市去治病。久而久之,老古董師成了老太太與外界唯一的聯系。老人不肯賣硯床,他就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來。他給老人帶來了輪椅,帶來外面的消息。他每次到來,都勾起老女人對往事的回憶,使她深深沉浸在年輕時兩個男人帶給她的歡樂與痛苦中……

B. 家裡流傳的一個古代硯台,後面刻有字,字跡大部分清晰,不知道是不是真品

是真品,但不是珍品。品相差,銘文刻的太差。

C. 中國三大名硯台中排第2的叫什麼硯要求說出兩種名字

中國四大名硯石的介紹
端硯
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是著名的實用工藝美術品。用於書畫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石制硯,以石質要達到「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者」為佳品。
端石產於現在的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製成的硯台稱為「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於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於水中,溫潤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石。
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為硯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採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龍岩、蚌坑等採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岩之質量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岩想開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瓮往上傳至岩口,如此做個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真是好的東西必須經過淬煉才能成材。但下岩到北宋時已開采凈盡,明朝以後另闢的新坑或中、上岩,質量就沒有那麼好了。
端石的開采是非常艱巨的,因此古代的硯石真是得來不易。從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在「端溪銘」中說:「千大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可看出採石過程是非常艱巨。唐代詩人李賀在「揚生端州青花紫石硯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意思是說: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他贊美端石的名貴和頌揚了端州石工採石的高超技藝。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質量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質量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長出眼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質量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端硯的石質能達到緻密、堅實、幼嫩、滋潤,這與端硯的石品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端硯石品中有蕉葉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只要是硯石質地緻密、堅實、幼嫩、潤滑,發墨而不傷毫,就能成為一方好硯材。
端石石品繁多,真正好的名貴石品也是難得的。石品中有魚腦凍,是較名貴的石品,有如受凍的魚腦而得名。清吳蘭修《端溪硯史》中載:「一種生氣,團團圞圞,如澄潭月祥者,曰魚腦凍」。其質細膩、幼嫩、滋潤,一般產於水岩。
青花是名貴的石品,青花細致有如波面微塵,像輕紗,似水藻,隱約在紫石上面,秋之無形,沈入水中,方清晰可見。細潤如玉,叩磨無聲。蕉葉白是端石品中之一,形狀如蕉葉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紋裝飾。蕉葉白處細嫩,石質較軟,易於發墨,主要產於志坑。端石中還有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金銀線、冰紋、石眼等品名。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鴝鵒眼、烏鴉眼、鸚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態之分有活眼、淚眼、瞎眼等,還有高眼、低眼、底眼之分,石眼在端石硯雕刻藝術中起著裝飾美化作用。具有欣賞價值,被文人視為珍寶。古代文人以石眼視為端石質地高潔、細潤有神,猶如人的眼睛,別具一格,以此認為鑒別端石質量高低的標准。其實,石眼對端石沒有直接價值,只不過起了裝飾效果,令古人稱寶,視為珍藏。
端硯製作過程較為復雜,工序繁多。主要分採石、維料、制璞、雕刻、配合、打磨(即磨光)、上蠟等等工藝過程。清代端石硯要求因材施藝,因石構圖,在題材、立意、構圖、造型、利用何種雕法都要精心推敲,刻劃得當。保持了端硯的古雅、朴實,古色古香、形態自然的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端石雙龍硯」、「貓蝶硯」是端硯中的佳品。

歙硯
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於現今江西婺源龍尾山西麓武溪,人稱「龍尾硯」又稱「羅紋硯」就是古歙硯,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歙縣)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宋洪邁《歙硯譜》的記載,說明在唐朝開元年間,葉姓獵人逐獸至長城裡,見迭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自是歙硯名聞天下。據五代陶谷《清異錄》的記載,唐開元二年,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麟月硯各一,歙產也。歙硯初產時間,應是開元之前,大約公元700年左右。歙硯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
歙硯的品種有羅紋、眉子、金暈、銀星、古屏、玉帶、紫雲等多種,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長約尺余的歙硯,硯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間錯、延伸至邊,當中琢成硯池,池中碧水盪漾,妙趣橫生,他竟然以此硯換得蘇仲泰一座豪華宅邸!現在,歙硯多次被作為"國寶",送給外國貴賓。歙硯的名硯有"龍尾硯、眉子硯、龍潭石硯、金星硯、廟前青石、歙紅"等。歙硯聞名是在南唐時代,由於歙硯石色青瑩、石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元宗的喜愛,故歙州設置了硯務,並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專門搜羅佳石,為御府造硯。之後李後主所用的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成為天下之冠。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石品很多,大致分為眉紋,是歙硯石中花紋之一。眉紋石按其石紋可分為七種,以雁湖、對眉子最佳。歙石中還有羅紋,石紋如絲羅形狀,可分金花羅紋,操作數羅紋、松紋羅紋等。金星紋理也是歙石的一個品種,是硯石中融有穀粒的結晶物,撒布硯面,在光線照耀下,熠熠發光,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古代稱為,羅紋硯,石紋有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紋理緊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眉子硯,石紋像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雨點金星硯,星如雨點,燦然遍地。
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的製作與端硯的製作差不多。造型多樣化,工匠用心立意後取材,達到歙石端莊、設計美觀大方、渾厚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歙石竹節硯」、「歙石魚子竹節硯」。

洮河石硯
因產於中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材料於深水之中,所以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有綠洮、紅洮兩種,而綠洮特別貴重。唐代洮硯製作比較盛行,與當時的端、歙、澄泥稱為全國四大名硯。紋理不多,傳世的作品也較少。洮河硯多為雕刻大面積的圖意,它以線刻後填黑,清晰感強,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質朴。如宋代「洮河石蓬萊山方硯」。
洮河硯是古稱,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現在被簡稱為洮硯。用以刻洮硯的岩石取自甘肅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極難,獲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綠色,但不翠綠,多為淡綠泛藍,暈點片片,酷似薄雲晴天﹔石質溫潤如玉,叩之卻無脆聲,渾朴而無火氣。澀不損毫,滑不拒墨﹔發墨迅疾,久蓄不涸。總之,無論觀賞,抑或實用,均屬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識為中國三大名硯之一,名列端、歙硯之後。嗚呼,此乃畫中窺美,欲親眼目睹精品洮硯,難矣。它雖位列第三,存世量卻遠寡於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難求吧。

澄泥硯
以過濾的細泥的材料製作的硯具。它並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燒煉而成,也是中國名硯之一。澄泥硯製作起源於唐代,至宋代興盛起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不損毫不耗墨,能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澄泥硯造型朴實無華、山東的魯概硯都屬於澄泥硯的一種。
澄泥硯始於晚晉唐初之山西絳州,是人工手作之陶類硯,製作方法沿革自秦磚漢瓦,經無數改良而精製所成。佳品堅實過於石,不涸水不傷毫。色多作鱔魚黃、蝦頭 紅、 朱沙紅、綠豆青等。真正澄泥硯製法因古人不輕易傳授秘方於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後來製成之作品多不屬佳品了。

D. 四大名硯中,什麼硯台最有名送領導的,要體面!

四大名硯中,各有千秋,並沒有什麼排名前後。硯台講究的是石料的好壞,無論是端硯,歙硯,洮硯。只要是老坑石的硯就是好硯,但端硯歙硯的老坑石開采很早,現在已經將近枯竭。洮硯現在還尚存少量老坑石。其次就是發墨下墨的好壞,如果比較發墨下墨,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個人推薦老坑洮硯,性價比與外觀都不錯。端莊大氣,價格親民~~

E. 硯台的四大名硯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中三大石硯端、歙、洮下墨發墨如何?歷史以來評價如何?咱們在此處做一研究討論。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洮硯
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洮硯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復了生產。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的稀少
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如今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可見洮硯老坑發墨不弱於端硯老坑(即下岩),但採集難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難獲取。
郭培元《論洮硯》:「世人知洮硯之妙,至有勝端歙之處。自宋以後名隱而不顯者,因地處邊陲,得之不易,兼無專書著錄之故,非才不良也,誠為憾事」。已道出洮硯雖有勝端、歙,但自宋之後老坑石逐漸絕跡,得之不易。洮硯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場上尤為明顯。
《甘肅洮硯志》記載:「凡物產於舟車交經之區,則其名易彰,而播易遠(諸如端、歙)。產於梯航難及之鄉,則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歟!隴上鄙處西北(諸如洮硯),關山險阻,而彼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實不幸產於斯土,則其名不若端與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與歙之遠且速,自不待論,此洮石之一厄也。雖然,龍泉之劍,不能長埋於豐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於荊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況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足為文房之至寶,足供秘閣之清玩者哉。用是雖產於隴上,前賢頗已歌詠,惟斷章遺句,終不敵端與歙之專書記載,故雖有耽嗜硯石者,言及洮石之音聲色澤,終屬茫然。遂使市者以贗冒真,而洮之實不見,購者以贗為真,而洮之名不振,職此之故,雖有超類軼倫之質,竟不能與端、歙之石爭短長於文房。」
書中詳細介紹了洮硯從來都不弱於端硯、歙硯,只因地處偏遠地區傳播力不足,地勢險要開采難度大,歷代戰亂破壞較大,導致石材幾近枯竭。市場流通劣質石材,以次充好,以贗冒真,喜好洮硯的人常因此失望,聽聞洮硯的人也更是茫然。
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復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
礦藏量經千年開采,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
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采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端硯
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端硯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歙硯
「歙硯」的開山祖是易硯。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國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煙制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制了「易水硯」。後來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後主的賞識,被授予「墨官」,並賜姓李,後因避亂,移居安徽歙州,成為「徽墨」、「歙硯」的開山祖。然而易水古硯亦久盛不衰,名揚中外。
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唐屬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這就是硯台。
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松花石硯
松花石硯又叫松花硯,是與端硯、歙硯、紅絲齊名的古代四大石質名硯。清朝時被御封為宮廷專用品。松花石硯以松花石為原料雕制而製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產於中國東北長白山區。用於加工松花硯的松花石最早發掘於長白山區安圖縣兩江鎮砥石山的江畔,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
龜山硯
據《九九硯譜》記載,龜山硯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泰安市唯一自產硯台。「龜血石」分布在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龜山、鶴山南麓,按岩性,它呈磚紅色,含鐵質、泥質和微晶結構體,主要是方解石,含礦地層為早世紀饅頭組。其石深埋於地下,而非生在山上,質地優良,儲量極少,不易尋找,傳說千年神龜出逃汶水後,化作一座山脈,與鶴山相對,其血化為兩山之間的紅色石頭,吸龜鶴之靈氣,被當地人稱為「龜血石」。因龜鶴都是長生不老神,因而當地老百姓,把「龜血石」看作神奇之物,每年的正月十六,老百姓紛紛走出家門,先登高望遠,再攜「龜血石」回家,門口懸掛柏樹枝,就可驅邪扶正,清穢辟毒,百病皆無,富貴平安一年。「龜血石」以軟硬適中、溫潤、細膩、嬌嫩聞名,做成的硯台易於發墨,研出的墨汁晶瑩光亮,書寫流暢,不易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龜血石」經「敲」聽其聲、「摸」感其溫、「浸」察其色,十餘道工序精心挑選後,手工雕刻製作成硯台,具有堅而不頑、柔中有剛、滑不拒筆、澀不滯墨等優點,且上布黃金斑點,縱橫銀線,有「研筆如銼、化墨如油,隔宿不漏」之美譽,極為珍貴。為傳承珍貴的民間文化,2006年,泰安市政府把龜山硯手工雕刻技藝,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加以保護,2010年,龜山硯又被山東省旅遊商品協會,評為「好客山東」十佳品牌、「平安泰山」代言禮品。經多年的探索,龜山硯已經集雕刻、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於一體,既是書畫愛好者實用之佳品,又是藝術愛好者珍藏之精品,還是走訪親朋好友饋贈之珍品,為魯硯中新貴。由於純手工製作,原材料稀少,龜山硯雕刻技藝瀕臨失傳,故龜山硯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升值潛力越來越大。
黃石硯
在我國眾多名硯當中,有一種千年前譽滿中華,宋亡後銷聲匿跡數百年的名硯。它就是曾贏得了北宋書畫四大家中米芾和黃庭堅高度評價的黃石硯。
黃石硯因產於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的黃石山而得名。而黃石山因漢代張良拜師及祭奉其師黃石公的遺址,而始稱黃石山。1990年,中國書畫家協會名譽主席啟功先生對黃石硯以高度的評價,並親筆題寫「中國黃石硯」。
黃石硯的硯石品種及石品
黃石又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唐石」。方城石作為一種優質的硯石資源,其色彩亮麗,石質細膩溫潤。黃石硯石材可分為六大類:青石、紫石、青紫石、墨子石、玉黃石、鳳眼石等。其中以青石、紫石最為常見,以石品純凈,無雜者為佳;青紫石融合了青石、紫石兩者特色為一身,其色澤和細膩更勝一籌;而呈墨色的墨子石下墨如油如漆,因其蘊藏較深極為難得;玉黃石則表面多呈金黃色,少量表皮黃中帶黑,多有黃龍紋石品和黃玉般光暈,給人以美妙奇幻的感覺。如紫檀木般的鳳眼石,上面長著很多類似鳳眼的石品。石中有狀呈圓點者,大小不等,很象眼睛,有的有眼有珠,有的中間還有瞳孔,外層有暈,多到八九層的「雙眼皮」。正圓形的明媚如畫,有的翠綠相間,美觀異常。這都叫「活眼」,有的不太清晰鮮明,或只是一個白點,或有眼而無珠。
黃石硯的石品有:金線、銀錢、玉帶、冰紋、水藻、玫瑰紅、凍青、黃龍紋、翡翠紋、火捺、石眼等。方城黃石以其品質優良、獨具特色,在北宋末年著稱於世。北宋詩人、書畫家黃庭堅偶得方城石硯愛不釋手,視為至寶,親登黃石山,並用「乃至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當窮搜」這樣的著名詩句贊譽;明代馬愈著《方城石》稱其為「石中上品」;愛石成癖的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硯史》一書中,羅列全國26種硯台,將黃石硯列為石硯之首,並和當時久負盛名的石硯相比較,其顯著之處均在名硯之上或左右,在談及端硯時,他在《硯史》中這樣描述: 「然方城溫岩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和澄泥硯相比,「著墨如澄泥,不滑……墨發生光,如漆如油。」米芾把其它硯以黃石硯為標准作鑒別比較,足見黃石硯在當時書家心目中地位之重。宋高似孫撰《硯箋》,稱黃石硯「墨光可鑒」;明代張應文在《論硯》中提及黃石硯,稱其為「硯石上品」;清人朱棟在《硯小史》卷中稱黃石硯「方城奇質,發墨如漆」。
徐公硯
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產於山東沂南縣青駝鎮。早在唐宋時期即負盛名。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歐陽修、蘇軾、米芾等名人,在其有關著述中都曾作過介紹和品評,而且評價甚高。
徐公硯石產於山東沂南縣青駝鎮轄區的硯石溝。是該鎮獨有的礦產資源,屬玄武層,儲量豐富。其石質堅硬,密度極高。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硯石材中之上品。多為不規則扁平狀,形態各異,邊生細碎石乳狀的石紋,軟硬適度,石色沉靜,有青、黃、綠、茶、桔紅等多種顏色。製成硯後自然古樸,清新淡雅,質嫩理細,扣之如磬,捫之如玉,下墨如挫,發墨如油,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此石還可刻製成鎮紙、朗石、筆筒等藝術品,雕技與天然形態相得益彰,妙趣橫生。
徐公石早在唐宋時就享有盛名。據傳唐代徐晦赴京趕考,途經此地,偶然拾得形色可愛的石片,試磨成硯。在京會考時適逢天寒,硯墨結冰,考生均受影響,惟有徐晦硯墨如油,書寫流利,一舉考中進士,官一直做到禮部尚書。休官後緬懷奇硯,定居於此地,被譽為徐公,村名遂改為徐公店,硯石名為徐公石。後因產地偏僻,年久無聞。建國後,經過有關雕刻技師的發掘試制,終於使徐公硯重放異彩。1978年以來,徐公硯多次進京參展,赴香港、日本等地區和國家展出,倍受青睞。

F. 求一部關於硯台、墨的舊電影大陸拍攝

《硯床》劉冰鑒導演的處女作,由李濱、肖林、陳穎映主演。

G. 我國四大硯台都包括什麼

我國四大硯台包括: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廣東肇慶市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山西新絳縣和山東泗水的魯柘澄泥硯。

1、端硯

端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緻密堅實幼嫩、細膩,溫潤如玉的石質,獨特而豐富多彩的石品花紋以及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而聞名於世。並具有質柔而剛按之如小兒肌膚,摩之寂寂無聲響,以及貯水不凅,呵氣研墨、不損毫,發墨快等特點。

2、歙硯

歙硯石的花紋結構十分突出,分為魚子紋、羅紋、金暈紋、眉紋、刷絲紋等類型。由於其礦物粒度細,微粒石英分布均勻,故有發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滯筆的效果,受到歷代書法家的稱贊。造型渾朴,浮雕、淺浮雕、半圓雕等手法是歙硯台的工藝風格和特點。

3、澄泥硯

澄泥硯以沉澱千年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

4、洮河硯

洮河硯比端硯、歙硯更稀有,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它們是中國傳統的四大優質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徐公石硯代替澄泥硯,以及山東青州的紅絲硯合稱四大名硯。 硯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

(7)庭院大硯台的電影擴展閱讀:

四大硯台升值空間:

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復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礦藏量經千年開采,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采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H. 有一部電影關於大雁床

是硯床不是雁床。

片名:硯床

時間:1995年

導演:劉冰鑒

編劇:程鷹 鄧燁 林黎勝

攝影:李雄 劉江

美術:全榮哲

錄音:王學義 費庚

作曲:莫凡

主演:李濱 陳穎映 傅程鵬 黑靜環 史鑫 肖林

出品: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

攝制: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 深圳寶安集團

故事梗概:

偏僻的小山村的一座深宅大院里,癱瘓多年的老太太獨守著祖上留下的一塊巨大的硯台。幾欲收購硯台的老古董師的到來勾起了老太太諸多美好而痛苦的回憶。但老古董師並不了解老太太真實的內心世界。平時照顧老人起居的遠房侄媳婦暗中把硯床許賣給了別人。然而,當侄媳婦領著買主把沉重的硯蓋一寸一寸地推開後,人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I. 新龍門客棧的電影製作

劇組演員吃苦耐勞
吳思遠表示,當年《新龍門客棧》的主角們都沒架子:「他們都很謙虛,這部戲是在甘肅的沙漠裡面拍的,條件非常惡劣,風吹來大家沒地方躲,只好面對面靠在一起,用背擋沙子。一陣風過去,嘴巴、鼻子里全都是沙子。晚上回賓館洗完澡,甩甩胳膊,搖搖腦袋,還是有很多沙子掉下來,根本洗不幹凈。就這樣的條件,幾個大明星幾乎都是獨自進組拍攝,頂多帶一個助理。哪像現在,一個明星隨便到哪裡都要帶一大群人,有時候我想這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
林青霞未完成影片
林青霞在給《南方周末》撰寫的專欄《我哭了大半個中國》中,回憶了自己在敦煌拍《新龍門客棧》時發生意外。原來當時拍攝竹劍飛向林青霞臉部特寫時,有根竹子打到了她的眼睛,導致眼膜破裂。為了趕進度林青霞忍痛拍完,當天晚上便在酒店疼到哭。雖然監制徐克、製片人施南生都勸林青霞帶傷繼續拍攝,但她還是決定回香港治療。在回港的飛機上她寫道:「我把臉埋在草帽里,一路聳著肩膀哭回香港。傳說孟姜女為尋夫哭倒長城,我是因為《新龍門客棧》哭了大半個中國。」後來,《新龍門客棧》中林青霞未完成的鏡頭由替身補拍完成。
庖丁解牛成就經典
韃子屠夫在《新龍門客棧》中戲份不多,卻很關鍵,更是留下了庖丁解「羊」、「人肉叉燒包」、「刀刮甄子丹」三場經典動作大戲。而這部電影正是王彤川唯一的影視作品,如今的他早已拿起硯台毛筆,成了一名畫家。
王彤川解密三場大戲的製造過程,尤其是片尾堪稱華語動作片絕響的「刀刮甄子丹」一場是由程小東設計。先是邱莫言重傷被流沙埋沒,周淮安也受傷,正當金鑲玉也要被刺殺時,躲在沙漠里的韃子刁不遇及時現身,以凌厲迅猛的庖丁解牛手法完成了偷襲,曹公公的手腳頓成鮮血淋漓的骷髏。在沒有CG影視動畫的年代,這樣的動作戲已是登峰造極。
而製作「人肉包子」一場戲,王彤川說:「那個肚子是演員自己的,真的,不像現在都用模型,不過刀是假的。」,「現在想來,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裡面的每個人都有血有肉,劇本好、人物好、演員好,什麼東西都對,所以一部好片子就這么誕生了。」

閱讀全文

與庭院大硯台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女殺手電筒影名字 瀏覽:425
關於馬戲的英文電影 瀏覽:134
電影新神榜歌曲名字 瀏覽:205
粵語版電影在哪裡可以看 瀏覽:657
音樂僵屍電影粵語高清下載 瀏覽:723
美女被殺電影大全 瀏覽:506
陰獸電影法國百度 瀏覽:328
求愛大作戰香港電影粵語版 瀏覽:973
亞洲中文字幕倫理在線電影 瀏覽:894
河南曲劇電影大全全集全場戲 瀏覽:505
在哪個網站看電影免費收看 瀏覽:289
老電影演員假裝市長 瀏覽:645
美國50年代電影音樂 瀏覽:273
經典電影里粵語歌 瀏覽:556
譚道良台灣電影全集 瀏覽:649
怎樣在貓眼電影院買票 瀏覽:68
剪映怎麼剪完整電影 瀏覽:639
能在線看槍版電影的網站 瀏覽:304
法國電影穿越電影 瀏覽:736
電影鋼的琴張猛導演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