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作文
穿越物質文明的絕響---《海上鋼琴師》(1900是主角的名字)
每艘開往那個國度的輪上都總會有一個人最先看到她的身影,並且歇斯底里地叫出她的名字。美國。代表了人們所知的繁華及自由的極限,也是眾多人嚮往的頂端。順理成章的,1900在眾多貴族和移民共同度過的維吉尼亞號游輪的鋼琴上詭異的出現了。對於這令人介壞的場景我不想去多作什麼評論,畢竟是一個傳奇人物的一生,所有的細節都應該是傳奇的。而我們所熟知的主人公,傳奇的1900,開始了他人生與世俗的第一次反差。面對一切人們為之心醉的神話,他無動於衷。
正是用這種開局,一種象徵和對比的手法貫穿了電影始終。維吉尼亞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空間存在。它與美國,或者說所有的物質繁華,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如片尾1900所說,現實社會的復雜,並非他所能掌握的。維吉尼亞號就是一個特殊的象徵。它象徵著特有的空間,一個從1900生下來就被賦予的空間。由這個空間來創造天才,培育並毀滅天才。而這個時候,不得志的號手MAX的出現就顯得恰到好處。
他就來自物質,他就是物質世界的下層階級,為了生活來到維吉尼亞號。這暗示著,從本質上他就不能與這個空間所融合。所以在片中,MAX不只一次地勸說1900下船拋棄固有的生活,去飛黃騰達,去大紅大紫。他所代表的正是一種對物質的嚮往,一種急切試圖擺脫現狀的功利心。朱塞佩·托納托雷之所以會將兩人的命運安排在一起相遇,正是為了描述這種貫穿始終的矛盾,以及想在世俗和脫俗中的一種臨界點的願望。
關於爵士樂開山鼻祖謝利來挑戰的一段,也是揭示該片主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必須深入的剖析謝利這個角色,他成長在紅燈區,是社會下層。而正是通過他自身的天分和努力,他在這極度繁華的世界不僅立了足,而且高居人上。這種性格就是充滿極度表現欲的,也極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這種角色就是典型的物質角色。其次是作爵士樂的分析,眾所周知,20年代初的爵士樂所代表的就是個性與張揚,解放自我。而這一切,都是與終日生活在維吉尼亞號上的1900格格不入的。於是有了謝利帶著他自認為的解放和個性前來挑戰的一幕,在他眼中,1900就是孤僻而封閉的,就是必須聲討毀滅的一種存在。然而結果很顯然,並不是主流的才是正確的。
還記得在片中1900為了追隨女孩而下船的那個橋段。那正是他人生之中最矛盾的時刻,也是他代表編劇、導演以及所有20世紀美國平民英雄所做的一次偉大抉擇。當他緩緩走下旋梯,他內心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不確定的嚮往,走到旋梯中央時,朱塞佩·托納托雷給了一個特寫,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1900那張矛盾,且包含焦灼的面容。當他還在徘徊時,他試圖用帽子來決定命運,於是他拋出他的命運,交給上帝。結果很顯然,帽子幾經旋轉又飄回水面,這時的面部表情特寫恰到好處,1900釋然的笑容,轉身回到了維吉尼亞號。
從此再不離開。
他的任何都是離不開海的。
1900就像一個小型的金剛,用不同方式在沖擊著現代文明。不過朱塞佩·托納托雷就比彼得·傑克遜來得溫柔得多。同樣的,美國就代表了整個社會復雜的文明,而維吉尼亞號就代表了一片屬於天才的非主流熱土。而都市就像一個復雜的人體,擁有繁雜的脈絡,對於1900,一個純正的,從未涉世的天才來講,任何可以腐化他的物質都將被船和海的力量排斥在千里之外。
感謝朱塞佩·托納托雷曲折離奇的編劇和巧妙的特寫、長短鏡頭和空鏡頭,蒂姆·羅斯傾情的演出,以及更加不得不提的,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Morricone)華麗的電影配樂。
另一篇http://www.eapoo.com/doc/VmcMMQ4xUTNaPwRiVzhUZA==.html
如果你是充滿夢想和高傲血液的觀眾,你就不得不去欣賞這部華麗且沉重的《海上鋼琴師》。
『貳』 課前三分鍾演講稿(內容我喜歡的一部電影(中文))
《當幸福來敲門》,整部電影充斥了對生活的熱愛 對未來的期盼 還有為了理想而努力奮斗的精神。
最初是喜歡上這個名字,當幸福來敲門,呵呵,好溫馨的六個字,只是會一遍遍問自己:當幸福來敲門,我是否能夠馬上開門,把他留住?亦或他只是來串串門,稍做停留,邊起身告辭,離我遠去?……
我又想太多了!
很喜歡這個男主角,他能夠將這樣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落魄男人演繹得打動人心,至少,我是真的被感動了。
看著他為了交房租和送兒子去幼兒園的學費,整天奔命於各家醫院,推銷他那不太實用且非常昂貴的掃描儀。之前,他是以為那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財富與轉機的掃描儀。可總看見醫生無奈的臉。
看著他羨慕地望著一個證券經紀人的背影,然後站在人群中看著過往的人群,每個人都是一張燦爛微笑的臉,他就想為什麼人人都那麼開心?除了自己。
看著他為了贏得與一個證券經紀人交流的機會與時間,坐上了同一輛車,口中說著分攤車費,到後來才發現,自己身上並無足夠的錢,於是,選擇,逃車費,於是,便有了一個被汽車拚命追趕的男人的身影,還好,他逃掉了,可該死的地鐵車門夾掉了他手中的掃描儀。
看著他滿懷期待卻又有些瑟縮地說出,他想成為一個證券經紀人,他的妻子揶揄地笑與嘲諷。有的時候,男人的理想在女人看來就像是小孩子不著邊際的幻想。他本想得到鼓勵與支持,卻沒能得到。
看著他的妻子,再也無法忍受這樣貧寒的生活,這樣毫無起色的生活,而憤然離開,他的憂傷與無助,而他的要求,只是希望兒子能留在他身邊。
看著他終於從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證券公司的實習生,他卻猶豫了,這個時候他最需要的是錢,而實習生身份給他的一切中,卻不包括這樣最重要的東西。但,好在,他堅持了下來。開始了六個月的實習生涯。他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
看著他落魄到拖欠很久的房租讓房東憤然將他們的東西丟在房外,而房間換了鎖,他帶著疲憊的心,拖著唯一珍愛的兒子,開始流浪,四處找尋住所。
便有了父子兩人在公共衛生間的角落依偎著,他反鎖了門,有人想近來方便之時,他用腳抵著門,不敢出聲,臉上的悲傷看得我亦不忍。
便有了他帶著兒子去救助站排著長長地隊,只是為了有一個晚上的住處和一頓果腹之食。天天5點的排隊,為了不錯過,他只有拚命地趕著工作,然後及時地到那裡去等候。便總看見他在不停地跑,後面不遠處是個小小的孩子在跟著,這樣的場景讓人無法不掉淚。
到後來,竟然是賣血。
……
這就是生存嗎?
或許就像《無間道》歌詞當中的一句話:生存往往比命運還殘酷,只是沒有人願意認輸。
是的,沒有人願意認輸。
所以,我們才看到了最後那個光明的美好結局,他真的當上了證券經紀人。
當一個在任何困境中都顯得那麼堅強的男人在得知了自己被聘用後,激動之餘,在人群中卻留下了淚,這一幕讓我感動且震撼,真的,是震撼。
或許,我們真的應該相信希望,相信毅力,相信未來,相信很多以前認為是命中註定的東西。再窘迫的困境,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改變的,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是這樣嗎? 雖然,堅持不一定會有結果,但總會有收獲的,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收獲。
有的時候我會不厭其煩地問別人:你幸福嗎?快樂嗎?你現在的生活是你所想要的嗎?可,好象,人們給我的答案總是否定的,是人太不知足,還是生活真的辜負了我們?我也不知道。
或許,人們只有在真正面對生存問題的時候,才會理解何為幸福吧。
我想,這部戲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些吧。
『叄』 關於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的簡短演說
勵志啊
《獨自等待》吧 雖然是愛情主線 但裡面的一些情節喝台詞還是很適合發表一個3分鍾的講話
『肆』 求《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演講稿,要求3百字左右
穿越物質文明的絕響---《海上鋼琴師》(1900是主角的名字)
每艘開往那個國度的輪上都總會有一個人最先看到她的身影,並且歇斯底里地叫出她的名字。美國。代表了人們所知的繁華及自由的極限,也是眾多人嚮往的頂端。順理成章的,1900在眾多貴族和移民共同度過的維吉尼亞號游輪的鋼琴上詭異的出現了。對於這令人介壞的場景我不想去多作什麼評論,畢竟是一個傳奇人物的一生,所有的細節都應該是傳奇的。而我們所熟知的主人公,傳奇的1900,開始了他人生與世俗的第一次反差。面對一切人們為之心醉的神話,他無動於衷。
正是用這種開局,一種象徵和對比的手法貫穿了電影始終。維吉尼亞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空間存在。它與美國,或者說所有的物質繁華,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如片尾1900所說,現實社會的復雜,並非他所能掌握的。維吉尼亞號就是一個特殊的象徵。它象徵著特有的空間,一個從1900生下來就被賦予的空間。由這個空間來創造天才,培育並毀滅天才。而這個時候,不得志的號手MAX的出現就顯得恰到好處。
他就來自物質,他就是物質世界的下層階級,為了生活來到維吉尼亞號。這暗示著,從本質上他就不能與這個空間所融合。所以在片中,MAX不只一次地勸說1900下船拋棄固有的生活,去飛黃騰達,去大紅大紫。他所代表的正是一種對物質的嚮往,一種急切試圖擺脫現狀的功利心。朱塞佩·托納托雷之所以會將兩人的命運安排在一起相遇,正是為了描述這種貫穿始終的矛盾,以及想在世俗和脫俗中的一種臨界點的願望。
關於爵士樂開山鼻祖謝利來挑戰的一段,也是揭示該片主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必須深入的剖析謝利這個角色,他成長在紅燈區,是社會下層。而正是通過他自身的天分和努力,他在這極度繁華的世界不僅立了足,而且高居人上。這種性格就是充滿極度表現欲的,也極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這種角色就是典型的物質角色。其次是作爵士樂的分析,眾所周知,20年代初的爵士樂所代表的就是個性與張揚,解放自我。而這一切,都是與終日生活在維吉尼亞號上的1900格格不入的。於是有了謝利帶著他自認為的解放和個性前來挑戰的一幕,在他眼中,1900就是孤僻而封閉的,就是必須聲討毀滅的一種存在。然而結果很顯然,並不是主流的才是正確的。
還記得在片中1900為了追隨女孩而下船的那個橋段。那正是他人生之中最矛盾的時刻,也是他代表編劇、導演以及所有20世紀美國平民英雄所做的一次偉大抉擇。當他緩緩走下旋梯,他內心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不確定的嚮往,走到旋梯中央時,朱塞佩·托納托雷給了一個特寫,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1900那張矛盾,且包含焦灼的面容。當他還在徘徊時,他試圖用帽子來決定命運,於是他拋出他的命運,交給上帝。結果很顯然,帽子幾經旋轉又飄回水面,這時的面部表情特寫恰到好處,1900釋然的笑容,轉身回到了維吉尼亞號。
從此再不離開。
他的任何都是離不開海的。
1900就像一個小型的金剛,用不同方式在沖擊著現代文明。不過朱塞佩·托納托雷就比彼得·傑克遜來得溫柔得多。同樣的,美國就代表了整個社會復雜的文明,而維吉尼亞號就代表了一片屬於天才的非主流熱土。而都市就像一個復雜的人體,擁有繁雜的脈絡,對於1900,一個純正的,從未涉世的天才來講,任何可以腐化他的物質都將被船和海的力量排斥在千里之外。
感謝朱塞佩·托納托雷曲折離奇的編劇和巧妙的特寫、長短鏡頭和空鏡頭,蒂姆·羅斯傾情的演出,以及更加不得不提的,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Morricone)華麗的電影配樂。
如果你是充滿夢想和高傲血液的觀眾,你就不得不去欣賞這部華麗且沉重的《海上鋼琴師》。
『伍』 我最喜愛的一部電影 作文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人,最喜歡的事,最喜歡的書,最喜歡的音樂。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想知道是哪一部電影嗎?就讓我慢慢地講給你聽吧!
一隻小小的蜘蛛卻能挽回朋友的生命,這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呀!其實,蜘蛛織網本來就是奇跡。人人都會寫字,人人都會看懂字,你相信蜘蛛會寫字,會讀字嗎?小豬韋伯因要被做成火腿腸而求助於他人,其它動物都束手無策。而一隻名叫夏洛特的蜘蛛卻勇敢地站出來幫助它。為了幫它走出困境,那一張張平平常常的蜘蛛網在夏洛特的手裡悠然變成了可以救命的網。夏洛特在蜘蛛網上織出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對朋友的真摯情感,它不辭辛苦地編織著。終於使小豬韋伯逃脫了被變成熏肉火腿的災難。動物們紛紛為小豬韋伯喝彩,讓它在大賽中獲得勝利。
小豬韋伯贏得了比賽,而夏洛特,這小小的蜘蛛因為日夜勞作,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屋檐下悄悄地離開了我們。看完後,我不由自主得淚落如珠。那深深的友誼,那珍貴的情感,那令人難忘的一幕又一幕,無不體現了一隻蜘蛛為了救朋友而犧牲生命的偉大壯舉。蜘蛛雖然看起來很平凡,但是內心卻是偉大的!從現實來講,蜘蛛捕捉害蟲,是有益的;從電影里看,它幫助朋友,是有心靈的。
蜘蛛看起來很渺小,但從心靈上看並不渺小;小豬看起來愚蠢,什麼都不懂,但它也有心靈。在導演的編導下,蜘蛛變得偉大,小豬變得聰明。
我最喜歡的這部電影,平凡中創造出了奇跡,那就是美國導演蓋瑞•溫尼克歷時兩年拍攝的《夏洛特的網》。
『陸』 演講稿 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
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我是個小影迷,很喜歡看電影,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這部電影講的是有五個孩子幸運地拿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工廠發行的金獎券。得到金獎券的孩子可以帶一名家長參觀巧克力工廠,還有機會得到一輩子都吃不完的巧克力。 這一天,五個孩子和家長來到了巧克力工廠參觀,他們在巧克力工廠老闆威利·旺卡先生的帶領下進入了巧克力生產車間———一個奇幻的糖果世界。 第一個胖男孩,因為貪吃,被吸入了塑料管,差點被做成夾心巧克力;第二個自以為是的金發女孩因為吃了沒研製成功的口香糖,變成了一個大藍梅,只好被送到榨汁車間去擠出多餘的湯汁;第三個是嬌生慣養的富家女孩,她因為過於任性,被松鼠當作壞果子投入垃圾道,差點被當作垃圾焚燒掉;第四個是一個迷戀電視的小男孩,他因為迫不及待地想體驗電視傳輸,結果傳輸失敗,把他變成了一個微型小人兒,雖然經過太妃糖車間的抻拉,也沒有恢復原來的樣子,只有懂事的查理走到最後,得到了驚喜大獎。巧克力工廠的老闆威利·旺卡先生親自用玻璃梯把查理送回家,並且要把巧克力工廠送給查理,但是他提出,查理必須放棄自己的家人,查理沒有答應。
『柒』 我喜歡的一部電影中國合夥人演講稿
三個懷有熱情和夢想的年輕人在高等學府燕京大學的校園內相遇,成冬青曾兩次高考落榜的農村青年,跪在母親面前祈求第三次的高考,這次他成功了,在大學遇上出生於世家孟曉駿以及追求浪漫自由的王陽,並以曉駿為目標努力求學,發誓要把圖書館里的書全部讀完,在圖書館巧遇了他認為是全校最美的蘇梅,一番辛苦追求,卻在蘇梅拿到美國簽證以後,以分手結束。不知道為什麼蘇梅和成冬青分手,是否因為成冬青是失敗者呢?
而成冬青給我的感覺是:他就是一個永遠打不死的小強,在高考兩次失敗、課外補習沒有收入、蘇梅與他分手、美國簽證失敗、被學校除名等等挫敗面前,他堅強的站起來了,並轉化為奮斗的動力,每天都貼小廣告,在肯德基講英語,在空曠的場地辦學,把所有的英語詞典全部背過,他成功了,他成為了大家公認的「教父」。
追求浪漫自由的王陽,在大學期間一直肆意的揮霍青春,泡洋妞、寫情詩、打群架等等,還為洋妞放棄了去美國的機會,結果卻被洋妞甩掉,從此一蹶不振,因成冬青的幫忙,重新振作起來,並與成冬青一起為教學而奮斗,在面對成冬青與孟曉駿爭執時,一碗飯喚醒了他的心,讓他明白什麼才是真實的生活,什麼才是幸福,走出了洋妞的陰影,選擇了相貌平平的女職工結婚,因為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諦。
而一直揚言去美國之後,永遠不再回來的孟曉駿,卻在美國根本找不著工作,落得在餐館當侍應助理的命運,迫於無奈的他只能回國,幸運的他遇到成冬青學校有點起色,把自己的理念全部侵入到辦學中,學校在他們三個共同努力下,成為中國第一支民辦成功學校,而孟曉駿面對自己在美國種種遭遇,在辦學理念上與成冬青產生分歧,三個人分道揚鑣,卻因學校面臨倒閉危險時,又重新聚到了一起,為曾經一起奮斗的學校盡最大的努力,最終,他們成功了,他們的學校上市了。
影片的結局很圓滿,卻讓我想到了,可能有很少人是成功的,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為曾經的夢想打拚失敗了,而選擇了放棄。成冬青的精神讓他成功了,現實生活的我們缺少他這種堅持不懈的態度,可能一個小小的打擊,就讓我們泄氣了。《中國合夥人》再次鼓舞青年創業,為心中的夢想打拚,創造屬於自己的藍天,讓青春不朽!
『捌』 作文 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1000字)
從小就喜歡看電影,看了好多好看的,今天想說說自己最喜歡的這部電影!
《勇敢的心》,一部特男人的電影,也是一部特感人的電影,講述了蘇格蘭英雄威廉.華萊士為自由英勇抗擊英格蘭統治者的故事,主演`導演都是梅爾.吉普森。這是一部探討壓迫與抗爭、坦盪與詭譎、友情與背叛以及愛情與命運的優秀作品。威廉o華萊士--在我們的歷史書里沒有他的名字--這是一個被以血寫就的史傳作品所諱忌的名字,一個英雄的名字。蒙昧時代里,君王昂起高貴的頭顱,睥睨著在他的鐵腕統治下苟延殘喘的蟻民:"長腳"和"初夜權"--讓當時的蘇格蘭人民勃然變色、怒不可遏的兩個名詞。在悠揚宛轉的蘇格蘭樂曲中,在流淌著奶和蜜的土地上,平民的怒火熊熊燃燒,於是,華萊士便成為統御他們投奔怒海的摩西。
從第一次看到第七次,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感覺!你看到野雛菊在風中搖曳,小男孩獃獃地站在被英國人以卑劣的欺詐手段誘殺的父親冰冷的屍首前;你看到若干年後,蔥綠的原野里星星般閃爍的小小花朵,男人和女人互相對視,某種深沉的情感在他們的視野里泛濫;你看到堡壘前的異族鐵騎,空中揮舞的長劍,那個男人在被殘忍殺害的妻子面前,讓手中的短刃飽飲仇敵的鮮血;你還看到那群衣衫襤褸的漢子在山林與河澤間艱難轉戰,不斷以雷霆萬鈞之勢突破敵寇的重重防線……"只因你眼眸里的豪情"--清麗如水蓮花的英格蘭儲妃如是說。不久,在一陣令人心悸的沉默之後,白雪淹沒了乾涸的湖泊;曾緊握戰斧的手無力地垂下,那塊手帕--愛妻在恐怖與戰栗的大歡喜中飛濺而出的熱血曾在其上綉出幾瓣猩紅色的玫瑰--於同一個瞬間痛苦地萎謝。最喜歡這部影片的三個場面,第一:第一場大戰前威廉.華萊士的激情演講:
"Fight and you may die, run and you'll live. At least a while. And dying in your beds many years from now,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rade all the days from this day to that for one chance, just one chance to come back here and tell our enemies that they may take our lives, but they'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英文水平有限,還是不翻譯了)。
每次看我都熱血沸騰;恨不得自己也拿一把劍上去砍上幾個英格蘭人。第二:他被砍頭前用盡最後全部能量的呼喊:"FEEDOM"。相信所有看過的人都會被感動,雖然只是電影。第三:美麗的公主驚艷出場!蘇菲·瑪索實在是太美了!
本片的音樂也可圈可點,再沒有比風笛更容易煽情的樂器了,記得影片中每次風笛聲響起,就是一次華萊士的感情回歸,喚起對他的妻子他的家鄉的深深的愛,影片最後當劊子手的利斧緩緩下落,華萊士那緊握著手帕的手鬆開時,風笛聲再次響起,沒有其他的畫面,只是一隻飄落的手帕的特寫,但此刻腦海中浮現的卻是全部的故事,那個未盡的理想,那個未完的夢。悠揚的蘇格蘭風笛,將一些遺憾,一點痛苦,一絲思念,一許凄涼這些所有的感情都表現了出來。我們一定記得,影片中Wallace躺在絞刑台上,用盡全身力氣發出的最後的吶喊:"Freedom!"不禁要為這一顆勇敢的心而敬佩,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這個主題其實就是愛情主題的再現,然而在這里,它揮去了所有的陰霾,顯得無比輝煌,在這里,它已經成為了自由的贊歌。
銘心刻骨的浪漫情愫、氣韻恢弘的史詩架構、演員們細膩的詮釋以及彷彿是行吟詩人妙手偶得的精彩章句(其實是對白)使本片成為真正可登大雅之堂的經典之作。與那些板起深沉面孔,讓我等庸人殫精竭慮亦難索解的"實驗電影"、"藝術電影"相比,我好像更容易對清清淺淺的《勇敢的心》產生認同,即使它只不過展現了"故作多情的集體性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