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00字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有很多想法……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与崛起的时候,它的年轻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极富时代气息,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西班牙崛起时候的斗牛精神,美国的西部牛仔,前苏联的青年布什维克,中国的五四运动……民族精神的复兴从来都是与时代青年的成长紧密结合的。那么,“和平崛起”时代的中国青年,该具有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呢?
把个人奋斗融入到民族昌盛中,把个人命运注入到国家崛起中,这样的青年,必获得巨大的成长动力和与之相辅相成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作为一个人,要有尊严,有灵魂;作为一个民族更要有尊严,有灵魂。这就是民族的品格,民族魂。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虫。作为中国人当然不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冲出亚马逊》里的王辉对另一个中国队友说:“记住,我们两个就是中国。”
是啊,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华夏儿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
我们有自己的民族品格,民族魂!
2.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看过很多电视剧,看完后,不是为牵强的剧情报浅蔑的一笑,就是为虚构的事实报以闲适的遗忘!但是,自从看了《恰同学少年》后,我的心第一次被电视剧如此深深的震撼和“虏获”。它的主题时刻印合着我的心境,给了我无尽的反思,它的精神也一直和我灵魂对悟,让我的性情和剧情吻合甚至时时进行自我精神驳难!
《恰同学少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力量、一种召唤、一种深刻的理想追求!这些人类的美好品质不仅改造着那个时代,同时也影响着当代直至永远!
《恰同学少年》在物欲横流、理想匮乏的今天推出,不仅给了繁碌的现代人以休闲的安憩时刻,更多的应该是给予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缺少的精神营养和灵魂食粮。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贫寒学子,胸怀“扫天下”之鸿鹄志向,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忧患情怀,勇敢无畏,坚定自信,意气风发,激荡青春,理想崇高,浩浩荡荡,戮力同心,同心同德,执着的朝着美好的前途进发。这些精神到处闪现,激励着剧中人物也鼓动着我们的激情。可以肯定的是,剧中所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年代整体所缺少的。这些剧情都是深刻的反映着主题,诠释着主题,深化着主题!
勇敢无畏;看完《恰同学少年》,勇敢的激情只是轻描几笔就充分的展现我们眼前不并且深掘我们的心理了!它抚慰了我们的懦弱或者是胆怯。把它发挥到极致应该是“猴子石”缴枪一剧了。一群只读圣贤书、吃无忧粮两百文弱书生面对三千正规装备的武装军队——何况是一群欲借战乱发财、穷凶极恶的军队——他们虽然是战争败军,但是他们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依然如凶神恶煞般可怕。此时整个长沙城到处是一片混乱,民慌乱避难,群人无首。设想:此情况下,我们也是大学生——相当于毛泽东时的师范学历——能做什么呢?不是常有大学生吼叫勇敢、狂妄吗?相比之下,现在大学生所谓的勇敢不是真实的勇敢,而像是无所付出的践踏自己或他人存在的正当生命自由度,更像是心理上对残酷现实无能的、无奈的嚎叫!而当时的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的手无寸铁的青年学子振臂群应,戮力同心。勇敢的担当起阻抗败军的惊心动魄的巨任,挽救了长沙城,在某种意义上也改写着中国的历史!
坚定自信;他们一群人的自信不是浅薄的狂妄,也不是廉价的骄傲,而是对自己人生的看重和对自身价值的尊重!他们在学业上对于丁举士是后辈,毛泽东仍然对他不是盲目的敬仰,不是单纯的崇拜,而是充满明智的自信。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时,旧中国是满目疮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多是家境贫寒的年轻学子常思救国方针和冲破不公平的社会樊篱的责任!这可以从纪墨鸿督学和杨昌济的对话侧面得到印证!
理想;他们年轻的学子,不是浅薄的“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不是无忧衣食住行的低微理想,而是为了全体劳苦大众的幸福和不合理而挥洒热血的豪迈情怀。在理想和现实冲突时,他们选择崇高的理想而颠覆既存的坚硬现实。看他们高声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情景,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将改造旧中国,改变国民命运当成自己的责任,他们一个个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奋发图强,在时局动荡中寻找中国的出路所在。把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让灵魂和身体与壮志一同燃烧!
激荡的青春;他们在贫困的环境和动荡的年代,不是对社会廉价的妥协和忍让,而是对自己激荡的青春和残忍的年代,不是沉沦岁月,不是浪费生命。而是以生命的分秒来铺就辉煌的事业道路。用智慧的汗水来书写伟大的人生历程!更重要他们向贫苦宣战,向现实嘲笑!
面对动荡的社会,迷茫的前途,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学子应用的跳起改造社会的重任的时候,就造就了他们非同寻常的伟大人生!他们的理想壮志和一切我们所缺少的优秀品质,难道看完此剧后,只有闲适的休息、心灵娱乐和单纯的感动吗?
3. 求一篇3000字以上《恰同学少年》的观后感!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3000字观后感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生活为背景,真实表现了毛泽东、蔡和森、易礼容、何叔衡等一批伟大的共产革命先驱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同时再现了毛泽东与陶斯咏、杨开慧,蔡和森与向警予等在这个时期美丽纯真的爱情故事。看完了这部电视剧,我主要以下有几点感想与看法:
一、人物形象设计饱满,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初看此剧,一股青春活泼之风立即扑面而来,有种“民国年代的青春偶像剧”之感。剧中人物个个光鲜亮丽、朝气蓬勃、个性鲜明,实在是赏心悦目。尤其是扮演杨开慧、向警予的两位演员,不仅有一种大家闺秀的温婉气质,更把聪慧、开朗、大胆、不服输的新女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毛泽东的形象也值得一提,本剧没有找特性演员,而“重表演不重形似”,。不过这个毛泽东身材高大,英俊潇洒,想必比历史上的毛泽东形象更好,这种做法也是容易被观众接受的。
剧中第八集讲毛泽东偏科的问题。校长孔昭绶由此请各科老师座谈,老师们意见不一。“有的说毛泽东既聪明又勤奋,有的说是他聪明不勤奋,有的说他是勤奋不聪明,还有的干脆说他是既不聪明也不勤奋。”(第八集孔昭绶语)为此,杨昌济老师的解释是“我国之教育,向来就有贪大求全之弊,如此驳杂而主次不分的功课设计,这科学吗?这种恨不得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才的教育模式,本来就为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所诟病。”杨先生爱才之心有目共睹,但把偏科的问题归到教育体制的错误上,这种说法有为毛泽东开脱之嫌。我们在正确认识毛泽东他性格中、才知上的不足之处,既无损他的光辉形象,反而可以为他增添一分亲切、真实之感。
毛泽东是个理想化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一个天生的反叛者,他性情中豁达、豪迈、不拘小节的一面,在本剧中也有多处表现。毛泽东一人诵《少年中国说》,后引致全校群诵(第六集);众人大雨登岳麓,在雨中狂欢(第十集),不禁让我们感慨青年豪杰的满怀豪情与欣欣向荣之貌;当年的学生们也真是敢作敢为,新校长上任大动干戈、推行月考,学生们为了反对他,全校三分之二的人都故意考不及格(第十三集)。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学生领袖,学生老师都对他厚爱有加。杨昌济因为看了毛泽东的文章决定在一师任教,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一次次地接济他;袁吉六先生起初不欣赏毛豪放的文风,但毛的作文终于得到了袁的肯定,对文章大加赞赏,后来因为张干执意开除毛泽东,他说“假如张校长要开出毛泽东,袁某现在就辞职。”(第十五集)
再说说全剧中的“大反派”刘俊卿。后来查证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剧本创作者可能为了更加突出伟人的光辉,这也解释了他无法避免的悲剧性命运。刘俊卿从小家境贫寒,靠老父亲卖臭豆腐,妹妹在别人家里当丫鬟做工勉强维持生计,供他读书。他又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可惜利欲熏心,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只看重官位高不高、薪水多不多。这与毛泽东在臭豆腐摊上交刘俊卿的父亲和其他小摊贩识字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的外在是贫穷的,内在是少爷般的,他好面子,贪慕虚荣。不仅如此,他品质恶劣,嫉妒心强,不择手段。他为了拿第一,偷了萧子升兄弟的入学考试文章。在学校里他只同富家子弟王子鹏作伴,装富摆阔,看不起学校的伙食,嘲笑吃剩饭的蔡和森,自己的家境条件又何尝比他好呢?他与周南女校的赵一贞相恋,却被一贞的父亲反对。他从作弊开始,指控校长,印书案中告发原来的同学,搜查母校,走上为非作歹的不归路。
纪墨鸿督学是剧中的主要反派之一,他宣扬读书功利论,且在刘俊卿的犯错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他的形象有血有肉,并不是单一的“扁平人物”。新校长张干就增加学费一事与他交谈时,纪墨鸿说:“枪杆子面前,谁跟你讲法律?”“人在屋檐下,你就得低下这个头!”(第十四集)实则是客观、无奈之言。
二、在情节设计上,本剧连贯客观、合情合理、不娇柔造作、不落俗套,注重细节。
第十二集中,刘俊卿的父亲替校长挡枪身亡。早在第十集中,编剧就安排了刘父生病进学校治疗,碰见作弊被抓的刘俊卿,由此刘父在校谋得一杂事之职。后来刘向汤芗铭告密一师举办“明耻大会”,带人来抓校长。刘三爹劝孔校长穿自己的衣服逃走,回头却趁人不备,自己穿上了孔校长换下来的衣服,假扮孔校长引开了搜捕的士兵,最后却惨遭杀害。刘俊卿几乎亲手杀了父亲,痛不欲生。这鲜明的矛盾冲突,观众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构思巧妙。
三、人物个性特点与历史一脉相承。
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到老”,从毛泽东青年的求学生活中,我依稀可以看到今后的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蔡和森说毛泽东“不是那种被规矩框住的人”,包括他为被偷考卷的萧子升兄弟代答考卷,这也和他执政之后缺乏法治思想是有联系的。另外,毛泽东上一师范的时候,数理化成绩不好,在校长教导之前,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以后“可以不当数学老师嘛”(第九集),这也反映了他忽视科学的缺点。建国以后,他没有采纳计划生育的政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等不正确的口号;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制定不切实际的粮食生产指标。这都给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十九集中,萧子升贫家毛坐“霸王船”时说“他不是舍不得出这个钱,是你根本天生就想跟人对着干。”为此毛的解释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萧对此是明确反对的,这成了他后来广为人知的名言,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第十集中,众人跑入雨中登岳麓,萧子升一直停步不前,最后是被旁人拉去的。这既符合他的个性,或许也暗示了萧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萧瑜不是很十足的激进分子,他为人温良恭俭,当毛泽东提出比较大胆的主张时,他总是加以劝阻。针对创建新民学会一事,他认为“改造全中国,这个目标也定得太高了,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我本来就没想过当什么英雄豪杰,改良社会,必须是积跬步而致千里的过程。”(第十八集)萧子升没有加入共产党,一生信奉无政府主义,曾任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指导委员,解放后长期旅居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四、电视剧与历史的出入之处。
毛主席给萧子升兄弟各写了篇文章,考进湖南一师,这是不对的。毛泽东与萧子升的相识是在湘乡县东山学校,他们在这里同窗共读只半年时间,但志趣相同,感情深厚。1911年两人先后又到了长沙,萧子升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萧子升进一师的时候,一师还是叫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到1914年才改名叫湖南公立第一师范。1913年毛主席考进第四师范,读了半年的样子,第四师范合并到一师。毛主席和萧子升又成了校友。
在影片中,陶斯咏、向警予因毛蔡的入学文章二人得知二人;在毛泽东化名征友中,四人正式结识(第八集)。第十八集中,蔡和森和向警予心心相印、互吐情愫,成为令人羡慕的一对。历史事实是,向警予在长沙时,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和毛泽东。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从上海启航前往法国。在35天的航程中,蔡向两人经常一起观看日出,讨论学习和政治问题。在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他们都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主张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当邮轮停靠在终点站法国马塞港时,他们俩都惊喜地发现自己完全被对方吸引住了。于是,“向蔡同盟”的爱情之舟扬帆启航了。
剧中当年的学生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何叔衡、罗学瓒等,教师方维夏等都在二、三十年代献身于民主革命,他们中的大多数牺牲时还很年轻,若能 这样说来,毛泽东是很幸运的,他既有一帮陪伴他成长的良师益友,在革命中经过多次劫难,也终得保全性命。毛泽东能成为新中国的开创者,有他自己的实力和胆魄,但运气也是必不可少的。
4.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以上600字以下
少 年 强 则 国 强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梁启超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题记
《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人的生活,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这群人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最时尚的,最先进的,最现代的。他们追求真理,追求信念,现在任何青春偶像在他们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一直以来,对于伟人,我们只能从他们光辉的事迹中瞻仰他们,效仿他们,缅怀他们。然而,伟人也是人,没有谁一出生就是伟人的。伟人最初也只是普通的人,是他们独特的经历,深刻的思考,大胆的实践使得他们逐步铸炼出优秀的品质而成就伟人的。
九十四年前,生活在动荡年代的热血青年,心系国家的安危,带着理想,带着责任,走向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九十四年后,又是一群人,在荧屏上为我们再现了这样一段动人的历史。看了这对历史,带给了我们震撼,更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其实,它讲的是青年时代毛泽东的经历。本应该跟以前的那些“红色经典”一样的,但是,它又确实不一样,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将毛泽东这个伟人还原为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毛泽东也曾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是在求学过程中逐步探寻理想,成为一个有伟大抱负的人的。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雨中岳麓”那段。古人云:“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的确,在那个大雨的夜晚,在爱晚亭,当毛泽东说出:“趁着这满山夜色归你我所独享,烈风骤雨中,凌其绝顶,一览众山,岂不快哉?”我的心,被震撼了。冒雨登山,现在的独子连想都不敢想,有岂能体会到那份雨水冲刷的凉爽和快意呢?当他与蔡和森回到爱晚亭时,蔡和森说:“风,浴我之体;雨,浴我之身;烈风骤雨,浴我之魂!”当时的我恨不得能穿越历史,回到92年前的那个夜晚,与他们一起雨中登山,只可惜,我生活在现代啊!
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竹茂。晓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
咏长夜,攀北斗。蝶恋花,梦难求。书翻千秋史,谈尽古今愁。美哉潇湘伟少年,踏浪湘江竞风流。
名和利,莫问候。书并剑,到心头。挥毫万山红,举臂托飞舟。美哉中华伟少年,他日神州竞风流。
看着电视,听着歌曲,内心总澎湃起一种感动和震撼。感叹那个年代的风起云涌,佩服先辈们的志气和闯劲,也叹息自己的生不逢时。没办法经历上世纪20年代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反动势力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反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这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大事,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有要求滴- -)
《恰同学少年》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部红色经典青春励志小说。以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充分的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这篇文章以开始不被关注,到后来在观众中,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中产生了空前强烈的反响,网络上好评如潮。像毛泽东他们一样,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毛泽东从小就生长在农村的三伢子,到成为伟大的职业革命家,做过教师,做过校长。蔡和森,从富有的家庭到贫困的家庭,再从第一师范的学生走到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这一切体现了他们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他们这种伟大的精神。
《恰同学少年》不止讲述了少年,更讲述了老师。杨昌济、开明的第一师范校长———孔昭绶、方维夏、黎锦熙、袁仲谦等优秀老师,讲述了老师的伟大。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多愿意回到他们那个时代, 那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大事,心中不免有些遗憾,无法去感受那伟大的时刻。
没有那个人天生就那么聪明,他们也努力过,累过。记得毛泽东的数理化、音乐、美术就学的不好,一次他还画了一幅“半壁见海日”,大家笑他画的有趣,数学学得不好他也会努力,他学的时候“萧三”曾对他说:“第一遍你错七道,第二遍你错六道,第三遍你错五道,你说你怎么得了!”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学数学有多么困难,可是他还是那么努力的学习,真是我们伟大的榜样。
《恰同学少年》这部书,其中的曲折剧情让我赞叹、感慨,更是为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感到敬佩、为他敢作敢为的精神深深打动、为他敢于冲破旧势力、旧习俗的精神所折服。
6. 有没有《恰同学少年》剧本读后感2500字左右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恰同学少年》中的少年毛泽东。
《恰同学少年》主要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和生活的经历,从毛泽东入学,到孔昭绶校长被逼逃亡;从袁世凯被赶走,孔昭绶复任,到溃兵打回湖南,毛泽东带领全校学生一起抗敌等等,无一不展现了毛泽东等优秀青年奋发向上的理想与抱负。
无论是演讲台上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睡在爱晚亭中不畏风雨的毛泽东;还是带领学生吓退敌军时从容不迫的毛泽东,都令我记忆犹新。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泽东,是勤奋而认真的。他的老师曾经评价他,是“全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他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时间去看书,却经常看入了迷,一直借助着淡淡的月光,看到深更半夜。有一次,他为了能够好好品味一本书,竟将这本十分厚重,长达十几万字的书,全部抄了下来!他一直都“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说过:“我读书不做笔记,就好像没读过一样。”所以,他的每本书上,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自己的感想和评价。而他的课堂笔记,自然也一字不漏,上面还标注着许多三角、圆圈,旁边也见缝插针,批满了蝇头小楷的评语。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泽东,是勇敢的。当汤芗铭在湖南十分猖狂,众人都惧怕他时,毛泽东却和同学们编了一本反对袁世凯的书,并在长沙各大学校中流传。当敌军怀疑毛泽东不是正规军,枪管都抵到他脑门上时,他还是连眼睛都没往枪这边瞄一瞄,却不紧不慢的提起茶壶,给自己喝空了的茶碗里续起水来。事后,一师的校长孔昭绶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全校学生皆曰:毛泽东通身是胆。”
《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还是俭朴的。他每双鞋都要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前后裂几个大口子,才肯换新的。在街上买鞋时,他连1毛一双的鞋都嫌贵,最后反而把几块大洋都花在了买书上。做笔记时,不舍得买纸,他就把报纸的空白地方裁下来,作为记录本。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有了这样勤奋、勇敢、俭朴的优良品质,毛泽东才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雄才伟略、又胸怀天下的革命领袖,从而开创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7. 《恰同学少年》的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前几日翻看《曾国藩家书》,对曾文正公的“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感触很深,又想起了毛泽东说过的“吾于近人,独服曾国藩”,毛泽东青年学习时读书笔记的中提到“治学无方,则百无一成”,这于目前之我是极为重要的,带着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好奇以及自己青春的迷惘,特意于五一前从FTP上下了在成年人中反映一片大好的有红色青春偶像剧之称的《恰同学少年》。一看就着了迷,两天多就一个场景不落的看完了一遍。其实爸爸早就推荐了这部电视剧,他让我看的是求学精神,而看完此剧,我能体会到的则不仅仅是求学的那种执着,方方面面能让我思考的实在太多了,必须将思绪整理理顺,若不整理,则只能成为思想的碎片,一片片的最终会丢失掉,而这些毕竟太宝贵了,我体味到的这就是青春,真切而又易逝的年华。想想最初对爸爸的推荐还有些嗤之以鼻,真是羞死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逆反的心里或者妄自尊大的表现,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可年轻的孩子们偏生有自己的想法,而想法又多荒诞空无,即便如此,能一路坚持下来碰壁回头亦可收获许多人生经验,但遇上那种意志不坚又乏自制力的,往往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而这样的人又是绝大多数,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社会能成功的只是少数人的原因。扯远了,下面进入正题。 这部优秀的国产电视剧首先是一部励志片。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浮噪的世界里,在这个快餐文化流行的急功近利的时代里,物质文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精神文明,精神和物质像是一对登山者,物质在前,精神(文化)在后,精神又总沿着物质走过的轨迹前进,物质起了绝对的导向作用,也无怪乎现在人的价值观就是一切向钱看齐。对青年人而言,励志将成为这个年代最大的问题之一。昔日青年人的偶像雷锋、赖宁、保尔柯察金等早已在80、90后眼中染上了浓重的时代色彩,他们无疑已经不可能再激励今天的青年人,本科有次党课看《雷锋》就像看喜剧片一样搞笑就足以说明这种偶像的激励作用已完全丧失;而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那样的拼搏奋斗与命运抗争的形象也曾激励过一代人,现在读来,仍会感到心灵的震撼,但对已经习惯了韩剧漫画、网游聊天的大学生来说,物是尚且人非,随着经济的大发展,物(环境)都变了,最善变的人早已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所以,今日之事,我认为如何励志和偶像的选择对青年人实为大大的问题。再怎么发展,人性的问题是永恒,比如美丑善恶真假,历代都会追求真善美,没有听说有谁痴情于假恶丑的。今日身边青年之偶像,除了一些少男少女的追星粉丝外,无外乎商界的一些精英,像盖茨、丁磊、史玉柱、陈天桥、唐晙等,不是说这些偶像不好,而是人们崇拜他们,以他们为榜样几乎是因为他们的钱和名,精神层面的追求往往或是没有或是归结为一句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现在社会的缩影,钱几乎成了评判的一切。《恰同学少年》中毛、蔡、萧等人的理想让现实中的我感觉都不曾拥有过青春,说的可能严重了些,但是青春与理想是永恒的话题,而永恒的话题是没有终极答案的,我只是觉得这个时代的青年们在理想上可能出了点问题,也可能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人都越来越现实了。我正处在峥嵘岁月、豆蔻年华之中,于理想之种种也是一片混乱,迷茫之极,但通过这部片子,我起码懂得了一定要积极地去思考这些问题,主席当年尚且混沌一片,但始终坚定执着,何况我这种普通人呢?我想起了大二时自己被生死观困扰的那段时间,其实那就是对青春甚至人生思考的表现,想来还是读的书太少了啊。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文艺作品,既是文艺作品,就不必完全符合史实,并不是完全切合历史就是最好,《恰》剧也一样,若要强求和历史完全吻合,不如翻历史书或拍成纪录片,要真那样,恐怕也不会给我以如此震撼了,就像一个画家的画并不是越逼真就越好,因为这样他永远不如照相机逼真,这足以回击那些企图从历史角度攻击这部作品的人。说这些这些并不是针对具体哪一个人,可能是针对有时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诘问吧。《恰》剧将毛泽东的自信、坚定、执着、志向、胆识和才能表现地淋漓尽致,“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若不自信如此,焉能成一代奇伟之领袖?“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若无如此之霸气抱负,焉能领导共产党在两千多年的三座大山的阻碍下成就一番开天辟地之丰功伟业?剧中,毛泽东说“于近日颇觉读书获得的知识有限,反不若向老师求教、和同学讨论获得的知识多”、“野蛮其体魄”、“他毛泽东没有能不能做的,只有该不该做的”(这点让我认识到面对问题时一定要敢于正视问题,直面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你认为它不能改变或难于改变,也要去承认真正的问题),毛泽东的求学精神令人感动,率两百学生军缴了3000北洋军的枪令人对他的大智大勇叹为观止,以前对毛敬若神明,但看了《恰》剧,忽觉毛的形象现实接近了许多,因为他也是从那样一个青春的迷茫中走过,于世界、宇宙、社会、人类之种种感到一片混乱,而他却坚定而努力,勤奋则是剧中诸多人物都具备的品质。 看此剧,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青春理想的理解,现实中则是对勤奋求学之认可,以后可以不做学问、不搞研究,但已是硕士研究生的我难道不该本着求学求真理的态度去对待学问吗?还有一点感触深的,就是我目前的条件,包括学习条件、生活条件都是很优越的,所欠缺的,最大就是勤奋坚定了。
8. 跪求。。两篇2000字的《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有稿费没..............2000字的观后感都写不出来啊??
给你总结下怎么写观后后感,第一从影片下手,你觉得你看到哪些东西就写出来(不要告诉我你没看过),觉得对你来说产生了哪些共鸣,然后引申到现实(这样就好发挥了),觉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又怎样去做,然后写出赞美的话,最后结尾,大概大概的可以搞个差不多
9.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读后感300字左右
恰同学少年》是我看过的所有关于教育思想的电视剧中,最好的一部,也是令我有了很大感触的一部电视剧。
在这部戏中,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是毛泽东,他在戏中当演的角色是一名书生,虽长的并不帅气,但他那坚定有神的眼神,让人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振奋中华的决心,衣冠雪白,与时常挂起的笑容,让人可以看出他的质朴与纯真善良。
毛泽东也时常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男儿志在四方”,一个人必须有志,才能成功。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意思是说(如果)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然后再把重大使 降落到这个人的身上。毛注席真的做到了,并且他成为了最优秀的革掵领导!
《恰同学少年》中,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刘俊卿,他与毛泽东就是一个迥然不同的人,其实从一开始看到他的时候,我就很同情他,因为他是想读书,却因为家庭环境条件下,读不起书,所以这点应该是很多人都赞成的,但是由于外界的各种因素,例如钱财与地位和权势等,使他走上了不归路,因此也使他的爱人一贞为他殉情,多么可悲啊!最终刘俊卿才替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里用蔡和森与他做比较比较恰当,因为蔡和森的家庭背景与他很相似,蔡和森懂得奋发向上,将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刘俊卿却一而在再而三的做错了许多事。
希望这篇文章能启发一些社会上的“闲”人,好好努力工作与学习!
为国家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