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革命电影观后感200字左右

革命电影观后感200字左右

发布时间:2021-07-23 17:52:55

① 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200字-300字)

《地道战》全片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 红色电影观后感200字

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我们郭里园小学组织全校老师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9月25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让年轻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将重大历史事件在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从45年重庆谈判讲起,讲到谈判破裂,内战爆发,三大战役,其间穿插了敌机轰炸中毛泽东的淡定沉着,闻一多的慷慨就义,傅作义被女儿感召,李宗仁履新后的无奈,蒋经国稳定上海经济,国际上对于共产党、国民党的态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产党、国民党、各个民主党派几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场、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看到刘烨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仪仗车上的毛主席敬军礼时那坚毅而充满信念的目光,让我们不难理解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当我们看到蒋介石一声长叹说: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让我们看到一支腐败的政党灭亡的必然性。当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诱,疯狂杀戮,一个政党的从容大气与另一个政党的狭隘猥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等等这些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四海皆准的真理:一个成熟健康的政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须能不断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让自身的肌体保持青春与活力,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事想着人民。

这部影片在短短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再现了我国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的饱满、紧凑。

③ 看一部革命影视作品或读英雄人物的故事写体会(观后感或读后感),200字左右!急!!!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名叫《鸡毛信》,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12岁的小八路海娃历经艰险去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 海娃是个放羊娃,也是个小八路。他每天一边放羊,一边站岗放哨。一次,爸爸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送一封鸡毛信。爸爸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路上要当心,一定要亲手把信交给山王村指挥部的张连长。” 海娃选了一条偏僻的小路去送信,本以为能安全的把信交给张连长,没想到路上还是遇到了一队日本鬼子。海娃心想:“糟了,鸡毛信怎么办?”他急得满头大汗,一会把信藏在裤袋里,一会儿塞进石缝里。忽然,他灵机一动,从身上撕下一根布条,把鸡毛信捆在一只老羊的尾巴下边。鬼子看到了海娃,龇牙咧嘴的问:“你的,小八路的干活?”海娃摇了摇头,“我是个放羊的。”鬼子见问不出什么,只好把他放了。 海娃赶着羊群刚走不远,就看见几个鬼子追了上来,原来他们想吃羊肉。糟糕!鬼子捉住的是那只藏有鸡毛信的羊,老羊拼命挣扎。海娃想:“鸡毛信会不会从羊尾巴里掉出来呀?”于是,他对鬼子说:“老羊有什么好吃的,小羊的肉嫩,吃起来才叫香呢!”鬼子想想也是,就抓了几只小羊烤着吃了。看着自己心爱的小羊羔被鬼子吃掉了,海娃心痛的哭了起来。 晚上,鬼子怕海娃走了吃不到羊肉,就要海娃和他们一起睡觉。海娃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明天鬼子还要杀羊吃,鸡毛信可怎么办呢?不行,得想法子逃出去!”半夜里,趁着鬼子都睡着了,海娃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出了屋子,到了羊圈,拿起鸡毛信,飞快的向外跑去…… 终于逃出来了!海娃兴奋极了,迈着轻快的步伐,向着山王村的方向飞跑。眼看着快要到山王村了,海娃一摸口袋,“坏了!鸡毛信不见了。”海娃急出一身冷汗,一边回想一边顺着来路仔细的查找。忽然,海娃眼前一亮,那不是鸡毛信吗,还好好地躺在草地里! 海娃收好信正要往回走,就听见几个鬼子叽哩哇啦的在后面叫他,原来,鬼子今天要攻打龙门村,准备叫海娃带路。海娃把鬼子引到一条到处是石头、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鬼子不熟悉地形,走走停停,海娃顺着熟路,飞快地逃走了。他来到了山王村,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张连长按着信,带着队伍去攻打日本鬼子的炮楼,消灭了里边的鬼子,取得了很大胜利。
同学们,让我们建设这样的中国,一个永远前进、强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不能浪费当前宝贵的时间,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学习,做好未来的工作,并且,永远,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④ 抗战电影观后感200字

电影《地道战》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丢失了一批军火,他们想方设法寻找它。有一个受伤的八路军叔叔知道军火藏在哪里,鬼子立刻去追捕他。麦包、朱古力和大胖子等小朋友发现后,马上把八路军叔叔藏进了地道里。日本鬼子把村子里的群众都抓了起来,逼迫群众说出八路军叔叔所在的地点,但没有人肯说一个字。整个村子被日本鬼子闹得鸡犬不宁。最后,他们躲在地道里面,麦包他们和乡亲们一起,通过他们的机智勇敢战胜了日本鬼子。

通过这部电影我明白了: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勇敢,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困难。我还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只有学好本领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

⑤ 《辛亥革命 》电影观后感200字 急用希望大神速度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它,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它,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我们的教育和启迪,深刻认识和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就要开启未来。

我自豪,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爆发在我们的家乡湖北。历史证明,湖北是先进思想的源泉。历史上曾今说过“唯楚有才”,在这片荆楚大地上诞生了无数杰出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辈。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的变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目前在湖北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必将推动湖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们今后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我骄傲,我生活在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之中。我的家乡房县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谷竹”、“十房”两条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之中,“十宜”铁路即将动工建设,“竹房”城镇带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建设必将进一步缩小城乡距……我坚信,房县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我立志,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学习革命先辈爱国、革命的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将这股炽热的爱国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使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⑥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100~200字

少年犯》这部电影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每一位观看者,我的心也被它久久地拽住了。
《少年犯》主要讲了记者——谢洁心阿姨随一些少年犯来到“少年犯管教所”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正像谢阿姨所说的那样:这几天看起来十分平淡、无聊,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确实,在“少年犯管教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让人难以致信,有好有坏:性格倔强、自高自大、无理取闹的方刚竟因为家庭的放弃而吞下了两把剪刀!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男孩他也有一颗爱心,如果他的父母们关爱,的话,方刚就不会吞下那两把剪刀,关爱可以创造奇迹!别的“少年犯”也有不同的成绩,最让人高兴的是他们中间,用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英语,考上了大学!从一个少年犯到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精力呀!有自己的精力,但没有各位队长的辛勤培育、关爱,怎能有今天的成绩?关爱可以创造奇迹!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一场大海啸,也是一个实例子。那天,简直是大自然让人类做了一场噩梦,十多万人魂归大海,几百万人无家可归。印度尼西亚惨伤最严重,可是我们中国并没有多大惨伤,还是把一批一批的财物运往“难民营”。为什么呢?因为那些灾民需要关爱!
也有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们都应该去关爱,让困难的人们感到:关爱可以创造奇迹!

--------------------------------------------------------------------------------

⑦ 革命故事观后感200字左右

《城南旧事》
是第四代导演吴贻弓拍摄于1982年的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影片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效果,并没有跌荡起伏的剧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种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调,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那种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一、 散文化的结构

导演吴贻弓虽然没有用戏剧化的情节来推动剧情一环套一环地发展。但是,他营造的那种情绪很好地将三段小故事连接到一起。

导演从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疯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这是关于疯女人秀贞和她的女儿小桂子(妞儿)的故事。在这一段故事里,导演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疯女人秀贞,另一条便是妞儿。妞儿的引出,是通过妞儿去买酱,伙计欺负她,而小英子为其“出头”,两人成为好朋友引出的。一边,通过秀贞前言不搭后语的倾诉叙述了她的爱情遭遇,一边通过和妞儿的友谊及妞儿的遭遇将故事发展。同时,还以母亲和宋妈的谈话揭示了事情的缘因。

可以说,故事完全是以那种缓慢的、情绪化的速度发展的。秀贞颠来倒去地讲着自己和大学生的故事,抒发着自己对爱人、对女儿的思念,导演通过几次秀贞和小英子的接触刻画了秀贞。第一次是出场时,两者都没有说话(小英子被宋妈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闪着的眼中的纯真。第二次秀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说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贞眼中流露出明显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帮秀贞把大学生的东西拿出去晒,回忆中的秀贞十分幸福,在她眼里,小桂子爸爸仅仅是走了,出门了,还会回到她身边,而她更是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着她穿。第四次,秀贞强烈要求小英子带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贞回忆自己和大学生的相知相识相恋,“那一笑”“缘分”, 秀贞叙述时插入的院内的景物,将怀旧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顶峰。第五次,秀贞问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疯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间痛苦地挣扎着,她也知道爱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来,但她还是希望着。

妞儿这头,导演自然地叙述着这两个孩子的友谊。她们一起喂小鸡、荡秋千,一起嬉戏。很多时候,她们并不说话,只是在一起,但是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鸡,晃晃悠悠的秋千,都给人一种童年的纯真的怀念。妞儿的身世是通过看到妞儿被她父亲驱赶引出的,然后便是妞儿和小英子的诉说。妞儿哭泣着,小鸡绕着她们转着圈,英子什么也不说了,只有用大眼睛看着妞儿,一种哀愁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此处无声胜有声。

最后,在一个雨夜,两条线并在一起,妞儿就是小桂子。当秀贞一眼见到妞儿,便认出了她,抱着她“我命苦的孩子啊”。没有冗长的解释,也无需解释了。

故事结束于小英子从医院醒来,导演通过卖报人的叫卖含蓄地道出了秀贞母女的死。在《骊歌》声中,小英子搬家了。之后的两段故事,也是通过《骊歌》结束的。《城南旧事》不同于《暴雨将至》或者《低俗小说》这些国外现代电影,它的三段故事是用这种情绪化散文化的抒情方式结束的,有一种情绪化的过度,而并非用标题(《暴雨将至》)或者直接跳接(《低俗小说》),体现了浓浓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在第二段故事中里情绪还是占了主打地位。小英子第一次和小偷见面之时,两者尚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两者离得较远,英子也几次欲走,被小偷叫住,到了后来,二者有了交流,小偷也透露了自己弟弟的事。小英子更是从小偷的关于好人坏人的判断的话题引出了海跟天的区别,虽然童言无忌,却是诗意显然,让人不无酸楚。再后来,在学校的表彰会上的一场,导演用朦胧而又梦幻般的镜头展示了一幅兄弟情深的画面,更加增强了对小偷的同情和认同。小偷被捉后,导演也没有用激烈的冲突加以渲染,而是只让小英子和小偷相互对视。从那对视的眼神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东西,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

第二段故事也结束于《骊歌》声中,这次是在上音乐课,运用了画内声的表现。电影一共出现两次上音乐课,一次是小偷和英子谈心之后,唱的欢快的歌曲,小英子也唱的很欢,第二次就是此时,在哀伤的歌声中,小英子只是坐着发呆,大眼睛里充满了哀愁。

第三段故事开始于英子回家看到毛驴和宋妈的侄子。宋妈的丈夫每从来也是骑着毛驴,毛驴便成为了这个没出息的狠心男人的标志。导演通过英子、弟弟和宋妈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两个孩子对宋妈的深情。宋妈给弟弟洗脚,和孩子们唱儿歌,哄弟弟吃药等场景,都流露出浓浓的渴望。

⑧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字左右

观看一部电影会有好多种方法,观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同样也可以有好多种方法。你可以选择观看场面,因为无论如何质疑,中国主旋律电影中的场面特效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你还在苛责《集结号》、《南京南京》的战争场面,那你肯定是带着偏见去的;你可以选择体验情感,中国主旋律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包装已经在偷偷满足观众这一需求了,《建党大业》史无前例地把“伟人”的爱情也拿来当了噱头,以前敢吗?就《辛亥革命》而言,本来也是准备让成龙和李冰冰激情一把的,只因导演张黎还是一个比较“保守”(个人很欣赏他在这一点上的保守)的导演而作罢;当然以近两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模式来选择,你最差的选择还可以去“数星星”。但是,你最不应该选择的观看方法是用历史和现实比较的方法去看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那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无论哪一场革命,当初先行者所鼓吹的理想最终都化作日后现实中的莺歌燕舞纸醉金迷,当初先行者所作的每一个承诺都将因为人性之恶和制度之殇而无法兑现。所以,为了不自取其辱,我建议这样去看主旋律:去欣赏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风云际会时代变革中的弄潮儿的理想和信念,我一直以为为了某种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家舍业牺牲生命的行为都值得尊重,哪怕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并非和你相同。因为,在历史长河中,其实每一个牺牲都值得铭记。

《辛亥革命》这样的电影是注定不会复制《建国大业》的“辉煌”的,尽管同样的明星云集,但是电影所涉及的事件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建国”同日而语。虽然官方态度一向承认该事件和自身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但是毕竟亲疏有别内外有序。所以《辛亥革命》不可能如《建国》《建党》那样得到官方不遗余力的扶持,而在中国,官方的态度对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命运通常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其二,《建国大业》是一部特殊的电影,恐怕也将会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孤例,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已经看到了,今年的《建党大业》就没有复制《建国》的“神话”。这里面除了宣传、鼓动等场外的技术因素之外,审美疲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辛亥革命》只能是一部“成龙电影”,无他。

尽管这是一部群星电影,尽管在真正的辛亥革命中,“孙黄并列”,黄兴为第一实干家,但在这样一部电影中的第一主角无疑应该是赵文瑄饰演的孙中山,可是可以预料的是,成龙扮演的黄兴不可避免地在片中以他固定的“孤胆英雄”的模式,完成了对《辛亥革命》的“掌控”。我丝毫不讨厌成龙,并且成龙在本片中的表现也中规中矩,甚至他的宝贝儿子出场不多,也胜任了他的角色要求,而且很多人选择观看本片也是冲着成龙去的。但是,这种商业目的凌驾于艺术原则之上的做法,无法更多地体现出影片应有的价值。

但摄影出身的执行导演张黎在本片中体现出了他的特长,《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的战争场面表现出了极佳的视觉冲击力,战争场面的惨烈程度在动作层面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在一部涉及战争的历史电影中这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电影中,场面真实道具准确美工精良是一部好电影的外围基础,纵然《泰坦尼克号》故事再动人再煽情,若无冰海沉船那令人窒息的视觉效应,又有多大趣味呢?所以,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亦不可忽视。在这一点上,张黎可以打九十分。然而,毕竟是拍电视剧出身的导演,无论怎么回避,在《辛亥革命》中依然存在着电视剧的影子,影片从广州起义开始,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结束,基本上按照打打仗、讲讲话、开开会的顺序进行单曲循环。电影节奏相当快,倒是挑剔不出任何拖沓的地方,即使是黄兴和徐宗汉(李冰冰)的感情戏路,也以闪回的方式穿插在战争场面之中,虽然这不利于人物性格塑造和心理刻画,但出现在这种全景式连环图画般的主旋律电影中,其实并无害处。问题在于,单独分开看,广州举事、武昌起义、阳夏之战、创制共和等四部分都不失为精彩,文戏有动情之处,武戏有激扬之态,但若联系到一起则成为了一杯温吞水,不过不失,四平八稳,处处亮点变成了处处庸常。原本成龙和李冰冰的所谓“激情戏”被张黎删掉则实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否则,在这样一部旨在回顾历史的“纪录片”中出现那样的场景一定会属于雷点的。张黎的电视剧作品之所以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就是因为他的“保守”,能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和历史感,他把他的创作理念带到了《辛亥革命》中,无疑是一件好事,值得去肯定。

如果说到表演,无论是成龙还是扮演孙中山的“专业户”赵文瑄,其实都不如次要角色、孙淳扮演的袁世凯令人印象深刻。这个“袁世凯”,虚伪但不令人讨厌,冷酷但不令人恐惧,他是一个政治人物,不是流氓无赖。我以为市侩精神和政治头脑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袁世凯,而孙淳则演活了这一点。虽然关于袁世凯称帝事件不属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内容,但传统的历史观点中“窃国大盗”的论定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争议,这不在本文讨论之中。而我觉得《辛亥革命》中更冷静更客观更全面的态度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描写。

从前我们提及清末民初的历史,必定强调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凡涉及到的西方使节等人物形象,必定都是野蛮的、无礼的、甚至是非人性的。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清楚了,是我们的历史在有意识地妖魔化西方人,就如同西方人也在有意识地妖魔化我们一样。西方列强入侵瓜分中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所有的一切罪恶都来自于利益的不同,以及文明的冲突。明白了这一点就有助于从政治的全局的观点看待一百年前的中国耻辱,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中对于西方列强势力的代表人物的描写是冷静的、符合政治性的,没有偏激情绪的,而其中美国自由人士荷马李就是“西方人一贯敌视中国革命”之观点的有力反证。各国文明冲突和融合从来都无法用一种历史语言来固定,它的复杂纷扰远非我们过去的历史所定义的那样简单。因为总会有一些情感、信念和理想会超越国家界限,那就是人性中光明的一面。虽然,影片中关于“西方列强”的场面很少,但可贵的是,并没有以个体的人物形象代替整个历史形态,而是以人物行为来以点带面地表现两种文明的不同,并且客观地表现了它们之间可以相通的地方。因为历史不是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总是有它自身的固有规律,那就是:利益的取舍。《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所以,我以为这部《辛亥革命》中最值得的肯定的就是这种较为开放的意识形态,并没有一味地丑化任何一个敌对阵营,哪怕它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⑨ 红色电影观后感200字-300字

去一些影评网站随便参照一下自己很快能写一篇,像豆瓣影评,大众影评网等有很多的。

阅读全文

与革命电影观后感200字左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阮玉玲粤语电影 浏览:411
喜剧有什么电影 浏览:928
电影撼龙天棺演员 浏览:258
凡尔纳鹦鹉螺号电影名字 浏览:867
常熟电影院美城 浏览:449
1988流金岁月电影粤语高清下载 浏览:445
电影大红包纯音乐插曲 浏览:375
砍柴姑娘电影完整版 浏览:163
翁红电影大全 浏览:147
锁魂玉电影免费完整版 浏览:822
犬王电影完整免费国语版 浏览:283
你好李焕英有必要去电影院么 浏览:513
优酷二战美国电影大全 浏览:888
同学会1993电影完整版 浏览:516
电影票房破200亿的演员 浏览:564
大地电影院椒江 浏览:531
纪念香港僵尸片的最好一部电影 浏览:431
在电影院求婚布置 浏览:459
电影人性化是什么意思 浏览:820
幻城3电影演员表图片欣赏 浏览: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