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500字
观后感首先就是把电影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再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生活,抒发下真情实感。
正文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单》,对我的触动很大,之后在寝室我又看了一次,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有太多的东西是震憾到我的脑子里,骨子里。
描述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这是一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能强烈的感觉到生命的重量!救一个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触目惊心的,不是焚尸场面的惨烈,也非毒气室中的恐慌与绝望,而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早晨。这个早晨,一群可怜的犹太人正在一个德军辖区的电网内如牛马般不堪重负地劳作。而该辖区的长官葛夫呢?
他正光着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阳台上欠背伸腰,悠闲地俯视着他统御的犹太人。在他背后的卧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缓缓踱回屋内拾出一条狙击枪瞄准远处劳作稍显迟慢的犹太人,将他们一一击毙。他歪着头,嘴里叼着枝烟,表情平和。
每一声枪响,都惊扰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耳朵逃到枪声之外,可她失败了,因此她难受极了——枪响惊扰了她的睡眠,她难受极了。这决非突发事件,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杀戮在他们的意念之中,已经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这种十分态的事件已被他们看作常态。这一点,我觉得比杀戮本身罪恶百倍。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营的生命仿佛畜生一般廉价,被随意的践踏。犹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战争的惨痛代价让人不忍。人性在战乱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说战争从来只会凸显人性丑恶的一面,我们也看到纳粹军人对生命的漠视和肆意的残杀无辜的波兰犹太人。
庆幸的是我们也看到战争的无情却激发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聪明的头脑在战争中以低廉的劳动力获取了巨额的收入,是冷血资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犹太人,把他们带进了自己的避难所。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给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来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绪坍塌,一向以来以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正义胜利感也败给了无力和沮丧,他指着自己的车,表示那能和歌德军官换10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表示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
他泪流满面,抱怨自己的不够发奋,没能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犹太人才区区1100多人。那一幕,着实让我动容。在倾家荡产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后彻底展示他伟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对于所有无辜的人类都有着宏大的爱。
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以自己的功绩而自傲,却还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引为罪孽。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单上的每个名字,则是生命的份量!
Ⅱ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60字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普通青年,耳濡目染在中华文化中,对于西方这个文化传统与我们有着很大差异的世界的很多东西是无法直观与顺畅的理解与接收的。同样,当我不得不去看老师交代下来的《辛德勒的名单》的时候,三个小时多的时间的确是很难受的。尽管如此,看完之后,毕竟还是有些体悟。 影片的背景取材于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于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政策。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德国企业家在战争期间救助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使他们避免被纳粹屠杀的故事。对于这发生在西方,且已经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我没有多少直观或者是很明朗的体会。观看电影前,脑袋里想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数字:六百万。可能也就是几张曾经在历史教材上看到过的关于大屠杀的图片。余下,我可能不是很清楚了。其实说实话,相对于当今世界六十多亿的地球人口,相对于几千年战争中死难的几个亿的人来说,六百万不是最巨大,最令人震撼的。但是,当这个数字发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当这种种族灭绝政策发生在某一个特定民族的身上的时候,这背后的历史终究还是无法让任何一个稍微有些人性的人忘怀掉。困难的虽然不是自己本民族的同胞,但是身为同一生物种族,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点都无法用木然与无视去对待(当然,这是不包括一些不敢正视历史,死不悔改的顽固种族与异类的)。几十年前这场在欧洲的惨剧至今依旧是我们心中无法释怀的一种苦难,一段无法允许谁去玷污的记忆...... 外国的人名总是很拗口的。从昨天观看《肖申克的救赎》到这部电影。三个多小时,我实在没有记住多少个名字。或许,只有模模糊糊的“辛德勒”“斯泰恩”“海伦”,又或者极个别的军官的名字;也或许,这译制片的字幕给我留下的也只是几个数字而已:六百万,一万,一千一百多,三百多......。但是也就是这几个模模糊糊的人名,也仅仅是这几个字幕上的数字,我开始明白这简单与模糊的背后,竟然是如此的沉重,如此的鲜血淋淋。哪怕是在一部并不是纪录片的电影中间...... 没错,辛德勒一开始并不见得是什么英雄与好人。和许多人一样,他只是一个投机者罢了,一个利用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政策投机发财的商人。酒色财气,他样样精通;在德国社会中,他凭借自己的强悍的交际能力与犹太人的死对头,纳粹的刽子手称兄道弟。甚至,甚至他自己,一开始也是一个很坚定的纳粹。起初,对于犹太人,他只是在利用他们而已。利用他们为自己工作,为自己赚钱,为自己获得权利与好的生活享受。一开始在小小程度上对犹太人的庇护不过是在庇护自己的钱财而已。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正是这个我们认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场由自己的民族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他散尽了家财,也被自己的民族关起来过,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逃难,在自己的国家战败后。但是一千一百人啊,一千一百个本来应该在大屠杀中死去的跟辛德勒并没有什么亲属关系的生命,在这个不伟大的人的庇护下,他们成为了战后整个欧洲为数不多的犹太人。电影简介中说战后由辛德勒救出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竟然超过了整个波兰的犹太人。前后几个数字,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该承认一些东西,承认这个好像不是好人的好人:他的确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正如最后犹太人送他的戒指上刻着的那行字: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难道不能说是犹太人的庇护神吗? 看完三个多小时的影片,对于很多的事情我还是有着自己的一些思考:例如种族灭绝,例如战争,例如战争中的人与事...... 二战,纳粹,法西斯,这一系列的词语,战争结束了几十年的岁月里依旧是很多人难以忘怀一些东西,尤其是对于那些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幸存者。以影片为例,德国法西斯仅仅是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在二战的几年中对欧洲的犹太人就带来了不止六百万的死亡,更别说这场有人以来,规模最大,损失最重的一次全球性战争。种族灭绝是很多的国家与民族的“杰作”。似乎每一个民族都能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哲学,也似乎只有手中有枪的民族,他们才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上帝最杰出的作品。死亡,是他们加之在他们认为不是跟他们同等地位的民族身上的。无法去理解这“用民族的剑为民族的犁争夺空间”的逻辑。当我在电影中看到几十个刽子手就能把成百上千个犹太活人当做猪狗一样的屠宰的画面时,我无法去言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历史书上提到仅仅几千的日本鬼子就能占领我们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样。压迫与被压迫在我的心底实在无法找到一个很直白顺畅的逻辑关系去理解。历史的构成究竟是什么,我不明白...... 同样,一份名单成为生或者死的界定线,我也没有弄明白。当辛德勒用钱财,用关系在这个生与死的斗争中换取到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时候,我不禁要问:生命竟然可以用价钱来商量?战争年代里,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内在逻辑?战争,这个一直给我们带来悲哀的斗争形式为何总是如此的受到各个民族,各个年代,各种信仰的人的喜爱?人类的生存与动物界的弱肉强食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不懂的太多,而懂得的太少。面对这样一种局面,除了悲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意义? 当年强势的德国人对付的是弱势的犹太人,而如今强势的犹太人又在对付着处于弱势的巴勒斯坦人。几十年,仅仅几十年,不少的犹太人对当年德国的屠杀一直耿耿于怀,而如今,又有多少的犹太人看到了他们屠刀下处于悲惨境地的巴勒斯坦老百姓?无论长幼,无论男女,也无论军或者是民。一颗高科技的炸弹下去,失去的是鲜活的生命,留下的只不过是未来历史书上的数据而已。不懂,不懂...... 当然,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被自己的同胞视为不是人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杀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的是,他救活了正义,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人类独有的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我与他生长的文化区域不同,但我还是得向他献上最崇高的敬意。辛德勒,英雄! 影片结束了,那场战争也结束。但是新的战争,新的“名单”也正在酝酿与产生。或许结局的时候辛德勒的话是最有深意的,他说不是他在战争中救了犹太人,而是他们的自救而已。换做今日,是不是可以说人类要发展,只能靠自救呢? 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宽恕与谅解的国家,世界,才会有她永恒的立足之地,未来也才会有她光芒四射的英姿...... 期待不再有《辛德勒的名单》,期待和谐真正有一天成为世界上所有种族的最至高无上的真理。 一瓣心香,送与辛德勒。一片虔诚,愿人类和谐安康!!(选自网络,自己删减一下吧)
Ⅲ 求一篇辛德勒名单的影评 200字左右
那段辛德勒哭着说“我还能在救一个,我还有表,还有车,我应该还能再救一个”时,我被他震撼了,他是一个德国人,他是一个商人,他靠着战争靠着血统发了一笔横财,他可以过好日子了。但是他的良心不允许他这么做,他靠着超强的交际能力和财力,救出了2000多犹太人,整部片的基调是灰暗的,但我们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这是一部黑白电影,唯一的色彩是一个小女孩,穿着一件小红裙,辛德勒第一次看到她时,她还是个活泼的孩子,但第二次见到她时,她已经变成一具尸体,这给了辛德勒很大的感触,才会让他更坚定的想要救出那些犹太人。
它描述了战争、种族、性、信仰、信念、金钱、同情、国家、生生存活、觉醒、循环、困厄、侵犯、坚守、放弃,它说的是流离、剥夺,它说的是一条红色的童裙,它在说底线,它在说家园,肉与灵。它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性灵!
Ⅳ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项链和项链的朋友
Ⅳ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00字
自己删几百字
对这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实在不敢妄加评论。可是,又觉得对于这样一直想看却一直不敢看的电影,如果不写点什么,也实在难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挚的感情。
哎,好生纠结。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择。又很庆幸自己是在这个时候才看的这部电影,小一些时,微薄的耐性一定无法让我对着黑白片花上3个多小时,一定会干出中途睡着、吃零食等挫事来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来对犹太民族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好感。他们的聪明勤奋以及在世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甚至连他们的面容我都喜欢,尤其是女生,多半有着挺直的鼻梁,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里总是闪烁温柔而智慧的光芒。
这样的一个民族,却一直经历着磨难。一直到现在,以色列不曾得到过真正的和平,战火蔓延,二战期间,更是经历了令人发指的疯狂屠杀,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权,将这个充满智慧、善于创造财富的民族列为劣等民族,赶尽杀绝成为最通用的政策。一个个集中营林立,枪声不断,每一声枪响,都是一个无辜的犹太人的倒下,有强壮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对这段历史有不算太详实的记忆,看《辛德勒的名单》时,还是一阵阵的揪心。力求还原于真实的一帧帧影像,让我只觉影片持续时间过长,实际上对于那漫长屈辱的屠杀史而言,
三个多小时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还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为,犹太人的顽强、乐观、聪明等美好秉性,纳粹军官的残忍,历历在目,犹如乘坐时光机,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欢斯皮尔伯格的地方正在于他并不刻意强调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绝对美好,而是本着纪录片的真实,因此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机心理,做为一名商人的奸诈,最开始的对于犹太人的麻木,在影片开始便能轻易知晓,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的伟大。不像国内许多人物传记电影总喜欢在讴歌赞美的同时,把伟人的瑕疵一并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罢休,殊不知一个总是考一百分的好学生必定是一个无趣的学生,一个从来不曾萌生过任何小邪恶念头的人也必定是一个乏味的人。
犹太女人的智慧与果敢实在让我深深震撼。在纳粹军官要进行体检,只留下健康的犹太人以作为工人时,那些瘦弱苍白的女人纷纷刺破自己的手指,硬是挤出鲜红的血液,姑且充当胭脂,而后抹在每个人的脸上,以便让每一位女人看起来脸色红润一些,制造身体健康的假象。对生的渴望那般强烈,实在让我唏嘘不已。活着的人,为什么要鄙薄自己的生命?不过又觉得自己甚爱说教,看了这样的镜头,就要上升到生命诚可贵的高度,也实在多余。在那样艰难的情势下,选择生还是死都不容易,而在最坏的年代里,每一位犹太人却爆发出无限的勇气以及能摧毁一切的团结,即使在有限的躲藏空间里,因为空间的逼仄,而拒绝更多的人的自私与决绝,看起来还是带着一丝丝的果敢。
突然发觉自己几乎就要把犹太群体当做本片主角了,事实上,每一位犹太人的鲜活、真实,才让这部有意表现辛德勒先生的电影这般深入人心。我热爱那个民族的抗争、重建的勇气、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韧。这部电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刘烨为代表的爱国硬汉角色,犹太人的群体坚韧却一览无余。顺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该片后,便觉得南京一片的拍摄手法有多么拙劣,妄图从不同角度表现南京大屠杀,却让人对那段历史更加模糊。我总觉得,真正尊重历史的电影,不需要过多的铺垫以及渲染,近乎于纪录片的忠实,会让电影更加好看。或许我始终热爱叙事文甚于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给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来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先生应该是情绪坍塌,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正义胜利感也败给了无力和沮丧,他指着自己的车,表示那能和歌德军官换10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表示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他泪流满面,抱怨自己的不够努力,没能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犹太人才区区1100多人。那一幕,着实让我动容。在倾家荡产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终于彻底展示他伟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对于所有无辜的人类都有着宏大的爱。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以自己的功绩而自傲,却还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引为罪孽。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爱与付出,让蒙受重创的犹太民族有了复兴的基础,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犹太人已经有将近6000人时,深感安慰。其时是1994年,暌违15年过去,已经远远不是这个数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会绽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简单的墓碑上,摆满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犹太仪式放下的石头,最后一位缅怀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恶横行霸道妄图一手遮天时,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绽放的光芒,让我们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于彻底绝望。
写到这里,已经是五味杂陈。一张张犹太人的仓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优雅刚毅走马灯般晃过。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块石头。
Ⅵ 辛德勒名单 100字观后感
影片中很多细节是紧紧相链,并充满连绵不断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辛德勒相关的细节,例如睿智巧妙的交际行为,例如迂回曲折的救人方式,例如看似纸醉金迷声色厌马却随时隐藏杀机的交际场所。因此基本是平静而关注的看着这部电影,关注当中的每一个细节。看着作为纳粹党员的辛德勒冒着叛国的危险,用他的智慧、胆识和强有力的交际手腕,用他的坚强信念和定力,一次次的以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作成本,去挽救一个个的犹太人。
过程中感动与震撼是时时都有的,但更为吸引的,是辛德勒言行举止和坚定眼神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所以在影片临结束之前,心中的欣赏和思考,大于感动与震撼。
伟大的人性光辉,非凡人格艺术魅力。这部片子所带给我的思考与启悟、感动与震撼,它们的高度,是其他所有看过的片子都没有到过的。以至于对这影片,我只有感动,只有感激,同时也尝试着,学着去感恩...
Ⅶ 电影辛德勒名单的观后感
当一个人的心在某一时刻有过了前所未有的伤痛、悲恨与无奈。这说明了什么?我想他己经揣摩出何为生活的底层,一个民族以及整个世界的耻辱。那充满血腥的片段,那毫无人性的杀戮,那惊恐的眼神、、、、、这一幕幕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一切的感触和情景都源于一本小说《辛德勒的名单》在读它时候,我总能感觉到一种隐藏在人性后面的非常诡异的危险在书中讲述的故事里探头探脑,让我在恐惧中极力想弄明白那是什么。
小说的开篇,就直接描写了辛德勒这个人,这个诞生于奥地利的年青人,是一个放荡的,充满活力,不拘小节,对爱情不忠实的人,极力追求肉体感观上的刺激,甚至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战争时期的投机商,大发国难财,而在战前,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这样一个人,成为一个挽救一千一百名犹太人的英雄似乎不可思议。但就是这个人,在痛苦地明白了犹太人面临的命运的时候,不惜代价,不顾自己的安危,倾家荡产,四处奔走,才最大限度地保住了一千一百名犹太劳工的生命,他的工厂生产不出一件合格的成品。对此,这个投机商人满不在乎,他只在乎他的工人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中是否能够存活下来。他曾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你们和我在一起。这句用上帝的口吻说出来的话,被那些幸运的犹太人当作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撑。而他也终于做到了,那些被他拯救的犹太人,命名自己与自己的后代为辛德勒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现在遍布全世界。
在辛德勒整个拯救活动中,他一刻不停地周旋于党卫队或大或小的军官之中,用金钱与个人魅力去打动他们,从而放他所庇护的犹太人一条生路。 在那些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心里,辛德勒就是一个神,因为与其它拯救者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一个纳粹党,一个生活优越的富商,所以他在战中的所有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引领他的一定是他身上丰富的善良人性。在他眼中屠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管它是罩在什么光环下。这些想法让他勇敢而坚定。他最后几乎倾家荡产的逃亡给他本人也染上了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悲情色彩。
但一千一百名被拯救者与七百万被屠杀者的比例实在是太悬殊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七百万,这个数字庞大得让人失去了概念.犹太人在初期心中还残存的一线生存的希望也与他们的生命一样逐渐被消灭掉,他们用尽各种手段逃生,甚至跳入粪池中躲避追捕,但其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被夺去了生命。犹太人因为长期的宗教教义的感化,认为只要驯顺就会躲过灾难,从而在被驱赶、被掠夺、被屠杀的时候几乎没有一点反抗,使消灭犹太种族的行动异常顺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因为到最后,驯顺没有挽救一个犹太人的性命。他们的姓命是如此的廉价,他们就是德国军官的练枪靶,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惊叫,一双双惊愕的眼睛,一阵阵痛彻心扉的哀苦,应和的是德军的欢呼声,夹杂着德军愉悦的心情,一声枪响便意味着一个人的死亡,一片片犹太人倒在地上,这一切的一切都透过了德军的双眸,而反射出的却是满脸的蔑视,那只不过是一种游戏,一种杀人的游戏,一种消遣时间的方式,不过如此、、、、、、这是战争吗?它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和经济动机,它所面对的不是士兵,甚至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手无寸铁的,分散于各个角落中默默生活的,没有任何过错的平民。让犹太人死光就是它最终的目的。犹太人的遭遇是德国人、欧洲人以至全体人类的永远的耻辱。
现在的犹太国家以色列精良的武装与强硬的态度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色彩,我想这也是被魔鬼们以行动教化的结果,让羊生生地也长出了尖利的牙齿。
德军终于被处绝了,但一位在审判厅旁听的犹太幸存者说了一句让人担忧的话,他说德军作为死神每天都会出现在他的梦里。我想所有的魔鬼,他们至今活着,不只在犹太人的梦中,而是在每个人的灵魂中。
我在看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曾设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会那么伟大,如果我是德军,我是否会那样残暴,但由于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设想我如果是一名当时的犹太人我会怎样,我会怎样生存,怎样死去。我宁愿做任何人,而不愿意是他们,因为他们的惨烈,因为我的懦弱。所以我在当时很可能也只是一个茫然无知的旁观者。
这篇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引人思考的东西。我不想说它是一本多么具有教育意义的书,但它确实有一种让人警惕的东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习惯,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
看它,就象进入了一间外形普通,结构严谨,光线阴暗的房间,房间里没有门也没有窗,但却充满着犹太冤魂的呻吟,让我们时刻感受到巨大的恐惧与悲哀。当面对焚尸炉、毒气室、与犹太人惊惧疑问的眼睛的时候,你永远不能无动于衷。
Ⅷ 电影<<辛德勒名单>>1500字观后感
辛 德 勒 名 单 观 后 感
辛德勒名单拍摄于1993年。全片采用黑白模式,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本想借着战争发财的一个纳粹党员商人在看到一次屠杀后改过自新开始营救犹太人的故事。
不知道这样讲确切不确切。辛德勒便是那位纳粹党员。他开了家锅碗瓢盆工厂,雇佣集中营中的犹太俘虏,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军方的支持发财。他只需为军方支付廉价的犹太劳动力的钱即可。犹太人在集中营中可以被肆意杀害而无需任何理由,唯一的理由可以理解为纳粹军官想杀人。一个夜晚,军方出动,开始了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辛德勒看到了这一幕,他被深深震撼,迷茫的不知所措,若有所思。辛德勒有位犹太会计,他是辛德勒的得力助手,在他的一番话下,辛德勒最终决定尽力拯救这些犹太人。他尽自己的努力从集中营中带走更多的犹太人进自己的工厂,而犹太人也知道,进了辛德勒的工厂便是安全的。阿曼是集中营中一位为首的纳粹军官,他凶狠残暴,在犹太人心中,看到他既是看到死神。
在与辛德勒的一次交谈中,趁着喝醉酒,辛德勒告诉阿曼说君王都会宽恕别人。阿曼若有所思。第二天清晨阿曼没有像往日一样杀人,而是出奇的赦免了将自己马鞍掉在地上的犹太男孩,可当他照镜子时才发现,原来秉性难改,他迅速跑到阳台,对已经下楼的男孩开了第一枪,也许是出乎他的意料,男孩并没有逃跑,他又开了第二枪,男孩还是没有逃跑,也许这时男孩想着自己已经难逃一死而没有任何必要跑掉了,也许阿曼受到男孩的刺激而像男孩开了第三枪致命的一枪...男孩死了,阿曼还是阿曼没有任何改变。全部为黑白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个红色的身影,他是一个无辜可爱的小女孩。第二次出现便是在焚尸场上。关于片名叫辛德勒的名单是这样的:辛德勒要回家乡,他想借机以开军工厂为名带走1000名犹太人以免他们在这里被杀害。而辛德勒只能用像阿曼付费的方式带走他们。辛德勒为此支付了几乎全部财产。不料,满载犹太妇女的一辆火车中途停错了站,进入了纳粹又一个集中营。。妇女被勒令脱掉衣服进入一个铁门的黑房间,本以为是传说中的毒气房,当浴头喷出水时妇女们笑了,原来他们还可以活下去。当辛德勒知道这件事情后,他又用金钱收买这里的军官,带走了这些犹太人。来到辛德勒家乡的军工厂,七个月这些犹太人没有生产出任何一件军工产品,辛德勒面临破产。而后,二战终于结束,这些犹太人终可以存活。这些犹太人即是名单上的1100多人。战争结束,当辛德勒得知还有几个犹太人没有进入这份名单时,他痛苦不已,他为自己没有多拯救这几位犹太人而懊恼伤心。。。有句台词留给我深刻印象,是一位犹太妈妈见到他的女儿说的: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说的太对了,无论何时,哪怕苟延残喘,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啊。
看《辛德勒名单》是需要耐心的,要忍受数个小时的压抑,要忍受单调的黑白,要忍受缓慢的叙事。我第一次看,以为电脑坏了,怎么是黑白的。第二次看,知道电影本就是黑白的。黑代表深夜,白代表阳光;黑代表绝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沉沦,白代表诞生;黑代表罪恶,白代表善良。只有黑白的世界才能显示那个时代。
说实话,我不大喜欢看《辛德勒名单》,不喜欢不是因为电影拍得不好,而是我的心难受。我看了《辛德勒名单》之后,没有看第二次,不要看。但是我尊敬斯皮尔伯格导演。这个伟大的导演,世界上没有几个导演如他,能把艺术片拍得好看,也能把商业片拍得深刻。难怪,有人这么极端地说:没看过他的电影,不算看过电影。
《辛德勒名单》使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二战时候,纳粹军是如何残杀犹太人的。当人们即将遗忘这段历史时候,斯皮尔伯格不失时机拍出这部电影,花费十年心血,询问许多的历史学家,询问了许多的犹太人看法。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也拒绝请好莱坞影星主演,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作影片的顾问。斯皮尔伯格耗费了2300万美元就完成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并谢绝了片酬而将全部个人赢利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正因为此,这部反省历史浩劫的人道主义之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深度。在次年的奥斯卡评选中,《辛德勒名单》一举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辑、最佳音乐奖。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上严肃地说道:“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看这部电影。”
于是斯皮尔伯格和《辛德勒名单》一起在电影史永远流传下去。
谈到这里,我说点题外话。前不久,皮尔伯格请辞奥运会艺术顾问,显然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压力。在拍摄了电影《辛德勒名单》后,斯皮尔伯格专门成立了研究犹太人种族灭绝问题的基金会,而当美国国内有人专门撰文将达尔富尔内战渲染成“大屠杀”、批评他漠视达尔富尔人权状态时,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必须作出请辞选择。其实,皮尔伯格的辞职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辛德勒名单》感动我的是,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无论是纳粹军还是犹太人。犹太人在黑暗境遇里的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辉,和在杀戮中忘记自我的纳粹军官所冲击的人性之恶,他们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么使得人如此残杀同类,而在处于软弱处境的人如何挣扎着希望,目睹砍向他们的屠刀寒光?
在人被战争机器撕裂之时,唯有灵魂最深处的未灭的人性还在支撑着,对抗着战争的机器,才使得人类最后不被毁于这样的互相残杀。辛德勒就是表现这样可敬可亲可泣的人性,挽救了数千犹太人性命。罪恶有多大,善良就有多大。善良是罪恶高压下所产生的反作用力。
谈到这里,我再一次唏嘘: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反映抗日战争尤其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几乎所有有识人士认为: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没有关注,是因为中国还没有为此诞生引人深思又感动人心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