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电影《海洋》的观后感、600字~800字的
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见过海洋的人都会被海的美所折服。无论是风平浪静时,海的柔情,抑或是惊涛骇浪时,海的激昂。甚至在夜晚,黑暗也无法掩盖海洋的美丽,而更显出一番深邃的意境。每一种姿态的美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难以言尽的。除非亲眼所见,否则难以想象。
其实海洋的美丽远不止于此,人们很难全方位观赏到海洋之美。而在《海洋》播放的一百分钟里,我却被轻而易举地带进了海洋的世界,海的唯美、海的灵动、海的柔软、海的深沉。各种姿态,穿过屏幕,透过眼球,传达至我的脑海,竟迟迟难以忘怀。然而《海洋》带给我的,除了超美的视觉震撼,更多的则是对人类残忍行为深深的反思。
《海洋》由法国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执导,花费巨资耗时五年拍摄完成。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唯美细致,堪称完美。影片由一个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小男孩提问而展开: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么?我想,如果是我,我也无法回答。海洋的浩淼无穷,确实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甚至当你以不一样的心情去观赏时,海洋所表现的姿态,也是截然不同的。
《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绚丽为主,譬如那巨大的沙丁鱼群,在鲨鱼的追赶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组合,迅速地变幻出各种状态的美;又如那成千上万的海鸟,如箭雨般扎进海水中捕食的健硕之美;再如那成群结队的海狮,被鲨鱼追赶捕食而后为同伴的阵亡而闭目哀歌的悲凉之美……这一切,看在我们的眼中,不过是一个个震撼的画面,而对于海洋生命来说,它们是有着喜怒哀乐的。它们也处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动物们的捕食虽然残忍,但这是它们的生物链,自然之规则不可逆转。我们且悲且叹之,但它们的世界,我们是无权干扰的。正如小海龟与秃鹰的故事一样,游客不忍秃鹰吞食打探敌情的小海龟而出手相助,最后导致一大群小海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而惨遭鹰群吞食。动物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类若任性伸出援助之手,终将违背初衷。即便如此,好心做错事犹可饶恕,而有些人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海洋生物痛下杀手。
在《海洋》的后半部分中,导演镜头一转,唯美和谐的海洋生态不复存在。随着人类的入侵,海洋垃圾一再的驱赶着海水中的居民。不仅如此,围猎、杀戮、剖尸、解体……似乎要等那深蓝的海水被染得鲜红,人类才能停下那充满血腥的双手。这将是怎样一种悲哀?导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缔造的如梦如幻的奇妙世界,在人类狠心地将猎捕的鲨鱼去鳍切尾,然后扔回海底苟延残喘的那一瞬间,支离破碎了。那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啊,人类怎能对它如此残忍!在这强烈的对比下,导演唤醒了人类心底的良知,是的,这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心灵的震撼之外,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影片最后提出了疑问:难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风光会消失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围绕我们身边的将是代替活生生的动物们的标本,被保存在动物园或巨大水槽中的人工的世界,而那样的世界,仅仅是永远失去的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而已。
雅克·贝汉说:“我拍摄的这些自然纪录片,本质上和政治片其实没什么不同,它没有说教,也没有对白,只是通过展现自然之美,让观众自己感受到教育。”当然,我们不用仅靠几部纪录片就来完成教育,就像人不能靠不吃饭、不生产来保持低碳一样。同样也不能让那些杀害海洋生命的人消失,人类能做的,只是用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来教育他们,感化他们。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她孕育了我们,也孕育了其他的海洋生物。假如人类还是如此不顾一切的破坏海洋生态,在海洋母亲的眼中,这无异于看着孩子们在互相残杀啊,这是多么地残忍。人类应该反思的,就是不让这样的杀戮悲剧继续在海洋中上演,这应该也是拍摄者和观影者共同的心愿吧。是的,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那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㈡ 一部历史性连续剧观后感
康熙王朝 观后感
到这个暑假结束之前,终于看完了清康乾三朝的三部政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大帝》。
这三部电视剧很较客观反映了清朝初年是如何一步步进入走出困境,收复民心,治理天下,最终到了清朝和中国的最鼎盛时期。
清初年间,“国内”满人治理汉人,治理全国,满汗不合,反清复明的民间思想,四处盛行。奸臣当道,鳌拜等人把持朝政。“国外”,台湾被割据,内蒙大汉野心勃勃,沙俄染指黑龙江,三藩割据,真是名副其实的内忧外患啊。
康熙爷,摆平了这些所有的内忧外患,最终给清朝的富强昌盛奠定了大环境的硬件基础。雍正年间,更改吏治,变换治国方略,评定西北内乱,使得国家体制健全,国库充盈,为大清的富强奠定了大环境的软件基础。而到了乾隆年间,真是万事具备,国家富强,水到渠成,前后一共140年左右的时间,真是一部国家发展史略。
个人觉得:这三部正剧,拍的都很好,我都很喜欢,但是更喜欢《康熙王朝》。看后感觉,一个皇帝,虽然能够被万人尊敬,拥有天下,前朝有百官朝拜,后宫佳丽3000,所有的皇子都想争夺的位置,但是,又有几人能够理解皇帝的无奈呢?身心具疲呢?
康熙7岁当上黄帝,17岁就很有沉浮,表面奉承依靠鳌拜,实际内地里努力学习历史和治国策略,培养自己的心腹,在经过了容忍的委屈生活,终于使用计策绊倒鳌拜,正式亲政,这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呢,康熙成长的如此之快,这和他的奶奶皇太后,孝庄太后有直接的关系。孝庄皇后真是不简单的人,我接下来要看看关于孝庄太后的一些书。
对于康熙这个人,最最佩服,同事也人感到很惋惜无奈的有3点:
1、忍
面对鳌拜,忍,表面处处依靠鳌拜,实际里卧薪尝胆提高自己的能力。
面对三藩,忍,在没有搬到鳌拜的时候,经常安抚三藩,对三藩非常之好。
面对台湾,忍,大清是铁骑让取得的天下,不懂海战,面对收复台湾,只好忍受台湾割据一方,而苦练水师和海将,最终一举成功。
面对内蒙大汉,忍,没有摆平三藩和台湾,康熙无法全身心抗战内蒙大汉,只能用自己的亲生女人送给蒙古大汉做妃子,忍辱负重。
面对沙俄,忍,待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才与沙俄开战,有理有节。
2、无奈
皇帝也有太多的无奈:
康熙王朝中有这样一句话:“都知道大清是朕的,其实又有几个人知道,朕也是大清的”--在送女儿给大汉做妃子的时候说的话。
听见阿哥之间互相揭漏彼此的错误的时候,康熙不是因为这些错误感到痛心,而是感受到阿哥之间的互相不团结而痛心。
“很多利用朕,朕最痛恨被人利用”
“在和蒙古大汉打仗的时候,听说大阿哥在打仗的时候,失踪了” 康熙第一句话说的不询问自己的儿子是否遇到凶险,而是说:“我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千万不能让蒙古大汉抓到了大阿哥,这是大清的奇耻大辱”。多么可怜啊,已经不是一个父亲,不是一个亲人了,
“我首先是个皇帝,其次才是一个父亲”
3、多磨难
差点死在鳌拜的手上,要不是孝庄皇太后,给康熙出谋划策,勤勉教导,恐怕早就被鳌拜给废了。
三藩造反,已经丢了半壁江山,康熙几乎快崩溃了,后来还是孝庄皇太后的精神支持和鼓励,才重新恢复斗志,斗争下去。
台湾问题,康熙打输了几次,先后几次想和谈,结果台湾不踩康熙,前后拖了两年的时间,一方面容忍蒙古的侵略,一方面组建强大的水师。
看了这部电视剧,有种极大的冲动的想法,就是想亲身接触一下康熙这个人。可惜,这暂时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人当中,不论是雄才伟略,个人魅力,还是沉浮和谋略,康熙无疑是最好的一个人。雍正,顶多算是勤勉,他的皇位到底是否是偷来的,且不论,就单单依靠一个汉人来顷全国之力打赢西北的那场战,就知道他没有什么个人的谋略和魅力,但是做一个勤勉的皇帝已经非常的难得,而且他人近中年才获得皇位,哪有康熙那种成长的艰辛和沉浮。至于乾隆,我一向认为他是一个很命好的人,所谓清朝最鼎盛的朝代,几乎完全依靠康熙和雍正的坚信努力才搭建起来富强的道路。而乾隆还不懂的珍惜,开销巨大,还养出和琛这个大贪官。
雍正王朝观后感
一部洋洋洒洒的雍正王朝,终于看完了,感触良多。人事的复杂真是以前没有经历过,也没有想到过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利益关系,情感联系,错综交织。
真与假,虚与实,情与理,明和暗,交相掩映,让人真是难判对错。身处各种联系之中,要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总有各种力量来左右你,在这种合力中,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真是煞费脑筋的一件事,而且一招不慎,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事事皆有多面,而人的眼光思路有时相对来说太短浅,即使自己殚精竭虑, 做出事来也未必周全,一个考虑不到的细节,都可能授人以柄。怪不得歌词里会唱道: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人可能是这世上最复杂的动物了。怎么判断一个人也是最为复杂的难题之一。择人很重要,却又很难。人是多面的,很多时候也是表里不一的,又富于变化,如何把握,确实让人煞费脑筋,而且难保做出的判断就一定准确。而且往往是感情与理智相互纠葛,让人难下判断。康熙在选择未来得储君的时候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他首先立的太子是二阿哥,二阿哥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康熙很爱这个儿子,在他身上也寄托了很高的期望。然而,他后来的确让康熙很失望,黄河发大水,康熙召集百官商议,他在康熙的后妃私会,而且他也拿不出任何建议,面对危难无所主张,是无能的表现;他举荐四阿哥曲赈灾治水,四阿哥的孩子病了,他没有前去探望,是不体察人情的表现;四阿哥追缴国库亏空,他欠了钱,却卖官还钱,是昏庸的表现, 康熙当时虽没有发难与他, 但在心里却在怀疑这难道就是我大清国未来的皇帝么;刑部冤狱受贿案,他是主谋,为了捞钱,不惜草菅人命,是暴敛的表现, 康熙很是心痛,已经在考虑是废还是保了;在热河围猎的时候,他竟然去和康熙的后妃鬼混,结果被康熙发现,乱人伦,是任何一个做父亲的都难以容忍的;康熙终于痛下决心要废了他,这个决心可不是那么好下的,由开始的怀疑, 到后来的挥刀断情,康熙也经历了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为那毕竟是他的儿子啊,是他一开始最爱的儿子啊!即使二阿哥如此伤康熙的心,康熙还是又给了他一次机会,恢复了他太子的地位, 自己出去巡游,让他做兼国,然而二阿哥此时不好好治理国事,却忙于排挤异己, 抓住百官把柄,挟制以为己用,这些终没瞒过康熙,让康熙痛彻心扉的失望,然而康熙在部署防范的时候,还是给二阿哥留了条后路,把他寄给任伯安信寄回给他,寄一丝希望与他的悔意,而他却在别人的挑唆下,用兵反抗,最终让康熙对他彻底绝望,也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对二阿哥失望,犹豫着废掉他太子一位的时候,康熙也曾把些许希望放在八阿哥身上,但是八阿哥在审理刑部一案时,为扳倒太子以皇帝的名义骗肖国兴供出太子,康熙知道了当时就说其心可诛!然后他又接受十四阿哥的建议,假造太子手谕兴兵造反,康熙当时没有仔细追查,但也觉察出了他夺帝位的用心;后来让百官选储君的时候,八王党势力的强大,更让康熙警觉,担心祸起萧墙,于是又扶正了二阿哥,并进一步观察,对八阿哥的那丝希望也灰飞烟灭了,再加上八阿哥管理户部造成重大亏空,终使康熙对他作出最终结论,老八处处学朕,但处处学得不像,我以宽人治人,他却以宽人收买人心,朕已积下很多陋习,把江山传给他,非完了不可。康熙在帝位的继承上,也考虑过十四阿哥,让他去兵部历练,然而终因他气量不够,也把他排除了,最终选择了四阿哥。在争夺地位的过程中,四阿哥看起来没有涉入相互的争夺,一心办事,赈灾治河,追回国库亏空,居功不傲,烧掉百官行述,为朝廷为太子遮丑,用乌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俯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雍正确实也没有辜负康熙的希望,励精图治,承上启下,实行新政, 更正了康熙朝的不少积习,充盈了国库,为乾隆盛事打下了基础!识人用人是一门很大很重要的学问,康熙很明智,在这一点上也经历的曲折,确实很多事情扑朔迷离,不是一时能看得透,康熙采取的措施是徐察之,缓决之。以静制动,表面宽和,内心暗暗观察。古人也有训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康熙择储君是这样,雍正也是这样,对于弘时,科场舞弊案中雍正开始怀疑他了,但因爱子的死心,没有深究到他头上。弘时当时不但不替张廷禄说好话,还力主雍正杀了他,此般失德,让雍正寒心,也不由得对他起了戒心……后来他又串通隆科多,八王爷逼供,雍正心知肚明,只是还不知道采取什么措施的时候,他又派人去杀弘历,而且派人灭口……最终雍正对他彻底绝望,让这个无君无父的人自尽,那是自己的亲儿子啊,当使雍正也是口中吐血,心痛啊!古往今来,人们都很看重德行,因为有才无德之人是一把会刺向自己的宝刀,不知何时会伤了自己……
如何识别人才,人才具有哪些重要特征,这部电视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人才的几大特征,总结如下:有远大的抱负,有金石不可动起心的心志;有宽阔的心胸,兼容万物,采众人之长为己所用;能屈能伸,能隐能显,可进可退, 能上能下;做事认真,有一技之长,立身之本;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又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顺天理,守人伦还是要做到的,我说认同的人伦包括守孝道,知恩图报,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果敢,敢做别人不敢做之事,孤独的时候仍然能坚持自己的初衷……由此特征,堪称英雄,不知道我是否能识英雄于未名,呵呵!
中庸之道在于天容万物,海纳百川。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也是这样。任何性格都有两面性,有其让人喜欢的一面,也有其让人难以忍受的一面。要成大事,需能择天下才为己所用,更需能容天下人,更需有能力制约这些人。雍正启用乌先生, 乌先生乃牢狱之人,虽有才,脾气却很怪,有着文人典型的清高。雍正与荆棘丛中找到他,以礼待之,识人于未名,将他的文章铭记于心,抓住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使得乌先生尽心尽力为其效力,终帮他夺的帝位。十三阿哥侠肝义胆性情中人,对他忠心耿耿,他在十三阿哥受康熙责难的时候,也是力保,然而在十三阿哥的出现阻碍他追回国库亏空的时候,他也能铁面无私,避而不见……田文进虽一心忠于朝廷,但却做事操切,不讲方法,出现了不少适得其反的效果,激起百官的公愤,康熙却力主让他推行行政,对于出现的问题让弘历去妥善解决, 力排众议,对他不加处罚,顶住压力,推行新政,终见成效!年更尧杀伐决断,大将之才,虽然只是他的一个包衣奴才,却对他大胆启用,不顾众人非议。年更尧在逐步升迁的过程中,也有倒向八阿哥的短暂倾向,他一纸调令给拉回来了, 见年更尧有悔过之心,也没有深究,只是告诫他自己才是他的天。后来让年更尧任征西大将军,打仗的时候,很多人反对年更尧出身低微,难以服众,奢侈浪费,飞扬跋扈,他顶着压力,一直支持这年把仗打完, 后来年回京,居功自傲,骄主傲臣,引起群愤,终被顺利成章的处死。年更尧可进不可退,容宠不容贬,能奢不能简,宁折不弯,有此下场,也是必然。李布叫花子出身,但为人机灵,处事灵活,且对其忠心耿耿,终不忘本,他让其出任两江总督,推行新政,成为其心腹,李布大错没有,小错还是不少,他悉心劝解, 小施惩罚,集用人教人于一体,教人是为了更好的用人!对于高福,为酒色所迷,卖主求荣,在其利用完了之后,就用一杯毒酒结束了他的生命。对于可用之人,不惜一切拉拢,为状元点灯,破格提拔刘末林作榜眼,并陪他喝酒,以九五至尊,礼贤下士如此,可见其明智,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孙嘉诚当众顶撞他,但因孙说的是事情,不择罚他,反而升了他的官。怪不得那次和先生跟我说乾隆身边既得有纪晓岚,有的有和绅呢,各有各的用处。我虽然在自己的自白里写了:想起我时,望一眼蓝色的大海,以水的无形包容一切的有形,是我蓝色的宽容……但我骨子里还是坚持的是传统文人受的教育,嫉恶如仇,,对自己欣赏的人全心付出,对自己不欣赏的人却水火不容,清高不求人,把自尊看得比什么都重,此为心胸狭窄的典型表现,我的心胸还需要磨练,方能真正达到我的自白里所说的宽容……
早就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字,但一直不知道,在这几句话前头还有两个字“禁口”!言多必有失啊!十三阿哥就是因为一句无情最是帝王家,被在宗人府圈禁了半年。康熙教子之心用心良苦,但是却也说明一个问题,说话真的得谨慎啊!出于利益之争的漩涡的时候,自己的说的话,说不定哪句就被别人的耳目听到了,传到上司或相关人耳朵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废话的发明,看似说了,很近乎,却毫无内容,也毫无把并可抓。有些更聪明的人就用一些表面是一层意思,其实暗指令一层意思的话来进行交流沟通,性质上和暗号是一样的。我以前很讨厌这种东西,觉得这样的人虚伪, 有话干嘛不知说呢,拐弯抹角,而且我也懒得去揣测别人话后的意思,这样的人反而还常被我排除在朋友圈子之外。我以前的认识真是狭隘!以后要学会解读这种艺术,并学会应用。我是个肚子里藏不住话的人,怪不得那次玲玲成都的大爷告诉我说话不要太快了,不要没看清形势,就急于把自己心里的话都说了!昨天刘伟来了也说在公司里关系太复杂了,各派耳目众多,所以很少说这么多话了,而且他们的常用词是“很难说”,做到不该说得不说,该说的说好,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是一种修行啊!怪不得人说学会说话是一生都需要学习的!
里面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复杂,是我以前难以想象的。人在本质上都是自私的, 心里都有自己的打算,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他们结成各个利益集团,但是有些事又需要各种集团联合起来共同去做,其间为了在其过程中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明争暗夺,相互掣肘,相互牵制……在此期间做首领的如何才能协调各方面力量,使其一致向前,是很大的一门学问。只用权力去制约是行不通的,要能各种手段结合,灵活恰当的运用,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明暗互补,能为目的最好服务的手段便是好手段!作为各个利益集团,如何能既捍卫自己的利益集团,又保全自己,也需斟酌,像高福卖主求荣,肯定两边不容,白白作了利益斗争的牺牲品。而且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作为最高首领,希望大家团结一致,但也怕地下的人结党,架空自己。也就是君主最为害怕的朋党之祸,所以何时随众,何时独自往来,自己心里要有准确地判断! 作为主要领导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制衡,来顺利实施自己的权利!世间万物相互制约,上受下制约,下受上制约,无论是谁都只是出于联系链条之中,具备某些特征,靠相互作用来运作。独自的特权是行不通的。所说的忍,皇帝也要忍就是帝王也要尊重规律,为可为之事,不为不可为之事,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行!责权利是统一的,人人都像为人上人,但成为了人上人还是会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多大权力就得担多大担子,所以把握好自己能把握的也就行了,没必要为了往上爬,而失了心性!
要做一件事很难,有心不惜力气是不够的,还得有方法,协调好各个部分的关系。很多时候,各部分是对立的,选择一个就得牺牲另一个,像把自己的心割下一块一样,这是为上的,为中的在敌对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种残酷的游戏真是不敢轻易染指,但又逃不了!雍正一生为新政殚精竭虑,却也难说身后马明滚滚来。这种利益的较量,太残酷了,雍正那么坚强的人,最后还是暴卒……可敬,可悲,可叹!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善纳人言,还要有主见,因为大多数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在这一点上,帝王是最好的例子。皇帝每天要看来自各方的奏折,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做出决策。如何结合别人的建议,做出自己的判断,是人生一大课题之一。有主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是很难的,听别人说得多了,往往就以为是正确的,忘了自己的初衷和立场。其实别人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每个人的言论都是从自身的立场认识出发的,因此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中也很可能由于利益向悖有欺瞒的成分,和自己的立场上要看的东西,其实是有很大出入的,作为智者要能选择别人意见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排除误导因素,用别人考虑到的因素来丰富自己,作出最好的判断!
㈢ 跪求电影《海洋》观后感,假期过后就要交!
今天,爸爸带我去电影院看《海洋》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记录片,拍摄了美丽的海洋风光和大海里各种各样的生物。大海里有鲸鱼,它们体形庞大,背上会喷出像喷泉一样的水柱。还有海豚,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海面上跳跃,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海底有很多白色的水母,它们的大脑袋像个大蘑菇,拖着很多柔软的触角在水里飘来飘去。海底还有很多水草,五颜六色的鱼在水草里钻来钻去,一群群可爱的螃蟹和聪明的小虾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北冰洋的冰面上,有雪白的北极熊和胖嘟嘟的小企鹅,天空中还飞着一群一群的海鸥。
这部电影不只拍摄了大海的美丽风景,还记录了人们对大海的破坏,比如往大海里扔垃圾,捕捉鲨鱼并把鱼翅切下来做菜。电影里,当鲨鱼的鱼翅和尾巴被切掉后,人们又把它丢回大海,它慢慢沉入海底,身边的水都被血染红了。看到这里,我觉得鲨鱼很可怜,决心以后不吃鱼翅,还要号召身边的人也不要吃鱼翅。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大海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只有好好保护它,人类才能好好生存下去。
㈣ 海洋教育主题活动的观后感怎么写
《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绚丽为主,在《海洋》的后半部分中,导演镜头一转,和谐的海洋生态不存在了。随着人类的入侵,海洋垃圾一再的驱赶着海水中的居民。不仅如此,围猎、杀戮……似乎要等那深蓝的海水被染得鲜红,人类才能停下那充满血腥的双手。导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缔造的如梦幻般的奇妙世界,在人类狠心地将猎捕的鲨鱼去鳍切尾,然后扔回海底苟延残喘的那一瞬间,支离破碎了。那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啊,人类怎能对它如此残忍!在这强烈的对比下,导演唤醒了人类心底的良知,这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心灵的震撼之外,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影片最后提出了疑问:难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风光会消失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围绕我们身边的将是代替活生生的动物的标本 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那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㈤ 反腐电影往事如烟观后感
影片故事细腻动人却力量十足。
影片故事细腻动人却力量十足,女导演比尔以往一直以淡然叙事见长,《遗失在火中的记忆》虽仍保持这一基调,但比尔却突破风格地加入了大量特写镜头。
尤其是对角色眼神的特写:哈里·贝瑞的哀伤而美丽的眼睛、德尔·托罗痛苦隐忍的眼神,以及两个孩子天真及恐惧的大眼睛,这些镜头给人印象十分深刻,在适度夸张的程度上,成功地烘托了影片的情绪与气氛 。
3、史蒂芬
奥黛丽·波克的丈夫,脾气温和、性格可爱,拥有一个十岁的女儿哈普、六岁的儿子多利。在寻访杰瑞的途中,因为在街头好心拉劝一位暴夫不要殴打妻子,导致在暴力中毙命。
㈥ 避暑山庄博物馆观后感
避暑山庄、外八庙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所形成的“大避暑山庄文化”,超越万里长城之实用功能,彰显了康乾超越历代帝王治世的至高选择:结束了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来南、北文化的对峙,同胞间血火弓刀的悲残格杀和文明的毁灭与重建;实现了在封建专政体制下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中国的“康乾盛世”由此而驰名世界,夏都—承德可称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进步的高度象征。
封建社会建筑蕴含的政治含义封建社会建筑蕴含的政治含义封建社会建筑蕴含的政治含义封建社会建筑蕴含的政治含义, 与其说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是一座供游憩的皇家园林,不如说那是一件政治工具。它是建造者的一种政治表态,建筑的政治涵义才是它的本质。建造者借助建筑样式表达王朝的政治态度。因而,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建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离开了建筑的政治象征义这一核心主题来欣赏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无疑是失败的。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园林,
占地564万㎡。避暑山庄包括宫殿区和苑林区。宫殿区为紫禁城的缩影,苑林区则象征大清国疆土。 承德作为清王朝推行围班和朝觐的地方,伴之而来的就是风行宗教政策,把喇嘛教作为统治蒙古的思想工具。康熙乾隆在承德修建外八庙,无非是阐扬黄教,“该以绥靖荒服,柔怀远人”。 康熙作为军事家,充分认识到承德是地处北控制蒙古诸部落,南拱卫神京的军事重镇。乾隆曾说过“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至缔构也”。由此可见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筑象征清统治者的国家观念。通过建筑,可以看到这种国家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满族为多民族国家的核心,居最高统治地位,推动多民族和睦共存的大一统局面形成;二是积极吸收汉文化,在保持满族文化独立性前提下,利用汉族文化维持国家政治正常运行。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以建筑象征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了这两点政治内涵,因而具有不同于其他皇家园林的历史价值。 从康熙到乾隆这段时间内,是边疆多事之秋。康熙、雍正、乾隆采取武攻文治、张弛兼用的办法。在平定叛乱的同时,重视与各民族修好关系,和睦共处。清帝在木兰围场的围猎中,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办法以达到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统治。声势浩大的狩猎酷似军事演习,不仅可以加强武备,提高士气,给人以威慑的力量,同时又可以与蒙古王公联络感情,即使排除不安定因素。另外,外八庙建筑的建立亦体现了“文治”策略的象征义。 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和外八庙在清代前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安定祖国边陲,加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承德,是一个风景秀丽,有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小城。当地人都管避暑山庄叫“山庄”,感觉就像慈禧管颐和园叫“园子”一样,好像是他们家自己的东西一样亲切。山庄确实有历史,它始建于1703年,而且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宫苑,比颐和园还大。这些建筑都采用上等的木材,现在保存也很完好,陈而不旧,代表了沧桑和历史。如果你去过山庄,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它值得一去,因为它代表了皇帝的喜好,紫禁城代表着庄严与身份,但却不代表皇帝的喜好,这个山庄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观后感
2
是后建的,集合了中国南北很多代表建筑的风格,皇帝虽然坐拥江山,但却不可能去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所以他们就将自己所喜欢的风格建筑都在这个山庄中体现,供自己欣赏,什么蒙古包了、杭州的六合塔了、嘉兴的烟雨楼、镇江的金山,这里全有体现。
避暑山庄的宫殿,并不像北京故宫那样雄伟,那样金碧辉煌,倒是显得有一些稳陈。一律都是青砖黛瓦,很像是山村人家。长廊画栋,山石幽径,又不失皇家风范。穿过正殿就是有名的烟波致爽殿了,这里陈列着清朝入关以后的发展、壮大、辉煌,以及衰落过程中的遗物、图片。据说,当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咸丰帝就是逃到这里避难的,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看看屋中的摆设,想象当年皇帝皇后在此居住的情景,沧桑百年,物是人非,不禁感叹万分。
从宫殿区出来,在“四面云山”停下,这是山庄海拨最高的地方,站在这里,承德市及山庄全貌尽收眼底。昨晚下过一场透雨,山川清秀,清雾缭绕,远处的棒槌山真如突兀林立的棒槌直指青天。山庄近处,山势蜿蜒,苍松挺秀,好一派烟雨葱茏的气象!感觉刚柔相济,阴阳协调,确是好。走走停停,随后光顾的是“清风绿屿”,导游讲,这是皇帝听歌看戏的地方,看戏就免了,这个地方,合适赏月听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要是箫与筝什么的,抚琴最好,琴音与天籁之声合二为一,应是人间天堂。不知康熙老爷子和咸丰皇帝在此听歌,会是什么不同的心迹呢?当然,我们绝对不会错过“小布达拉宫”。它依山而建,非常雄伟,特别是主体建筑“大红台”中心的铜殿,大殿的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极其雄伟壮观。现在,这座金殿的瓦上,还留有日本侵略者刮金的刺刀印,此恨永久铭记。(照片上的我就在金顶的旁边)
从金顶上沿着古朴的外墙下来,踏着那厚重的石头台阶,似乎能感觉到这里承载的一些历史的韵味。带着这些历史余韵,我们又到了普宁街。漫步在普宁街上,不时可以遇见身穿清代服饰的男男女女,还有身着兵勇装,手持长矛的清军列队巡逻,让人恍若隔世,梦回大清王朝,感受到康乾盛世繁华的京城民间市井。这时,我才真正体味到“一街穿越‘康乾盛世’,一憩玩味市井风情”这副对联的内涵。
蓦然回首,对于承德,我的内心涌动的一直是一种朝圣的心情。如果单纯看旅游景点的介绍,让人觉得避暑山庄中的景观和外八庙除了仿造江南名胜,就是对西藏、回疆等少数民族外域文化的缩小复制,没什么看头,但要是真正走进承德的时候,任何模拟的感觉都没有,而是很快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这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山水之中„„
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避暑山庄只有五百多公顷,却浓缩了中国的地貌和地形,浓缩了清代的历史,身在山庄,就能了解到清代的一个兴衰过程。忽地想起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在这个罗圈椅上曾经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是的,每个封建王朝,拉开的都是辉煌的大幕,最后奏响的却又同是几个呜咽的音符。 因为,通过此次探访历史之旅,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积淀,思考着中国古代的
观后感
3
朝代更迭,历史变迁,或许有人把它归结为时间的轮回,历史的必然。可是我却觉得,每个朝代的兴亡,都暗含着许许多多当代人应该借鉴和吸取的部分,就如同我们现在在建设的和谐社会。就拿此次的游览来说,当那些当权者们拿着百姓的血汗,用那一根根名贵的树木搭起自己的巢穴的时候,历史一定会惩罚他们,果不其然,清王朝的辉煌与历史也就在统治者们的腐败和昏庸下,终结了。
新承德与近代夏都,历史的“大避暑山庄文化”,与现代的“大避暑山庄文化”,双双合璧凝结成就了文化中国谱系里一枚完整、唯一、硕大的文化系列图谱。《避暑山庄盛世情》尊重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创作规律,以人类
共有的爱国情、领袖情、爱人情、民族情、团结情、儿女情„„统领全剧,让观众在浓浓的情感审美过程中接受本剧的内涵,这样才有理由成为一部表现避暑山庄、外八庙历史的史诗性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