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观《冯志远》有感
“一位白发苍苍,双手筋脉突兀的老人,眼睛仿佛瞎了,但眼里又仿佛发出一丝丝的光彩,在茫茫的沙漠中,被一个中年女子挽扶着,身后还有一个几位中年人照看着。。。。。。“
只见那老人一个踉跄往前跃进几步,双膝猛地跪在了那黄沙漫天的大漠里。用手捧起一堆黄沙---只有这里的人才能听见,能响的沙,高高举过头部,那细细的沙土,顺着老人的指缝就一点一点的顺风飘扬起来……
那老人的眼角溢出了点点泪花,而身后的那些中年男女们又是掩面悄然地哭……”
这就是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的《冯志远》电影中的一幕,这个手捧黄沙的老人就是一名西部支教的老师,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一位深爱学生,受家长尊重的老师;一位能在偏远地区支教一辈子,并且退休后继续辅导学生十余年,直到双目失明卧床不起才离开学校的老师---冯志远老师。看过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教师,我。。。。。。”说到这里,我还以为这位双目失明,在座无虚席的礼堂告别的主人公,将要说的是“但我没有愧对我的学生”谁知相反,这句话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而这种感动伴随我看完了整部影片。
他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当时我发现不仅只有我一个人热泪盈眶,左面的,右面的,后面的。。。。。。
还有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孩子们对上学的无比渴望,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位叫“张建华”的小孩子跟他的父亲闹着要上学,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吧,他的爸爸脸上显得是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是十分的恼恨,然而把孩子吓着,使他逼不得选择了离开。还有一位叫“张宁花”的小女生,本来好好的学习却被父母的阻止下停止了一段时间,可在段中后来的她的那个陌生的背影使我有点惭愧,她居然坚持拿着书本在阳光的照耀下看着,读着。。。。。。他们虽然本来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与条件的问题导致不能读书,但后来还是在冯老师的帮助下,补过了这一段白白浪费的时间,最后一个个都成为了社会上的人才。相反,而我们呢?在这么幸福美好的环境下,却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上进,是否真的只有在逆境下才能锻炼人所缺的意志呢?我已经不能再说下去,因为我总不能长他人志气却灭自己威风,不知道旁边跟我一样在看在哭泣的同学,也是否感受到这种感情。冯志远老师不仅教育了他的学生,还教育了家长----“娃娃希望通过学习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说的这一句话,使家长知道要给孩子一个希望,让他们都好好读书,改变所谓的“历史,规律”
这使我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尽责的老师,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品质,然而他不仅是那一万多个学生的老师,还是我心中的老师,请允许我这个无知的小孩,亲切地叫你一声---“冯老师”
② 观看讲述优秀教师事迹的电影写一篇真情四百字写作要求基友对电影中感人镜头的
在那么多优秀的教育类电影中,我选择了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来观看,因为倪萍是我所熟悉的一位演员,她智慧而又知性,退出主持舞台的她更显幽默和风趣,豁达和开朗的个性十分的吸引人。花了整整一个多小时,看完了整部电影,给我留下的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一抹淡淡的哀伤。
影片讲述了黄土地上一位平凡的女教师——张美丽的故事。她的丈夫因为愚昧被判了死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没有那样的命运,她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后来又办起了学校,教村里的孩子读书。学校办起来了,她的孩子却没有了。但她没有放弃这群毫不相干的孩子,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学文化,上大学,成就自己的梦想,点亮山里的希望。
影片中有许许多多平实却感人的镜头,张美丽为了留住从北京来的夏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捡橘子皮,给夏老师泡茶喝。她给夏老师洗衣服,反而惹恼了夏老师,但她却说:“夏老师,只要你高兴,我咋都成。”可以说夏老师和张美丽是对比鲜明的两种人,一位是美丽的、精致的城里人,一位却是不美丽,甚至是有点粗糙的农村人,但是影片的魅力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忽视了这些外在性的东西,最终美丽归于一点,那就是牺牲小我,给孩子们带来希望的内在精神世界的高尚。那是与外表的美与丑都无关的,最终张美丽离开了,在为孩子们卖土豆,筹集费用的路上。夏老师从高高的黄土坡上一跃而下,一行泪水在满脸是土的脸上显得格外醒目。那时的她很美丽,因为我们看到了张美丽的精神在她身上的延续。可以说是朴实的张美丽感染了在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夏雨。
影片落幕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在那片黄土地上那双美丽的大脚,不会忘记张美丽带着一群孩子欢呼雀跃的身影,不会忘记她把千里迢迢念成千里召召。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用艺术的方式感染和影响所有的看客。在平实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伟大。在我们的心目中,张美丽是成功的,虽然她并不完美,但是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夏雨老师,为孩子们延续着希望。
③ 高分求电影《冯志远》影评
初中时候班上来过一位漂亮有活力的代课语文老师。她原先是高中部的班主任,后来高中部解散下放到初中部作为代课老师。那个老师姓杜,属于行动力很强的力量型教师,能一堂讲完的课从来不拖成一堂零十分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很强,该讲的地方使劲讲,不该讲的地方一个字都不会说。
她当年对我们有教导:优秀教师都是混年头评上的,而且你要是不在材料里加进去舍家撇业的段子领导绝对不会买你的账,最好你能在课堂上昏过去,累死了你就真成先进了。
那是2003年的事了。当时是作为解闷的段子听的。现在自己也在三尺讲台上走了一遭,发现她总结的这个套路实在是太有用了。无论是评选任何优秀,第一,你得抛妻弃子;第二,你得身患重病;第三,你怎么说也得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至少一次。总之,如果你家庭美满幸福并且身体健康充满活力,似乎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干部。你想当干部,就必须抛弃人民群众那些小小的世俗乐趣。但其实呢。反正你评上了,谁管什么其实不其实的。
这部电影彻头彻尾是个杯具。不是说在艺术价值上,而是它所反应的这种价值观,彻头彻尾就是个杯具。冯老师是个好同志,他是东师的高材生,居然了他还有上海户口,满腔才情,志向远大。可惜,他仍是杯具。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人们似乎是推崇这样的楷模的,他们无私奉献,他们扎根边疆,他们身残志坚。反过来想,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究竟需要怎样的精神呢?
时至今日,我从未被任何一部国产的有关教育的电影感动过。我从来不是什么好学生,并且经过快两年对于教育专业的学习,愈发感觉到憋闷。我们的教育真的也就只能这样了,因为从古至今我们标榜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信仰、理想一直都是被夸大的。因着这种夸大的精神世界,所以现在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人很难踏踏实实地去面对生活,感受世界。电影导演也好,公务员也好,普通百姓也好,漂浮在半空中的心始终不能稳稳地落地。为什么?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你就知道了,人的价值只能通过如此极端的方法去实现,任何世俗的人生都是不值得一提的——这从根本上就是违背人文精神的。
不得不说,张嘉译的确是个好演员。前十分钟我一直都在想着宋思明,后来我也不看了,一直在听他的声音。《岳阳楼记》那段背诵实在非常精彩,张嘉译的台词功底真深厚。
看了一下,07年,那时候张嘉译还没什么名气,能接演这样的角色与其说是光荣不如说是无可奈何。不是名导,没有太出名的合作演员,他就像冯志远一样无奈地扛起了故事的主题。
冯老师就是个神,但他背后人的那一面,那一面的酸楚谁又愿意去反应。至少,在这样主旋律的国产电影里,是不可能反应的。导演不是贾樟柯不是王小帅不是任何有闲心管人性的人。
老师不是神,教育更不是神,没有谁能彻底改变谁的命运。
电影不是神,导演更不是神,没有谁有义务去引导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我懂的,你们都辛苦了。
④ 冯志远电影的影评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⑤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默认分类 2011-03-10 18:28:59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理解,甚至在失明后帮助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可以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观后感《电影《冯志远》观后感》。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应该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可以弥补的。
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他的事迹将鼓舞所有人民教师以之为榜样。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⑥ 观看讲述优秀教师事迹的电影,写一篇影评.写作要动求:既有对电影中感人镜天的生动描述和感悟
在那么多优秀的教育类电影中,我选择了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来观看,因为倪萍是我所熟悉的一位演员,她智慧而又知性,退出主持舞台的她更显幽默和风趣,豁达和开朗的个性十分的吸引人。花了整整一个多小时害功愤嘉莅黄缝萎俯联,看完了整部电影,给我留下的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一抹淡淡的哀伤。
影片讲述了黄土地上一位平凡的女教师——张美丽的故事。她的丈夫因为愚昧被判了死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没有那样的命运,她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后来又办起了学校,教村里的孩子读书。学校办起来了,她的孩子却没有了。但她没有放弃这群毫不相干的孩子,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学文化,上大学,成就自己的梦想,点亮山里的希望。
影片中有许许多多平实却感人的镜头,张美丽为了留住从北京来的夏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捡橘子皮,给夏老师泡茶喝。她给夏老师洗衣服,反而惹恼了夏老师,但她却说:“夏老师,只要你高兴,我咋都成。”可以说夏老师和张美丽是对比鲜明的两种人,一位是美丽的、精致的城里人,一位却是不美丽,甚至是有点粗糙的农村人,但是影片的魅力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忽视了这些外在性的东西,最终美丽归于一点,那就是牺牲小我,给孩子们带来希望的内在精神世界的高尚。那是与外表的美与丑都无关的,最终张美丽离开了,在为孩子们卖土豆,筹集费用的路上。夏老师从高高的黄土坡上一跃而下,一行泪水在满脸是土的脸上显得格外醒目。那时的她很美丽,因为我们看到了张美丽的精神在她身上的延续。可以说是朴实的张美丽感染了在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夏雨。
影片落幕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在那片黄土地上那双美丽的大脚,不会忘记张美丽带着一群孩子欢呼雀跃的身影,不会忘记她把千里迢迢念成千里召召。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用艺术的方式感染和影响所有的看客。在平实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伟大。在我们的心目中,张美丽是成功的,虽然她并不完美,但是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夏雨老师,为孩子们延续着希望。
⑦ 冯志远观后感
朋友,我帮你找了好打一阵子,终于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还请你采纳一下我的回答,帮忙积累一些分,谢谢!祝你成功!
《冯志远》观后感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择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意义。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⑧ <<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
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好久没有感动过了!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冯志远》却深深的感动了我!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⑨ 谁能帮忙给偶找一篇《冯志远》的观后感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9月19日下午,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 ,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