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电影《云水谣》
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改编的文学作品的电影,也就是我们说的爱情文艺片。这部片的高妙的地方就是无意间去触碰两岸这个话题,而且也没有故意让我们去想象这个东西,前期的时候一笔带过的。而到了后来慢慢的拉开了序幕,非常自然的和人们的精神融合在一起,让人们还来不及去接受就已经灌入这种元素。
㈡ 《云水谣》这部电影好看么
《云水谣》,是根据《台湾往事》的原作者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由刘恒担任编剧。该片是由中影集团、台湾龙祥公司以及香港英皇公司联合投资3000万元,横跨西藏、福建、辽宁、上海等5地拍摄,堪称近年来投资最大的一部国产爱情题材影片。影片跟随着男女主角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三人三条爱情主线,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故事。
还不错的,值得看一看
㈢ 云水谣影评
爱在苍茫云水间
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
在一个人们乐衷于对深情、奉献、等待、忠诚等字眼加以质疑和解构的时代,拍一部关于乱伦、背叛、仇恨或者疯狂的电影或许比较容易,但是拍一部让人感动、震撼、唏嘘不已而不是频频笑场的爱情片则有些艰难。想想要是没有豪华客轮的逼真毁灭,还会有多少人冲着Jack和Rose的浪漫爱情走进“泰坦尼克”的商业迷雾?但是正在热映的《云水谣》却用一个跨越海峡两岸的六十年情牵一生的动人传奇告诉情感世界日趋脆弱疏离的现代人:一往情深的爱真的存在,而且它应该成为人类栖居尘世最美好的诱因之一。
作为爱情文艺片的《云水谣》有两岸三
云水谣获奖照片(15张)地明星的加盟,也有美轮美奂的影像景观:幽静古朴的台北小巷、引人流连的苗栗风情、扑面而来的战争气息和撼人耳目的雪山崩陷。更有片尾那只由特技打造的飞越崇山峻岭的雄鹰,一起完成对大陆新主流电影的特质追求:大气、精致,在愉悦的视听语言中体现对观众情感的正面提升价值。《云水谣》几乎破例地被央视的新闻联播所宣传,固然是其中所包孕的家国统一的殷殷祈愿,但是对于凭借《张思德》等影片获奖无数的尹力导演而言,他更想表现一份在战争、岁月和政治风云中饱受颠沛而隔海相望的爱情能有多执著;一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夫妻命运有多牵动人心。看过影片,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景致风韵让人难忘,俊朗的秋水与美丽的碧云楼台邂逅温馨动人;此后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有情人被天海相隔,但仍坚守“等待彼此”的誓言矢志不渝,这份痴情令人神往;在朝鲜战场,当一个名叫金娣的纯真小护士深深爱上了满腔爱国热忱和满腹相思的秋水,一路追随他直至雪峰耸立的西藏,并最终与之结为连理,这份执著真爱尤为催泪;而最体现云水苍茫之情的碧云则在海峡的另一方,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终其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但最终得到的却是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的不幸消息。当一生未嫁、容颜苍老的碧云听秋水的儿子昆仑讲述父母的故事,领悟了秋水一生的不舍真情,她画下了血色的雪花来祭奠逝去的情人和岁月。也许上苍的磨难和残忍甚至资讯不通或许就是为了见证和诉说人类不染尘埃的情感,就是为了提醒喧嚣的世界,那人为的海峡阻隔已然催生了多少普通人日日夜夜无尽的绝望和悲伤。
碧云的等待是悲哀的,你甚至可以说那是男权社会女性的自我塑造和压抑,戏曲中寒窑苦等十八载的王宝钏被多少反封建人士批判,然而碧云的等待又是动人的,因为它来自对另一个人倾心付出再无旁移的内心呼唤。金娣的苦恋是艰辛的,你甚至可以说做一个早已心有所属的男人的妻子是对女性自由独立的消解,然而金娣的苦恋又是感人的,因为它所蕴含的忘我和牺牲源于对所爱之人优美品质的渴慕和崇敬。在秋水与金娣的新婚之夜,改名为碧云的金娣将第一杯酒敬给了远在海峡另一边的碧云:“如果他今生见不到你,来生我陪着他一起去找你。”这份豁达和释怀真的令人动容。《云水谣》选择了一种更为苍茫辽阔的历史时空来容纳少年与中年两段不朽的爱情,并将爱情的美好品质:忠贞不渝、不离不弃延宕成民族文化更为常态的美德:善良孝顺、爱国忧民。秋水这个形象还提醒观众在那些特殊的岁月,有多少台湾有志青年将热血洒在故国的土地上而一生无名,他们的背后又有多少思念的泪水无尽地流淌……这些母亲、恋人、妻子同样不应被遗忘。
喜欢有人这样的总结: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曾为“泰坦尼克”上发生的子虚乌有的异域爱情付出过金钱和泪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自己国家的历史脉络中被父辈的旷世爱情深深感动一回呢?
狂风暴雨的海面,逐渐远离的巨轮,残忍的分开了彼此相爱的人,却维系了那无论船只驶向何处,哪怕天涯海角,都不会消损分毫,跨越了岁月的爱的情牵,这就是影片的开头。
影片在故事开始时,用了一连串的长镜头,穿越台北的大街小巷,将当地的风俗刻画得淋漓尽致,也交代了影片发生的背景,是影片在拍摄上的一大亮点。而使用的那枚纽扣,不是一件简单的道具,它已被赋予了爱,成为真爱的代言。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无视于岁月的前行,而云水不变的爱情。当陈秋水第一次看到王碧云,爱的情结便悄悄牵住了他们的心。此刻,他的眼神闪耀着年轻的火焰,那时意气风发的少年对爱情的追逐。可阶级的差异把他们分开,回到农村后,他的眼里有了颓唐和失意,漫天的飞谷打在身上,是少年对爱情的流泪,是他对爱情的困惑。当他再看到王碧云,他们的爱在眼神交融的瞬间由懵懂到坚定,他们已决定排除万难,默许终生。他的眼中不再有困惑,真爱已产生。然而,不可预知的未来是他们无法越过去的,当他被迫远离时,他的眼中有痛苦、无奈,但没有一丝动摇和疑惑。而她,已决定了一生的等候。虽然他们的距离在拉长,但他们之间的情结始终系着彼此的心。他们的爱,在这一刻已然升华,成为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唯一的精神支柱,扯不断的情牵。
他们的生命中都有愿意陪伴一生,等着他们的人。薛子路用心浇灌的红玫瑰陪伴了她的一生,等一个永远都回不来的人,直到枯竭的那一刻,而她的心只有云水这一条情牵。而陈秋水也一样的等着她,直到王金娣追到西藏,改名为王碧云。她知道他的心中只有云水情牵,但为了爱,她愿意抛弃自我,做一个替身,结束秋水的等待,那是一个无私的爱,将情牵的一头接过,却从不妄想扯断它,那是一份牺牲自我的爱,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谱出另一段云水谣。而在他的眼中,出现了怜惜和不忍,他怜惜一个和他一样执著去爱的人,不忍心将对别人不可能消逝的感情加在她的身上,但他同意了,不是意味着背叛,而是感动与成全,他的情牵从没变过。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老年的王碧云独自在空当的屋子里守着一幅红色的雪山,那如同鲜血般的红,是她的爱人埋葬的地方,是心中的血泪染红的地方。当看到那张相似的面孔,她无言的哭泣,是一生无悔的选择,等待的祈愿。
影片采用的插叙的手法,通过王晓芮的探寻,完成了故事的叙述,而在这中间,出现了现代社会中对爱情的轻视,这种反差对比,恰好反衬了云水谣的可贵,触摸到相信爱情的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什么把相爱的人分开?是不可预知的未来。但又是什么穿越生死,把相爱的人紧紧相连?是心中扯不断的情牵。
㈣ 《云水谣》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云水谣》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
剧情介绍:年轻的陈秋水(陈坤饰)为少女王碧云(徐若瑄饰)的弟弟雨萌当家庭教师,他清朗潇洒,有一套快乐的学习方法,两人一起唱歌学英文,简单快乐,很快就堕入爱河。
然而陈秋水是左翼人士,为避难必须逃往大陆。虽然似乎是短暂的离别,但秋水离去前仍与王碧云私定终生,发誓矢志不渝。
但离别似乎很漫长 。秋水甚至与台湾失去了联络,但等待和思念仍埋在他的心中。部队护士王金娣(李冰冰饰)对他坦言爱意,并展开追求。
战争结束后,王金娣跟随秋水调至西藏,一路照顾无微不至。秋水亦多次寻碧云未果,决定把旧情藏于心底,不辜负决心随他的王金娣,二人成婚,但命运的嘲弄却在不远处。秋水不知道,身在台湾的王碧云,终身未嫁,一生都在等待。
(4)云水谣电影大结局是什么扩展阅读
《云水谣》角色介绍:
1,陈秋水/徐秋云
台大医学院学生。有理想抱负的英勇青年。一生在两个女人之间抉择。陈秋水在王家兼职做英文家教时与王碧云相识并相恋。作为活跃的运动人士,来到大陆并一直作随军医生,自此与王碧云分隔两岸。
王碧云
台湾人富足之家长女。因与陈秋水的相遇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与陈秋水结识并私定终身,在与陈秋水分离后苦等60年盼其归来。一生未嫁,领养一女,随陈秋水取名陈晓芮。
3,王金娣
上海人,护士。19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识陈秋水,并对他一见钟情,自此一路追随他。后陈秋水被其真情感动与之结婚,生子陈昆仑。于1968年由于雪崩与丈夫一起殉职。
㈤ 如何评价电影《云水谣》
影片无意触碰"两岸"这根神经,也没有故意去引导观众联想这一层,而这一层却自然而然地渗入人们的精神领地,人们却没有抵触感,这才是本片的高妙之处。电影本身在制作上从各方面都达到一个平衡和充分,制作精良、镜头语言优美、人物感情细腻、气氛营造的很成功。
㈥ 如何评价《云水谣》这部电影
这是一个简单直白,带着纯粹的爱情故事,有那个时代下特有的风格与人物形象。我觉得这是一部忧伤中带有遗憾的电影,我们每个人都期盼故事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可以阖家欢乐,但在这部影片中,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早已注定了悲伤的结局。
㈦ 有点看不懂`电影《云水谣》的结局
陈秋水跟王金娣是在一起啦!可是他心里还是喜欢王碧云啊!王碧云她的一生都在等待陈秋水,没有跟任何人在一起啊,并且收养了个小女孩,也就是后来那个穿着很现代的女人啊!在看陈秋水照片的那个老太婆是老年的王碧云哦!
㈧ 《云水谣》这片电影看后有什么感想求!!
你好!!
《云水谣》,这名字中就隐隐蕴含着一缕挥之不去的忧伤,诚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到的“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我想,如果有一张船票可以期待的话,或许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对彼此也算是一个慰藉,可是,他们所能做出的期待仅仅是对彼此承诺的坚守,而面对现实,他们却无能为力。整部影片,都在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在人世间,把生者和死者隔开的到底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到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而言,影片已经超越了对情与爱的简单表述,转而上升为对现实、对人性的关注。
影片采用插叙的结构,通过作家陈晓芮对姑妈王碧云(归亚蕾饰)的一系列追问,开启了那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酸楚记忆,表面上,陈晓芮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透过她,故事才得以在现实与回忆中自由切换,而实际上,我更倾向于将她看作是一种对王碧云“镜中我”的隐喻,陈晓芮关于“隔开生者和死者的是什么?隔开相爱的人的是什么?”的疑问,似乎应该是暮年的王碧云一生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的困惑才更显得合情合理。
影片的高潮在一幅幅黑幕的不断切换中,始终压抑着,导演尹力试图用思念去酿酒,不到年头儿,绝不肯开启。片中,碧云与秋水的相互思念、薛子路对碧云的单相思、秋水母亲对儿子的牵肠挂肚、金娣(李冰冰饰)对秋水的爱怜与牵……每一份思念都绵延不绝,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被岁月冲淡,反倒更真更浓,但是,也许是这思念中搀杂了太多眼泪的缘故,最终酿出的却是只能孤单自斟、无法快乐共饮的苦涩。
这种苦涩,来源于过程,却爆发于结果。影片最后的那一场雪崩和紧接着碧云再也不能自控的痛哭,终于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任凭画面随着黑幕渐渐隐去,可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却久久回旋在脑海,让人无法平静。
谢谢!!
㈨ 云水谣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陈秋水在一次雪崩中死了,王碧云找到了陈秋水的儿子。
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
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
云水谣影片评价:
影片故事线索略复杂,从香港的时尚女青年孟小芮,到隐居在曼哈顿的古稀老人王碧云,又从王碧云年轻时的爱情到一个男人一生的传奇命运,时间跨度巨大。
编剧对原著的再创作,赋予了这部爱情片生活的质感,时代的纵深与广阔,更重要的是给予这部爱情影片细腻、激越和富有爆发力的情绪特征。影片利用一些小道具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景里迅速展现人物特征和关系。
三位偶像出身的年轻演员在片中都有令人惊艳的表现,不管是陈秋水的挣扎,王碧云的等待还是王金娣的执著,都被生动到位的表现了出来。
其中两个女主角的戏都做得很足,特别是李冰冰,能瞬间让人印象深刻。配角里面,秦汉的表现最好,他那“以牙品人”的职业怪癖,让这个形象无比生动。
㈩ 怎么评价电影《云水谣》
【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很美,但也很残酷】
王金娣在我看来是另外一个王碧云,虽然最后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她和王碧云性格相反,可是却都爱着陈秋水。如果说王碧云是内敛沉静的,那么她是热情而奔放的。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是他们结婚时说的那句话:“从此我替你照顾他,如果将来去地下了,你找我,别找他,是我让他不等你的。”从此,她和陈秋水过完了短暂的一生。因为行医路上雪崩,两个人都葬身在大雪山里。
描写爱情的电影有很多,结合时代来衬托的,也很多,可是这部影片之所以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是因为共情力吧,毕竟,一生一世等一个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既悲情又美好,停留在电影中的感情,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