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豫剧电影花枪缘罗艺的演员是唐喜成吗,比较一下。
不是唐喜成,是任四亮
任四亮是1965毕业于洛阳市戏曲学校,进入洛阳市豫剧团后,后来演技日臻成熟,与马金凤大师配演了《花枪缘》,在戏中出演主要角色,都有不俗的表现。他的扮相英俊,嗓音不骄不躁,很适合须生唱法。国家一级演员,成为一位豫剧艺术家了
Ⅱ 花枪缘背景资料
《花枪缘》的背景资料如下:
Ⅲ 花枪缘背景资料
《花枪缘》是根据豫剧传统老戏《对花枪》改编而来,讲述的是罗艺赴京赶考,病滞南阳姜家集,与姜桂枝成婚的故事。姜桂枝教罗艺花枪七十二路。罗艺赶考得中后,又娶秦氏为妻,生子罗成,将花枪传授予了他。四十年后,姜桂枝得知罗艺在瓦岗聚义,便携子罗松、孙儿罗焕到瓦岗认父。罗艺不敢相认,罗成怒战罗松父子,被罗焕生擒。姜桂枝又战败罗艺。后经程咬金说合,夫妻相认,举家团圆,同上瓦岗。此剧颇有传奇色彩,语言有浓厚乡土气息。
1956年,安阳市豫剧团排演了由河南著名戏剧家王镇南的整理本,崔兰田饰姜桂枝,卢士元饰罗艺,引起轰动。1957年,崔兰田就带着这出戏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因公事忙,后来赶到剧场,只看了这出戏的后半场,并接见全团演职人员,给了极高评价。1959年这出戏获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奖。
1981年夏,经宋词再整理后,更名为《花枪缘》,由洛阳市豫剧团排演,马金凤饰姜桂枝。当年马金凤第四次进京演出时,把这出戏带到了北京,也引起了极大轰动。1985年6月,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了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马金凤本人也比较满意。
一出优秀的剧目由不同的演员演出,这在梨园界是常有的事。《玉堂春》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都演过,他们的不少学生至今仍在演。《穆桂英挂帅》梅兰芳大师改编,中国京剧院三团也有程派版的演出。豫剧《三上轿》由陈素真和崔兰田演出,都获得了成功。《大祭桩》也有多位著名演员演出过。所以,我认为马金凤再演这出戏无可非议,更不应该指责。
《花枪缘》与原来的《对花枪》相比较,删去了罗艺的重婚夫人秦氏和秦琼等戏曲人物,加强了程咬金、罗艺、罗成等人物的刻画,丰富了幽默风趣的表演成分,突出了罗艺和姜桂枝两人的爱情主线,对唱词也改动了许多,增加了这出戏的可看性。以“南营”一场,姜桂枝出场后的那一段唱词为例,把新老两个版本的唱词都罗列于本文后面,以便于读者比较。
“红花要有绿叶配”,其他几个演员精彩的表演,可圈可点,为戏增色不少。马金凤当年近六十,基本合于姜桂枝的年龄,她倾50多年的舞台演出经验与唱做功底,成功塑造了姜桂枝这个艺术形象。与她以往扮演的穆桂英、七奶奶作比较,也有所突破。戏中后半场她扎靠旗,着戎装,使一根银枪,与罗艺对打,英姿飒爽,显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说到唱腔,更是无所挑剔。马金凤师承祥符调名家马双枝,但早年在豫东、豫西及鲁西南、皖北一带演出多年,所以她的唱腔里既有豫东调的高亢和明亮,又有祥符调的典雅与细腻,也有豫西调的质朴与婉转,还夹杂有山东梆子的粗犷与豪放。她兼收并蓄,有机地把各流派之长融入她的唱腔里,创造出一大批多彩绚丽、清脆优美的唱段,逐步形成了她形成了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尾音干脆,轻松自如,旋律明快,平中见奇,俗中见巧的声腔特点。在这出以唱为主的戏里,她的唱腔无不洋溢着她所创造的马派声腔艺术的神韵,为观众所喝彩。
在“南营”一场,那段“老身家住南阳地”叙述姜桂枝与罗艺爱情故事的长达十几分钟的唱段,她非常松弛,气息上下贯,似唱非唱,似说非说,把说和唱结合的天衣无缝,听起来优美而不乏味,松弛而不失神韵,毫无冗长之感。基本上只用了“二八”一种板式,没有高腔大调,没有花里胡哨的甩腔,但凭借她娴熟的演唱技巧,把一百多句的唱词,唱得如行云流水,声声入耳,在她平缓舒展的唱腔里,还不时蹦出些飞珠溅玉来。越听越有味,在看似平凡的唱腔里,随处可见她吐字、归韵之乖巧,行腔、用气之讲究,行腔走板中随处可见俏丽的甩腔,和婉转细腻的腔弯,与细微处凸显她们平中见奇,俗中见巧的唱腔特点,这也正是唱腔中流露出韵味是那样清脆、甜润的主要原因。
在最后一场与罗艺对花枪,把她一枪挑落在地上,总算解了气。姜桂枝的那两段唱腔,从“老罗艺,你手拍胸膛想一想,你怎样到的姜家集”,到程咬金促使众人跪地讲清时,“众位英雄跪在地,千仇万恨也难提。罢!罢!罢!众位英雄快请起”,再到罗艺拿着鞋底要打自己脸时,姜桂枝那段“咳!咳!看看你个老东西,我说打,你就打,这事可不能当真的”欢快活泼的唱腔,虽不太长,但都恰如其分地唱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Ⅳ 洛阳豫剧团洛阳市豫剧团常年演出剧目
洛阳豫剧团,作为洛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常年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剧目表演。他们的演出剧目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打朝》等经典之作。《穆桂英挂帅》是马派名剧,凭借其精湛的剧本,赢得了全国优秀戏曲剧本奖,以及河南省戏剧汇演的一系列大奖,1958年更是被搬上了大银幕,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精心制作成电影。《花打朝》则在河南省庆祝建国30周年的献礼演出中荣获荣誉奖,并在1982年与香港金马电影公司合作,成为了彩色宽银幕影片《七奶奶》。此外,《花枪缘》也在1982年和1985年分别被西影改编为彩色艺术片,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杨八姐游春》和《抬花轿》等剧目也深受群众喜爱,成为洛阳市豫剧团的保留剧目。这些剧目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洛阳豫剧团多年来辛勤耕耘的见证。
自建团五十多年以来,洛阳市豫剧团始终致力于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已改编整理出三十多个作品。这些剧目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艺生活,更是展示了豫剧艺术的深厚底蕴。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他们对艺术的坚守和传承,为洛阳市民乃至全国人民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享受。
洛阳市豫剧团是全国富有盛名的剧团,建团五十多年来,先后整理、改编了优秀传统剧目30多个,其中《穆桂英挂帅》、《花枪缘》《杨八姐游春》等戏,已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经典保留剧目,马派名剧《穆桂英挂帅》曾获全国优秀戏曲剧本奖,河南省首届戏剧汇演剧本、演出、导演、音乐舞美一等奖,1958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花打朝》曾荣获河南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荣誉奖,1982年与香港金马电影公司合作摄制成彩色宽银幕影片《七奶奶》;《洛阳桥》、《花枪缘》也分别于1982年、1985年由西影拍成彩色艺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