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个泰坦尼克号电影的观后感要求1000-1500字
每到暑假,我总是隐藏不住爱看电影的心灵,打开电脑,开始搜索暑假期间最热门的电影……
打开最新电影的网页目录,便可以看到许多最新火热的大电影,每一部新电影都吸引着我前去观看、去猜测里面的精彩剧情。这时,我看到了一部以前放映的美国电影,海报上是一个男孩抱着一位正在伸着双手正面向要落日的女孩,两位主人公站在一艘豪华客轮的场景。大家猜得没错,这就是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对于这部电影,虽然很久以前有观看过,但是每当想起里面那客轮沉没的惊人场面,我还是决定回顾这部电影,回顾里面最温暖、最振奋人心的爱情故事……
《泰坦尼克号》主要讲述两位主人公杰克·道森和露丝·戴维·凯特在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上相识,准备从英国驶向美国,在旅途中2人也收获了爱情。但是露丝的未婚夫却从中挑衅,使他们的爱情受到巨大考验,最后客轮又因为撞到冰山,导致沉没的悲情故事。
在整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杰克和露丝一幕幕爱情的体现。当我看到了露丝和母亲已经坐上救生船下降时,露丝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勇敢地跳上泰坦尼克号的窗口,她选择了和自己最爱的人杰克一起共度生死。他们再一次相见时,我刹那间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爱让他们一起面对人生最危险的考验,我为他们的之间勇敢和爱情而感到震撼!
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一些感人泪下的细节片段:在三等舱中,一位母亲知道自己和孩子的生存希望已经非常渺茫,母亲便讲着那美丽的童话来使孩子安然入睡;一对年老的夫妇,躺在床上相互拥抱,平静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而船上拉着各种乐器的音乐家们,在船即将淹没的时候,一起拉着那一曲曲哀伤的乐曲,结束生命中最后一次精彩的合作……看到眼前的这些细节,无时无刻让我感受到死亡并不可怕,在死亡面前,他们所表现的对死亡的从容和镇静,使我有所感触,这或许是影片中“最温暖”的一面。
然而这部影片除了带给人们最温馨、最温暖的同时之外,还让我们看到许多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阴凉、寒冷”的一面。
在影片中,人们为了存活,有的利用了金钱买通船员;有的甚至将别人的头往水里溺,自己靠此浮在海上;有的舍弃了亲人,独自一人逃离……这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人性自私、黑暗的一面。
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杰克和露丝被寒冷的海水冻得精疲力竭,奋力爬到一张竹筏上,杰克在海面上用自己剩余的热度为露丝驱走寒冷,用低微的语气鼓励露丝要坚强勇敢活下去,不能放掉一丝生的希望。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而救生船始终没有回来营救。海面上那营救之声也逐渐消去,许多人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寒冷的海水冻死了。最终,远方一艘救生船回来营救,探照灯在海面上来回寻找活着的人。已经冻得瑟瑟发抖的露丝看到了希望之光,她满心希望地想努力唤醒杰克,可是无论怎么呼唤,杰克最终还是没有醒来。此时,救生船正向远方驶去。露丝想到了杰克对她的承诺,将杰克投入冰冷的海里之后,游向一位冻死的船员旁,取过他挂着的口哨,用所有的力气吹响了它,吹响了她对杰克,对生命的热爱。救生船听到了响亮的哨声,向露丝驶来。探照灯的灯光明亮地照在了露丝的脸上,她终于被救生船营救,在温暖的毯子里安静入睡了……
观看完《泰坦尼克号》之后,我觉得什么电影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魅力去感化作者,在这部片中,我感受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坚定的爱情,体会了人世间善与恶,讽刺了那些唯利是图的贪婪者以及珍惜生命在每一刻的价值……影片以《我心永恒》为结束曲,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杰克和露丝2人的心是永恒的,还让我们在这一曲中收获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2. 电影叶赛尼亚2000字观后感
“当兵的,你不等我了?”这句话听来是那样的熟悉。那是很久以前,我从收音机的电波里听到的一句话。只知道那是一部经典电影里边的一句话。想不到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又一次听到了这句话,真的有种重温旧梦的感觉。
下午看书看累了,就想找个电影看。本来想找个前苏联的电影看看。没想到搜着搜着,一个脑际中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叶塞尼亚。这个名字好熟悉啊,就是从来还没有看过这部经典电影。
我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的导演或者编剧,是多么的有才华。把一个爱情故事演绎的如此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叶塞尼亚是个吉普赛姑娘,她和一个白人上尉名叫奥斯瓦尔多的相爱了。他们爱的是那么甜蜜,那么真挚,好像没有什么能把他们分开。
叶塞尼亚是勇敢的,在爱情面前她选择了坚强面对。吉普赛人是不能和白人通婚的,恰巧族里正好有个巴尔多一直暗恋着她。可叶塞尼亚却对奥斯瓦尔多情有独钟,并且最终冲破了族规和心爱的人结为夫妻。
后来奥斯瓦尔多被捕与叶塞尼亚失去了联系。叶塞尼亚独守空房,以至于油尽粮空,始终没等到奥斯瓦尔多的归来。她彻底心寒了,她以为自己没有摆脱被抛弃的命运。所以和巴尔多回到了吉普赛的族里。
可当她得知奥斯瓦尔多和路易莎要结婚的消息,特别是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后,她选择了报复。她要把失去的抢回来——她要让奥斯瓦尔多再回到自己的身边。多么富有反抗精神的吉普赛人啊!她的野性,她的放荡不羁,她的执着和勇敢,多么轻易的打动了我们的心啊!最后结局圆满——她和奥斯瓦尔多结为连理,永不分开了。
过程是曲折的,结局却是圆满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之后,我们才懂得了一些事,才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才取得了成功。
墨西哥的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吧。叶塞尼亚,多少年之后,也许还会和你相约!或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或是飘着雨丝的静静的夜晚。
3. 冰雪奇缘观后感1500字
观《冰雪奇缘》有感300字《冰雪奇缘》的英文名是“Frozen”,意思是冰冻的,可是我看完后却一点也不感到寒冷,反倒觉得暖意融融。影片讲述了一对公主姐妹从被迫分离到再相聚相依的故事。会使用冰雪魔法的姐姐艾尔莎,为了不伤害亲人而选择了隐藏和逃避,可是逃避让她更加孤独和恐惧。普通却活泼开朗的妹妹安娜,一直在寻找真爱,总是用自己最坦诚的一面示人,可她却不知道姐姐为什么总躲着自己,内心一直都充满疑惑。片中,我最喜欢安娜,她直爽、活泼,爱自己的家人,无论遇到任何事,安娜都用歌声来驱逐它。安娜爱家人,用最后的生命拯救了姐姐。安娜给姐姐的爱融化了她的恐惧,而艾尔莎所拥有的爱也融化了安娜所遭受的冰冻魔法。一边是艾尔莎创造出的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冰雪,一边又是温暖人心、可解冻一切的爱情与亲情,让我们在心中为她们姐妹俩的真爱而感动。就是这么一部迪士尼电影,它唱出了真正的亲情,唱出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爱!Letitgo,让什么寒冷的冰雪都飘走吧,现在降临在世界上的,应该是暖暖的真爱!
4. 跪求军事电影的观后感。1500字以上
说起希特勒,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战争狂人!
第一次看了讲述希物勒最后日子的《帝国陷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希特勒的疯狂、不是那些党卫军官们对他的忠诚和临死时的视死如归,是炮弹呼啸在耳边时的震撼、是那些在战争中断胳膊少腿的伤惨军人们痛苦的呼叫、是那一片片的废墟、是那个母亲,那个无奈而勇敢的母亲的悲壮!她是希特勒帝国总理的妻子。
战争打到这时已经是不受他们的控制了,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做为希特勒的近身官员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那个母亲啊!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们,这对她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无奈和悲哀啊!
看到她亲手把一颗颗见血封喉的毒药塞进儿女们的嘴中,让儿女们在无知无觉的沉睡状态死去时,而她们的父亲却只能站在门外无奈的、悲伤的、木然的伫立。这时的帝国总理已经不是总理,而是一个父亲,一家之主的父亲!帝国的陷落让他别无选择,为了他们所谓的对希特勒的忠诚,他的孩子只能这样子结束幼小的生命。
母亲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喂下毒药,并让那些药丸在她们的嘴中溶化让她们顷刻间命丧,在她们死去之后为她们轻轻的拉过床单盖住全身。母亲在做这些时没有流泪,她做的那样的仔细、那样的有条不紊,仿佛她的孩子们不是死了,而是去了另一个快乐幸福的地方,她做完这些后出门,轻轻的关了灯,轻轻的把门关上,就象往常孩子们睡着了一样。
坚强的母亲在走出房间后就跌坐在地上!无声的眼泪终于流下来!不管她是不是希特勒帝国总理的夫人,作为一个母亲,她无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并且还要亲手杀死她们,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锥心刺骨的痛啊!
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无知无觉的成了希特勒战争的牺牲品!她们原本可以过的好好的,天真烂漫的过完她们快乐的童年,可是,是战争的残酷摧毁了一切,摧毁了她们可以生存下去的机会。
那一刻,我痛恨战争!痛恨希特勒!痛恨纳粹!
看完《帝国陷落》后,我要对天下好战的人们大声疾呼:请你们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天下的母亲,不要轻易说打仗!
二战时期死了五千多万人啊!这是个充满鲜血的数字啊!
好战的人们,请你们醒醒吧!
5. 求一篇1500字的电影观后感
起初以为也就是表现农村教师的电影,或者说也就是赞扬那种蜡烛精神的电影而已,可当我和我的女友在电影院里与几乎满座的人们共同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实在是小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许多的话拥挤在胸,只感觉不写点东西为这部电影心中就不会畅通的。
先从罗老师不让这两个支教的老师上课说起。
从这开头一看,我觉得这就是个引线,是个导演安排的一个让人带着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悬念,当看到罗老师与村长一起参与这事时我就更加确定这个想法。也正是有这么一个悬念,使得人们从开头的一点笑声慢慢的被带入一个疑问中:什么那个罗老师不让她们俩个上课呢?难道真如电影后面所说的只是罗老师的一点“私心”吗?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觉得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悬念存在的,这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而电影所要表现的一切都从这个矛盾演发出来,而这个矛盾就是:当下农村的教育实际情况与“我们”的主观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要在“我们”上上个引号呢,因为我觉得这个“我们”包含的群体太多了,不仅仅是支教的我们,还有教育界的我们,还有象身在事外的类似于看电影的我们。其实,电影的矛盾是借罗老师那一点“私心”从他口中表述出来的,当下的我们真的对农村的教育实际不了解,或是说不太了解。农村的学校与我们城市里学校的情况实有大相径庭之感,这里有人知道农村学校的上课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吗?农村学校除了寒暑假还有别的一个假期吗?
罗老师的死,也许是要用罗老师的死来表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奉献的精神,也许这是为许晓萌后来进村做的一个必要的铺垫与设置,我觉得导演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一个看法,那就是希望旧体制解散(罗老师的死亡)新体制的建立(许晓萌进村),也想为农村教育指出一个出路,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处理的不太好,结局如果改成许晓萌站在城市遥望农村而满腹踌躇的样子为更好,因为这样才把这个问题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所有的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们不要谈论那些支教大学生的问题,这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来做才对农村教育的最有好处?怎样做才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最终之根本?
正如电影开头里那遒劲震撼的火车鸣笛与那狭长而交错的铁轨道路足以表明这个问题是怎样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6. 求一篇1500字战争片观后感
《集结号》这部电影从8月开始我就想看了,一直等呀等呀,终于等到12月,终于有幸让我一睹冯氏战争片。——震撼!
有人说《集结号》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概括性的公式,类似:《太极旗飘扬》+《拯救大兵》+《兄弟连》+《激情燃烧的岁月》+《艺术人生》。也有人早就宣传称这是一部中国的“拯救大兵瑞恩”。无论人家说什么,自己眼见为实——在战场戏那部分的确有点“美国味”。
说到战争片,让我恶心的就是中国战争片,连长顶着炸药包对手下喊“兄弟们你们撤!这里有我顶着!”……(吐了)好假!在这部冯氏战争片里,虽然许多地方采取西风东借,可还是看得到一些低能的中国风格,如吕宽沟和姜茂财去为连长拿手表,宽沟找到手表后竟然高兴地跪了起来(上半身垂直于水平面)!这不是自告奋勇地当活靶子嘛!!不过从中也许还能看出一点,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职业军人,他们都是普通人,都是种田的老实人,所以一高兴,忘了自己置身战场也是人性流露的表现。这时我就觉得这个傻军人很可爱——可如果我是连长我肯定能被他气得吐血,这绝对属于非战斗性减员。
可见《集结号》并不是传统的,教条的,宣扬解放战争怎么怎么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人性”,哪怕就像宽沟的那样傻乎乎的行为。人性,是一个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是赤裸裸的,不被政治、阶级、宗教所控制、引导的东西。我非常佩服导演敢这么做。老谷,他是一个很有血性,很感情用事的一个军人。从一开始,为了指导员被炸死而领导大家杀战俘这一事件开始,我便觉得他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这样的人,不记得是《兄弟连》里写到过还是《战神》里写到过,是不适合呆在战场上的,这样的人注定了之后为他的手下弟兄们追讨“烈士”荣誉。
7. 电影<<辛德勒名单>>1500字观后感
辛 德 勒 名 单 观 后 感
辛德勒名单拍摄于1993年。全片采用黑白模式,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本想借着战争发财的一个纳粹党员商人在看到一次屠杀后改过自新开始营救犹太人的故事。
不知道这样讲确切不确切。辛德勒便是那位纳粹党员。他开了家锅碗瓢盆工厂,雇佣集中营中的犹太俘虏,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军方的支持发财。他只需为军方支付廉价的犹太劳动力的钱即可。犹太人在集中营中可以被肆意杀害而无需任何理由,唯一的理由可以理解为纳粹军官想杀人。一个夜晚,军方出动,开始了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辛德勒看到了这一幕,他被深深震撼,迷茫的不知所措,若有所思。辛德勒有位犹太会计,他是辛德勒的得力助手,在他的一番话下,辛德勒最终决定尽力拯救这些犹太人。他尽自己的努力从集中营中带走更多的犹太人进自己的工厂,而犹太人也知道,进了辛德勒的工厂便是安全的。阿曼是集中营中一位为首的纳粹军官,他凶狠残暴,在犹太人心中,看到他既是看到死神。
在与辛德勒的一次交谈中,趁着喝醉酒,辛德勒告诉阿曼说君王都会宽恕别人。阿曼若有所思。第二天清晨阿曼没有像往日一样杀人,而是出奇的赦免了将自己马鞍掉在地上的犹太男孩,可当他照镜子时才发现,原来秉性难改,他迅速跑到阳台,对已经下楼的男孩开了第一枪,也许是出乎他的意料,男孩并没有逃跑,他又开了第二枪,男孩还是没有逃跑,也许这时男孩想着自己已经难逃一死而没有任何必要跑掉了,也许阿曼受到男孩的刺激而像男孩开了第三枪致命的一枪...男孩死了,阿曼还是阿曼没有任何改变。全部为黑白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个红色的身影,他是一个无辜可爱的小女孩。第二次出现便是在焚尸场上。关于片名叫辛德勒的名单是这样的:辛德勒要回家乡,他想借机以开军工厂为名带走1000名犹太人以免他们在这里被杀害。而辛德勒只能用像阿曼付费的方式带走他们。辛德勒为此支付了几乎全部财产。不料,满载犹太妇女的一辆火车中途停错了站,进入了纳粹又一个集中营。。妇女被勒令脱掉衣服进入一个铁门的黑房间,本以为是传说中的毒气房,当浴头喷出水时妇女们笑了,原来他们还可以活下去。当辛德勒知道这件事情后,他又用金钱收买这里的军官,带走了这些犹太人。来到辛德勒家乡的军工厂,七个月这些犹太人没有生产出任何一件军工产品,辛德勒面临破产。而后,二战终于结束,这些犹太人终可以存活。这些犹太人即是名单上的1100多人。战争结束,当辛德勒得知还有几个犹太人没有进入这份名单时,他痛苦不已,他为自己没有多拯救这几位犹太人而懊恼伤心。。。有句台词留给我深刻印象,是一位犹太妈妈见到他的女儿说的: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说的太对了,无论何时,哪怕苟延残喘,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啊。
看《辛德勒名单》是需要耐心的,要忍受数个小时的压抑,要忍受单调的黑白,要忍受缓慢的叙事。我第一次看,以为电脑坏了,怎么是黑白的。第二次看,知道电影本就是黑白的。黑代表深夜,白代表阳光;黑代表绝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沉沦,白代表诞生;黑代表罪恶,白代表善良。只有黑白的世界才能显示那个时代。
说实话,我不大喜欢看《辛德勒名单》,不喜欢不是因为电影拍得不好,而是我的心难受。我看了《辛德勒名单》之后,没有看第二次,不要看。但是我尊敬斯皮尔伯格导演。这个伟大的导演,世界上没有几个导演如他,能把艺术片拍得好看,也能把商业片拍得深刻。难怪,有人这么极端地说:没看过他的电影,不算看过电影。
《辛德勒名单》使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二战时候,纳粹军是如何残杀犹太人的。当人们即将遗忘这段历史时候,斯皮尔伯格不失时机拍出这部电影,花费十年心血,询问许多的历史学家,询问了许多的犹太人看法。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也拒绝请好莱坞影星主演,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作影片的顾问。斯皮尔伯格耗费了2300万美元就完成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并谢绝了片酬而将全部个人赢利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正因为此,这部反省历史浩劫的人道主义之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深度。在次年的奥斯卡评选中,《辛德勒名单》一举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辑、最佳音乐奖。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上严肃地说道:“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看这部电影。”
于是斯皮尔伯格和《辛德勒名单》一起在电影史永远流传下去。
谈到这里,我说点题外话。前不久,皮尔伯格请辞奥运会艺术顾问,显然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压力。在拍摄了电影《辛德勒名单》后,斯皮尔伯格专门成立了研究犹太人种族灭绝问题的基金会,而当美国国内有人专门撰文将达尔富尔内战渲染成“大屠杀”、批评他漠视达尔富尔人权状态时,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必须作出请辞选择。其实,皮尔伯格的辞职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辛德勒名单》感动我的是,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无论是纳粹军还是犹太人。犹太人在黑暗境遇里的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辉,和在杀戮中忘记自我的纳粹军官所冲击的人性之恶,他们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么使得人如此残杀同类,而在处于软弱处境的人如何挣扎着希望,目睹砍向他们的屠刀寒光?
在人被战争机器撕裂之时,唯有灵魂最深处的未灭的人性还在支撑着,对抗着战争的机器,才使得人类最后不被毁于这样的互相残杀。辛德勒就是表现这样可敬可亲可泣的人性,挽救了数千犹太人性命。罪恶有多大,善良就有多大。善良是罪恶高压下所产生的反作用力。
谈到这里,我再一次唏嘘: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反映抗日战争尤其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几乎所有有识人士认为: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没有关注,是因为中国还没有为此诞生引人深思又感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8. 电影<<雨人>>的观后感 1500字的 谢谢
怀念和忘却——电影《雨人》观后感
世间总有一种温情让人难以忘却割舍,那就是骨肉亲情。这种亲情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正受到种种欲望的挑战时,人们选择了什么?电影《雨人》告诉了我们答案——亲情。
这是一部讲述兄弟间骨肉情深的电影。当查理多年之后仍然耿介于父亲当年对他的教育时,父亲的去世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悲伤;相反,倒是300万美元的遗产让他为之寝食难安并欲穷尽手段。之后,他查明那些钱是留给他哥哥的。而这个哥哥他从未听说过,当然在记忆里他是以雨人(雷曼,因其发音不准读作了rain man)的形象存在的。无需否认,在最初阶段,查理丝毫没有念及兄弟之情,而是将其哥哥作为一种工具,即想获得对他的监护权,当然这种权利的背后是为了巨额遗产。而电影故事情节就是从这里展开,直到它复原了一个幼年的记忆和一份亲情故事。
父亲是怎样的人,电影中未作详尽的交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父亲对儿子的遗嘱做些稍稍的理解,他有着与不同常人的父爱,那种爱的深沉是小儿子在当时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相反,这恰是查理不悦的记忆并直接导致父子失和许多年。父亲对儿子的爱,之于另一个患自闭症的大儿子雷曼却是忘不了的;并且雷曼对弟弟的爱也如打上了烙印一般永驻内心,不容丝毫的侵犯。这种永恒的亲情和爱,它是美好的,无疑应当为人们所记住和怀念。
对幼年时代的事,人们有许多已经记不住了。那些所能记住的仅以残缺碎片的方式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流淌愈发支离破碎。这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残片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场景等等。它们彼此相互分割,并不关联或者有一定关联却不知为何关联,它随着时间将更多地成为回忆者对往事的一种记忆符号。这种符号不一定是具体的上述记忆碎片,也可以用美好或丑陋等修饰词一语概之,这似乎要归结于记忆碎片的影响力。这种符号和其他的记忆碎片的分割,使人回忆不起来,甚至有些时候人们不知不觉地去怀疑它的存在。但符号做为线索的确能使记忆碎片复原,即复原那个完整的故事记忆。这种对符号的还原记忆或许是经历者本人在稍稍留神时或许能记住,但电影的妙趣是将对事件的回忆和复原交给了雨人,一个残障人。这的确是值得一个正常健全人去做深刻反思的,那就是应该记住的和不能忘却的,具有良知的人们都记住了吗?
雨人是残缺的,而不残的是记忆。如果将其当做独立于每个人的一个天才记忆者能够帮助我们记住亲情的话,还不如归类于他可以是或者就是我们每个人记忆存储器或提醒者。电影是讽喻的,这种象征化的意义正是告诉我们,它表现了人们对自身亲情的缺失而不自知。
情节的记忆复原意味着亲情的完整,当查理将哥哥所带给他幼年一系列的记忆时,他感动了。他感动于哥哥的关心和爱护,他理解了父亲当年的教诲,他感悟于女友对他的爱,当然他更加悔悟于早年无知的任性和对亲情的漠然。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和欲望的世界里,他做了反思,最终没有迷失而选择了正确。
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似乎应有着这样一个小小的雨人,它象是一面镜子深沉地反照我们自身日益的浮躁,它教会了我们对亲情的念念不忘和感恩。善待雨人,正如善待自己。
9. 叶塞尼亚影评1000字
Gyspy女郎,为谁流浪?
张老师在课堂上问谈到Gypsy会想到什么,我首先想到这部电影,想到那首歌,但只说,想到了他们的游牧民族和能算命的塔罗牌,我想这才是她想要的标准答案。
墨西哥的70年代,正是被称为“墨西哥奇迹”的经济腾飞时代。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二产业支撑第三产业,能出这样一部电影实属不易。更加难得的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中国,衣衫褴褛遍体鳞伤还引进播放了这样一部有拥抱有接吻有床戏更有战争有种族冲突有不正不红的吉普赛女人们。
这里就不说情节了,因为我懒得去点下面那个“有关键情节透露”。长长的旧片,却让人找不到睡着的空隙。我不断想,当年演娇俏倔强叶塞尼亚的女星,现在老成什么样了?还是如翁美玲般,红颜薄命?她和那个演奥斯瓦尔多的男星,是不是假戏真做成了情侣?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
上海电影制片厂76年引进这部电影,还在正大剧场多次放过,影片里科班出身的配音们构成我妈妈的青春。原来又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情迷旧片颠倒我妈妈的童年,换成现在的我被剧情逐秒感染。情节画面古老得很性感,妆太旧却动人,乱世里拥抱更深。我想可能有一些让我们念念不忘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有多么经典的成就,而是和我们的这个时代有关,和我们的记忆有关。什么是经典?那些在电影史上被专家和研究者认可的电影当然是经典,但我觉得还有另外一种经典,它只与我们的记忆有关,与我们私密的青春体验相连,是回忆和怀旧的情感造就了它,那就是我们心中的经典。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经典,每一代人心中有共同的经典,这些年代久远的电影也许不再鲜艳,不再时髦,但是在记忆深处,让我们感到抚慰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