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羌族人为什么喜欢挂羊头
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现在的羌族地区,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在一些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
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 羌族的发展历史要简截的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据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从河湟流域向西南迁徙的诸羌与当地原居民逐渐融合而发展为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后为秦所灭。汉代,羌人分布很广,从地域划分,有东羌和西羌两大类。进入中原的东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此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汉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羌人,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和冉(马尨)羌等众多部落。牦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清溪镇,辖四县:牦牛县(郡治)、严道县(今荣经县)、青衣县(今芦山县)、徙县(今天全县)。牦牛羌也称越嶲羌。汉越嶲郡在安宁河、金沙江以至雅砻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牦牛羌以西,今甘孜州东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马羌主要在今四川绵阳地区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地区南部,这些地区属蜀郡北部都尉和广汉属国都尉,故又称广汉羌。冉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长建后秦政权,列于“五胡十六国”之中。这时期,陇西有岩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有邓至羌。
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羌人部落。上述诸羌多数被吐蕃所融合。活动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区的西山诸羌,一部分融合于藏族,一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来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极广,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区。史前时期传说时代的大禹便出生于这一带,其后的有文字以来的史籍均载这一地区为羌人所居,这些便是冉马尨为主的羌人。这部分羌人逐渐融合了从川、甘、青等地各个不同时代迁来川西北的邓至、岩昌、白马、白狗、党项等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为其他民族后又迁入该地的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秦汉以来迁入的部分汉族而形成了现今的羌族。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在羌族地区设置湔氐道,统辖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羌族地区设汶川郡。秦汉之际,岷江上游羌区完成了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羌汉人民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羌区的发展。
唐时,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
宋代沿袭唐制。设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元代设茂州,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了封建领主经济,也进一步加强了羌区和汉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羌区的发展。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封建地主经济,解放了生产力,真正加强了与汉区的各方面交流,推动了发展。这时期羌区的集镇手工业、商业繁荣起来,汉、羌商户云集茂州等地,兴旺发达。
1838年后,法、英帝国主义势力开始进入羌族地区,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在羌区设置“屯殖督办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区设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具有革命传统的羌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剥削、压迫,进行了长期英勇的革命斗争。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羌族地区获得了解放,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时代。
③ 羌族祖先是谁
羌族的祖先就是羌族,二楼的正好说反了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④ 永嘉之乱时其曾率领数万人的羌族,汉人等民族为什么要迁徙至榆眉
因为永嘉之乱是五胡乱华的序言,羌族首领自然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带领他的势力迁徙到榆眉,占领了这个地处北方的重要据点。
榆眉是今天陕西省千阳县,这个地方还在夏、商这些时期,就被羌人占据过,此后数年变换,是连接丝绸之路的重要的驿站,也作为过抗击匈奴的重要据点,所以羌族首领带领自己势力回到这个地方是很正常的。
⑤ 论文题目 关于羌族的
羌族的迁徙以及民族起源伦. 你先写名字的来源羌.你可以从羌族的迁徙路线.迁徙徒中驯化的野兽.比如藏嗷. 徒中分支出来的民族 非常好的点子 把分给我一定是很优秀的题目 以后这些不直接问我 我是语言学高手
⑥ 叹古代羌人迁徙的散文
青海高原古羌自古就与中原华夏保持着紧密联系,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而且是古代西域、南亚文化与华夏文化沟通的重要通道。尽管青藏高原一直天水一方,但就在这天老地荒、雪域绝境、大漠草原之间,古老的高原民族为了生存、迁徙和交流,以无畏的气概、惊人的毅力,锲而不舍地探寻高原与外界的通道,看到外部精彩的世界。应该说这是古羌在这一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记录。从人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个民族的发展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至深。古羌从青海高原走出,散布到五湖四海,立起了千邦万国。
青海历史上古羌悲壮的
三次大迁徙
据历史记载:羌人第一次远古时代的大迁徙,主要是朝着两个方向。
一是炎黄两大羌戎部落中若干部分相继东迁,炎帝部落达今山东一带。《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说:“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国语・周语》说:“齐、吕、申、许由大姜”。说明当时从河南到山东有相当众多的古羌戎后裔。随着羌戎东迁山东半岛,古代羌戎中流传的昆仑神话也随之东传,形成了蓬莱神话。根据《泰山记》、《登泰山记》、《名山揽胜》中记载:北方广为流传的碧霞元君常说“尝礼西王母,七岁问道法”。说明西王母不仅是古羌首领而且还是一个传教布艺的大师,碧霞经常去请教学习她。还有,西王母除周穆王崇拜她外,尚有汉武帝、东方朔、董仲舒、三茅真君也曾多次求见过西王母。这就说明古羌影响巨大,在华夏民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就华夏族在上古形成的成分看,华指早期定居于中原地区并进入“力农学务”农耕文明的族群;夏即指从中国西部,包括今甘肃、青海地区逐步东进到中原地区,并从事农牧的羌人。此前称羌,“穴居野处,采牧为主”的牧羊人,到中原后,称为戎,意为弃牧从耕的人。如此看来,历史不能不说“华”和“夏”以显示华夏族的正宗正统与不可替代性。
二是羌戎自陕甘青地区西迁到今新疆西南莎车、疏勒至葱岭以西帕米尔高原。《汉书・西域传》记载:“出阳关,自近者始,日若羌。若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更往西有“西夜国……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可见,古代羌戎西迁西域者为数很多。这些记述清楚地表明,如今居住在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族源无论如何与西羌族难以分割。有记载说,希腊公元前550年瓶画《赫克利斯与海中圣怪特立同比武》正与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盆相仿,亦见之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阿塞拜疆等地的岩画也同工异曲。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谓天为“撑梨”、“唐代译突厥语”为“登里”,今土耳其诸族称天为“撑梨”。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早在上世纪40年代发表的《史前时期之东西交通》一文中就指出了这条古代羌戎走过的交通路线。西迁的羌戎可能在夏商周之前,已经成为后来维吾尔、塔吉克、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各族的先民了。
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这次迁徙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着较详细的记载。生活在青海等地的先民族被称为“古羌人”或“西羌”。也就是说,在距今4000年前大约与华夏族差不多同时期,我国古羌族业已形成,“羌文化应是与华夏文化同样的古老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河湟羌人开始向农耕过渡。秦始皇时,曾筑长城设防,西阻羌人。这一时期的中原王朝,特别是秦国的崛起,给中原文化圈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这种强势必然导致开疆拓土的国内战争,从秦献公兵临渭首,灭狄戎,至西汉时期频繁的羌汉战争,迫使羌戎各部落向黄河、长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的云、贵、川、藏及青南高原广大西南地区迁徙,并与土著相融合,形成后来的藏、白、怒、哈尼、傈僳、纳西、拉祜、普米、阿昌、土家等族的先民。毛佑全、李期傅所著的《哈尼族》中说:“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纳西、拉祜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据汉文史书记载:氐羌群游牧于青海高原,其中有一部分逐渐往南迁流,散布到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广大地区。让人一呼三叹的是2000年12月17日,三星堆出土之青铜文物中,有一尊女性铜像特别引人注目,其造型端庄、柔美、慈惠,在众多的出土文物,如纵女人铜像、金杖、鸟头铜像中,这一尊女性铜像是唯一的,显得弥足珍贵,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应当说,三星堆文化遗址代表的是古蜀国蚕丛时代,其国王当为男性。然而,以古蜀国如此发达的文明,却要供奉这样一尊女性铜像,可见其非同小可。多数学者认为青铜女像即是西王母。西王母属古羌人女王,而古蜀国,显然是由氐羌人建立,应属西王母的后世子孙。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在一个男权社会里,独独地供奉一位女性祖先。据考证,古蜀国约建立在4000年前,而西王母古羌当在五千年前,史书上有古羌人曾南迁的资料,这证明古蜀国与西王母有渊源关系,而西王母当然属于他们的始祖和祖神被隆重祭祀或供奉,也就尘埃落定。《普米族简史》还记载:“先民起源于西北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川西羌族则直接说“青海是他们的故乡”。至今云南羌族、白族、纳西族等有“叫魂送鬼”的习俗,最后叫到祖先原来的地方去,从青海迁移的都叫“来啊来啊,到青海湖边去!”抒发了一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据考证,“咸池”是一种乐曲名称,是属西王母音乐系统的,初传到荆楚之地,成为“洞庭之野”,使之开始“畏”,继而“惑”,终而“乐”。荆楚乐人改革并超越西王母之古韵,而不自得,调律常新。起源于青海昆仑山地区的舞蹈“朗玛”、“堆谢”、“果日谢”、“锅庄”见于彝族的“对角”舞,均属古代西王母舞蹈之类。兴犹未尽、情犹未了之中,曾给这里各民族以重大影响。
第三次,大迁徙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华夏的历史舞台为匈奴、鲜卑、氐、羯及羌等少数民族提供了最佳的表现自己的舞台,羌族与匈奴、羯、氐等少数民族竞相内迁,建立自己的政权,经过100多年各民族的角逐和交往,把民族大融合推向一个新的水平。经过这次大迁徙大融合后,除了青海果洛地区的党项羌和四川茂汶地区冉龙羌还保留其种部落外,绝大多数羌族已
基本汉化,或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
青海历史上诸多民族
五次大融合
青海高原地处偏远,在传统的中国“正史”里,这里一直被列入“边外”,视为“夷蛮”之乡。但从秦汉以来,近至明清,却一直冲突不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土埋白骨血溅草,月冷黄昏鬼守门”的诗句,印证了历史上很多大的战场都在这里展开。究其原因,一是它地处我国北方草原地带边缘,是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地,自古是汉羌民族文化冲突的焦点;二是它地处中国西北之腹地,中亚与东亚的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民族迁徙及扩张,东西交通往来的需要,必然使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天,在西宁周边地区,或沿湟源峡西行,“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军事的遗迹障塞墩燧,星罗棋布,使人仍可想见当年这里狼烟四起,金戈铁马,大军呼啸于古战场之壮烈画卷。
据《青海随思录》记述,青海历史上大的冲突基本可以划分两类:一类是秦汉时期中原对青海地区的扩张以及河湟羌戎部落对内地的进犯;唐代青海地区吐蕃政权与唐政权的和战纠纷;另一类是吐谷浑时代和元代蒙古族对青海地区的武力征服及占领。恰恰正是这些大的冲突的发生与延续,促进了这一地区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开发、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这一历史结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这也是青海汉、藏、蒙古、回、土族等社会演进到今天这样的格局的重要历史成因。
秦汉时期中原对河湟地区的扩张及开发促进了青海第一次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代,汉民族开始大量进入青海,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和郎中令徐自为率汉军10万征西先零、封养、牢姐等诸羌(牧驻今湟源、海晏、共和县),结果羌人战败,大部被归降,还有一些羌人“去湟中、依盐池左右”,也就是退居到青海湖西南诸地。于是河湟有许多空地,从内地迁移一部分汉族从事垦种,这是由于征战,汉民族进入青海之始。
汉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率军六万西征羌族。羌族被平定后,赵充国便向汉宣帝三上“屯田奏”,奏文大意是:从临羌(今湟源东)到浩门(今民和)一带,已开垦和未开垦土地有二千顷以上,留步兵一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各要塞处垦田。同时对湟水流域交通进行整修,从湟峡(西宁小峡)经过丹地(今湟源)到青海湖地区,沿途修路架桥七十余处。这是由于原来征战的将士留下来屯田,成为青海汉民族之始。
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派中郎将平宪等人,携重金到卑禾羌海(今海晏),下辖四城。西海郡设立,人口稀少,于是又增新法令“犯者徙之西海”,从此犯者人口以千、万记数,这是由于充军成为青海汉民族之始。然而随着“五胡乱华”的开始,汉民族或内迁,或被同化,南北朝后即无踪迹了。隋炀帝西巡后,又曾“发天下轻罪徙居之”,然而很快便退出了。
河湟地区属陇西,为金城、西平等郡,包括临羌(今湟源)、安夷(今平安)、破羌(今乐都)、允吾(今民和)。全面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和治理。特别是汉代,为了控制匈奴南下,在河湟地区大肆推行屯兵制,以屯田开发资助军饷,以养马设厂为军需所用,于是从内地征调大批汉人丁男戊卒,大军万人,小军千人,屯田牧耕,烽戊逻卒,万里相继,以却强敌。当时政府在西北的牧苑马厂最多达以36所,因罪遣送放牧的官奴罪犯动辄达到数万人之多,马匹数量最多高达40多万匹。军队屯田的范围不仅扩展到河湟地区、河西走廊,远到河源腹地、新疆,甚至到今天的中亚一带。不仅防止了匈奴对汉朝西北边境的侵犯,也大大推动了河湟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青海地区汉羌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后来汉朝设立“西海郡”,“徙者数千”又打通了与西域各国的通道,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出现了与西域通商的“青海道”,进一步促进了西域各国与青海及内地的经济、文化、商旅往来。
吐谷浑时期是青海地区发生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时间大约在两晋时期即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年―公元289年)。吐谷浑原是东北鲜卑族的一支,后迁徙至河套地区,20年后晋永嘉之末(公元313年)西晋发生混乱,吐谷浑族趁机率众西行,到了�罕、甘松地区,即今甘南(四川北部)一带。此后跨过洮河,西到白兰即今青海都兰、巴隆一带。北至青海湖,以至南达四川西北部。他们在这一地区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吐谷浑在青海一带建立了长达三百多年之久的吐谷浑国,这也是青海地区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民族政权。吐谷浑时期,除鲜卑族外,还有羌族、氐族、匈奴、高车、契骨、柔然、契丹、女国、象雄、吐蕃、突厥、西域胡人和汉人。这些语言不同、族属不一的氏族部落,经过三百多年漫长的历程,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为青海民族的历史形成奠定了新的基础。学术界一直认为今天青海的土族,其始祖即当时的吐谷浑族。
这一时期青海地区另一支大的民族迁徙是党项族的迁移。党项本属羌族一支,世居古析支(今青海东南部河曲一带)。吐谷浑占据青海后,一部分党项族为吐蕃和吐谷浑所融合,另一部分融合部分汉人、回鹘人向陕、甘、宁地区内迁,到了今甘肃庆阳、陕北地区和宁夏中宁、固原一带。吐蕃强盛后击败吐谷浑,青海部分党项族再次东迁,主要向贺兰山以东地区迁徙,并进入河套地区,有一部分寄居在河西走廊一带,与当地民族进行了新的融合。
唐代吐蕃与中原关系的发展促进了青海地区民族第三次大融合。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在青藏高原崛起,统一当地诸羌,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国。
吐蕃的兴起给唐朝边境带来了很大威胁,双方发生过大非川、大良川、石堡城等多次大战,最终达成了《唐蕃会盟》,通过和亲政策,建立了甥舅关系。唐蕃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双方的经济贸易和往来,在今日月山设立第一个茶马互市,从此内地工匠、工艺人又同藏人通婚,为青海地区多民族的融合谱写了新的篇章。
元明清时代蒙古族的扩张形成了青海地区第四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宋宁宗元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先后几次对外扩张,西征欧亚,占领了中亚、西亚的广袤土地。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青海藏区和西藏均为蒙古统治,蒙古人开始迁入青海,设有西宁州,包括乐州和廓州(今乐都、化隆)。原来各藏族部落变成了蒙古王爷的封地,青海各地设立了蒙军的台站栈道,各哨卡都由蒙古军人驻守。青海今天藏区许多蒙语地名,诸如“那拉撒拉”、“恰卜恰”、“若兰布拉”、“丹噶尔”、“哈拉库图”、
柴达木、德令哈、希里沟等,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遗迹。到明清两代,蒙古族又有亦不剌、卜儿孩、俺答汗、却图汗、顾始汗诸部西入几次向青海的迁徙,直到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罗卜藏丹津叛乱平息后,清政府在《青海善后事宜》中才正式确定了蒙古族两翼二十九族青海的属地范围,核定了青海蒙古族的正式封号,这就是形成今天青海蒙古族的历史基础。蒙古族进人青海,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领地,许多地方的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已与青海当地藏族结合为兄弟一家。
另外,早期藏文史籍一直称蒙古民族为“霍尔”,并云“地在西夏之北”,直到明清,藏族才分称蒙古族为“索布”(阻卜)、土族为“霍尔”。有专家认为,霍尔是“早期对吐谷浑故地的一些非汉人的泛称。”在今青海东部和广大藏族地区有许多与霍尔有关的地名。近代,西藏藏北草原上的牧民也被称为“霍尔”,有“霍尔三十九族”之说;今四川甘孜州所属的道孚、卢霍、朱倭、甘孜、东谷五个地区总称为“霍尔五地”,可见,霍尔曾是青藏高原上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部族,这些成为现代藏族的霍尔人必与蒙古人有关,但也不能否认与古老吐谷浑人的渊源关系。
在蒙古西征的漫长岁月中,蒙古人还以签军的形式将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徒带回中原内地,并在甘、宁、青、滇等地予以安置。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于是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境内,或以军队形式令其屯田自力,或与汉人杂居以定归属,逐步形成了甘青等地的回族聚居地带。这是蒙古西征之后西北地区又一次大的民族融合,也是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又一次历史发端。
明代是汉族迁居河湟并取得较大成就的时期,也是青海历史上第五次民族迁徙和交流。从明初开始,汉民族成为青海多民族格局的一支重要的主体民族,一直繁衍发展到了现在。青海邑人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很有才华,深受宠爱,但有一点不合时尚的缺憾――脚大,因此人们当面尊称为“马皇后”,背后直呼“马大脚”。有一年南京珠玑巷(又说竹子巷或珠丝巷)的市民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男扮女装骑马戏闹者,被佞臣瞧见,谗言于朱元璋:“男扮女装者,女貌大脚,倒骑在马上,手舞足蹈。”朱元璋一听火冒三丈,这不是暗喻我朱家天下倒行逆施吗!孰可忍,士不可忍!回到宫中立令将珠玑巷居民围而杀光。就在这时,马皇后劝言:“爱民如子,仁德宽厚,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兴,天下兴则社稷固。”朱元璋一听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下令全部发配塞外,撵到了青海。这个传说与《纲鉴总论・广注明朝杀京民条》的注述:“帝(太祖)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日:‘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妇马(皇)后脚大也,乃杀京民之不安本分者”的记载相吻合。
又据湟源县大华乡的池汗村和塔湾乡的塔湾、崖根、红土湾、后庄、河南、阿家图村,申中乡的申中、韭菜沟村,波航乡的纳隆村,城郊乡的河拉台、纳隆口等五乡十一村1704户家族宗谱的调查(1985年),其中有1413户、6651人的祖籍在南京江淮一带,系明洪武、浙江、天启年间被充军、移民而来的。
清代入居青海的汉族祖籍,主要是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等地。其中屯边诸多来自江浙、皖、鄂等地,做生意者多数来自晋、陕等地。
汉民族的大量迁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民族成分,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畜牧业的开发起过重要作用,也在文化上对其他民族产生过重要影响。
⑦ 北川羌族博物馆作文八百字观后感。
北川羌城旅游区
北川羌城旅游区由中国羌城——永昌、“5·12”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新县城景观轴(巴拿恰商业步行街、禹王桥、抗震纪念园)、吉娜羌寨等高品质旅游景点组成,总面积6.01平方公里。“5·12”特大地震纪念馆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全国最大、最全面纪念“5·12”地震事件的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展示羌族历史文化的民俗博物馆,是中国民俗博物馆北川分馆,也是中国最大的羌族民俗博物馆,被誉为“中国羌族第一馆”;巴拿恰商业街是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特色步行街;吉娜羌寨是羌族文化体验观光地,也是羌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
药王谷
药王谷旅游度假区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山地旅游度假区,也是5.12地震 后四川省内首家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新建的旅游景区。位于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药王山上,行政区划上属北川县桂溪乡林峰村,度假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药王谷所在区域盛产中药材,山林遍生百年药树,相传中华医药始祖歧伯(据史考歧伯乃四川绵阳人)和药王孙思邈都曾长住此山采药治病,山上居民一直有供奉药王菩萨的习俗,药王谷因此得名。药王谷可进入性良好,交通区位具有优势,紧靠九环东线(江油~平武),距李白故里江油市23公里,距绵阳市64公里,距成都市166公里。景区内遍生百年药树,有3000亩药林和40亩中医植物园。
⑧ 羌族的民风民俗
1、服饰
羌族人民的服饰朴素、美观而具特色。古代羌族多着皮制、毛制衣装。明代以来纺织业发达起来,则较多以麻布衣服取代皮、毛装。解放后至今,服饰的面料更加多样化。男子喜包青色头帕,冬季有的还喜带狐皮帽,穿麻、棉、绸、毛面料的长衫,有的长衫饰有花边。外套为无袖的羊皮或毛、棉制皮褂,可以防寒、遮雨、垫坐,且适于劳动。
2、婚姻家庭
羌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入赘,还有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篼篼亲等。其他还有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内返居娘家、兄死弟纳其嫂、弟死兄娶弟妇等遗俗。解放后,特别是现在,婚姻方面的一些落后习俗已得到改变。
3、丧葬文化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火葬是其传统葬俗,每个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坟场,用石砌围圈,往往有碑记载姓氏与开始设立坟场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岁以上正常病故,认为是寿终归天,要唱丧歌,举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遗嘱是否选择火葬的。凶死或传染病死者则必须火葬。婴儿死后装小木棺置于岩洞为岩葬。也有的死婴装棺放入河水中飘走称为水葬。
4、饮食待客
羌家好客尚礼,家中来客,全家热情相迎,问寒问暖。远客临门,立即备酒饭茶招待,并献敬酒歌。客人进房要让座于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客人谈话,不能随意打断。晚上睡觉,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于客人先。早上起床,要向长辈、老人和客人问安。有客人和长辈及老人在场不准翘腿而坐。坐火塘四周,男女、宾主有别。任何人不得把脚放到火塘上面。
5、特产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现在中国官方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等地,人口大约有三十万左右余人,特产与四川大部分地区相同,口味偏重麻辣。
6、民居
一般都住寨子坪村。丹青水磨,秀美山川,在老人村、寨子坪村、黑土坡、刘家沟也以民族歌舞和坝坝宴。
⑨ 羌族文化有什么特点
住房建筑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庄房、索桥和栈道最为有名。碉楼:用石块、石片以稠米浆制的胶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可达十三四层,高至十余丈,经久不损。从功能上分,有用于警戒的“哨碉”和用于实战防御的“战碉”。至今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还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楼。庄房:这是羌族人对自己住房的称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层楼高。第一层用于养家畜;第二层是“咪达屋”和居室,“眯达屋”就是羌家火塘,相当于汉族的厅堂,火塘上方为供祀;第三层是储藏“猪镖”腊肉的地方;第四层是堆放粮食、杂品的贮藏室;第五层是一个小平台和祭台,叫“若基格”,是供奉“阿爸木比塔”(白石神)和朝拜神灵的地方。屋顶是晒坝,用来晒粮食,同时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秘、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县桃坪羌寨,被喻为是“神秘的东方古堡”。
匠心独云的羌寨与碉楼建筑
羌寨多建于高半山上,由几户到一二百户聚寨而居。寨中一般都建有碉楼。羌寨碉楼有古老的历史,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的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的所谓“邛笼”即今羌语碉楼之意。
羌族山寨选址考究,几乎都在高半山地势险要地带,向阳背风,地基坚固,不受山洪危害,砍柴取水方便,离耕地近的地方集中建房。每一座房屋院落都在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平地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变化的特点,沿着等高线布局,分台筑室,成长条形排列。房与房、户与户紧密相连,纵横交错的巷道作为全寨的交通之用和与各家各户的大门紧密相连。巷道一般很狭窄,有的1—2米宽,有的只能容二人擦身而过。整个羌寨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较大的羌寨,包括碉楼建筑,犹如一处结构严谨、构造复杂的古城堡。
房屋建筑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羌锋、羊龙山寨,以块石、片石加黄泥砌成。萝卜寨、布瓦山寨以黄泥夯筑或二者兼用构成。
住房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平顶房,整体成梯形,后墙和房屋上部高于前半部。下层圈养牲畜,通院门,中层住人,顶层作堆放谷物等用,上层房背小楼顶供白石神。居住安排方式是人在牲畜之上,神在人之上的习俗信仰。
羌寨供水可以流遍全寨,有向每家供水的水道。进水口建在寨子最高处,引渠水或泉水,水口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般利用水的天然冲力自然分水。水道一般在巷道旁修,渠道下用石板盖起水渠盘绕流过全寨。渠上不少地方开有天窗,为各家取水、洗涤之处,羌锋、桃坪羌寨最为典型。这种取水方式构思巧妙科学,研究水利的专家慨叹为羌族水文化。
服饰
建国前,羌族衣着以“麻布衫”和“毪衫”为普遍。用自产的大麻(俗称火麻)剥皮纺成线,再织成布,用木灰加水煮,加以漂白。“毪衫”是用牛、羊毛纺成细线,织成毪布缝制而成。此外,还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猎的岩羊、盘羊、山驴等皮缝制而成,短而无袖,套在麻布衫上,经久耐用,美观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羌族男子喜欢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穿自制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阴丹蓝布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袄,腰束挑花织带。在临近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还喜欢留长发,缠成丝线编成辫子饶成发髻于脑后。羌族妇女喜欢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衣服一般都有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银饰图案,腰系绣花带,足穿钩尖绣花鞋,喜欢带特大的耳环和圈子、毡子、银牌等饰物。最著名的是巧夺天工的“刺绣”,已成为九环线上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羌族服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独具民族特色的云云鞋、绣花鞋、尖尖鞋、绣花圈腰以及传统皮褂等至今仍常见。
饮食习俗:
羌族也喜欢喝自己酿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制的“腊猪膘”,也是馈赠客人的好礼。逢年过节全寨人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着鲜美的咂酒,唱山歌,跳锅庄,气氛热闹非凡。
婚姻
羌族婚俗礼节比较繁琐,各羌区婚俗都大同小异。婚姻程序有以下十一项。1、订亲:父母为子求亲,先请“红爷”(注:媒人)带上两瓶酒以及点心之类去谈亲,女方父母同意时会接待“红爷”,否则退礼婉谢。若同意,男家遣“红爷”带上两斤猪肉,两瓶酒到女家吃“许口酒”。此时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定吃“订婚酒”日期。2、订婚酒按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备肉和青稞酒一坛,女家请房族到齐后,由“释比”(注:端公)向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响坛酒”。3、婚期酒,男家认为该办喜事了,又请“红爷”带上礼物去女家转告,女家一般会同意,若女家经济困难,与男家协商资助,认可后,即吃“插花酒”。4、报期酒:男家请“释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择期后,用红纸封着交给“红爷”,并备上酒肉和彩礼布,前往女家报期,请房族及四大门亲,说明男家婚礼准备情况,女家多少人送亲等。5、婚前准备:男方要请寨内亲房、邻里帮助,明确分工。所有帮忙者在婚前一天请去“搭棚”,吃“搭棚子酒”。6、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时,此日吃花夜酒的亲朋邻里和房族给女家挂礼或给新娘丢拜钱、物,新娘在神龛前边哭边拜。7、发亲:此时大家都很激动,唢呐不断吹着“留恋调”,新娘与母、姑、嫂、友哭成一团。8、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纳察堂”(白石神前拜天神、羌祖)、拜“五谷堂”(拜升或斗内装的青稞)外,多与汉俗大同小异。9、上礼安席:拜完堂后,新娘拜礼敬烟给众客人。10、男女家都要在各家正宴第二天,谢客、谢相帮执事,男方还要谢“红”、谢“唢呐”。11、回门:第三日新郎携新娘带上礼品到岳父家回门。这种婚俗一直沿用,基于程序在聚居处的不同少有变化。
丧葬
羌人的火葬习俗是源远流长的。古籍载“羌人死,燔而扬其灰”,“人死无椁棺,贵贱皆焚一所”,“死则焚尸”。对火葬习俗有多种传说,一说为羌祖燃比娃是一毛人,与天神之女木吉珠相爱,天神怒,罚其烧火,想烧死他,燃比娃经天火烧后去毛变俊;一说为羌祖上天偷火种几次被捉。后用白石藏火下凡;一说。人死后火焚会烧掉生前罪孽,尽快投生等。
节日
羌历年是羌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均举行庆典,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过到十月初十。十月初一这天,县内各羌寨都要还愿敬神,“释比”在八月起就忌觜(忌吃葱、蒜类)为祭祀作准备,祭祀则以羊、猪、鸡为主,告请神灵来领会。全寨人都要在这天到山神处祭祀,祈求来年五谷奉登,人丁兴旺,六畜满圈。全寨人还要在“释比”率领下,敬寨盘业主。祭祀完毕后,共喝咂酒、吃肉、跳锅庄。节日期间,羌人还要相互迎请,送礼走亲戚。
羌族多神信仰
古时羌民生产力低下,科技知识贫乏,无法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而产生“多神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动植物山、石、水、土、日、月、星、辰、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都是有“灵”的,没有“灵”的东西就不能来到这个世界。羌人迁徙到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常遇到气候多变:旱、涝、雹、洪、风;地质多变:崩、塌、垮、陷裂;其它诸害:病、疫、瘟、虫;加之猛兽禽危害,认为“神”才能管理、控驭这些灾害,人们只有“敬神”才能消灾灭祸。羌区宗教虽受佛、道、喇嘛教的影响,但仍保留着原始“图腾”的内核,停留在多神崇拜的阶段,把与人密切相关的物都尊崇为神。各种神各管各的执事,因受地域环境影响,各地神的名称、祭拜不同。一致的是均崇敬天神“木比塔”,诸神均由“白石神”为代表。
羌人崇拜的神有①自然神有:天神、太阳神、月亮神、星星神(俗称“星宿”)、山神(每座山都有神名)、水神(有井、溪河、江)、火神(电闪、磷火)、龙神(雨、雪)、雷神、田神、土地神(有家神、青苗、长生等)、道路神、石神(白石、峻岩)等等。②动植物神有:六畜神(马、牛、羊、鸡、犬、猪)、树神、五谷神等。③部落地域神:地盘业祖神、寨神。④家神、祖先神、男女祖先神、男女保护神、房神、圈神、门神、灶神、角角神、仓神、火塘神、媳妇神等。⑤劳动工艺之神:石匠神、铁匠神、木匠神、巧神(智慧神)等。还有观音、如来、老君、玉皇、关圣、川主、地母、娘娘、平正王、乩仙、罗汉等。羌人自己尊崇的神都有出自和神话传说,是与所从事的各种生产和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以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联的,认为这些神能支配民族兴衰、人畜安全、五谷丰收。
羌族祭山会
“祭山会”又名“山王会”、“山神会”、“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还原会”,是羌族保留至今的传统祭会。是祈祷天、地、人间诸神,保佑羌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森林茂盛、地方太平、百事顺遂的大典。绵虒、龙溪、雁门等地因各农事季节不同,祭祀日期同,但多在春、秋二季。龙溪、绵虒在农历八月初举行,雁门在四月举行。祭会大多以一村一寨为单位,举行前,过去一般都由会首轮流担任筹备,会首要约请几位得力助手协助。
⑩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这个民族也是非常的闻名,同时这个种族的话主要聚集在四川西部的茂汶,同时还分散在多地,像什么黑水啊,理县啊,这些都有,在历史上的话也是以养羊为著称,所以说,是与羊有关的一个民族,至今为止呢,还有着一些非常奇特的民族风俗,像什么供奉神羊啊,还有一些敬老方面,做的都是非常的不错。
还有就是当地人也是有着一些禁忌的存在,比如说,如果家中有病人的时候,都会在门上挂上一些红纸条,这个时候外人就不能够到自己的家中拜访。还有不能够坐门槛还有楼梯。不能够倒扣酒杯,还有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够将筷子横在碗上,总之,这个羌族的话,直到如今还有着非常多有趣的民族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