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伊朗电影 《乌龟也会飞》 下载链接
去 狗狗 啊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4%B9%8C%E9%BE%9F%E4%B9%9F%E4%BC%9A%E9%A3%9E&id=1
抱歉啊,狗狗上的那个资源不能下,我在帮你找找
Ⅱ 求一部伊朗电影的名称
是不是伊朗电影《黑板》
Ⅲ 求一部伊朗的电影~~急啊~
□ 影片原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 影片译名: 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 导 演: 马吉德 马吉迪 (Majid Majidi)
□ 电影类型: 剧 情 片
□ 主要演员: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849/
□IMDB Rating: 7.5/10 (1,151 votes)
小哈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哈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后来,哈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在比赛中,哈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哈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哈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哈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而此时,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况下,这部电影都被当作一部儿童电影来看待,这是一种误读。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但是这种分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其完美动人。
最感人的是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哈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在哈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哈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热爱,对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应有的聪明机智,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大胆地把失望留给哈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哈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哈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摩。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在哈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使你有时产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的幻觉。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而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无疑都是一种启迪。
当然,电影的成功更离不开扮演哈里的小演员的出色表现。他的那双丰富的大眼睛俨然已经成为伊朗电影的一个经典性标志。
关于这部电影的获奖情况并不清楚,但这并不影响我把它作为世界一流的电影来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骄傲地对好莱坞电影说:对于真正的电影来说,那些炫目的特技实在不算什么。
Ⅳ 伊朗有哪些好看的电影
时光网评分最高的20部伊朗电影
1.《柳树之歌》Beed-o baad (2000) 8.8分
2.《天堂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 (1997) 8.7分
3.《生命在继续》And Life Goes on... (1991) 8.7分
4.《十段生命的律动》Ten (2002) 8.6分
5.《鞑靼人的荒漠》Il Deserto Dei Tartari (1976) 8.7分
6.《一次别离》A Separation (2011) 8.6分
7.《天堂的颜色》Color of Paradise (1999) 8.5分
8.《特写》Nema-ye Nazdik (1990) 8.5分
9.《乌龟也会飞》Turtles Can Fly (2004) 8.5分
10.《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1987) 8.4分
11.《九一一事件薄》11'09''01 - September 11 (2002) 8.4分
12.《坎大哈》Safar e Ghandehar (2001) 8.4分
13.《父亲》Pedar (1996) 8.5分
14.《巴伦》Baran (2001) 8.3分
15.《随风而逝》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8.2分
16.《樱桃的滋味》Smak wisni (1997) 8.3分
17.《醉马时刻》A Time for Drunken Horses (2000) 8.3分
18.《十段生命的共振》10 on Ten (2004) 8.3分
19.《航向幸福的旅程》Tickets (2005) 8.3分
20.《麻雀之歌》Avaze gonjeshk-ha (2008) 8.3分
Mtime时光网里有更具体的电影内容、信息
Ⅳ 跪求伊朗电影乌龟也会飞的百度资源
我觉得这信息有点假,既然在伊朗进口大量优价石油,但是我国汽油,柴油都在一次次上涨,这是利国利民吗?是一种坑害手段吧!
Ⅵ 请高手推荐伊朗经典电影
一、《生命的圆圈》(七女性)/Dayereh;Circle,The(伊朗/意大利2000)第五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七个都市边缘伊朗女性的梦想在街头交错、传递,从白天到黑夜,恐惧、失落、到漠然接受。她们每天的际遇,正是她们一生命运的缩影。Solmaz刚经历完生产的人生大痛,却不知即将面对的是更残酷的身心重击,老母在产房外焦急地再三确定,无奈再怎么问,也改变不了生下女婴的事实。公婆、丈夫的失望,或许会让这对母女眼前触手可及的幸福,在转瞬间消逝。Arezou早上才出狱,一直表现得强悍勇敢的她,拚命地到处筹措旅费,然而最后,她却胆怯了,只因不敢面对再一次的失望,而放弃天堂与新生活。Nargess正值18岁花样年华的她早上刚出狱,她想回到天堂般的家乡,还为那儿的男友买了件新潮的衬衫。但是没有男人陪伴的她,根本寸步难行,连搭上巴士都是遥远的奢望。Pari逃出了监狱,躲回家中,却被她愤怒的哥哥无情地驱逐。她怀了男友的孩子,只是男友也犯了罪,遭到处决,因此她想找一位医师帮她堕胎,但没有男人何其困难,连要在旅馆住宿都不可能。莫妮耶出狱后,她发现了丈夫娶了第二个老婆,而久未见面的小孩也疏远了。但她仍然知足,并乐于回报曾帮助她的人。艾儿罕出狱后,摆脱了过往的记忆,在医院当一名快乐的护士,并成为一位巴基斯坦籍医师的未婚妻。但代价却是永远不能再与家人旧相识见面,也不敢与未婚夫回家见公婆。……
二、《醉马时刻》/Zamani Baraye Masti Asbha(法国,伊朗 2000)
导演:哥巴第Bahman Ghobad 主演:Ayoub Ahmadi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在天寒地冻的两伊边界,一群库德族人过着奔波劳苦的日子。12岁的阿佑是家里五个孩子的支柱,当爸爸误触地雷身亡后,他必须开始负担全家家计。然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跟大部分当地小孩一样:冒险往来国界走私货物赚钱。 只是在这条漫漫走私
路上,处处有地雷、偶有埋伏打劫、甚至冷到连运货的骡子,都得喝过酒才走得动,阿佑要攒钱攒到何时,才能替罹患绝症的侏儒哥哥开刀治病?
三、《黑板》/Takhte Siah(伊朗,意大利,日本 2000)
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主演:哥巴第、贝哈德.贾法里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四、《天堂的颜色》/Color of Paradise,The;Rang-e khoda(伊朗1999)
就读于盲人学校的男童墨曼,满心期待父亲来带他回家度暑假。然而父亲却很想摆脱瞎眼的儿子,然后自己再追求第二春。父亲免为其难把墨曼带回偏远的故乡,正常的乡村小学让他这个盲童去上课让他高兴半天。然而父亲找到了一名瞎眼木匠将墨曼收为学徒。
此事令奶奶伤心失望而出走,虽被父亲带回,却已感染风寒而一病不起。本来已答应婚嫁的女家以“婚事不吉利”为由退回嫁妆,令父亲失声痛哭。最后,父亲决定到木匠处领回墨曼,途中却遇急流将木桥冲断……
五、《苹果》 / Apple, The;Pomme, La;Sib(伊朗,法国 1998)
六、《谁能带我回家》/Ayneh;Mirror, The(伊朗 1997)
导演:杰法.派纳喜
主演:米娜.穆罕默德.汉妮、纳塞.奥墨尼 / Naser Omuni
伊朗导演杰法.派纳喜以《白气球》成名,之后又凭《生命的圆圈》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本片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部特色作品,将剧情片的“虚构”和纪录片的“写实”之间的界限打破,成为一部虚实相间的有趣电影。主角是一名小学女生米娜.穆罕默德.汉妮,她因为等不到母亲来接她下课,便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她先坐上校方人员的摩托车,后来又转乘公共汽车,不料坐到一半竟然发脾气说:“我不拍了!”随即拿掉道具用的石膏手下车而去。拍片工作人员无法劝服米娜,导演急中生智,叫摄影人员尾随拍摄她一路回家的真实状况。由于拍片用的麦克风仍挂在米娜身上没取下来,因此音画之间便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效果。
七、《小鞋子》(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 The;Bacheha-Ye aseman(伊朗 1997)
导演 马吉德.马吉迪
伊朗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在《天堂的颜色》之前执导的代表作,标志着儿童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尤其适合父母子女一齐观赏,因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主角是贫家小孩阿里,因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丢了,为了体谅父亲无力添购新鞋,于是央求妹妹跟他轮流穿着他的旧球鞋去上学,后来他发现参加跑步比赛的季军可以获得一双新球鞋作奖品,于是出尽办法参赛,并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却跑了个第一。本片藉着一个简单故事将儿童世界的纯真可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导演技法圆熟,细节铺陈深具趣味性,赛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赏。
八、《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A(伊朗 1997)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主演:霍马尤恩.伊尔沙迪
第五十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九、《编织爱情的姑娘》/Gabbeh(法国,伊朗 1996)
导演 莫森.马克马尔巴夫
第九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十、《白气球》/White Balloon, the(伊朗 1995)
导演:杰法.派纳喜 主演:爱达.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费
第八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
伊朗导演新秀杰法.派纳喜出色的儿童电影,曾获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小女孩爱达.摩哈玛卡哈尼有十分讨人喜欢的演出。她在新年期间,苦苦要求母亲答应她去买一条大金鱼,母亲被她烦得没办法只好应允。不料女孩在途中竟然弄丢了妈妈给她买鱼的钞票,她焦急万分沿路寻找,终于发现钞票掉在一家商店前的水沟中,但她却无法将钱取出而干着急。就是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件,在编导的生花妙笔下发展成一段大城市的小插曲,有趣的童言童语自始至终洋溢而出,足以洗涤人们为俗务所蔽的心灵。假如你已看过阿巴斯导演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不妨将本片比较一下,看看那部影片更有趣?
十一、《橄榄树下的情人》 (伊朗 1994)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伊朗大导演阿巴斯的深情之作,仍然采取他一贯的纪实电影风格,描述一段小人物的爱情插曲。男主角是一位年轻的砖匠哈山,他在阿巴斯率领外景队前来该村拍摄影片《生生长流》时,获得在影片中演出的机会。在片中饰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
暗恋已久而求婚失败的女孩。于是哈山藉拍戏之便假戏真做地向塔荷莉表达爱意,但并没有得到她的明确回应。最后在拍片完毕曲终人散时,哈山跑过一大片的橄榄树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俩能否有情人终成眷属?导演让观众自己去诠释。本片的幽默趣味不及《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阿氏执导的儿童片,但却有另一种成人世界的生命感怀。
十二、《手足情深》/Bak(伊朗1992)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Majid Majidi
本片是《天堂的孩子》导演马吉德.马吉迪的处女作。原名《巴都客》,指的是伊朗东南部邻近巴基斯坦边界的一批走私客。这批可怜人有老有少,每天顶着烈日风沙和被军警追捕的危险,象野狗般在荒凉的沙漠上流窜。十岁出头的男孩佳发,正是其中的一位可怜人。佳发因为父亲挖井暴毙,跟妹妹佳玛在流浪途中被人口贩子诱骗。佳发被卖给走私贩阿布多拉,佳玛则卖给阿拉伯人。在佳发的小小心灵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心愿是将佳玛找到兄妹团圆。为了达到心愿,佳发过了一段典型的苦儿流浪记生活。编导将过程处理得相当有通俗剧曲折煽情的味道,伊朗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在佳发的遭遇中清楚有力地反映了出来。其中,阿拉伯学校的校长竟然为虎作伥参予贩卖女童的行为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安排。在镜头的运用和气氛经营上,本片略显粗疏,显然不及导演广受好评的近作那么圆润自然,不过,男主角坚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手足之情,却着实令人感动。
十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伊朗 1987)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十四、《石头花园》/ Baghe sangui(伊朗 1976)
第二十六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熊奖
十五、 《静谧的生活》/Still Life(伊朗 1974)
第二十四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熊奖
Ⅶ 求两部伊朗电影的影评
http://www.avfan.cn/movie/ShowNews.asp?table=t_moivecomment&Id=953
影评:《橄榄树下的情人》--伊朗原野上的陷阱
(2005-07-09)作者:菲林橙子
这样朴白单纯的电影,在伊朗就是有人排队买票去看,不知道阿巴斯选演员的时候,有没有利用网站去搜索。反正片中的女演员---蓝布裹头的德里兰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特写,如果张艺谋这样拍《幸福时光》,那些大小媒体要伤心死了,因为他们将找不到一张合适剧照让观众先睹巩利第三章子怡第二的风采。美丽的脸庞,情人间火热的亲吻,怀着对美妙片名的憧憬来看,幻想要烟飞云灭了,因为这些根本没有。
罗兰·巴尔特曾写过一本关于照片的书《明室:论摄影》,他认为,照片所吸引他的,往往不是照片所展示的可以交流和象征的"知性空间"(studium),而是它让之感到莫名震撼的局部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称之为"刺点"(punctum)。
阿巴斯的"刺点"在哪里?
情节:
《春风吹又生》摄制组在伊朗当地选演员拍戏,有点"戏中戏"的意思。开头即是片中的导演直视镜头,直楞楞地说:我是导演,现在我要就地选演员。随后走到背后的一群等待的女孩子中,每个人都包裹着重重的深蓝头巾,脸孔模糊。镜头摇啊摇,一直到那个女主角德里兰出现,镜头也未在她身上过久停留,倒是她和导演的对话给人印象深刻,那么多个期待的女孩中,只有她质问:为什么你拍的东西没有在电视台播放?后来她的奶奶也说,这是个很"硬头"的女孩,从小固执。德里兰被选中了,她的父母在大地震中死去了,她还在读书。导演认为她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但是配戏时发现她拒绝和男演员--当地的泥瓦匠荷辛说话。
荷辛原来一直向德里兰求婚,因为他是个文盲,没有自己的房子,早被德的父母家人一再拒绝了。荷还是不死心,想和德里兰说句话,问问她自己的意思,这个固执的女孩却从未开口。
德里兰终于和荷辛对台词了,但摄影机一停,她又紧闭双唇。荷辛将德开口和他说话视为打开两人关系的一扇门,却一再失望。
场景:
有一半的戏是在路上,在开着的汽车上,开头一段非常长的镜头是导演助理舒太开车去接演员,先接到了男演员,在去女演员家的路上,是长长的一段路,机位一直停在车的前面,只听到两人的对话,画面是晨雾未散的绿色原野,大片大片的灰色丛林,褐色的绵羊。这段之长让我想起宁瀛《民警故事》开头骑车去派出所的那一长路,就是颇有纪录片的意味。
影片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在拍摄现场,一是离开或要去拍摄现场的路上。阿巴斯很擅长用画外音,画面和声音制造了两个空间,汽车侧面的反光镜也得到很好利用,有一次导演和荷辛坐车回家,路上遇到一群迁徙的妇女,停车让她们上车,反光镜里折射出她们欣喜上车的情景。平淡中制造情趣,很欣赏阿巴斯的这个特长,舒太驶车在路上,车窗映出外面浣浣绿树,车突然停下,往后略倒,车窗映出两个小男孩的生动的脸,手上捧一盆鲜红的花。原来画面是静的,深色的树,黑色包裹的舒太冰冷静默的脸,突然冲进(那效果很象是冲进来)画面的红花笑脸。从冰到艳,镜头之间因此有了激情。
风景:
车行路上,一路淘尽伊朗的风土物貌。运砖车的工人抱怨"从外省来,做牛做马,才仅够养活妻儿。"另外是意外的那几个搭车的外省妇女,"放弃树木、稻田、乌蝇,为了来到这里""没有地址,什么都没有,就住在树的后面"。
茫茫的绿色原野,对的山川大喊:你好!这是向居住在这里的灵魂问好,这是导演告诉摄影师的话。两人站在丛林之中,风吹过,山林无语。《情书》上博子也在山谷中向死去的藤井树问候,在人与自然的应和之中,生命如水流动。
伊朗人互相之间是这样问候的:你好吗?/我很好,有心。
现场:
有两段戏(戏中戏)是反复拍摄的,《春风吹又生》的两个场景,一是因为德里兰拒绝和荷辛说话,所以拍了好几条。另外一个镜头是荷辛和德里兰扮演一对于大地震后第二天结婚的小夫妻,这段非常有意思。开拍时德里兰依着台词和"丈夫"说话,荷辛问"妻子"白袜子在哪,"妻子"告诉了"丈夫"。云遮住了太阳,停拍。荷辛隔着一扇门的距离向看书的德里兰说,结婚以后我会继续让你读书,不会让你这样的(即让她为他做琐碎家务)"德里兰你要是愿意,就翻一下手里的书吧。"德里兰欲翻不翻,太阳确在这个不该出来的时候出来了。
德里兰扮演的"妻子"在把丈夫的包丢给他的时候,始终不肯按台词说"荷辛先生,你拉了这个"只是说"荷辛",重复拍了五条都是如此。最后荷辛跑到导演身边,"导演,我们这里有的地方的风俗便是如此,妻子不用管丈夫叫先生",这条便过。
荷辛知道固执的女孩不肯用妻子称呼丈夫的叫法,便帮她搪塞过去。
拍摄拍片现场的片段做得很质朴,摄影机用布捆上,看拍片的孩子用细线拦在外头。拍片的间隙,大家喝茶,和孩子聊天。
面孔和身影;
女孩的语言极少,正面的镜头也少。印象深的是在坟场,她温柔痛楚的眼神一掠,就因为一看,荷辛后来一直跟着她了。拍得更多的倒是荷辛那张脸,朴实的,微胖的圆脸。很深情的眼睛和蓬乱的卷发。他的话很多,对导演说他对女孩痛苦而欲罢不能的感情,对德里兰诉说他的钟情"德里兰,我会在那儿开扇窗,你早晨起来打开窗,对面的高山会令你心旷神怡""我斟茶,你倒水,生命就是这样。"他的语言很抒情而幽默。在车上,导演劝他娶那个漂亮的牧民女儿"两个文盲在一起也合适"。他不要,"一定要找个有文化的,不然将来有了孩子,谁来辅导孩子做功课?"他独有一套自己的逻辑,纯朴又可爱。
阿巴斯的"刺点"不是平白显露的,是一点点出来的,通过语言,通过人物的平实交往,一点点的呈现,不显山露水,却让人砰然心动。好象是伊朗草原上的陷阱,无意之中掉了进去。
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尾:荷辛追着德里兰,电影已经拍完,如果不问到女孩的一句话,可能是再也没有机会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德里兰顾自走去,荷辛追在后面。镜头停在大全景,两人成为绿野上小小的白点,后面的小白点追上了前面的,过了一会,一小白点又狂奔回来。音乐起,影片结束。荷辛是得到了女孩的话,幸福地狂奔吧?影片含蓄又让人会心一笑。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60018.htm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有些事与电影无关
来源:银海--天堂影院 作者:化身为海 2002-06-26 11:04:16
闲极无聊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看电影。
阿巴斯的片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没出字幕的之前,这个画面上只有一扇斑驳的门吱吱呀呀的响着。
然后就出现了一张张淡黄色的面孔,轮廓很深的五官,尤其是那一双双眼睛,仿佛隐藏着他们的灵魂。
整个故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阿默拿错了同桌加尔马扎的练习簿,如果在明天早上之前不能还给他的话,加尔马扎就会被严厉的老师“踢出学校”。
于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孩子为了自己不小心的过错固执的寻找。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茫然、无措、惊喜甚至恐惧,任何人的存在都对他的行为造成障碍,包括妈妈的责怪,爷爷的惩罚,陌生人的姓氏甚至是好心的帮助。他唯有不停的奔跑,直到不得不放弃努力。
他快要哭了,不仅是因为父亲无声的威严,还有难过。
我想要说的是,他真的很难过。
其实他可以为自己找出很多辩解的理由:我不是有意的……你的本子和我的一模一样,所以才……我找了整整一个晚上,你可以问某某某某……
这是我们现在惯有的思路。不是吗?
其实本来我是想讨论这部片子里关于阿巴斯的一些特点:比如说故事的不确定性,影像的纪实风格等等。但我放弃了。
有一些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永远的流失了,比如说童真。
孩子应该是接近上帝的人,我们只不过是一群迷失的羔羊。
Ⅷ 介绍几部伊朗的电影
人个推荐《樱桃的滋味》
http://cul.sohu.com/20050106/n223685797.shtml
15部经典伊朗电影简介,附海报
Ⅸ 请大家能推荐几部好看的伊朗电影
一、《生命的圆圈》(七女性)/Dayereh;Circle,The(伊朗/意大利2000) 01生命的圆圈 第五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七个都市边缘伊朗女性的梦想在街头交错、传递,从白天到黑夜,恐惧、失落、到漠然接受。她们每天的际遇,正是她们一生命运的缩影。Solmaz刚经历完生产的人生大痛,却不知即将面对的是更残酷的身心重击,老母在产房外焦急地再三确定,无奈再怎么问,也改变不了生下女婴的事实。公婆、丈夫的失望,或许会让这对母女眼前触手可及的幸福,在转瞬间消逝。Arezou早上才出狱,一直表现得强悍勇敢的她,拚命地到处筹措旅费,然而最后,她却胆怯了,只因不敢面对再一次的失望,而放弃天堂与新生活。Nargess正值18岁花样年华的她早上刚出狱,她想回到天堂般的家乡,还为那儿的男友买了件新潮的衬衫。但是没有男人陪伴的她,根本寸步难行,连搭上巴士都是遥远的奢望。Pari逃出了监狱,躲回家中,却被她愤怒的哥哥无情地驱逐。她怀了男友的孩子,只是男友也犯了罪,遭到处决,因此她想找一位医师帮她堕胎,但没有男人何其困难,连要在旅馆住宿都不可能。莫妮耶出狱后,她发现了丈夫娶了第二个老婆,而久未见面的小孩也疏远了。但她仍然知足,并乐于回报曾帮助她的人。艾儿罕出狱后,摆脱了过往的记忆,在医院当一名快乐的护士,并成为一位巴基斯坦籍医师的未婚妻。但代价却是永远不能再与家人旧相识见面,也不敢与未婚夫回家见公婆。…… 二、《醉马时刻》/Zamani Baraye Masti Asbha(法国,伊朗 2000) 02醉马时刻 导演:哥巴第Bahman Ghobad主演:Ayoub Ahmadi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在天寒地冻的两伊边界,一群库德族人过着奔波劳苦的日子。12岁的阿佑是家里五个孩子的支柱,当爸爸误触地雷身亡后,他必须开始负担全家家计。然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跟大部分当地小孩一样:冒险往来国界走私货物赚钱。只是在这条漫漫走私 路上,处处有地雷、偶有埋伏打劫、甚至冷到连运货的骡子,都得喝过酒才走得动,阿佑要攒钱攒到何时,才能替罹患绝症的侏儒哥哥开刀治病? 三、《黑板》/Takhte Siah(伊朗,意大利,日本 2000) 03黑板 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主演:哥巴第、贝哈德.贾法里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四、《天堂的颜色》/Color of Paradise,The;Rang-e khoda(伊朗1999) 04天堂的颜色 就读于盲人学校的男童墨曼,满心期待父亲来带他回家度暑假。然而父亲却很想摆脱瞎眼的儿子,然后自己再追求第二春。父亲免为其难把墨曼带回偏远的故乡,正常的乡村小学让他这个盲童去上课让他高兴半天。然而父亲找到了一名瞎眼木匠将墨曼收为学徒。 此事令奶奶伤心失望而出走,虽被父亲带回,却已感染风寒而一病不起。本来已答应婚嫁的女家以“婚事不吉利”为由退回嫁妆,令父亲失声痛哭。最后,父亲决定到木匠处领回墨曼,途中却遇急流将木桥冲断…… 五、《苹果》 / Apple, The;Pomme, La;Sib(伊朗,法国 1998) 六、《谁能带我回家》/Ayneh;Mirror, The(伊朗 1997) 06谁能带我回家 导演:杰法.派纳喜 主演:米娜.穆罕默德.汉妮、纳塞.奥墨尼 / Naser Omuni 伊朗导演杰法.派纳喜以《白气球》成名,之后又凭《生命的圆圈》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本片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部特色作品,将剧情片的“虚构”和纪录片的“写实”之间的界限打破,成为一部虚实相间的有趣电影。主角是一名小学女生米娜.穆罕默德.汉妮,她因为等不到母亲来接她下课,便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她先坐上校方人员的摩托车,后来又转乘公共汽车,不料坐到一半竟然发脾气说:“我不拍了!”随即拿掉道具用的石膏手下车而去。拍片工作人员无法劝服米娜,导演急中生智,叫摄影人员尾随拍摄她一路回家的真实状况。由于拍片用的麦克风仍挂在米娜身上没取下来,因此音画之间便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效果。 七、《小鞋子》(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 The;Bacheha-Ye aseman(伊朗1997) 07小鞋子 导演 马吉德.马吉迪 伊朗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在《天堂的颜色》之前执导的代表作,标志着儿童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尤其适合父母子女一齐观赏,因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主角是贫家小孩阿里,因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丢了,为了体谅父亲无力添购新鞋,于是央求妹妹跟他轮流穿着他的旧球鞋去上学,后来他发现参加跑步比赛的季军可以获得一双新球鞋作奖品,于是出尽办法参赛,并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却跑了个第一。本片藉着一个简单故事将儿童世界的纯真可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导演技法圆熟,细节铺陈深具趣味性,赛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赏。 八、《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A(伊朗 1997) 08樱桃的滋味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主演:霍马尤恩.伊尔沙迪 第五十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九、《编织爱情的姑娘》/Gabbeh(法国,伊朗 1996) 导演 莫森.马克马尔巴夫 第九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十、《白气球》/White Balloon, the(伊朗 1995) 10白气球 导演:杰法.派纳喜主演:爱达.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费 第八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 伊朗导演新秀杰法.派纳喜出色的儿童电影,曾获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小女孩爱达.摩哈玛卡哈尼有十分讨人喜欢的演出。她在新年期间,苦苦要求母亲答应她去买一条大金鱼,母亲被她烦得没办法只好应允。不料女孩在途中竟然弄丢了妈妈给她买鱼的钞票,她焦急万分沿路寻找,终于发现钞票掉在一家商店前的水沟中,但她却无法将钱取出而干着急。就是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件,在编导的生花妙笔下发展成一段大城市的小插曲,有趣的童言童语自始至终洋溢而出,足以洗涤人们为俗务所蔽的心灵。假如你已看过阿巴斯导演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不妨将本片比较一下,看看那部影片更有趣? 十一、《橄榄树下的情人》(伊朗 1994)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11橄榄树下的情人 伊朗大导演阿巴斯的深情之作,仍然采取他一贯的纪实电影风格,描述一段小人物的爱情插曲。男主角是一位年轻的砖匠哈山,他在阿巴斯率领外景队前来该村拍摄影片《生生长流》时,获得在影片中演出的机会。在片中饰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 暗恋已久而求婚失败的女孩。于是哈山藉拍戏之便假戏真做地向塔荷莉表达爱意,但并没有得到她的明确回应。最后在拍片完毕曲终人散时,哈山跑过一大片的橄榄树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俩能否有情人终成眷属?导演让观众自己去诠释。本片的幽默趣味不及《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阿氏执导的儿童片,但却有另一种成人世界的生命感怀。 十二、《手足情深》/Bak(伊朗1992)导演:马吉德.马吉迪/Majid Majidi 本片是《天堂的孩子》导演马吉德.马吉迪的处女作。原名《巴都客》,指的是伊朗东南部邻近巴基斯坦边界的一批走私客。这批可怜人有老有少,每天顶着烈日风沙和被军警追捕的危险,象野狗般在荒凉的沙漠上流窜。十岁出头的男孩佳发,正是其中的 一位可怜人。佳发因为父亲挖井暴毙,跟妹妹佳玛在流浪途中被人口贩子诱骗。佳发被卖给走私贩阿布多拉,佳玛则卖给阿拉伯人。在佳发的小小心灵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心愿是将佳玛找到兄妹团圆。为了达到心愿,佳发过了一段典型的苦儿流浪记生活。编导将过程处理得相当有通俗剧曲折煽情的味道,伊朗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在佳发的遭遇中清楚有力地反映了出来。其中,阿拉伯学校的校长竟然为虎作伥参予贩卖女童的行为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安排。在镜头的运用和气氛经营上,本片略显粗疏,显然不及导演广受好评的近作那么圆润自然,不过,男主角坚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手足之情,却着实令人感动。 十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伊朗 1987) 13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十四、《石头花园》/ Baghe sangui(伊朗 1976) 第二十六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熊奖 十五、 《静谧的生活》/Still Life(伊朗 1974) 第二十四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熊奖
Ⅹ 有没有什么好看的伊朗电影
9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