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曾国藩家风家训题材电影观后感

曾国藩家风家训题材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29 19:02:19

❶ 曾国藩家训的观后感

(在曾国藩家训里有一句名言,叫“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所谓“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讲人要有骨气,而“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要有一种情趣。那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趣”字,为什么在曾国藩的眼里会如此重要呢?他所说这种“春意思”在人生中、在家庭和事业中又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七集《养活一团春意思》。)

我们讲曾国藩家训,讲到这一讲,想一个自律勤勉的曾国藩的形象大概已经在很多人心中有了个大概的轮廓。但是,讲到这个份上,我自己反倒有一种担心了,为什么呢?我们讲了有信仰的能坚持信仰的曾国藩,讲了无一日不读书的曾国藩,讲了青年时代的曾国藩,讲了克勤克俭的曾国藩,讲了能够忍以成事、静以修身的曾国藩。但是,讲了这么多曾国藩之后,我怕在很多人心目中,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苦行僧”的形象了。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人怎么过得这么苦啊?怎么这么每天都受罪啊?就算是他有成就,那人生像这种过法那我不过,这活着多没意思啊?是不是?事实上,这就是我说的那个误解,我担心的那个误解,很多人误解很多有成就的人生只有辛苦,没有愉悦。只有含辛茹苦,没有趣味。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远看的时候觉得是这样,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这些有成就的人的人生,我们会发现真实的事情不是这样,他们和我们普通人完全一模一样。就曾国藩而言,如果说他一生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自律和自省的话,除了这个之外,一定还有一个关键词,叫什么呢?趣味。用一个字说,就是趣,有趣。其实这个人特有趣,你要是真的能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生活的点滴,你就会发现,所谓的理学大师,所谓的儒学传人,所谓的中兴名臣,所谓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这个评论是当时的共识。他的同事学生都认为他有趣。比如他的接班人李鸿章就说,我老师最是有趣。他举例子,他原来在他手下为幕僚,他和所有同僚一起吃饭,为了沟通感情,还主张吃完聊聊天,说说好听的段子。而且,其实他自己最喜欢说。他一次吃完后,说他曾纪泽前一段新婚,曾国藩从老家的家眷接到总督衙门,儿媳妇不错,进来也要家教。尊老爱幼,孝敬。很快融入克勤克俭的曾家门风。都要干活。曾国藩毕生没买过几件新衣服,多是自己家织布做的。儿媳妇不错,勤劳,常常织布到深夜。曾国藩满意,但是曾纪泽不满意。新婚呢,最浪漫时,结果老婆自觉过头了。不睡觉,老织布。曾纪泽憋得很,忍不下去了,一天看完书,睡了。睡不着。火大,发火了。老晚了,静了。曾纪泽大喊了,朝他妈发火。吵得我睡不着觉,把纺车砸了吧?总督府都听见了。曾国藩也没睡着,支起身一听,接着喊了一声,你也把你那部砸了吧,我也睡不着。新婚姻跟婆婆学的,媳妇不敢睡。曾国藩家训有趣,但是他在同事面前不在乎。聊聊天时说给大家听。讲完后,当时所有人都喷了。自曝家底,这胸怀没人可比。所以,李鸿章说虽然辛苦,有意思。好玩,老师有趣。

曾国藩有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心里要有像春天一样的活力。得生机盎然,得有情趣才有春意思。落实到趣上,不止是说笑话逗乐,对人生而言这种趣其实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是对个人有重大意义。做人得有志趣。志向为主,趣有辅助作用,是可以动全身的辅助。在乐观的情趣下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这种乐观昂扬向上的趣本质上就是自然的本性。在人生可能叫纯粹,爱情上可能叫纯洁。每个儿童,来到世间都有这种纯真,天性使然,只是成长中,渐渐地成熟,老于世故了。成就就是两头不再长、中间开始长的,曾国藩一生都保持这种纯真。他身上这种天真烂漫不去。十二岁时,离家六里去读书。贪玩,不愿意跟父亲一起走,有时走着就要他背书。他跟同学一起走,六里足够玩的。曾国藩回家路上有土地庙,一天小心碰到了土地公公,碰倒了。小朋友们幸灾乐祸。立即告状。你父亲一听,火了。当地人迷信,怎么能这样呢?得倒霉了。恼火。当天把他好好收拾一顿,他恨这个土地公公,不就撞一下吗?害我。第二天要去扶好,掏钱,重塑。他更气了。他也受当地文化影响也怕这个,但是心里憋得慌。要报复他,怎么办呢?两天后,上学一个人,到土地公公那儿,拿着棍子,罚土地,带一匹马来,这是小朋友常用来当马骑的棍子。他牵着他的马来的,看土地半天,搭在肩头上,指着神王说,搭帮(湖南话,是麻烦意)你,你给我看好我的马呀,走丢了,我找你。每天一连一个月来这儿要他看好。一个月后,饶了他。这是小屁孩的心态。有趣,意真。惩罚时留有余地。心里有这种天然之趣。他在家训中说:“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也得终身有乐趣,要有生活的趣味,否则有什么意义?所以趣对人生意义重大。

第二点,他觉得趣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他最小的女儿写回忆时也是满是趣味。本可以富裕时过得清贫。家庭生活中,他认为除了孝悌忠信之外,还要注重一个趣字。像林语堂先生也是幽默大师,他说过,家人那里来,亲情来。他主张,家人吃饭时,不要只顾着吃,应该聊聊天,说说话。可能对健康不好,但是想想现代生活节奏多快,好不容易在一起吃饭,不说话不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吗?要珍惜这种共处的时光。曾国藩和同僚一起吃还得一起开开玩笑。他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他在误导之外,营造轻松的氛围。曾纪泽后来教育子女,最大方法是陪孩子一起玩。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这种趣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肯定心智健康。所以,他强调趣是对家庭而言。

趣还有更重要的,第三点是对团队有重大意义。他在团队中提倡智趣,有智慧的趣味。团队像一个人,既要有组织性也要有生机与活力。领导核心要注重智趣,去给团队一种积极生动的面貌。治军严,但生活中也有趣。一次,当两江总督时,县里的反总李元写公文送来。公文用了移的文体。这种文体应该用在相同级别的衙门间,是平行的公文。这应该用上行公文。秘书吓坏了,七品不到,曾是一品大员,用移,想不是要倒霉了,曾国藩当作没看见,秘书要来拿,他在封面上写了词:“团练反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李元有意思呀,想跟我平起平坐呀?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只调侃了一下,心里特得意。他后来在日记里写了。外头幕僚见者无不绝倒。我坐在屋里装着没听见。这人好玩。团队里也注意这些。那种自得劲!往远里说,孔子也是这样。像子见南子的故事。“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卫灵公夫人,生活作风有问题,名声不好。孔子去见她,子路急了,质问他怎么去见她呢?孔子也急了。赌咒,没什么事。我发誓,没什么事。有什么错事,天打五雷轰。孔子急眼也发誓。后世就奇怪,论语,都是孔子弟子写下的孔子言行,得维护孔子形象,怎么记下这样的糗事?不可能,是报复,这么想,是丧失了人生的智趣,这样写是为了记下充满童趣的有血有肉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优秀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这体现儒家生活的生机与活力。所以趣才有生机活力与智慧。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❷ 观看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训》观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春节期间,我馆组织观看了《百家讲坛》栏目——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现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曾国藩家训》上篇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中,讲述的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师也认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可是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这一点我感受颇深,以后作为孩子的家长,不管孩子智商如何,都要采取赏识教育,从各个方面鼓励孩子去做、去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一颗健康自信的心灵,自然不怕孩子没有出息。其实,不只是孩子需要赏识教育,成人也是一样需要在生活中、工作中得到赏识,这样才会更加有激情、有信心的投入生活和工作。
上篇(二)无一日不读书中讲到曾国藩两次没考上,回家之后,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了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坚定决心,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后来曾国藩一鸣惊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也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
重磅推荐:网络阅读APP,免费看书神器!
1/2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对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有着高标准的要求,知识在不断翻新,我们的思想不能沉淀,只有坚持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才能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才能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曾国藩这种坚持每天认真、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借鉴。
上篇(六)小家里的大智慧中讲到,曾国藩重视家训,是一个爱家、重家的好男人,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悟出了如何治家的智慧,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要以和治家、勤俭持家。幸福美满的家庭人人都渴望,人人都羡慕,可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一个家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矛盾,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曾国藩所推崇的以和治家,勤俭持家之道,应该不失为一剂良方。

❸ 曾国藩家训五当和五勤观后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范文一
清朝末期,列强的军舰已经在我国的沿海徘徊,太平天国运动也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向清朝政府,鸦片和腐败的政治让曾经辉煌的大清帝国走向风雨飘摇的境地。大势已去、国将不国的沉重,已经渐渐爬上世人的心头。正在这个阴霾弥漫之中,天空突然出现了一抹亮光,明亮而迅即的划过,带给当时的人们一丝希望,也让人感到惊诧。这一摸亮光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在曾国藩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说:“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然不同。尔以后读古文古诗,惟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今人动指某人学某家,大抵多道听途说,扣盘扪烛之类,不足信也。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曾国藩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纪泽读书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这段话道出了读书的关键所在: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如果不加思考,就等于没有读书。我们在读书时,或者在指导孩子读书时,也要学会和教给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在读书时要怎样思考才不会走弯路?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让自己在提问之前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料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发现有不懂的地方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要大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通过交流来弄清真相。
尽信书,不如不读书。

❹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20120114期观后感800

(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是再温馨的家也会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甚至是小吵小闹。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家庭中,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为人子女,又应该怎样孝顺父母?一个家族如何才能绵延兴旺地传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通过与家人的书信中,慢慢体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氏后裔却能历经百余年而不衰,这与其严谨的家训、家教都是紧密相联的。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六集《小家里的大智慧》。)

曾国藩如此重视家训,第一是因为他是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第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也是一个非常爱家、非常重家的好男人,可以算是“我爱我家”的典型男人。有一个证明,他说过一句名言,说什么呢?说“今人都将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从家庭小事来破解一下。33岁时,他发了一笔横财,但是物极必反,引发了他的家庭危机。他在翰林院当翰林。工资不高。再加上他出身一农民家庭,本来就穷。花了血本上了学,端了铁饭碗了,得往家里寄钱,他家人多,兄弟九个呀。欠了一屁股的债。他自己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据。终于时来运转,开心极了,上半年升官了,侍讲,工资高点。下半年来了肥差,去四川乡试做主考官,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着呢。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费与资助。考中的得谢师宴呀。没见过这么多钱呀。一下收入一千几百两呀。真高兴呀。立刻拿出一千两寄回老家。写一封长长的家书。汇报一下这个快乐的人生际遇。最后还提了一下一千两的用法。“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拿出六百还债,剩下四百分给亲戚族人,这个想法不说怎么样,钱是寄回去的,本应有发言权,寄给父亲的,应该是父亲决定怎么花。但他一高兴忘了。郑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计划。结果,父亲看过没生气,没觉得过分,就这样划分了。不代表别人没意见,弟弟们意见大。六九弟气愤之下,两人写信给大哥强烈抗议。甚至说他是沽名钓誉。主要有三条:一是寄钱回来是曾家的钱,不是来路不明,凭什么给别人?二,六百两还债,你知道欠多少吗?刚好一千两。三,寄钱回来,老爸还在,得他说了算,你这样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里?这几个弟弟是他带大的,常训他们,看到信,本会写信教训他们,可是这时他写了更长的家书。这是他有名的一篇。“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先引用弟弟的话,想作秀,没必要做这种事呀。这话重了,尤其在兄弟间。但他说这两句话,觉得你们说得太好了,我立刻反省,当时想法有没有作秀,好象没有。虽然没有,对我也是重要的鞭策与提醒。所以我感谢你们提醒我。下边列举了他听说的亲戚的窘迫生活。所以资助也不是不对。还说,我确实失察了,没想到欠了那么多。就改成二八分好了。还不同意,就听父亲的。最后还有好长,写看到你们的信,好高兴呀。文风与字都有进步。还可以再提高一些。又上了一堂课。还说,我最近的修身养性,可以跟你们交流一下。一封长长的家书,出人意料。他在这封家书里是长兄的风采。弟弟们羞愧难当,财务危机安然度过。还有两点疑问。

不宽裕时,为什么要坚持拿出一部分来资助族人?倔强的他为什么如此温良?他是标准的儒生,号称朱熹之后理学唯一传人,修身与平天下间不是断裂的,最现实的是齐家。家国天下,中国人对家非常重视。家这个字,文化信息丰富。上边是房子,下边为什么是一头猪呢?宝盖是阳宅,最早的房子,不是给人住的,一是部落会议场所一是部落祭祀的地方。祭祀时,远古最重要的是猪。那时都是野猪,不容易得到。当时家祭,所以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对这个家自然无与伦比的重视。他的家观念是: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他有名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一个人能否有成就,有没有高尚的人格,百分之四十是家庭环境决定的。所以他看得更清楚,决定的小环境就是家庭环境,所以给他们曾家的老屋起了个名字,叫什么呢?叫八本堂。他们曾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屋子盖完之后要题个门匾,现在你去湖南,已经改名叫富厚堂了,后来他儿子曾纪泽改的这名字,原来曾国藩起的叫什么?八本堂。为什么呢?他说人生有八件根本:“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是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方面说过去的,说了人生的八条根本。

但是,这个房子为什么叫八本堂呢?就是这八条根本的根本了,都在这个牌匾上。也就是说,人生有八件根本,但家才是所有根本的根本,失去了这个根本,其他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生难得成就。所以,曾国藩认为家是人生的根据地。

第二,既然家这么重要,怎么维持家庭环境呢?这是曾国藩家庭观中重要的一点,是和以治家。他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字,孝悌。兄弟间要和睦。尊敬父母容易做到,兄弟间容易有矛盾。咸丰七年时,他背,仗打不赢,官运差。他的湘军也让了出去,朝廷也打压他,他烦着呢。天天训弟弟。几个弟弟跟他吵架。第二年时来运转,他复出,六弟率兵冒进,死了。他收到噩耗时,打击大。痛自反省,他觉得是去年跟弟弟吵架导致的。后悔莫及。他的日记让人看出他心灵超透彻。反悔后,写道,贵兄弟和睦。跟弟弟妹妹说,我有错,骂我。我保准不翻脸。弟弟死正是因为去年不和导致的。和是和气致祥。和是一团气,能感觉到,是吉祥之气。家就会兴盛。少了,家就会衰败。他有著名的理论:官宦之家,兴旺不过一代;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有点创业精神;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孝友之家,即有孝悌精神的家庭,一般可以兴旺八到十代。我们曾家要想兴旺,一定要维护这团和气,大女婿叫袁榆生,让他恼火,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他悔之莫及,没办法离婚,教育呀。后来亲家那边家道衰落,接回女儿,女婿不成才,还是这样。曾国藩在外边带兵,他给曾纪泽写信,说到袁榆生时说:“我家内外大小,于袁婿处,礼貌均不可疏忽。”虽然不成器,但是,一定要提醒家人,不能鄙视他。分析说,一个人只有在一个人和善家庭中才有向善之心,恶劣环境中,本是好的,也会滑向恶的方向。所以,一定要和以待他。实在不像话,送来我处,我来请老师教他。后来真去了,到了眼前,更是气歪了鼻子。还是不像话,贪污军饷,他也没办法。是不是他的家庭理念错了吗?不是,他家的都是品行高洁的。事实上,客观地说,他的理论没错,袁榆生不是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了恶习,终身难改。反例也说明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要有温暖充满温情的家庭中。

第三是勤以持家,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勤;二是家长要勤,要言传身教。他提了八宝饭。曾国藩在他的治家理论中,还提到了一个“八宝饭”的家训,那么这个“八宝饭”是指哪八宝?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家里人都得读书;要种菜,自己种;养鱼;养猪;早起床;扫地;考是祭祀祖先,要有敬畏;宝是与领里间亲戚间要和气。家族兴旺家庭才能更兴旺。这是大局观。这八个字是要他们身体力行,才当得起一个勤字。但是第二点,做家长的要带头起,这些他自己全能做得到,除此之外,还表现在两江总督,总能从繁忙的公务中挤出时间来教育孩子,不懂时,只要孩子喜欢也会努力研究,学一点。这更难能可贵。到儿子曾纪泽身上更突出,他是外交家,虽然请了家教,还总是亲自教孩子,练书法,音乐,陪聊天画画,郊游,他说:“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来陪家人,陪孩子,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简单但又是深刻,正因为这样的家风,代代皆有英才。家风的传承起了作用。他自己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过程中,自己的努力与实践让人钦佩。

❺ 读家风之曾国潘观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❼ 曾国藩家风家规家训

曾国藩家风家规家训:
(吾)所欲常常告诫诸弟与子侄者,惟(吾祖父)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及余之八本三致祥而已。八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也。三不信曰:“药医也,地仙也,僧巫也”。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❽ 曾国藩家训观后感2000字

一直不愿读晚清这段历史,也不愿了解那时代的人物。毕竟这是段国势日渐衰弱、列强虎视眈眈、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屈辱历史,读来让人心情沉重。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这边书,竟然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
现代人有多少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心烦,有多少人为家庭事务所累,心力交瘁,不妨读读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没有古代汉语的生涩难懂,并且尊重历史,把曾国藩家训的精髓剖析的深入浅出,最适合我们这些古代文学功底薄弱的大众阅读,现代教育专家的各种教育理论,各种家教方法,原来我们的先人早已做了精要全面的总结。一书在手,所有的家庭教育问题、提升自身修养问题都已迎刃而解。时间关系,只是阅读了上部,已是感觉受益匪浅。感触较深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读书改变命运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晚清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少年时的曾国藩科举落榜,用借来的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见对书的痴迷程度。他在家书里是这样说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这些信仰信念,完全来自于读书。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二、 自省的力量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也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种恒心和毅力,试问有谁能望其项背?这种自省的精神和毅力,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三、 高超的家教水平
曾国藩的治家也很有名,八字格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是他治家的宝典。曾国藩要求曾家每个子弟,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他自己就一丝不苟的带头去做,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不惜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学问,哪怕这种学问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能尽自己所能去努力学一点,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总能以高尚的人格与品行彰显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传承的辉煌。
我们现代人学习曾国藩,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的那种努力与实践的精神。————————————
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是再温馨的家也会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甚至是小吵小闹。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家庭中,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为人子女,又应该怎样孝顺父母?一个家族如何才能绵延兴旺地传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通过与家人的书信中,慢慢体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氏后裔却能历经百余年而不衰,这与其严谨的家训、家教都是紧密相联的
曾国藩如此重视家训,第一是因为他是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第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也是一个非常爱家、非常重家的好男人,可以算是“我爱我家”的典型男人。有一个证明,他说过一句名言,说什么呢?说“今人都将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从家庭小事来破解一下。33岁时,他发了一笔横财,但是物极必反,引发了他的家庭危机。他在翰林院当翰林。工资不高。再加上他出身一农民家庭,本来就穷。花了血本上了学,端了铁饭碗了,得往家里寄钱,他家人多,兄弟九个呀。欠了一屁股的债。他自己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据。终于时来运转,开心极了,上半年升官了,侍讲,工资高点。下半年来了肥差,去四川乡试做主考官,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着呢。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费与资助。考中的得谢师宴呀。没见过这么多钱呀。一下收入一千几百两呀。真高兴呀。立刻拿出一千两寄回老家。写一封长长的家书。汇报一下这个快乐的人生际遇。最后还提了一下一千两的用法。“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拿出六百还债,剩下四百分给亲戚族人,这个想法不说怎么样,钱是寄回去的,本应有发言权,寄给父亲的,应该是父亲决定怎么花。但他一高兴忘了。郑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计划。结果,父亲看过没生气,没觉得过分,就这样划分了。不代表别人没意见,弟弟们意见大。六九弟气愤之下,两人写信给大哥强烈抗议。甚至说他是沽名钓誉。主要有三条:一是寄钱回来是曾家的钱,不是来路不明,凭什么给别人?二,六百两还债,你知道欠多少吗?刚好一千两。三,寄钱回来,老爸还在,得他说了算,你这样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里?这几个弟弟是他带大的,常训他们,看到信,本会写信教训他们,可是这时他写了更长的家书。这是他有名的一篇。“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先引用弟弟的话,想作秀,没必要做这种事呀。这话重了,尤其在兄弟间。但他说这两句话,觉得你们说得太好了,我立刻反省,当时想法有没有作秀,好象没有。虽然没有,对我也是重要的鞭策与提醒。所以我感谢你们提醒我。下边列举了他听说的亲戚的窘迫生活。所以资助也不是不对。还说,我确实失察了,没想到欠了那么多。就改成二八分好了。还不同意,就听父亲的。最后还有好长,写看到你们的信,好高兴呀。文风与字都有进步。还可以再提高一些。又上了一堂课。还说,我最近的修身养性,可以跟你们交流一下。一封长长的家书,出人意料。他在这封家书里是长兄的风采。弟弟们羞愧难当,财务危机安然度过。还有两点疑问。
不宽裕时,为什么要坚持拿出一部分来资助族人?倔强的他为什么如此温良?他是标准的儒生,号称朱熹之后理学唯一传人,修身与平天下间不是断裂的,最现实的是齐家。家国天下,中国人对家非常重视。家这个字,文化信息丰富。上边是房子,下边为什么是一头猪呢?宝盖是阳宅,最早的房子,不是给人住的,一是部落会议场所一是部落祭祀的地方。祭祀时,远古最重要的是猪。那时都是野猪,不容易得到。当时家祭,所以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对这个家自然无与伦比的重视。他的家观念是: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他有名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一个人能否有成就,有没有高尚的人格,百分之四十是家庭环境决定的。所以他看得更清楚,决定的小环境就是家庭环境,所以给他们曾家的老屋起了个名字,叫什么呢?叫八本堂。他们曾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屋子盖完之后要题个门匾,现在你去湖南,已经改名叫富厚堂了,后来他儿子曾纪泽改的这名字,原来曾国藩起的叫什么?八本堂。为什么呢?他说人生有八件根本:“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是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方面说过去的,说了人生的八条根本。

❾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今天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❿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1、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2、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3、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求福;古人因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4、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5、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6、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7、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8、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9、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10、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10)曾国藩家风家训题材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曾国藩家训》是根据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书、家训等史料整理而成,分为悔弟篇、戒傲篇、谕儿篇;体现了曾国藩在修身治学、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等方面的过人之处,书信文字朴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的幕僚们》《曾国藩家族》等近20本图书,其中大量论点多次被学者或研究人员引用。

阅读全文

与曾国藩家风家训题材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乔杉演的电影是音乐人 浏览:747
2021台湾电影上映时间表 浏览:192
薇娅直播间电影票如何兑换 浏览:402
想做电影导演选什么专业好 浏览:779
巧克力工厂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205
正古宅惊魂电影演员 浏览:59
齐步走的灯谜猜一电影名字 浏览:477
千王1991电影完整版梁朝伟 浏览:773
海鲜大餐电影中文版 浏览:531
看动漫电影的app大全 浏览:284
电影院音响系统是什么 浏览:11
沙漠电影十大巅峰之作 浏览:74
有关蟒蛇的电影泰国 浏览:780
平遥电影节什么时候 浏览:611
韩国喜剧电影泰国 浏览:239
电影院英文意思 浏览:945
电影赌王大骗局优酷 浏览:826
花样年华戛纳电影节 浏览:300
抖音南京南京电影中配的音乐 浏览:699
三少爷的剑电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浏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