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萧红观后感6

电影萧红观后感6

发布时间:2021-07-30 18:26:49

❶ 《萧红》观后感作文

好久没看见这么具有文艺气息的电影了。萧红,以前只是在一些书的序里见到过她的名字对于她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通过这部电影,我想我了解了个大概。
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最后结尾那一段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
她的确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我觉得任何一个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的作家,都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因为他们关注现实,而不是纯粹虚构,总是想借由表现这样的一种痛苦生活而启迪人们去解决一些问题。
电影《萧红》拍的很唯美,有些画面是只有在小说里面才能看见的,可能导演就是从小说那些美妙的场景中提炼出来的也说不定,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为作家以及以作家为主角而拍的这种电影。
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她的人生很曲折,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她的男人,都是那么的不顶用,一个两个刚开始的都是那么的厉害,过多一段时间又都变得那般的鄙陋。第一个直接就跑了。第二个萧军还行,始终是爱她的,但是他的脾气太不好,而且还经常与别的女人勾搭,连萧红最好的朋友阿虚也被他搞的怀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出轨还能出的这么理直气壮。
第三个,刚开始的时候看上去很有文艺气质的端木,他的言辞很山盟海誓的。但他不能够担当,总是在逃避责任。换句话来说,萧军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而端木则是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第四个没有结果,因为并没有开始这段感情,萧红就已经死了。他是在萧红生命垂危的时候爱上她的。这也很能证明她的魅力了。一个女人年龄可以越来越大,但是心里却是可以越来越有魅力的,它是不以年龄的流逝而产生消亡的。比如我在东莞遇见的一个女人,丹姐,她就是这么样的女人。她的年龄有四十几了,但是还是那么迷人,魅力四射哈,男人们为了她争风吃醋,甚至打架斗殴。我就是为了她而被开除的,到现在我还忍不住惊呼,【妖孽兮】。
我是第一次在电影上看见鲁迅本人,这让我欣喜若狂,他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我看见他的那一刻,真的激动了。好久没有的感觉!鲁迅先生好像是以前经常演周恩来的那个演员演的,演的蛮像的,一身深色长衫,头发依旧像倒立的扫把,只是脸上的妆画的太狠了,那么明显的黑线,我都看的出来是画上去的。整部影片唯美华丽,结尾那白色的冰河更是有一种旷远的美,结尾的配乐也蛮好听的。但是电影始终是电影,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很多场景都是浮光掠影,一带即过。比如说,端木就为萧红端了一碗小米粥,说了几句情话,在下一幕,萧红就宣布和前任萧军分手了。以我的感觉来说,这也太快了些吧。不过我能理解,比起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致的不清不楚的青春,和郭敬明的PPT来说,已经好太多了。
总的来说,《萧红》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值得大家一看的电影。

❷ 萧红作品读后感800字

萧红的散文名篇《饿》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读后带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
当读到“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和“我坐在小屋,象饿在笼中的鸡一般,只想合起眼睛来静着,默着,但又不是睡。”时,我分明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试问有哪个作家象她这样直接坦荡地描写过自己挨饿时的感受?那一时刻感觉自己在萧红的带领下好似一下子就触摸到了她那颗跃跃跳动的心。
饥肠辘辘的时候,又是百无聊赖,痛苦的感受无法拥有一个排遣的途径,于是除了赤裸裸的饥饿感就没有什么其余的感受了。文中重复的句子表明作者在空虚无聊中等待的难受心情。另外,曹先生的来访虽然给作者带来了物质上的接济,但作者的心情却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高兴,文中曹先生的女儿不停地说“爸爸,我们走吧。”对此,作者写了一句:小姑娘只知道美,那里懂人生。而作者正在体会的便是真正的“人生”,表明了作者对自己潦倒境遇的无奈。
掩卷沉思,那些令人不忍卒读又不忍不读的文字,勾勒出了萧红的悲苦人生------只有饥饿,没有青春!

❸ 电影萧红阮玲玉观后感

这一趟,总算弥补了些缺憾,去了念叨了很久的影音堂。
武汉的碟市,据说已经快被D9垄断,D5都不出产了,於是我收了几张D9回来补缺。
片子都不是难找的片,长沙一定有。
只是,我都很久不逛碟市,这次有人陪,在哪里买都一样。
就好像,游乐场到处有,可是很久没人一起坐飞椅和过山车,那么在哪里玩不都是一样。
重要的是,身边有人陪。

收了一张《阮玲玉》回来,买的时候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收过。
回来查看发现,并没有。
之前每次看,总是感叹关锦鹏拍女人之精准。
这次看,却很奇怪的,注意力都不在阮玲玉身上。
那是30年代的上海,大师们在联华的办公室篮球场闲谈、抽烟、玩笑,一部部电影就在烟雾氤氲间诞生出来。
孙瑜热情浪漫,才华横溢;卜万苍成熟稳重,态度谦和;蔡楚生思想激进,言辞敏锐;聂耳朝气蓬勃,活泼好动。
我却独独注意到在众多面孔中,一张安静木讷的躲在圆形眼镜後的脸。
那是费穆,众人心潮澎湃的唱著聂耳未完成的爱国歌曲时,他站在人群之外与阮玲玉目光相遇,靦腆一笑。
想起《小城之春》里破败的城墻,玉纹徘徊来去的身影,电影和他本人的气质那样相似。
他在众人聚会中,用轻轻的却坚定有力的声音说,女人站起来,男人不一定要倒下去。大家可以一起站嘛,这个世界够大。
羞涩低调,但却有深度有才华,是我喜欢的那一种人。

这一版的《阮玲玉》里,收录了很多我未曾看过的画面。
比如吴启华说,我觉得,张达民就是那种无药救的人。
比如刘嘉玲说,陈燕燕後来有很红哦,我妈妈都说她那时候只记得两个名字,阮玲玉和陈燕燕。
比如关导对秦汉说,唐继珊後来去台湾,在街头卖烟过活,晚景凄凉。
我还记得,梁家辉说,如果我要成为一个传奇的话,也会选择在最辉煌最光辉的时候死去。
於是我就无法避免地想起了哥哥。
四月又快到了,不是么...

蔡楚生对阮玲玉说,别那么高高在上,蹲下来我看看。
於是阿阮便乖乖地走到他身边,轻轻扯了扯旗袍的边,慢慢蹲下,微笑看著他。
那么多人都说,如果蔡楚生带阿阮走,她就不会死。
梁家辉问关导,你觉得蔡楚生不肯走,是因为他是共产党,必须留在上海完成一些事,还是因为他不够爱阮玲玉?
关导说,他觉得蔡楚生就是很没种。
然後梁家辉很苦涩的笑了笑,好像关导是在说他自己一样。
可其实,蔡楚生在阿阮的葬礼上,泣不成声几欲昏倒。
没种,大概也是种深深的无奈。

乱七八糟说这么多,倒忘了自己一开始想说的是什麽。
总觉得,长长长长楼梯上的告别太过仓促,有什麽事忘了做,有什麽话忘了说。
那天在绿茵阁,是晃说,我们可以拿它来造句,比永远多一天,点点点。
我也是标题党。

❹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600字

萧红精选集读后感】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更多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

❺ 萧红那年夏天读后感650字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❻ 如何评价电影《萧红》

你说的是黄金时代吧,那个年代她代表了自由女性,还有她不带有任何政治偏见的文学素养

❼ 萧红读后感

萧红读后感
好久没看见这么具有文艺气息的电影了。萧红,以前只是在一些书的序里见到过她的名字对于她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通过这部电影,我想我了解了个大概。
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最后结尾那一段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
她的确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我觉得任何一个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的作家,都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因为他们关注现实,而不是纯粹虚构,总是想借由表现这样的一种痛苦生活而启迪人们去解决一些问题。
电影《萧红》拍的很唯美,有些画面是只有在小说里面才能看见的,可能导演就是从小说那些美妙的场景中提炼出来的也说不定,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为作家以及以作家为主角而拍的这种电影。
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她的人生很曲折,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她的男人,都是那么的不顶用,一个两个刚开始的都是那么的厉害,过多一段时间又都变得那般的鄙陋。第一个直接就跑了。第二个萧军还行,始终是爱她的,但是他的脾气太不好,而且还经常与别的女人勾搭,连萧红最好的朋友阿虚也被他搞的怀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出轨还能出的这么理直气壮。
第三个,刚开始的时候看上去很有文艺气质的端木,他的言辞很山盟海誓的。但他不能够担当,总是在逃避责任。换句话来说,萧军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而端木则是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第四个没有结果,因为并没有开始这段感情,萧红就已经死了。他是在萧红生命垂危的时候爱上她的。这也很能证明她的魅力了。一个女人年龄可以越来越大,但是心里却是可以越来越有魅力的,它是不以年龄的流逝而产生消亡的。比如我在东莞遇见的一个女人,丹姐,她就是这么样的女人。她的年龄有四十几了,但是还是那么迷人,魅力四射哈,男人们为了她争风吃醋,甚至打架斗殴。我就是为了她而被开除的,到现在我还忍不住惊呼,【妖孽兮】。
我是第一次在电影上看见鲁迅本人,这让我欣喜若狂,他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我看见他的那一刻,真的激动了。好久没有的感觉!鲁迅先生好像是以前经常演周恩来的那个演员演的,演的蛮像的,一身深色长衫,头发依旧像倒立的扫把,只是脸上的妆画的太狠了,那么明显的黑线,我都看的出来是画上去的。整部影片唯美华丽,结尾那白色的冰河更是有一种旷远的美,结尾的配乐也蛮好听的。但是电影始终是电影,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很多场景都是浮光掠影,一带即过。比如说,端木就为萧红端了一碗小米粥,说了几句情话,在下一幕,萧红就宣布和前任萧军分手了。以我的感觉来说,这也太快了些吧。不过我能理解,比起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致的不清不楚的青春,和郭敬明的PPT来说,已经好太多了。
总的来说,《萧红》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值得大家一看的电影。

❽ 观看电影《萧红》有感 谁来帮我写或者摘抄一份影片观后感呢,有重赏,本人单位要求交稿子

人民网6月29日电:这三五年来每逢东京国际电影节来临之际,忙前忙后、东奔西走的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在上海看了一场电影,这部期待多年的影片―《萧红》。看到《萧红》从来自全世界106国1643部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入围17部影片中的两部华语电影之一,甚是欣慰。
萧红曾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亦被鲁迅先生认为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才华横溢的她却百般遭受命运捉弄,历尽艰辛坎坷,只在人世间停留了短短的31年。然而,她却为我们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稿。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曲折悲惨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对追求改变女性命运的由衷倾诉。萧红的作品,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其作品中揭示的女性与人类社会的主题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体会、重读。
霍建起导演精心执导的影片《萧红》以其与四个男性之间葛藤般的情感描写为线索,从其觉醒抗争,抗婚失败,身怀六甲,成为一名失落的“娜拉”开始,对萧红短暂而坎坷,颠沛流离的悲惨人生经历做了相对透彻准确的再现。影片中对萧红的人生描写基本符合史实,对人物的理解与塑造,以及对萧红文学的主题把握准确。霍导的电影向来以清新写意的画面和细腻委婉的人物感情描写见长,被称为中国最唯美的电影导演之一。无论是《那山,那人,那狗》还是《秋之白华》,都将其拍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萧红》也同样如此。片中对东北大地雄伟壮观的冬季景色描写也不禁让观影者为之心动。但是影片在浪漫唯美之余似乎少了几分凄惨的凝重,即对萧红文学创作方面没有展开, 在细节上如病后疾病缠身的痛苦描写稍显有些不足,演员宋佳的表演非常精彩,但她的全身心的倾力投入却让人难以体会到病人肉体的苦痛,似乎因强调萧红的倔强性格而造成有些底气太足之嫌。片中文学色彩较强的文辞和表现或许难以得到不了解那个动荡时代的现代人的理解,可能会引起部分年轻观众的困惑。然而笔者认为,此片依然不失为一部优美且把握比较准确,表现透彻的好作品。片中对现代人看来难以理解的战乱动荡时代的贫困等问题的描写,尤为足以引发我们重新对时代及人性进行更深的思考。
笔者在上海影城惊奇地发现霍导亲临现场恭候观众的场面,顿感钦佩。此举足以表明霍导对这部片子抱有的极大热情和对广大观众的尊重。笔者作为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对此深受感动、无限欣慰。东北女演员宋佳的一段话,也让我为之心动:“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性像萧红这样被饥饿、寒冷和疾病逼到无可退避的死角而孤独无援……”能看得出来剧组各位人员对萧红的深刻理解及付出的众多努力和心血。
笔者留学日本多年,对早年留学过日本的萧红的经历颇有感受,在感叹萧红人生及其文学之际也对其文学和人生情有独钟,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笔者曾参加了萧红研究国际研讨会,并以“女性与贫困”为主题,围绕萧红文学做了发表;其后又在端午节前后应邀随同萧红的侄子张抗先生与萧红研究者一同踏青,拜访了萧红的故里呼兰河。一路上幸运地和萧红的亲戚及研究者围绕着萧红文学畅所欲言。今年是萧红离世70周年,又在端午佳节这样特殊的时期,看到电影《萧红》问世并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入围金爵奖最佳影片评选,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非常遗憾《萧红》最终未能获得最佳影片奖,但得到了评委会的一致高度好评,认为影片非常精美, 演艺非常生动。金爵奖揭晓仪式上,主委会委员长甚至特别强调在最终评选时组委们提议希望增加最佳奖项,给予电影《萧红》,这些更是让人觉得可喜可贺。
萧红是在上海与鲁迅先生相遇,并在其指引下开始了辉煌的文学生涯,作为现代女性作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其传奇短暂的人生中为我们留下众多作品,其中对人的生存意义及女性命运的描写与现代发达社会存在的女性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上海国际电影节虽然就将结束,但我相信萧红的精神将延续不已。希望不久的将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都能看到《萧红》的上映。

❾ 萧红故居观后感500字

寻访【萧红故居】有感

怀着对萧红老师的敬仰,这一天我与同学来到位于呼兰区的萧红故居。
其实我关注萧红从高三开始,高三时学习疲倦偶尔听听广播,见得“民国四大才女”萧红,以及那时正在筹拍的电影《萧红》,只是感觉萧红这一人物及其神秘、传奇。我在网上多次查阅资料,了解萧红。那时我就对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很感兴趣,可是高考在即,便没机会阅读。
后来,电影《萧红》公映了,但还是没机会看,再后来,我终于可以在网上搜索观看了。看了一遍似乎没看懂,我就索性下载下来反复看。每次看都觉得每次都有收获,好东西难免要和大家分享,我就在我的各个社交网站上与大家分享这部传奇之作。之后我也尝试把电影放在电视里,让家人也感受一下萧红的个人魅力。
这一天虽然天气有些冷,但还是能感受到萧红老师当年创作的热情。我和同学乘着551公交来到了呼兰,经过询问,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萧红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萧红纪念馆”。通过登记,我们进入了纪念馆,一块大大的石碑在正中间,上面写的是“前言”,紧接着左前方是一块白色的萧红像,前面是萧红幼时在地里与爷爷劳作的情景,再向里面走是萧红和她生前与萧军以及与恩师鲁迅的照片,还有许多萧红作品的手稿,和鲁迅先生写给“红军”夫妇的书信。
上到二楼,我们看到萧红与萧军和她们的朋友们在一起唱歌欢乐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萧红萧军和朋友们在一起谈笑歌唱的气氛;还有萧红独自一人静静创作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萧红在恶劣环境下创作的艰难;和恩师鲁迅家里萧红与萧军谈话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萧红及其萧军、鲁迅谈论写作技巧时的热度;
从“萧红纪念馆”走出来向东便是名副其实的“萧红故居”。走进萧红故居的庭院,第一个赏心悦目的便是那洁白的汉白玉制作而成的萧红雕像,她拄着下巴思考的样子着实让人羡慕。接着就是萧红及其所有家人生活过的房屋、正房、东西厢房以及张家仓房、马棚还有水井。萧红及其家人居住的房屋中有许多这个年代不曾使用的工具。“乃莹”出生的房间西墙上挂着萧红与生母的合影和她家族的全家福。
走出“萧红故居”,经过“萧红纪念馆”,离开萧红故居,有一种不舍的感觉,再这样一个张家大户人家,萧红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求学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萧红一样,为了自己梦想勇敢去闯。她善于写作的优秀品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一辈学习。
在此,我向伟大的萧红致敬,向一直辛勤工作在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你们!

❿ 《萧红》观后感怎么写

萧红曾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亦被鲁迅先生认为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才华横溢的她却百般遭受命运捉弄,历尽艰辛坎坷,只在人世间停留了短短的31年。然而,她却为我们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稿。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曲折悲惨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对追求改变女性命运的由衷倾诉。萧红的作品,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其作品中揭示的女性与人类社会的主题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体会、重读。
霍建起导演精心执导的影片《萧红》以其与四个男性之间葛藤般的情感描写为线索,从其觉醒抗争,抗婚失败,身怀六甲,成为一名失落的“娜拉”开始,对萧红短暂而坎坷,颠沛流离的悲惨人生经历做了相对透彻准确的再现。影片中对萧红的人生描写基本符合史实,对人物的理解与塑造,以及对萧红文学的主题把握准确。霍导的电影向来以清新写意的画面和细腻委婉的人物感情描写见长,被称为中国最唯美的电影导演之一。无论是《那山,那人,那狗》还是《秋之白华》,都将其拍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萧红》也同样如此。片中对东北大地雄伟壮观的冬季景色描写也不禁让观影者为之心动。但是影片在浪漫唯美之余似乎少了几分凄惨的凝重,即对萧红文学创作方面没有展开, 在细节上如病后疾病缠身的痛苦描写稍显有些不足,演员宋佳的表演非常精彩,但她的全身心的倾力投入却让人难以体会到病人肉体的苦痛,似乎因强调萧红的倔强性格而造成有些底气太足之嫌。片中文学色彩较强的文辞和表现或许难以得到不了解那个动荡时代的现代人的理解,可能会引起部分年轻观众的困惑。然而笔者认为,此片依然不失为一部优美且把握比较准确,表现透彻的好作品。片中对现代人看来难以理解的战乱动荡时代的贫困等问题的描写,尤为足以引发我们重新对时代及人性进行更深的思考。
笔者在上海影城惊奇地发现霍导亲临现场恭候观众的场面,顿感钦佩。此举足以表明霍导对这部片子抱有的极大热情和对广大观众的尊重。笔者作为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对此深受感动、无限欣慰。东北女演员宋佳的一段话,也让我为之心动:“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性像萧红这样被饥饿、寒冷和疾病逼到无可退避的死角而孤独无援……”能看得出来剧组各位人员对萧红的深刻理解及付出的众多努力和心血。
笔者留学日本多年,对早年留学过日本的萧红的经历颇有感受,在感叹萧红人生及其文学之际也对其文学和人生情有独钟,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笔者曾参加了萧红研究国际研讨会,并以“女性与贫困”为主题,围绕萧红文学做了发表;其后又在端午节前后应邀随同萧红的侄子张抗先生与萧红研究者一同踏青,拜访了萧红的故里呼兰河。一路上幸运地和萧红的亲戚及研究者围绕着萧红文学畅所欲言。今年是萧红离世70周年,又在端午佳节这样特殊的时期,看到电影《萧红》问世并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入围金爵奖最佳影片评选,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非常遗憾《萧红》最终未能获得最佳影片奖,但得到了评委会的一致高度好评,认为影片非常精美, 演艺非常生动。金爵奖揭晓仪式上,主委会委员长甚至特别强调在最终评选时组委们提议希望增加最佳奖项,给予电影《萧红》,这些更是让人觉得可喜可贺。
萧红是在上海与鲁迅先生相遇,并在其指引下开始了辉煌的文学生涯,作为现代女性作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其传奇短暂的人生中为我们留下众多作品,其中对人的生存意义及女性命运的描写与现代发达社会存在的女性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阅读全文

与电影萧红观后感6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乔杉演的电影是音乐人 浏览:747
2021台湾电影上映时间表 浏览:192
薇娅直播间电影票如何兑换 浏览:402
想做电影导演选什么专业好 浏览:779
巧克力工厂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205
正古宅惊魂电影演员 浏览:59
齐步走的灯谜猜一电影名字 浏览:477
千王1991电影完整版梁朝伟 浏览:773
海鲜大餐电影中文版 浏览:531
看动漫电影的app大全 浏览:284
电影院音响系统是什么 浏览:11
沙漠电影十大巅峰之作 浏览:74
有关蟒蛇的电影泰国 浏览:780
平遥电影节什么时候 浏览:611
韩国喜剧电影泰国 浏览:239
电影院英文意思 浏览:945
电影赌王大骗局优酷 浏览:826
花样年华戛纳电影节 浏览:300
抖音南京南京电影中配的音乐 浏览:699
三少爷的剑电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浏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