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篇关于电影的论文,2000字左右。
这是我选修课的作业,我看的是《她比烟花寂寞》。没有2000字哦,你看情况再加一点吧,我明儿个要考试,还得看书,实在没时间帮你加了。。。
希望可以帮上你~~
她比烟花悲哀
《Hilary and Jackie》观后感
《Hilary and Jackie》。中文译名:《她比烟花寂寞》。
好有意境的名字,佩服译者的功力。
喜欢这部电影。谈不上爱,仅仅是喜欢。
或许是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吧,一开始看这部电影,我就觉得是在看一场荒诞剧:异域古老的街道、悠缓的大提琴声;Jackie要求姐姐同意自己与姐夫欢爱,而因为姐姐的拒绝她任性的自残…那些都是远离我的生活我的见识之外的存在。我抱着看现代主义风格小说的态度观看剧情,没有悲喜。
直到Jackie艰难的拿起话筒打电话给依赖的丈夫,却听见小孩子的声音。
直到属于她的繁华逝去,她濒临死亡,在床上抽搐嘶吼,门外是喧闹欢腾的人群。
悲凉的感觉就这么袭来,眼泪簌簌往下掉。
就像电影的中文译名:她比烟花寂寞。
绚烂的背后竟然是这样触目惊心的虚空与流离。
Jackie的一生,流光溢彩在其表,狂热偏执在其里。用死亡追逐荣耀,耗尽所有,曲终人亡。
她的一生追逐的荣耀,说到底,只有爱。她要找到一份情感依托,填补内心的寂寞,抚平不安。
小时候,她为了和Hilary一样得到父母的赞赏和喜爱,苦练大提琴;
成名后她带着老师给的“大卫杜夫”辗转于世界各个城市,因为她以为全世界都会给她想要的爱;
而后,已为盛名所累的她,重新释放热情,去触碰早已厌倦的提琴,因为一个男人为着她的音乐才华,愿意献出爱情。
当初老师给她“大卫杜夫”的时候说:“It will give you the world.”——她永远记得。
但她忘了后面一句:“but you must give it yourself.”
于是最终,她失去了一切。或者说,她什么都没有失去,因为她本就不该有奢望。
而相反的,她的姐姐,甘愿“为了一个男人,放弃长笛”,安心归原在乡下生儿育女,过着平淡并且简单的田园生活。
不论是Jackie还是Hilary,我无意褒贬任何一个的生活方式。因为我都不赞同。
先说Hilary。人们说她为了一个爱的男人放弃长笛(许多影评上都是这么写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甘愿“为了一个男人,放弃长笛”,用上了引号),但其实在我看来,根本不是这样。她的事业?她不是在求职、求学时屡屡碰壁么?妹妹的光辉太过耀眼,不是令她压抑令她恐慌么?如果她有着与Jackie一样的技艺,她会由于那个男人的几句赞美就陷入爱河么?
妹妹问她为什么要嫁给他,她说:“因为在他眼里我是特别的”。
——因为他的赞誉,因为她觉得他爱她,所以她安然的把自己交给他,安然的依赖他。
如果,她的运气差一点点,遇人不淑,恰巧碰到的是一个巧舌如簧、生性风流的浪荡子,那要怎么办?
所以对于她的后来的相较于妹妹的幸福生活,我只能说“万幸万幸”。
而说到妹妹Jackie,我只能说她是一个从来没有长大的小孩子。天才势必孤寂,这好像是个永恒的普遍的真理。Jackie是幸运的,上苍眷顾给了她大提琴的天分;Jackie又是不幸的,因为上苍没有赐予她忍耐。于是终尽一生她都寻寻觅觅想要找到内心缺失的部分。
她的悲凉人生,完全是自找——我很坚定的认为。除了童年,她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与丈夫新婚的那段时间了。俩人各自忙碌却又如此契合。
那么,转折点在哪儿呢?
转折点在,她发现自己渐渐无法演奏大提琴了。于是她试探丈夫,如果她不拉大提琴了,那要怎么办?丈夫不明就里,回答的直白:“在舞台上你才是最耀眼最闪光的”。
敏感的心自此陷入绝望和死寂。于是她悲观的自弃,向姐姐姐夫提出违背伦理的要求,自我放纵。
寒冬里,她脱光了衣服,拿锋利的叶片割着皮肤,撕心裂肺的喊:“你们都不爱我。没有人爱我……”
因为一个男人的一句话,她否定了自己的全部。
怎能不悲凉。
于是理所当然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悲剧:姐妹之间的隔阂、爱人无法忍受她的乖戾、病情的恶化。
烟花的繁华只是一瞬,美丽却短暂。Jackie的一生,一如烟花,璀璨夺目,转瞬即逝。
然而,尽管很多人矫情的认为烟花寂寞,但事实却是,绚丽的焰火,总是对应着祥和的气氛和嘈杂的人群。盛开前万众期待,盛开后群情汹涌。
所以,她比烟花悲哀。
『贰』 看一部电影的观后感怎么写
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
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叁』 电影观后感的格式是怎样的!急!!!麻烦告诉一下!!!谢谢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一部新纪录片——《唐山大地震》,这影片使我获益匪浅,我感受到生命诚可贵,我感悟到大爱人间,我领悟到生命真谛。
电影先介绍了一家人,姐姐觉得爸妈偏爱弟弟。地震了爸爸遇难了,两个孩子被压一块板下,只能救一个,母亲无奈选择弟弟。姐姐后来被解放军夫妇领养,却原谅不了母亲。她长大后和一外国人成婚,,巧合她弟弟也结婚了,他们孩子都叫“点点”。看见唐山又地震就走向唐山,巧合看见弟弟,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震撼。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是伟大的亲情。父母在灾难发生时首先想到孩子!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做出痛苦抉择。震后奶奶、姑姑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
二是反映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巨大贡献和牺牲。无论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从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
三是养父母给予方凳真挚的爱。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三次生命,对待方凳视如己出,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特别是陈道明将养父对养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四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表现处理恰到好处,非常到位。父亲舍生忘死推开母亲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在充分体现父爱的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母亲三十多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挚爱!
除此之外,我觉得在自然的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而在团结起来的人们面前,灾难又显得多么不堪一击。而亲情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关系,就像铁链把我们连在一起,在中国的土地上,大家都是亲人,这是怎么也无法抹去的血缘,大家的身体里都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每个人都是中国这条龙的一片鳍,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阻挡不了我们向前。
『肆』 求电影观后感 3000字 最好有感想和启发的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部电影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时候在家曾看过一次,当时首先是被当时封建王朝回光返照下的强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当时称之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宏大,秀丽,惊世骇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无不映射出宏丽,智慧与强盛,留恋忘返。当珍宝被抢走,当瓷器无情地被捣毁,当那把罪恶的火把从一窗一木燃烧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深深的愤恨。今天在课堂上再次观看,心灵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过一次圆明园,独自游荡在这个曾令世界都惊叹着迷的园林,已无法再寻见当时的震撼。昔日宏伟秀丽的楼阁,景观已经荡然无存,所留下的只有静静的地基在品味着似梦般的过往,空乏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出当年的繁盛。心中只有一丝淡淡的落寞。当在西洋景观遗址看到那些断壁残垣时,心中那份落寞更是无以言表,一种民族之情油然而生。今天当再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不禁将其中的繁华于今日之萧条加以对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种震撼,一种警示,是无尽的深思。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大文豪雨果的叙述没有一丝的夸张——“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寄托着中国太多的自豪和骄傲。“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园,东方有圆明园。”
当大火吞噬这一切的时候,悲伤不言而喻,但那份对英法那份愤恨外,一丝屈辱定然不会没有。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后就是屈辱,圆明园的焚毁正是那份屈辱的一点。当那火烧三天三夜后,我们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应该在那昏暗的天空下惊醒吧。一个泱泱大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跨过了康乾盛世,傲然于东方,却被弹丸小国,区区两万人攻破京都。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学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学看成一种玩乐,乾隆更是认为天朝大国无所不有,夷狄之物纯属取乐之工具,还自以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机械取水换成人力,可笑可悲。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 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当时的英军统帅就说这样一个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装备可以征服世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
曾听过一位袁伟时教授说过什么是大国,他曾说过一个大国最根本的是有没有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政治制度。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封建统治下的君主专制,没有丝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续着传统的四书五经的科举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当外来思想来到中国而是被视为不怀好意,是想颠覆我们中国的,还制造几次大事件。到康熙时期只留下所谓技艺人,来为皇家服务,其他的一并驱出,而且留在中国的只许信教,不许传教,也不许离开中国。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断。康熙的后人更是孝顺,谨遵圣祖遗训,高唱着祖宗法不可灭的人伦道德,做着大国的美梦,一直不肯打开国门,把国家的生机给掐断了。而英国自1215年颁布《大宪章》后,一直探索新制度,经过几百年的探索,终于在1640年爆发英国大革命,为英国的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此时的中国,满族人终于经过几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开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国,延续着几千年制度,唱着大国的幻曲。
圆明园已随那段历史而只剩断壁残垣,如今,所有的繁华都烟消云散,只是那些残垣静静的躺在草丛中,这个见证大国奢华的园林随着大国屈辱而离去,有人说重修圆明园,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没必要,我说也是,就让它在哪吧,一个民族的屈辱总要留下些什么,它留下的不仅仅是断壁残垣,它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后的思考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里,知耻而后勇,我们应该在历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泽东所说,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进,在这个见证者的鞭策下,民族,中华民族,只有前进,才能更好的傲然与世界民族之林。
『伍』 有关电影的论文应该怎么写
写类型片的论文你就要先了解各种类型片的风格,然后看这部片子是如何贯彻或者颠覆这种类型的,分析电影关键是要看你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受,但不要写成观后感性质的,而是要把握电影的叙事、剪辑、色彩等等对你造成的观感,也就是说不要分析故事内容,而是分析讲故事的方法
『陆』 求《妙手情真》观后感英文版,字数不要太多,一定要英文版!
妙手情真(Patch Adams, 1988)的英文观后感,见附件。如果看不到附件,请用电脑访问。
『柒』 谁有电影[妙手情真观后感
一本书会给人带来能力的提升,一个故事会给人美的享受,一部电影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我想每一位看过“妙手情真”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主人公那可执着热情善良的心感动。即使你不会流下滚滚热泪,你也会真心的为他喝彩。
电影的情节似乎并不复杂,反而显得简单,然而正是这种简单把一个真实的故事搬上了荧幕。主人公在生活的压力下,想到了自杀,也为此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可怜的人,命运比自己更悲惨的人。然而在一次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主人公猛然醒悟,品尝到助人的快乐。在此以后的生活中他学会了乐观,学会了用笑脸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面对身边所有的人。在医科大学读书期间,他一朋友的身份去去接近每一个病人,给他们送去关怀与温暖。让那原本死气沉沉医院从此有了笑声。
在电影中你会看到什么呢?你应该会看到主人公那张永远笑着的脸,那是天使般的脸,是快乐的象征;你应该会看到病人们的一张张的笑脸,那是对天使的感谢,是对生活的希望,对病魔的蔑视;你应该看到了主人公同学及校长对他态度的转变,那是对他关爱病人这种做法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赞扬。
主人公那张永远的笑脸是否会留在你的心中呢?我想会的,因为它会时常提醒着你,提醒你用一颗乐观开朗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用一张笑脸去去对待身边的所有,用一颗爱心去关爱他人。
『捌』 请帮忙用英文写一篇<patch adams>(妙手情真)的影评
我也很喜欢patch adams!!
但懒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