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1500字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21-07-31 03:31:47

1. 求建党伟业观后感,1500字左右,最好自己写的,真诚一点, 水平不要很高。 写的中意有加分。

看完了《建国大业》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应该珍惜。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母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

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子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后来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咱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2. 求《建国大业》观后感,1500字左右,(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没为其他人提供过的)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心在起伏,随着60国庆,我百感交集,伴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回想起60年前,中国说民主政治协商,60年后,中国说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这是60年抒写的新中国。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令我十分感动,终身难忘

3. 建党伟业读后感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通过观看影片《建党伟业》,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再学习。如果对中国近,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伟业》,也就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会即将到来。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建党伟业》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
1917年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冬,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北洋政府派遣使团出席巴黎和会。但是英美等国为制约已赤化的俄国,将青岛以及胶州湾割让给了日本人,完全无视中国的利益。1919年夏天,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经历了以上种种,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却如同一盏明灯,为他们前进和奋斗指引了方向。
1920年3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
二、《建党伟业》以中国近代史为叙述主线,但影片的核心重心还是落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艰难历程。从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条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就能够真正看懂这部影片。否则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这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这也是这部历史巨片成功的表述方式之一。
三、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当代有志之士永恒的追求。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心底由然想起了那句话:“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遐想着当年历史的种种,心潮起伏。同时也感到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全体中国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作为一名有志之士,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我们的毕生不变的追求,而安心服役,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报国为民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把献身国防与加强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促进,更好地承担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4. 《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

建党伟业》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这段时间内的历史大事。全片分为几个段落,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几个段落以时间为序,互相之间的关联不强,也缺乏贯穿始终的线索式人物。很多人物都是一闪而过,此后再不出现。这也最终导致影片叙事结构散乱,没有重点且沉闷。有观众看完后开玩笑地表示,加上不时插入片中的黑白纪录片,整部影片更像一部制作精美的近代史。
在一个极为注重仪式感的国度里,对某一时间点的高度重视,往往体现在舞台或者荧幕上的集中献礼。而逢十必盛,随着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这一天的渐渐来临,全国荧幕很快又到一片红的时节——本月初广电总局专门发文“停播一批、推荐一批”,谍战、涉案、穿越剧进入“黑名单”,40余部红色经典被推荐,这意味着,影视艺术界的红色献礼就此正式拉开帷幕。 而所有以献礼为名义的文化事件中,《建党伟业》的出现则极具标志意味——作为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的“红色经典三部曲”的第二部,无论是在政治正确性的谋求,还是商业艺术性的追逐上,《建党伟业》都注定“闪耀”。 群星荟萃,投资井喷,打酱油也心甘只求露脸……有人说,韩三平平地起高楼为政治电影造了一个华丽的梦,而细细审视投身这一“主旋律梦境”的每一个导演、演员、合拍方乃至每一分钱、每一个运作环节,都会发现,从《建国大业》的小心摸索,到《建党伟业》的豪放手笔,“到主旋律中去”已然不再仅仅停留于口号,而是被放大为中国演艺圈的集体选择。
作为一部命题庞大、主题先行、背负着沉重明星负担的电影,《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考试。对此段历史内容有所了解的观众,方有资格通过审查,站在观影的角度欣赏本片。而近代史考试不及格的观众们,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伟业》,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 《建党伟业》的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用教科书上的话来讲那就是“风云巨变”。其历史事件之多、登场人物之丰富、人物关系之复杂,绝非一部电影可以讲清。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建党伟业》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 《建党伟业》虽然讲的是近代史,但重点还是建党,问题是近代史上又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非得熟悉中国近代史不可。不然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无奈只有提高观影难度,期待观众能够凭借对近代史的足够了解在脑海中自行理清脉络。 必须学习近代史才能看懂片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建党伟业》虽然都是熟脸,但是普通观众很难记住他们演的是谁,因为这些名字只有在教科书上才会一闪而过,而那些观众熟悉的历史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等等,在《建党伟业》中的戏份都极少,对于理解剧情毫无帮助。而其他戏份颇重的人物,比如领导火烧赵家楼的学运领袖匡互生、梅思平;曾与袁世凯并肩作战而后反目的段祺瑞、冯国璋、蔡锷;在新文化运动中分立两派的胡适与辜鸿铭等等,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离普通观众又实在有些遥远,当他们像走马灯一样出现在银幕上,观众记住他们谁是谁确实存在困难,比如赵本山在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身边转了半天,估计也很少有人记住他饰演的其实是段祺瑞。 看《建党伟业》之前做足功课实在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虽然大部分观众进影院看“建党”图的还是一个热闹,但要如果没有近代史做基础,就连热闹都未必看得明。

5. 求一篇作文:看电影《建党伟业》的观后感

看《建党伟业》有感
闭上眼睛,浮现的都是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
是啊,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国大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就从食物上来说,以前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很满足了,不像现在都讲究营养平衡。以前人们衣服只求穿暖,现在只有时尚才是“真理”。90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建国大业》里解放上海,解放军累了,没有占民宅,整体睡在马路上。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百姓最亲的亲人——中国解放军。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6. 建党伟业观后感1500字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拉开的 辛亥革命开始,至 1921 年 6、7 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 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 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 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 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 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 激荡”“巨变迭起” 、 。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 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 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可以说整部电影删繁就简, 详略得当,节奏合理,看到悲壮处让我禁不住扼腕长叹,如国民党先驱宋教仁先 生在上海火车站遭遇特务暗杀身亡,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看到紧张处直让我为剧中人的命运直捏一把冷汗,如年轻的朱德率军在棉花 坡与吴佩孚的激战;看到哭笑不得处直让我感慨莫名,如张勋被溥杰戏弄,在皇 宫里丑态百出地放风筝;看到动情处让我情难自已,眼眶濡湿,如蔡锷与小凤仙 车站离别情景,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与小凤仙话别,然而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已 经无声地告诉小凤仙, 他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将军! 看到温馨处让我心生羡慕, 默默祝福相爱的人幸福绵长,如年轻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简单婚礼,毛泽东坦诚告 诉自己的新婚妻子: “做我的媳妇,是要吃苦的,跟了我,从此就没有了安生的 日子……” ,然而杨开慧却无限深情地回答他: “我愿意。 ”最简单的台词却道出 了最真挚的爱情,让我焉能不深受感动?!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 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 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 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 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 、 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 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 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 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 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 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 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 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 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 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通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 ,我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 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 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 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影片的结尾真美啊:在那水气氤氲、朦胧迷离的嘉兴湖面上,年轻苗条 的王会悟身着粉色碎花旗袍,手撑油纸伞坐在船头上,为这群焕发着年轻活力的 共产党人放风;船里面,先是一个人,继而是一群人的声音,他们缓缓唱起铿锵 有力的《国际歌》 ,打破了这山水江南纯朴的宁静,历史的传奇在山水中若隐若 现…… 一路曲折一路歌, 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 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 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 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 ,重温中国共产党 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 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 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最后我想诚恳地说一句: 《建党伟业》真的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一部让你 感动的电影,一部成功的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品 味眼前幸福的人生!

7. 《建党伟业》观后感1000字。。原创

建党伟业》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起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几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如毛泽东、孙中山、胡适、袁世凯-----等等,都是可以单独写一部电影了,要把如此众多的人和事在短短二个小时内说清楚,其实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可避免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的不多,但历史事件述说着非常清楚例如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以及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
是《建党伟业》浓墨刻画的另一条主线,刘烨演着毛泽东确实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着青年毛泽东初到北大,虽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但他热爱先进知识的那股干劲儿与一心为国的思想就似乎已经注定了后来的一切。他听胡适讲课时与胡适的对话,总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他与杨开慧的爱情平淡之中的深情,不由的让人想起这一家的结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了太多的贡献与牺牲。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适、辜鸿铭等国学大师为首的保守思想的辩论和冲突,是《建党伟业》写着很精彩的第二条主线,
冯远征演出了陈独秀特有的领袖魅力,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

《建党伟业》这个标题可以说是突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事,看后的第一感觉是电影里的故事太多,中心思想比较模糊。当然了电影脉络还是十分清晰,可能是这部电影本身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跟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大事紧密相联的历史事件太多了有关,如果交代不详细,可能会适得其反。跟大多数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太多,
实际上很多电影从头到尾就一个故事,你想让它中心思想不突出也不行。从这个角度讲,本篇的导演以及编剧,要把一切做到完美确实难度很大,用一部电影把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交代清楚,让观众们满意,恐怕还需要努力。

然后就是尊重历史事实。跟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一样,怎么样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都是比较棘手的难题。《建党伟业》真的是有独到之处,我相信应该是不会有观众质疑电影的内容脱离历史事实了。我们曾经看到的历史题材方面的电影,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一点,有的真的是胡编乱造的,跟原来的历史估计没什么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题目以外。我觉得,这方面一定要把好关,给观众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历史的东西,歪曲了,会害人的,影响孩子教育的。

最后的想法是我们是幸福的。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如果有那是什么?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从小我们总会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电影中的情节证明了这是史实也是事实。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一心救中国,一心为中国。只有伟大的共产党员才会关乎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为人民作出无畏的牺牲。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能摆脱那似民主非民主的处境。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伟大的党的努力!我们如今这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的生命与血汗换取来的,我们敬仰党更爱我们的党,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更不会忘了党。我们要与党同在,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更好!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将党的伟大精神延续下去!

原创 。 陈玉娟

8. 建党伟业观后感,一千字左右,要自己写的

《建党伟业》观后感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214610.shtml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通过观看影片《建党伟业》,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再学习。如果对中国近,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伟业》,也就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会即将到来。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建党伟业》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
1917年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冬,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北洋政府派遣使团出席巴黎和会。但是英美等国为制约已赤化的俄国,将青岛以及胶州湾割让给了日本人,完全无视中国的利益。1919年夏天,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经历了以上种种,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却如同一盏明灯,为他们前进和奋斗指引了方向。
1920年3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
二、《建党伟业》以中国近代史为叙述主线,但影片的核心重心还是落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艰难历程。从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条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就能够真正看懂这部影片。否则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这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这也是这部历史巨片成功的表述方式之一。
三、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当代有志之士永恒的追求。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心底由然想起了那句话:“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遐想着当年历史的种种,心潮起伏。同时也感到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全体中国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作为一名有志之士,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我们的毕生不变的追求,而安心服役,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报国为民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把献身国防与加强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促进,更好地承担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9. 建党伟业的观后感(1000字)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建国大业》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令我十分感动,终身难忘

阅读全文

与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15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海岛地图电影院刷新位置 浏览:278
第22届台北电影节获奖 浏览:697
邵氏电影大穿越 浏览:485
郑州vip电影院 浏览:353
郑州邮政电影票10元 浏览:668
电影日本艺术图片 浏览:603
最新电影网大全 浏览:724
与爱情有关的青春电影 浏览:570
迪斯尼电影中英文高清百度云 浏览:192
鬼灭之刃电影图片 浏览:953
大理洱海国际电影院 浏览:979
美国百大电影女明星 浏览:182
无间道电影粤语bt 浏览:191
长治市沁县电影院价格 浏览:921
监狱惊险电影大全 浏览:747
蒲城电影院 浏览:862
两个主角用很长的剑的电影 浏览:309
暮光之城5电影完整版 浏览:305
日本电影解说女主角结婚 浏览:270
云幕电影院 浏览: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