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列宁在十月》观后感
在十月的日子里,10月24日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攻打临时政府盘踞的冬宫的军事行动开始实施。但是,这种史无前例的攻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布尔什维克的阵营里长期存在的要不要武装起义的争论,此时虽然表面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如何攻打冬宫和在什么时候实施这一计划仍是有争议的。
彼得格勒苏维埃的领导人所持的立场是等等看,如果政府企图反对,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彼得格勒苏维埃一直在主持行动,这就令当时列宁并不在场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有所疑虑。对于这种疑虑,列宁在10月24日晚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紧急信件,申述了自己的立场。列宁写道:“情况已经万分紧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不能等待了”!关于谁来当权的问题,列宁回答得很明确:“谁应当取得政权呢?目前这并不重要。”列宁还强调:“我们今天夺取政权不是要反对苏维埃,而是为把政权交给苏维埃。”
25日,在革命军事委员会下成立了“作战指挥部”,它由波德沃伊斯基、安东诺夫?D奥弗先科等人组成。它们执行的是彼得格勒苏维埃的指令,等待着盘踞在冬宫中的临时政府成员们的投降。但是,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这些负责军事行动的领导人有两个担心,一是冬宫里究竟有多少防守的兵力,会不会有援兵开来;二是他们所控制下的水兵和赤卫队力量能否足以夺下冬宫。到25号这一天的下午,布尔什维克们的意见基本集中于一点上:在夺取冬宫后,召开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由列宁宣布夺权的胜利。但是,大会开幕的时间一推再推,先是定为下午3时,又改为6时。最后,在25日晚上6时39分,以“作战指挥部”的名义给临时政府做最后通牒,要他们在20分钟内投降。
事实上,24日白天列宁就悄悄离开了隐藏的地方并于晚间来到斯莫尔尼宫。具体什么时候,在现有的文件资料上找不到准确度记载,只是负责列宁在藏身处居停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名委员斯维什尼科夫有过记载:列宁“24日在房间里留了个条子,说是要外出,要到某个地方去。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都为伊里奇捏了把汗。”来到斯莫尔尼宫后,列宁就在那里敦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人,尤其是向“作战指挥部”的人不断地写条子,催促他们赶快攻占冬宫并逮捕临时政府的部长们。这时对于列宁来说,不占领冬宫,不将临时政府的部长们逮捕,他所期待的时机就将瞬息即逝,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于列宁的忧虑和他在斯莫尔尼宫中的表现,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主席、攻打冬宫的事实上的负责人波德沃伊斯基有过记述:“列宁在斯莫尔尼宫的一间小房间里不断地走来走去,像是一头笼中的狮子。他所需要的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冬宫,这个通向政权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卡子夺取到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骂人,在吼叫,他要把我们这些人都毙了”。直接参加攻打冬宫行动的另一位军事负责人布勃诺夫也写下过这些话:“10月25日的夜间,列宁拼命地催促把冬宫攻下来。而当没有关于行动进程的消息时,他就一个劲儿地催促。”
这表明列宁对攻打冬宫的生死两择的重要性和危机性认识得十分清楚:“拖延发动等于自取灭亡”。也正是在列宁这种催促和压力下,或者用通常话来说,“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攻打冬宫的军事行动才得以加快了速度。实际对冬宫的第一次攻击是在25日晚上10时前开始的,但是由于组织得不好,涌向冬宫大门的队伍又退了下来。此后,临时政府还通过电报局发出了一份通报:“对冬宫的第一次进攻在晚10时被击退。情况良好,冬宫遭到了射击,但都是步枪,没有什么危害。看来敌人不强。”又经过几小时的计划和组织后,安东诺夫?D奥弗申科和楚多夫斯基等率领的队伍再次冲向冬宫,但这次在短暂的射击后,迎来的却是一片寂静。据曾经随同楚科夫斯基一起冲向冬宫的一个叫库尔科夫的水兵回忆说,冬宫的大门突然洞开,原来是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亲自把宫门打开了,并且随后把我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正在开会的地方。
据第二天就来到冬宫查看被破坏情况的著名的画家、艺术史家和导演伯努瓦记述:“从亚历山大花园那头开始,熟悉的景象依然如同昔日,看不到任何战斗的痕迹,而皇宫的下部一切全被连接在一起的木墙遮掩着,只有一些地方堆放着木板。只是当我们壮着胆(穿过参谋部大拱门)来到广场并走近皇宫时,才发现皇宫正面的墙上布满了枪眼,一些窗户被打碎了,黑洞洞的,其它大多数窗户的玻璃从远处看去都完好无损,有一些均匀的圆的枪眼。我本以为我会看到破坏殆尽、冒着黑烟的一片废墟,但是,感谢上帝,整座皇宫,远远望去,从皇宫的正门到价值连城的爱尔米塔什,仍和以前一样,巍峨、坚固、不可动摇。”
所有上面这些最初的、最原始的、没有经过加工的文字都说明了十月革命这一事实的几个方面,一是,攻打冬宫的军事行动确实是在列宁的亲自催促和压力下实现的。列宁所把握的正是武装起义的时机,失却了这个时机,十月革命就不可能成功。对于布尔什维克来说这是非生即死的选择关头,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惟一洞察这种危机并做出走出危机决策的正是列宁。
二是,在这场武装起义中,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会起了决定性的组织工作,尤其是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们不仅奋不顾身,而且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他们在关键时刻都“屈服”于列宁的意志。作为当时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托洛茨基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和列宁的分歧之点在于是先开会后夺权还是先夺权后开会。托洛茨基在关键时刻也“屈从”于了列宁的决策,这也是保证托洛茨基自己能在十月的历史上占有必应有的地位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位领导人,他远不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里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人:“托洛茨基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上,向敌人泄露了起义的日期,泄露了布尔什维克预订开始起义的日子”。
三是,十月革命虽然是一场武装起义,但它并没有经过残酷的战斗,并没有血流成河的壮烈景象。在某种程度上,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是以一种较为和平的方式取得的。没有大规模的战斗,没有激烈的巷战,没有重大的人员伤亡,这恰恰表明了十月革命的迫切性和成功的必然性。困在冬宫中的临时政府已经群龙无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失去了军队的支持和民心,最后守卫他们的士官生和妇女突击营队伍也军心涣散,成了瓮中之鳖。民心、民意已经决定舍弃临时政府这样的时代垃圾,于是新的革命力量的兴起就会有摧枯拉朽之力。
一场伟大的革命并不在于革命的条件是否完全成熟,而在于革命的时机是否成熟。不成熟的条件,就如同列宁所说的,就如同谁来掌权这样的问题,那是革命以后的事。这大概就是十月革命的伟大之处,列宁的伟大之处
㈡ 列宁在十月怎么样
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的配音实在是太妙了!自然淳朴真实一点都不做作,好多地方乐得不行了。克伦斯基那东北味儿最浓
㈢ 有人看过样板戏《列宁在十月》吗
《列宁在十月》是原苏联电影,而不是样板戏。
所谓的样板戏,是指江青在文革期间推出的几个革命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
㈣ 《列宁在1918》和《列宁在十月》是两部电影吗
不是一部片。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是姊妹片。《列宁在十月》是展现十月革命的巨片。《列宁在1918》讲的是特务在剧场密谋刺杀列宁
㈤ 电影列宁在十月最经典的一句话列宁总结的:同志们一向所说的那个工农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根据影片名知道列宁在十月是发生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的事,那一年在彼得格勒爆发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其它几项事件时间跨度与列宁相差甚远,列宁都未参与。本题难度不大,但得分率只有54%多一点,值得深思。
㈥ “面包会有的”是《列宁在十月》说的还是《列宁在1918》说的
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一句话:“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其实是一部电影!叫法不同如说不同。列宁在1918十月革命的时候手的这句话,由于不懂俄语所以看不到原文了!
㈦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电影《列宁在十月》的经典台词,它成为人们互相鼓励的名
选B,肯定没错
㈧ 列宁传记读后感 3000字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本让我难忘的书,书名叫列宁的故事。
想必大家对列宁这个人的名字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列宁是俄国人。列宁领导人民建立了苏维埃俄
国,开创了人类使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也永远成为了我心目中最值得敬仰的人,我记得列宁
说过的一句话;要想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他的意思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像走路
一样。你说,我要徒步去欧洲旅行。你打理好行囊。可就是不出家门。那你什么时候才能到欧洲。就是
这个意思。读了这本书我也要像列宁一样,做一个有理想和有抱负的人。.......
㈨ 电影《列宁在十月》讲的是一个什么事情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成立了“临时政府”。形形色色的政党都在觊觎着政权。于是在彼得格勒街头,到处燃起篝火,经常演出种种“闹剧”。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位社会革命党人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他号召人们把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这时,一位士兵和一位水手打岔说:你自己去打仗吧!在把他轰走之后,水手便高呼:“打倒战争!”
列宁在这个关键时刻从芬兰回到了俄国,住在彼得格勒的秘密住宅里。哥萨克骑兵队在到处搜捕这位“德国间谍”,秋夜的彼得格勒街头气氛十分紧张。但是列宁在瓦西里的保护下,立即开展了紧张的活动。他亲自参加党中央会议,提出了立即举行武装起义的方针,同党内反对派进行激烈的争论。
这时,临时政府派代表罗强柯等人到某协约国大使馆求援。在谈判中,为取得贷款和武器,罗强柯等同意割让领土,暗杀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等人,并解除工人武装,继续同协约国并肩作战。
黎明时分,在中央委员会会场门外望风的瓦西里正倾听着室内传出的声音:领导起义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已经组成,其成员有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窗前出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侧影,他们在热烈地交谈。响起了捷尔任斯基的声音:“同志们,大家要分别单独出去,让列宁先走。”
瓦西里和列宁来到大街上。因为来不及赶回列宁的秘密住处,瓦西里便把列宁领到自己家中。瓦西里的妻子怀孕了,她正在缝制婴儿的小衣服小鞋子。列宁拿起衣鞋沉思起来。列宁用书做枕头,躺在地板的褥垫上。瓦西里和妻子通宵守候在他身旁,只有钟表的嘀嗒声打破了深夜的沉寂。
工厂里热闹起来了。马特维耶夫向工人党员们宣布了党中央关于武装起义的消息。大家非常兴奋,但只能小声地喊“乌拉”。马特维耶夫派了一批工人到军队中作动员工作,他又派了一队工人去斯摩尔尼宫执行联络任务。这时,临时政府的两位部长带了一队士官生来到工厂。他们软硬兼施地强迫工人们交出武器,但遭到了以瓦西里为首的工人们的抵制。当临时政府军官吹响哨子,向等在外面的一队士兵发出进攻信号时,震耳欲聋的汽笛声同时响起,手持步枪、铁棍、锤子的工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把临时政府官兵们团团围住。马特维耶夫说:“临时政府诸位先生……我们这里的人火气很大,你们还是离开此地为妙……”官兵们在工人的嘘声中狼狈逃窜。马特维耶夫笑着摸出梳子梳起头来。接着出现了列宁大笑的特写镜头,这是他听到瓦西里的汇报时发出的笑声。列宁说:“好,很好……一切进行得都很好,就是有一件事情我不明白,你究竟什么时候才睡觉呢?”他要求瓦西里睡两个半小时,但为了执行任务瓦西里却乘其不备溜走了。
反对武装起义方针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在《新生活报》上发表声明,向敌人透露了起义日期。列宁愤怒地斥之为“政治娼妓”的卑鄙行径。
临时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克伦斯基以总理和总司令身份调兵遣将,命令克拉斯诺夫将军率哥萨克师团从前线撤回首都,镇压工人起义。
在临时政府给银行职员和中学生发枪的同时,马特维耶夫接到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整装待发!在汽笛声中,一队队武装工人走出工厂大门。
瓦西里来到列宁住宅,报告了形势的新进展:临时政府已经下令炸毁桥梁,工人们个个斗志旺盛。列宁立即决定亲自到斯摩尔尼宫去同大家一起举事。但是临时政府的密探已经发现了列宁的住处,密探正带领军队来逮捕他。装甲车司机得知这队士兵是去抓列宁的,便把车开到郊外,为了救列宁,他英勇牺牲了。
入夜。瓦西里护卫着化了装的列宁冒险前往斯摩尔尼宫。他们坐上了一辆电车,列宁问女售票员:“车开到什么地方?”回答是:“回车场。”瓦西里力图阻止列宁说话。但是过了一会儿,列宁忍不住又问:“为什么电车开到‘公园’去?”女售票员笑这个“乡下佬”竟把“车场”一词理解成公园。瓦西里把列宁送到斯摩尔尼宫大门时才松了一口气。
列宁开始在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斯摩尔尼宫内外是一片歌声和口号声:“打倒资产阶级政府”、“要和平,要面包,要自由!”水兵们在军舰上开会,一个企图反抗的军官被当场打死,众人唱起了《国际歌》。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打着“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横幅标语走出工厂,马特维耶夫从军营中开来了装甲车,以壮军威。
马特维耶夫率领的队伍攻占了首都电话局,士官生们边射击边撤退,女接线生们吓得尖叫着四散而逃。马特维耶夫偶然听见瓦西里的声音,他在斯摩尔尼宫内打电话,要求接通波罗的海舰队,但是马特维耶夫不会接线,一位刚要接线的姑娘又被枪声吓得昏了过去。
冬宫终于成了最后一个反动堡垒。在大厅里,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他们在向协约国大使馆求援。冬宫广场上突然响起爆炸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了。接着响起了震天动地的枪炮声、地雷声、“乌拉”喊声。在障碍物后面,士官生们严阵以待,但是潮水般的工人赤卫队、水兵和士兵队伍已经穿过广场,直奔冬宫大门口。一群水兵先往饰有花纹的铁门里扔了几枚手榴弹,立即飞快地爬上了铁门。火光中另一批冲锋队员打开了铁门,爬在铁门上的水兵便顺势荡了进去。马特维耶夫攀在铁门上指挥着冲锋队员。起义者们冲进了宫殿。在两架机枪扫射下,许多工人和士兵倒在石阶上。马特维耶夫叫伙伴们停下来,说:“这里都是艺术品,尽量不要开枪!”他叫一个工人保护太阳神雕像,那位工人说:“不,这是爱神。”马特维耶夫说:“唉,革命成功以后再研究吧!”
政府军已无路可退。穷追不舍的马特维耶夫终于打开了临时政府会议厅大门。部长们鸦雀无声地望着一拥而入的工人和士兵。马特维耶夫说:“临时政府部长先生们,我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你们被捕了!”愤怒的部长们纷纷抗议道:“谁给你的权力?”马特维耶夫摸出梳子,不慌不忙地说:“安静,诸位,安静,这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可奇怪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了,交出你们的证书吧!”
在斯摩尔尼宫走廊上。列宁一出现,人群就欢呼着拥向他,都争先恐后地想看看列宁。瓦西里和几十名水兵挽着手组成人墙,艰难地挡着人流,他们站不住了。
礼堂的大门打开了。列宁、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讲台上。欢呼声、掌声、口号声响个不停。列宁向前伸出手,过了好一会儿会场才安静下来。
列宁说:“同志们,布尔什维克一直主张必须进行的这场工农革命,实现啦!”
会场上又响起震天动地的“乌拉”声和《国际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