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打过长江去观后感
打过长江去观后感格式:
1、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
2、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3、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4、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范文:
1、不同于常俗的战争片,《打过长江去》既有写实的战争场景,也有意念化的人物处理,比如说,在片中有一对兄弟,哥哥李绶光,是我党的优秀指导员,带领先遣小队潜入敌营,为迎接渡江战役的大进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打过长江去》以渡江战役为背景,立足小人物视角,从“兄弟对阵”和“平凡战士的牺牲”来体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祖国统一来之不易。为了让故事呈现更加饱满,影片还融合了谍战、悬疑等商业元素,既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又丰富了影片的观赏度和可看性。
3、《打过长江去》与以往宏大叙事的战争影片有不一样的格调,从细节出发,从人物出发,以情感为内核,在战争中融入“兄弟相争”的复杂情感,以小切口折射大世界,小人物呈现大时代,于细微处灼见真章。
4、“每个伟大时刻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平凡人物,在宏大的历史呼吸脉动之间,植入小人物的基因血脉和生命肌理。”这种平衡感,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成为电影中的“小人物”,情绪共振,形成强烈的共鸣感。
(1)打过长江去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1、《打过长江去》是由韦廉监制,彭顺执导,赵宁宇编剧,张桐、于越、杨轶、淳于珊珊、洪天照领衔主演,赵滨、许雅婷、姬晓飞、赵靖舒玉、贺宽、闫鹏主演,聂远特别出演,吕小品、赵宁宇、王劲松友情出演的电影。
2、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一支先遣分队潜入江南,打进虎穴斗智斗勇,命悬一线却与各种敌人殊死斗争,为祖国统一而舍生取义、奋勇拼搏,最终配合百万大军渡过长江,将红旗插遍中国
⑵ 给我一份《渡江侦察记》观后感。
哦!这团火焰
——《渡江侦察记》观后感
今天,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然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头顶的天空却笼罩着战争的愁云惨雾,为了走进历史,也更为了警醒我们更好地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爱国主义影片——《渡江侦察记》。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战士周长喜。在侦察到敌人榴弹炮据点情报,返回时被国民党军队前后夹击之际,他不幸身中数弹,但为了保护连长和其他战友安全撤离。他咬牙挺住剧烈的疼痛,紧握已被鲜血染红的方向盘,踩下油门毅然决然地驾驶着从敌人手中截获来的军车,与对面赶来增援的一辆满载敌人的军车同归于尽,那悲壮的一幕久久回旋在我的脑际,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画面似乎被永恒地定格在那一刻。两车相撞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两车同时着火,浓烟如柱冲天。已经安全隐蔽在路旁小树林的新四军和埋伏接应的十几名游击队员们齐刷刷地伫立在原地,一张张脸庞异常凝重,右手缓缓抬起摘下军帽,向这位慷慨赴死的战士致敬!往日里那一双双闪射着机敏智慧之光的眼睛,此刻竟透着无限的悲痛。望向那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火焰映红了天空,也仿佛映亮了我幼小的心灵!“连长,你带同志们下车,这里由我来!”朴素又豪壮的话语震天动地,也久久回荡在我的耳际。
我的心在叹息,是啊!生长在和平年代蔚蓝天空下的我,与无数同龄人一样,看惯的是动画片中的打打杀杀,模糊的是战争年代的刀光剑影,甚至今年发生在汶川“5·12”大劫难中天倾地坍的生离死别,给予我12岁稚嫩灵魂的,也只是像电视荧屏一样的温度,也只是如报刊杂志一般的份量。关于生死的认识何等肤浅!虽然我有时会对死亡产生一丝莫名的恐惧,但是今天只有在今天看了这一部影片之后,我才发现我并不真正了解死亡。的确,死亡对我们来说是那样虚幻、那样遥远、那样无法想象!记得以前说战斗英雄故事时,我还难以理解他们面对死亡,何以神色自若?何以果敢坚决?难道他们拥有钢铁之躯?不!他们对于死亡,心头也会掠过一丝恐惧,但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使他们将瞬间闪现的犹豫扫荡得无影无踪。他们的壮举赋予了死亡更深一层的内涵——“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唯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死得其所,将平凡的一生奉献得不平凡,哪怕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们小小的身影——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赤诚的胸膛中点燃着对更多生命的爱之火,使他们将有限的生命,宝贵的青春燃烧得轰轰烈烈。
正是这团生命之火,正是这团爱之火,让战士周长喜镇定选择与敌军同归于尽,用血肉之躯铺设一条通往胜利的希望之路,这火!这位战士年轻的身影!它们铭刻在连长和战友们的心中,最终迎来长江南岸青龙山下那三团传递胜利喜悦的火苗。它们也将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必将迎来新时代更多年轻生命的激情燃烧!
⑶ 《打过长江去》的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打过长江去》作为一部献礼片,在创意上的确不错,之前,表现类似题材的,只有一部“渡江侦察记”。
影片导演邀请的是香港导演彭顺,之前彭顺曾经导演过抗美援朝题材的《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在表现战争场面上展现的弹火横飞、炮火连天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近年来少见的一部表现此题材的影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彭顺作为香港导演,也有着他在执导这类题材时必然遭遇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所以影片引起争论也多。《我的战争》当年取得的票房为3648万元。
而弟弟斥责敌人的时候,也不是什么个人仇怨,而是直指林长官:“你分裂国家。”可见整个电影都是统一地围绕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而展开了情节的编织。应该说这是电影立意的新颖处所在。
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电影里设置出的兄弟关系的转化上,缺乏必要的合理性,这关键的问题,正是我们在标题中所指出的文戏太弱的缘故。影片里的兄弟见面,本来有很多的内心冲突的戏,但整个电影里,两个人的性格冲突严重不到位。特别是电影里的重点人物、解放军教导员李绶光在电影里台词量非常有限,估计不会超过一千多字,在兄弟见面时,弟弟李缓明的转变,根本不是李绶光动之以情、晓以大义的劝说,而是因为头号敌人林长官把弟弟绑架到郊外,准备枪杀,而无巧不成书的是,这里正是哥哥李绶光的埋伏地点,于是哥哥把弟弟顺竿爬蛇地给解救了,弟弟也就一言不发地站到哥哥的阵营里来了。可以说,电影粗暴地把弟弟推到了历史正道的阵营中来,而不是哥哥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了他,从中正可以看出,电影对人物刻画的粗疏,不得不通过强制性、偶发性的情节来推动人物立场的转变,这不能不说是电影的一个败笔。
⑷ 打过长江去观后感
[《渡江侦察记》观后感] 这是一部惊险样式的军事片,影片情节曲折多变,细节生动,悬念迭起,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民兵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成功地塑造了李连长、吴老贵、刘四姐等人物形象,《渡江侦察记》观后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渡江战役可谓解放战争的关键一战,当年面对长江天险和反动派的重兵布防,仅凭着木帆船,中国人民解放军却实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举。在看影片前,我采访了渡江战役的亲历者----原28军南京干休所的老爷爷纪鸣铎,当时是28军某团的宣传干事。纪爷爷在书房中讲道:“当时解放军一方面渡江侦察、勘察地形,了解敌人的情况;另一方面后勤保障上组织船、找船工;军事上、战士们学习水上作战要领,观后感《《渡江侦察记》观后感》。解放军没有什么军舰、也没有什么机动船,找的全是靠人力划的木帆船。军民一心,一举突破了长江防线……”爸爸告诉我,《渡江侦察记》堪称激荡几代观众心灵的经典之作,也是很多革命长辈怀旧的老片子,他小时候就最爱看这部电影。英雄们所处的岁月,离我们远去了。然而,我们只有像先烈们一样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为了人民幸福英勇奋斗的精神,才能使祖国的明天变得更加美好。四(1)方思远 〔《渡江侦察记》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⑸ 求一篇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谢谢!
今天,一部主旋律电影,而且是关于建国大业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可以公开放映,基本不违背历史事实,让政府通过,让百姓可看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我们应该对全体创造人员表示祝贺!
我发现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不少,有年轻人、老年人,没有喝彩,也没有掌声,偶尔有会心的笑声。特别是老蒋感叹:不反腐败亡党,反腐败,亡国。最后,老蒋选择了不反腐败。因为,在亡党亡国之间,他宁肯选亡国。党是权力的工具,如果没有掌握权力的工具,失去了权力,国家对当权者来说,还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私自利,国民党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
电影拍的平平淡淡,点了国民党为什么失去了政权,但没有强调共产党如何赢得天下。可能今天不好说。共产党赢得天下是因为反对一党专制,反对党天下,家天下,反对独裁,积极主张民主、自由,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民生而战,分田地,重民生,重民权。一句话,共产党带表广大人民利益,用生命和鲜血推翻最腐朽、反动的政权。那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精神。
60年后,当共产党要庆祝建国60周年时,在这个大喜的日子,不知道是真的因为敌人太坏,太多,太捣乱,还是党的决策者警惕性太高,整个国家像要打仗一样紧张。维护稳定成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如果可以讲真话,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以代表人民利益起家的共产党,在执政60年后,不仅历史的贪污腐败、专权滥权,官民关系紧张,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重演,而且,社会怎么会紧张到如此地步?
说真话,今天的中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自由,人民生活最美好、安定的时代,各级政府也最努力让人民高兴。大家都兢兢业业。最近的30年无疑是最近60年来最好的30年,而且,越来越好!这是真的!但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过好日子,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千百年来,中国人可以忍受最无耻的压迫,但一有好日子就瞎折腾。不让中国人说话,中国人能忍,你让中国人说话,天堂的日子他也能说成地狱。而且,永远不知足。中国人不怕穷,不怕苦,但怕富裕,怕过好日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从上到下大家都紧张而不开心?为什么干事的人的总是挨骂,不干事发牢骚、骂街的人永远正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千百年来,中国人相信胜者为王败者贼。这个信条也是中国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且,中国人都知道,任何历史上的王朝没有长久的,总是周期性改朝换代。这个改朝换代的频率不断加速。在过去自夏朝起的4100年中,平均改朝换代的速度是约186年一次,最近2000年加速到约135年一次,最近百年,更加速到平均约50年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压倒一切,完全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和现实的根据。
最近60年,特别是最近30年,由于全球化,特别是西方文明作为一个参照物,使中国文明数千年来的胜者王,败者寇的精神支撑跨掉了。过去60年的历史证明:胜者不一定全对,胜者不一定不重复犯败者的错误;而败者,只要有机会,就可以证明自己不一定全错。比如,国民党反动派,如此腐败的一个政府,一个政党,经过60年的发展,在台湾创造了民主、自由和繁荣的奇迹。而胜者经过60年证明在中国文明固有的基础上,他们也无法避免重复犯古人的错误。胜者自立国号,在西方文明的介入和影响下,造成了国家的分裂。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结果,问题就成了中国文明自身的问题。凡是离开了中国大陆的华人社会,华人文明,不管是香港、新加坡、台湾乃至海外华人,都可以干的不错,而且,不用割断自己的文化之根。而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中国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则非要走极端,反传统,反自己的文明,其结果,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谁要说毛主席领导的革命没有代表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那是无视历史,胡说八道。但毛主席自己暂时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政权,也不能无视历史,把祖宗、前人说的一无是处。我们看看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新王朝骂旧王朝,把所有问题都归罪于前人、失败者。一直到最近,中国的贫弱还是是因为大清国,因为腐朽反动的国民党政府,因为林彪、四人帮等等。这样一代代怪怨下去,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不讲真话,不面对现实,不许争论,中国何时才能真正的成熟、进步?今天,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成绩是自己的。西藏、新疆出问题,是敌对势力,经济出问题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官员出问题是因为不注意思想改造。我们从来不从整体思考:包括我们人人在内的全体人民、制度、文化、文明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大家像商量好了一样都相互回避着问题,相互欺骗着。如果我们连面临什么问题都不敢想,不能想,不能讲真话,还谈什么呢?如果到今天还是什么都不能谈,那么,除了走历史的循环之路,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与其说是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不如说是时间逼问我们所有中国人:我们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面临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何时可以讲真话?如果不能找到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维稳只是美好的愿望。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只是死亡的硬道理。希望各方有这样的容忍讲真话的基本气度。这是我们文明、进步的第一步。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伟大、富强而繁荣的国家,她的人民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人们不能讲真话。
可能建国大业的基础是讲真话。共产党人曾经为讲真话,为真理而战斗,而献身,她因此而赢得了人心!问题是等共产党掌了权,就只能自己讲真话,不许别人讲真话。这种自我否定动摇了国家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基础不是物质的,不是权力的,不是暴力的,而一定是精神、道德、信仰的。特别是一个现代国家,其基础一定是建立在自由和自愿的基础之上。
让我们紧密的团结在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建立一个现代自由、民主国家而奋斗!
⑹ 我也想今天就打过长江去是哪部电影台词
《不见不散》
影片讲述了两个流落到美国的北京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⑺ 谁能写一篇《建国大业观后感》,八九百字,快
今年是公元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六十个生日,昨天,公司组织学员分部全体学员在##影城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把我们这些八零后在幸福中成长的孩子带回到了六十年多年前, 看到了建国前的重重困难,也再现英雄烈士们舍生忘死,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 深深的体会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不禁涌动起对建立共和国的无数先辈的敬仰情怀。
故事是从1945年,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的,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却置和平不顾,选择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谈判失败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内战爆发了。
影片中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择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⑻ 走过长江去观后感300字
打过长江去观后感格式:
1、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
2、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3、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4、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范文:
1、不同于常俗的战争片,《打过长江去》既有写实的战争场景,也有意念化的人物处理,比如说,在片中有一对兄弟,哥哥李绶光,是我党的优秀指导员,带领先遣小队潜入敌营,为迎接渡江战役的大进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打过长江去》以渡江战役为背景,立足小人物视角,从“兄弟对阵”和“平凡战士的牺牲”来体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祖国统一来之不易。为了让故事呈现更加饱满,影片还融合了谍战、悬疑等商业元素,既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又丰富了影片的观赏度和可看性。
3、《打过长江去》与以往宏大叙事的战争影片有不一样的格调,从细节出发,从人物出发,以情感为内核,在战争中融入“兄弟相争”的复杂情感,以小切口折射大世界,小人物呈现大时代,于细微处灼见真章。
4、“每个伟大时刻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平凡人物,在宏大的历史呼吸脉动之间,植入小人物的基因血脉和生命肌理。”这种平衡感,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成为电影中的“小人物”,情绪共振,形成强烈的共鸣感。
⑼ 求一篇党史题材动漫《号角》的观后感 400以上
《号角》 观后感
《号角》,运用动漫小短片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党的历史,为青少年学习党史提供一份形象生动的教材。
该片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些着名口号入手,挖掘这些口号背后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及相关故事素材,浓缩式地反映党的奋斗历程,主题鲜明、画面精美,能够让青少年在观看动漫的过程中,较为全面地了解党史的基本脉络,感悟党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全片共26集,每集围绕一个着名党史口号展开。其中,“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等剧集,生动展现了党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进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等剧集,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恢弘画卷;“发展才是硬道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剧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取得的成就。
该片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团员,我们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或是精湛的技术,进步的思想。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又能够在平凡中帮助别人,影响别人,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但一定要真真切切。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在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才能让我们自身具有保家爱国的能力。
⑽ 跪求《建国大业》观后感初二水平(支持原创)要快呀!
我没原创
看完了,看完了……我不得不表示,韩三平赢了。这部片子也就能赢个票房了。
先说说总体的感觉:悲哀,自责,感到了沉重的使命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拍电影的是他们,看电影的是我们。我们无论如何批评他们,指责他们,谩骂他们都是徒劳,人家也许根本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在意,票房有了,场面做足了~回头找几个专家,找几个影评来说句好话,平息一下观众的不满就得了~反正钱揣在腰包里了,怕什么~
因此,只能悲哀,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年轻人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因此,只能自责,自责自己一个堂堂男儿,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没有实力,没有业绩,没有本事去把那些所谓的大牌踢到一边。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影这帮人都是半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在银幕上发挥他们的余热。当然不是说他们赖着不走,是因为没有年轻人可以替换他们。没有一个年轻人的片子可以震撼所有观众,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新的力量。这是一件憾事,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新生力啊。
说了太多题外话。估计有些80后,90后,已经难不下性子了……那我进入正题。
刚刚看完,照理说我应该不会忘太多,当然这是对于优秀的电影来说,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让观众记住情节,那这部电影最好就不要拿到电影院去丢人显眼。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回忆,想不起来的地方,就忽略吧。
首先故事背景从45年的重庆谈判开始,一上来确实让人感觉比较兴奋,因为胡军,李连杰有所亮相,尤其是李连杰的台词,别看少,但是说的让人心里痛快:“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
然后就是谈判破裂,这一部分感觉十分仓促,也没什么可说的,蒋介石这边,陈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现一般,但在后面的感觉越来越好。街上上演了冯玉祥(陈凯歌饰演)开枪的镜头,这个镜头也就是宣传片里面那个,十分经典。然后陈凯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着灯笼见中正(蒋介石,张国立饰演),台词:“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毛泽东这边,范伟的出现则让人心头一喜,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范伟作为厨师长见毛泽东的感动,此时也见到了间谍,(张涵予饰演),之后毛泽东的行踪被报告到了蒋中正手里,于是上演了,中正轰炸毛泽东一段,此时毛泽东正在熟睡,而黄晓明作为他的警卫,连拉带托,拿着一副担架给他扛出去了,而想起还在锅里的菜的范伟同志,在回到厨房后遭到了轰炸,一个为了毛泽东早餐而牺牲的烈士诞生了。
这一部分,虽然是个比较短小的插曲,但是却意外的沉闷,无法引人入胜。本来应该掉泪的地方实在哭不出来,都不知道韩三平导演想表现什么……而那个间谍就以文字的形式给了个交代,说是51年被毙了就完事了……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此时有想起了一场戏,那边是闻一多为李先生(李公朴)遭到特务杀害而愤慨的戏,感觉不是很能调动观众的感情,我有一种自己只是看客,也只能是看客的感觉。之后闻一多也惨遭遇害。(李公朴死于46年7月11日,而闻一多死于7月15日。)
下一场想到的戏,就是毛人凤(姜文饰演)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让人十分有感觉,包括他与蒋介石的对话,和陈道明的对话。这都是无可挑剔的,而陈道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的演技可以说让人震撼,但是由于整个影片的繁杂,使得关于他的介绍过于稀少,不熟悉历史的人在这里对于他突然反抗毛人凤的指令,帮助张澜脱身的这一段显得有些不明白。当然这是编剧问题,
陈坤的戏份让我记得最多,有三场,不,有四场。首先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稳定上海经济,这里本身是一场重头戏,却仅仅用了陈坤回答记者的话“我这次来,只打老虎,不打苍蝇。”转折到冯小刚“杜月笙”的出场,此场戏引发了两大人物的针锋相对,也使得蒋经国对孔家产业的整顿下了决心。戏份虽然少,但是转折的还是很妙的,整个画面都迫的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就像冯小刚说的那样,如果加一个杜月笙的手杖敲地的镜头,会更好。确实有些可惜了。回过头接着说陈坤的第二场戏,和孔家大少爷孔令侃的对手戏。(佟大为演)两人的感觉都还不错,但是感觉有些累赘,最后也没出个像样的结果。第三场戏就得说父子戏了,在白鸽中的父子对话,被渲染的很好,陈坤也只能尽力到这个地步。我所说的最后一场戏,在剧情后边,有一部分,也是父子的戏,陈坤的一个坐的动作让我太钦佩了,有一点犹豫,又必须迅速,表现了对父亲的怕和敬。
陈坤说完了,我又想到了两个人,傅作义和他的女儿傅冬菊(陈好饰演)。傅作义本身是个很矛盾的角色,对于他的刻画,我觉得为了使观众易懂应该有个旁白来描述它的心理斗争,毕竟心里斗争只靠动作,和说话,和神态,有些难了。这一部分的表现力并不完美,首先傅作义早先所说的大话:“如果毛泽东赢了,我便为他牵马扬鞭”的承诺在父女二人嘴里来回念叨,让人有些不解,傅冬菊本身作为共产党员去规劝其父亲,但是却说的不多。我个人觉得陈好此时的台词,确实不能过于直接,但是太少,而且应该说基本没有表达那些意思的话让人很难接受,至少应该多旁敲侧击一下吧。最后傅作义接见完蒋介石以后又突然想通了,要和毛泽东接触。我真不知道导演脑子里是不是真的就只剩下一碗卤煮了……
关于傅作义北平城的事件让我又想到两个人,葛优和王宝强,一个去把北京城当成大院,高墙了,另一个看愣之后才想起来报告,已经抵达北平了。
再说说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以外的人。民主团体的代表人物中,重头戏的有四个,张澜,李济深,蔡廷锴,宋庆龄。
张澜老头子的戏份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老好人这样子的感觉,李济深和蔡廷锴两人的对手戏确实值得一说,话说李济深应该算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了。蔡廷锴则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民族英雄啊。但是两人此时的戏份都是在着眼于投靠哪一方,蔡廷锴一直在规劝李济深和共产党合作。此时的旁敲侧击做的很好,李济深的表现也是很多,怎么说自己也杀了共产党人,也和蒋介石闹翻了。现在两边都不好走,当然要慎重了,所以犹豫是对的。而且演技也很到位了……
宋庆龄我现在不多评价,也不想多说,这场戏里女性就比较少,多是男人的戏份,所以本身并不好演,而自己所要演出的感觉也多,比如看到满大街士兵熟睡的脸的时候,那怜爱的感情,回绝李宗仁的坚决却婉转,还有受到邀请的邓颖超的邀请……坦白说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太虚。
虽然脑子里又浮现了不少戏,比如,司徒雷登的那场(冯远征出演其助手),比如宋美龄去美国求援,比如李宗仁谈分裂……这几个戏份都感觉十分牵强而且太累赘。
要说到了后便,应该是比较开阔的场面了。蒋介石下台了。
毛泽东几个人喝的烂醉,还很喜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却没有宣布,就直接打过去了。总之就统一了中国。
然后就是政协会议,明星大出场,首先是选国旗,田汉(甄子丹饰演)算是比较活跃了。然后是冯巩,他那段算是个逗乐的部分,但是也很有表现力,本来嘛~解放了,就应该有些欢快的气氛,虽然冯巩就一句台词,算是在后面这帮明星脸里脱颖而出了。其余的像赵薇啊,章子怡啊,苗圃啊,之类的就那么一句台词,没什么的,真就是个跑龙套。至于郭德纲,梁家辉就更是了,都不知道他们干嘛去了……
讨论完这些以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部分又再次出现了轰炸北平事件,刘德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终于出现了,可惜美国不给提供加油的地方,蒋介石只能作罢,要说刘德华变现也确实不错,有着对下级指挥的霸气,也有对蒋介石的毕恭毕敬,最后回头给了自己一个正脸,然后转向下一个镜头,蒋介石的背影,算是对蒋介石一个交代了。
毛泽东检阅了部队(刘烨此刻激情报告确实还是很爽的。)开了大会……要说的就这些了。最后这个尾巴没有渲染起来,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音乐上……什么背景音乐,还不如放国歌来的高潮,来的庄严,来的激动人心呢。
要说整部片子的戏份还有什么~一点点也能想起来,但是确实很悲哀。这是在骗票房,看着我刚才所有的描述,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起什么剧情,根本是想起明星然后想起了他们的戏份。
坦白说:我看电影中途曾经检讨过自己,要让自己适应看这种影片,这不是偶像剧,应该更注重一下剧情,注重历史。但是显然无法达到这种目的。因为45年到49年如此长的时间段里本身存在许多故事。一部电影想把他演全。根本不可能。
现在就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声明不是演员的错误。没有做错的演员,只有不长眼的导演!
1这部电影的设定是献礼,导演却说要票房。从一开始预计的能达到1.8亿,到现在说要4.5亿。真让人无法接受
2导演自身不具备拍政治片的才能,不是自己的领域就别乱碰!
3导演所宣传的172明星影响了买票观众的期待观,他们进去数不出那么多。也都快没兴趣数了!
4导演对于剧本的繁杂没有一个具体主线,看着太多,太累赘,想表现每个人物,却每个人物都只有简单几个镜头
5导演找的音乐队伍是垃圾,自己也很垃圾,没有渲染出该有的气氛,低沉归低沉。但是不能没有开阔,宏大的时候的感觉啊!
6导演自己的剪辑,还有对镜头的要求都不行。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没有表现力!
当然有好的地方,可我却想不出~留着那些专家说吧
我所知道的就是走出观众席的叹息声……
看完建国大业,我不得不说。
将来,我要严格要求我的团队,你行你就上,不行你就滚!而从现在开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我写的剧本行就是行,不行的地方时该删,该改,该重新写都必须做到!
电影,媒体影响的不只是人们的一个娱乐时间。而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的电影水平不能再提高就是笑话,就得被别的国家看不起!
炒作,票房!对我来说真的很恶心!口碑好才是真的好!
以上所说全是个人意见,也许有很多地方有些偏激,我个人建议大家去影院真实观看后,再评价我的观后感。如果你觉得白花钱了,就当时给祖国60大寿捐献自己心意吧……
最后要声明的是!
我不是在狂妄自大,瞧不起老一辈艺术家。我只是觉得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应该更有思想更有冲劲!我们不能让老前辈总是站在咱们前面,是时候把他们踩在脚下,这是我们应有的魄力,应该去继承和发扬我中国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让五星红旗飘得更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