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印度电影三大傻瓜观后感

印度电影三大傻瓜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8-02 10:11:22

⑴ 求印度小说《三个傻瓜》读后感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在中国校园悄然蹿红--完全依靠中国学生观众的口口相传,以及他们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荐:一部印度巨片引起中国人强烈共鸣--请您在欢笑、流泪中观看、思考、破除执着强力诘问\"压力教育、应试教育\",感人至深,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观后感。2011年03月28日中国教育新闻网《三个傻瓜》或曰《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被极其拙劣、恶俗的片名翻译耽误的印度影片。它没有在中国大陆公映、宣传,却依然走红国内校园。中国学生观后感言:\"此片在印度之外,恐怕只有中国学生能看懂、共鸣最大!\"时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后,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在中国校园悄然蹿红--完全依靠中国学生观众的口口相传,以及他们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荐。看《三个傻瓜》震惊有二:其一,扮演20岁男大学生的,竟然是46岁的\"老男孩\"阿米尔汗--被无数中国学生观众誉为印度版吴彦祖、裘德洛、阿姆…我暗喜,好在这不是好莱坞拍的,难以想象布莱德·皮特扮演20岁的大学生。其二,此片在校园里引领的\"三傻热\",或曰\"阿米尔汗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讨论它;学生在宿舍里集体观看;有大四的学生看完感叹:\"如果早点看到,人生道路或许会与现在不同\";还有人连看三遍,又哭又笑几近疯魔,而后又极力向外推荐、转发…中国、印度的教育缘何因为一部电影有了交集?国内校园对这一交集的注脚是:心有戚戚。\"三傻\"中的带头\"傻瓜\"兰乔同学,向\"死记硬背\"的印度教育发起的一场场\"游击战\",以极其精准、似曾相识的画面,触到了国内已经毕业、还没毕业的学子们的笑点、痛点和泪点。生产\"机器\"的学校在美国影评人看来,《三个傻瓜》是《死亡诗社》和《美国派》的合体,深刻又不乏幽默。这只说对了一半。主人公向教育发起一次次\"游击战\",瞄准了典型的亚洲学校教育的特点。《三个傻瓜》讲述的是印度顶级学府--皇家理工学院的3个\"叛逆学生\":兰乔和他的两个室友兼好友法汗、拉具的大学故事。他们称刻板的校长是\"病毒\",发誓有一天要\"删除病毒\";称同级的模范生是\"沉默者\",依靠那些提高记忆力的山寨药丸,不停地躲在宿舍里背诵\"工程定义\";他们顶撞教师、不把成绩当回事,人称:\"三个傻瓜\"。这是一部理工科气息浓郁的影片,不仅经典道具\"屁股凳子\"采用的是工程学子熟悉的三原色RGB(红、绿、蓝),连校园里的小狗都取名:\"千字节\"、\"兆字节\"。作为带头\"傻瓜\",男主角兰乔一出场就技惊四座。按照学校传统,新生入学第一晚必须只穿内裤,向高年级学生致敬。来晚的兰乔趁乱躲进宿舍,遭到高年级学长要挟:\"数到10,要是不出来,就整个学期对着你的门尿尿!\"慌忙中兰乔心生一计:卸下电灯的电线,绕在尺上,顶端绑个勺子,移到门下。当学长尿在勺子上,触电…\"盐水是电的良导体,八年级物理。\"别跟这画外音太较真,Discovery频道的\"流言终结者\"曾驳斥过这个导电实验的可能性。但兰乔一出场,就以对抗学长的方式,点醒了片中的理工男和荧幕外的观众:学知识,就得应用!兰乔是个叛逆者,他与教育体制的对抗,好像一场场游击战,看似稚拙,且工具有限,但火力集中,让人笑中带泪。\"什么是机器?\"当所有人被老师教导得活像一台机器时,兰乔不是。\"任何能简化劳动和节约时间的就是机器。天很热,开一下按钮,一阵凉风--风扇,是机器;和几英里远的朋友通话--电话,是机器;几秒钟内进行数百万次计算--计算机,是机器;我们被机器包围,从钢笔尖到裤子拉链。\"说话间,兰乔将裤子拉链拉上拉下,以作演示。如此这般,成何体统?白发教授气得直冒烟。此时,模范生起立。\"机器是由相对运动固定的由相互连接的零件组成的,意味着功和能量的相互转化…\"这是一个充满喜感的画面:一个\"死记硬背\"的典型,却让教授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印度明日的希望。兰乔的命运是:被教授大骂\"白痴\",逐出教室,观后感《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观后感》。但没走几步,兰乔愣愣地看着教授,\"我有东西没拿。\"\"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硬抄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使用…\"这段对\"书\"的定义,让国内学子叫绝,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说让人听不懂的话,才能考试得第一?但遗憾的是,这就是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学校教育的特点--以严苛的知识记忆为学习的基础。无处不在的\"争第一\"刻板教育下的扭曲追求:渴望\"第一\"、而不是渴望\"知识\"。印度人对于本国教育的自我解剖和反省,竟然一下子说到中国学生的心窝里。电影中,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每学期有42门考试!为了考试不挂科,有人拜神,\"发誓如果物理过了,就献上一个椰子\";有的给奶牛喂草,求\"奶牛女神\"护佑;有的拜眼镜蛇,供上一品脱的牛奶;还有人索性给菩萨塞钱。\"100元连交通警-察都贿赂不了,何况是神!\"夸张的表演,让中国孩子觉得似曾相识。\"印度和我们太像了!

⑵ 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很久没有在电脑里看到一部这么好的电影了,非常的有教育意义!

整部电影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延展开来,丝毫不觉这时间过得缓慢。

主角是由印度有名的男演员来饰演,我感觉有点像卓别林。哈哈。

影片主要反映的是印度现代填鸭式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压力、恐惧与不科学。

也反映了学生时代的友谊情比金坚。

突然想到那天群里截来的一段话,也是某位博友博里写的其中一句话

“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选5个你最要好的朋友你的成就一定是他们5个人的平均值”。

本没有什么共鸣,看过此片后深刻感悟到身边只要有一个是积极向上、聪明机智的朋友,我们就一定会被带动。

双手伸直向上触摸,永远有一片天空是你所无法触及的。因此,一个人的力量是无限大的,只要有勇气,努力过后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慢慢人生路,当我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因为只有勇敢面对,才会实现我们的目标。

一个成功的人,他的周围必定有一个甚至几个忠实而又能够帮助到你的朋友。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影响到你的生活及人生态度!

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以及生活常识,培养自己的兴趣,做有兴趣的事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又想到前几天看了SO的那篇《课外阅读》,她引用书中的话:“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突然联想到自己,大脑测试智力也算优秀,但为什么我书读得比别人差,考试考得也没人家好呢?归根究底也是自己从小不爱看‘闲’书。中国其实也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我读书的时候,一到期末,老师总会划重点,甚至于几乎把整份试卷的题目都告诉了你。可是,试问:考一百分又如何?这能证明什么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你的兴趣是画画,整天让你去写作,你会有灵感吗?写得出一篇好的文章来吗?如果你的兴趣是摄影,让你整天去学机械是如何制造的,你能用物理知识去活用到现实创造中去吗?所以,培养兴趣非常重要!我们要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工作。这样你最终的成就远比你死记硬背考到一百分甚至于考入名牌大学而更有价值!

为自己有限的人生创造出最高的财富!走有意义的人生路,你会感谢生命中那些帮助过你的朋友,也会坚定自己的信念!

去看吧!亲爱的们,你们一定会跟我一样有所共鸣

⑶ 大智若愚--《三个傻瓜》观后感

[大智若愚--《三个傻瓜》观后感]大智若愚--《三个傻瓜》观后感作者:jasmine许久没有去博友的"一亩三分地"去看看了,今日得闲,逛逛去,大智若愚--《三个傻瓜》观后感。发现有两个博友都在推荐印度电影《三个傻瓜》(3 idiots),便来了兴致。可几次网上下载,未果(电驴可以下载,要有耐心)。幸好,一博友格外细心体贴,在博客上就有电影的链接,旋即打开来看。电影历时很长,大约有三个小时,一会儿让你大笑不已,一会儿让你泪水涟涟,哭哭笑笑中你自有触动,总之,不会让你失望。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兰彻总是喜欢说一句话:"All is well"(一切顺利)。他用手抚摸自己的心,念念有词"All is well"。他说心是很脆弱的,我们要哄哄它。不是因为你说了几遍"All is well",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你会有解决问题的勇气。我想,这也符合中国古人的智慧:"心静而定,定而慧"。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正是"自我实现预言"的最好例证了。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兰彻是最独特的一个学生了,他总是跟随自己的心在生活,他也鼓励他的朋友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告诉朋友:"抛开你的恐惧,只需要一点点勇气,人生就可能全然不同"。兰彻用自己的故事反复说明一个道理:"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观后感《大智若愚--《三个傻瓜》观后感》。这是一部反思教育的电影,其中有些片段是那么经典而耐人寻味。比如,"沉默者"演讲出丑的那一段,兰彻在黑板上写上新新概念的那一段,这些桥段都值得我们去讨论,去思考。现在有些大学生上了大学,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在文凭如此贬值的年代,还要去混一张不值钱的文凭,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可悲!看看兰彻的故事吧,文凭并不重要,把自己培养成有追求、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才是多么重要!光看这个电影名称《三个傻瓜》,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他们好朋友之间的昵称吗?还是傻瓜向来比较单纯,他们一定是和自己的心在一起的?还是人们喜欢把那些跟随自己的心的人称为傻瓜呢?我不得而知。我知道,中国有这样的说法:"大智若愚"、"傻有傻福",让我们放下自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一个真正的傻瓜吧。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成功会有不同的涵义。我更想说,热爱生活吧,总有一天,幸福会与你不期而遇。电影《三个傻瓜》的土豆视频MSN()〔大智若愚--《三个傻瓜》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⑷ 求影评一篇 三个傻瓜 印度的片子 1000字。 急、

三宝大闹宝莱坞: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我最喜欢的一位单口相声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专长于种族笑话,又善模仿各种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张,在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远回味,一边佩服他观察细致入微,一边咂摸各个种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经对印度电影做过夸张总结,几个主要点跟我印象中的传统印度歌舞片还真是严丝合缝,什么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啊,冲破种姓屏障私奔之类的。其中最搞笑的一点是他说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剧情,一定会突然到达一片鸟不生蛋的旷野,中间一棵孤树,女主角藏于树后,随着音乐的节拍从树左侧突然探出头来,唱一句,缩回去,再从右探头,反复几次,手则作莲花指翘于颏下,眼珠左顾右盼,迷得追随她前来的男主角神魂颠倒。

所以,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观赏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乔(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乔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Farhran)与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⑸ 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这部影片的男主角未免太完美了一点,很聪明很有悟性,天才一般的人物,情商也很高,始终认为因为感兴趣去学习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功利的学习和死板的学习,他对朋友超级好,经常会鼓励朋友们去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情,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不以社会的价值标准来约束自己,人生哲学总是告诉我们,要努力做更高的自己,提升自己,实现人的潜能,我觉得影片中的男主角就做到了这一点,三个傻瓜观后感。反观自己呢,这么多年学习读书,真正的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学吗?每学到一个新东西会觉得兴奋开心吗?一直要考高分进好学校就是为了找好工作赚很多钱从而有更舒服的人生对吗?像机器一样的活着而不是做一个人,有意思吗?什么是成功?人一生到底追求什么?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智慧的活着,发现你真正有激情去做的事情,不要有恐惧,不要只看功利和有用的事情。总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一颗单纯天真的心,简单的活着,不去算计任何人也不担心被别人算计,追寻的是生活的洒脱和开心。我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Today saw an Indian film "three idiot", besides the civilians grotto millionaire ", this is the second film in Indian I have seen.Until a bit of India prejudice, may be like a little bonzi do. The film gave me great feeling, its nice story plot, the underlying theme, and his jest sharp and profound truth, its dared to challenge the brave, its not system with regret but with satisfactory still impress people ending, etc.In fact, India in ecation competition degree is more fierce than China ,even other country, originally in the newspapers have seen a article tells in countries of Chinese students life, of which the students in India is the most stressful, much bigger than in China, for through school life changing concepts in their there appears far more profound, many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he suffering of life is hard, and a hard life is urging cloth from relatively developed economic level. And it is this country, so it\'s very need to rely on ecation and ecation system steady attention nation is patted such deep against the current ecation system of movies, have admirable. Our country has no such films, institutional thing is tiger bottom. The 17 years old bike ", is the international awards erupted, yet are Chinese JinPian,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ontent does not include any * *, violence, * * ah, given banned reason these films not give first country so-and-so committee for review. Can say, alas alas system of execution.Seen also some films is also critical ecation subject, I think are very good, maybe is to make our gener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ecation the shackles of see the shadow of human ecation people resonated it, such as "death zong", such as the choirboys spring ". Remember watching "the death of poetry club last all children stand to the desks to express to the principal discontent and literary teacher keating shed, recognition, leave of sadness, traditional ecation of * *, I have a feeling of 39 passion, perhaps each peers have disidentification schools, teachers or ecation system emotions and finally often to settle, in the people around them quiet, in a mostly silent dare not break the rules, see the children if their desks, want to web also have so a similar move, it must be very proud. "Oh, caption, my caption", we are lack of so a lead our wave paddle Shouting "as a teacher keating, captain. The choirboys, the spring, "tell us, ecation should be human ecation first, student even problem students like speared out of bud seedling, because his big department also in soil, grow out what kind of ManMan still depends on how you supporting. This film particularity lies in, not to flounder rebellious, but how to abandon is the person\'s eye tolerance hopelessly person, a jumped out to oppose tradition.Finally, the three idiot "ending. The end result is satisfactory perfect. Many movies are using tragic end shatter beauty good wish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hard heart Ming, and remember the film, on the contrary the film didn\'t. Second, jumped from last woke up, Rich dmc2 genius is actually the gardener\'s son, end but also became great scientists, Beauty non-used, after ten years the sweetheart isn\'t married yet ~ life in fact would need to actively, can have hardships, but not despair.今天看了一个印度电影《三个白痴》,除了《平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印度影片,观后感《三个傻瓜观后感》。之前一直对印度有点偏见,可能就像有点棒子看我们一样。这个片子给我很大的感触,其不错的故事情节,其隐含尖锐的题材,其诙谐而深刻的道理,其敢于挑战制度的勇敢,其不是用遗憾而是用圆满依然打动人心的结局,等等。事实上,印度在教育竞争残酷程度上是一个比中国有过之而不及的国家,原来在报纸上看过一个文章讲述在各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其中在印度的留学生是感觉压力最大的,比在中国大得多,因为通过上学改变生活的观念在他们那里表现的更为深刻,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努力是来自生活苦难的催促,而生活艰苦是源于相对布条发达的经济水平。而就是这样的国家,这样非常需要依靠重视教育与稳固教育制度的国家却拍出如此深刻的反对当前教育制度的电影,不得不令人敬佩。我国没有这类影片,制度层面上的东西更是老虎屁股。《十七岁的单车》,是国际获奖的大作,却又都是中国的禁片,其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涉及任何**、暴力、**啊,给出被禁理由就是就是这些影片没有先给国家某某委员会审查。只能说可叹的制度,可叹的执行力。看过还有些影片也是批判教育题材的,我觉得都非常不错,或许是让我们这代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中看到人性教育的影子的人有所共鸣吧,如《死亡诗社》,如《放牛班的春天》。记得看《死亡诗社》最后所有孩子站到课桌上以表达对校长的不满以及对文学老师基廷的不舍、认可、离开的悲伤、传统教育的**,我有种满腔热血的感觉,或许每个同龄人都过不认同学校、老师或者教育制度的情绪,而最后往往归于平静,在周围人的平静中,在一种大都默默不敢打破的规矩中,看到孩子们站上课桌,想如果自己也有那么个类似的举动,现在一定十分自豪。"Oh,caption,my caption",我们是缺少那么一位带领我们的摇桨呐喊的基廷老师罢,那样一位船长。《放牛班的春天》告诉我们的是,教育应该是人性的教育为先,学生即便是问题学生,犹如破土而出的芽苗,因为他的大部门还在泥土里,长出来什么样的枝枝蔓蔓还在于你怎么帮扶。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是去挣扎着叛逆,而是如何摒弃是人的眼光宽容不可救药的人,一种跳出来的反对传统。最后说说《三个白痴》的结局。结局是圆满完美的。很多片子都是利用悲惨的结局击碎人美好的愿望,以达到刻苦铭心的效果,而记住影片,相反这部影片没有。老二跳楼了,最后醒了;富二代天才其实是园丁的儿子,最后却也成了大科学家;美女逃婚了,十年后的心上人还没有结婚~生活其实本来就需要积极,可以有磨难,但是不能绝望。

⑹ 求一篇关于印度片《三个傻瓜》的影评,1500字左右

影片一开始便应用颠倒蒙太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结构上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导演用蒙太奇连接了整个影片,以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相互穿插的方式将整个故事连接了整个影片,让故事的展开看起来自然而巧妙。
长镜头在影片中的应用也很突出,例如,法涵因为一个电话,就装病让一个载有很多人的已经起飞的大飞机迫降,下了飞机后不着边际的装富豪任意指挥司机。而莱俱因为法涵随后给他的一个电话,居然没有穿裤子就飞奔出了家门,冲上了法涵骗来的车,这些长镜头更加突出了悬念

⑺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观后感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观后感]时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后,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在中国校园悄然蹿红--完全依靠中国学生观众的口口相传,以及他们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荐:一部印度巨片引起中国人强烈共鸣--请您在欢笑、流泪中观看、思考、破除执着强力诘问\"压力教育、应试教育\",感人至深,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观后感。2011年03月28日中国教育新闻网《三个傻瓜》或曰《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被极其拙劣、恶俗的片名翻译耽误的印度影片。它没有在中国大陆公映、宣传,却依然走红国内校园。中国学生观后感言:\"此片在印度之外,恐怕只有中国学生能看懂、共鸣最大!\"时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后,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在中国校园悄然蹿红--完全依靠中国学生观众的口口相传,以及他们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荐。看《三个傻瓜》震惊有二:其一,扮演20岁男大学生的,竟然是46岁的\"老男孩\"阿米尔汗--被无数中国学生观众誉为印度版吴彦祖、裘德洛、阿姆…我暗喜,好在这不是好莱坞拍的,难以想象布莱德·皮特扮演20岁的大学生。其二,此片在校园里引领的\"三傻热\",或曰\"阿米尔汗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讨论它;学生在宿舍里集体观看;有大四的学生看完感叹:\"如果早点看到,人生道路或许会与现在不同\";还有人连看三遍,又哭又笑几近疯魔,而后又极力向外推荐、转发…中国、印度的教育缘何因为一部电影有了交集?国内校园对这一交集的注脚是:心有戚戚。\"三傻\"中的带头\"傻瓜\"兰乔同学,向\"死记硬背\"的印度教育发起的一场场\"游击战\",以极其精准、似曾相识的画面,触到了国内已经毕业、还没毕业的学子们的笑点、痛点和泪点。生产\"机器\"的学校在美国影评人看来,《三个傻瓜》是《死亡诗社》和《美国派》的合体,深刻又不乏幽默。这只说对了一半。主人公向教育发起一次次\"游击战\",瞄准了典型的亚洲学校教育的特点。《三个傻瓜》讲述的是印度顶级学府--皇家理工学院的3个\"叛逆学生\":兰乔和他的两个室友兼好友法汗、拉具的大学故事。他们称刻板的校长是\"病毒\",发誓有一天要\"删除病毒\";称同级的模范生是\"沉默者\",依靠那些提高记忆力的山寨药丸,不停地躲在宿舍里背诵\"工程定义\";他们顶撞教师、不把成绩当回事,人称:\"三个傻瓜\"。这是一部理工科气息浓郁的影片,不仅经典道具\"屁股凳子\"采用的是工程学子熟悉的三原色RGB(红、绿、蓝),连校园里的小狗都取名:\"千字节\"、\"兆字节\"。作为带头\"傻瓜\",男主角兰乔一出场就技惊四座。按照学校传统,新生入学第一晚必须只穿内裤,向高年级学生致敬。来晚的兰乔趁乱躲进宿舍,遭到高年级学长要挟:\"数到10,要是不出来,就整个学期对着你的门尿尿!\"慌忙中兰乔心生一计:卸下电灯的电线,绕在尺上,顶端绑个勺子,移到门下。当学长尿在勺子上,触电…\"盐水是电的良导体,八年级物理。\"别跟这画外音太较真,Discovery频道的\"流言终结者\"曾驳斥过这个导电实验的可能性。但兰乔一出场,就以对抗学长的方式,点醒了片中的理工男和荧幕外的观众:学知识,就得应用!兰乔是个叛逆者,他与教育体制的对抗,好像一场场游击战,看似稚拙,且工具有限,但火力集中,让人笑中带泪。\"什么是机器?\"当所有人被老师教导得活像一台机器时,兰乔不是。\"任何能简化劳动和节约时间的就是机器。天很热,开一下按钮,一阵凉风--风扇,是机器;和几英里远的朋友通话--电话,是机器;几秒钟内进行数百万次计算--计算机,是机器;我们被机器包围,从钢笔尖到裤子拉链。\"说话间,兰乔将裤子拉链拉上拉下,以作演示。如此这般,成何体统?白发教授气得直冒烟。此时,模范生起立。\"机器是由相对运动固定的由相互连接的零件组成的,意味着功和能量的相互转化…\"这是一个充满喜感的画面:一个\"死记硬背\"的典型,却让教授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印度明日的希望。兰乔的命运是:被教授大骂\"白痴\",逐出教室,观后感《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观后感》。但没走几步,兰乔愣愣地看着教授,\"我有东西没拿。\"\"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硬抄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使用…\"这段对\"书\"的定义,让国内学子叫绝,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说让人听不懂的话,才能考试得第一?但遗憾的是,这就是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学校教育的特点--以严苛的知识记忆为学习的基础。无处不在的\"争第一\"刻板教育下的扭曲追求:渴望\"第一\"、而不是渴望\"知识\"。印度人对于本国教育的自我解剖和反省,竟然一下子说到中国学生的心窝里。电影中,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每学期有42门考试!为了考试不挂科,有人拜神,\"发誓如果物理过了,就献上一个椰子\";有的给奶牛喂草,求\"奶牛女神\"护佑;有的拜眼镜蛇,供上一品脱的牛奶;还有人索性给菩萨塞钱。\"100元连交通警-察都贿赂不了,何况是神!\"夸张的表演,让中国孩子觉得似曾相识。\"印度和我们太像了!\"中国学生称,\"从影片中能找到了我们,任何一个角色都有我的影子。\"电影高度提炼了学生对老师、学校曾有过的怨念。比如,多少老师曾因为所谓的\"成绩\",给家长打小报告,离间朋友间的感情;又比如,有多少老师一上课,就要求学生背绕口的定义,考试时必须只字不差,才能算通过?\"定义\"只是应试教育的象征,但足矣--电影中有个经典桥段:兰乔被气急败坏的\"病毒\"校长拖上讲台,要求其演示\"正确的上课方法\",他用好友的名字\"生造\"了两个单词,要在座同学\"下定义\",结果同学们疯狂翻书,以求成为\"第一个找到答案的人\"。时间一到,自然没人能找到答案。\"倒退一分钟,当我提问时,你们对这个新知识感兴趣么?你们不感兴趣!你们都陷入了可怕的比赛,就要争第一。就算你是第一,这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兰乔说: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可是,\"争第一\"的社幷会氛围,早已犹如病毒,入侵家庭、学校、企业等社幷会的各个角落。\"在中国的课本上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小只要求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第一个发明灯泡的人、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人,第二个、第三个是谁不作要求。这暗含着一个可怕的社幷会价值观:人们永远只关心第一名,没人会记住第二名。而第二名,往往意味着失败。\"\"三傻\"的异国共振是电影,也是现实。《三个傻瓜》因\"太接近现实\"在印度本土引起争议,但也是因为它的现实写照,让中国校园产生共振。《三个傻瓜》在欧美上映后,立刻横扫大银幕。这部长达3小时的影片,上映不到三周,就在全球囊括7500万美元的票房,而它的拍摄成本仅1000万美元。当好莱坞影评人将此誉为\"史上最卖座印度电影\",寄希望于\"下一个贫民窟\"的出现时,《三个傻瓜》在印度本土却引来争议,一切只因太接近现实!电影中,帝国理工学院的一个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业压力而自杀;现实中,电影上映后,一所孟买高中在48小时内,3位学生自杀。印度媒体报道,来自教育的压力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印度学生的自杀率高居世界首位。\"电影中,兰乔指责\"病毒\"所代表和拥护的教育会杀人,让国内学子印象深刻。\"大家都认为是乔伊脖子上的绳子杀人。但他过去四年受到的精神压力呢?工程师是一群聪明的人,但是他们还没造出测量精神压力的机器。如果他们可以,人们就会知道:这不是自杀,而是谋杀!\"《三个傻瓜》让人窥见了印度可怕的学业竞争。帝国理工学院的原型就是印度顶级学府:印度理工学院。关于这所学校,有个出名的段子:一位学生考取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问,\"你们国家的印度理工学院很不错,为什么还来这里读书呢?\"学生答:\"我就是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来这里的。\"某种意义上,美国成了印度学生的\"避难所\",当然也是\"梦想地\"。兰乔对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有个简单总结:学校批量生产xx,这些xx先学工程、然后去读MBA、最后在美国当银行家。学生关心的就是\"考第一\"、\"工作\"、\"移民\",不谈科学、发明和创造。讽刺的是,电影的原著者、作家奇坦·巴哈特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工程师、MBA、美国银行工作。\"在我出生后第二天,父母即宣布我要成为工程师,没人问过我到底想做什么。\"剧中台词,也是巴哈特们的内心独白。印度人看到了教育中的问题,中国校园产生共振。\"如果说这是一部被恶俗片名耽误的影片,人们很容易在网络排行榜上掠过它,以至于它在首映一年后,姗姗来迟才和我们见面,那么我希望,不要有更多的青春和理想被电影抨击的刻板教育耽误!\"一位中国学子写下对这部教育悲喜剧的观后感。〔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⑻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带给世人的启示

对我们这些孩子
1不能死读书。
2要有思想,要敢于同错误斗争
3不要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4相信明天会更好
5走自己的路,做喜欢做的事
对父母
1尊重孩子的理想
2多与孩子交流
对学校
注重教师的道德水平
对困难家庭予以救助

⑼ 《三个傻瓜》观后感

我最喜欢的一位单口相声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专长于种族笑话,又善模仿各种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张,在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远回味,一边佩服他观察细致入微,一边咂摸各个种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经对印度电影做过夸张总结,几个主要点跟我印象中的传统印度歌舞片还真是严丝合缝,什么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啊,冲破种姓屏障私奔之类的。其中最搞笑的一点是他说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剧情,一定会突然到达一片鸟不生蛋的旷野,中间一棵孤树,女主角藏于树后,随着音乐的节拍从树左侧突然探出头来,唱一句,缩回去,再从右探头,反复几次,手则作莲花指翘于颏下,眼珠左顾右盼,迷得追随她前来的男主角神魂颠倒。

所以,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观赏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乔(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乔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Farhran)与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阅读全文

与印度电影三大傻瓜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河南曲剧电影大全全集全场戏 浏览:505
在哪个网站看电影免费收看 浏览:289
老电影演员假装市长 浏览:645
美国50年代电影音乐 浏览:273
经典电影里粤语歌 浏览:556
谭道良台湾电影全集 浏览:649
怎样在猫眼电影院买票 浏览:68
剪映怎么剪完整电影 浏览:639
能在线看枪版电影的网站 浏览:304
法国电影穿越电影 浏览:736
电影钢的琴张猛导演 浏览:23
男女爱情电影写真 浏览:460
电影票图片花木兰真实 浏览:697
海绵宝宝寻找小蜗大电影大全 浏览:698
英文电影影评小黄人 浏览:48
虫大电影 浏览:952
黑衣人3电影英文 浏览:223
高压线粤语电影 浏览:728
仙电影什么仙电影 浏览:100
美团电影院取票 浏览: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