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碟中谍5观后感400字
碟中谍5还是很棒的,虽然阿汤哥老了,很多任务完成的很勉强,但是精彩程度反而越来越高,难度的设计在不断升级,节奏控制的也刚好,主题扣人心弦,徒手扒飞机,巨池水底憋气,飙车酷炫,摩托车公路追击,动作戏流畅刺激,全程无尿点,让人看的血脉喷张。阿汤哥用生命拍戏,帅得史无前例。女主颜值不算高,但性感耐看打斗戏带劲,值得一看。(最好的选择)
《碟中谍5》好过预期很多。居然用了60-70年代经典好莱坞谍战悬疑片的路子,笑点和配乐都是十分精准。标准的一部好莱坞工业片。当然碟中谍拍到第五部肯定不是为了看阿汤哥那张老脸喽,肯定是为了看最新一任女主角。新一任选的比上任碟女郎好更多,有些角度又神似泽塔琼斯。(茉沫儿)
碟中谍5这部电影带劲,扒飞机是实拍,跳水实拍,飙车也实拍,可怜了一皮卡的宝马m3.啊汤哥虽然50高龄,但是根本看不出来啊!!一身结实的肌肉。电影剧情不错!!情节环环相扣,虽然刺激度不如4但是!!好电影不是靠画面来定的~(高能量土豆泥)
作为一部以徒手扒飞 机开场的影片 来说,《神秘国度》立刻提起了观众的兴趣,而且迈考利在电影中让系列的全套传 统重回观众视野,经典桥段逐一登场:橡皮面具 、花哨的新式道具、异国风情游以及只有想不到 没有不做到的“杂技式”表演。更重要的地方在于 镜头始终追随着汤姆·克鲁斯,达到了某种纪实 感,观众把一切尽收眼底,不论是他用双臂吊挂 在飞机上,还是在水底一段几乎窒息的漫长连续 镜头,观众都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那是汤姆·克 鲁斯,不是别人,也不是什么骗人的摄影把戏。
② 碟中谍4观后感600字
两个小时,在一种轻松无压力的状态下看完了MI4。首先在文章开头稍稍抱怨一下影院的音响设施实在不太给力,所以导致观影效果没有预想中的好。
现在来说说电影。
与前几作相比,故事剧情还是延续了MI系列的特点,没有太大的创新,不外乎就是潜入、潜入和潜入,还有那一大堆可以和007相媲美的让人眼花缭乱的间谍装备。我们的阿汤哥靠着这些装备上天入地,飞檐走壁,坚信“主角不死定律”,做着常人所不能的高难度行动。不得不说,这样的靓汤才是我们想看见的,这样的剧情才是迎合大众口味的。没有人想花40块钱,坐在影院里花两个小时看着一部像《锅匠》这样的蛋疼文艺片,他们需要的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恰好靓汤就是干这行的。
从007到伯恩,从天花乱坠的高科技技术到拳拳到肉的真人格斗,间谍——又或者说是特工这个行业也越来越显得平民化,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只需要你有一位叫做M的上司,有一个叫做L的帮手,那就可以坐拥香车美女,笑傲间谍界。不管是可以用来刮胡子的吹风筒,还是用来吹头发的电须刀,反正它的用途就不是像你想象的这么简单。于是hollywood的导演们发明出各种各样奇形百怪的间谍道具,然后胡编乱造出它的用途,最后起一个很酷很炫的名字放到电影里,反正那些观众也不知道这是干嘛用的,我玩的就是你不懂的,这货高级!
回想一下,MI4里出现了一个现在应该可以被列为“间谍出门装”的道具,那就是靓汤在爬迪拜大楼的时候戴的那个爬墙手套。这玩意儿不得了——不用靓汤费劲地升到楼顶,再从上面放条绳子下来,然后再一层层地往下吊,只需要用手按住墙面,就可以轻轻松松在一百多层高的高度上飞檐走壁,如入无人之境。我们也不能说他抄袭spider man,毕竟小蜘蛛还会吐丝在大楼间荡来荡。于是在我们新任007——Daniel Craig已然老矣,即便再酷再帅的道具也不能玩得风生水起的年代,靓汤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特工事业”,在荧幕前疲于奔命。
一部爆米花电影无论如何都要有自己可以拿的出手的东西——型男美女、大场面、明星效应、特效特技等等,有了这些作为条件,才可以得到票房的保证。所以,以MI和007为代表的特工动作电影,给观众们拿出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高科技。观众们乐于在电影院里看着那些高科技武器在他面前进行着匪夷所思的变形和运用,乐于看着主角用那些武器出生入死,脱离危险毫发无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梦,希望自己有朝一天可以获得惊人的超能力,可以飞天,可以爬墙,可以救死扶伤,可以打击罪恶。既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只好借助发明高科技的武器和道具,来做到这一点,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成为阿汤这样的机会,可以将高科技玩得这么溜,所以电影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我玩不成,那就让电影里的人替我玩。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了这些高科技武器在影片中的亮相,纵使靓汤可以在镜头前再怎么耍酷,再怎么玩高难度的动作,或许最后只能落得个“赢了口碑,输了票房”这样的票房借口,又或者“赢了票房,输了口碑”这样的负面影响。想想我们的凯奇叔,想想我们的罗汉们。
说实在的,我们进影院看片要求不高,无非图的就是一个爽字,别给我整什么深沉,那还不如在家蒙头大睡。于是,近几年观众的口味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低,各大院线也被重口味的大片所占领(这里的重口味定义比较广)所以前不久给你“失恋33天”的小清新一下,又或者用“十三钗”这样假装高深,却略显粗糙的所谓“文艺大片”刺激一下,人们便趋之若鹜,通通涌进电影院看。并且纷纷发出“哎呀,我是文艺青年啦!”这样的呼声,然后继续往暗爽的制片商口袋里丢钱。市场的规律导致整个影片制造业的导向发生了改变,开始制造出大量单单迎合观众口味的电影,真正好的片子却没人看,最后导致好的作品被埋没,而大众片占据主导。我不知道MI会不会拍5,但是我知道阿汤哥会继续演下,否则空有一身铁打骨,再炫酷的装备我们都看不到了。
③ 碟中谍观后感
[碟中谍观后感]不要以为路边电话亭里的电话只是用来打电话的其实他有可能是给特工传递某项不可告知的任务不要以为路边电话亭里的电话是被平常人损坏的其实他有可能传递给特工任务之后自动引爆的不要以为天空中的气球只是单纯被人放飞的其实可能气球下端被系上了摄像头因而故意放飞不要以为美女拿着摄像机仅仅是在拍各处的美景其实可能她就是个特工,正在盯着某处的某个人不要以为影形眼镜他只是单纯的吸附在瞳孔里的眼镜其实有可能它含有许多功能,譬如带着那只影形眼镜的眼睛眨巴两下他就能把你给拍下来不要以为你夜晚突然看到一束光划过天空,就以为那事流星或陨石其实那真的有可能是核导弹从你的上方飞过不要以为会在墙壁上爬得只有蜘蛛侠其实有可能那个攀爬的人是汤姆克鲁斯不要以为你要去约会的那个人就是他本人其实他有可能是带了人造面具的汤姆克鲁斯若是这样,那你真是幸福死了眼见为虚,耳听更为虚在这个世界没有你做不到,更没有你想不到的
④ 关于碟中谍1的影评,不少于2000字。谢谢!
【剧情介绍:】 特别行动组IMF的干将吉姆与妻子克莱尔以及伪装专家伊桑一起在基辅成功地识别出一名老奸巨滑的敌方间谍。他的下一项任务是去布拉格铲除叛徒戈利岑。为此,总部特意拨给他包括克莱尔·伊桑在内的五员干将。 在布拉格,吉姆策划用一份有关深层潜伏间谍的假Noc名单引诱戈利岑上钩,可是风云不测,吉姆的三个下手和戈利岑都无端死去,其本人也受了伤。 幸存的伊桑从总部组长那里谅讶地获悉此次行动实属圈套,目的是要查出IMF组织里的真正叛国者, 为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查出真正的叛徒,伊桑悄然返回吉姆的公寓,在克莱尔的“帮助”下,他从电脑中很快就注意到了一份与代号叫马克斯的女买家交易情报的会议记录, 电脑显示, 这位马克斯曾愿出高价购买真正的Noc名单,利用这条线索, 伊桑主动与马克斯联系,假意提出愿以金钱为代价替她夺取真正的NOC名单。 在克莱尔新近招募进IMF组织中的克里格的 “鼎力相助”下,伊桑闯过中央情报局总部的重重关卡,得到了拷贝有NOC名单的软盘,伊桑等人连夜赶回英国伦敦。究竟谁是真正的叛国分子?现在伊桑已有了自己的判断。 伊桑按计划来到与马克斯约定交货的行李间,可他并未在收钱后就离去,而是在原地迅速将自己装扮成吉姆的样子。他要亲自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果然匆忙赶来与丈夫汇合的克莱尔误将伊桑认作吉姆。其言行暴露了其卖国者的身份。正当伊桑与克莱尔周旋之际,真吉姆出现了, 一场搏斗后, 克莱尔被击毙,吉姆逃上车顶,在那里,克里格正驾驶直升机在准备接应他。眼看卖国叛徒就要溜掉,伊桑急中生智,用绳索将直升机与火车相连,使克里格驾机随列车一起进入隧道。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之后,伊桑终于除去了叛徒,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难以完成的使命》又被译作《碟中谍》,是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1996年出品的惊险情节故事片。 该片讲述了伪装专家伊桑历经艰险,终于铲除同一行动组中的卖国叛徒即“谍中谍”的故事。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场面层出不穷,可谓扣人心弦。导演德·帕尔马明显地运用了心理大师希区柯克的表现手法,使得环环相扣,变化多端的故事进程给人以扑朔迷离,估摸不准的感觉。其实,该片故事本身即间谍去识别间谍集团内部的叛徒并铲除之的反间谍性早就赋予了影片情节朦胧动荡的特征。再加上导演成功地运用了高超的悬念手法,更是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惊险效果。行动组去铲除叛徒,却不知真正的叛徒就在他们其中;队员伊桑去找寻电脑档案,不料热心帮助他的那个女人正是他在寻觅的目标——真正的叛徒。除了影片编导外,片中主人公自身前途未卜,观众也同样对其命运不能作出判断。那么,只有在时间的推进中,靠着影片剧情的层层进展,一个个谜底才次第展露在观众面前。这些惊险的悬念如猜谜大赛,使得观众的心理始终处于猜测与高度紧张的状态,它们对影片的惊险魅力的充分显现是大有裨益的。 世界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在该片中身兼制片、主演二职,他饰演那位智勇双全的伪装专家伊桑。影片中的克鲁斯理了反常的平头,显出他一惯的清秀帅气之外的另一种飒爽风姿。可以说,他的加入,为本已动人的影片增色不少,该片也因此成为当年美国影院的票房黑马
⑤ 求一篇碟中谍五的英语观后感
Tom is the best agent as in the past, good! From the first set to take fifth sets of mission impossible series, is still a good reputation at the box office. Tom Cruise film although some traces of time, acting skill is still powerful aura of charm posture. This set of elements, is still the hero, friends, beauty agent team, bad boss, terrorist organization. The plot is compact, interlocking, action design too much!Ethan begins hanging outside the aircraft take-off, rely on his remote control to open the door machine, into the aircraft intercept missiles of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neurotoxin, condition continuously, let a person nervous to shortness of breath! In addition, Ethan was arrested by women help l out, opera in the Turandot music background serial assassinations, dive deep and change CI card task, riding a heavy machine chases, design kidnapped British Prime Minister, and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battle of wits, the entire movie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 action design are very exciting. Special recognition of the Rebecca Ferguson played into the terrorist organization of the British female agents, a few games, the action of smart, very good-looking! Beautiful, intelligent and courageous woman, very attractive.However, I feel not good enough to see the villain, high iq. All focus on female spy who sneaked into the organization, other people are muscular men be more brave than wise.
汤姆是最好的代理,在过去,好!从第一套取第五套不可能的任务系列,在票房上仍然是个很好的名声。汤姆克鲁斯电影虽然有些岁月的痕迹,演技依然强大的光环魅力的姿势。这套元素,依然是英雄、朋友、美女特工队、坏老板、恐怖组织。情节紧凑,互锁,动作设计过多!伊森开始挂在外面的飞机起飞,依靠他的遥控开门机,为恐怖组织的神经毒素,飞机拦截导弹,状况不断,让人紧张,呼吸急促!此外,伊森被捕的妇女帮助摆脱困境,在图兰朵歌剧音乐背景的连环暗杀,潜深和变化的词卡任务,骑重机追逐,设计绑架了英国首相,与恐怖组织斗智斗勇,动作的设计和整部电影情节很精彩。丽贝卡弗格森的特殊识别成为英国女特工的恐怖组织,一些游戏,聪明的行动,很好看!美丽、聪明、勇敢的女人,很有吸引力,但是,我觉得自己不够好,看小人,高智商。所有关注的女间谍们潜入组织,其他人都是肌肉男有勇无谋。
⑥ 求一篇《碟中谍4》的影评,最好格式跟观后感一样,要概括具体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这周看了三场电影,就算《暮色4》早一个星期跟《碟中谍4》和福尔摩斯》同期上映,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先看《碟中谍4》。原因很简单,跟他最有感情。影片开场不久便响起那令人兴奋到抓狂的旋律,这是跟在家看一百遍DVD所产生的怀旧感觉不可比拟的,能找到一种可以弥补的满足感,只要是那个旋律,只要是阿汤哥(即便是老汤哥),只要他还有不可能的任务,只要他还能狂奔。这一切,视乎都那么简单。哪怕这集的导演还是个从没跟演员有“深切交流”的动画片导演,不值得为此介怀吧?更何况他还拍了《超人总动员》和《料理鼠王》。
周末夜晚的尖沙咀可谓是人满为患,任何靠着地面行动的物体都快不起来。我用十分钟的时间在大楼的第二层空等升降机撇开我这层上下,急的我直冒汗。记得有位电影人说过,电影开场的十分钟是一部电影的黄金时段,也是理解一部电影的关键部分。我带着连十秒都不想错过的念头,果断向着第七层飞奔而去,不过我没有Ethan敏捷的身手跟速度,站到那个巨型荧幕下时,“迷失男”已被枪决了。还好不用我去阻止极端恐怖分子狂妄行为,否则苏美两国的核武导弹在空中划过的痕迹足以编制一张天网了。
“速度”是这部电影令观众持续高潮的要诀,影片整体的叙述可谓流畅到极,没有任何伏笔,反派所占用的菲林令影片根本不像是还存在“反派”,要么是与特工们擦身而过,要么就是与他们产生正面冲突。也就是说,影片的叙述进度完全按照主角Ethan的行动踪迹进行,哪怕是他接受任务的那刻,影片也不费周折,轻描淡写地划过。所谓的“鬼影约章”,就是任务失败后政府已经放弃你,当你不存在过,你要证明你的存在,就要重新肩负起任务或是根本的使命。这速度还包括阿汤哥为完成任务追击目标——失败——变换场景再来——失败——变换场景再来……的效率上,整个过程毫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到令人目眩。由匈牙利、俄罗斯斗到迪拜和印度孟买,节奏奇快,绝招奇多,不断出奇制胜,计算机科技与动作杂技都很犀利。大闹监狱,爆炸克里姆林宫,杰瑞米·雷纳担当的遥控真人飞降凌空停顿,Ethan迪拜塔上的高空作业可谓惊险夸张之极,皆充满不可能却又逼真的动感奇观。片中不再玩易容术,但各种计算机玩意很神奇,最过瘾是魔术式投影障眼法。布局最优异是隔楼双重交易密码,这是工于心计而又科技先进的间谍手段。总之出人意表的招数层出不穷,机关法宝无奇不有。这是怎样的导演?这是完全看透目标观众需要什么的导演;这是吃透这类影片后的完美呈现。
焦点仍然在汤姆克鲁斯身上,任何想从他的《碟中谍》上分一杯羹的演员或导演都是浮云,即便是吴宇森让我们看到了最酷,最英姿飒爽的靓汤,更不要说什么继《拆弹部队》后蓄势待发的杰瑞米·雷纳,所以关于抢戏或是什么的,都只是第三方的一厢情愿。Ethan最需要的只是一些高科技设施、一个电脑专家、一个对于别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和一个阻止他完成任务的坏蛋,仅此而已。如果我要担心《碟中谍》会不会不再只属于靓汤,还不如担心明天超市的酒架会不会不做特价(尽管“特价”也是他们笑哈哈的卖价)。
举世瞩目的雄伟建筑迪拜塔,他所拥有的万丈豪情,附带雷霆万钧的橙红风沙暴,一并初次献给一部电影和一个年过半百却仍极富挑战精神的男子,他准备好借此强势回归,并信心爆棚,也的确带给了他的粉丝们一出血脉贲张的好戏,他用狂奔,他所体现出来的胆识,以及不惧失败的信心全都用导演凌厉的镜头表达出来,观众绝对都能收到。
⑦ 碟中谍四观后感400字以上
我们电影协会正好也要交个观后感,哈哈,已经完成任务了,给你资源再利用一下,要记得小小修改一下哦,呵呵——
两个小时,在一种轻松无压力的状态下看完了MI4。首先在文章开头稍稍抱怨一下影院的音响设施实在不太给力,所以导致观影效果没有预想中的好。
现在来说说电影。
与前几作相比,故事剧情还是延续了MI系列的特点,没有太大的创新,不外乎就是潜入、潜入和潜入,还有那一大堆可以和007相媲美的让人眼花缭乱的间谍装备。我们的阿汤哥靠着这些装备上天入地,飞檐走壁,坚信“主角不死定律”,做着常人所不能的高难度行动。不得不说,这样的靓汤才是我们想看见的,这样的剧情才是迎合大众口味的。没有人想花40块钱,坐在影院里花两个小时看着一部像《锅匠》这样的蛋疼文艺片,他们需要的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恰好靓汤就是干这行的。
从007到伯恩,从天花乱坠的高科技技术到拳拳到肉的真人格斗,间谍——又或者说是特工这个行业也越来越显得平民化,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只需要你有一位叫做M的上司,有一个叫做L的帮手,那就可以坐拥香车美女,笑傲间谍界。不管是可以用来刮胡子的吹风筒,还是用来吹头发的电须刀,反正它的用途就不是像你想象的这么简单。于是hollywood的导演们发明出各种各样奇形百怪的间谍道具,然后胡编乱造出它的用途,最后起一个很酷很炫的名字放到电影里,反正那些观众也不知道这是干嘛用的,我玩的就是你不懂的,这货高级!
回想一下,MI4里出现了一个现在应该可以被列为“间谍出门装”的道具,那就是靓汤在爬迪拜大楼的时候戴的那个爬墙手套。这玩意儿不得了——不用靓汤费劲地升到楼顶,再从上面放条绳子下来,然后再一层层地往下吊,只需要用手按住墙面,就可以轻轻松松在一百多层高的高度上飞檐走壁,如入无人之境。我们也不能说他抄袭spider man,毕竟小蜘蛛还会吐丝在大楼间荡来荡。于是在我们新任007——Daniel Craig已然老矣,即便再酷再帅的道具也不能玩得风生水起的年代,靓汤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特工事业”,在荧幕前疲于奔命。
一部爆米花电影无论如何都要有自己可以拿的出手的东西——型男美女、大场面、明星效应、特效特技等等,有了这些作为条件,才可以得到票房的保证。所以,以MI和007为代表的特工动作电影,给观众们拿出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高科技。观众们乐于在电影院里看着那些高科技武器在他面前进行着匪夷所思的变形和运用,乐于看着主角用那些武器出生入死,脱离危险毫发无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梦,希望自己有朝一天可以获得惊人的超能力,可以飞天,可以爬墙,可以救死扶伤,可以打击罪恶。既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只好借助发明高科技的武器和道具,来做到这一点,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成为阿汤这样的机会,可以将高科技玩得这么溜,所以电影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我玩不成,那就让电影里的人替我玩。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了这些高科技武器在影片中的亮相,纵使靓汤可以在镜头前再怎么耍酷,再怎么玩高难度的动作,或许最后只能落得个“赢了口碑,输了票房”这样的票房借口,又或者“赢了票房,输了口碑”这样的负面影响。想想我们的凯奇叔,想想我们的罗汉们。
说实在的,我们进影院看片要求不高,无非图的就是一个爽字,别给我整什么深沉,那还不如在家蒙头大睡。于是,近几年观众的口味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低,各大院线也被重口味的大片所占领(这里的重口味定义比较广)所以前不久给你“失恋33天”的小清新一下,又或者用“十三钗”这样假装高深,却略显粗糙的所谓“文艺大片”刺激一下,人们便趋之若鹜,通通涌进电影院看。并且纷纷发出“哎呀,我是文艺青年啦!”这样的呼声,然后继续往暗爽的制片商口袋里丢钱。市场的规律导致整个影片制造业的导向发生了改变,开始制造出大量单单迎合观众口味的电影,真正好的片子却没人看,最后导致好的作品被埋没,而大众片占据主导。我不知道MI会不会拍5,但是我知道阿汤哥会继续演下,否则空有一身铁打骨,再炫酷的装备我们都看不到了。
⑧ 碟中谍3观后感作文600字
碟中谍3观后感
1
刚看完《碟中谍3》,看它的初衷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最近的大-片,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它有很大一段在上海拍摄的,且里面有史上最强的小广告。
虽然这类片子看着很过瘾,看了之后好像也没有多深的印象,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值得一看,毕竟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情节扣人心弦。里面的很多高科技玩意儿让我羡慕,尤其是那厚实的军用笔记本,以及小巧的HPC(手持电脑,比笔记本小,比PDA大)。
看了第一遍,没有发现那个网上流传很广的办证的广告。于是看完之后,我又把镜头拖回来,慢慢地寻找这个场景。工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把写它给找到了——阿汤哥拿着手机,在小巷里面飞奔的时候,突然开过一辆卡车,卡车过去之后,就能够在对面的墙上清晰地看到“办证
133********”的字样,且手机号码清晰可见。只是这个场景一闪而过,不仔细看的话,还真的不容易注意。
顺便说一下,上海场景里面出现的那种水乡小镇的街道,其实是在浙江的西塘拍摄的。偶于2003年曾去游玩过,感觉很不错,尤其是晚上,河边的灯笼都点亮了,放目望去,很有意境。
⑨ 碟中谍4 观后感400
很惊险也很刺激 我看的时候都好几次把头转到一侧 不过在电影院看 电影里好些镜头大家都一起笑了 也有点轻喜剧的感觉 特别是在迪拜爬楼 汤姆克鲁斯超级厉害一只手套吸住大楼爬到130层 另一只坏了就扔了 。。。他没控制好爬楼时掉了下去 我跟朋友说这个电影都快成恐怖片了 。。。荡回房间的时候差点掉下去摔成肉饼。。。这个就得去电影院看才有意思!
⑩ 跪求《碟中谍》4观后感!!!急急急!!!
如前几集一样,情节紧张刺激。为了防止克伯特发射核弹,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特工与另二个特工前去阻止,却身入绝境,遭遇变故,没有任何IMF的协助,当然最终还是阻止了这场阴谋。在这里,美国奉行的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与前几集一样,影片的取景是在布达佩斯、莫斯科、迪拜、孟买这样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很多空中俯瞰的全城景色,著名的克里姆林宫、迪拜塔都是主要的场景。有白天的风景,也有晚上的灯光璀灿。特别是攀爬世界第一高度的迪拜塔和沙暴的场景很有些令人想尖叫。像是做了一次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流畅紧凑的情节,一环扣一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然,这种题材是好莱坞很擅长的,题材和结构也算不上很新颖,但观影的过程还是很过瘾的。
《碟中谍》系列影片的最大亮点是高科技的使用,各种先进的设备、通讯方式和电脑程式都有展现,也不少IPAD、BMW概念跑车这样的时尚产品,与时俱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