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轩辕皇帝指的是谁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黄帝 的名字。传说姓 公孙 ,居于 轩辕之丘 ,故名曰 轩辕 。曾战胜 炎帝 于 阪泉 ,战胜 蚩尤 于 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 中华 民族的始祖。
相传黄帝诞辰是三月初三,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在郑州进行祭拜。
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由于有熊氏的人们崇尚土德,土是黄色的,母亲附宝给他起名叫黄帝。又因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就以姬为姓,轩辕为号,所以后人也称黄帝为轩辕氏。
相传中华文明发端之始,黄帝就开始造车,并因此被称为轩辕氏。轩辕二字指的就是车。
神话传说时代和往古的神话传说史实中,龟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灵物之一(另三大灵物为龙、凤、麟)就已经渗入到与农耕民族极为相关的水文化之中。中国第一帝王黄帝,号为轩辕氏,轩辕二字,即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龟。
在远古神话里,黄帝是稍后于炎帝出现的一个大神。传说他长有四张脸,可以监视四面八方。他是中央的天帝,统治着整个宇宙。在民间,还有种种关于他和他的臣子们创造发明的传说。有书上说,黄帝发明了车,所以人们交他轩辕氏。
㈡ 谁知道关于轩辕黄帝的书籍或者电影
黄帝,有熊国君少典的次子,姓公孙,名轩辕。也有人说姓姬。生于河南省新郑市的轩辕丘,在今河南以新郑为中心,新密、荥阳、登封、禹州等地建立了有熊国。也有一说,生于天水、《史记》说生于寿丘。现在专家研究表明,寿丘要首先排除掉,《史记》原书没有明确的注释,而孔安国强加上去,汉代人孔安国[山东人]是孔子的17代世孙,在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国也就是给《史记》加注释冒充原书之手笔!当然有不少正确的,但把“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注释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是个不小的错误!一直让后人疑惑了好一阵子,后来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验证了这个注释是所加错误!因当时的寿丘根本没有很早的文明出现,而其他的书籍《帝王世纪》、《水经注》、《国语》、《括地志》...都注名了轩辕之丘即新郑也! 立宫建殿于河南省新密市云岩宫,新郑与禹州之间的始祖山[又叫具茨山]也是其经常活动的地方,葬身一说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一说河南省灵宝市。其母亲为有 姣 氏之女,名附宝。相传,她闭着眼睛看见巨大的闪电围绕着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照亮了郊野。附宝因此怀孕,后生黄帝。黄帝 37岁而登天子位,寿年110岁。据《史记 · 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载,黄帝正妻为西陵氏的女儿,名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嚣。二夫人是方雷氏的女儿,名叫女节,生下青阳。三夫人是彤鱼氏的女儿,生下挥和夷鼓。四夫人嫫母,生下苍林和禺阳。黄帝共有25个儿子,3 个女儿得到姓的只有14人。黄帝未让他的儿子继承帝位,让昌意的儿子高阳(颛顼)继承帝位。颛顼死后,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死后,即其弟勋立是为帝尧。后禅让于虞(名为重华)、禹。黄帝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 貘、虎与炎帝战于逐鹿的阪泉,经三次战役而得胜。蚩尤作乱,不听帝令。黄帝九战九败于蚩尤,率部退守河南省新密市云岩宫,于此立宫建殿,研练兵法。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为将相,与风后研创兵法八阵。而后,黄帝乃征师诸侯,在河北涿鹿战败蚩尤,统一中原。黄帝时期,发明创造繁多。播百谷草木,驯养畜禽。造指南车,以辨方向。征避水患,削木为船。伐木造室,始筑宫殿。其妻嫘祖教民栽桑养蚕,抽丝制衣。臣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后人称之为“黄帝历”,俗称“黄历”。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观察天象。仓颉始创象形文字。伶伦作律,荣猿铸钟和五音。与岐伯、雷公探研医药,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制处方,防治疾病,而后传为《黄帝内经》。黄帝和炎帝后代的繁衍,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由多民族相融合的中华民族。因而,后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把一切文化制度创立都归功于黄帝,称之为我国的“人文初祖”。
《国语·晋语》称:“炎帝以姜水成”。《帝王世纪》等文献, 也有相似的记载。姜水的地望,据《水经注·渭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因此,炎帝氏族部落的主要活动地区应是渭水流域。据《史记·五帝本纪》的《集解》,引皇甫谧曰:“黄帝受国于有熊。”即黄帝为有熊国君。有熊,一般认为即今河南新郑。新郑居中原的中央,所以黄帝氏族部落应以中原地区为其主要活动地区。由此可见,炎黄时代的主要活动地区是渭水流域和中原地区。在这地域内, 目前田野考古发现最早的耜耕农业,是距今约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山西襄汾陶寺的河南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从现已发掘的近千座墓葬中,能明显地反映出有了一定的礼制。这时的礼制,似乎不像是开始出现,应再向上推至仰韶文化晚期。有较多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认为,陶寺遗址的时代是属传说时代的尧时期。尧之前,为黄帝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五千年左右。这样,炎黄时代是从距今7000、8000年左右至5000年左右,经历了约有1500至3000年之久。
炎黄两个氏族部落,也就是古史传说中所称的华夏集团。他们长期在渭河流域、中原地区经营、繁殖、发明、创造,这些成就,必然对其周围地区发生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赞》:“余尝西至空峒(即今甘肃镇原县境内),北过涿鹿(即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 东渐于海,南浮江(即长江)、淮(即淮河)矣,至,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因此,徐旭生先生说, 由于黄帝、尧、舜的声望极高,各地的人都愿意拉上他们为同乡,这也反映了黄帝氏族部落的活动范围,是以中原为中心, 向四方扩展。
㈢ 找一部关于轩辕皇帝的电影
木乃伊3:龙帝之墓
剧情/科幻 112分钟 2008年
《木乃伊3:龙帝之墓》是《木乃伊》系列作品的第三部,由环球影业出品,罗伯·科恩执导,布兰登·弗雷泽、杨紫琼、李连杰、玛丽亚·贝罗等主演的科幻冒险电影。[1]
该片讲述一个中国古代帝王及其军队被魔咒变成兵马俑沉睡地下,两千年后,探险家里克·奥康纳意外唤醒了龙帝,一场惊心动魄的“古今。。。
㈣ 轩辕皇帝是谁
轩辕皇帝即黄帝。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
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黄帝的出生地古代文献记载有河南新郑、山东寿丘、甘肃天水三地。
为政举措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的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㈤ 轩辕皇帝彩图!!!!
这网址上有轩辕黄帝的彩图
http://pic.jinghua.cn/news/art1/20071031/1193789972658.jpg
㈥ 轩辕皇帝
姓公孙,名叫轩辕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 。轩辕黄帝,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 ,诛杀了蚩尤 ,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由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后世都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黄帝死后,群民选择了“桥山之巅” ,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一) 轩辕黄帝
1 黄帝生平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从此,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之说。黄土高原,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土色呈黄。黄乃地之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万物之本,轩辕以土德称王。故轩辕号曰黄帝。古文献记载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 轩辕黄帝与中华文化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古史时期的衣 、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标志。而重文明的传统发展到西周时代,就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把"文明"作为一种美德。黄帝时期产生的重创造、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黄帝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并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加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黄帝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 。黄帝时代,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问题,诸如制衣冠,造舟车,创文字,教蚕桑,种五谷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时代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黄帝精神体现了方面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创造”,“奉献”,“团结”,这是黄帝时代宝贵精神的结晶,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才创造出如“天下为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信条。这些都是永远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中国精神,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规范我们言行的总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黄帝陵庙
1 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庭,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
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2 现状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3 规划发展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三) 历代祭祖活动
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现在能看能的史书记载:战国初期,秦灵公二年(公元前422年),开始恢复祭祀黄帝和炎帝。这是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为人的祖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祭祀轩辕黄帝规模最大,形式最隆重重的要算汉武帝刘彻,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公元前封元年十月(110)年,率十八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时,途经桥山,他看到高大雄伟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备礼致祭,他令士兵一个一担土,一夜之间,在黄帝陵对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十八万大军,分布在马家山,印台山,桥山,三山军队面向黄帝陵,军乐四起,满山旌旗迎风飘展,汉武帝脱下盔甲,挂在一颗柏树上,缓步登上:祈仙台,默默向黄帝祷告,保佑汉室汪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佩,像黄帝一样变龙升天。祭祀一毕,当日领兵返回长安。
司马迁写《史记》时,把这件事写进了《史记·禅书》。这就千百年来人们常说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汉武帝也没有成仙升天,却在桥山上留下了供后人攀台杯古的“汉武仙台”。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颁布过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陵庙法令。那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状子一案,状告轩辕庙保生宫火烧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官员上殿议论,应发告曰:“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元祖陵寝,如有人放火烧宫,破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罢,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派臣骑日夜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放牛、讨饭出身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委派身边重臣管勾甘带上他亲笔写的祭黄帝“御制祝文”前来祭祀.朱元璋还规定,今后祭黄帝祭文必须由皇帝本人执笔,并将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这是轩吉庙碑廊保存最完整的一份祭文:明嘉靖42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燠,听取回京的官员说:地方官府在黄帝陵庙乱征粮税一事,“嘉靖皇帝”大怒,说:国朝再穷,亦不能征收黄帝陵庙粮税。即降旨,免除黄帝庙一切粮税,重拨银两修筑了轩辕庙。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圣祖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一份祭黄帝祭文,身边大臣看后,建议康熙译成汉文,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汉满文字一并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轩辕庙碑廊里。
一九一一年在武汉三镇暴发“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封建体制,建立中华民国,一九一二年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年二月委派由十五人组成的祭黄帝陵代表团,临行前孙中山连夜赶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祭陵祠。
一九三七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国共两党抛弃前嫌,为了共同抗日,四月五日两党互派代表来到黄帝陵前,各自读了祭文。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载入了史册。
一九九二年,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整修黄帝陵工程于四月四日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中央还先后派要员到黄帝陵参加祭祖和整修指导工作。
所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不论金人执政南宋,蒙古族当皇帝的元朝,汉族人坐皇帝的明朝,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没有忘记祭祀自己的伟大祖先--轩辕的丰功伟绩。正如民谚所讲的“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所以,在黄帝陵庙里,没有政治可言, 没有党派之分,更没有阶级斗争。因为我们都是黄帝子孙。至于个人和各个历史朝代在历史长河里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述,先祖圣地不许谈这些,历代前来祭祀黄帝的大小官员,不论乐官有多大,不论你是坐轿或骑马,在黄帝陵前下马石跟前,必须下轿、下马,现代人不骑马,但坐小轿车,必须在“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前停车,不许跨越雷池一步,否则,当场就会受到众人指责。。
2 海内外捐资重整天下第一陵
随着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发展,海外华人寻根拜祖不断涌向黄帝陵,千里万里,千叩万叩,区誓于始祖陵前。然而.........
㈦ 轩辕皇帝是怎么死的啊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封禅书》中又引述了轩辕黄帝的死因和入葬情况:“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后来,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后曾说:“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在当时,司马迁对黄帝的离世,或说是乘龙上天,或说崩葬桥山,或说是衣冠纪念冢,未有定论。黄帝是否真有陵墓存之于世,历史上众说纷纭,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如《路史》对黄帝升仙之说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是秦汉时期方士之言,不足为训。《剑经》上说的则是黄帝铸鼎以疾崩葬桥山,意指为铸鼎时生病而死。但后面又说,五百年以后,山崩,墓内空空无尸,只存有黄帝的宝剑和赤靴。
其实,这些记载并不能说出黄帝陵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国墓葬发展过程推测,那时还不会有现在这样的高坟大冢,更不会有陵园祭殿的建筑物。所以,现在陕西、河南、河北、甘肃甚至北京附近,现存的轩辕皇帝陵或纪念性标志,都是后人为纪念这位祖先和心目中的英雄而修建的,里边根本不会有他的尸骨。但司马迁所记,汉武帝北巡朔方回长安时,曾在黄陵县城北面的桥山祭祀过黄帝陵,这一点应是事实。由此也可以断定,桥山黄帝陵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说历史。
但我听说这样一个故事。
黄帝向医生歧伯请教有关老年的知识,这位学富五车的医生告诉他:
当一个人老化时,他的骨头会变得像稻草一样又干又脆(即现代的骨质疏松症),他的肉松软下陷,而且胸腔中有许多空气(即现代的肺气肿),胃部常感疼痛(即慢性消化不良),心脏常感不适(即心绞痛或慢性心律不齐中的搏动),颈背与肩部顶端常会挛缩,身体时感发热(通常是泌尿道感染造成),骨头干枯无肉(肌肉质量减少),眼睛鼓出且松软易陷。当肝脏的脉动可被看见(右心衰竭),但眼睛却无法分辨细缝时(白内障),死亡即将降临。当一个人无法再战胜疾病时,寿命的极限就可预期了。
所以我认为黄帝是自然死亡的。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夏朝之前历史阶段被称为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约公元前22世纪末21世纪初)
五帝分别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在长达500多年的岁月里仅仅传了五个首领,平均下来每个人都享有接近100岁的寿元。这个数据在今天看来也是惊人的。但是在那个医疗手法极度落后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这恐怕要成为千古之迷了。
㈧ 轩辕皇帝大师绘画的高清图片谁有
Eclair Marie,18岁,是个在全球Cosplay界迅速升温的妹子,这姑娘对自己的描述是:游戏迷、业余Coser,偶尔是个插画家。
图片在压缩包里
㈨ 有关轩辕皇帝的电视剧
一时我也说不清,你在网络上搜有关轩辕皇帝的电视剧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