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篇有关心理电影观后感
阿甘正传
简而言之;人生就是在不停的奔跑中失去并获得。
② 求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观后感(适合儿童的) 500字左右 急急急
《阿甘正传》的观后感 网上转的
说到奇迹这个字眼让我们不禁想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克隆生命的实现,太空中的自由遨游等等,众多的奇迹诞生正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然而对于阿甘这个智商只有75却创造了那么多奇迹的非正常人,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惊叹人的力量。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理解,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迹。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你都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这其实是影片在暗示: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这部影片,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因为在阿甘身上,我们看到了伦理混乱时代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正是由于人性中存在有如此之多的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才让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也许正因为他将所有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在每一时期专注的对待一件事,并竭尽全力将它做好,然后再确定下一步的目标,所以他成功了。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就象片头和片尾中那片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从天而降,其实生命也如此纯洁、平淡、美丽,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在随波逐流,这种飘浮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厌倦。可是,一个腾挪一个转身,总还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需尽力将它做得完满,不必计较你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飞越高,到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阿甘的一生中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你去羡慕他,你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个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③ 电影 孩子的心声 观后感
五年级学生白露说要和甘小华做笔友,甘小华给她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
衢州日报12月26日讯 日报16日5版三个孩子的故事,讲出了库区孩子的心声——如果我有一个可以写信的朋友。
短短一个星期,这个心声引起了一片热烈的回应——初一年级的孩子打来电话,说不但要和他们做笔友,还要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刚迈入职场的哥哥姐姐发来短信,说要给孩子们写信,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许多家长和老师打来电话,说愿意和孩子们交朋友,无论多忙也会听孩子说话,给孩子回信……这些充满爱意的反馈,让这个寒冷的冬季涌动着暖意。
同龄人:
让我们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最先给记者热线打来电话的是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初一(3)班的班主任姚老师。他告诉记者,班里的许多学生看了报道,都想和大山里面的孩子交笔友。
19日,周日的晚自习时间,记者在姚老师的办公室,见到了其中的两名学生。是两个女生,一个叫陈其器,一个叫洪晓晨。两人都瘦瘦高高的,很文静的样子。
洪晓晨说报道中的小珍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外婆家就在举村乡,每年过年的时候会去。山里的条件苦,没有玩伴,可是小珍却那么懂事,那么爱学习。陈其器是班长,姚老师夸她沉稳懂事,开学时间不长,就和每一个新同学都成了朋友。陈其器说,她曾经有书信来往的朋友,这在同龄人中可是为数不多的。两个女生都说,想和举村乡的小同学们交笔友,彼此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放假了还要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一起看书写作业。而且,她俩的想法还都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采访中,她们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家庭地址,还提醒记者说:“如果留学校的地址,寒暑假就收不到信了。”
姚老师说,其实班里想交笔友的学生有十来个。陈其器和洪晓晨是这些学生中综合表现最突出的,如交际能力、文字水平等。希望她俩作为初一(3)班的代表,和库区孩子成为好朋友。
职场新人:
让我陪伴他们成长
1987年出生的余涵,是今年7月刚参加工作的职场新人。她说看到报道的第一感觉是不可思议,因为之前并不知道在自己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苦孩子。但她很快就被山里孩子的淳朴和懂事给打动了。“我觉得像他们这样大的孩子,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听他们讲猫狗打架的故事,回答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余涵说。
余涵还给记者讲了一段她的亲身经历。在她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结对了一个农村里的同龄女孩。她们平时书信往来,寒暑假的时候会被家长接到一起学习生活。女孩的成绩很不错,常常将自己的奖状寄给余涵。余涵每次收到奖状都既高兴又暗暗较劲儿,两人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直到高三那年,女孩的成绩突然下滑,没能考上好的大学。家里考虑到上三流大学的经济负担太大,女孩只能外出打工。
当时,余涵还有一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同学。高考成绩和余涵不相上下,也是因为经济原因,打算放弃上大学。余涵的父母得知情况后,给这位女同学交了学费。她后来大学毕业,现在成了一名老师。“人生最关键的那么几步,如果有一个人可以给自己正确的引导,或许一切就能更好。”余涵说,她和这位结对的朋友至今保持着密切地联系。
家长和老师:
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
在衢江区卫生局工作的张爱珍向记者报名参加交笔友活动时说,她曾经也是库区里的孩子。
张爱珍的老家在岭洋乡,在上大学之前,她一直生活在那里。“小时候,我可能比现在的孩子还要苦,但是那时候并不觉得。”张爱珍说,如今看到那些孩子,叫人心里陡然一酸。特别是有自己的孩子作对比,让她更加心疼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库区孩子。
张爱珍说,她想交个小笔友,也想尽力给予小笔友一些物质上的帮助,把他(她)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心疼。同时,也给自己8岁的儿子找个伙伴和榜样。山里的孩子大多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城市里的孩子却大多在蜜罐泡大,难免娇气。
衢江区团委:
为孩子送去首批信封和邮票
12月21日,记者陪同衢江区团委副书记甘小华,再次来到了学校。甘小华将首批500个信封和380张邮票交到校长徐志标手中。
在记者拿出热心读者名单时,甘小华也拿出了一份名单。她告诉记者,在报纸上读到孩子们的心声后,衢江区团委非常关注,将报道在各工作QQ群中作了转发。结果引来了许多人的响应。有一位老师已经调去杭州工作,也要求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团委的工作人员就一一作了登记。“我们想把交笔友活动作为衢江区春泥计划的一项活动,长期地开展下去。”甘小华说。
校长徐志标表示,他将把热心读者的名单交到班主任和大队辅导员的手中,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笔友。
记者手记
截止到22日,记者共接到20多名热心读者的电话和短信。22日晚上9点,还有一名初三的学生晚自习下课后,给记者打来电话,请记者一定要记下自己的姓名和地址,还保证不影响学习。一名高三学生多次给记者发来短信,要求和库区孩子交笔友,并说给孩子准备了许多书籍作为礼物。
另外,在网上,衢州市心理健康志愿者协会的许多会员都要求报名,给记者列了一份长长的名单……
许许多多的关爱,来不及一一记录,所以只能大致概括为同龄人、职场新人、家长和老师三个群体,有请代表发言。
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收到孩子的信,成为孩子的笔友。但仍要感谢,感谢你们的热心反馈,感谢你们无私无求的爱。
报道延伸
怎样和孩子交朋友,专家有话说
热心读者:我该怎么和孩子交朋友?
来自常山的热心市民方水生是日报的老读者。看到报道的第二天,他就打来了电话,希望能和库区的孩子交朋友。
方先生简单介绍自己说,他曾经当过兵,现在常山县供电局上班。一家三口,女儿在上海读大学。他自己平时喜欢写写画画,特别想和库区孩子结对交笔友。急切表达的心愿得到记者的答复后,方先生又有些担忧起来:“我该怎么跟孩子交流,第一次写信和他(她)说点什么好呢?”
在记者接到了20多个热心反馈中,许多读者都表现出了这种担忧和疑虑,生怕自己做得不妥帖,让孩子觉得不自在或不舒服。读者的担忧和疑虑大概有以下几类:
第一,第一次的自我介绍之后,我和孩子聊些什么?我说的话孩子会愿意听吗?
有这类疑虑的读者基本上已经参加工作,或是没有孩子,或是孩子已经长大,平时缺乏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他们担心和孩子找不到共同话题,时间长了,双方都失去兴趣,疲于应付。
第二,我想给我的笔友送些东西,比如衣裤鞋袜、学习用品,可以吗?
提出这类问题的读者有孩子,也有家长。如陈其器和洪晓晨,就都想送学习用品和书籍给库区的孩子。而一些家长则希望将自家孩子富余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等送给笔友。但是他们又担心,这种赠予会不会被视作施舍,让孩子觉得不自在。
第三,我想在寒暑假的时候,把笔友请到我家来玩,这样做合适吗?
有这类想法的读者以孩子和家长居多。除了想给孩子们提供好一些的生活环境,他们也希望库区孩子能和他们真正熟悉并亲近起来,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向库区的孩子学习,懂得珍惜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专家建议:用心交友,让爱细水长流
针对读者的这些担忧和疑虑,记者请教了我市青少年教育心理方面的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建英。她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和读者的疑虑,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物质上的资助能够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库区孩子的物质条件相对差一些,这是无法回避,也不用刻意回避的现实。想吃好吃的,想玩好玩的,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有条件的话,给孩子送一些零食、玩具,哪怕是旧的衣物,生活和学习用品,只要是孩子需要的,都可以。而且,这种富有爱心的赠予和资助,能够获得孩子的好感,容易让原本陌生的双方变得亲近。
其次,书籍、电视节目等相同的关注点让交流有载体。
很多人在选择给孩子的礼物时,会想到书籍。这确实是非常好的礼物,不但赠给孩子知识,其实也为彼此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在和孩子写信的时候,聊聊你们共同看过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你们都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一个时尚明星,可以让彼此的交流变得有话可说。
当然,在孩子们与你写信交流这些读后感、观后感时,作为大人,最好能细心体察孩子的情感和思想,适时地给予一些积极而乐观地引导。
再次,让两个家庭都熟悉起来。
有的读者想在寒暑假的时候,将孩子请到家里来玩。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库区孩子家在大山里,环境相对封闭,如果能够给孩子机会接触和感受外面的世界,可以丰富孩子的见识,也让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计划变得丰富而真实。
在这之前,有个建议,让你的家庭成员也给孩子写信。比如,在妈妈和孩子交笔友写信的时候,偶尔也让爸爸和孩子加入,给孩子写信。这样,孩子和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了交流,熟悉了,再到家中做客,也就不会拘束了。
另外,也要让孩子的父母熟悉你,熟悉你的家庭,在让家长放心的同时,也利于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有的孩子对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打骂流露出抱怨的情绪时,我们要为父母说话,让孩子谅解父母的苦心。事后可再与孩子的父母就教育方式进行沟通。
最后,用温暖的心,让爱细水长流。
和孩子交朋友,需要缘分,更需要持久的爱心和耐心,不能仅凭一时兴趣和热情。充满着温情的书信会被视作珍宝般保留,被反复回味。
希望所有的笔友,能将鼓励的话语铺满信纸,能将温暖的情谊传递下去,让爱的细水长流不息。
④ 电影星星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后感
母亲是不会放弃本人的孩子,无论他们的安康与否。在每年的4月2日,这个特殊的、被称为“世界自闭症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能否也应该留意这些自闭症患儿及他们的亲人,想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给这些孩子多一些关爱与了解。在今年母亲节上映的影片《星星的孩子中》,就把焦点对准了自闭症儿童及他的母亲这个弱势群体。这部影片讲述了梁静饰演的母亲从内蒙古带着自闭症的儿子到广东东莞寻觅父亲的故事,在片中母亲用绳子绑在儿子的腰间,就是怕在新的城市儿子走失,这根绳子联络着母子两,同时也是母亲心中的绳子。面对有自闭症的儿子,母亲显得很无助,在孤独生疏的城市,面对茫茫人海,不知该去往何处。影片的动人之处在于紧凑而充溢人情味的剧情,他关注了被无视的人群,试图过关大荧幕去唤醒人们心中的柔软。在《星星的孩子》中,梁静塑造的很到位,与之前在《夫妻那些事》中的作女那依截然不同。母亲是矛盾的,母亲找到了职业也找到了男人,这时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就成为母亲重生活的障碍,选择重生活就得放弃儿子,母亲试图放开手里的绳子,却怎么也做不到,她也不清楚本人再做什么,该做什么。总体上,这是一本主打温情,反响社会难题的电影,值得一看。这是关于电影星星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后感的解答。856
⑤ 一篇儿童电影观后感
小孩不笨2》观后感 今天受朋友邀请看了一场地地道道的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没想到,效果却大大超出预期。 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俗套,无非是描写两个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从“因为忙而无沟通”,到“孩子的心灵逐步走向堕落”,再到“偶然事件架起沟通的桥梁”,最后终于找回“曾经茫然、失落的心灵”!但导演“赚人眼泪”的手法实在是天下一流,连我这等“铁石心肠”的人居然也稀里哗啦了好几次,实在是佩服得紧! 镜头一:9岁的Tom在学校商店里偷了阿姨的钱,想不到商店的监控录像告诉了警察真相,当Tom的父母气急败坏的回家拿起藤鞭就要教训Tom时,Tom哭着说出了真相:学校马上有一个演出,他是主演,当所有其他的小朋友都可以邀请到自己的父母参加时,他的父母却因为要赚钱,不仅不听他的请求,而且一次次把自己的“邀请信”丢进了垃圾筒……偶然一次在饭桌上,他听到有人邀请爸爸演讲,一小时别人要付500元,他就卖掉自己所有心爱的卡片,却仍然凑不够钱,而演出时间已经越来越临近了,他实在没有其他的办法……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悔恨的泪,高兴的泪,爱的泪…… 镜头二:成才因为违反校规而被学校开除,当他加入“黑社会”之后,因抢劫而被殴打,正好被爸爸撞见,爸爸为营救儿子而从过街天桥的台阶上摔下来,头狠狠的撞在水泥柱上……当爸爸被推进急救室,杂货店的胖阿姨告诉成才:“你知道你爸爸有多爱你吗?为了找到一所学校收留你,只会写ABC的他,把我替他写的英文求救信抄写了163份,并且用残疾的腿跑遍了新加坡一百多所中学……他太爱你了,他实在不知道该怎样爱你……”成才的爸爸在弥留之际,希望当面感谢终于肯“收留”成才的胖校长,成才去学校哭着求校长“骗”爸爸……当大家围在病床前送成才爸爸时,爸爸对成才说:“我一辈子是在棍棒和仇恨中长大的,我不知道爱,更不懂得如何向你表达爱……”然后他攒足最后的力气说出自己刚刚学来的“I love you”跟儿子作最后的告别…… 这个世界,当越来越的人会说两种语言(甚至更多),却越来越不会最基本的“爱”的表达;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奢侈时,却越来越没有时间关注“爱”,表达“爱”……在走向“文明和繁荣”历程中,我们的心灵渐渐枯萎。兄弟之间,姐妹之间,母子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我们越来越无法真正走进彼此的心灵;在一切“正常、普通、世俗”的浸染中,我们的灵性慢慢变得冷漠、麻木,进而视一切“梦想、崇高和真诚”为“迷幻、虚假和伪装”! 生命、爱、关怀、灵性……在哪一个黑夜滋养?在哪一个凌晨萌发?又在哪一个时刻开花?!
请采纳。
⑥ 心理电影欣赏观后感
盗梦空间 希望适合你
⑦ 我们老师要求写一片心理方面的电影观后感求各位帮帮忙!最好事600字的
《美丽心灵》观后感
我看了一部名为《美丽心灵》的电影。本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拉塞尔•克劳)在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珍妮弗•康纳利)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如愿以偿, 终于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我觉得这部影片当中得大书特书赞颂的是伟大人物背后的默默支持的女人。纳什的妻子艾莉西娅的故事比电影中更感人,是她以钢铁坚强意志,以自己做程序员的微薄薪水,长期耐心拯救同时得了精神分裂的丈夫与儿子,那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终于使俩人回复正常的轨道上来。纳什在诺贝尔获奖发言对妻子的致谢,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体会到一份人间至宝贵的亲情与爱意。
电影《美丽心灵》主旨是反映这位教授传奇的人生、对数学执着的追求与热爱以及妻子在丈夫身后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外,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拥有着人才济济、学术自由、高度创新的科研环境。
这部电影,我觉得很感动,被这位毅力坚强的教授所折服,这不仅反映了一位教授的美丽心灵,更是奋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的缩影。
愿这种精神长存与学术科技界,愿我们都以他为榜样学习。
美丽的心灵,不仅仅是心灵的美。
⑧ 写一篇关于儿童心理的讲座观后感200字
对照自己的女儿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心里酸酸楚楚的。女儿现在准备升初一,从近年的发展表现,我深深地担忧,也深深地感到,培养儿童的心智,养成良好的习惯,胜于开发他们的智力。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心境、完整和健康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促其更高更远的发展,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发挥极致。
播下一种行动,形成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好习惯成就一生!可见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它关系到人的一生命运。虽说,学校的教育教学不是万能的,但“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是不用质疑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受学校老师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种种习惯常抓不懈,落实到位。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我们要通过夸奖,通过讲评,通过批评等种种手段加以引导指正。
最后,最想说的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通过这次的心理培训,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作为学校的老师,要懂得保护孩子幼小的成长心理,在遇到孩子存在的问题时,要想法设法寻找突破的教育教学途径,在对孩子严格的同时,多些肯定,肯定他们的进步,忽略某些不足,激励迁移优势。我们更要夸,夸得他们心花怒放,夸得他们意气风发,夸得他们斗志昂扬,夸出他们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夸会他们如何学习,乐于学习……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很有必要在塑造孩子人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上下功夫,这是一个深远的课题,但我们决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