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吝啬鬼》(也叫悭吝人)的赏析。导演是路易 德 菲奈斯
阿巴贡,一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感情可言,他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为了金钱,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可以牺牲儿子和女儿的终生幸福……
影片中的阿巴贡有一个儿子克莱昂特和一个女儿爱莉丝,他们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妙龄少年,然而,他们却并未像其他的年轻人那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他们的父亲拥有万贯的家财,而他们,作为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父亲的儿子,却完全不像公子哥抑或是千金小姐,他们穿着最朴素的衣服,过着最清淡的生活,而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父亲不肯拿出一分钱来替他们购置新的衣物,而他自己也是如此,每天穿着同一件衣服,就连最后儿子和女儿的结婚礼服也是由对方所出。
他很想让别人为其做事情,然而却不愿意掏一分钱,就拿他喜欢上玛丽雅娜来说吧。他虽然是一个吝啬鬼,但他首先是一个男人,男人都是喜欢漂亮的姑娘的,而他也不例外,他委托别人帮其说媒,起初说的好好的,可是一提到钱,他就像是发疯了似的,对人如老虎般凶恶,简直就是变色狼转世,令人“敬而远之”,觉得他不可理喻!
在对待他的家人的问题上,就更加显得他的吝啬与小气!为了节省开销,他雇佣了一个人既当厨子,又当马夫;为了节省开销,他终日不给马喂食物,以至于最后只剩下皮包骨头,令人不禁心生怜悯之心……
不仅对待旁人如此,更令人不可思仪的是他对待他的儿子和女儿亦是如此。儿子克莱昂特为了生存起见,竟然另外出去借钱,而债主竟然是喜欢放高利贷的父亲阿巴贡,这一看似滑稽荒诞的情节正刻划了阿巴贡的自私及爱财如命的一个吸血鬼的丑陋形象!在对待他们的婚姻问题上,唯一可以左右他的决断的便是:儿子的结婚对象有没有大量的嫁妆带来,女儿的结婚对象是否不要嫁妆,而他为他们择偶的标准亦是如此,谁不要嫁妆就将女儿嫁给谁,当然最好是还能从中涝到好处;对儿子,则是谁给女儿配备的嫁妆丰厚就让儿子同谁结婚,看到这样的父亲,我们不得不说,这整个是一老顽固、老变态!真的是不可理喻!!
这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吝啬鬼阿巴贡的生活点滴,但是却从不同曾面反映了旧时封建社会的性质,刻划了一个活生生的吸血鬼、吝啬鬼的形象,也反映了在旧时封建时代的父母包办婚姻的恶劣风气,最后影片以阿巴贡的全部积蓄被盗为尾,以其强烈的反映更生动的刻画了他的为人,在箱子下落明了的情况下,他为了避免付法官的口供费,竟然要处死说谎话的仆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噬财如命,认为金钱高于一切,没有了金钱,人生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在金钱面前,他丧失了人性、失去了爱情以及对儿子和女儿的亲情、对仆人及其他人的友情、对穷人的怜悯之情、对牲畜的关爱之情……好象人世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已经不复存在,甚至包括他自己,在他的信念中,只剩下了金钱,金钱就是他生命的唯一!
片尾以阿巴贡拖着他那沉重的装满了金钱的箱子踏上了他孤独的人生之旅,而请求获得布施的老婆婆依旧在后面追寻着他收尾,使得本文更加具有讽刺性,看似荒诞的结尾,实则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贰』 《悭吝人》全文和作者介绍
又名吝啬鬼,查查似乎是西班牙的作家
『叁』 《悭吝人》的电子版
网上没有全本,只有个节选: http://www.yuwenchao.com/jiaoyan/jcjs/gd/siben/200606/2672.htm
『肆』 莫里哀的《悭吝人》的电影名是什么
《悭吝人》本来是戏剧,后来被翻拍成电影。
导演: Jean Girault / Louis de Funès
主演: Louis de Funès Frank David Hervé Bellon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影名: L'Avare
上映日期: 1980-03-05
简体中文名: 悭吝人
imdb编号: tt0078813
语言: 法语
英文名: The Miser
『伍』 哪位有莫里哀的戏剧 《悭吝人》《伪君子》的下载链接,急,谢谢!
剧本还是视频
英文还是中文
『陆』 高分!!!急需《悭吝人》话剧团演出视频,
咱们班又不排屈原,你要这个干吗……
还有一个:
http://www.verycd.com/topics/87530/
要是没人回答就加给我吧~
『柒』 《悭吝人》莫里哀
当然有中译本,我觉得写的精彩极了
『捌』 喜剧作品《悭吝人》主要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
《悭吝人》(又译《吝啬鬼》)是莫里哀又一部著名的喜剧,它讽刺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阿巴公是个靠放高利贷起家的资产者,他贪心钱财,又非常吝啬,在世人面前假装贫穷。他总是抱怨儿子在穿着打扮上花费了太多金钱,还主动教给他一个赚钱的方法,就是让他把赌博赢来的钱拿去放高利贷。除了金钱,他不会关心别的事情,尽管女儿已到了待嫁的年龄,但是他所考虑的却不是帮她选择一位好女婿,而是关心想娶他女儿为妻的人,是否能够不要一文陪嫁。妻子死后,他想再度结婚,可是他看上的妙龄女郎,恰是他儿子的情人,儿子还成了他高利贷的借贷人。后来,他秘密埋在花园中的一罐金子被人偷去,这使他痛哭流涕,痛不欲生,他要求开动国家一切统治机器,为他找回命根子一样的金子。为了要回金子,他主动放弃了要娶的妻子,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巧妙算计。
在《悭吝人》中,莫里衰将一个嗜钱如命、贪婪自私的家伙的真实面目,刻画得生动传神,惟妙惟肖,阿巴公的性格十分鲜明,吝啬的本能和致富的欲望支配着他的整个人生。这个形象是如此深刻地反映了吝啬鬼的灵魂,以至于在法语中,“阿巴公”与“吝啬鬼”完全可以等同。
『玖』 悭吝人的基本简介
与《欧也妮葛朗台》、《死魂灵》、《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角同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 贪婪和吝啬是阿巴贡的绝对情欲和性格的基本特征。阿巴贡满脑子是埃居、放债和生息。金钱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和子女冲突的焦点。他克扣子女的花费,贪没子女从母亲那儿继承下来的财产。他要女儿嫁给年近半百的老头子,因为对方“不要赔嫁费”。他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因为这不仅不花钱,还可以捞到一大笔收入。
仆人拉弗赉史对阿巴贡的脾气了解得很透彻。他说阿巴贡“爱钱比爱声名、荣誉和道德还厉害,他看见了一个跟他要钱的人,马上会难受得抽筋。跟他要钱就等于在他致命的地方打了他,就等于在他心上刺了一刀,等于剜掉了他的五脏。”因此,阿巴贡为了钱,对所有的人都刻薄无情。 阿巴贡把金钱当作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丢了钱,便要了他的命。剧作家卓越的成就之一,就是他把主人公这一心理状态,生动逼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坛黄金》的主人公欧克里翁在他丢失了黄金后,曾大喊大叫地说;“我完了,我死了,我被人杀害了。”但还没有阿巴贡那样疯狂和痛不欲生的程度。阿巴贡大叫说:“你一被人抢走,我的依靠、我的安慰、我的快乐就全没有了,我算是整个完蛋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没有你,我简直活不了啦。全完啦,我实在受不了啦;我要死,我死啦,我已经入土啦。”
欧克里翁要求“把那偷金子的人告诉我”,他并不怀疑所有的人。阿巴贡则要求把所有的人都绞死,要求法官一个不漏地审问他全家。如果法官找不回他的钱来,他“连司法官员一齐控告”。因此,阿巴贡“爱钱如命”的性格比欧克里翁更突出、更可笑。 欧洲的一些作家写过不少吝啬鬼的形象,但都把他写成是不要享受的。其实不然,金钱和享受是分不开的。只是在吝啬鬼身上这两者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罢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资本家个人的突出的胸内,同时展开了积累情欲与享受渴求之间的浮士德式的冲突。”
莫里哀塑造的阿巴贡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不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他还是要享受的,他有男女仆人,有厨子和马车夫(虽然都由雅克一人担任)、马车。而且像他这样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还有色欲。他爱上了一个可以做他女儿的美丽姑娘,一见面就赞美她是“明星群中最美丽的一颗”。他不顾旁人和儿女的笑话,决定要娶她。
然而,他那享受欲、色欲,总是和他那吝啬、怕花钱的积累欲发生冲突。为了色欲,他可以不要对方的赔嫁费;为了金钱,他又抱怨“一个女孩子一点赔嫁都不带过来是没有人要的”。他明知玛丽亚娜的母亲拿不出钱来,但他还要媒婆转告她“加紧张罗张罗,卖点气力,总得从自己身上出点血。”阿巴贡喜欢玛丽亚娜,可是当克雷央特把阿巴贡的钻石戒指脱下来,送给玛丽亚娜时,他恨得咬牙切齿。暗暗骂儿子是“刽子手”,“该上绞架的胚子!”甚至当克雷央特用预先定购的点心款待玛丽亚娜时,他吩咐瓦赖尔尽可能地把点心抢救些回来,“回头好给商店退回去”。
最后,阿巴贡的宝贝箱子丢了。金钱和色欲的矛盾发展到顶点。克雷央特要挟父亲在两者之中任选一个。阿巴贡终于选择了金钱。这进一步强调了阿巴贡的性格本质。 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里,采用一些夸张性的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的吝啬。如欧克里翁在理发时,把剪掉的指甲都要收回家。一次,一只老鹰叼走了他的饭,他便上法庭去控告。同样,莫里哀在剧本中也采用夸张的写法。如厨子雅克揭发阿巴贡自印了一种日历,他在日历上把每个季度的斋戒日增加了一倍,目的是让家里人多吃几天素,好节省几个钱。他在辞退仆人或发工钱的时候,总是准备好一场大吵,以便找出理由不给钱。有一次,他要求法庭传街坊的猫上堂,因为它吃了一块他吃剩的羊腿。他还在夜里跑到自己马厩去偷喂马的荞麦,结果被马车夫揍了一顿。当阿巴贡的儿女要结婚时,他竟厚着脸皮要亲家给他做一件新衣裳,以便他在婚礼上穿。
细节和夸张对于揭示阿巴贡的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的目的在于将我们所看见的人,表现得更坏些。”因此,这些符合人物个性特征的描写和夸张是必要的,也符合艺术的真实的。阿巴贡由于贪婪和吝啬变得完全丧失人性和人格。《伪君子》中的奥尔恭曾说过,他可以看着兄弟、儿女、母亲和妻子死掉全不在乎。但这是受了伪君子的愚弄,出自一时的感情,当他看到儿女哭时,还“觉得心软”。而阿巴贡的心肠却像冷铁块。当福劳辛在夸他身体棒,“不但能亲身埋葬您的儿女,还能埋葬您儿女的儿女”时,他竟高兴地说:“那太好啦!”当玛丽亚娜到他家相亲时,他怕玛丽亚娜见了他的儿女会见怪,连忙向她解释说:“您看见我有这么大的两个孩子未免有点惊奇,可是过不了多久我就要把两个都打发出去。”
剧本末了有个对比的镜头:一方面是富有人性的昂赛末急于要去看他那失散多年的、患病的妻子;另方面是丧失人性的阿巴贡急于要去看他那宝贝的箱子。从而强调了阿巴贡从钱孔里看世界的狭隘、冷漠、自私的心理。《悭吝人》中除了阿巴贡这个典型人物,其余的人都是作为陪衬而出现的。莫里哀并没有着力去刻画他们。在这方面,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得很好。他说:“《悭吝人》中所有其他的人物只是宣传吝啬是一种缺陷的配角,其中就没有一个人是过着自己生活和为自己而生活的——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更好地烘托出那喜剧的主人公而臆造出来的。” 莫里哀是写喜剧性冲突的能手,这在《悭吝人》一剧中得到充分的反映。阿巴贡和儿子克雷央特在爱情和金钱上的冲突是剧本的主要冲突。昂赛末和儿子瓦赖尔在爱情上的矛盾作为烘托。而昂赛末在金钱上的慷慨行为,爱情上能体谅青年人(如主动放弃爱丽丝,积极促进儿女的婚事)恰好和阿巴公形成对照。
莫里哀把精力放在对主要冲突的描写上。剧本中出现了许多极妙的经过精心布置的喜剧冲突的场面。如父亲放高利贷正好放给自己的儿子,儿子借阎王债正好借到老子的身上。
第二幕第二场,阿巴贡父子会面的一场,突出地表现了他们在金钱上的冲突:
阿巴贡:“怎么,你这个该死的东西,甘心走这种万恶的绝路的就是你。”
克雷央特:“怎么,我的父亲!干这种丢脸事情的就是您。”
阿巴贡:“借这种违法的债来败家的就是你?”
克雷央特:“想用这种罪恶滔天的高利贷来发财的就是您?”
阿巴贡:“干了这种事之后,你还敢站在我的面前?”
克雷央特:“干了这种事之后,您还有脸见人?”
父亲咒骂儿子浪荡败家,儿子怒斥父亲重利盘剥,黑了心肝。在爱情上,阿巴贡父子的冲突更为尖锐。父亲喜爱的年轻美貌的姑娘,正是儿子心上的人。父亲不肯让步,儿子也不肯让步。
第四幕第四场这种冲突发展到了顶点:
克雷央特:“好呀,我的父亲,您就是这样戏弄我吗!既然事情已到了这一步,那我就明白告诉您,我对玛丽亚娜的爱情是绝不能放弃的,为跟您争夺这个女子,不管多么极端、多么过分的事我也敢做;您虽然已得到了她母亲的同意,可是我会有其他方面的援助来帮我打这个仗。”阿巴贡:“怎么,你这个杀胚!你竟敢来夺我嘴里的肉?”克雷央特:“是您抢了我嘴里的肉,按日子算我还在您之前。”阿巴贡:“我不是你的父亲吧?你不应该尊敬我吗?”克雷央特:“这种事并不是儿子必须让父亲抢先的事;爱情是六亲不认的。”
关于阿巴贡父子冲突的事,在欧洲一直有过许多议论。不少人指责莫里哀把父子间的关系写得太过分了。连法国启蒙主义者卢梭也接受不了,他认为父亲固然不像父亲,儿子却不可以不像儿子。他把《悭吝人》当作伤风败俗的一例。德国在上演这部剧本时,把父子关系改为亲戚关系。这种看法和做法都是偏颇的。莫里哀的伟大就在于他在金钱统治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看到了资产阶级父子间关系的实质,揭发了金钱的罪恶和拜金主义者的愚妄。反之,剧本的尖锐性和讽刺性就要大大地削弱了。
除了以上基本冲突外,还有大量围绕情节展开和表现阿巴贡性格的喜剧性场面。如第三幕第五场中,阿巴贡听信了福劳辛的劝告,戴着老花眼镜,穿着灯笼裤,挺着鼓鼓囊囊的胸膛会见玛丽亚娜的场面;第四幕第四、五场厨子雅克调解阿巴贡父子冲突的场面;第五幕第三场,阿巴贡要瓦赖尔承认偷了他一万埃居的事,而瓦赖尔却承认偷了他女儿爱情的事等。这些喜剧性场面既丰富了剧本的情节,也有助于表现人物个性和基本冲突,使剧本幽默生动、活泼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