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汉娜·阿伦特的其他作品
1、《阿伦特和海德格尔书信集》
2、《阿伦特和雅斯贝尔斯书信集》
3、《阿伦特和布留歇尔书信集》(布留歇尔为阿伦特后来三十年岁月相濡以沫的丈夫)
4、《阿伦特和玛丽·麦卡锡书信集》
5、《阿伦特和库尔德·布鲁门费尔德书信集》(库尔德是将犹太人的视角引进阿伦特的视野的人物;三十年代欧洲犹太组织领袖之一。)
6、《我愿意理解:有关我的生活和著作的回答》
7、《奥古斯丁爱的观念》(二十年代在雅斯贝尔斯那里完成的博士论文)
其余还有关于犹太复国主义问题的两三本文集《犹太复国主义的困境:随笔和评论》、《以色列和反犹主义》等,由他人编辑。
B. 汉娜阿伦特:为什么革命
呵呵,这个问题没法说,因为其他人死了俄罗斯不管,主要是因为美国卧底死了才造成了美俄大战。但是俄罗斯政府有点弱,怎么既然能查出来卧底的身份,为什么查不出阿伦是卧底在俄罗斯的黑手党,这点只能说剧本方面没有太完善,也有可能只是伏笔。
C. 哪位亲能提供女性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的电影。电影《汉娜阿伦特》就别推荐了,已经看过了。多谢亲
《 塞拉菲娜》 \ 花落花开 \Séraphine (2008)-----法国天才女画家塞拉菲娜
《 时时刻刻》 \ The Hours (2002)------英国女作家伍尔夫
《灰色花园》 Grey Gardens(2009)------杰奎琳肯尼迪的近亲大小伊迪
《心之全蚀 》Total Eclipse (1995)--------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兰波
《玫瑰人生》 La Môme (2007)--------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
《绝代艳后》 \ 玛丽皇后 \ Marie Antoinette (2006)-------法兰西玛丽王后
《希尔维亚》 / 篇篇情意劫 / Sylvia (2003)-------20世纪著名的女诗人、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希尔维亚
《波特小姐 》Miss Potter--------彼得兔系列作品作者、画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女士
《弗里达》2002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2003
《工厂女孩》2006
《香奈儿秘密情史》2009
D. 如何理解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
《人的境况》1958年出版,德文版名为《积极生活》。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汉娜•阿伦特在这本书中在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比较彻底清算的同时,建立了自己著名的“行动理论”:强调人只有在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积极行动,才能使人获得意义。这样的立场被称之为翻转了西方哲学几千年推崇“沉思”的传统。
E. 汉娜阿伦特的内容简介
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汉娜·阿伦特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但又从他那里解放出来,成了一位备受争议又不可不提的政治理论家。我们将看到她如何为海德格尔的“此在”听诊,并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精湛技巧,取代了海德格尔“被抛”的孤独感受。“出现”向每个人揭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可磨灭的独特性,正如我们在阿伦特身上看到的一样。
F. 如何理解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阿伦特有她自己的一个语境,我感兴趣的是,这个语境是可以公理化的吗?它立足的公理性基础在哪里?现在看上去,她的一些论点似乎浮在空中。不深究她对词汇的重新定义(比如劳动和工作),只说“人是被处境限制的存在”这个命题,似乎就有许多不脚踏实地,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的地方。
或者说,她在访谈中提到的自己并非是哲学家,其实隐含着对公理化游戏规则的拒绝?
另一点,她的两个重要事件似乎在逻辑上与“我们可以从生活于2500年前的人的经验中,得到重要的启示”一脉相承。在我看来,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人类心智(psyche)的尝试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尝试,因为大多对心智的直觉性研究都仰赖大量的观察、亲身的体验和实验。
很难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心智是否因为火箭升空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这个变化成立,那么火的使用,阶级的产生,现代心理学的提出(尽管前两者比较难归为事件event的行列)是否也带来了这样的根本性变化?
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阿伦特在这一点上的看法将会流于先有立场再选择性地撷取现象,也即,先有了她的那一套语境,再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挑出一些事件来作为佐证。
我当然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所以从相信(belief)的角度说,我并不相信她的观点,也不相信她的观点是高于信念的任何东西。我很想知道,你在学习她的理论、与现实相映照的时候,有多相信(believe)里面的观点?(我倾向于不说信服be convinced这个词,因为阿伦特的观点不存在公理化的推导证明)
无论你的回答如何,我的观点是,这个选取相信与不相信的心理过程,与阿伦特(以及其他政治哲学家)提出自己理论的心理过程是同质的,同样是情绪主导而非理智主导的。
G. 求推荐跟《汉娜阿伦特》类似的电影
黎明之前 Vor der Morgenröte(2016)
影片讲述了著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遭纳粹驱逐后在纽约、巴西等地的流亡之旅。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在三十岁时就已然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作品远销海内外。但继纳粹...
H. 电影《汉娜》百度云资源求!!!
导演说的那样,他们都是小人物
I. 谁有德国电影《汉娜•阿伦特》下载地址或者种子,求一个!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德国犹太人,20世纪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早年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29年,汉娜·阿伦特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奥古斯丁爱的概念:一项哲学解释的尝试》。甫一问世,该论文就在《哲学年鉴》《康德研究》《日晷》《德意志文学报》等当时德国重要的杂志上收获书评。评论者们认为阿伦特主要犯了两方面的失误:第一,她没有注意到奥古斯丁是神学家这个事实;第二,她并不顾及同时代的那些神学家对奥古斯丁思想做出的原创性解释。
J. 求 汉娜·阿伦特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链接:
电影讲述了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受《纽约人》邀请为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撰稿而引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