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海海战最后谁赢了
中国赢了
黄海海战打了五个小时
已经打到晚上了
中国损失5艘战舰
日本虽然一艘都没有损失,但有严重损伤:有两艘战舰因船身多次中弹而失去了战斗力
最后日本主动撤军,所以算是中国赢了
但当时日本也不是害怕了中国
我觉得如果当时李鸿章下令穷追不舍,肯定可以重创日本舰队,来个下马威嘛
别说我不懂,中国的北洋舰队输了是威海卫海战
LZ问的是黄海海战,而不是威海卫海战
㈡ 黄海海战——邓世昌之死
1.丁汝昌 丁汝昌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拒绝了伊东佑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2.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
3.黄海海战的结局,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非大败。日军稍占便宜,但非大捷。特别是日舰遭定远、镇远的沉重打击,余悸未消。因此,黄海海战后,日本联合舰队并没有也不可能发动主动进攻。但是,海战后,日本帝国主义极力弥缝损失,谎报战绩。大肆宣扬什么黄海海战是日本海军的"大胜"、'奇捷",用以欺骗世界舆论。而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者,则故意夸大损失,散布失败主义情绪,瓦解斗志,涣散士气,为妥协求和制造舆论。有些甲午中日战争史的论著,也简单地把黄海海战说成是中国大败,把北洋海军描写得漆黑一团,一无是处,夸大了中国海军的阴暗面,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㈢ 黄海海战的结局对中国社会有何重要影响 (急)
黄海海战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发生的第一次直接的大规模正面作战,在此战之前,中国由于海军实力在日本联合舰队之上,所以日本对海战还是心有余悸的,并制定上中下三种对策。上策:如战胜,趁势扩大战争;中策:如战平,保住朝鲜既得利益,陆军待命准备退守本土;下策:如战败,放弃一切既得利益,陆军全力防御本土。黄海海战日本方战胜,直接重创了北洋水师,并导致一系列连锁效应:北洋水师转为守势并最终全军覆灭;北洋军全军覆灭导致洋务派在中央再无发言权,朝廷大权再落满族贵族手中;中国的发展方向由先前的“洋务兴国”这样的君主政体下的官僚资本主义政体转为保守的半殖民半封建政体。直接导致中兴日本,衰弱华族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㈣ 黄海海战中国为何失败
一、指挥失当。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逼近敌舰时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挂错信号旗,二说部分军舰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旗舰定远年久失修的舰桥被本舰火炮的后坐力震坍,海军提督(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
二、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在激战中,致远、经远二舰不幸被敌军击沉,济远、广甲、扬威三舰惊恐万状,仓皇逃窜,济远还可耻地挂起白旗。
三、军事技术水平低下。北洋舰队的一艘鱼雷快艇在距离敌舰西京丸号40米处发射鱼雷,竟然未能命中(鱼雷从舰底一米处划过),使敌舰逃逸,而日本海军部长桦山资杞正在此船上督战,失去了绝好的歼敌机会。
(4)黄海海战电影结局扩展阅读:
这场历时五个小时,被西方人称为“近数十年欧洲各国所未有”的黄海大海战,不论其兵力之多,时间之长,以及战斗的激烈,的确都是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的。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五舰,死伤兵员千余人
。日本联合舰队官兵死伤六百余人。中日双方损失比较,在兵员伤亡方面,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约为五与三之比;在舰船损失方面,北洋舰队先后沉没军舰五艘,合计九千一百九十六吨。其他各舰也均程度不同的遭受创伤。日本联合舰队五艘军舰受重伤。
㈤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人
阵亡四管带:
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番禺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任“琛航”号运船大副、“海东云”号炮舰管带、“镇南”号炮舰管带。1880年调入北洋,1888年起任“致远”舰管带。他性格孤傲而内向,终日吃住在舰上。他为人刚正不阿、严于治军、赏罚分明、治事精勤、兢兢业业。他虽然未留洋,但他“西学甚深”,且刻苦学习,通晓海军业务技术。黄海海战中,他管驾“致远”舰,忠勇无畏,视死如归,在弹药用尽后不惜用舰体撞击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
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福建侯官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学习,次年上“马那多”号装甲战列舰实习,成绩优秀。1881年调入北洋,曾任“镇中”号炮舰管带。1888年起任“经远”舰管带。他为人淳厚善良而又随和,是北洋水师众管带中有名的老实人和好心人。他对士兵关怀备至,俨然为父兄。黄海海战中,他指挥“经远”舰奋力抗敌,英勇顽强,不幸中弹牺牲。
黄建勋(1852-1894),字菊人,福建永胜人,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曾留学法国、英国。在留英期间曾赴美国上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伯里洛”号巡洋舰实习,后上“伯乐罗芬”号装甲战列舰任见习二副,受到高度评价,获“学习优美”证书。1881年调入北洋,“镇西”舰管带,1887年起任“超勇”舰管带。他为人慷慨侠义,性格沉着冷静,在海军中勤勤恳恳,尽职尽责。黄海海战中他管驾“超勇”舰遭遇强敌毫不退缩,拼力血战,不幸为国捐躯。
林履中(1852-1894),字少谷,福建侯官人,马尾船政学堂三期生。曾留学英国。1881年调入北洋,曾任“威远”舰教练大副和“定远”舰副管驾。1887年起任“扬威”舰管带。他做事一丝不苟,平时深沉少语,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生活上“勤慎俭真诚”,与水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黄海海战中他率“扬威”舰英勇奋战,壮烈殉国。
另七百余官兵为国捐躯!
㈥ 黄海海战牺牲人物
据图片得知是邓世昌.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所以该图上的人物雕像是为了纪念在甲午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
故选D.
㈦ 黄海海战的详细过程
自午后12时50分至14时许,为黄海海战的第一阶段。
当双方舰队进至相距约三千米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舰,一面以猛烈炮火射击,一面加快速度,横越北洋舰队阵前,左转舵,改道飞驰,绕攻北洋舰队右翼之超勇、扬威二弱舰。超勇、扬威均为1881年(光绪七年)下水的陈旧兵舰,舰龄已达十三年。且“舰中隔壁,俱为木造,施以油漆,粉饰外观”。实际上,老朽陈旧,速度迟缓,炮火不济,防御力极弱。二舰虽竭力抵抗,但在敌人四艘快速巡洋舰的一舷齐射的优势火力攻击下,终于中弹起火。同时,日舰发射的第一批排炮,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望台击毁。正在望台上督战的提督丁汝昌“右边头西以及颈项皆被烧伤”,不能指挥战事。接着,日舰排炮又将帅旗打落,信号索具也被摧毁。信旗无由发出,舰队失去指挥和联络。
但是,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过北洋舰队阵前,环攻右翼超勇、扬威时,其本队六舰恰好驶至北洋舰队犄角雁行阵人字形的前方。北洋舰队各舰舰首恰恰指向敌舰船腹。于是,北洋舰队各舰以舰首主炮猛烈轰击敌本队六舰。比睿、扶桑、西京丸号、赤城等后续诸舰,因速度迟缓,落于后方,被北洋舰队“人”字形阵尖将日本本队六舰组成之单纵阵拦腰截断,分割为二,这时,定远、镇远及右翼各舰发右舷炮火猛轰敌舰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左翼之致远、靖远等舰则发左舷炮火截击比睿、赤城等后续各舰。在北洋舰队的猛烈炮火轰击下,比睿、赤城等“不能航行,终成孤军”,遭到北洋舰队的痛击。比睿被打得走投无路,冒险闯入北洋舰队阵中,企图“在离定远和靖远之间五百米的间隙中穿过”。取捷径与本队会合。结果陷入定远、镇远、广甲、济远等舰的包围之中,“受到四面猛烈轰击,以至舰体、帆樯、索具几无完肤。悬挂在樯头的军旗亦被击碎”。接着,又被定远三十公分半巨炮击中右舷。炮弹在后樯中爆炸,破坏下甲板,引起大火。自三宅大军医以下官兵“十数人被击成碎粉而死”。“海军大尉高岛万太郎、海军少尉田中行尚,同小川水路及士卒三十二人负伤”。北洋舰队各舰又“以水准射击迎之,顷刻之间该舰后部舱面已起火灾,喷出浓烟,甚高甚烈”。在熊熊烈火中狼狈逃出重围。
比睿逃出包围后,北洋舰队左翼各舰又以八百米的近距离猛轰赤城。击毙少尉候补生桥口户次郎,打伤海军大尉佐佐木广胜。1时25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后部十五公分克虏伯炮,再次击中赤城舰桥右侧速射炮炮楯,打死炮手二名。“弹片打穿正在观看海图之板元舰长头部。鲜血及脑浆溅在海图台上,染红了罗盘针”,当时毙命。
不久,赤城又被来远击中一饱,打伤临时代理舰长的航海长佐藤铁太郎(坂元死,佐藤任代理舰长)。前部下甲板亦被击坏。“火药库防火队员、唧筒炮员、捕索员等死伤甚多,蒸汽管亦破裂”。接着数弹飞来,又将大樯轰倒。前后总共被打死十一人,打伤二十人。舰上军官几乎全被击毙。
除比睿、赤城外,其他舰只在北洋舰队的猛烈炮火射击下,也受到严重损失。1时8分,吉野中炮,“打死海军少尉浅尾重行及水兵一名,伤九名并引起火灾”。同一时间,浪速中弹,右舷“一号炮台下水线部被打穿,海水翻腾,浸入甲板”。1时9分,高千穗右舷后部水线处中弹,打死打伤士兵二名。与此同时,秋津洲被二十一公分炮弹击中,“打死海军大尉永田廉平以下五人,打伤九人”。1时14分,定远所发炮弹,打穿西京丸上甲板,军官室及附近房间被破坏。
从上述战况可以看出,海战第一阶段的基本形势是:北洋舰队以两铁甲居中成犄角雁行阵应敌,列弱舰于右翼,遭受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围攻而蒙受损失。日本舰队抛弱舰于后的鱼贯纵阵,受到北洋舰队主力舰的截击而遭沉重打击。双方都在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争取战争的主动权。攻击的目标是敌方的弱舰。在此阶段,虽互有损伤,胜负末见,但北洋舰队仍“维持鳞次阵形,保持舰与舰间隔距离,以六浬速力整然航驶”。而日舰本队的鱼贯纵阵则已被打乱。海战第一阶段,北洋舰队占上风,日本舰队处境不利。 自午后14时至15时30分为海战第二阶段。
当日舰比睿逃出北洋舰队包围,抄近路追及本队时,因舰上余烬末熄,火灾再起。大火燃及弹药房,十分危急。比睿被迫挂出“本舰火灾,退出战列”信号,离队向西南方逃去。赤城见状,急往营救。北洋舰队来远等数舰见比睿逃走,立即鼓轮奋勇追击。当距比睿三百米左右,比睿发炮击中来远甲板,引起火灾。其他各舰减速至来远周围施救。比睿、赤城乘机猛逃,距离逐渐拉长至八、九百米。此时,在附近行驶的西京丸见状大惊,急忙发出“比睿、赤城危险”信号,召唤其他日舰前来救援。
这时(2时5分),第一游击队已通过北洋舰队右翼,正拟转入北洋舰队背后,伊东祐亨急忙发出信号,命令第一游击队回救比睿、赤城。第一游击队奉召立即向左转舵回驶,以高速向比睿、赤城与北洋舰队之间运动,用左舷炮火射击,且击且进。赤城、比睿得救,乘机逃离战场。
此时,原停在大东沟口外的平远号防御铁甲舰、广丙及鱼雷艇,应召前来助战。驶到北洋舰队右翼后方,适与日本本队相遇,各舰立即向日舰发起攻击。2时34分,“平远发射二十六公分炮弹一发,命中松岛左舷军官室,贯穿鱼雷用具室。打死左舷鱼雷发射员四名”。3时10分又中一炮,炮弹“打穿左舷中央鱼雷室上部,在大樯下部爆炸。打死左舷鱼雷发射员二名”。3时15分,严岛又被平远击中两炮。但同时平远亦被日舰击中起火,被迫退出战场。这时,日舰本队已驶过北洋舰队右翼,继续向右转舵,绕至北洋舰队背后,恰好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对北洋舰队夹击之势。于是,日本舰队处境开始转向上风,北洋舰队因被包围,处于内线作战,腹背受敌,转趋不利地位。
北洋舰队虽腹背受敌,形势不利,但广大官兵毫不畏缩气馁,反而“愈战愈奋,始终不懈”。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不下火线,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裹伤后,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同心效命”。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于丁汝昌负伤后,“代为督战,指挥进退”,尤为出力。广大士兵顽强奋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为感人。就连亲身参加海战的定远副管驾英人泰莱也承认:“众士兵均狞厉振奋,毫无恐惧之态。当予巡视时,一兵负重伤,同侣嘱其入内修养;及予重至此炮座,见彼虽已残废,仍裹创工作如常。超勇、扬威虽被日本第一游击队击中起火,但并未停止战斗。官兵们一面救火,一面抗击。”特别是超勇舰体虽已左右倾斜,然犹以前部炮火发射不停。当比睿冒险闯入北洋舰队阵中,企图抄近路与本队会合时,适与超勇相遇。超勇在烈焰升腾中也不肯放过敌舰。一面救火,一面向比睿发炮轰击,表现了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之后,敌舰本队绕至北洋舰队阵后,聚攻超勇。超勇孤立无援,2时23分,终于在敌舰炮火丛集下,于东经123度32分1秒,北纬39度35分海面沉没。管带黄建勋落水,“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抛长绳援之,黄不就,从容死难,舰上士兵也大部壮烈牺牲。
致远号官兵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尤为可钦可佩,可歌可泣。在管带邓世昌指挥下,致远号纵横海上,与敌奋战,中弹累累,受伤欹侧。在激烈的战斗中,炮弹垂尽。这时,恰与日舰吉野相遇。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气愤地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企图冲击敌阵发动冲角战术及鱼雷攻击。
保全军之胜利。陈金揆深为感奋,遂鼓快车向吉野猛力冲突。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3时30分,以右舷倾斜,在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黄海海面上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全部壮烈殉国。(此说法目前最接近事实,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有可能就是为了使用鱼雷攻击。也有另外的说法是致远舰水线处被日军大口径炮弹击穿,锅炉被击中,导致锅炉爆炸使致远沉没,战前北洋水师军舰已经把鱼雷抛入海中。)
邓世昌坠海后,随从刘忠跳入海中以救生圈援救,使之浮出水面。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邓世昌平时蓄一爱犬,游至身边,以口衔世昌臂,使之不沉。世昌挥之不去,并以口衔其发辫。邓世昌抱决与全舰将士同生死、共存亡的决心捺犬首于水,自己也沉没于汹涌的波涛之中,牺牲时年仅四十五岁。
致远沉落后,在致远附近的济远见状立即逃离战场,途中误撞扬威。“扬威先已搁浅,不能转动,济远撞之,裂一大穴,水渐汩汩而入”。不久在东经123度40分9秒,北纬39度39分3秒的黄海海面上沉没。管带林履中愤而蹈海死。舰上官兵除被左一鱼雷艇救出六十五人外,均壮烈牺牲。海战后不久,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本月十八日开战时,自致远冲锋击沉后,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首先逃走,致将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著即行正法”。9月29日凌晨5时,方伯谦在旅顺黄金山下大船坞西面的刑场上被斩首。
广甲与济远编为一队,广甲管带吴敬荣见济远撤退,以为有例可援,随之逃跑。,因惧敌舰追及,慌不择路,逃至大连湾三山岛外触礁搁浅。吴敬荣率众纵火弃舰,登岸逃命。海战后第二天,北洋舰队派济远拟将广甲拖回港内,猛拖不起,此时数艘日舰至,济远急退回大连湾,广甲被日舰发炮击碎。
日本第一游击队见济远、广甲撤走,曾奋力追击。但因相距太远,追之不及,遂折回集中火力围攻位于北洋舰队右翼阵脚之经远。“先以鱼雷,继以丛弹”。经远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临危不俱,指挥全舰,奋勇抗御,“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以一抵四,拒战良久。突然,忽来敌炮,击中经远。林永升中炮,头裂牺牲。经远“火势愈烈,烟焰焦天,俄尔舰体逐渐向左舷倾斜”。不久,“左舷舰首向水中沉下”。在舰体己下沉的危急关头,经远官兵仍继续沉着应战,一直坚持到最后。4时40分,终于在东经123度40分7秒,北纬39度51分海面上,舰首向东,左舷倾覆,最后在庄河黑岛南老人石海礁附近沉没。全舰除 16人获救外,近200人殉国。
在海战第二阶段,北洋舰队的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先后沉没,济远、广甲相继遁逃,共失去六舰,战斗力大减。由于致远、经远、济远等主要舰只的损失和遁逃,北洋舰队已无力主动向敌人进攻,不得不由第一阶段的进攻转为防御,由优势变为劣势。处境不利。日本方面虽然比睿、赤城、西京丸三舰有的退出有的失去战斗力,但这三舰均系弱舰,下仅对舰队战斗力影响不大,反而由于三弱舰退出战场,使日本舰队无需再分散力量保护弱舰。实际上是减轻了负担,得以轻装上阵。这样,日本由第一阶段的劣势转为优势,战局的发展变得对日本有利。 自午后15时至17时30分为黄海海战的最后阶段。
由于北洋舰队先后失去六舰,因而在最后阶段的海战战场上,坚持战斗的只有定远、镇远、来远、靖远四舰。日本则尚有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等九舰。双方军舰数量对比为四比九;吨数对比为一万九千八百七十吨比三万三千八百三十四吨。日本舰队力量超过北洋舰队一倍以上。北洋舰队处境十分因难。但是,定远、镇远等四舰全体爱国官兵,面对优势敌人,毫无惧色。他们坚持战斗,力挽危局,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定远、镇远虽被敌舰五艘团团包围,并无惧色,它们“誓死抵御,不稍退避”。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表现尤为出色,“作战果敢,指挥灵活。行船时刻变换,敌炮不能取准”。镇远管带林泰曾、大副杨用霖指挥镇远舰“奋击突进,操纵自在”,始终与定远保持着互相依恃的犄角骈列阵形,与敌军五舰周旋,在林泰曾、杨用霖指挥下,镇远“开炮极为灵捷,标下各弁兵亦皆恪遵号令,虽日弹所至,火势东奔西窜,而施救得力,一一熄灭”。在艰苦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据在镇远参加战斗的洋员美国人马吉芬记载:镇远“十二吋巨炮炮手某,正于瞄准之际,忽来敌弹一发,炮手头颅,逐为之掠夺爆碎,头骨片片飞扬,波及附近炮员,而(其他)炮手等毫无惊惧,即将炮手尸体移开,另以一人处补照准,赓续射击。镇远炮术长幼弟某,来舰访兄,因战机迫切,未即离舰,遂应兄劝,配备于露炮塔上服务,热心勇猛,毫无惧色。战斗中,炮术长身负重伤,扶入舱中,弟向乃兄略事安慰,仍归原处服务。是役,该炮塔人员,除乃弟外,无不伤亡”。就这样,定远、镇远在敌强我弱的极困难条件下,继续“与倭各舰相搏,历一时许,巨炮均经受伤。定远只有三炮,镇远只有两炮,尚能施放”。同时“火焚数次”,但广大爱国官兵一面救火,一面抵敌,始终不懈。
北洋舰队方面,此时“靖远、来远修竣归队,平远、广丙、鱼雷各艇亦俱折回”。靖远号管带叶祖珪,帮带刘冠雄知定远桅楼被毁,无从指挥,遂主动代替旗舰定远升旗集队。诸舰毕集,军威重振。集合后定、镇、靖、来、平、丙六舰相距各八、九米,鱼贯东行尾追敌舰十余里,准备与敌再战。但时已日夕,暮色苍茫。日本舰队惧怕定远、镇远诸舰会合鱼雷艇进行袭击,不敢再战。开足马力“向西南一带飞驶遁去”,瞬息已远。北洋舰队也收队驶回旅顺。至此,历时五小时的激烈海战,宣告结束。
㈧ 黄海海战牺牲
黄海海战
日本联合舰队护送山县有朋大将在仁川府登陆后,即转变方向赴大同江口,从海上应援陆军攻打平壤。平壤失陷的1894年9月16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亨中将命第三游击舰队留守大同江,以第一游击舰队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号四舰为先锋,自己搭乘总队的旗舰“松岛”号,率领本队的“桥立”、“千代田”、“严岛”、“比�睿又�、“扶桑”、“赤城”、“西京丸”号七舰,开往鸭绿江口外的大东沟,沿途搜索中国兵舰。17日晨到达大东沟。上午11时35分,先锋队旗舰“吉野”号远远看见东北方煤烟冲
天,便立即挂起信号旗,报告发现了敌舰。本队闻报,加速前进。正午,总队旗舰“松岛”号大樯上高悬信号旗,进行战斗准备。12时35分,中国兵舰已看得很清楚了。伊东�亨不禁“啊”的一声,正是要寻觅的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在中央,“镇远”、“来远”、“靖远”、“超勇”、“扬威”号在右,“经远”、“致远”、“广甲”、“济远”号在左,另有“平远”、“广丙”两舰稍在后。
原来这支北洋舰队的精锐舰只,是护送分乘“新裕”、“图南”、“镇东”、“利远”和“海定”号五艘运兵船的刘盛休军十营4000人到朝鲜增援平壤决战的。虽然他们登陆时平壤决战已经结束,但北洋舰队总算顺利完成了这次护船任务。17日早晨,各舰照例清扫舰艇,进早餐,水兵个个精神饱满,抚摸着擦得锃亮的大炮,准备和敌人交战。旗舰“定远”号水手们尤为振奋,将官们穿着布制长靴、灯笼裤和半西式的外套,衣服上有表示等级的彩纽。
中午12时北洋舰队鸣号开饭,舰长室的餐桌上摆着清��敦�白鸽、红烧牛肉等菜肴,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总教练德人汉纳根、顾问英人泰莱等正在吃饭,一名将校急来报告:“发现敌舰!”四人一齐放下饭碗奔出舰长室,只见船中将士都集中在甲板上,观望着地平线上冒起的薄烟。经商量对策,丁汝昌下令迎战,摆好“人”字阵形。双方舰队越来越接近,日本兵舰上用望远镜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兵舰上盘着发辫、两臂裸露的壮士,他们都守在大炮旁,严阵以待。
日本舰队以单纵阵前进,第一游击队四舰领先,本队六舰继后,“赤城”、“西京丸”号在本队左侧前后相随。中午12时50分,双方相距5300米,一声巨响,白烟蔽海,一颗口径30厘米的炮弹落在离日舰“吉野”号左舷100米远的地方,激起一个巨大的水柱,拉开了黄海海战的帷幕。这第一炮是中国旗舰“定远”号右舷露炮台所放,可惜没有打中。10秒钟后,“镇远”号驶至距日舰5200米的地方,打了第二炮。接着中国各舰纷纷轰击,打得海上烟雾弥漫,海水沸腾。然而日舰沉着气,没有回击,及至双方相距3000米时,旗舰“松岛”号才开始放炮,其他各舰也相继开炮。第一游击队四舰专门攻击距主力舰较远的右翼“超勇”和“扬威”号。两舰中弹累累,火焰四起。“超勇”号起火后旋即沉没;“扬威”号驶出阵外救火,后因搁浅而失去了战斗能力。
初开仗时,中国旗舰“定远”号升了旗令,后来因炮烟弥天便不升旗令,各舰基本上是单独作战。“定远”号放排炮时船身猛然一震,丁汝昌从飞桥上坠落舱面而受伤,只好由刘步蟾代替指挥。丁汝昌虽然受伤,仍在甲板上激励将士,刘步蟾的指挥也相当出色,将士无不拼死作战。因此“超勇”号沉没后,“定远”等舰猛攻敌舰“比�睿又�”、“赤城”,为“超勇”复仇。“比�睿又�”的甲板全被毁坏,19人被打死;“赤城”中弹甚多,舰上将领被击毙不少。最后该两舰无力再战,只得逃出战列。
下午2时半左右,日本舰队采取首尾夹攻战术,北洋舰队面临危急。“致远”管带邓世昌见敌舰集中火力攻击“定远”,便下令“致远”加速驶在“定远”之前,去迎击日舰。此时正遇“吉野”迎面开来,邓世昌便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全靠‘吉野’,如将此舰击沉,我军胜利在望。”下令加大马力,朝“吉野”撞去。“吉野”连忙躲开,并放鱼雷。“致远”不幸被鱼雷击中,机房锅炉炸裂,顷刻沉没,以邓世昌为首的250人同时殉国。邓世昌在牺牲前振臂高呼:“不要偷生!不当俘虏!”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北洋舰队左翼的“济远”、“广甲”两舰,眼见“致远”沉没,慌忙离队逃跑。“济远”管带方伯谦如丧家之犬,逃跑中竟将搁浅的“扬威”撞破一个大洞,“扬威”立即下沉。“广甲”管带吴敬荣在逃跑中离开航线,在大连湾三山岛外搁浅,次日被日舰击沉。其后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舰专攻“经远”,管带林永升督率将士发炮。在激烈的炮战中,林永升中弹,脑裂阵亡,“经远”也被击沉。全舰将士200余人几乎全部牺牲。
下午3时,北洋舰队和敌舰作战的,只有“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后来“平远”、“广丙”两舰和“福龙”号鱼雷艇从鸭绿江开来助战,一时军心大振。敌舰“西京丸”的蒸汽机被击中,被迫退出战列;不久旗舰“松岛”也被击中,引发炸药爆炸,霹雳一声,船身倾斜,死伤达100余人。
至下午5时半,太阳快要西沉,北洋舰队或沉或逃,一艘也不见了。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亨下令停战。晚上7时,伊东及幕僚将旗舰从“松岛”移于“桥立”,率领全舰队在威海卫海面航行到天亮,始终没有发现北洋舰队的只影,只好返回昨天的战场。此次黄海海战,日本联合舰队五艘重创,北洋舰队五艘沉没,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㈨ 概括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的海军
1894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复亡。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海战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馀人;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馀人。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