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封印观后感800
第七封印远没有想象的难懂,但也不敢妄称可以领会其全部寓意,不过基本主题大概可以确定,是关于死亡,而且同是瘟疫的主题,这一说是“同”,是相对于普希金的那片好像叫做《死亡舞会》的短篇而言。也可能是爱伦坡的,有些忘却了,但大概后者不会写这种风格的文章吧,所以猜想是前者。那篇小说和这部电影,多少有些相似,同时说明死亡不可避免,但小说是从反面来说的,电影则是从正面,电影更加富有悲剧色彩。、
主角和死神玩象棋,来赌自己的死活,然而最后却放弃了,为什么呢?喏,现在我是在想的,而且突然清晰了,因为他发现了超越死的东西,如果没有那种东西,活着也没有意义,他是从那一对演员夫妇的相处中体会到的,他是羡慕那一对夫妇的,那一对夫妇的生活可以完全的否定了主角过去的生活,不仅如此,而且让主角对于未来的生活也不抱有任何的希望了,那一种感觉,就像是我在小说萨福日记中所极力要说明的,主角羡慕那种生活,却又无法进入,比起生活来,死亡显得更加无所谓了。“我不想死!”主角在开场不久曾对死神说,但是后来中就感到无所谓了,或者还不如死。而且他看到了世界的种种不公,上帝的不可信任,促使他直接改变的大概是那个被火刑的女孩,谁也逃不了死神,但是那么年轻的孩子,有什么理由被死神夺去呢,而且,是那些拼命躲避死神的人们把她处死的,人们认为瘟疫是她带来的,人们同时担任着另一个死神的角色。但是终究,任何人都是无法逃避死神的。
小说只是在说明死亡的不可躲避,但电影要说明的更多,穿插在主思想之中的许多情景,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是阴调的。最关键的点是主角对死亡的态度。而这我现在也不能很好的把握,到底是生活方式,还是被现实的悲剧所震撼。火刑的少女代表着毁灭,而那一对夫妇代表着希望,主角用最后的生命换取了那一对夫妇的生命,帮助他们脱逃。因为那对夫妇代表着主角对于生活的向往,而那种生活,主角在也不可能把握,拥有。当城堡里的那群躲避死亡的人们,看到了死神的到来,才知道生命的可贵么?主角是无所谓的,主角的同伴是藐视的,他已经彻底否认了上帝,看到了惨不忍睹的现实,主角其实是渐渐的向他转变。除这两人,主角的妻子最后才出场,并无什么意义可言。死亡面临,不可能不怀念,畏惧。那么最后那个女佣到底象征了什么?是否是象征着普通的最下等的人民呢,她们早就期望死亡了,死亡比活着好得多。当他揭开第七个封印……
铁匠和他的妻子大多数评论都不像我昨天写的那样好,我曾认为他们是过着平凡的生活,小吵小闹,但是终究是快乐的。但现在却有点不敢认同,有一次看了铁匠妻子和马戏团团长的调情的段落,对于这种人,很明显导演是在讽刺。或许像多数评论说的那样,铁匠一家代表着沉迷于俗世的感觉享受的普通大众,他们从来不曾想到死亡,认为死亡不会时刻来临,他们从不思考,只是一直处在被动之中,他们随波逐流,一切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旦有更好的利益可选择,他们会立即丢弃现在的选择,正像铁匠夫人先是投入马戏团团长的怀抱,后又背叛了他。这是值得我思考的,无论何时,我从没有想过要怪罪无知,无知者无罪,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平民大众不去思考人生,不去思考哲学问题,他们何罪之有呢。但是现在,突然感到这个观点被动摇了,至于不去反思的人,生活对于他们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完全处在被动中,世界如果有自己的样子,那么之所以丑陋也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无知有罪,不可为无知开脱,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无知,他是要负责任的。
但是,也有另一种“无知”,他确实美好的,也不能用无知来称呼,这就是演员夫妇,他们代表了童真,他们用爱弥补了自己的无知。同时无知,前一种无知会造就一个地狱,后一种则会创造一个天堂,所以导演用这二者作为对比。马戏团团长也是属于前者的,因此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感到惊讶,不敢相信,最后站在树桩上的松鼠也象征了这样的一类人的生命的渺小。
2. 电影《第七封印》到底是讲了什么啊 什么意思
《第七封印》 英文名:The Seventh Seal、Det Sjunde Inseglet 导演: Ingmar Bergman 英格玛·伯格曼 上映日期: 1957年2月16日 瑞典 地区: 瑞典 语言:瑞典语 色彩:黑白 演员: Gunnar Bjornstrand Bengt Ekerot Nils Poppe Max von Sydow Bibi Andersson Inga Gill Maud Hansson Inga Landgré Gunnel Lindblom Bertil Anderberg Anders Ek Ake Fridell Gunnar Olsson Erik Strandmark 历史评价 《第七封印》1957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如果一个男人在告别人世之前看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最好选择<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后哲思:一个男人怎样做到虽死犹生. 内容简介 影片透过理想主义的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疑问,同时又通过演员约瑟夫一家的生活来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构图,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风格的一部影片。 骑士布罗克和他的随从可以说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布罗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在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归来后,发现自己的祖国被瘟疫吞噬,而东征的行动也是一次十足的虚妄之举。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遇到了迎接他的死神,但他不甘于在空虚中死去,他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战斗--以棋对弈,布罗克一直在思索的痛苦中,他感觉到生命的虚空和上帝的飘渺,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似乎毫无价值,于是他说"我要利用这个缓期,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他在向神父(其实是死神假扮的)的忏悔中,对上帝提出了根本的质疑"空虚像一面镜子,在里面映出空虚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惧。难道人真的无法看到上帝本来的面目么?他为什么总是隐藏在那些不切实际的神迹之中?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我又怎么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愿意信上帝却无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愿意相信也无法做到的人,他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我要的不是假设,是智慧,我要上帝亲手来显示他自己......"布罗克是一个痛苦的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生命充满了重负,同时他是唯一与死神能够彼此沟通的人,也因此而被自己折磨着。而布罗克的随从却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对一切事物抱着平静而习以为常的态度,同时也时常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提醒着周遭的人保持自我的清醒。对于死亡和命运的荒谬他从不报以任何的不满和疑问,他明白一切,也接受一切。他是一个顺应着生活并学会在其中嘲谑的人。 假冒伪善的人便是那个神学院毕业的拉法,他徒然地有着上帝的学问和道德却行使着不义的事,他盗窃死人的财物转手倒卖,他也挑拨人与人的关系自己做看客。当年正是他欺骗了布罗克加入十字军,而如今他的欺骗手段越来越卑劣,最终他的生命被瘟疫吞没。在混沌中生活的人或许代表了很大多数人的形象--铁匠、铁匠的妻子、剧团里的斯卡。而这样的人恰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最多的,他们靠一些生活的本能维持着,没有明确的信念和道德观,也没有对自我的反省意识,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满足物质和身体的需要。斯卡曾说自己最适合扮演死神的角色,而且还念了一段台词,可惜这一切对他的生命毫无触动,当死神真正找上他的时候,就表现出卑微的奴性和残缺的人格。 基督教是一神教,圣经中是没有死神的。为什么影片《第七封印》中的审判却来自死神呢? 伯格曼是从死亡入手来看待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这是我理解影片的基本出发点。 伯格曼的死神是某一个侧面的上帝;上帝在伯格曼的视点看来,是审判和死亡的那个上帝。也许,伯格曼潜意识里根本就感到自己是不可能见到荣耀、喜乐、和平的上帝的。他站在骑士及其朋友的中间,而又坚信最后会有得救的人,即马戏演员夫妇及其孩子,他们生活在新耶路撒冷的纯洁、稳固的天国里,目睹骑士一行跳着死亡之舞,走向永恒黑暗之地 骑士布洛克说:“我会记住这一刻,这祥和的黄昏…还有野草莓和牛奶,你在暮色中的脸庞…米克尔的睡姿,约瑟夫弹着鲁特琴。我会竭力记住我们说的每句话。我会小心地珍藏这段记忆,就像捧着满满一碗牛奶一般小心。这会是我生命中闪光的一刻…”-我最喜欢的一段独白(ID:cnsdpb) "第七封印"是七个印封中的第七个。约翰时代的书,都是写在卷上,一页页的蒲草纸或羊皮卷,可以长达10公尺,卷起来,再以黏土或蜡封好。约翰看到的书卷记录了神为这世界准备的一切。用七个印封住,显示书卷的内容非常重要,"唯有羔羊(基督)配开书卷"。 羔羊揭开七印时,分别出现了种种异象。按照基督主内的理解,神正在导演人类的历史,他甚至使用敌人来成就他的旨意。整个基督文明中,和我们儒家的“人性本善"不同,自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听从撒旦服用"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人就带有"原罪"。 当第七封印被揭开时,"天上寂静约有二刻",然后,七位天使吹响了七号。七号的审判和七印的审判一样,都只是局部的审判,神最后和全面的审判仍未到来。 第七号的吹响,宣称王的降临。这时就不能回转了。那要来的审判不是局部的,乃是要全面的毁灭,即碗的审判。但在七号审判和碗的审判之间,约翰看到神与撒旦的争战,看到地上的一切罪孽、邪恶、逼迫和苦难的根源。神终于将他震撼,撒旦的失败就注定了。撒旦在基督舍身十字架的时候,就已经被击败了。撒旦在他的子民额上打上兽的印记,而神则在他的子民额上打上神的印记。我们现世的人,过去的人,将来的人,都将凭借自己额上的印记受审,我们的生存就成为了两个印记之间对我们额头的争战。十字架即寓含人类的兽性欲望(横)与上帝的神性意志(纵)相交叉。 而耶稣究竟是被谁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呢? 是犹大的背叛,是法利赛人的虚伪,是大祭司的妒嫉,是罗马兵丁的残忍,是彼得的盲目,是围观群众的麻木,正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种种罪恶与缺陷钉死了耶稣。耶稣是无罪的,他的就义是为了承担我们的罪,用他的宝血洗脱我们的罪,人才能成人。这一切都是神的救赎计划,也就是《旧约》、《新约》的基本意图:神与人的约定。这一点即使是无神论也非常容易接受:基督教为平衡我们人类的弱点而存在。 影片透过理想主义的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疑问,同时又通过演员约瑟夫一家的生活来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构图,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风格的一部影片
3. 谁能告诉我,电影《第七封印》说个什么
影片透过十四世纪战争结束之后理想主义的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疑问,同时又通过演员约瑟夫一家的生活来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
4. 《第七封印》到底想表达些什么
理性放“童稚”一条生路——电影英格玛�6�1伯格曼《第七封印》
那个时候我仍然深为宗教问题所苦,夹在两种想法当中,进退不得。两边都在各说各话,于是我童稚的虔诚和严苛的理性就处在停火的状态.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神性,但那完全属于现世,我们找不到世俗的解释.这种信仰和严苛而实事求是的态度安然共存
——英格玛�6�1伯格曼
一、关于第七封印
当耶鲸打开第七封印时,天堂里沉寂了大约半个钟头。那七个有着各自不同喇叭的天使,准备出声音了。第一个天使吹响号角,接着便下起混合着血的冰雹和火来,它们降落到大地上;三分之一的树木烧光了,所有的绿草都烧光了。第二个天使吹响号角,一座着了火的大山掉进海里,三分之一的海水变成了血……第三个天使吹晌号角,天上便落下一颗巨星,它像火把一样地燃烧着……
当耶稣打开第七封印的时候,基督的审判开始了,神早已经安排好了一切,直到最后的审判,这是宗教的看法。英格玛�6�1伯格曼说过在拍摄第七封印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 “经由死亡,我即化为乌有,穿过黑暗之门。等着我的,全是我无法控制、预料和安排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有如无底的恐惧深渊。”我不敢肯定在伯格曼的世界中是否真有神的存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对死亡的坚信和认同。诸多审判中死亡的审判意义最大,透过死亡的黑暗之门,伯格曼在探讨着神的问题,这不能不说其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精神。
二、面对死亡,理性的三种态度
第一、 如果没有上帝怎么办?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是被现代理性杀死的,上帝死后就只剩下了死神(虽然基督教中没有死神)。武士安东尼俄斯.布洛克和其侍从延斯刚刚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归来,在途中布洛克遇到了死神,布洛克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遇到死神,是因为他的理性认识到这场荒谬的宗教战争是多么的荒诞,面对荒诞的事实他质疑上帝存在的真实性,没有上帝就只有死神了。我们看到影片的开始,在布洛克身边放着一个棋盘,这布洛克是理性的象征,他谙于逻辑不相信没有经过证实的或是不能够体验的事物,然而上帝恰恰就是超验的,是无法用感觉去体会的,因而也让布洛克陷入深深的怀疑之中。来看看布洛克在遇到死神时的对话
武士:“你是来找我的吗?”
死神:“我已经同你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武士:“那我知道。”
死神:“你准备好了吗?”
武士:“我的肉体很害怕,我倒无所谓。”
死神:“嗅,那并不可耻。”
武士站起身来,浑身颤抖。死神张开他的斗篷,覆盖在武士的肩膀上。
武士:“等一会儿。”
死神:“他们总是这么说,我不同意缓期。”
武士:“你不是喜欢下棋吗?”
布洛克早就意识到,死亡一直就陪在他身边,除了肉体上的感觉外,他精神上很坦然,但是他不甘心,一种人类特有的气质赋予在他的身上,他试图用理性来超越死亡。
他要用理性超越死亡寻找生的意义,理性杀死了上帝,更加重了他的罪恶感,因此他到教堂告解忏悔,他感到心是空的,随从延斯的漠然更让他感到自闭,失去了神,人就变成了鬼,但是他相信理性,相信知识,认为靠理性和知识的保证,是可以超越死亡的,他说:“以感觉去构思上帝是否很难?为何他隐藏在无用的承诺中……无形的诡秘当中呢?当我们连自己都不信时,我们怎么相信信徒?我们想去相信但却做不到,我们这样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些现在和将来都不信的人又会是变成怎样?……我要知识,不要信仰,不要猜度,只要知识”一直以来布洛克是在思考失去了上帝,生命就只会是一种无知觉的恐怖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自己的恐惧,我们怎么办?
第二、 如果没有上帝,自我就可以找到精神归宿
陪同布洛克一同参加东征的侍从延斯,同样也认识到了世界的荒谬,影片一开始延斯一直就在呼呼大睡,他感到周围的世界是那么的荒谬,于是就在自己内心寻找一块安居地。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布洛克会遇到死神,延斯却看不到的原因,但是不能说延斯没有照见死亡,只能说是态度上的差异。在途中,延斯一直唱着歌,在歌声中他找到了生命的归宿,对于死亡他是欢笑的,他认为自己看得很清楚,世界本身就是这么得荒诞,甚至是丑恶和恐怖构成的一片荒野,“人们正在风传着的一些凶兆和异象,似乎都有些可怕:两匹马在夜里互相吞噬;教堂墓地的坟墓被掘开,死尸的骨骸撤满地;还有天上出现的四个太阳....”当他在荒野中遇到一个人想问路的时候,轻轻推了推,才发现是个死人,这时候的延斯又一次发现了死亡,他沉默了,他说这个人是个绅士,尽管没有说话,仍然有雄辩的口才,这就是死亡的震撼力。然而没过多久,他又唱起歌来,这就是他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可怕的,然而面对死亡他会大笑,会歌唱,可以说延斯和布洛克是不同态度上的同路人。
5. 请大家一起谈谈对《第七封印》这部电影的看法
看这个片 完全是冲着伯格曼的名头去的 果然不令人失望 虽然 死神的造型稍稍囧了点 。。。。(皮肤松弛
与死神对弈 影片一开始就是典型的英格玛风格 骑士布鲁克在十字军东征后回国 东征失败 祖国被黑死病吞噬
他在最绝望时遇到死神 迎来他的最终审判 下棋 失败了就会死亡 整个影片以极其连贯的手法展现了 布鲁克和他随从扬的一天 其中 以约瑟夫一家的故事穿插
伯格曼似乎偏好关于上帝的讨论 这部则是巅峰之作 然而 电影直到结束 也没有出现上帝 倒是与圣经半点关系没有的死神 成了主角 导演其实赋予了死神 上帝的意义 是主管审判与死亡的神
影片中部 布鲁克向神父(死神假扮)忏悔时所说空虚像一面镜子,在里面映出空虚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惧。难道人真的无法看到上帝本来的面目么?他为什么总是隐藏在那些不切实际的神迹之中?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我又怎么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愿意信上帝却无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愿意相信也无法做到的人,他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我要的不是假设,是智慧,我要上帝亲手来显示他自己......"更是赤裸裸的 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拷问 喜欢宗教的童稚们不应错过
PS 这影片是 我选修世界宗教时看的了 直接导致论文写成了十字军东征 也不知给不给及格啊
《第七封印》1957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如果一个男人在告别人世之前看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最好选择<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后哲思:一个男人怎样做到虽死犹生.
6. 5部英语电影的内容介 肖恩克的救赎 辛德勒的名单 阿甘正传 美国往事 第七封印 这些就不用了 已经有了
教父 谍影重重 海上钢琴师 天堂电影院 拯救大兵瑞恩
7. 电影《第七封印》主要讲的是什么 谢谢
十四世纪中叶疠疾黑死病在欧洲肆虐,整整一百年弥漫著「世界即将终结」的预言,颓废、堕落、残忍、忧郁、禁欲、狂野、偎亵、神秘、邪恶、虔诚,奇怪的组合在一起。而不同的人,在这世纪末黑暗中,也有不同的处世之道。
电影中几乎处处经典,而且每个角色的语言还有表情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骑士是宗教理想主义的代表,终生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可是在十年的战争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理想被别人利用,当回归故里时,看到蔓延的死亡景象,不禁一直在深刻的询问自己,上帝在哪里?他已经开始质疑上帝的存在,可能也仅仅是在抱怨。他对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信心,但是他又不甘心相死神低头,决定和死神下棋,并在这盘棋局的时间里真正做件有意义的事。而最终确实他做到了,他拯救了艺人一家。
而艺人正好和骑士相反,他们单纯、善良、易感、和对生命的热爱,正是真正人的灵魂的源泉,他们不像其他人一样,总是眷顾着死亡,而是乐观的看待每一天,“几乎永远这么好。今天跟明天一样好。夏天当然比冬天好,因为夏天不怕冻,可是最好的是春天。”他们的信仰就是如此纯洁,这也就让他们一直相信上帝的存在,甚至可以看到上帝的幻想。这和骑士的「信仰真是一种刑罚,就像你爱一个人,而那个人总躲在暗处,任你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出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最终,他们摆脱了死神的魔爪。
恰似圣经上说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8. 电影《第七封印》讲的是什么适合什么人看
骑士最终找到了上帝,他自己做了他认为上帝应该做的事!!!前边骑士因为自己有回家和老婆团聚的信念,所以提出和死神对弈,已达成自己面对死亡时身心的准备,连续两次他都成功了,第三次,因为看到杂戏演员一家,而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是他想要的,而他确定他已经无法实现这样的生活,所以他要告诉自己他要记住这份宁静和甜美!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在和死神对弈时分心了,他苦苦追寻的上帝一直没有出现,他的向天问卦也没有解答,面对死神和这个甜美的家庭,他选择自己来做他认为上帝应该做的事情,他要解救这个家庭免于被死亡带走,他故意让这个家庭看到他和死神对弈,而且选择的角度是死神背对着这个家庭,而这个家庭就是他的梦想,给予这个家庭逃跑的机会和时间,他为此分心,甚至故意卖个破绽,打乱棋盘,吸引死神的注意力,他也在试探着,他也问死神,难道还有你不知道的事么,死神也有不知道的事,那就是当一个人决心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时候,死神就看不透了,(耶稣基督之所以被钉上十字架不也是为了解救世人吗)死神对人的负面情绪有十足把握,但是对于牺牲自我保护大家的伟大知之甚少,所有骑士为了救这一家三口牺牲自己亲自扮演了上帝,并且救济世人,他终于找到了真理所在,最后的奥义就是:上帝是存在的,他就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你成为上帝时,死神也会被你蒙骗!
我是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这个电影的,一致认为很经典,所以认真的观看了,看了豆瓣别人的评论和心得总觉得没有说出我想知道的,以上的文章就是我从中解读的,也是我的一些偏见,总之电影里从开始死神就出现,但是主角和人们一直在呼唤上帝,所以我认为上帝确实出现了,即以上我的理解。
9. 《第七封印》主要讲什么啊麻烦概括下
出于纪念大师的目的,我看了《第七封印》这部1957年的老片,当影片落下帷幕的那一刻,我不得不佩服Ingmar Bergman这个伟大的电影哲学家。在他那晦涩难懂的电影语言下,流淌着的是最深层的人类智慧,这种智慧注定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了神秘的宗教信仰,更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完全领会这部电影,或许要花上整整一生的时间。
笔者不才,简单的讲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模糊感受。
“第七封印”来源与《圣经》中的《启示录》,是“唯有羔羊(基督)配开书卷”,当七个封印被完全打开时,将是一场巨大的毁灭。
影片的开头是被乌云遮挡的太阳和一只在空中盘旋的鹰,险峻的海滩作为背景,圣经中的语句开始出现:当第七封印被揭开的那一刻,天堂一片死寂,这样的死寂延续了半小时之久,而此时,七位天使也即将吹响他们手中的号角。引文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了下文,紧接着出现的是躺在海边的骑士和他的随从,他们都显得十分劳累,刚刚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简单的镜头切换之后,死神登场了。
死神的出场是突然的,死神在影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简明扼要的,每一句话都直接地点出了人类的相同之处。比方说死神问骑士“你准备好了吗?”骑士的回答是“我的身体准备好了,但是我的心还没有。”当死神挥手准备取他性命的时候,骑士说道“等一下。”死神做出的回答是“每个人都这么说。”简单的对白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迟疑,面对着死亡,所有的正常人都会说“等一下。”死神在影片中始终都是一个无法与之对抗的制高点,骑士提出要与他下棋,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他始终都是一个胜利者,两个人选子的时候,死神执黑,拿到黑子的死神说“这再合适不过了。”在骑士与死神的第一次交锋中,死神的每一句话都暗示着他的那种不可战胜以及他洞悉一切的那种过人之处,因为他是神,而骑士是一个凡人,骑士始终无法战胜死神。
其实,在〈第七封印〉中看到死神时我觉得有点奇怪,而且百思不得其解。首先基督教是一神教,圣经中是没有死神的,而片名是来源于圣经的〈启示录〉,照理说出现在影片中的神应当是耶稣才对,但是Bergman设置的却是死神。我对此的理解是:这是Bergman对上帝是否存在的一种质疑。在后面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他的这种质疑。
最明显,最直接的地方就是骑士在教堂中的那番话语。“我想尽可能地忏悔,但是我的心空空如也,空虚就像我面前的一面镜子,我看到了我自己,我被厌恶和恐惧所俘获,由于我对人民的漠不关心,我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现在我生活在一个幽灵的世界,我的梦境和思想都被占据。”死神问他:“不管怎么样,你都不想死。”他回答:“是的,我不想。”死神又问他:“你期待什么?”他说:“我期待知识。”在这里我们发现骑士自己的内心是挣扎的,他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在接下去的那段台词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Bergman借助骑士这个角色发出了一连串的天问:“仅凭一个人的感觉去理解上帝的意图真的就这么难吗?”“为什么他总是藏在半真半假的承诺和从未实现过的真相背后呢?”“当我们缺乏信仰的时候又如何守信呢?”“我们将会怎么样,谁会去相信?”“难道要相信那些我们不想也不能相信的事情吗?”“为什么我不能杀死心中的上帝?”“为何他使我蒙羞?”“为什么他总像一个我无法摆脱的嘲笑者?”
8个问题之后,骑士不再发问,他只是平淡地说道“我需要真理,不是信仰,不是承诺,而是真理。我希望上帝能伸出他的手,露出他的脸,和我说话……或许那没有任何人……那么生命真是荒诞而可怕。没有人可以活着面对死神,了解一切都是虚幻的。”终于在大段的问题之后,Bergman给出了出了合理的解释——依旧是通过骑士这个人物——“我们必须构筑一个对抗恐惧的偶像,而那个偶像我们称之为上帝。”
在Bergman的眼中,死亡是确实存在的,而上帝只是一个被塑造出来的对抗恐惧的偶像。于是影片中死神代替了上帝,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他可以与骑士下棋,他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真实地存在着。
影片中的另外一个人物是骑士身边的随从,当骑士在和死神对话的时候,随从在和画家聊天。这个随从的角色是凡人的体现,他不像骑士那样执意地追求真理,他只是过着属于自己的每一天。所以当骑士充满焦虑的时候,随从在一边唱着歌。
Bergman设置了各种不同的人来增加影片的社会层次感。即将接受火刑的少女被认定是魔鬼,人们判定是她带来了这场可怕的瘟疫。影片中还有一对夫妇,他们像一条线索一样贯穿着整部影片,而且这个男人往往能看到凡人看不到的景象。在开头的时候他看到了圣母玛利亚,在影片接近末尾的时候他看到与骑士下棋的死神,在最后结尾的时候他看到了死神带着骑士他们在跳舞。对于这个人物的设置我至今还不是很理解,这对夫妇是影片中唯一脱离死神的人。
如果说骑士是对上帝的存在提出质疑的人,那么这对夫妇就是对上帝的存在表示肯定的人,因为他看到了圣母玛利亚,他的信仰得到了巩固。我对此的理解是:或许Bergman在这里对上帝的质疑又一次得动摇了。所以他设置了两类人——信仰上帝的夫妇和对上帝的存在有着质疑的骑士。
Bergman就这样一次次地提出质疑,又一次次地再尝试着证明这个质疑,随后又一次次地与现实发生尖锐的碰撞。毕竟这种“天问”的答案是很难找到的。
我看到有资料说Bergman是从死亡入手来看待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观点我持保留态度。可以肯定的是Bergman的确是从死亡入手的,但是他是否是在讨论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呢?对此我表示疑问。我始终认为Bergman是从死亡入手来探讨上帝是否存在。这是我的观点。
所以当死神在锯断那颗树的时候没有出现任何的奇迹来拯救那个人,Bergman认定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是上帝也挽救不了。这正是应验了骑士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他总是藏在半真半假的真相和从未实现的承诺背后。”
当被瘟疫折磨得半死的人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姑娘想给她一点水,但是随从说那毫无意义,并且拉住了她。在这个场景里Bergman通过姑娘表现了人性中的怜悯,通过随从来表现人性中的现实,而那个得瘟疫的人正是代表了人性中的痛苦。三种矛盾在这片树林中遭遇了最直接的碰撞,碰撞的结果真是生与死的问题——随从的现实可以让姑娘远离瘟疫获得生的希望,姑娘的怜悯却会让她遭遇死亡。这就是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
让我们回到影片的片名——第七封印。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片头那段话语的下文:“第一个天使的声音响起,紧跟着的就是夹杂着血和冰雹的火焰,它们倾洒在大地上,三块大地开始燃烧,三处树木被烧毁,所有的绿草都被烤焦……”第七号的吹响,带来的是全面的毁灭。Bergman设置了一次大毁灭,为的也许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没有上帝的世界。
最后众人面对死神,流露出了各自不同的态度,那对夫妇活了下来,其他人与死神一起跳起了舞蹈,死神引导着他们。那一刻我知道——这部影片我并没有完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