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找一下 茉莉花开 这部电影看后的观后感 八百字左右 谢谢
《茉莉花开》观后感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若是你闻了花香浓,不要问花儿是为谁红……”看完电影《茉莉花开》,我不禁想起了这首温柔摇曳《女人花》。 都说红颜如花,可惜花期易逝。当短暂的繁华香消玉殒,凋落一地的,是女人那些刻骨铭心的爱和恨。 母亲,女儿,母亲,女儿……生命在延续,命运却是一次次的轮回。我在茉莉花开落的轮回里看到了梦想、欲望、痛苦、绝望、幻灭,当然,也有许多希望。 茉。三十年代的大上海繁华美丽,纸醉金迷,它善于造就茉这样的如花女子:楚楚动人,美丽妖娆。涉世未深时,她整日沉迷在绚烂的明星梦里,直到偶然被发现。拍戏,上画报,委身于一个上流社会的男人,风光无限;然后怀孕,拒绝流产,最后被抛弃——她的美梦终于碎了。 莉。茉的女儿当然要叫做莉。资产阶级出身的她爱上了三代工人家庭的邹杰,不顾母亲的反对与之结合。我们相信他们的爱情曾是真挚,动人,甚至浪漫的。但是茉却不能生育。在强大的内心压力下,她终于神经过敏,甚至怀疑丈夫与养女有染。终于逼死丈夫,自己也离家出走,再无音讯。 花。目睹了父亲卧轨,母亲出走,自小与外婆相依为命的她却是个阳光般灿烂的女孩。活泼,聪明,神清气爽。无奈对爱情苦苦的等候,全心全意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她恨那个负心的人,甚至想用煤气杀死他。但是我们敢肯定她永远不会消沉,因为她是花!她是我们的希望。 茉莉花开,三个女人的故事,三代女人的爱情悲剧。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所以接近女子便觉清爽,而接近男人便觉恶臭。而女人的心,却常常痴恋某个男子。这种归依,往往决定着她一生的命运。就像在“茉莉花开”里,女人们的幸福完全被她心之所系的男人牵引着,一生的悲剧,还不是注定了的! 茉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因为即使她不生下孩子,再随孟老板风光一段时日,当她红颜衰老,也终将被抛弃。其实,在旅馆侍者告诉她上半年在同样的房间里住着另一位女演员时,她就应该觉悟了。但她在她的梦里陷地太深了,或者说,她根本不愿意醒过来。以至当她落魄回家竟理直气壮,一点儿不觉得羞愧。她穿着华丽的旗袍,斜倚着窗子,还在遥望那个梦呢!身处现实的窘境,心却永远留在了梦里,所以一直到死,她还精心保藏着那份画报 ——那个她守候了一生的梦!此时的茉,显然已经变成了一个悲剧的符号。 茉的痛苦开始于生育,而莉的痛苦却在于不能生育。在那个年代,女人不能生育被认为是最大的过错。婆婆的一句“只会吃,不会养”像一座大山,压了她十几年。茉太爱邹杰,邹杰也太爱茉了。但在重压下,茉敏感的神经让她变得近乎疯狂地怀疑一切,窥视一些。她的爱变了质,变成了毒药。而邹杰太累了,再也无法抵御,于是他选择了逃避。他的懦弱使他无法再面对那爱,那毒药。茉也终于走了,为自己的悲剧画上一串省略。 花曾在莉的悲剧里扮演过角色,那时的她年纪还小。当她长大了,却也依然会那么傻的爱,那么痴地等,豪不理会外婆的告诫和埋怨,而等来的呢,依然是失望和背
㈡ 电影蚁人观后感简短点的
《蚁人》这部影片继续延续了漫威英雄的套路,通过科技的进一步提升,美国科技已经能把人变成蚂蚁大小,通过人的瞬间变小把所有的作用力作用到一个点上使人变得力大无穷(物理上应该是这样解释的吧),造就了一个新的英雄蚁人。由此这个英雄走上了拯救世界的道路,当然有英雄就要有坏蛋,本片中的坏蛋是黄蜂人,蚂蚁大战黄蜂结果蚂蚁胜利了。话说结尾告诉我们胜利者马上要进入复仇者联盟了,想知道具体详情的快去影院看这部影片吧。
《蚁人》漫威故事里又一个英雄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好莱坞似的剧情看多了,感觉本剧剧情不够离奇,正义的博士找了个厉害的小偷一起对付离奇的学生,美国人又一次拯救了世界。大上海的巨幕第一次看,一共10排有幸坐到了6排的最中间,受大上海老影厅的制约,座位太靠前,第六排都看着很头晕。以后再来看巨幕只考虑8排以后了。
从来都是屌丝靠大变身,男神靠新科技的复联成员,迎来了新一位蚁人。从技能还是出身都属于另类,但这不影响漫威迷们对他的认可。作为系列剧的第一部,英雄的出场和前戏的铺垫是必要的,但本部新作还是略显冗长,2个小时的电影将近1个小时是文戏。穿插的个别笑点是好莱坞的标志。因为英雄很小,索性摔车炸楼的戏就少了。多了微观视界的打斗,尤其是最后量子化的戏更是出彩。 爆米花电影,热热闹闹,挺好。
《蚁人》在智能高科技的外衣下,表达的是父女亲情的内核。汉克博士为了保护美国不受导弹袭击,痛失爱妻,女儿对他恨意深深。斯科特为了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惜偷盗进监牢。他们俩抱着不一样的目的展开合作,最终摧毁了黄蜂战士,在拯救世界的同时也完成了亲情的救赎,当斯科特穿上蚁人盔甲成为超级英雄带领蚂蚁大军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时,我们看到的是他女儿崇拜的目光和灿烂的微笑。这是这部好莱坞大片给我们留下最深的感触。感谢商都娱乐提供观影机会,中国巨幕确实超级赞,漫威英雄永远都帅。明天这部片子全国公映。一起期待。
蚁人特别带劲,幽默,有温情。漫威的套路。剧情依旧不错,铺垫的有点长,但是很有力度。最后的彩蛋不错。千万不要错过。
㈢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这几天终于看了慕名已久的《让子弹飞》,--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我这激动的心情啊,到今天才平静下来,细细回味着千头万绪的观影感受,在这里抛砖引玉,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姜文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让子弹飞》的确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商业片应有的元素:震撼的大场面、精良的制作、传奇的故事以及明星大腕儿,一应俱全,而且质量上成,真正是让观众过足了瘾啊.看完后,一直意犹未尽忍俊不禁。某人曾经电话里给我学了一句台词;是重庆话!我就决定看看,确实实至名归!嗯,用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给力,很给力!而酣畅的快乐之后,却还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慨,让人久久回味。当张麻子成功地发动群众,搞垮了恶霸黄四郎,英雄的戏码正上演到高潮,掌声和鲜花都还来不及送上,并肩作战的兄弟却要散伙了,带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奔向繁华热闹的大上海。这一幕,峰回路转,却又似水到渠成--原来并不是人人都想要当英雄的,这世间有远比当英雄有趣得多的事物和生活,观后感《--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也不是人人都拿英雄当回事的,普通人或许更在意的是英雄屁股下面坐着的那把椅子,盘算着把它划拉成自己的财产。甚至,这个英雄本人,似乎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为英雄,他更乐意享受的,或许是那一刻"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率性不羁吧。然而,子弹终究是要击中目标的,没可能飞个没完没了。再率性不羁的岁月,也是有数的,总会在某一个出其不意地的时刻戛然而止。列车载着小弟们的欢歌笑语,奔向了他们新的梦想。孤独的大哥纵马随行。不知道他是快马扬鞭奋力追赶,还是驻足目送。惟有《送别》的歌声,余韵悠长。一丝黯然,一丝怅然,一丝淡然,一丝了然…心中感慨,丝丝缕缕,无可名状。或许只有那温煦的阳光读到了,只有那漫漫的长路记取了,只有那苍茫的岁月懂得了。忽然想起陈奕迅《爱情转移》里的一句歌词:"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拿来为这个片尾做一个注解,竟也别是一番境界吧。上网看过了许多关于《让子弹飞》的影评,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评说纷纭,正是《让子弹飞》在艺术性上的成功所在。好的艺术作品,始终是要说点什么的。或许我是太过感性的人,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被深深的触动。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㈣ 大染坊观后感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陈6子的做人品德,家穷的时候没偷别人1样东西,家富的时候不忘当年锁子叔的恩情.年年贡米,月月供材..24孝也不过如此啊,放到最后的几集的时候.寿亭的厂子也大了.钱也赚了...他能感悟到钱不是万能的...当从六和染厂骗买的那些布就值几十万,..几十万那,当时的1块大洋能买3个丫头..1块大洋是工人们1年个工资啊!!!!这算现在的话.总有几千万.或者1亿左右啊.....这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㈤ 巜恶战》的观后感400字
《恶战》,很低调。原本,我以为这是一部和《寒战》一样“战系列”的现代香港警匪片,但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旧上海昏黄的格调,天涯歌女式的大上海音乐,颇具审美意义的武术动作,还有马永贞和龙七两个大男人惺惺相惜的英雄情,再加上上世纪30年代,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一切,都让这部片子有了一种逝去武林的怀旧味道。
伍允龙,这个演员并不特别被大家熟悉,在《十月围城》和《财神客栈》里都有角色出演,但是像在《恶战》里以第一男主角的身份出现,似乎还并不是很多。不过这个演员有着很深厚的武术功底,在中国功夫演员以甄子丹一支独大的局面下,多几次这样的好机会,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件可以影响星途的好事情。齐齐的头发,憨厚的酒窝,包括武术动作风格,都有点李小龙的影子;不过伍允龙一直练习的就是咏春拳,和李小龙相像,也是有根可寻。咏春拳后来在功夫片里出现的几率并不是很多,这大约也是我们发现这部片子有些许怀旧味道的原因之一。
我倒是越来越喜欢安志杰了。这个在《独特身份》里和甄子丹有大量对手戏的功夫明星,有着帅气硬朗的外表,功夫基础也很扎实,拍出来的武术动作,相比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赵文卓、吴京这些老牌的功夫明星,现代节奏感浓烈,表现是越来越抢眼,至少从目前的市场反应和未来潜力来看,已经是甄子丹之下的中国第二功夫明星。他所欠缺和等待的就是一部真正以他为主角的、为他量身定制的功夫大片。
在《恶战》里,安志杰饰演的龙七是个集欲望和正义感于一身的人物。在他和自己的歌女情人盛香缠绵的书房大床旁边,却还养着一只老虎做宠物;他一方面是以黑吃黑的帮派老大,另一面却又坚决不肯听从日本人的招呼当汉奸。在他敢打敢杀、有担当的行为之外,他又和当时还碌碌无为的马永贞结为好友,和马永、一切看大上海、一起切磋武艺,一起做一些看上去很二、又很爽的事情。
铁师傅(洪金宝饰演)以及铁菊、铁梅,还有斧头帮背后三个大佬儿,作为次要角色出现,也是江湖个性鲜明,拓展了影片的江湖深度。影片最后,马永贞为复仇,一人杀上“刀山”,捣黑帮、杀日本人,倒真是有点英雄本色的遗风。
看了片子的开头,我原本以为昏黄的色彩格调,也就是开头用用;倒真没想到全部片子都是这个色调。在3D泛滥的潮流下,这部片子敢这样拍,倒还真需要点胆气和个性。不过看看它的幕后制作团队,王晶、袁和平,外加导演黄精甫,这点耍酷、耍个性的底气还是有的。
㈥ 作文:观《大上海》有感600字!!!
今天在影院观赏了贺岁片《大上海》。本片有周润发和黄晓明主演,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对恋人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最终未能在一起的悲凉爱情。
环境造就人的性格,成大器果然成了大器,但他整天生活在各种争斗中,不能给自己的女人平静安稳的生活,虽然名声在外,势力熏天,但还是没有得到自己的真爱。但这样的环境养成了他能屈能伸,智谋过人,既能够在日本人和各种势力之间虚与委蛇,又能够通过自己的谋略实现自我价值。
爱情要趁早,喜欢上谁,下手除了要稳,准,狠。更要快,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同样适用于爱情,鬼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或许你睡起来发现她出国了,或许在你考虑要不要送玫瑰花的时候其他竞争者已经抢先了。润发哥都不能保证的爱情,我们众多屌丝更要加倍努力啊!!
忠诚,自古都推崇忠诚,本片也塑造了一位这样的无名英雄,不,他有名,林坏,坏蛋的坏。在他背着汉奸的恶名潜伏多日的时候,在他拉响炸弹阻挡日军的时候,他是这么介绍自己的,我叫林坏,坏蛋的坏。。。他真的坏?有这样的兄弟和手下,成大器必须成大器。
忠贞,爱情是美好的,也是善变的。那些传世的爱情故事毕竟是少数,但片中两位女性共同演示了什么叫忠贞,一位是知秋,虽然离别多年,虽然已经身为人夫,但心中还保存着对成大器那份感情,这不是背叛,这是一种对过去的珍惜。另一位是啊宝,一个愿意为了自己所爱这人和敌人在一起的女子,对不起,我错怪你了。我以为你是个坏女人。我想说,你真好。
真爱,真爱是什么,这个问题好纠结啊。成大器喜欢知秋吗?真心喜欢!!喜欢阿宝吗?真心喜爱!!感情是没有界限的。我可以为了你赴汤蹈火,我同样可以为了她选择死亡。为了知秋,成大器努力拼搏成就了上海滩大哥的地位,但他缺失去了她。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我的心可以给你,但我的人不能给你。当最后阿宝为了自己而死的时候,大器并没有随知秋离开,而是选择一起面对死亡。那份坦然让人十分动容,那一颗他认识到,阿宝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㈦ 大上海原型人物是哪几个 – 《大上海影评
成大器的原型是杜月笙,成大器的原型是黄金荣,叶知秋的原型是孟小冬,凌沪生的原型是林桂生,卢小嘉原型卢小嘉。
1、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1951年8月16日),原名杜月生,后因章太炎建议而改名镛,号月笙,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新区)人,近代上海青帮中的一员。
14岁初到上海十六铺当水果行的学徒。后进入当时的青帮上海龙头“黄金荣公馆”。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
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1929年,杜月笙任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1929年,杜月笙创办中汇银行,涉足上海金融业。1949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度过晚年。
有一天,忽然有一个翩翩青年在包厢里大声喝了一个倒彩。这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当即被打手们拖出去打了一顿。
第二天卢小嘉依仗其父卢永祥的权势,指使当时上海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的老部下何丰林,把黄金荣绑架到龙华的何公馆。
关在一个地牢里,在杜月笙的斡旋下才得以脱身。卢小嘉怕黄金荣会找他的麻烦,于1946年移居台湾,一直经营进出口业务,20世纪60年代末去世。
㈧ 霓虹灯下的哨兵观后感
这是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武警上海市总队、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拍摄的影片。描写了林虻虻、柴大喜、皮向峰等几名80后年轻人怀揣着各自的理想来到大上海的武警总队三中队服役。林虻虻出生于普通人家,攻读大学三年后为选择新的追求,也为躲避女友,弃笔从戎;柴大喜来自农村,贫寒的家境让他具备了朴实的性格;皮向峰从小娇生惯养,是个富家子弟,按照父母到部队接受锻炼的要求来到部队。三个小伙子被分到了同一个班,友情与爱情、竞争与矛盾、误会与感动,让整个剧情跌宕起伏。
这一部电影令我很感动,拍出了当兵人的辛苦,以及为维护大上海一方平安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感。影片一开始就讲述了许多士兵在雨天里跑步,个个跑得气喘吁吁。他们特别坚强,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每天都要接受严格艰苦的训练,有时半夜三更还要爬起来去跑步。为什么呢?我想:那是他们的理想和责任所决定的。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坚强的意志,怎么来保卫我们的城市安全呢?他们有着严格的纪律,没有周末放假,如果要和父母会面,也必须先到军方去通报一声,才可以见自己的亲弧工岗继瞢荒哥维工哩人,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书信向亲人表达一下自己的相思之情。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时候遇到点困难,可以随时向父母、老师寻求帮助,和他们相比那是多么地幸福啊!活着就要有理想,为了理想去奋斗努力,任何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的。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霓虹灯下新哨兵们顽强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以至于今后的工作生活上。
这两部电影虽然描述的时代不同了,可“好八连”的精神却是永远不变的。
参考资料:..com/question/82683784.html?si=2
㈨ 《脆弱的都城》的读后感
可以根据这篇写你看到的农民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一直是当红名人。这种趋势自进入本世纪以后,非但没有消减,且大有火焰蔓延之势。所不同的是,这回再也不是众口一词的赞美了。又是含泪劝告汶川地震中死去孩子的父母“保持动人的气氛”,又是“以书代款”的“诈捐”,钟山碑文的文理不通等,都使得那些最忠实的粉丝也为之汗颜。其实,要弄清余秋雨究竟有没有人道情怀,对底层劳动人民究竟存不存悲悯之心,看看他早年对农民的论述就知道了。因为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对农民的态度和认识可以成为检验一个知识分子真假、高下的试金石。
余秋雨的农民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万言名文《脆弱的都城》里。在这篇文章中,余发表了许多对农民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农业文明石破天惊的论述。
在他看来,中国的“都城”之所以“脆弱”,是因为“在农民眼中,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拥有财富的人,大抵是不义之人,因此需要定期地把自己直接生产的财富抢回来,农民起义军一次次攻陷城池,做的就是这件事。”而且“中国农民历来认为,在乡间打家劫舍是盗贼行径,而攻陷城池则是大快人心的壮举”。
如果余秋雨不是和我们故意打诳或玩“脑筋急转弯”的话,它至少使我懂得了以下几个道理:一、历代农民起义都不是因为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或水旱蝗害、饿殍遍野,仅仅是因为“相对贫困”造成的“红眼病”就足以使他们抛家别子、铤而走险了;二、农民起义的动机不是为了获得土地、争取“生存权”,而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先前卖给别人的土特产抢回来,而且还像取走自己名下的存款(定期的)一样理直气壮;三、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后现代”青年,你看他们仅仅为了“玩酷”、为了“找乐”就甘冒杀头、凌迟、灭门九族的危险,而且还非要跑到城里;四、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如果施耐庵不是生于淮北小镇、又亲历过农民起义,而是落户大上海、并兼任许多城市的“文化顾问”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得出“官逼民反”的结论。因为农民起义军“攻陷城池”之后,“城池”里的文化人不但云游讲学不大可能,就是“顾问”能不能当成也得看城防司令的心情。
为了进一步批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简单农业思维”,余秋雨给我们例举了宋代张俞的绝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他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一种极其正常的城市逻辑,一点不值得惊异,但让农村眼光的人看来却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反应:竟然是‘泪满巾’!”
不错,“‘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一种极其正常的城市逻辑”。虽然这些“养蚕人”、“种田人”没有研究过戏剧理论和中国文化史,也不至于愚蠢到会认为只有种田的才能吃饭、打井的才能喝水、纺线的才能穿衣服的程度,更不会由此推断出棺材店的老板希望躺在里面的都是自己,生产灭火器的会因为自家的房间用不着而痛哭流涕。但我仍然不知道像余教授这样不仅具有“城市眼光”、而且又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的人是怎么进行 “复杂工业思维”的。按照一般的情理去推想,作为一个小生产者,看见自己的产品“销路很好”反而两泪涟涟,那么肯定别有怀抱。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个“入城”的蚕农智力健全、神经正常,卖蚕时不但没有短斤少两、增收附加税,而且工商局的同志还给了小费,但他还是哭哭啼啼,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人得了一种叫“抑郁症”的病,临床表现为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多发于艺术家和女性。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首诗的逻辑”就不是如余教授说的那样,是“只有让养蚕人穿着遍身锦罗,种田人独享一切农产品才算合理”,而是说“遍身罗绮者”在享用绫罗绸缎的同时,也应顾及“养蚕人”的苦辛,至少不要打白条、乱摊派或者“多收了三五斗”反而丰收成灾。
如果说“首句‘昨日入城市’非常确实地点明了诗作与城市的对立情绪,很有文化研究的价值”的话——虽然我看不出——那么,“盲流”、“黑户”、“剪刀差”、“下乡”、“下基层”、“到农村锻炼”这些概念是不是明白无误地昭示着城市对农村的傲视与盘剥,很有政治研究的价值?如果说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仅仅因为贫困与落后的出身就应当背负永生的耻辱,那么,我身后的祖国相对于富饶的北美正是一片巨大的农村,那么,是不是说“东亚病夫”、“中国猪”、“支那人” 这些侮辱性的冠冕就是合逻辑的称呼?
我无意于为农村的黑暗、暴力和落后辩护,但在一个尊卑有序、贵贱分等、城乡二元对立的种姓社会里,我必须坦陈我的倾向,那就是说我必须站在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立场上发言。在我看来,维护乡村就是维护弱势者的利益,就是维护做工的奴隶那不可让渡的价值与尊严,就是替那些最卑微的人寻找表达与歌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