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十面埋伏观后感300字电影

十面埋伏观后感300字电影

发布时间:2022-04-13 18:00:49

1. 《十面埋伏》的观后感

此处省略300字。

2. 《十面埋伏》影评

《十面埋伏》英文影评
Zhang Yimou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est directors of our time.Zhang Yimou did an excellent job as the cinematographer on the movie "Huang Tudi"(Yellow Earth),and his debut as a director on the movie "Hong Gaoliang"(Red Sorghum) won him many awards and established him as a leading member of the so-called Fifth Generation Movement of Chinese Movie-makers”.

无论是一个影评人还是一个喜爱电影的普通观众
我想都是喜欢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评论的,
对于网上若干网友的批评我想大家已经看得够多了
甚至我都认为它是一个十足的滥片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给一部分坚持眼见为实的朋友们,转贴下面几篇文章。
说的很中肯,也有一定的价值。也希望各位听了满脑子批评的网友们能够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我到现在都没有看到,所以不发表个人意见,

1。解读《十面埋伏》 焦雄屏:非建设性谩骂无意义

在《十面埋伏》于全国范围内逐渐引起反响时,台湾电影人焦雄屏女士悄然到京,我们有幸就此部电影与一名资深电影人进行了一次对话,从另一个渠道对张艺谋与他的《十面埋伏》进行解读。

这本是场很有力量的对话,因为对话双方,原本应该是张艺谋与焦雄屏。一个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一个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影评人、制片人。他们的学术背景、从业经验、国际能见度,皆比普通从业者更宽泛,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了其他人没能做到的事情,两人的对话将在对峙统一中完成,这也将是一场视点相对高的、不可能避开正在上映的《十面埋伏》争论的对话。这些足以让读者和我们共同兴奋。可是,当天夜里,所有人失去了与张艺谋的联络,包括张伟平,我和焦雄屏女士等待着,消息传来,张艺谋一直在奥申委开会,会开至深夜仍未结束。第二日清早即将离开北京的焦雄屏,最终回到酒店,我们不得不放弃原本意义重大的两岸电影人的深入恳谈,这场对话从而变成了我对焦雄屏的采访。
记者:看过《十面埋伏》您对它的感觉如何?

焦雄屏:张艺谋尝试一个新类型电影并不容易。很多想法和努力,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在他擅长的部分,他做得很好,他超越了大部分的导演。但是,另一部分,在类型电影中,有一定的规则和手段,这是必须遵循的。首先,我必须要说,张艺谋真的是个非常上进的导演,他用所有的元素创造票房奇迹,就商业上讲,这对中国电影是有帮助的,对于转型中的华语电影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从《英雄》到《十面埋伏》,他让国际电影界了解到中国具有多么大的一个潜在市场,中国本土电影也具有着惊人的本土市场。无论怎么样,在电影史上,这两部电影将会有属于它的地位。不过,作为一部类型电影,《十面埋伏》又有着与类型电影的距离,他在某些地方有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也是我特别想跟他聊的有关类型电影的方面。

记者:你说“有他值得讨论的地方”是指什么呢?

焦雄屏:类型片是一个演化型过程。绝对是市场的需求。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香港电影的小马哥,在当时,香港社会形态不稳定正义不明的情况下,这样一个电影角色的出现就被当成了正义英雄,超出了许多电影人的想象,这个类型电影有他的一定的环境,有市民对某些东西的期待,他们把希望赋予在电影身上,觉得有这样一个英雄就在自己的身边。我觉得这是环境与制作产品的重心相互影响的结果,电影中将投射出市场需求,这需要一个量产,在产品制作中移植符号或者套用符号都没有关系,但是,导演要有一个直觉性的,对电影绝对有用的东西,每个影片出来的确是个沟通的过程,有个与观众沟通的基础,不能大家各自一套,永远没有共识,永远在平行线上运动。

记者:现在对于《十面埋伏》有许多各种不同的说法,绝大多数是批评,对这些你怎么看呢?

焦雄屏:我不希望看到网络上的那些谩骂,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最好是有建设性的意见。非建设性的谩骂对于中国电影没有任何帮助,什么是电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一部电影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不需要把它全部否定掉。华语电影需要非常小心这种现象的发生。台湾的国产电影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我非常希望有关人士注意这个问题。

焦雄屏

1953年生,山西人,台湾政大新闻系毕业,美国德州奥斯汀分校广播电视电影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博士。以影评人身份致力于“提升台湾电影文化”,以她为首的大量评论曾促使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兴起,被人称为中国台湾电影“教母”。目前,担任着制片人、影展评审、教授等工作,并成立吉光电影公司,是《爱你爱我》、《望乡》、《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等多部影片的制片。

2 资深评论:《十面埋伏》成全章子怡浪费刘德华

《十面埋伏》到底怎样,记者在《十面埋伏》首映第一日,有幸请到两位资深的电影研究者一起观看了这部影片,并在观映后采访了他们:周承人,参经是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创办人之一,现在是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李以庄,周承人的老伴,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退休教授,中国高校电影协会的创办人之一。两位老人呕心沥血20多年写就的香港首部电影史《香港电影史》即将由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

目前对《十面埋伏》的各种评论铺天盖地,但客观的说:多数评论都有意气用事之嫌,要么偏颇无力,要么浮夸表面。两位老人在看过影片后,对这部影片细致的作出了自己中肯的评价,他们认为:《十面埋伏》并不是一部失败之作,但是也不能说有太大创新。记者将他们的观点整理如下:

两大创新:牡丹坊之舞和竹林大战

《十面埋伏》在动作场面上胜过了《英雄》。。程小东在《十面埋伏》中的发挥比《英雄》要好。

《十面埋伏》中动作场面主要体现在两场戏中,一场是“牡丹坊之舞”,这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刘德华撒豆指路,章子怡飞袖击鼓,是张艺谋的一个创意,这一场戏给人视觉上的惊艳和震撼,的确达到了张艺谋自己的追求目的———“即使影片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也不会在乎,只要我的影片能够为观众留下过目不忘的灿烂3分钟!”

《十面埋伏》另一场堪称经典的动作场面是竹林之战,竹林之战在胡金铨的《侠女》和李安的《卧虎藏龙》中都非常经典,前者有杀气,后者有诗意,李安《卧虎藏龙》的竹林戏周润发如雕塑般的形象以及章子怡的足尖微颤完全显示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身份,没有一丝杀气,只有诗意充盈。《十面埋伏》的竹林之战杀气凌厉,竹雨如箭,造成了困境重重之感,在这一点上,完全区别于胡金铨和李安,因而《十面埋伏》的竹林戏也得以脱颖而出,成为武侠片中竹林戏的又一个经典。

演员表现:章子怡有可塑性

可以看出来张艺谋把全部精力几乎都用来力捧章子怡,章子怡这次的表现也不错,证明她是个好演员。她演的盲女感觉到位,在感情戏上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是用了真感情的,不是K滴眼药水,至少比当年的巩俐会演戏。我记得当年巩俐在《霸王别姬》中,张丰毅被拉去批斗,巩俐揭发张丰毅的一场戏,导演给了巩俐一个特写镜头,这对表现巩俐复杂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镜头推进的时候,巩俐的眼神是空洞的。

而另一明星刘德华在《十面埋伏》中却被张艺谋给浪费了。金城武是事实上的第一号,主场戏都是他,而卧底的刘德华并没有表现出他的两面角色的复杂性。他与章子怡以及大姐之间的见面,也没有表现出他们的历史背景(在表演上的)。他和章子怡的三年恋爱史以及卧底身份都是说出来的,并不是在动作中展现出来的,他也就无戏可做了。

刘德华成为了一个符号,张艺谋浪费了一个好演员。

三大遗憾

没有超越的偷师:张艺谋说:“武侠片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其实《十面埋伏》里装了《卧虎藏龙》里的人性和《无间道》中的卧底。张艺谋从《卧》中偷了很多桥段,虽然有自己的变化,但其实金城武+章子怡就是《卧虎藏龙》中张震+章子怡的翻版,是尊崇自我的,无忌的。而刘德华+章子怡,跟《卧》中的周润发+杨紫琼有某种相似,都是尊崇规矩的,克制的。而对于《无间道》的卧底,张艺谋简直就是照搬了过来,但是又没有像《无间道》那样在卧底身份的目的和感情上交代得那么充分明白。

体裁上的失败:《十面埋伏》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一开头牡丹坊就让观众兴奋起来,很简洁,节奏也很紧凑,但是后劲不济,最后的高潮没有上去,结尾没有扬起来,这是最大的缺点。不过这跟张艺谋对影片的体裁把握不准有关系,《十面埋伏》到底是正剧还是悲剧?张艺谋没有这个全局的意识,像影片最后的雪地大战,本来是很苍凉很凄美的,但是正当观众都要掉眼泪的时候,却开始哄堂大笑。如果导演按悲剧体裁处理,让金城武和章子怡这两个追求生命自由,用3天时间就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一起死去,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观众看,这会是很凄美很悲壮的,但是张艺谋没有自觉地对体裁的把握,让章子怡生生活过来好几次,其实暴露了张艺谋不知如何让雪中大战结束的尴尬,搞得最后的结尾又拖沓又窝囊。

穿帮的激情戏:跟李安在处理《卧虎藏龙》激情戏时候相比,张艺谋在关键时刻舍不得。例如最后一场激情戏,章子怡和金城武两个人在草地上翻滚的激情场面,摄像机一开始是平视的,但是后来突然用了俯视的拍法,这一鸟瞰,观众席上是一片笑声,章子怡和金城武都是只裸露了上半身,下半身都穿得很齐整,这样的激情戏就瞬间穿帮了。

发行霸道

对于《十面埋伏》霸道的发行,我们很有意见,曾经还想过抵制不看,《十面埋伏》这部电影虽然并不能说是失败,但是我们不喜欢他们做买卖的方式,文革的时候10亿人看八个样板戏,但是这一次是13亿人在两周内同看一部电影。在《十面埋伏》的发行后面,明显有一只有形的手在操纵,对于其他影片是不公平的,国产电影花了半个世纪才从喉舌变成了商品,这一次,却打着保护国产大片的旗号,行的是欺行霸市的行为,我猜度,这样作的意思,是要创造一个让全国人民都惊讶的票房,但是这似乎有生造“政绩”之嫌,有违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

3. 电影艺术欣赏~~求一篇《十面埋伏》的影评,要从专业的各种角度上来说~~~老师要求的是至少1000字~~~~

十面埋伏拍摄得十分精细和花巧, 正确点说, 是刻意和人工化. 既是人工化, 便索性将影片分解来看吧.

摄影和镜头设计 –摄影是很讲究, 但仅此而已. 不同shot size的人物正面镜头、超浅景深的人物沙龙特写、和重复的特写对剪都令人留下印象, 这和英雄是有些分别的. 有趣的是特写下章子怡的暗疮突然间消失了. 不连戏咯.

剪接 – 开始时有些急就章的感觉, 往後就觉得很简单直接.

场景设计 – 场面的转换令我想到打电子游戏机, 过完关就换到下一场景. 还有整部片没有安排临记点缀场景. 相信改编成舞台剧也不是太难吧.

电脑效果 – 飞刀飞箭延续著英雄的技巧吧, 效果是不俗的, 但不知何解, 飞竹的效果特别差, 达到令人失笑的地步.

武术设计 – 二人式的单打独斗没甚麼新意, 但捕快的围攻是可观的.

美术服装 – 很华丽耀眼. 配合大量的特写, 彷佛告诉观众: “你们看, 我做得多美!”

音乐 – 不知是调子还是唱者的问题, 那首歌谣实在太难听.

演员 – 大量的特写让演员的面部表情有很多发挥空间. 几位主角都做到恰如其份. 章子怡的跌膊仍然十分诱人.

剧本 – 这是网上见到的中国一个电影教授文章骂得最凶的地方. 个人来说, 过份地故弄玄虚和对白的陈腔滥调是见怪不怪. 但张艺谋代表了一半的中国主流电影, 社会对他的要求便比较高些吧了. 今次刘德华饰演卧底朝廷捕快而没有死去收场, 也可看成是中国电影的突破嘛.

总括来说各方面的技巧都大致风格统一, 在剧本的先天性缺憾下仍然有所发挥, 保持住一定的观赏价值. 这也可能是因为听过一片漫骂声後而做了心理准备, 自己在观赏电影时不自觉地对剧本的要求比较寛容. 但如果预期每部新作都能够超越前作, 那是必定失望, 亦高估了张艺谋.

4. 十面埋伏影评



影片名字叫《十面埋伏》,看到一半我还以为是金捕头带小妹“逃亡”路上被各种明刀暗枪埋伏,原来是戏中戏。金捕头以为自己用计在情感上埋伏了小妹,实际上金从一开始就入局,自己身心都被飞刀门人埋伏。以下仅说说影片的几个重要人物。

1、章子怡饰演的小妹在计中计里装瞎,她才是整个局里局外最清楚的人。一出场的舞蹈堪称影视经典,之后频频被模仿。小妹为飞刀门卖命,但在大环境下,她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棋子,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能听命于飞刀门帮主,以色诱人,诱人杀人。

所以,金捕头的“随风”大侠,对她而言,虽然风流,却是看似无情胜有情。她想要的,也只是顺随心意的生活而已。三天,爱上一个人,足够了。即使这个人和风一样,注定抓不住。聪慧如她,依然甘心陷入情感的埋伏,不再回头。

2、刘德华饰演的捕头,我本以为他是陷入了小妹的美色,情动无法自拔,结果竟是飞刀门安插在官府内应。

确实喜欢小妹,苦等三年却不得。但刘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自卑到有点暴戾的人,在路上,刘怕他们二人同行滋生感情,对金捕头一再叮嘱:你不要对她(小妹)动真情。为什么刘与小妹同门多年,却只能一等再等?刘去官府做内应,想用立功来赢得心上人的刮目相看。但做卧底的代价就是数年也见不得心上人一面。刘对自己的青梅竹马没有信心,究其原因也是对于自身的不够自信。所以当知道小妹爱上他人,他无法容忍这种他眼中的“背叛”。

我等你三年,比不上他陪你三天。


3、金城武饰演的捕头是清楚真相最晚的人,他以为自己和兄弟刘的计划天衣无缝,结果从一开始自己就被人在局里摆布。落入局里,动了情,以为自己的套路害了小妹,偏偏又不忍心小妹遇害。金的立场是比较偏向官府的,但在途中面对官兵凶狠的埋伏,还是动手杀掉了几个官府的人。不仅杀了官兵,还回头找小妹,在竹林里与她同生死。

小妹在路上问金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金说不出口。其实越说不出口,小妹越知道他这一回是动了真心的。

她放走了我,可我的真心,让我必须回头去找她。回头,为了一个人,只为这个人。

当然,影片也是有一些不太圆满的地方,比如结尾莫名的六月飞雪,比如开头为什么小妹要杀刘捕头,比如明显模仿卧虎藏龙的竹林打戏,某些点是我不太能理解的。但这些小缺点不至于把这部片子分数拉得太低。总的来说,老谋子还是讲了一个很精彩的爱情无间道,每个人物都是生动丰满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5. 琵琶《十面埋伏》听后感

描写思路:首先写《十面埋伏》是一首什么类型的乐曲,然后写听《十面埋伏》时给自己的感觉,最后听完对《十面埋伏》的评价。其范例为:

《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该曲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这首曲子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的场面,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让人感到赞叹。

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该曲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虽为史实,却也不乏丰富的感情色彩。

《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几乎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所有技巧,无论是在它的内容、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力等方面,都集中展示出诸多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器乐曲中非常优秀的代表。

6. 听完十面埋伏的感受。

从整体上看,《十面埋伏》采用了叙述性的表现手法,带有标题的多段段落,展示了紧张、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在刻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刀光剑影和浴血鏖战时均较为全面。

从类型上看,《十面埋伏》虽是武曲,但兼含刚柔,这体现出创作者对作品的情感思考。该曲注重弹奏的刚度以及柔度的协调性,表现出对楚军和项羽的关怀之意;

同时,曲中还有对战争造成的众多殒命者的痛悯,因此在曲目的具体表现中,不仅体现了庞大气势, 还较为注重细节处理,实现了情和景的有效融合。

从曲目内容看,该曲还对多种战场上的声音进行了模拟,借此来进行各种情感的抒发,如通过琵琶面板拍弹来对“放炮”轰鸣声进行模拟等,进而有效营造身临在古战场的情境。

结构对比

不同流派在《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篇幅长短、段落总数和段落小标题等方面存在着异同。例如养正轩谱、李氏谱由十八段组成,《瀛洲古调》由十三段组成,汪派由九段组成,刘德海则由养正轩谱删节、合并成十一段组成等等。

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一般会把十八段中的后五段删去,仅演奏到第十三段,乐曲高潮部分就结束全曲 。

7. 十面埋伏读后感

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加半个白天,才把这本长达630 页《十面埋伏》(张平著)读完,《十面埋伏》(张平著)读后感。在阅读期间,热血在身体内一次次地沸腾,泪水一次次地冲击着眼眶。当最终结局是正义战胜邪恶,大小腐败分子无一漏网,不禁为 之鹊跃,而结尾处那长长一串牺牲者的名单列出时,所有的感觉就只剩下两个字“悲壮”。 如果没有刚直不阿的公安厅厅长苏禹果断指挥,没有清正廉明的省委书记肖振邦的全力支持,那么事情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更有甚者,如果这些大权在握的人(只要有一人就足够改变这较量)已经堕入对方的黑洞成为保护伞,那么这事情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结局,以何波为代表的那一群人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想到此,不禁陷入茫然,不,是可怕……很可怕,倘若上述的设想成为现实,那就是非常非常的可怕,读后感《《十面埋伏》(张平著)读后感》。他们只会象垓下之战中被四面楚歌围困的项羽,陷入汉军的十面埋伏,最后只有全军覆灭的命运。这样看来,他们是多么多么的幸运,就算流淌再多的热血,付出再大的牺牲,都值得。 作者张平在《十面埋伏》后记中写道:“面对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人民的艰苦卓绝;面对着泥沙俱下

8. 杨丽萍舞剧十面埋伏观后感

杨丽萍舞剧十面埋伏观后感:十面埋伏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主线比较明朗,所要表达的角色特点和故事都通过简单的几幕呈现出来了,霸王项羽初时的霸气与得意,刘邦的辗转成事,项羽与虞姬的缠绵悱恻,垓下之战刘邦与项羽的针锋相对,最后虞姬自刎项羽战败的悲惨结局等。

这几幕中,我比较欣赏的是霸王与虞姬的几幕戏。说实话项羽的扮演者开始出场的时候是用京剧中的旗帜来承托他的霸气,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太瘦弱了霸气只能靠道具和其他人来衬托了,但只论舞蹈的话,项羽这段还是比较出彩的,古典舞的基础很扎实。

十面埋伏舞台剧

虞姬应该是最受人关注的角色了,虽然是反串,但是并不尴尬,女性的柔软表现的很好。后面两人的一段双人舞非常漂亮,红色的虞姬与黑色的项羽相拥缠绵,浓情爱意满的可以溢出来。

不知道是背景一段二胡音乐的原因还是虞姬反串的原因,突然跳戏到了哥哥演的霸王别姬上,不自主涌现出来一种悲剧感,感觉不是霸王与虞姬的爱而不得而是像小楼和蝶衣两人的爱而不得了。最后虞姬自刎与项羽别离的那段也很精彩。

用红绸绕脖来表现自刎,非常美感又很艺术的呈现出了悲剧的结局,是虞姬的决绝,也是项羽的不舍。他角色,说实在,角色形象特征并不明显,也没有提示,以至于普通观众比如我这样的,把刘邦和萧何的两位演员弄错了。

这里不得不提到舞剧每一幕开始的时候,在舞台的右侧角落里有个一直在剪纸的男人,用剪出来的字来提示每一幕,这个设计还是比较古朴趣致的。当时刘邦出现的时候,他举起的是帝字。后来还有一幕他就是在类似龙椅的位置上坐立难安摇摇欲坠,这两点让我以为他是当时秦末的皇帝。

9. 关于电影《十面埋伏》,怎样看待小妹之死

小妹在金捕头怀里死去,是她期望的结局。

小妹是飞刀门前帮主柳云飞的女儿,隐姓埋名委身牡丹坊卖艺,处心积虑地秘密调查杀父仇人。她为了复仇扮成盲女,在牡丹坊里表演舞蹈,突然她一剑刺向刘捕头,刘捕头躲过这一击,将她拿下。

化名为随风大侠的金捕头,乘夜劫狱救出了她;藉此骗取了她的信任。之后她对随风渐生情愫,与此同时,刘捕头也爱上了她,最终她知道了金捕头真实面目,选择了为保护刘捕头而死。

剧情:

《十面埋伏》是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于2004年出品的一部武侠电影,由张艺谋执导,金城武、刘德华、章子怡领衔主演。该片于2004年7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的是晚唐时期两个捕快与一个歌妓的爱情故事。原本歌妓喜欢的是刘捕头,但后来经过一番周折,歌妓发现自己最爱的竟是金捕头,刘捕头则因爱生恨,萌发了杀死歌妓的念头。最后歌妓为了保住金捕头的性命,与刘捕头同归于尽。

10. 听《十面埋伏》有感作文

不是第一次听《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了,然而此次在课堂上听来依旧感触良深。十分喜欢琵琶这种乐器,喜欢它高音的清脆、灵透,中音的柔和、明朗,低音的浑厚、坚实,或许也只有这种乐器,才能于那扣、抹、弹、扫的演奏中,将《十面埋伏》一曲的慷慨激昂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吧。而正是在那精妙的曲乐声里,我又一次徜徉于楚汉之争那副磅礴的历史画卷里。
从曲首的“列阵”到曲末的“得胜回营”,从曲中的短兵相接,刀枪剑影到末尾的向王兵败,凄切悲壮,从先前的鼓声震天到其后的低沉悲切,处处都能扣人心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这首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的琵琶曲里,于那刀枪林立的节奏中,我放佛听到哀怨的 “楚歌声” ,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而更多的却只能被淹没在垓下那场残酷的战争里,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这让我开始在脑海里搜索关于那场激战的点滴:秦末楚汉相争,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在垓下,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以30万汉军将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项羽孤军作战。夜间,四面楚歌。听闻歌声,项羽以为西楚已失,楚军思乡心切,斗志瓦解。帐外寒月清冷,帐内灯火摇曳,虞姬强颜欢笑,翩翩起舞,衣袂翻飞,婉转清唱。歌声悲凉,霸王不禁潸然泪下,一曲未终,忽有急报,大军压阵,虞姬为了不拖累霸王,举剑自尽。而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带领800余骑兵,黎明突围,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时,陷入沼泽地区。抵东城只剩28骑相随。乌骓悲鸣,苍天无语,一时乌云盖天,江河怒吼,霸王收拾心情,带领残部殊死决斗,终因寡不敌众被逼至乌江岸边,只剩他一人一骑,霸王头发散乱,鲜血批面,仰望苍天,大呼一声,天要亡我,奈何奈何!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霸王抽出配剑,自刎于乌江......虽然全曲以汉军的军事行动为线,但透过那恢宏的曲目,在一片悲壮声里,依稀可闻的是奏者的点点辛酸和听众的声声感叹。
或许一场单纯的演奏并不能够给我以足够的感染,但是立身在历史尘埃之中,静下心来,细听那优雅的琵琶声,然后在心里细细品味,才越发觉得《十面埋伏》这首曲子的不凡,可以说,《十面埋伏》是用历史的弦,扣动了无数身处平凡世界但又满怀憧憬的人心。于是荡气回肠处,才有了一曲经典。
《十面埋伏》,给我带来的不是一场成王败寇的战争,而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一种伟大的精神气概,抑或是一点听后的低沉叹息。刘邦赢了,项羽输了,但是这种结果跟我们没有关系,而一曲震撼人心的琵琶曲,却以它独特高超的演奏,赢得了人心…….

阅读全文

与十面埋伏观后感300字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山乡宁静选角导演 浏览:914
陈刀仔电影全集完整版 浏览:139
南通邮政电影票 浏览:929
泰国恐怖电影2019 浏览:305
白猫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376
动漫电影大肥 浏览:332
荒野大镖客美剧电影 浏览:421
最适合写成影评的英文电影 浏览:833
徐克导演的江湖电影 浏览:29
大傻子电影大全 浏览:543
cctv6音乐电影欣赏有哪些 浏览:216
成龙电影变身游戏角色是哪一部 浏览:66
被劫持的爱情电影简介 浏览:432
介绍英文电影发展史十分钟 浏览:545
豆瓣电影排行榜top100的法国电影 浏览:745
世界有电影院吗 浏览:727
电影中国爱情 浏览:462
郭涛的一部骗婚电影 浏览:625
男主角穿越在各个恐怖电影 浏览:854
万连电影院 浏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