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夺冠》小学生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电影《夺冠》观后感:
女排姑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吸引了无数国人和世界球迷的眼光,网民们直呼“女排精神,振兴中华,激励中华儿女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女排的胜利不是偶然,是什么支撑女排笑到最后,是一种不畏惧、不服输、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尤其在最困难的时刻,表现的最顽强,女排的精气神值得国人好好反思和总结。
要学习她们百折不挠的坚定。对于中国女排来说,一路走来虽然摇摇晃晃,但她们依旧眼中坚定,摔倒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擦擦脸上的汗水继续大步向前,这就是她们的信仰。共产党人最讲坚定,讲信仰,要讲党性、讲政治、讲纪律,时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牢记党员身份,在党言党,才能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和应有的敏感度,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学习她们扎实精湛的功底。任何一个人,做工作、干事业都需要精湛的职业技能,这是取胜的基本保证。缺少精湛的技能,再多的精神鼓励也不可出现奇迹。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不畏强手,挑战自我,产生自信。这种职业操守需要日常的付出,要吃得了苦,吃得了亏,把基本功练扎实,关键时就管用。比赛绝对不能想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个热馒头,没有平日的基本功是不能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共产党人要学习她们兢兢业业工作,认真细致处理好每一件事,追求严谨,最求过硬基本功,真正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学习她们团结拼搏的奋斗精神。中国女排姑娘们能排除一切困难最终登上荣耀顶峰,这是团结的力量。场上她们时刻相互提醒补位,真正做到扭成一股绳,产生让对手畏惧的强大合理。这种团结是真正的团结,是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团结,是为荣誉而战、国家而战的伟大团结。没有团结就没有今天的女排成绩,赛后当问道女排姑娘如何逆境中取胜时,她们说的最多也是团结。其实一个团队取得骄人战绩时一定是这个团队作风正,能团结才能战斗,一盘散沙,不注重相互补位、互相保护怎能挑战强大对手。当下,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国人最需要这种民族大团结,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险阻,团结就是力量,中华儿女要以此发扬女排的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
2. 国足观看《夺冠》有哪些感慨
由欢喜传媒参与出品,导演陈可辛执导的国民电影《夺冠》将于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小编整理了电影《夺冠》观看心得体会4篇_2020夺冠电影观后感,欢迎参考借鉴。
电影《夺冠》观看心得体会一
传奇的故事,传奇的导演,传奇的演员,终究诞生一部传奇的电影,这或许是笔者对于影片《中国女排》最大的期待。可以说中国女排影视题材创作充满魅力,同时也充满挑战。但作为香港著名导演,在香港影坛举足轻重的陈可辛近年来可从来没有令人失望过,他的电影细腻感人,电影《中国合伙人》成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今,有陈可辛倾力执导,相信他能够把他极强的感情塑造能力与这部电影相融合,让国人为女排感到骄傲,为里约夺冠那一刻感到骄傲,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
明年,可以说是内地影市不折不扣的体育题材大年。除了陈可辛的两部《中国女排》和《李娜》外,恒业的《中国乒乓》也已经立项。另外据悉吴京的下一部电影,也有可能是体育题材。
中国观众对“中国女排”这支队伍的感情非常深刻,当年由孙晋芳、郎平、周晓兰、曹慧英、陈亚琼、陈招娣、张蓉芳等组成的传奇老女排,曾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由巩俐出演的郎平可谓是是众望所归,此外黄渤、彭昱畅、吴刚以及郎平女儿的加盟,也让影片颇具可看性。
电影《夺冠》观看心得体会二
由欢喜传媒参与出品,导演陈可辛执导的国民电影《中国女排》将于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由巩俐饰演的中国女排第一人郎平正式亮相。浓缩郎平职业生涯中的两次“高光时刻”,从金牌运动员到金牌教练,串联起一条振奋几代国民的冠军之路。
预告以郎平惊艳世界排坛的标志性扣杀揭开序幕,预示着影片将重现中国女排1981年首夺世界杯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激战巴西两场经典战役。镜头跟随郎平的背影一步步走向球场,伴随着35年来中国女排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过去与现在两段时空交错,尽显时代格局:夜晚的漳州体育训练馆灯如白昼,将观众一秒拉回80年代。
这不仅是女排姑娘的成长之路,也是万千国人的激情岁月!女排队员们队服被汗水浸透,手掌上扎满木屑,膝盖摔得血肉模糊,魔鬼般的训练令人震撼。正如预告中袁伟民教练所说“下意识怎么来的?训练来的。不是一般的训练,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这种百折不挠的拼劲,正是女排精神的底色。
从1981年初露锋芒的排坛新秀,到2016年创造“不可能”奇迹的硬核统帅,郎平背负着国人“重振国风”的期望,一次次带领中国女排站上世界之巅,成为代表女排精神的“郎图腾”。令人惊喜的是,饰演功勋教练袁伟民的正是老戏骨吴刚,预告中不怒自威的袁指导堪称“魔鬼教练”,在电影中必然“虐惨”女排姑娘。
电影《中国女排》从启动伊始就备受关注,巩俐出演郎平也是众望所归。此前片场路透一经曝出,直登“热搜第一”,有评论称巩俐扮演的郎平堪称“人肉复印”,惟妙惟肖。本次影片发布预告,网友终有机会目睹巩俐扮演的郎平正式亮相,虽然镜头寥寥,已然能管窥巩俐对角色的内外兼修:郎平常年伤病造成的高低肩,微微含胸的惯性姿态,全都传神复现。网友不禁感叹“连背影都会演戏”。
为了出演郎平这一角色,巩俐提前数月前往女排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贴身观摩。此前有媒体捕捉到,郎平在教练席排兵布阵,巩俐则在场侧专注观察,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不时记录,“认真得就像一位备考学生。”据悉,为了进入角色,53岁的巩俐每天训练排球,和女排运动员们深度接触。巩俐曾在采访中表示:“一旦拿到剧本,排球就不能离手了,我要和排球过日子。”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中国女排的真实写照。中国女排能发展到今天能在国际上站住脚并取得辉煌成就,少不了的是中国女排一代又一代的付出与传承。在最好的年纪她们遇上了中国女排,中国女排也遇到了最好的她们。
3. 对于《夺冠》这部电影,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对于《夺冠》这部电影,我们从中可以学到运动员的艰辛、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需要艰辛的汗水和意志的磨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赢得成功。
4. 电影夺冠的观后感怎么写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其具体表现为: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她们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她们的这种精神,给予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向女排学习。从此,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家喻户晓,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女排精神的激励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顽强拼搏。
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供给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女排人,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女排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的薪火相传,让大家敢于期待来年在东京奥运会的女排赛场上,再次迎来升国旗、奏国歌的荣誉时刻。
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更关键的是,它因契合时代需要,不仅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指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它一向与女排的得失、沉浮紧紧联系在一齐,并成为评价中国女排的最难以割舍的标准。
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远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国人。
郎平看来,中国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难赢,也竭尽全力。昨日,她更新了“女排精神”的内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团队精神,踏踏实实,做好工作。
队长朱婷认为,“女排精神”就是传承,从最早的5连冠辉煌延续至今,“女排精神”的实质没有变化,新一代队员一向在丰富内涵,一齐努力,永不放弃。
张常宁认为,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哪怕只剩1%的机会,也要100%地努力。
5. 夺冠读后感怎么写
夺冠读后感的写作思路:
以夺冠为主题,结合夺冠的主要内容,突出中国运动员的艰辛和努力。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传递中国精神。
正文:
国庆前夕,电影院里,对于哭的稀里哗啦的妈妈我不能理解,随着情节的深入,当奥运赛场升国旗奏国歌的那一刹那,我激动,我的血液在沸腾。古人云:“人贵能持之以恒”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这就是“女排精神”,《夺冠》这部影片就是对中国民族精神最好的证明。
“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在荣耀与光辉的背后,是无数辛苦的付出。台上,她们如燕子般轻巧腾起,干净利落地接过每一个排球。台下,她们玩命般的训练。腿,磕破了,透过纱布浸出丝丝的血来,一次次跃起又跌落下来。身上被磕得青一块紫一块。但她们却毫无怨言。团结,就是女排们的代名词。只有团结协作和默契的配合才能使她们打好每一个球。一根筷子能轻易折断,那十支,一百支呢?
我最喜欢这样一个镜头:她被教练扔过来如子弹般的排球站不起来了,在地上喘息着,一次次努力着想要站起来,却迎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腿被砸的淤青,剧烈的疼痛使她无力再接球了。“负十二个。”教练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谁来替她!”教练严厉的声音在空寂的夜晚中回荡着。“我来!!”郎平大吼道。这是中国女排胜利的原因。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只有团结,才能真正战胜巴西,战胜美国,战胜土耳其,战胜一切!
世界上没有唾手可得的胜利。也没有毫无理由的失败。中国女排的胜利不是偶然,也不是侥幸。而是一种不服输,不畏惧,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摔倒了算什么?负伤了算什么?中国女排精神:流血流汗不流泪!我很赞同海曼曾说的一句话:“也许你达不到我的摸高,但是你们的团结和协作精神却远超于我。”
他们团结一致,奋发先前。这种精神感动着14亿的中国人,这,就是女排精神,中国精神!
6. 《夺冠》这部电影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从《夺冠》这部以“铁榔头”郎平为视角,讲述女排姑娘历时数十年,不断经受磨砺,不断成长进步,并最终夺取冠军的电影中,我看到了爱国精神,看到了合作精神,更看到了拼搏精神,这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
最后,我看到了拼搏精神。中国女排最初不是最强的,女排姑娘们也多次经历失败,遭受挫折,虽然那些打击也曾让她们痛苦迷茫,让他们失魂落魄,但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却让她们一次次站起来,凭着“流血不流泪,掉皮不掉队”的拼劲儿,最终站上了领奖台的最高处,摘得了冠军的桂冠。
中国女排的成功夺冠,离不开女排姑娘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她们凭借着一颗颗坚强勇敢的心,战胜了一支支强大的队伍,也战胜了自己的脆弱和迷茫,向着更强的目标不断前进。
7. 《夺冠》这部电影的影评怎么样
《夺冠》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说是有好有坏。有人觉得选角比较好,演员演技也很不错,不过也有人认为过于煽情,没有解决电影本身的问题。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电影成功的主要因素,还是煽情成功。没有女排这一因素的话,《夺冠》就算不上好电影了。不过整体也不差,最起码比《八佰》纯粹的情怀好多了。
这部电影拍摄的是女排的故事,就算没有剧透,观众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这点陈可辛没有处理好,观众看了就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整体过于平淡和冗长,在高潮已经被大众所知的情况下,陈可辛没有带来新的感动和情绪。体育应该是有竞技精神的,是可以让人感到振奋的,可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要真说优点的话,就是选角和演技比较成功,情怀主题选得不错。
8. 《夺冠》这部电影上映这么多天,影评怎么样
从这部电影的评价上来看,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电影,亮点比较少。
就在前段时间,《夺冠》的导演陈可辛发了一篇微博,他这样写道:“女排夺冠的路上一向都是难,难,难。我们剧组拍摄也一样。三年的难,难,难。终于等到9月25日这一天。”事实上的确如此,《夺冠》这部电影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春节档撤档、重新定档、再次提档后,《夺冠》终于上映了。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发稿时间,《夺冠》票房已经累计7.76亿。
那么,为什么《夺冠》这部电影不那人让人看好?
事实上,这主要还是因为体育题材的电影受众太少,这种题材其实并不太适合用电影的方式去呈现,哪怕足球篮球这种受众广得多的运动也几乎没有大爆的电影。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改名和撤档的原因,毕竟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观众的热情也被消耗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夺冠》上映的时间其实有很大的问题,刚好在国庆档之前,虽然排片很高,但是由于市场非常冷清,基本上这部电影也很少有人会去看,除非是非常喜欢排球的人。
总而言之,现在市场对《夺冠》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也许是由于时代的原因,现在的主力观影人群对女排精神没有概念,因此,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
9. 孙杨夺冠观后感200—300字
让胜利来得更猛烈些吧!从来没有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让中国游泳振奋,让中国男子游泳扬眉吐气!
当孙杨以打破奥运会纪录,领先对手一个多身位的优势赢得男子400米自由泳金牌后,他张开的手臂、挥舞的拳头、大吼的声音,都不足以让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游泳人感到尽兴。
7月28日,孙杨让“中国太阳”照耀伦敦水上中心,让五星红旗第一次为中国男子游泳选手而升起!
站在领奖台前,孙杨几次在宣布冠军名字前试图迈上去,他等待得太久,中国男子游泳等待得太久了。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前两波起伏后,中国男子游泳的第三次浪潮终于伴随着孙杨的奥运金牌而达到巅峰。
孙杨是幸运的,中国游泳是幸福的。
穆祥雄引领的蛙泳年代
上世纪50年代,穆祥雄曾经在国内引领过蛙泳狂潮。
当时,第一批中国游泳男选手到游泳强国匈牙利镀金,那是中国游泳人的第一次文化启蒙,在接受了先进的训练理念后,中国游泳迅速出现了“井喷式的成绩”:先是出生于香港的广东蛙王戚云烈在国际节游泳表演赛上以1分11秒6的成绩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纪录,随后穆祥雄三破世界纪录,据当年留学匈牙利的前中国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透露:“当时世界排名前10位中国有5名运动员,在蛙泳项目中我们名列前茅,每年都有6-7人进入世界前25名。”
在这种氛围的刺激下,每个周末国家游泳队的测验课,游泳馆被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挤得座无虚席。当年,穆祥雄带起了中国人的第一次游泳浪潮,人们见面的流行语是“我会游标准的穆式蛙泳技术”。
如果不是1956年奥运会,整装待发的中国代表团因为政治原因临时退赛,中国男子占领世界最高点的时间也许会提前半个多世纪.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中国游泳热潮因为无缘奥运戛然而止,中国游泳,从此无缘世界赛场长达二十多年!
每每回忆起当年的遗憾,穆祥雄都是欷歔不已,在他青春年华、竞技状态最好的时候,他错过了奥运会。
蒋丞稷、曾启亮、吴鹏、张琳的波纹效应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子游泳“五朵金花”大放异彩的时候,中国男子只有个别几人能够参加奥运会,而且无人能够进入决赛。男选手甚至用“人种论”解释自己的艰难处境:身体素质先天不如欧美选手,所以成绩不好在所难免。
1996年,上海名将蒋丞稷在男子50米自由泳和100米蝶泳两次闯入决赛,两次名列第四名,这是中国男子游泳的最大突破!让当时的他和国人喜出望外。实际上,蒋丞稷经常后悔,自己把目标定得太低了。“我和教练当时想,能进入决赛就是胜利。没想到,在两个决赛中,我和铜牌选手的差距非常微弱,只有0秒04和0秒07,如果我之前能够再大胆一点,有再高一点的目标、决心和更好准备的话,我最终的名次可能会有所不同。按说我的教练在当时的执教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如今身为上海体育局官员的蒋丞稷说。
“如果我能有现在年轻一代运动员的机会,可以出国训练的话,也许我能创造更好成绩,中国男子游泳的突破也许会来得更早一些!”蒋丞稷说。
1998年珀斯世锦赛,广东蛙泳曾启亮以100米蛙泳银牌的成绩让国人振奋不已,可惜他在悉尼奥运会上没有再次上演神奇时刻。
中国男子再次陷入沉寂,直到2002年釜山亚运会,以吴鹏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男子泳将力克亚洲霸主日本队,2005年世锦赛,吴鹏再次收获奖牌,发出了巨龙即将梦醒的号角声。
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吴鹏在男子200米蝶泳中成为距离美国“菲鱼”菲尔普斯最近的人,收获银牌,眼看北京奥运会步步临近,吴鹏成了中国男子游泳的领军人物,国人对他的奥运之旅充满期盼。
真正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中国游泳突破的是北京名将张琳,他在400米自由泳中名列亚军,距离韩国冠军朴泰桓只有0秒58。这是中国男子游泳在北京奥运会的唯一奖牌。此后,张琳在2009年罗马世锦赛上创造了8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摘取金牌,成为中国男子第一人。吴鹏则以微弱的差距名列第四,无缘奖牌。
恭迎“孙杨时代”
孙杨多次表示自己生逢其时。首先他出生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父母有条件从小按照冠军食谱来喂养,让他有了堪比欧美人的身体素质。其次,他的教练朱志根是资深名帅,培养出吴鹏、陈桦等多位名将,经过近10年的精心打磨,孙杨这块璞玉具备了“艺术品”的初步规模,进入了北京奥运会1500米自由泳决赛,并在2009年世锦赛获得这个项目的铜牌。孙杨还有幸与吴鹏同组,有幸见证了鹏哥世锦赛银牌壮举,有幸见证了张琳的辉煌战绩,这些都让他燃起了对胜利的渴望和追求。
孙杨是在复制张琳获得成功的留洋之路后取得了质的飞跃。2010年广州亚运会,他在1500米中游出了逼近最古老的世界纪录;2011年,他的三个单项占据世界排名第一,在上海世锦赛上赢得800米和1500米两枚金牌!
伦敦奥运会,孙杨用实力说话,以强有力的后程能力拖垮对手,赢得400米自由泳金牌,成为第一个站上奥运冠军领奖台的中国男选手!
近两年发誓不再哭的孙杨忍不住又落泪了,为他这些年的艰苦训练、为教练带病上阵的坚持、为父母多年来的支持和复出、更为中国男子游泳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告别沉寂而落泪。
穆祥雄可以不再遗憾,蒋丞稷、曾启亮、吴鹏和张琳的一次次冲击,都铸就了孙杨今日为中国男子游泳带来的第三次浪潮。
2000——3000字的
10. 《夺冠》这部电影上映后的反响究竟如何
《夺冠》这部电影上映后,得到全国观众的赞赏。这是一部振奋人心的电影佳作。
脱看这部电影是由巩俐、黄渤、彭于畅、吴刚等等以色列优秀的演员出演的一部关于中国女排从1980年到2016年的精彩瞬间,艰辛的努力过程以及中国女排至2016年的每一个辉煌时刻。这部影片的中心内容是去描述中国女排从1981年获得世界冠军,直至2016年这段时间里,他们不屈不挠,努力奋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实际上,从《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当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的一个精彩瞬间,而仅仅是那个瞬间就已经足够让许多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许多观众都感叹于中国女排的奋斗精神。而如今专门为中国女排拍摄了这部夺冠的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在还没有开始上映之前,就已经得到了许多影迷观众的满满期待,而在上映播出以后也算是众望所归,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