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完电影《何以为家》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我最想说生而不养,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父母要养育孩子,而不能只生而不育。《何以为家》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电影,电影一经上映就赢得了超高的口碑,因为电影的画风和主角的长相都很像印度人,但事实是并不是印度电影。这是一部黎巴嫩电影,电影中的小男孩赞恩也来自黎巴嫩,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他悲惨的一生。
《何以为家》是黎巴嫩电影,黎巴嫩地处于亚洲,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然而生活在那里的人贫富差距还蛮大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许比影片中看到的情况还要严重地多。黎巴嫩有很多贫民,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什么接受高等教育了。黎巴嫩像赞恩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像赞恩这么幸运,能被导演从贫民区带出来,想要解决黎巴嫩的根本问题,还需要时间。
B. 何以为家观后感怎么写
何以为家观后感怎么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可以简单说明看完影片《何以为家》之后的感触;
2、概述影片《何以为家》中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内容;
3、简要介绍故事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某些片段或情节;
4、总结自己观看完影片《何以为家》之后的感想。
示例范文如下:
看完《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触就是真实。这世界就是真实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何以为家》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2岁左右的男孩扎因艰苦而悲惨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会的最底层,父母因贫穷无力教养孩子,却又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他们让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干活帮忙补贴家用。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太多平静快乐的时光,总是对在生死边缘奋力的挣扎。
原本我已经做好了在影片结束之后迎接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自己的准备。可事实是,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我并没有留下眼泪,只是感觉心里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纯的内心不断叩问这个残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寻找世事为何如此的答案。当他遍体鳞伤地坐在牢里,才知道没有人能给他回音。从一个12岁的男孩眼里,我感受到了绝望。
可他原本是一个那么善良,勇敢又有担当的孩子。他担心妹妹被卖给别人当老婆,为妹妹洗去沾满血的裤衩,偷拿家里的钱,准备带着妹妹逃离,虽然并没有成功。即使他在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坚持带着小犹纳斯,像侠客一样行走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他们苦中作乐,利用光学原理,将别人家的电视应到镜子上,模拟配音,乐在其中。我喜欢扎因用自制小拖车带着犹纳斯的背影,那么坚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难。可是除了苦难,除了贫穷扎因心中还有着对妹妹犹纳斯的爱和责任,让我思绪万千。
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就不会有像扎因一样的流离失所的人们,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温暖,都能和我一样快乐成长。
何以为家的观后感怎么写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C. 如何评价电影《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是借主角赞恩的经历来反映生活在Lebanon的难民们生活场景的一部电影。它之所以让无数观众落泪,依靠的是亲情层面的内容。但,导演娜丁·拉巴基的意图和希望表达的远不止于此。在赞恩被埃塞俄比亚难民拉希尔收留,并帮忙照料拉希尔的儿子约纳斯。因为拉希尔被捕,赞恩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照顾约纳斯的吃喝拉撒。
Lebanon每1000人中就有164个难民《圣经》里耶稣对于迦百农的预言一语成谶。而赞恩在影片中的经历,也正像极了耶稣。他一直在对抗难民的命运,甚至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到头来,却被送进了少管所。
D. 电影《何以为家》引发哪些深思
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从而引发了许多有关于生命的深思,具体如下:
1、仅仅是给孩子生命这件事情,并不伟大:
在剧中,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对节目主持人说: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辱骂、殴打——链子、水管、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在家庭中,父母常常会将负面情绪强加给孩子,而孩子照单全收。剧中的父母认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感谢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给孩子营造的环境和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给孩子最大的爱:
《何以为家》中,收留赞恩的单亲妈妈没有合法身份,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争取生存的机会,上班时候把他藏在厕所,趁着休息的功夫偷偷去喂奶,没钱买,就捡来别人剩下的大块生日蛋糕给孩子庆生,也欢迎赞恩加入他们的生活,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线。
3、唯一能做的是,让悲剧从这里终止:
赞恩是悲剧家庭的受害者,可赞恩的父母,又何尝不是,他们饱受中东战乱,流离失所。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不懂如何去爱。
在赞恩的视角里,父母是恶人,房东也是恶人。但其实他们都没想作恶,他们只是按照社会教给他们的方式生活。如果说,这个故事里全是受害者,那悲剧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追究这些已经毫无意义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悲剧在赞恩这里终止。
(4)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英语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不过在律师的支持下,扎因起诉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不能为他提供保护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穷,负担不起抚养孩子们的费用,这意味着扎因不能获得身份证,所以扎因是一个没有资格获得护照的黑户,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
扎因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杂货商老板对扎因的妹妹有一种邪恶的兴趣。当扎因的父母把妹妹卖给杂货商时,扎因无比伤心跑到了一个海滨小镇,在那里,扎因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
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点点,拉希尔隐瞒了她有个一岁的儿子约拿斯,为了逃避雇主和政府部门的监视,她在工作时一直把孩子放在购物车上,她住在一间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攒钱试图买一张伪造的身份证。
E. 看完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后,你都有什么感触
看完电影《何以为家》之后,相信大家都是感触良多,而我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感触,1、父母的责任心至关重要;2、世界和平、社会安定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追求的;3、生在强大、稳定、幸福的国家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最后,其实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觉得很多情节都无法想象,因为作为生活在强大、稳定、幸福的中国的公民,我无法想象世界上竟然还会有这么黑暗的事情,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当一个中国人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而我们能够如此幸福地生活,也都是因为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强大、富饶和安定。
F.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什么
何以为家给大家带来了生命最真实的一面,而且这个影片也告诉大家任何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并且尊重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有意义的。这个影片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收获了9.0的高分,就可以看到这个影片拍摄的非常的好。影片讲述的是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为自己凄惨的生活控告了自己的父母。他控告父母是因为父母生下了自己,但是却没有好好的抚养自己。他经历了很多次的绝望以及孤独,在将父母告上法庭的时候,他的内心也很难过。
在妹妹离世之后,邻居不仅不愧疚悔过,反而说自己的亲戚以及继母也是在这个年纪就嫁为人妇的,而这些人还活得好好的。这句话说出来之后让很多人都非常的愤怒,他把生命视作无物,也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冷漠。所以这个影片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被生活压垮的人一直都在笑,对人生他们也许崩溃过,但是他们仍然想为自己争得一片美丽的天空。
G. 看完了《何以为家》有什么感触
电影的开始,十二岁的小男孩声称自己要控告他的父母,我大概能猜到剧情,然而,接下来的电影还是让我有很大的感触。
“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泪点很低的我,在这部电影中哭了很多次。主人公几乎全程丧着脸,只有最后拍身份证照片的时候,在摄影师的要求下,勉强笑了一下。
可是,他笑了,我,却哭了。
这世上有“爱你三千遍’的父爱,却也有被生活压制几近磨灭的父爱。前一种令人感动,后一种值得同情。
H. 电影《迦百农》(又名:《何以为家》)这部影片告诉了大家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各位未来的家长和正在做家长的人,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我们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强行生了出来,还不好好养的话,生而不养,何以为家呢?
而主人公扎因不仅要照顾妹妹,在街头卖饮料外,还要到他的房东阿萨德 的小卖部里打工,为他整理货架,搬货,送货。扎因熟练的做着不该他承受的工作,在街头巷尾学到的脏活也熟练的为自己解决着各种麻烦,暴力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12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呢?还在无忧无虑的上学?跟好朋友做游戏?而主人公中扎已经尝尽了人生百态,甚至不希望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就像是影片中的一句深刻对白那样:我不明白,如果我的一生中,没有人会爱我,没有人对我说一句好话,没有人在我睡觉之前给我一个吻道晚安,为什么我还要出生呢?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I. 很多看过《何以为家》的人都把这部影片称为眼泪收割机,你如何看
当他最后因为律师的帮助,扎因开始起诉自己的父母。一个孩子到底有多么的伤心和失望才能去起诉自己的父母。看过这部电影都知道扎因的父母很穷苦,生下孩子后没有能力抚养,就不管不顾。这部电影里的小男孩可以说是非常艰辛,里面的很多台词也非常经典和感伤。该片曾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与201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电影提名。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你这狗娘养的,滚,你这垃圾”,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不仅仅是给了他生命,就要受到感激。在孩子看来生了他,却不能好好地养育他,还不如不生。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有爱、有安全感的家庭,而不是父母无节制的生育,让他们整日处在担惊受怕、食不果腹的境地。如果有选择,他们宁愿从没来过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