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赵氏孤儿600字影评
不懂义 不懂戏
虽然很难说普及到13亿人、人人皆知的地步,但《赵氏孤儿》的故事也配得上家喻户晓这四个字。故事情节是体现的是唯有中国才有的“义”:晋国大夫屠岸贾屠杀赵氏一门300余口,并意图杀害赵家最后的遗腹子。此时,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挺身而出,以程婴自己的儿子偷梁换柱,并让程婴假装出卖公孙杵臼及赵氏孤儿,最终保住了赵氏最后的血脉。在程婴忍辱负重将孩子养大后,最终将屠岸贾灭门。这个故事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直到谭嗣同舍生取义时,还和潜逃日本的梁启超以“程婴杵臼”共勉。
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之外,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环节无疑是义的完美体现。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忠这个概念是相对薄弱的,大家更多的讲究的是义,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公孙杵臼是赵家的门客,为赵家牺牲可算忠义两全,但程婴作为赵家的朋友,还能为其两肋插刀就绝对是义了。
义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需要在绝对意义上是正确或正义的,所以这个概念在西方是没有的。虽然戏剧中谋杀赵氏全家的屠岸贾一直都是以大恶人的形象出现的,但实际上他和赵家的恩怨更多涉及的是晋国领导层的政治斗争,撑死只能算是为利益进行的狗咬狗,很难说谁是谁非。实际上,之所以将屠岸贾逐渐演变成坏人,就是因为日后中国义的概念已经不盛行,所以才必须有了正义的名声之后才能行义。
这正是因为义,所以整个故事最高潮的地方并非赵氏复仇,而是复仇后程婴一意自杀,以此来向众人证明自己二十年心血并非为了最后的结局,而是为了能够对两位友人有个交代。这种重视形式上的完美的思想正是义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但也正是因为义这一思想在后世逐步淡去,所以无论是今年看的戏剧版《赵氏孤儿》还是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义都是最被淡化的部分。而且,在戏剧中程婴至少还是个义士,到了陈氏电影中则成了一位被卷入悲剧的普通人。
如果因此而说戏剧电影没有文化似乎有些强人所难,毕竟西方传统里没有义的概念,但这并不减弱西方文化本身悲剧的厚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氏的电影继承的更是西方将普通人卷入命运漩涡的传统。
但即使如此,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也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戏本身要有一致性,不能想当然。因此,本片剥夺义虽然减少了观影乐趣,但真正的致命伤却是导演不懂戏。戏的情节并不是可以调整的,特别是经典戏剧设置,因为经典往往已经是最合理的配置,而任何改变都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因此,当你隐去程婴本身对赵家有义理、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才牵扯在救孤一事之中时,那么你就必须舍去“生死孰难”的抉择,也就无法让程婴为了千金去“出卖”孤儿,也就无法为屠岸贾这一为了将赵氏斩草除根而不惜杀死一城婴儿的恶魔找到一个不杀死程婴手中两个婴儿的动机。由于导演大幅改变了经典设置,又没有提供这种相应的调整,故事中充满了各种不合理,要说可以说上一天一夜。
拥有平面人物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每个人物都根本没有性格、而成了只是为剧情服务的道具就可悲了。在戏剧中,“程婴卒与俱匿山中”的情节已经变成了把自己和孩子住在屠岸贾家中。这样虽然刻意增加了冲突,但实际上弱化了程婴完全舍己为人的人物性格和张力。但和电影相比,戏剧还是做了一些调整的尝试(虽然并不全部成功),电影则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这一致命缺陷再加上陈氏影视语言的贫乏和诸多笑场设置,使得《赵氏孤儿》成为了失败之极的作品。如果说还有一点意义,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程婴。但和各种戏剧化的尝试相比,司马公的“原作”要动人得多,那才是中国义理的本色。
② 赵氏孤儿案观后感,不是影评,快!!!!!!!!!!!!!!!!!!!!!!!
道德的力量
---《赵氏孤儿案》观后感
最近在央视一套热播的《赵氏孤儿案》刚刚告别荧屏,我几乎一集不落,仔仔细细地认真看完了,对于剧情、演员的演技等都十分佩服,且不说演员的演技水平的高超,现在主要谈谈剧情要传递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信息。以笔者的愚见同大家交流下浅显的看法。
史料记载,赵氏孤儿事件主要说的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故事,将军遭到奸臣屠岸贾的暗算被灭族,赵将军的遗孤赵武被朋友医生程婴用自己孩子换下,幸存下来。程婴背着卖友求荣的骂名忍辱负重把赵氏孤儿赵武抚养成人,并授予文韬武略,最终得以报仇雪恨,将冤案大白于天下。
央视播出的《赵氏孤儿案》剧情做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屠岸贾儿子屠岸无姜这个重要角色,还丰富了程婴朋友公孙杵臼、程婴妻子宋香、楚国使节石言、秦国使节离楼、屠岸贾谋士到满、晋景公侍从冉白等人物形象及戏份。不少剧情做了丰富,增加不少悬疑和悬念,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和关注。
通观全剧突出一个主题 “忠义”、“仁善”。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也是两千年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屠岸贾正是利用了国君对其赤胆忠心的万分信赖,使得国君对宫廷政变的事态误判从而下达了对赵朔灭族的残酷决定。程婴正是基于对朋友赵朔的“义”才下决心用自己的儿子换得赵氏孤儿的生存。公孙杵臼也是因为“义”字在同程婴商议完成保护赵氏孤儿使命时,他同程婴俩人在约定时,选择了容易的一个任务“死”,于是公孙杵臼在同追杀赵氏孤儿的士兵大战中,轰轰烈烈的死去。程婴选择了艰难的任务“活”,他一边忍受失子之痛,还要忍受万民辱骂,还要同奸诈狡猾的屠岸贾做周旋。所以就有很多观众说,程婴太累了。而程婴的这高尚的道德深深打动了对手屠岸贾,当屠岸贾谋士到满几次提议灭程婴的时候,屠岸贾都未予采纳,他说程婴比国君还要重要:国君列国均有,程婴只有一个。屠岸贾想辅佐儿子屠岸无姜有朝一日登上大宝之时,要请程婴为自己效力。屠岸贾是个道德缺失的人,他却恰恰能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有道之人的人格魅力让人敬仰。道德是人类的一种信念、信仰,对善的东西的一种行为约束自觉,是对于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捍卫和追随。
当程婴无奈寄居屠岸贾门下,同屠岸贾约定共同教授赵武和屠岸无姜本领时,程婴更是尽心尽责,不偏不坦,视同两个孩子为自己的儿子一般,教他们为人臣之道,文韬武略,并不是把仇恨记在敌人的孩子身上,而是一视同仁,要把敌人的孩子教育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怀,所有这些,对于老谋深算的屠岸贾很是震撼,让他揣摩不透程婴的心思,程婴如果真的隐藏了赵氏孤儿,目的不是为了复仇还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对屠岸无姜视同己出。如果程婴没有隐藏赵氏孤儿,是真心的投靠自己,怎么始终还是看不透程婴的内心。还是无法从心灵上靠拢与信赖,不能像同门客到满一样配合的那么默契。
正是因为程婴的所作所为超乎了屠岸贾的预想,他的道德彻底把屠岸贾打败了,胜过千军万马。道德的力量压的屠岸贾甚至有些窒息。但是屠岸贾对于从程婴哪里获得的道德压抑甚至产生了依赖,好像是抽了大烟一般。对于屠岸贾来说,得到一个国家同得到程婴的肯定同样重要。对于一个道德缺失的奸臣仍然没有失去对道德的仰慕与热衷,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屠岸无姜在程婴的教导下成了一位忠君之臣,为晋国屡立战功,同赵武一样成为晋国的新星。当屠岸贾阴谋没有得逞,他为了做到对父亲屠岸贾的“孝”,佯装自残,胁迫赵武和韩厥给他们父子一条生路,把自己的父亲送出城。程婴同流亡途中屠岸贾再次相遇,他并没有用屠岸贾当初对待赵氏一家的做法对待屠岸贾,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以德报怨”。程婴对于屠岸贾的一番审判和呵斥十分精彩,程婴不愿意给屠岸贾毒酒自裁,让屠岸贾回到都城接受国君的审判偿还血债,程婴说的屠岸贾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心服口服地回头。对于一直高傲自大的屠岸贾还是彻底被程婴折服了,鞠躬向程婴施礼一拜。屠岸贾在精神上生有重疾,程婴在屠岸贾的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他开具了良药,医治了屠岸贾的精神疾病。程婴也没有忘记给屠岸贾的儿子留有后路,把屠岸无姜交给曾经救治的秦国名将名韬所带的商队。
赵武也没有以恶报恶,只是目睹了自己杀父仇人屠岸贾的自裁。对于赵武来说,赵氏三百条人命的家仇比整个晋国万民的安危显得次要多了,如何报杀父之仇也许并不重要了,面对他的而是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晋国才是首要职责。
③ 《赵氏孤儿》观后感,400字以上的
最近读了《赵氏孤儿》觉得深有感触,突然有种写读后感的冲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越看越想看,恨不得马上把它看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感慨万千,很想把这本书的内容告诉我舍友,我也试图跟她们讲这本书里到底讲什么,但是却都没成功。因为我不知道要从哪讲起,要怎么把我的思想,感慨告诉她们,把我想说的告诉她们。就算讲了,讲的时候我发现所描述的语言好苍白无力,好空洞,根本不可能把书里的情感,精彩部分告诉她们。
此事件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要人物有孤儿:赵武;晋灵公:晋国的国王;太后:晋灵公的母亲;赵盾:祖父,丞相;赵朔:父亲;惠公主:母亲,晋灵公的亲妹妹;屠岸贾:义父,太尉;吴姬:二祖母;屠岸冶桓:姨妈,也是心上人。程婴:赵盾的门客等等。
赵武:刚出生没几个月父亲就被屠岸贾杀死,母亲就被哥哥逼死,成为一个孤儿。后来在程婴的掉包下,认屠岸贾为义父。小时候性格就比较怪异,没有受很好的管教,爱上屠岸冶桓,并发生性关系,从此难以自拔。对他姨妈感情之深厚,写出了不少精彩的诗文。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程婴讲出了真相,晋灵公把他带回宫中(此时他是晋灵公的唯一亲人),并且把他的心上人屠岸冶桓杀死,过了两年的纵情声色,最终不堪忍受心上人的离去,自残。
晋灵公是一个孤独的国王,是次子但在太后的庇护上成了晋国的国君。上台后,不满太后的控制,召回屠岸贾,逼死母亲和妹妹,灭了赵盾一族,完成了独揽大权的梦想。他是个另人难以捉摸的人,时儿聪明过人,时儿又很糊涂,就犹如他的口吃毛病一样,时而好时儿坏,最终活到体重300多斤。
太后是老国君晋襄公的妃子。她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民间的美女,被晋襄公霸占。为改变命运,不惜代价的把自己的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自己当上了太后。但是造化弄人,她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她是儿子总揽大权的绊脚石,最后被赐酒死掉。
赵盾十二年前因吴姬与屠岸贾偷情直接引发将屠岸贾60多口人都杀死,十二年后,晋灵公召回屠岸贾,两家的恩怨即将展开。他为此想尽办法,却最终难以逃脱死的命运,遭到家族的噩运。
屠岸贾是晋国的一代名将,因爱情而被逐放西域十二年,与狗,顾侯孤独的在此生活十二年。晋灵公即位后被召回,成为晋灵公的坚定支持者。并且顺势打垮赵盾的势力,报了当年的大仇。不料却中了程婴的阴谋,收赵氏的唯一的后裔为义子。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他不禁万念俱灰,深感人生的无常和虚妄。
程婴是赵盾的忠实门客。一个极度偏执上午理想主义者,为延续赵氏一脉以图将来复仇赋予了他人生的意义,向屠岸贾复仇成了他人生的唯一目标。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他决定实行掉包计,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程勃替换了赵氏孤儿,救赵氏孤儿一命,妻子不从将起杀害。而同时看着自己的孩子活生生的被狗咬死,为取信屠岸贾而将公孙仵臼杀死。他在屠岸贾家卧薪尝胆十六载,在赵氏孤儿成年说出事实的真相,要其报仇,谁料却遭拒绝,使他崩溃,终在晋灵公亲临屠岸贾家时告知各位大臣事实的真相,饮恨自尽。
顾侯的祖祖辈辈都是屠岸家的奴仆。是位警觉性很高的人。
十二年前在赵盾的大屠杀中逃过一命,成为了屠岸贾身边的唯一奴仆,主仆二人在西域沙漠相依为命,彼此的信任和感激早已超越了主仆的关系。他对赵家怀着切齿的恨,这种恨不仅来源于赵盾夺去了他十二年的安宁和幸福,让他虚度了十二年大好时光,还因为他是主人的仇人,杀了他主人的妻子婧,他的忠实崇拜者。他与顾侯有相似之处是为报仇冲昏了头脑,回来之后就一直在训练着从西域带回来的狗,让它能看到赵家的人就扑上去咬死。
赵朔他父亲是一个贪图美色的人,不务正业的人。最后被顾侯杀死。
屠岸冶桓生于西域沙漠,还没出生自己的母亲就死掉,是个有遗传她母亲的美丽姣容,但是由于没有受很好的教育看起来无法与正常人交流,除了赵氏孤儿,被众人认为是弱智。从小由屠岸贾抚养长大,其实是赵盾的女儿。回到中原后,与赵氏孤儿一起玩耍,两个人感情深厚,结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纯洁动人的孽缘。在程婴揭露事实的真相,她与赵氏孤儿是属于乱伦行为,被晋灵公处死。
吴姬相传是晋国的第一大美女,在赵盾利用不正当手段让她成为妾。她的红杏出墙成了赵盾与屠岸贾生死的起点,为了爱情随屠岸贾去西域沙漠,死与难产。
也许有人说“红颜祸水”。如果没有吴姬红杏出墙就没有赵盾与屠岸贾的恩怨,就不会死了那么多人。但是我却不这么觉得,其实赵盾与屠岸贾的矛盾是必然的,是晋灵公与太后的矛盾,是晋灵公为独揽大权的产物。也许如果没有太后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晋国的国君位置,也许就没有后来的一切冤冤相报,就没有《赵氏孤儿》这一悲怆的历史故事,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假若假设成立的话,没有《赵氏孤儿》,那以后的历史将更改,那现在的中国可能更落后。也可能更强大,甚至不存在。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人心难测啊。谁知养育了十六年的义子竟然是当时苦苦搜捕的仇家唯一血脉。谁听到这个事实的真相都会感到难以置信,更何况当事人屠岸贾,不老掉,疯掉才怪。他怎么可能想到程婴为了报仇,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狗吃了,同时杀掉那么多人。怎么可能在他的屋檐下生活十六年啊。程婴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计划,养育的赵氏孤儿竟然不报仇。冤冤相报何时了,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④ 赵氏孤儿 电影 观后感400字。大学~~谢谢。
我是先看的原著,再看的电影,说实话对电影比较失望,改动太大了,首先对于屠岸贾的人物刻画太失败,感觉电影里面只是描写出他的凶残的一面,而缺少奸险小人的性格,媚伤欺下不足,还就是换婴儿那个细节完全自己改编的,我觉得还算过得去吧,不做评价,公孙大人居然是一笔带过,感觉在前面应该有所交代对他和赵盾的友谊和对恶势力的屠岸贾的对立才更加能使人物形象丰满,队不熟悉原著的人来说,觉得来得太突然了,不好,再说说主人翁程婴,葛大爷的演技就不再加夸奖了,但是原著中他对救赵氏孤儿的情感变化并不明显,他是斩钉截铁的态度,义薄云天的大气才对。一个小细节我不知道是导演的疏忽还是怎么了,之前明明有安排程婴在布上作画,是为了后来向赵氏孤儿说明的,可导演在后面似乎给忘了。。。与原著又相悖了,最后赵氏孤儿的转变看得我急死了,全族300多条人命被杀,却轻描淡写地过了,导演太令我失望了,原以为会大战一场,痛快地报灭族之仇,导演却磨磨唧唧搞半天。。。总结来说,片子看得我好失望,本来是长歌当哭的气魄完全给导演搞没了。。。。凯歌大导失败了。。。纯手打,个人观点。。
⑤ 赵氏孤儿影评 600字
经历从天上掉到地底下的惨痛失败后,现时的陈凯歌已经聪明了许多,肯低头示好,不过骨子里的高傲贵族气还在。这不,看他挑的,先是“一代完人”梅兰芳,再是中国古典悲剧,相当亲民,又不降格调。比之国师的偷工减料顺手拈来,他还是有认真做事的地方,一丝不苟。只是在《赵氏孤儿》里,当频频出现的女高配乐从背景飘荡而来,好似咏叹、好似悲泣,我就仿佛看到了陈凯歌抚胸长叹——他依然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头,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悲剧感当中,无法自拔。
纵观这些年的贺岁档片子,《赵氏孤儿》当然不是一部太坏的电影,但也绝对不是一些人吹捧的好电影,没有惊世更没有回归。陈凯歌能拍出动人心魄的大场面,像宫廷上赵氏蒙冤;能点上一两个很妖的配角,像晋王和谋士,而光有这些,他却还是只能拍出三分之一的好电影,就跟《梅兰芳》一样,让你享受一段直奔高潮而去的前戏,岂不料中途马上停下,说麻烦先生下次再来。
该做的没做完,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最大毛病。这必然到来的复仇没完,就好似断掉了一口气,它本该比开场还有画面感,更能感染人心。不说儿戏化的“三人连环刺”处理,整个复仇过程没有悬念,打得轻飘飘,简直毁掉了葛优在前面几十分钟的忍辱负重。即使除去这个,有那个灵魂出窍的超现实结尾,《赵氏孤儿》仍旧是一本烂尾戏,好似号召大家赶紧围观程婴的悲剧命运,家毁人亡好悲惨。我直接就联想到了《和你在一起》,一堆人围着看小孩拉提琴,看似煽情,实乃做作矫情。
再者几个人物立不起来,先不说既毁容又毁掉电影的黄晓明,他的韩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娱乐效果,大大冲淡了片子的悲剧色彩,真不知是陈凯歌开的玩笑还是黄晓明的自我发挥。真正立不起来的人物是程婴,影片把太多笔墨浪费在了生活琐细上。由于他的被动,《赵氏孤儿》始终无法交代出他的真实动机,更无法表现出人的崩溃。由于程婴受制,赵武也不停摇摆,他如何接受事实并向义父刺出剑,这些都表现得太想当然了。电影给出的逻辑是这样的,程婴跑到屠岸贾面前,赵武自然会帮程婴,没有为什么。影片有意不断强化赵武的矛盾遭遇,他一边是养父一边是义父,本该有一个精彩的内心斗争乃至于自我溃败,然而这些在《赵氏孤儿》里都是消失不见的,多了徒劳无益的外景打斗,基本可以说是功亏一篑。
说到底,《赵氏孤儿》还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你会有相似的笑场经历,更会有片刻的穿越错觉。那些一望便知的影视基地搭景,那些灰头土脸的群众演员,那些践踏史实的各种漏洞。所以,《赵氏孤儿》并没有能让陈凯歌脱胎换骨,更无法在这个时代里脱颖而出。
这就是命。
⑥ 赵氏孤儿观后感
看了《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中涌起无限的悲愤和感动。我悲愤与屠岸贾的残忍和凶暴,感动于程婴的善良和高尚。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大将军赵朔被害后,他的妻子庄姬夫人生下儿子后,用短刀自杀而死。屠岸贾要求所有官兵灭赵氏全族300多人。给庄姬夫人接生的程缨大夫为了保住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妻儿。程缨让那孩子叫程勃,然后给屠岸贾做了干儿子。“程勃”长大后,程缨当着屠岸贾的面把 “程勃”的身世告诉了他,并让程勃亲手杀了他。程勃太小了,招架不住,在屠岸贾刺穿程缨腹部的一瞬间,程勃看准机会,刺中了屠岸贾的胸部。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眼眶里涌出了同情的泪水。多少无辜的赵氏百姓在官兵那无情的刀下白白的送了命;赵朔、庄姬夫人、程缨、皇上、程缨的妻儿,还有保护赵氏孤儿的公孙大人,都是被屠岸贾和官兵们害死。
如果屠岸贾多一点善良,那300多口赵氏百姓就不会被害死,那些人也不会送命;如果屠岸贾少一点凶残,那么赵氏剩下的那个孩子就不会成为赵氏孤儿,他将与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如果程缨少一点善良,少一点爱心,那么还会死更多的人,包括赵氏家族的最后一个孩子。
可是,屠岸贾没有善良,没有同情心;而程缨偏偏又有那么多的爱心,那么高尚。
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程缨那样的人,少一些像屠岸贾那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将多么美好!
这让我联想到了一首歌:“如果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是啊,如果没有程缨,公孙大人的保护和爱,赵氏孤儿就不会再活下去。
爱,能让世界变得美好,爱,能拯救人的生命!
⑦ 赵氏孤儿观后感600字 十万火急。
程婴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大夫,医术高明,在京城里混生活。他的小小快乐来自于去围着火炉吃一碗面条。
他有一个爱他和他爱的老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房,还是小有名气的妇科医生。他可以算是这天底下最幸福的男人了,因为他的老婆给他生了个儿子,把程婴给兴奋得家家户户送红鸡蛋。
程婴的老婆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人,漂亮,有活力,有点调皮,又有点小家子气,生完孩子后她头一件事就是要吃鱼。程婴屁颠屁颠跑去卖鱼,顺路去了赵盾儿子家,这一去正应了程婴自己的话:“这都是命啊。”
官场的权势斗争,昏天暗地,为达目的不折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程婴和官府打上交道,也就交了厄运。
赵氏孤儿赵武,余生,程婴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他无可挽回地牺牲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和亲爱的老婆,他一夜之间失去了带给他所有快乐和幸福的东西。这样的打击任谁能够承受?
他想不明白,这是梦还是事实,他无法接受,曾经幸福的场景浮现在眼前,自己看病,妻子打理家务,有事叫他就摇一摇铃铛,没事也摇一摇铃铛和他聊天,隔三差五就去吃顿好菜好饭,同老板吹吹牛皮,点评一下国家大事。可是突然之间他什么都没了,一切都灰飞烟灭了,他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都死在了他的眼皮底下,叫他如何去面对没有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叫他如何去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了欢乐和笑声,家,徒四壁,巨大的寂寞空虚和心痛吞噬着他的生命,他该怎么活下去?
抱着别人的孩子,看着空无一人的吊床和妻子生前用过的棉被衣物,他该如何面对这些伤心之物,所幸抡了锤子钉子封了这些记忆。可是这记忆又怎么封得住,是谁说的时间能够治疗一切伤痛,程婴失魂落魄,不知道干嘛,也不知道不干嘛。刹那间活着失去了意义,为什么要活着?他想不明白,所有的人都离他而去,哪怕一丁点儿温存都没有。为什么?想不明白。丢了魂儿,只能喝酒,没日没夜地喝,醉了又醒了,醒了又醉了。他不想喝了就不喝了,可是他不喝酒又能干什么?强大的寂寞狠狠地逼视着他的心,一刻也不放松。也许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没做,怎么就失去了一切。这就是生活,从来都是不公平!
赵氏孤儿一声啼哭,分散了程婴的注意力,同样苦命的纯真的婴儿就躺在他的身边的桌子上,任他哭了一天一夜,是时候给它喂喂米汤了。一个大男人,抱着一个别人的儿子,生活,变成了一种折磨,他的精神又该如何撑下去?
直到有一天,韩厥找到了他,他才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韩厥本来也是一个幸福的人,年轻有为,一身武艺,居将军一职,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了赵氏孤儿,他差点失去一只眼睛,而且彻底地破了相,他恨所有剧情的策划者屠岸贾,既然恨他,就因该杀了他,以解心头之恨,这是韩厥的思维。他来找程婴,一为治病,二为杀人。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和这位程婴大夫同是天涯断肠人,各执伤心与仇恨,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用程婴的思维方式来看,他要为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报仇的最好方法是“等他(赵氏孤儿赵武)长大了,把他带到屠岸贾面前,告他这孩子是谁,我是谁。我要让他们相亲相爱,然后赵家的孩子,一剑砍了屠岸贾,那才算把仇报了。”
韩厥接受了程婴的手腕,并且给了程婴长长一跪,用韩厥的话说,这一跪是给了程婴死去的儿子,其实他是给程婴,也是给他自己。这是一种对过去的告别,正如一个人,极度伤心,也许哭上几天几夜,人就会从伤心中走脱出来。同样这一跪,两个男人给了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怎么能够活下去?也许就是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当两个苦命的人碰头时,世界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程婴不再孤独而无依无靠而无人理解,在他的生命里,韩厥拯救了他即将崩溃的精神,他们在一起讨论报仇,讨论令他们咬牙切齿的屠岸贾,他们是战友也是朋友,互相支撑着对方的生命。
赵氏孤儿也叫程勃,这名字是他亲生母亲给起的,取前程远大之意。程婴带着程勃,当了屠岸贾的门客,他在实施着他的报仇大计。成天面对着自己的仇人,养着别人的孩子,看着仇人与别人的孩子感情热络起来,他一刻不离开孩子,守着他也守着自己的痛。
时间就像一把手术刀,有它治得了的病,也有它开不了的刀,程婴的痛不会消失,只会日久弥新。时间长了,他也会把程勃当成自己的孩子,当程勃从房顶上跳下来,摔疼了腿,他的干爹屠岸贾教育他不要相信任何人时,程婴用自己的行动向儿子证明了人间有真爱,人是可以信赖的,爹是可以信任的而干爹就不行。
铁血汉子屠岸贾,在与程勃的相处中,体会到了身为人父的乐趣,一股汩汩的亲情在他和干儿子的身上漫开,他尝到了人间“情”的滋味,淡淡的,甜甜的,就想对一个人好而不计回报而可以随他放肆所为。程勃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见证了一个人是如何成长,这成长中又是如何充满欢声笑语的,虽然他轻而易举地杀过那么多人,结束过那么多条生命。屠岸贾已经离不开程勃,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在他的生活之余,他需要有这么一个干儿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
其实程婴的痛随着时间的流逝,丝毫没有减轻,不过时间确实让他习惯了一个人的日子。报仇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和动力,而韩厥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在程婴的身边,有这样一个铁哥们,有儿子,还有屠岸贾,他的女人也活在他的梦里,这种处境的程婴已经不再寂寞,奇妙的是身边的喜欢的不喜欢的最终都变成喜欢的,就像程婴对屠岸贾,他对他不再恨得咬牙切齿,而是似乎有点离不开他了,这就是时间的妙处,因为屠岸贾的存在就是程婴的存在理由,而且人与人相处,必定日久生情谊。
屠岸贾教赵氏孤儿习武,教他识字,教他如何带兵打仗,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将军。那一年赵氏孤儿十五岁,穿着干爹送给他的盔甲,拿着干爹送给他的剑,骑着干爹送给他的马,奔赴沙场,那是一个男人成长的地方,程勃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奋勇杀敌,一往无前。战争必然面对死亡,而战场上所有人的命都已经不再是命,唯独自己的生命,当在要失去的那一刻,那命才叫命,不想死,谁都不想死。在屠岸贾的帮助下,程勃活着回来了,心情复杂,心底有了杂质,有了成年人的思考。
十五年了,韩厥熬不住了,他们花了这么多心血设计的圈套,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有的一切又回到十五年前的设计,程婴配毒,韩厥射箭,毒箭合璧,就可以要了屠岸贾的小命。
当一切已经实现的时候,程婴被程勃撕心裂肺的哭喊震动,毕竟程勃是无辜的,他是爱他的干爹的,程婴无奈,给了儿子解药。同时他领着儿子站在屠岸贾的面前,告诉他自己是谁,告诉他程勃是谁。自己信仰了十五年的东西,顷刻间,成为现实,只差一步,让赵氏孤儿的剑刺进屠岸贾的胸膛,这一点他也做到了,只是屠岸贾的剑也刺穿了他的肚皮。程婴也该含笑而死了,明白了真相的程勃木讷地站在那里,生活欺骗了他,他至亲至爱的两个爹一瞬间都消失了,只剩下他一个人怎么活下去?问题又来了,怎么能够活下去?是仇恨让程婴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那又有什么来支撑这么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呢?
我说过,生活本来不公平,你也许什么都没做,但是生活会推着你向前进。怎么才能活下去?仇恨当然可以给人理由,但是很多时候,一切来得太突然,你甚至找不到理由来仇恨。想想吧,在你结识自己的妻子之前,你是没有妻子的,在你生完小孩之前,你是没有孩子的,那个时候,你依旧天真烂漫,依旧活得自由自在。人是慢慢结识的,情是慢慢培养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也许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你只是回到了你什么都没有的从前。活下去,就像从前一样活下去,这不需要多少勇气。
⑧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不少于六百字
中国电影的死结就是剧本,剧本这一关过不了,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一
《边走边唱》
原著: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
编剧署名:陈凯歌
变形:强行融入了史诗风格的寓言色彩
举例:主角盲歌手所唱的民歌,由乡间俚曲改成了华夏先祖的传说
“古时候有英雄,叫夸父,追日头,五百年”
“古时候有女子,叫女娲,炼石头,五百年”
陈凯歌:“可以把这部电影看做是陈凯歌的精神自传。”
评价:拍得非常沉闷,我光看老艺人说一些词不达意,玄而又玄的话。(芦苇)
二
《霸王别姬》
原著: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
编剧署名:芦苇、李碧华(未参与创作)
变形:剧本完全由芦苇操刀,陈凯歌没有动过一个字
芦苇:“我写剧本,你不要当编剧。”
陈凯歌:“我巴不得。”
八卦:徐枫找到陈凯歌的时候,他开始根本没看上这个故事,觉得太通俗,是三流小说。可是因为除了徐枫没有人给他投钱,最终接招。
三
《风月》
原著:叶兆言小说《花影》
编剧署名:陈凯歌、王安忆、舒琪(未参与创作)
变形:陈凯歌和王安忆两人经过了多次的长谈交流
王安忆:“他是一个贪婪的人,他要的东西太多了。我不知道他让电影承担这样重大的负荷对头不对头,但我预感到他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像陈凯歌这样思想和情感太多的人,迷上电影,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陈凯歌:“王安忆是个作家,并不适合写剧本,尤其不适合给我写剧本。因为我们俩的优势是一样的……王安忆写的东西精神上是很高的,我跟她有点像,所以我们没办法真正写出一个落到地面上、落到人间的故事,因此整个过程很困难。所以在剧本的阶段就决定了这部电影可能会有问题。”
八卦:叶兆言受邀写了最初两稿,陈凯歌拿走了。到上映时,电影字幕中并没有提到该片改编自叶兆言的《花影》。
评价:到了拍《风月》的时候,陈凯歌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我告诉他前面有老虎会咬人,他不听,非得咬了他才跑回来告诉我:“老板,真的有老虎会咬人。”(徐枫)
我太注重艺术,太注重技巧,那种存在于《霸王别姬》里的非常非常“真”的东西没有了。……我已忘了简单的力量,《风月》是一个犯错误的阶段。(陈凯歌)
四
《荆轲刺秦王》
编剧署名:陈凯歌、王培公
变形:巩俐对剧本提出了意见,在经过讨论、修改了前三十场戏之后,她方才答应出演赵姬。
八卦:姜文对剧本不满意,并提出了很多想法,他认为,如果他不能理解荆轲这个人物,他就无法去演,最终辞演荆轲。
本片在日本首映的版本是根据剧本剪成的,连陈凯歌自己都认为“文学剧本却有违视像规律”,后来又重新剪了一版,变平铺直叙为板块结构。“与其这样拉开的散点儿的叙事,还不如把情节集中起来。”后来在2003年接受白睿文采访时,他又表示“第二个版本是我被迫为欧美市场做的,他们派了一个人到北京来说你应该这样剪、那样剪。因为这是一部预算很高的电影,我没办法不听,心里很不开心,因为我觉得原来的版本更符合我的原意。”
评价:在剧情与人物的逻辑关系上,如其剧本般的混乱不堪难以理喻,犹如进入了一座无视结构原理的巨无霸式的建筑之中,满目是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的堆砌,台词声嘶力竭内容却苍白无力。(芦苇)
五
《无极》
编剧署名:陈凯歌、张炭
陈凯歌:“张炭是有贡献的,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陪我一块聊天。”
张炭:“我和陈凯歌导演在5个月的剧本讨论中,唯恐观众不笑,观众能笑,是看到了剧中的荒谬性,《无极》是蕴含着深刻主题的诙谐剧、悲喜剧。”
六
《赵氏孤儿》
原著: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
编剧署名:陈凯歌
变形:一是加入屠岸贾弑君情节,二是韩厥放孤后未自杀,三是加入了程妻一角,四是屠岸贾的死法。
高璇:“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创作是元杂剧没有的人物——程妻对于情节走向的翻转、推动,贡献最大的情节是程婴把赵孤抱回家,城门四合,兵士逼迫全城交出婴儿,程婴找公孙,回家发现程妻已把赵孤顶包程勃交出,从而把赵孤和100个婴儿捆绑置换为公,程勃为私,懂剧本的人知道:此节盘活上部。”
高璇:“关于上半部,情节都在,意思变了,因此上半部不能说是我们的上半部,同样下半部也并非与我们无关,战争一节:赵孤冒进被围、屠岸贾救之受伤、赵孤再求程婴反救之,包最后一节弑屠,没离开前也都大致有了。”
高璇:“我们的后半部是:程婴利用赵孤接近屠岸贾,几次杀之未遂,于是决计利用赵孤复仇,当前史批露,赵孤于情无法下手,于理必须杀屠,程婴目睹赵孤纠结,遂觉自己逼少年杀人之残忍,在复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溃手软,程婴为护赵孤,以身殒命。”
任宝茹:“电影中,‘毒蚊子杀王’和‘两条鱼滑倒韩厥’两处情节并非我们的设计,而是导演的妙笔。”
八卦:在剧本写了一多半、完成“搜孤救孤”结点后,由于接受不了赵孤和屠岸贾情深意笃十五年、听了自己身世就提刀弑父这样的情节,高璇与任宝茹退出创作,而陈凯歌坚持最后结局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故事”。
什么时候陈凯歌可以放下他那半吊子的哲学思考和抑不住的人文关怀,不再揽编剧的活儿,或许《霸王别姬》还有得超越。
其实,一切悲剧的起点已经安排在了陈凯歌考北大落榜那一年:
“人家说我的作文写的就不成,别的科目成绩还可以,他们还纳闷我作文不好,干嘛还考中文系。其实,当时我自认作文写得是不错的,很有文学性,已经忘了当时的作文题目了……”
⑨ 《赵氏孤儿》观后感
不久前,我于江海大影院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颇有感触。至今,我的脑海中还时不时地浮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画面。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
这部影片,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时,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以身殉夫。程婴将其子带回家,却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却铭记着庄姬夫人临死前说的话,于是他便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余,他便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报应,终于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程婴的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观者,也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说程婴最后的下场是重于泰山,那么若是他未能将赵氏孤儿抚养成才的话,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微不足道了。
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屠岸贾,晋国大臣。却实在“奸”得可以,相对于三国时的曹操而言,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赵相国向皇帝进酒时,乘机诬陷他,并要灭赵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胆颤!即使灭了赵氏三百人,他却连赵氏孤儿也不肯放过,定要斩草除根。但再以大局为重,舍小家而保大国的程婴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还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