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电影《狗十三》
前两天去电影院看了狗十三,看完之后发现这部电影当中有很多小伏笔,再结合豆瓣上的影评跟大家说一下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1. "狗十三 = 狗13 = 狗B"。网友们解读的角度让我很惊异,我真的没想到竟然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题目。但确实也有道理,因为导演就是表达出他对社会中男尊女卑现象的态度。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我还是很佩服这个人的,胆子太大了。
2. 在李玩狗丢了之后疯狂寻找,后来家人为了弥补过错而重新买了一条狗想要蒙混过关。但李玩执意寻找,导致爷爷前来劝阻结果被推倒受伤,而奶奶为了寻找不见的李玩差点走丢。因为这两件事是惹怒了爸爸结果遭致暴打,最终李玩也妥协了。
这件事给我的思考是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幼稚的”成年人来看待,幼稚的话是因为社会经历比较少,心智上很不成熟。而成年人则是指对方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如果的确是我们做错了,那么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即好。
3. 在李玩成绩考了高分,父亲带她外出庆祝的时候让李玩去喝酒敬客人。
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一贯不要喝酒,因为生怕喝多了会出现什么难以弥补的错误,但是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心态,有自己在身边的话就算喝点也不会有关系。那么其实这两种想法就会给孩子的判断造成困扰,不知道哪一种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所以在教育后代的时候应该用一致性的原则。
4. 父亲在打完李玩之后向其道歉,并且承诺不久后带他去看天文展览。但是因为生意上的事情,导致自己没能走开,错过了这次展览,也是违背了对李玩的约定。
当我们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像吴军老师说的一样,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觉得自己可能异于常人有同时处理几种事情的能力,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下一秒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所以拿出一整块儿的时间去做好你需要做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人的加分项之一所在。
4. 父亲为了哄李玩的弟弟骗他吃完饭后,带他去公园玩,李玩当时指出不要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以及在弟弟失手打伤奶奶之后,李玩要求父亲让弟弟向奶奶道歉,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原因是孩子小不懂事。
我把这两件事儿放在一起讲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性,不要把年龄小做为借口去欺骗或者是孩子恶劣的行为。我时常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人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作为孩子当他们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可以轻微的惩罚,但是坚决不能不惩罚。因为这样做的话,会给他们传递一个价值观 : 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后果。
包括在影片最后弟弟滑冰的片段正好是与前文相呼应的,因为家庭一昧的宠惯,导致孩子不能独立的面对困难,总是希望逃避或者希求他人的帮助。换言之也是警惕我们当今的父母,一眛宠爱的最终结果是一无是处。
5. 神经病人
李玩在屋里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鸟叫,以为是楼上邻居养的鸟。但在后来无意中发现声音的来源是一位精神病人,更可笑的地方在于他穿着校服,肩膀上有着大队长的徽章,这已经算是最辉煌的荣誉了。
导演故意把这一段加上,何尝又不是在讽刺当今的教育,强大的教育应试体制和学习压力,把孩子们最终都逼疯了。
6. 在外出聚餐的时候,父亲的朋友夹了一块狗肉给李玩,但最终李玩吃了。
当时看到这一幕我很心疼,因为不难发现她是一个非常喜欢狗的人,最后因为社会的种种影响变得妥协,抹去了年轻人该有的锐气和锋芒,成为了家人眼中的乖孩子。豆瓣上有句影评很有共鸣 : 你看那个孩子真懂事,可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在害怕呢?
看完电影之后,我在思考如果电影当中传递的价值观是正确的,那么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自己。因为很多场景在我看来都习以为常,但静下心细细斟酌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
我觉得这也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并且引导大家反思,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九分。
说了那么多,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教育是一个大问题,而父母的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 口碑爆款《狗十三》,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神作
由曹保平执导、焦华静编剧,张雪迎、果靖霖、智一桐、周珍、代旭、黄诗佳、曹馨月主演的电影《狗十三》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武汉、杭州、西安、南京九城开启点映,与喜爱电影的观众超前相见。而观众们的支持,也让《狗十三》的上座率高达86.4%,成为当天同时段第一名。
曹保平导演凭借《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以及《追凶者也》等优秀影片收获了许多重量级奖项,作为“口碑保证”的他,鲜明的个人特色也逐渐为人所熟知。曹保平导演对一部好电影的阐释是:“能够在有一个好看的故事基础上,尽可能地进行个人化表达。”
电影《狗十三》首映余热还未褪去,影片主创曹保平、主演张雪迎、果靖霖、代旭携电影空降重庆高校,与高校师生分享青春和成长的感悟。电影放映结束后,年轻的高校学子们一次又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踊跃的互动,再度证明了影片跨越时间和年龄的独特魅力。
在以往的好口碑影片中,曹保平导演都用高水准的导演手法,展现了丰富的中国社会面貌,以及令观众深有共鸣的普通人生活状态。曹导也因此被观众们誉为华语电影市场批判现实主义的旗帜。
3. 看完《狗十三》后,你觉得听话就能被爱吗
看《狗十三》过了几天,心里还是很堵。哪个看似正常的成年人,没有一段磕磕碰碰觉得不被爱的青春期?
李玩爸爸容易吗?一个男人,养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两个妈,还有两个老人;这一切,都让他头大。可是,他的方式让我厌恶。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容易,就如此粗暴对待孩子。他在打孩后,说: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孩子固然没有成人那么会表达,但也有着更丰富、细腻、真诚的感受;只有父母愿意听孩子说话,哪怕这想法幼稚,哪怕与大人意见不同,但大人得先听,孩子才会觉得受到尊重,而不是“事事都要听你的”的强压。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容易,就如此粗暴对待孩子。他在打孩子后,说: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所以听话也不一定会被爱!
4. 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狗十三》,没有冷血却很残酷,为什么让人刻骨铭心
这是一部值得让人深思的家庭电影《狗十三》,一部没有血腥却最为残酷的青春电影,这场中国式教育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无比好奇,为什么这部没有触碰任何广电局忌讳的电影,至今还没有公映?难道真的要像《无问西东》一样,一等就是五年吗?不,很快就公映了,我曾经在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看过,很精彩,很好看!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其实,像这样独立性很强的作品,的确描绘了银幕很难看见的那些人物,因此盘带出诸多中国当代教育的现实,这种现实的剖析很残酷,影像表现倒相当克制,但深度其实很有限,因为无论如何,孩子都会长大。虽然没有堕胎打架这些元素,但《狗十三》真的是能够触动人心,青春片就应该对准生活中人们内心的波澜,这部电影让人久久回味。
5. 看完电影《狗十三》后有什么想说的
《狗十三》这部电影其实质就是展现了一个十三岁小女孩李玩的成长史。从李玩的名字入手。李玩出生之后,因为是个女孩,所以家人就不是那么过于重视,也就随便起了一个名字。而李玩的继母生下一个儿子的时候,尽管家人可以照顾李玩的情绪,先瞒着。但还是觉得男孩子的名字要慎重,起名为“昭”。可见,即便到了今天,在我们国家,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李玩从电影开头的活泼开朗,随性真实,慢慢的变得成熟稳重,沉默寡言。她懂得去克制自己的情绪,懂得放下一些东西,甚至愿意微笑着去迎合自己原本排斥的一切。我想说,这样“成熟”的李玩,真的就是完美的?这就是大人应该有的模样?
6. 对于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应该如何评价
好的电影从来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一个好问题,引发观众自己的思考。《狗十三》就是这样的电影。如果看过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正在施与或接受的教育,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至于答案,观众自己去寻找,这个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也不是电影的责任。
《狗十三》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勇于直面现实的国产片,但它又并没有一味沉迷于说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表达了某种无奈。影片最后,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它已经在新的主人那里拥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贝贝”。李玩并没有上前讨要,反而说起,“还好它没有认出我。”她依然相信爱因斯坦在另一个主人那里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对待。就像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自己,已经过上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7. 谈谈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它给你带来怎样的观后感
《狗十三》,觉得我和李玩的人生是复制粘贴,中国式教育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做家长的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8. 《狗十三》这部电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一次,看完《狗十三》,我只想说自己的感受。很神奇,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哭的时间应该有一个小时甚至不止。如果一开始是因为李玩和狗,那么后来可能就是因为李玩和我自己。刚开始给我的感触其实不是很深,甚至有一部分的情绪来自于我曾经也有过一只让我记忆深刻或者说感到沉重的狗,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我好像放弃了,是的吧,当时看到过一句话,不要总是妄图去挑战父母半辈子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后来就沉默了,是的,沉默。
9. 这部被封杀至今的国产禁片,我看了三遍,你怎么评价《狗十三》这部电影
去年看了一部电视剧,整体素质乏善可陈,但是其中的一个女演员感觉很有灵性,但是一直不知道名字。直到看了这篇影评终于知道了,原来她叫张雪迎。这片子看的我心酸不止,尤其是最后狗肉煲端上桌,又想起小时候爷爷掐死并且吃了我的宠物荷兰猪。生怕自己有一天也变成逼着孩子吃宠物的大人,更害怕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那样。
这个社会本来就没为每个人准备好完全自由发展的空间。各位嘴里的“父母皆祸害”只不过是让你提前适应了这个现实。教育要科学发展,而不是唯心进化。父母一顿打,没准打掉了一个堪比约翰列侬的音乐灵魂,也没准把一个街边落魄无人问津的歌手打到一家名企上班。
从中国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中国教育系统与父母教育水平,在世界上至少是排前面的。但肯定尚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这大概是摆在各位满脑子“自由思想,个性,自我”的小布尔乔亚们面前一道残酷事实。有时对一件东西讽刺挖苦,并装模作样反思,说出让人听来很正确的话很简单。就像摔掉一只看来很破旧的碗,谁都会。可是要把它补起来就难了。
10. 《狗十三》戳中泪点,你看了吗
电影《狗十三》是很好的一个片子,好几次戳中泪点,影片中的好几个情节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展现和缩影。最后小女孩问他爸,和她妈妈是怎么开始的,这一段拍得特别好。电影中人物设定,其实没有谁对谁错,成年人的生活也一样不容易,做真实的自己真的很难,人们口中的懂事,也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这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它的结局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共鸣的观众来说还是太美好了,对李玩和像李玩一样的我们来说,真正残酷的应该是故事结束后的真实生活,有人知道李玩最后看着弟弟的眼神以为这是什么吗,或者有人曾设想过李玩接下来的生活吗,只会更残酷。
看完这个电影就像是把青春回顾了一遍,看着看着不自觉的就会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狗是主题,十三是成长,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可是最终不都妥协了吗,即使当时的我们有多么多么厌恶、憎恨。最终,我们还是长大了,我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也是这部电影本身,和生活的预言家。有的时候成长的表现就是沉默吧,对自己曾经竭力想要坚持的东西,从竭力对抗到沉默接受,到最后自己亲手毁掉自己所有的坚持,然后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戴着一样的面具,最后连自己都忘了自己是什么样子,遑论坚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