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开拍之初,就霸气十足,演员阵容,幕后团队,以及花巨资搭建香港旧城区实景,都让人对这部电影联想翩翩。2009年这一年佳片不断,而《十月围城》始终是我最期待的一部,光是甄子丹,就够有看头了,何况还有谢霆锋,黎明这些我一直十分喜欢的明星,而自从《投名状》之后,陈可辛的作品也显现了一定的水准。所以,《十月围城》可以成功,绝对是实至名归。影片以保护孙中山为主线,讲述了旧香港社会各界由此而掀起的一股革命风暴。商人,赌徒,车夫,乞丐,戏班,社会各界上上下下,为保护孙中山而英勇献身,其中又饱含了每个小人物在自己命运里的奋斗和遭遇,一番惊心动魄的厮打残杀,让人观之可歌又可泣。我认为,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不是为革命而献身的勇气,而是每个人物在历史和命运的漩涡中,不得不去革命,在梦想和现实的距离间,不得不去面对。最后,将自己的生命耗尽,却未了却自己最初的梦想,但这样的牺牲又让全民族的民主解放向前跨了一大步!正如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总是念叨着“明天过后就结婚。”这样美好的梦想却并未实现,但他的牺牲却为全民族做出了贡献,力量虽然渺小,但却是那么让人感动!类似阿四的悲剧,《十月围城》里比比皆是,甄子丹饰演的沈重阳,在临死前拿着女儿的玩偶对情敌白玉堂说:“给念慈。”转身冲向了奔腾而来的骏马,脑海里却一直浮现着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又是一个美好的个人梦想,又是一次伟大的壮烈牺牲!而黎明饰演的乞丐,拿着家传的铁扇力斗群敌,弥留之际,却幻觉出现了当年意中人的模样(李嘉欣)。已经破灭的梦想,让人物的命运变得格外颓废,但他却蝴蝶破茧,用颓废的生命实现了最后的价值。既然人生已是如此,何不轰轰烈烈的做一点实事呢?乞丐的命运让人惋惜,但却也有一种“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气。《十月围城》里人物众多,我也只是挑几个自己喜欢的说说,其他人物如梁家辉的陈少白,甚至是胡军的阎将军,都各有各自的精彩之处。而说到真正的精彩,当然是影片后半段的一系列打戏,既然有甄子丹的出演,武打戏当然是一大重点。在旧香港城区里,正反两派各显奇招,打得十分惨烈,而丹哥在街市上的跑酷表演也绝不输于当年《拳霸》里的托尼贾,据说2010年丹哥要和托尼贾合作一部电影,我想,《十月围城》里的此番表现,会不会是在向托尼贾示威呢?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优秀的导演,优秀的演员,遇上优秀的剧本,相信在今年的香港金像奖上,《十月围城》一定会大放光彩。
㈡ 求十月围城一千字左右的影评
作为当下香港最大牌的导演之一,陈可辛的号召力通过《十月围城》的演员表就可见一斑。甄子丹、黎明、梁家辉、范冰冰、王学圻、胡军、李宇春、谢霆锋等十几位明星一字儿排开,甚至连张学友、李嘉欣、任达华这样的大碗都只是在剧中跑一个龙套。剧组斥巨资在上海1:1复原的“香港中环”,大到城景街景,小到药店里的药柜,全都足够写实,透出一股浓浓的老港味来。以上种种再加之功夫、超女、悬念、话题,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所应该具有的元素和噱头《十月围城》基本上都给观众备齐了。作为一部男人戏,影片更是为女性观众精心设计了两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据说有人在看片过程中数度落泪,就连甄子丹在香港首映之夜都声称自己特意带了纸巾。
《十月围城》真的如此完美么?我看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由于较早时候看过剧本的缘故,加之又是一个港片迷,我原本也对《十月围城》充满了期待。但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看完之后心中很是失落。尽量客观得讲,《十月围城》挺不错,但比较的对象是《花木兰》、《刺陵》和《风云2》。真要拿它跟《三枪》一较高下,抛开对小沈阳的个人好恶,单在制作方面《十月围城》未必能够胜出。
别的不提,先说人物。《十月围城》的场面虽然不比陈可辛的《投名状》大气磅礴,但几场群戏也拍得有模有样。不过成也群星,败也群星。明星云集虽然给影片提升了不少的票房号召力,但戏份过于平均使得剧中角色都显得有些面目模糊。除了王学圻饰演的商人这样将整部戏从头带到尾的角色堪称水准之作外,其他人一概较为空洞,单是保护孙中山的动机显然都无法令人完全信服。只见一群来自三教九流的义士为了不同的目的聚集到一起,不为慷慨大义,只求死得其所。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一个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理由,但仔细推敲,其实那些所谓的理由都不够充分。多年以来,国产大片最大的通病就是内容空洞,形式浮夸。张艺谋好容易从歧途中走回来,陈可辛却再一次重蹈覆辙。
其次,《十月围城》在还未上映之时便早早的喊出“打戏不足六十分钟”便退票的宣传口号,信心之足令人钦佩。可动作场面的铺张却无法掩盖打得不够精彩的事实。董玮在武指这个行当里虽然名气不小但始终只属二流,动作设计死板老套,毫无新意可言,唯有甄子丹自己设计的那段“甄功夫”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如此豪华的商业大片却被武戏拖了后腿,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除却明星和动作,陈可辛最聪明的地方便是再一次触动了中国人民族情感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回归之后香港意识形态方面明显受到大陆的影响得到了加强,这次更是搬出国父“孙中山”作为自己的卖点,并对饰演孙中山的演员一直秘而不宣。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炒作。这场炒作以及剧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的那种对国人民族情绪的鼓动都预示了这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我依稀记得当年《东京审判》上映时在影院里获得的雷鸣般的掌声,在这样的掌声中,影片剧情上的疏漏、制作上的瑕疵都被观众一并忽略了。《十月围城》同样具有这样的欺骗性,令它看上去的确很美,甚至有人公然喊出“十年最佳”的口号。可这“十年最佳”一出,真不知要把《投名状》、《天水围》、《神探》、《黑社会》都摆到哪去?
最后,引用影评人魏君子所说的话做一下结语:“这注定会是一部好评如潮的电影,但我还不满足。”好评如潮是因为在《十月围城》上画之前,从《熊猫大侠》、《火星没事》到《花木兰》、《刺陵》,大大小小的影片已经彻底败坏了观众的胃口。而《十月围城》让人意识到国产大片也能够抛弃几千年的虚华背景,以一种写实的姿态书写风起云涌的近代往事。但我仍不能满足,因为以陈可辛导演的水准当然可以做到更好,可以把人物塑造的更立体,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完满,可以让每一场打斗更精彩,可以让影片不仅仅只是看上去很美,还能够经得起反复的咀嚼,细细的品味。
㈢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 1000字
由于没有换看该影片,提供建议参考怎么写观后感
对XXXX...的观后感
------------------- 【可以有题记吧】
第一段,首先介绍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拿精彩的介绍一下.
第二段,我对此所产生的感觉啦.感受啦.顿悟啦.写一下.穿插剧情一下
第三段,结尾么好了.用简洁得话再次概括自己的想法.
㈣ 写一份电影《十月围城》的观后感
《十月围城》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也没有明显的短板,在每一个环节上,它都做到了优秀。而且,它还让我感动。对于2009年的华语电影,我也不想要求更多了。
对于华语电影来说,我作为一个观众被真正的感动,我就觉得值得向大家推荐了。(我得说明一下,我对华语电影和外国电影的评分标准是不同的,华语电影的标准我肯定会更宽松一些。)
对于那些期待着看到一部“武打片”的观众来说,你们可能会失望,因为“武打”场面很少。但对于期待着看到一部精彩的剧情片的观众来说,你们一定不会失望。2个小时飞快地就过去了,你不会想到要去看表。
所谓“文戏”“武戏”的分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些动作场面终于没有脱离剧情为打而打了。每一场动作戏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炫技的成分已经被减到最少。
对于这个故事,我想说的太多,结果我什么都说不出来。每一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出自己想要看出的东西来,而这就是好电影带给观众的礼物──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观影乐趣。这就足够了。
㈤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受
《十月围城》如果是战役,就是一场技术无可指摘、表演中等偏上,文戏与动作平分秋色各有所长,没有雷人角色没有无趣桥段没有笑场台词没有硬伤错误没有黑暗主题的战役。也许还有一点,不是《十月围城》多完美,只是它的同仁们之前的错误太多。没有错误,成为了其胜利的重要砝码。因为排除了这些悬在华语电影大制作头上的阴霾,所以显得在这个时代难等可贵的极富诚意和完美异常,这战役也打得超豪华,很好看。
㈥ 十月围城观后感结合史实
你好!
推荐两篇吧:1、《十月围城》是历史片。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个共和蹈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但,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是情感片。陈德森透过新作演绎了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干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比另一部明星云集的大制作《建国大业》丰满得多。王学圻的表演已臻极致,谢霆锋也凭借本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算反派,也不是用简单的手法“恶化”,那个暴躁但忠烈的清朝军官阎孝国被胡军演活了,那份报效朝廷的愚忠、顽固和病态都溶在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可谓入木三分。
《十月围城》是动作片。电影里六十分钟的打戏让观众大呼过瘾,根据人物和剧情设计的动作非常合理,不花哨,不炫技,冲击力、画面感都特别强。甄子丹的搏击术再现江湖,较《导火线》、《杀破狼》更上层楼;巴特尔的少林武术看上去并不笨拙,拳打脚踢,招招致命。最值得称道的是电影的节奏,文武相间,张弛有度,松紧适宜,很有《生死时速》等经典大片的风范。
《十月围城》是商业片。戏未上演,李宇春的加盟就已经为人所诟病,适逢陈可辛放出“电影本是一门生意”的新言,艺术圈顿时哗然。正如本片中所表现的一样,革命不是清贫的事业,需要巨大的资金做支撑,电影更不是,形不成良性的产业循环,没有好的票房保证,艺术怎么发展?文化如何成就?好的电影标准很多,但有一个被广泛认可,即“叫好又叫座”,饿着肚子的梅兰芳绝对唱不好《凤还巢》,连油彩都置办不起的徐悲鸿肯定画不出《八骏图》。就春春同学的表现来说,虽达不到她的狂热粉丝们的过度褒奖,但也说不上有多糟糕,中规中矩,让别人演,也不过如此,我认为此举并非导演向市场屈服,这叫顺应潮流,无伤大雅。要提醒列位的是,片中还有一位大龙套叫张学友,他也曾是当年香港某区歌唱比赛的选秀状元,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个男人的存在,又何必去讨伐一个爱唱歌的川妹子?
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女孩”,我们已经深陷并迷离于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戏说当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可辛和陈德森的这次尝试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宽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励志。
我认为,陈可辛等力图通过《十月围城》强势宣告,香港电影已经告别自恋的城市情结,真正的回归历史,融入中华民族。《十月围城》不仅是香港电影,《十月围城》更是中国电影。 2、其实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小人物关于爱的情怀,从父子之爱,父女之爱,主仆之爱,男女之爱,到中华之大爱。有了十年磨一剑的诚意,即使是小人物悲悯命运,也能够达到主旋律的升华。
《风声》之后,我就决定再也不剧透了。对于《十月围城》,只知道虽不及《建国大业》的群星酱油,但也是众星云集,剧情也就只知道与孙中山有关,与革命有关,甚至连预告片也没有看过。原来无知的跌宕在剧情中,可以如此的酣畅淋漓。
王复明,方红,沈重阳,阿四,李重光……他们都是一百年前的70后和80后。
他们都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的人,没有特殊的身份,没有响亮的名字,只因为忠,良,义,孝走到了一起。
他们并不明白什么是革命,但是都有为爱出征的信念。他们各有各的的苦衷,各有各沧桑。
我只想写两个人,商人李玉堂和他的儿子李重光。
“我是看不见了,可你们一定能看到。”
张学友饰演的杨衢云在说完了这句话后就被人暗杀了,他倒下的身躯,楼顶的枪手和躁动的人群,渲染了全片,这将是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的腥风血雨……
“我是个商人,我不是革命党。”
就如陈少白所说的,“从你为革命捐的第一分钱开始,你就已经是一个革命党了。”李玉堂作为剧中商人的代表,一直贯穿着全片。虽然他不能明白陈少白口口坚信的革命是什么,但他知道革命党心中的明天是他想要的明天,是儿子想要的明天,是四万万中国人想要的明天。只不过,再有钱的商人也不过是一介草民,他只想让自己的儿子平安,自己的家人安全。所以,在游行的队伍中,他上前拉着自己的儿子回家,所以,在陈少白强调他已经和革命党划不清界限的时候,他厉声呵斥“我是不是革命党我不在乎,但我儿子绝对不能是。”
他软弱,他逃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自己的良知,有自己的底线。当英属警察局来查封报馆,他的大义凛然,“别忘了,你是个中国人。”这句话,有着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报馆中,他战战翼翼的复述着陈少白的话,不够力度,但够坚毅,那个时候的他内心一定是复杂而纠结的,他曾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要这样做,但是他却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我非常欣赏王学圻的表演,说他撑起了全片的精髓也不为过。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每一处情绪的刻画,都恰到好处。作为一个朋友,他有至情至义的延续,作为一个雇主,他有殊途同归的自责,作为一个父亲,他有爱子如命的无奈,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正义凛然的无畏。
李玉堂最令人揪心最令人难过的,应该是结尾处他看到了那个代替孙文的是自己的儿子,那般慌张,那般错愕,那般迷茫。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骗”来的人一个一个死在自己面前,最后一个却是自己一心想保护的儿子。影片的最后,李玉堂跌跌撞撞地跑向翻到的篷车,他抱着自己的儿子,“我让你这两天别出门,你不乖。”他绝望的念叨,他哭了,幽怨地望向陈少白,其实,他明白,他什么都明白。
剧中,我最大的惊喜是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不是他的演技多么精湛,而是这个人物本身所带来的感动。他是富家公子,衣食无忧,前途似锦。他叛逆,他不畏父亲的阻拦上街游行,他勇敢,毅然的戴上了那顶白色的礼貌。但一个17岁的少年真正明白什么是革命吗?
我觉得王柏杰的表演中最真实的应该是李重光内心情绪的刻画。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不贪恋富贵之家,他傻傻呆呆的拍合影,他目光炯炯的宣扬革命,他坚定着革命的理想,但也惧怕死亡的真实。
还记得在滑向死亡的那条路上,他哭了,哭的那样难看,像个无助的孩子,因为失去了最后的希望,那把辗转了数次的手枪。他闭上了眼,他笑了,笑的那样灿烂,像个得到了糖果的孩子。这一刻,你不再是怯生畏惧死亡的孩子,而是最勇敢的义士。“我活了十七年,好像就是为了等待今天这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六十分钟,那块沾染了血渍的怀表,永远地停留在了十点五十九分。
他离开了这个城市,在父亲的怀里,安然的告别了他用生命换来希望的城市。
他看见了,他说“我闭上眼,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
两个小时的血泪洗礼,除去一张张定格在永逝的脸,烙在脑海中的,只剩下那句“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革命”。
很多地方的介绍都说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片子,我也是在看了全片之后,才又看了片花,访谈。没错,很有诚意,历史情景的高价还原,人物设定的精心构造,实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的融合,陈德森的武加上陈可辛的文,够商业也够主旋律。
没有苟同红色系列的歌颂和剑走偏锋的衬托,用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悯命运勾勒出宏伟的历史主题。
最后,赞一下配乐,每一段故事,其实只是简单的鼓乐,但是丝丝入扣
㈦ 《十月围城》观后感
看这部电影,我流泪了。流了三次。就是演员表演的太到位了,就是剧情发展的太到点了,然后就轻而易举的达到了我的泪点。然后就顺其自然的流了。
先说说王学圻先生。他可以说是老戏骨了。无论是在《梅兰芳》里还是在《十月围城》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出了角色该有的霸气,封建时代的“老爷”,就是高高在上的:吃饭时,他是最后一个到位,然后其他在饭桌上侯着的人要起身欢迎;只有等他吩咐了开始吃饭,大家才能开始。当然,他也演出了他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深沉的爱。不允许儿子参加革命,是为了保护儿子,希望他能侥幸的活下去;当他看到儿子的尸体的时候,真的是悲天绝人,老泪纵横,内心如万箭穿心般痛苦。同时,他也是一个老板。一个体恤下属的老板。儿子考上了洋学校,犒劳大家粮食;阿四喜欢阿纯已经很久了,希望老板帮他提亲,他立马就答应了。当然,我们都知道为什么他立刻就答应。但归根究底,他还是答应了。他也是一个值得深交和信耐的朋友,提供郁白多年革命需要的资金以及报社的机器,纸张等等,当他在戏班的地上踩到了郁白的钢笔的时候,他突然就懵了,以为最好朋友也遇难了,后来并未发现尸体,只能认定为失踪。当警司封了他的报社,没收了他的机器的时候,他就彻底的爆发了。这个时候,他更是一个中国人!没有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就用最原始的方法继续宣传孙中山到来的消息。他内心最深处的爱国情谊随着朋友的失踪,随着报社的被封等就激发到了顶点。他把好友对他讲的那些令人激动的话又给广大的爱国革命者们宣扬了一遍,这个时候他们就组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保护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宣扬民主精神。这个人物是复杂的,每一面都被王学圻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我比较欣赏谢霆锋扮演的阿四。地地道道的打工仔,可是是一位敢于追求爱情,敢于追求新世界的打工仔。他喜欢阿纯,对啊纯的爱,简单透明而又浓郁。希望能一辈子守住她,和她共度一生。为了她,他努力学着识字。每次拉着老爷路过照相管的时候,对阿纯总是腼腆害羞充满无限温柔的深情一笑。就这短暂的彼此一个会心的微笑,他就会觉得幸福,就会充满力量。他的演绎,把这种微妙完美的传递给了我们观众。当然,他并不是只会儿女情长的小子,当他知道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爱情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想要冲在最前面。当然,他只是最底层的打工仔,没有那么多的高远报复,他的牺牲,完全出自一个小人物认为最值得牺牲的原因。那就是他朝夕相处的少爷。为了救少爷,他死命的抱住阎的腿,一次又一次不肯松手,终于被阎拧断了脖子,就那样直挺挺的倒在地上。他的牺牲并不轰轰烈烈,可是让人敬佩,让人惋惜。他最想和阿纯结婚,可是这辈子都结不了了。
甄子丹演的沈重阳又是一个让我动容的角色。他从开始的是赌成性,为了钱帮恶人,害得戏班所有人都死于非命。后来,当他得知那个小孩就是自己亲身的女儿的时候,就彻底的改变了自己多年的恶习。他追着他们远去的黄包车,看到自己孩子可爱的面容,笑了,哭了,笑了。这个时候的他,纷繁复杂。当他把布娃娃交给李玉堂并让他快走的时候,他就做出了要牺牲的准备。他当时的那个妆,眼睛肿得老高,沉重的喘着粗气,两知看不清楚的眼睛,却看到了他和月如和女儿一家三口欢快的骑着自行车的场景。他知道,这不会发生了。
还有任达华演的方将军,李宇春演的方红,巴特尔演的臭豆腐,黎明演的李公子等等,这些都是伟大的悲剧式人物。
我极端自私的想,就是为了保护孙中山这一个人的生命,牺牲了这么多人的生命。如果把其他的所有所有一切都抛开不说,难道别人的命就比他的命贱吗?大家的命都是一样值钱。当然了,这个问题不能这样看待,全世界只有一个孙中山,他是开辟新天地的伟人,他给予了我们万万千千百姓新的生命,给予了我们当家作主的权利,只有他的伟大创举,才有了那以后的中国。所有,为了这样一个伟人,牺牲了其他那些人,似乎又是值得的。
我只想说,牺牲的那些人们,都是伟大的,都是崇高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