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鸿门宴电影观后感1500字
下文仅供参考:
《鸿门宴》观后感 鸿门宴》信任、 —— 信任、团结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有很强的期待。由于堵车,我们迟到是 20 分钟,导致前面的一部 分没看到。 进入影音厅,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场厮杀的战争,画面和音响效果非常完美。 整部电影围绕棋局展开,环环相扣,首尾呼应,两位军师斗智,几名猛将斗勇。 项羽、刘邦本是一家,同盟战友,由于性格、理念不同而不相为谋。我想如果他们齐心 协力治理国家,也不会有这么惨痛的结局。 刘邦劝降咸阳陛下,拿下咸阳城,请来“棋师”张良,张良用一句话试探刘邦,却未看 到刘邦嘴角一丝狡诈的笑,为刘邦的仁义之心臣服,甘心为其所用,为鸿门宴出谋划策,却 不知反被雇佣为一颗棋子。张良就像企业里的战略层,处于公司的核心地位,根据本公司的 实际情况,为公司的发展大业献计献策。 再忆用兵之神韩信, 在这部电影里却成了武将, 我更没看懂的是他事成之后拿回应得的 什么东西?或许这就是生意场上的一种交易,双方各取所需,领导者用其所长。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鸿门宴中, 樊哙为了让张良先入棋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咬掉, 可见樊哙 对刘邦的信任感达到了何种程度,到最后,萧何被乱棍打死、韩信被乱箭射死,跟他一起出 生入死的兄弟落得这种结果,他非常心痛以致自我了断在刘邦面前。可见,在团队中,员工 之间的信任与团结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起到多大作用。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比较喜欢项羽,他不可一世,睥睨天下的狂傲霸气,以及对虞姬的铁 骨柔情,英雄气概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是他轻信张良离间,逼走范增失大策。乌江情,霸王 泪。失去江山,却得到美人心。或许世事仅如此,有得必有失! 鸿门宴范增大败张良,项羽欲杀刘邦,韩信临危救主,张良受困项营巧设离间计,项羽 含泪逼走范增,范增走前却又埋下最大的杀招,迫使刘邦既得天下,却失左右臂膀,孤老终 身。一局棋,一个故事,一场饭局,一局惨半的棋局,有谋、有智、有情、有义,或许只有 范增的那句“这一部棋,你错了”注定了最后的结局,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 我想公司一路走来是慢慢成熟的过程, 一步一步要脚踏实地的。 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一定 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目标明确,策略全面,再加上全体员工之间的信任和 团结,形成一种不可磨灭的凝聚力,把每一件事都计划好,井井有条,一定会把业绩提升上 去。.并且我们员工基本稳定,每个部门都有每个部门的职责,做好本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 创新, 有时候难免产生异议, 导致部门之间的各种偏见, 如果不能相互信任、 齐头并进的话, 一定会导致业务的下滑。所以我们不能重演电影里那种惨痛悲剧。同心协力,我们在一起! 在工作中得到乐趣,希望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2. 关于《西楚霸王》电影读后感1000字
《西楚霸王》让我对项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史书传记中的乱世枭雄,而且还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性情汉子。
说他有情,那是其对于自己深爱恋人之情。项羽与虞姬的恋情是这部电影众多主线中最至关重要的一条,贯穿整部影片的始终。尽管项羽常年征战在外,二人聚少离多,然而时空的距离并不能切断彼此间的思念,项羽领兵与秦军主力在巨鹿、棘原一带血战,枪林箭雨、血雨腥风之间心中犹时时牵挂远在薛城的虞姬,虞姬更是不顾路途凶险,毅然千里独身追寻项羽,而为了虞姬,项羽甚至可以抛弃个人的得失:兵入咸阳后,项羽轻信吕雉之言,说虞姬为秦二世所辱致死,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纵火怒焚阿房宫,大肆屠杀秦宗室大臣及降兵;当吕雉对其坦露爱慕之情,并直言虞姬会破坏其霸业之时,项羽却以宁可放弃天下,也不背弃虞姬断然拒绝;楚汉对峙广武山,项羽亦遵从虞姬心意,生释吕雉,并同意与刘邦止戈息武,平分天下,即使是在兵败垓下,身陷重围之际,项羽慷慨悲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饱含深恐不能保全虞姬之忧。足见其处处以虞姬为念,以致将财富、霸业、天下、生死完全置之度外,这份对恋人的深刻眷恋,着实令人感佩!
言其有义,那是他对于生死兄弟之义。项羽对与其血战沙场、生死与共的将士的兄弟之义也极令人印象深刻。秦楚棘原一役,部将钟离昧力战致残,令项羽大受刺激,竟痛下杀手,下令将新降的二十万秦兵全部坑杀!部将虞子期失手误杀义帝,项羽却不忍加罪,后子期为保全项羽,毅然自尽,项羽竟不惜与天下诸侯为敌,自承义帝是为其所杀,也不愿委过于子期。项羽早年与刘邦结为异姓兄弟,然而,为了争夺天下,二人逐渐反目。实力强劲的项羽曾几次置刘邦于生死边缘,但顾念兄弟情谊的项羽往往在最后关头心慈手软,纵放刘邦,也最终因这份兄弟情谊而成就了他悲情英雄的结局。茫茫乌江边,项羽与誓死追随的二十八骑部下,同紧追不舍的汉军进行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最后决战:先是那二十八骑江东子弟,在季布与项庄的带领下,义无返顾地纵马撞进了滚滚涌来的大队汉军阵内,死战向前,最后全部力战而死;后有项羽独人单刀力战汉兵,再现英雄本色!三进三出,却似砍瓜切菜,杀得汉兵披靡,几致败退。最后在身负重伤,力竭不支之际,面对昔日盟兄的劝降,项羽一笑置之,最后含笑引剑自尽,成就千古绝唱!
古往今来,历数多少文人墨客,感叹项羽霸业不成,壮志未酬,但也许正如片中吕雉对其的评价:“项羽是女人心目中的男人,却不是得天下的男人”,爱美人不顾江山,重情义不惜名节,他的有情有义成就了他的英雄之名,却注定不能成就他的霸业,这也正是他的悲哀所在。然而,乌江之滨,他“生为豪杰,死为鬼雄,江东子弟,顶天立地”的绝唱,却依旧萦绕耳际,供后人追思、景仰。
3. 《楚汉风云》分析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写一篇观后感500字
刘邦…。起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并不觉得怎么样,也并不讨厌,但是自从我知道了他和项羽的事情之后我就认为这个人的人品真的很差!就算你们觉得是我无聊,没事找事,就算是删了我的文我都不会反驳,我真的只是想说出我心里的话。
刘邦在个人品质上的确是“垃圾”,《史记.高祖本纪》写到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经常到王媪、武负那里去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十足的‘酒棍’,到吕功那里去坐席,分钱没得,还冲“大哥大”,“贺钱一万”,呵,还得了个便宜,捡到个媳妇;在亲情上,也是个“垃圾”:项羽大军的追赶下,为了自己跑得脱,也顾不得自己的儿女了,“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项羽要杀他父亲,他却说:“就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说假话,编故事,说祥云,话白蛇,披着神的外衣笼络人心。得志后,大言不惭,说:“当初大人常以为我没有才能,无可依仗,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多呢?”
是谁撕毁鸿沟之约?是谁让一代霸王项羽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是谁让虞姬为项羽而死?都是刘邦这个小混混,这个妻管严,这个好色鬼。
要不是项羽大度的放过刘邦三次,现在也就不会有汉高祖这个词了,刘邦那个小人也配叫汉高祖?我很疑惑啊!他能当皇帝全凭运气好而已,更本没有什么才能!胸中更无大志,可是项羽不同!项羽青年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他曾说过:“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像刘邦那小子,自小便是浑浑噩噩的,居然还学会了用钱买官。呵,他运气是真的好,被他买到了一个亭长。要是他的运气放到现代,说不定是可以中个五百万的。再次重申,我真的很讨厌刘邦那小子! 作文
不说刘邦那个小混混了,咱说说,西楚霸王项羽。说起项羽就一定要说说他的巨鹿之战。
其实项羽在巨鹿的时候情况已经很危急了的,巨鹿之战对项羽来说就是一场可能倾家荡产,赔上性命的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命和几万楚军的命。赢,就可以将大秦的天下就尽收囊中;输,就会全军覆没,死无全尸。再或许,项羽没有想过自己会输。 作文
这次豪赌对项羽来说是有很大压力的,当时项羽的军队顶多六万人,要面对着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那可是拥有四十万兵力的秦朝军队啊!对手强大,自己实力弱小这是其一。
其二:粮草,当时楚军更本没有任何粮草的供应,比起粮草充足的秦军这是一个很大的弱点,这是很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
其三:军队中有很多杂牌义军,真正是项家军的只有两到三万人。这就像是一锅大杂烩,让项羽怎么好统领?指挥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四:没有退路,项羽没有一点退路。秦军要是这一站失败了,大不了逃跑再来。可是项羽呢?要是他败了,可能只有提着头去见楚怀王了。如果项羽退缩的话下场也未必会好到哪里去。
其五:盟友的畏战,天下诸侯都知道成败都在此一举,可是各自有都不愿意帮助项羽,都像保存好自己的实力,所以指望各路诸侯的帮忙那是比摘月亮,摘星星还难。
天才就是天才,在这么不利于自己的时刻仍然能镇定的指挥大军,一举取得胜利!
只可惜啊,项羽这样的天才竟被刘邦那样的小混混,小瘪三给打败了,刘邦为什么会赢呢?全是应为刘邦是小人,本想乘着项羽攻打齐国的时候去攻打项羽,没想到哇!自己反被攻击,兵力大损。项羽只用了三万兵力就把刘亭长的五十六万的兵力全部歼灭!战术之妙,战果之辉煌,用兵之神,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汉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
4. 《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浅评《鸿门宴传奇》
本片以张良叙述这千古棋局为主干,向观众们把鸿门宴始末娓娓道来,表达出众人因鸿门宴而改变命运
的无奈,透过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价吗”道出命运的无情。本片以鸿门宴为矛盾中心,再现了历
史上的楚汉战争,以及在战争中谋士的机谋较量和项羽与虞姬的凄美恋歌。
本片的一大叙事特点在于设悬与释悬,通过悬念的设置引起观者的求知欲。神秘的老人为太傅及其学生
讲述这场楚汉战争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设下的第一个悬念,一直到最后揭示他是张良才算是释悬 。本
片便是张良的一场回忆录。如果说范增锦囊的悬念,内容是兔死狗烹的开端。那么虞姬的那句:“这赴宴
的代价你知道吗?”的悬念设置,则是揭示全篇的猜忌,争斗,兔死狗烹的本质原因。这个代价在本片最
后由垂垂老矣的刘邦来释悬,这赴宴的代价,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悬念是范增与
张良的最后一盘棋的结果,最后历史诠释了这结果——两败俱伤。历代君主与帝王内心最大的敌人就是猜
忌,位高权重,时时刻刻提防别人觊觎自己的位子,内心的多疑使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离去,只剩下孤
寂,没有了敌人与朋友的人生也就没有那么可以留恋的乐趣。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与镜头的叠化,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气势恢弘的战场,当主人公提到的人与事物时
,不是由对话来说明,而是用蒙太奇直接将镜头呈现在眼前,例如张良在咸阳城中的计谋,是有张良的叙
述与实际应用的镜头叠化而成,更为直观明朗。本片运用了大量的远景镜头,将楚汉战场的恢弘及战争的
规模展现的淋漓尽致。
http://www.oh100.com/a/201206/103718.html
本片色彩昏暗冷色调为主,表述一段回忆,一段远去的褪色的历史,一段猜忌与冰冷的悲歌。土色的城
墙与青灰的天空相连,显得辽阔、苍劲而有力。景色雄浑入镜尤美,很有苍凉古朴的感觉,贴合影片的历
史感。当项羽大势已去,独立在漫漫的无尽的黄沙前,那种灰色的色彩就如同项羽心中的悲凉。而战争最
后的白雪似乎是这段历史结束的挽联。而本片唯一的一段色彩是片尾处,张良将项羽与虞姬灵牌放在一起
后所想象的虞姬与项王的重逢,整个影调变为暖色,一向素雅的虞姬,一带了点庄重华贵的色彩。在金色
的光芒与特技飞花的应用下,十分梦幻。对项羽与虞姬间可歌可泣的感情升华,昭示他们的感情永不逝去
。
整部电影人物鲜明,诸多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项羽的霸气,刘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计,张良的韬
略,韩信的急功近利,樊哙的粗鲁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诸多死士的苍凉壮烈,无不拿捏得恰到其位
。
成败只在一念之间
5. 关于楚汉传奇的观后感500字左右
《楚汉传奇》观后感
故事情节是好的,不过穿帮镜头太多。
陈道明演得不错。何润东稍逊。秦岚塑造吕雉的贤妻良母的一面很成功。
该剧的场面是十分宏大的,令观众非常过瘾啊!
章邯和晨曦公主的爱情悲剧令观众伤感啊!
我想若他们生在寻常人家也可以做得一对平凡夫妻。
胡亥演得太逗了。
自杀那段悲剧演成了喜剧。
让我哭笑不得。
魏豹演得足够草包。
“夫人,你怎么变成楚军了。一定是在做梦。”
吕雉和刘邦的爱情演得很好。
看到后面,我反而觉得是戚夫人不对了。
最后卢绾反了,让人质疑兄弟情。
韩信死了,他的功劳一场空。
6. 《楚汉风云》分析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写一篇观后感
一个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个是屡败屡战、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楚汉争霸”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诀!
============
观后感,是作文吧?
1、篇幅比较长,比较有深度,适合大学生,请自己搜索:《刘邦比项羽更适合当皇帝的主要原因》,作者:打造完美世界(“网络知道”达人、名人)。
2、个人很喜欢,但你的老师未必喜欢的:
【转帖:《我读项羽》作者:凌落落(南昌市外国语学校初2)。】
当他将沉重的利刃举到颈边,当他消失在滚滚东去的浪花声中,当鲜血染红了半边的云彩,英雄哀喊,乌骓悲鸣。他要完成的千秋伟业,他要把“项羽”二字刻在帝王册上,然而,四面楚歌涌过脑海,曾经拔剑举鼎的豪迈瞬间化为无奈。
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项羽应成为真正的霸王。
提起楚汉之争,大家都会欣赏刘邦,欣赏他的用人之道。我却欣赏项羽,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不仅如此,他的心直口快,有情有义也应为人们所称赞。
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这是优柔寡断吗?不。是因为他答应过项伯要好好对待刘邦,以至范增再三提醒,项羽都默然不应。如此守信,难道不应为他喝彩?!当樊哙闯入帐中,项羽不仅不治樊哙的罪,反而好好对待他。如此真性情,难道不应为他鼓掌?!
而刘邦,在一次逃避项羽追击时,竟狠心抛下了他的妻儿老小。项羽呢,他决不会做出这种事。在他失败后,在军帐中问他的爱妃虞姬,该怎样安置她。虞姬泪流满面,拿起项羽的刀自尽了。项羽不及阻止,只好看着曾杀敌无数的宝刀竟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乌江畔,他不忍杀了追随多年的坐骑,一人下马与敌人斗争,身受重伤。最后,他的坐骑见主人已死,也跳入江中。如果项羽无情无义,他的爱妃、坐骑会无怨无悔的追随他吗?
只是,项羽啊,项羽,你为何不肯过那江东呢?如今,陪伴你的只有呜咽的滔滔江水,而你的业绩呢?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被你一刀抹杀,你的死,又换回了什么呢?只有江东子弟背负的辛酸与泪水罢了。
但我忘记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霸气,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
项羽,一个英雄,一个无愧于“鬼雄”之称的英雄。(完)
7. 看了《鸿门宴》这部电影,求写观后感一篇
1,鸿门宴发生在刘邦破关入咸阳、嬴婴投降之后,项羽入关灭秦之前,此时项羽还没有分封天下,所以“西楚霸王”和“汉王”还都不存在,狭义上的“楚汉战争”更加还没有开始,所以,鸿门宴不是什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
2,灭秦以前,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关系是友军,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强大的秦朝;而灭秦之后,形势转变,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关系从战斗伙伴变成了争夺秦朝留下来的天下神器的竞争对手,虽然此时这种转变还只停留在政治范围里,但是广义上的“楚汉战争”已经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
请注意,“灭秦”这项历史功绩是刘、项两大军事集团合作,分两个步骤完成的:第一步,刘邦破关,接受秦廷的投降,“秦朝”作为一个一统天下的帝国王朝消失了,但是这个时候“秦国”还存在,投降的嬴婴虽然是俘虏,却还是秦王的身份;第二步,项羽入关,彻底屠灭秦嬴的王族、宗室、大臣,焚毁宫殿都城,挖掘陵墓,尽收秦国的珍宝、财富、美人等资源,运回楚国。这样,从东周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秦国”作为一个诸侯国,也告彻底灭亡。嬴氏王族尽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一统天下建立帝国的“秦”永远不存在了。
而如前所述,在“灭秦”的两个步骤之间,夹着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就是鸿门宴。鸿门宴从时间上可以看作整个“灭秦”事件的中间点,从意义上则是整个“灭秦”事件的分水岭。在鸿门宴以前,关中秦地的主宰是刘邦集团,而在这以后,关中秦地的主宰是项羽集团。而我们把视野扩展到整个秦楚之际的政治军事局势来看的话,鸿门宴更是集中地标志了“反秦起义战争”和“楚汉战争”这两大历史段落的分界。
所以,鸿门宴不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而是比楚汉战争更宏观的秦楚之际政局军局的转折点。而所谓“项羽的事业”正式与秦楚之际的天下大局相对应的,也分为“反秦”和“定天下”两个阶段,也正是在鸿门宴前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事业达到了顶峰,也同时埋下了日后危机的隐患。所以,认为鸿门宴是项羽事业的转折点是可以的。
3,鸿门宴虽然不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但它对于楚汉战争来说,具有比转折点更加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开端点。上文有提到楚汉战争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楚汉战争是指楚汉双方正式宣战的军事斗争,也就是以汉王刘邦在洛阳为楚义帝熊心发丧,正式宣布号召诸侯讨伐项羽为标志开始的,从汉元年彭城大战开始到汉五年垓下会战结束历时四年多的那场战争。广义的楚汉战争,则是指从上文所提到的刘、项两大军事集团的关系发生转折的时候开始的,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一切领域的斗争在内的一场综合性的理性战争。楚汉战争,特别是广义的楚汉战争,是以鸿门宴为标志展开的。
其次,鸿门宴是整个楚汉战争的缩影。史书记载参与鸿门宴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项庄,樊哙,陈平,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十一人。如果包括引起鸿门宴事件却没有在宴会上出场的重要人物,还有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这样一共十二个人。这十二个人在整个鸿门宴事件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的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或多或少都影射着此后五年间将发生的种种事情。特别是核心人物,也就是入帐上坐的宴席主宾,为项羽、刘、范、张、项伯五人。可以说,这几个人就是决定着楚汉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未来天下的命运的楚汉两大阵营最最核心机要的人物。
根据史籍记载,鸿门宴上,项羽、项伯并列坐上席,范增坐次席,刘邦面对范增坐三席,张良面对项羽、项伯坐末席。五人之间,展开了各怀心思、各有图谋的一场杯酒眼神的暗战。其中,范增、张良两人作为项、刘的谋主,是整场鸿门宴的策谋者和提调者,一个见机出招,一个见招拆招,运用各自手中的棋子和资源,就在方今天下的主宰项羽上将军的面前斗起了法。刘邦与张良心照不宣,项羽的心思却与范增相悖。范增处于强势和主动地位,招招都用阳谋,刚进用强;张良一方处于弱势,应变用阴谋,强调心理战术。结果反而强弱易势,强的一方没有达到目的,弱的一方却大胜而归,全身而退。而项伯这个项羽的叔叔、刘邦的亲家,两边都讨好的灰色人物,却在关键时刻帮了刘邦,搅了项羽的局。这一切,都预示着日后的大事,都与楚汉战争的进程若合符契。结果,刘邦与张良君臣配合天衣无缝,顺利躲过了大劫难,取得了鸿门宴斗争的胜利。当司马迁写完这一笔的时候,从文字的暗示中,人们已经可以预见到楚汉战争的最终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