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新水浒写观后感
四大名著的翻拍已经陆续完成,新三国和新红楼都已在2010年得到播出,新水浒也在2011年刚临之际得以在全国多家地面媒体播出。前两部播出后的效果可谓不尽如人意,在网上是板砖横飞,在看了新水浒这几集后,相比于前两部我的感觉是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翻拍了。新三国的弊病在于对原著改编过了头,台词太雷人;而新红楼致力于拍出原著唯美的感觉,但恰恰给人以恐怖阴暗的感受,被众多观众指为像看聊斋,可谓事与愿违。李导演对原著的尊重可谓不遗余力,不但情节上基本依样画葫芦,连台词都是照搬的,甚至于后四十回不是曹公原著的,是可以给她发挥空间的,她也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呢?依旧是骂……因为她把红楼梦新拍之最重要的意义给忽略了:那就是要反映近年来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认为这是她最该骂的地方。最近由马天宇、闵春晓、邓莎等一干被当时的“红楼梦中人选秀”给选下来的几位不服之人主演的“黛玉传”也得到了播出,这部戏制作成本当然不敢和新红楼相比,但是观看之后的感觉却也并不比新红楼差到哪儿去,新红楼就像一个浓妆艳抹的贵妇失于太过做作,而这部黛玉传则像一位小家碧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而给人以原著中那种清新自然的美感!《红楼梦》这部书就是一本浑然天成的神作,任何做作的模仿都会以失败告终的。
好了,由于《红楼梦》是我的专业因此多说了几句,就当是引题吧……下面让我们把话题拉回水浒传来。看了前面播出的这二三十集之后,我个人是很看好这部戏的,理由有以下几个:
首先,它抓住了水浒原著的核心思想。四大名著各有侧重:《三国演义》看的是它的权谋,计策;《西游记》看的是那些神奇的历险经历;《红楼梦》看的就是一个“情”字,而《水浒传》这部书的核心就是要表现兄弟间的义薄云天,为了这个义字,死而无憾。电视剧的主题歌中一再强调“兄弟”二字,实在是很恰当!
其次,它对水浒原著做了很多情节上的调整。例如在第一集中就出现了原本应该在第十八回才出现的宋江,然后把智取生辰纲的前期准备工作放在了前几集中。我想导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剧情更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因为《水浒传》不是像《红楼梦》这样是由文人独创的,它是原先说话艺人的话本,只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而讲述好汉们上梁山的经历也是以一个主要人物为核心的“连环画”方式,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男一号或女一号,因此小说情节很分散,结构也不够严谨。的确有很多与主题无关的情节是可以删掉的,但我想导演还是胆小了,怕被扣上不尊原著的帽子,连一些很细小的原著情节也拍出来了,活生生拍了86集,哎……太长了!(当然前有高希希这个2货拍了95集的新三国,所以相比也不为过了。)
第三,新水浒对很多人物进行了全新解读,特别是女性人物(就是那几个有名的荡妇)。这可以说是新时代拍水浒最大的亮点了。也不知为什么(估计是当时的封建礼教还有作者老施的个人原因)《水浒传》好像特别仇视女性(其中姓潘的最惨,极品就有两个:潘金莲和潘巧云),据说它为了表现兄弟间的情谊就把梁山好汉都写成了不近女色的主,其中只有林教头稍好一点,对他妻子可以说是情深义厚,他妻子也是为数不多的良家女子,但作者依然把林冲受迫害的由头定为高衙内看上了他妻子,可以说“红颜祸水”思想极其严重。这种对女性的偏见当然是要扭转的,所以导演为她们的行为做了多方解释以期达到人性的合理。
2. 智取生辰纲读后感1000字以上急急急!!
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胜算
《水浒》的《智取生辰纲》一段中,精明、谨慎的杨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可惜还是丢了生辰纲,杨志究竟败在何处?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杨志败在没有赢得民心——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胜算。
为了押送生辰纲的安全,一路上杨志选择炎热难耐的中午走,选择偏僻无人的小路走。这些都能够看出杨志的一番苦心,也是杨志的精明之举。然而,杨志却忽视了最大的问题——人的问题。因为事在人为,如果做事情的人心中不愿意,做出的事情效果一定不会好。杨志(暂时)领导着一个都管,两个虞候,十一个军健。一路上,为了赶路,杨志除了骂人就是打人,世上是没有人愿意自己被如此对待的,于是,“并不敢怨怅”的军健们不愿听杨志的指挥。两个怕吃苦的虞候也趁机到老都官面前挑拨离间,直接导致杨志被孤立,为黄泥冈的中计埋下隐患。在路途的艰难与众人的抱怨声中,杨志一行人终于走到了黄泥冈。对于杨志而言,黄泥冈布满了凶险;可对众人而言,黄泥冈却是被杨志催促、鞭打着走了二十余里之后的极好的栖息之所,烈日下的黄泥冈成为他们休息的最好理由,他们坚决地躺下了,不愿意再走了。看着杨志的依旧鞭打,老都管先是帮军健们说话,后来就变成了直接教训杨志,至此,杨志与老都管的矛盾正式爆发,杨志已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地位与威信。
就在这矛盾的当口,对手适时出现了。吴用等人伪装成贩枣人,在黄泥冈歇凉,实际上是等待杨志,等待生辰纲,等待时机。恰好,杨志集团内部有矛盾,吴用等人便只需迷惑杨志的那些并没有经验的手下人。只要迷惑住了那些人,贩枣人的身份,卖酒人的身份,酒中是否有蒙汗药……这一系列可以引起杨志怀疑的细节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吴用等人的计谋的直接指向杨志手下的众人,果然,众军健顺利上当:众军汉的哀求加上老都管的要求,杨志同意众人买酒;众人的一拥而上加上炎热的天气,杨志忍不住喝了半瓢酒。最后,杨志倒了,倒在地上,倒进吴用等人的圈套里,更是倒入自己与手下众人结下的矛盾里。
杨志败在失去了民心,如果说因为他只是一介武夫,败在此处尚情有可原,那么,作为有知识的现代人,如果不知道要为民着想,抓住民心,那又会如何呢?近阶段我国“非典”猖狂,听说国家为无钱治病的人出钱治病,此举深得民心。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读《吴用智取生辰纲》有感
《水浒传》中的杨志可谓精明能干,颇有心计,深得梁世杰的欣赏,偏偏丢失了生辰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兵法说:谋略得乎天时,取诸地利,成于人和。杨志便是败在了这“天时”、“地利”、“人和”上。
首先是“天时”。选文开首便提到“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的好,只是酷热难行”。接下来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天气的炎热,“六月四日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大笔渲染炎热气候,也就引发了众军汉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片刻的休息,以及虞侯和老都管对杨志的不满,更为军汉们极度渴望买酒解渴渲染气氛,更为下文的“智取生辰纲”埋下了伏笔。如果没有酷热的天气作盾牌,军汉们就不会大汗淋漓,口渴难受,也不会宁愿忍受皮鞭之苦而到松树下休息,也不会凑钱买酒喝而遭遇蒙汗药致使生辰纲遭劫。炎热的天气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直至生辰纲遭劫。
其次是“地利”。“五七日,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奔上冈子……去松树林睡倒了”,在山路和崎岖小径上,倒不见得有人劫生辰纲,却偏偏在松树林里冒出了卖枣子和卖酒的,何哉?其一,松树林是夏日休息的好地方,同时这松树林会让万分疲惫的军汉们产生依赖心理;其二,在军汉们疲乏饥渴的时候,买酒人的出现,恰似给军汉们注射了一支兴奋剂,纷纷凑钱买酒;其三,松树林比较隐蔽,容易给人造成视觉障碍,方便了后来吴用跑进松树林下蒙汗药。
最后是“人和”。且看杨志一边,“一路上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拿起藤条,劈头盖脑打去”,这无疑使杨志和军汉们的矛盾激化,而两个虞侯口里不道,肚里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老都管也心内自恼他“,这就使得杨志和老都管、虞侯们得矛盾也变得激化,显然,这时的杨志早已是孤家寡人,任凭鞭打喊骂,也无法控制局面,怎能不败下阵来?
杨志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处于劣势,而吴用那边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杨志失生辰纲,吴用得生辰纲便成情理之中的事。
拿到学生的鉴赏文字,我们既不可以草率张贴,更不可以弃置一旁,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阅读小组和全班同学的阅读积极性,参与点评鉴赏。
首先,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如(1)总评:本文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分析杨志失陷生辰纲的原因,对小说内容的把握比较准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结构论文,层次清晰;能紧扣小说内容,围绕论题构思论文。(2)修改建议:①论文标题应具有概括性,尽可能体现中心论点;②第1小节“《水浒传》中的杨志可谓精明能干,颇有心计,深得梁世杰的欣赏”一句应紧扣小说节选内容来说,将杨志在选文中的精明和心计表现出来;③第2小节“炎热的天气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直至生辰纲遭劫”一句中“高速运转的发动机”比喻不够贴切;④第3小节表述有些混乱,松树林是“地利”,松树林里出现卖枣子和卖酒的,并非“地利”,可调整句子的内部结构修改;⑤第4小节可增加吴用等人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形成对比突显杨志失去“人和”的困境。其次,可让学生借鉴修改建议,由小组长主持论文修改,并将选题理由,行文思路写在论文前。最后,将修改的班级论文装订成册,全班交流阅读,在论文后写上读后感。这样的写作是动态的,体现了学生阅读的机智,提高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堂教学只是给学生一个样式,而不是学生阅读的全部,因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参照课堂教学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并注意总结《智取生辰纲》阅读的得失,并进行创新阅读。
《智取生辰纲》选自于经典,是伟大的作品,因而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研读,走马观花是只能得到鳞爪一片,根本无法“入迷”而深得要领,也就谈不上阅读的乐趣。“情境导入——互助释疑——评点赏析——课题写作——论文评价——课后延伸”的教学模式旨在改变过去老师定论、学生入套的枯燥无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事实证明当我们的学生思维处在自由与积极的状态下时,是能够对古典小说产生阅读兴趣,从而“入迷”的。
3. 《水浒传》中经典章节读后感,最好10篇以上600字左右
10篇以上?你这是要给一堆人准备作业么……
4. 水浒传每章的观后感,任选三章300字
《武松打虎》里面讲了武松一天来到景阳冈,他看见一酒幌上写“三碗不过冈”,便进店喝酒。一气喝了三碗,再要,小二不给。武松问什么叫“三碗不过冈”。小二说:“我这酒喝三碗就过不了景阳冈。”武松给钱要小二倒酒,小二无奈只好倒酒。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准备上冈。小二说:“山上有只猛虎,伤人性命,不如在本店住下明天再赶路。”武松不听说:“你不就想多赚点银子。”小二说:“我好心,你却不领情,你走吧!”武松走了,一会儿看见有榜文上写着:“山上有虎出没。”武松回去怕人耻笑就继续走。过了一会儿武松酒兴发作躺在一块大青石上休息。这时,一只老虎向武松扑去。武松一躲老虎把腰胯,一甩尾巴,向武松又扑过去。武松用哨棒打老虎,可打在树枝上断了。武松只好赤手空拳打虎。经过一阵猛打老虎死了。景阳冈打虎这一壮举,显示了武松无比神威的英雄气概。 武松是《水浒传》中杰出的人物,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民战胜恶势力的理想。我要学习武松那种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 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因为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一些“拦路虎”,要发扬武松打虎的精神,不慌张、不退缩,敢于挑战,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难题,努力成为学习上的“打虎英雄”。
三打祝家庄在《水浒传》里是一场重要的战役,它的胜利标志这梁山势力的扩张,是梁山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梁山经过三次的战役才赢得了胜利,但收获却不少——梁山的势力大大地增加,财产也大大地增加了,因为祝家庄有很多的财产。
梁山和祝家庄本来是河水不犯井水的,梁山平时都是靠劫过往的客商而得到钱财的,但如果能够把祝家庄的财富夺过来的话,就够梁山上的人用好几年了。而之前还有一些原因而去攻打祝家庄的。因为当时来说只有势力强大才是真理。
这三次的战役,之所以头两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准备不周全。没有熟知敌方的敌情和敌人的根据地的地势就去和对方打仗,这显然是很不利的。在第一次的战败,梁山损兵折将,而且杨林和黄信都被祝家庄给捉住了。但这是宋江来说,这一场仗是不能输的,因为这是宋江成为梁山中的老二的第一场站,无论在哪方面都不能输的。才因此有了第二仗和第三仗。
虽然前两次是失败了,但最后宋江还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因此,宋江在梁山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领导的权力也开始从晁盖慢慢地转向了宋江。
从中总结出如果做事情不事先准备好,就会很容易失败,而其做事情要有毅力坚持做下去才会成功的。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水浒》的《智取生辰纲》一段中,精明、谨慎的杨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可惜还是丢了生辰纲,杨志究竟败在何处?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杨志败在没有赢得民心,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胜算。
为了生辰纲的安全,一路上杨志选择炎热难耐的中午走,选择偏僻无人的小路走。这些都能够看出杨志的一番苦心,也是杨志的精明之举。然而,杨志却忽视了最大的问题——人的问题。因为事在人为,如果做事情的人心中不愿意,做出的事情效果一定不会好。杨志(暂时)领导着一个都管,两个虞候,十一个军健。一路上,为了赶路,杨志除了骂人就是打人,世上是没有人愿意自己被如此对待的,于是,“并不敢怨怅”的军健们不愿听杨志的指挥。两个怕吃苦的虞候也趁机到老都官面前挑拨离间,直接导致杨志被孤立,为黄泥冈的中计埋下隐患。在路途的艰难与众人的抱怨声中,杨志一行人终于走到了黄泥冈。对于杨志而言,黄泥冈布满了凶险;可对众人而言,黄泥冈却是被杨志催促、鞭打着走了二十余里之后的极好的栖息之所,烈日下的黄泥冈成为他们休息的最好理由,他们坚决地躺下了,不愿意再走了。看着杨志的依旧鞭打,老都管先是帮军健们说话,后来就变成了直接教训杨志,至此,杨志与老都管的矛盾正式爆发,杨志已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地位与威信。
就在这矛盾的当口,对手适时出现了。吴用等人伪装成贩枣人,在黄泥冈歇凉,实际上是等待杨志,等待生辰纲,等待时机。恰好,杨志集团内部有矛盾,吴用等人便只需迷惑杨志的那些并没有经验的手下人。只要迷惑住了那些人,一系列可以引起杨志怀疑的细节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吴用等人的计谋的直接指向杨志手下的众人,果然,众军健顺利上当:众军汉的哀求加上老都管的要求,杨志同意众人买酒;众人的一拥而上加上炎热的天气,杨志忍不住喝了半瓢酒。最后,杨志倒了,倒在地上,倒进吴用等人的圈套里,更是倒入自己与手下众人结下的矛盾里。
杨志败在失去了民心,如果说因为他只是一介武夫,败在此处尚情有可原,那么,作为有知识的现代人,如果不知道要为民着想,抓住民心,那又会如何呢?
5. 智取生辰纲读后感
读《智取生辰纲》有感
读完《智取生辰纲》,自己有很大的感触,一个如此简单的雕虫小技,却让小心翼翼的“青面兽”杨志防不胜防。杨志早知此为贼人出没的高发地段与蒙汗药的陈词滥调,他为何仍难逃命运的嘲弄?!
杨志无疑是一个抗争者的形象。据说是杨家将后代的他本该有一番英勇悍将的精明强干的气魄,结果他一出场不久就遭遇被迫卖掉家传宝刀的窘境,更不幸的是他卖刀不成还惹火烧身。很明显的是作者在他上梁山之前,将坚持不懈地贯彻他怀才不遇且灾祸不断的命运。而杨志受命押运生辰纲一事,对于一直处于人生低潮期的他,当然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因此,他将牢牢抓住此次命运转折的机会便顺理成章。
而杨志对于此事的过于看重,在我看来,正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杨志的性格特征。杨志拥有名门之后的身份,必然具有名门之后的傲气与自负,但残酷的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所以这种身份对于他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也必然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个名门之后是有义务维护自己祖宗的名节和声望的。而杨志深受其害,我认为他之所以脾气暴躁恰好是拜内心中长期的压抑所赐。而押运生辰纲又是自己能否飞黄腾达的关键,这也让他变得更加浮躁。综上所述,急切的光宗耀祖的压力,让杨志必然地对事谨小慎微但同时又对人蛮横粗暴。我们今天可以说,杨志是不善于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众人并不赞同和拥护他。紧张与压力向来是最消磨人心的,我们可以看见,提心吊胆的他在众人异口同声的抱怨声与老天嘲弄般的的炎热天气中渐渐丧失了警惕。这种警惕的丧失其实也是过度谨慎的结果——长期绷紧的神经正如绷紧的橡皮筋是很难再有张力的,于是一个雕虫小技就让杨志卸下了武装。
真不知他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又回天乏术时是什么感受。不过,我认为生辰纲被劫并非因为智多星吴用的高明,只因杨志难以同命运抗争的无奈。
6. 水浒传十六章观后感受(100字)快快快!
《智取生辰纲》读后感
在《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中,谨慎小心的杨志步步小心,却不料还是因为一时疏忽而在生辰纲遭劫,这又是为何呢?
通读《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杨志,虽然决定在炎热难耐的中午选择偏僻无人的小路走,但是在押送过程中,他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便是人的问题.为了赶路,杨志除了骂人就是打人,且不让军健们休息,正因为如此,军健们便不愿听从杨志的指挥,两个怕吃苦的虞候也趁机到老都官面前挑拨离间,这便直接导致杨志在这群人中被孤立了起来,这也是其生辰纲遭劫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之后众人来到了黄泥冈,军健们执意要在此休息,而杨志却依旧要求赶路,这使的军健们更加对杨志不满,这也使杨志与老都管的矛盾越来越深,致使杨志失去了领导者的地位与威信.
就在这时,吴用等人伪装成贩枣人出场了,他们利用其内部矛盾,将下手对象定在了那些没有经验的手下人身上.果然不出所料,众军健顺利上当.众人的哀求加上老都管的要求,使杨志不得不同意众人买酒.而炎热的天气和众人的一拥而上,也使杨志忍不住喝了半瓢酒.正是因为这半瓢酒,杨志中计了,倒进了吴用等人早已运筹已久的圈套里,也倒进了自己与手下众人结下的矛盾里.
至此,故事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再次回味故事情节,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杨志这个人虽是精明警惕,谨慎小心,但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不善于带兵,不善于处理自己与其他同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他的“蛮横”,不注意协调自己与老都管和虞侯的关系,不懂得笼络人心,才使得所有人无法齐心起来,也最终导致杨志等人在生辰纲遭劫.
通过这个故事,不难得出,在现在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已经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且在我们日常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应特别注意方式与方法,从而避免自己因方式不对而被孤立起来的情况.
7. 电影智取生辰纲与原著有什么差别
电影智取生辰纲与原著差别有以下几点:
1、牛二横行街市的情节,印证原著描写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杨志杀牛二,原著是“一时性起”而杀,剧本为误杀。
2、剧本中,雷横贯穿于“认义东溪村”至“私放晁天王”的全过程,这样有前因后果,也可以带动剧情的进展。
3、吴用的出场是一个隐喻,是对他“智多星”的揭示,即谋虑不足,权术有余。“在娘跟前顺着娘说,在媳妇跟前顺着媳妇说。娘跟媳妇都在,就低着头,一句也别说。”是他一生的处世之道,剧情可以印证。
4、七星聚义,剧本中晁盖与三阮原本相识,且交情不浅,原著里他们不认识。这一场,主要是吴用设计,三阮刘唐配合,坚定大家(尤其晁盖)信心。原著描写要简单些。
5、智取生辰纲,剧本细节上有意弥补原著描写的缺失,如晁盖把两桶酒各尝一口,向杨志暗示皆无药。其实原著中劫生辰纲,只有公孙胜一人作法。最后杨志自杀,被曹正激起,原著是杨志自醒放弃自杀念头。
(7)电影智取生辰纲观后感扩展阅读:
《智取生辰纲》中的情节错误
1、地点问题:
该段情节中,生辰纲终到站东京应为今河南洛阳,生辰纲出发地大名府应为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生辰纲智取者声称出发地濠州为今安徽凤阳。今邯郸到洛阳的公路距离为367.4公里,凤阳到洛阳的公路距离为575.3公里。
《水浒传》年代中上述两地奔东京洛阳的路线,都应该尽量靠近水路,并因此和梁山泊有关。送生辰纲的杨志一伙走的路线,和智取生辰纲的吴用一伙 的声称的“贩枣”路线,可能会在梁山泊所在区域的山东济宁-枣庄一带交汇,在这个交汇区域应该就是智取生辰纲的发生地。
2、时间问题:
从白胜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以及杨志一伙夜行晓住等生活方式看,应该是盛夏季节。但枣秋季成熟,盛夏季节不可能有大量贩枣子的商旅。
8. 三国演义志取生辰冈 观后感
。。卧槽我也是醉了三国演义智取生辰纲?难道我糊涂了,不是水浒智取生辰纲吗
9. 智取生辰纲的50字感悟
智慧胜于武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即使是靠武力征服了别人,也很难使人心愿诚服。所以要靠智谋使人心甘情愿。正如“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最终上梁山一样。
酷热难行,杨志这一行人要赶在太师的生日之前,将“生辰纲”送往东京。一路上人们,口渴难耐,见有卖酒的商家,便想买酒,但杨志阻之。见贩枣的商人已买了一桶,并且每桶都舀了一瓢饮之,杨志见并不大碍,便答应买一桶解渴,但他却不知智多星吴用已将****搅入酒中,此后众人倒之,“生辰纲”也失之。杨志最终走投无路,聚义梁山。
吴用巧用妙计,杨志聚义梁山。这正是用智慧胜过了武力,正如收人先收心。
三国时,诸葛亮曾巧用离间计,离间张鲁与马超,使马超投奔于刘备旗下。刘备依据诸葛亮的才谋,最终与曹操﹑孙权形成三国对立的阵势。
现在世界的发展,不再依靠战争或殖民掠夺来使经济快速发展,而是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判断经济强国。人的智慧具有莫大潜力,我们只有挖取这些潜力,才能成功。
从“智取生辰纲”中,我知道了智慧胜于武力。智慧是美丽的,也是强大的。智慧远远高于蛮横的武力。
自己挑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