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日本电影《情书》的影评!!!
现实整体的赏析故事的吸引人之处,然后从导演的拍摄手法上来写故事的细节感受。
整篇故事之所以成功吸引人之处,就彷佛呼应了片中那本男藤井树借的书“似水年华的回忆”,诉说著大家心中都曾经可能有过的似水年华的回忆。
导演以回忆的手法来带领观众逐渐进入男藤井树的内心世界,像片中安排柏原崇刻意到酒井美纪家还书的一段,原想表白的他,因为时机的不对,终归欲言又止;
当悠悠的配乐响起时,柏原崇不舍地看了看美纪,随后将围巾甩到肩上,一语未发地骑上单车离去,清楚地描绘出树心中的那种暗恋,这时旁白说明了这是两人最后的见面之时,的确令人感触良多。
人物介绍:
1、藤井树(女)(成人时代)
演员中山美穗
男藤井树国中时期的同学,两人因同名同姓而闹出不少的笑话,彼此纠缠了两年,男藤井树后对其心生情愫,奈何藤井树未曾发现,因此而错过了。
2、渡边博子
演员中山美穗
渡边博子是藤井树的未婚妻,因藤井树英年早逝,难以忘怀,于是在其国中同学录上发现藤井树的通信地址,便寄送书信,借以慰藉,却不曾想遇到的是同名同姓之人。
B. 日本电影《情书》影评
二十多年后又看了一遍。当年看的是盗版碟,现在再看的质量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年龄,心态,都不可同日而语。
最想说的是,珍惜、感谢,当下这刚刚好的相遇和幸福。
藤井树和藤井树之间那青涩的情怀虽然美好,却留下那么多遗憾。男树和博子之间,如果没有意外,其实本来是刚刚好的相遇和幸福。即使男树是因为博子长得像女树才对她一见钟情。秋叶与博子,也是刚刚好的相遇和幸福。也许博子未经历男树那样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无法体会到秋叶的好。
只是二十五年过去了。剧中大约25岁左右的人们已经迈入了五十岁的年纪。但愿女树后来得遇良人,拥有平静温暖的一生。
C. 求一篇日本电影<情书>的影评
这部电影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作品,我还看过他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这部《情书》。
那个叫藤井树的男孩两年前在一次登山中遇难,两年后的他已然被人慢慢忘却,只有对他一往情深的未婚妻博子还陷在失去他的悲痛中不能自拔,在翻阅他的遗物时,博子得到了藤井上国中时的家庭住址,为了排解无处安放的对他的思念,博子按照地址寄去了一封信;“阿树,你好吗?我很好。博子。”这封寄往天国的信居然寄到了同样也叫藤井树的女孩儿的手里,倍感奇怪的女藤井树给博子回了信,于是,两个女孩儿的通信,向我们慢慢呈现出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
女藤井树与逝去的男藤井树是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两个人经常因为名字相同而产生纠葛,有时还被同学取笑,女孩儿因此感到苦恼,一直苦恼了三年,而她不知道的是,那个因她而和别人打架的男孩儿;那个故意拿错卷子,让她等到天黑,然后一起和她在车后灯的灯光下慢慢看卷子的男孩儿;那个在图书馆里躲在飘动的窗帘后面,一边看书,一边偷偷看他的男孩儿;那个把纸袋扣在正在骑车的她的脸上的男孩儿;那个经常借一些莫名其妙的书却不看只为在借书卡上写下“藤井树”的男孩儿;那个腿受伤却执意去参加运动会的男孩儿;那个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背面画上她的画像的男孩儿.,其实一直在羞涩地爱着他,男孩儿不懂得表白,他用一些看似无理和怪异的行为来引起她的注意,而女孩儿就这么一直苦恼着,烦着他,疏离着他,直到男孩儿转学离开。
直到她与博子通信,在回忆中,女藤井树渐渐忆起了那些场景,那些含蓄到无痕的青涩的爱恋,像漫天雪花晶莹剔透,飘飘洒洒,当影片结尾,女孩儿看到那个画在借书卡背面的自己的画像时,微笑和泪水一起涌上脸颊,体会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遗憾和满足。
而博子也终于明白,因为和女藤井长得很像的缘故,她深爱的男藤井其实是把自己当成女藤井的替身来爱着的,对于一个女人,知道这样的真相无疑是痛苦的。男藤井已杳然于这个世界,他的朋友秋叶茂一直深爱着博子,雪野中,博子向着远山男藤井逝去的方向一遍遍的喊着:“你好吗?我很好。”祭奠并埋葬了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影片自始至终都是北海道的茫茫雪野,洁白而寒彻骨髓,舒缓的钢琴声时时响起。女藤井一家的故事:爸爸的离世,妈妈对爸爸离世的无法释怀,爷爷对家人的爱;还有邮差对女藤井的追求,女弟子对秋叶茂的暗恋,这些有些琐碎的情节看起来有些拖沓,但却使影片更加饱满和感人。
我们的世界其实就是这样充满了阴差阳错的爱和误解,男人与女人间的纠缠和错位,亲人与亲人间的牵绊和惦念,因为有了这些,我们才痛并快乐的活着。
这部《情书》已经是第二遍看了,前一次看得那个版本中文字幕翻译的不到位,看得有些意兴阑珊,这次是个终极收藏版,还不错,喜欢柏原崇那木讷而羞涩地神情和中山美穗那眼睛亮亮的清秀模样。
D. 求《情书》电影观后感
我是你老师!你这个学生 明天不要来上课了!
E. 《情书》观后感1000字左右
神户,冬日一个飘雪的日子。
渡边博子和亲友们正在祭拜她2年前因山难而去世的未婚夫藤井树。
虽然藤井树已死去,博子却始终对他无法忘怀。偶然的机会,博子发现了藤井树的初中毕业留念册……博子发出了一封寄往天国的信。敬启者藤井树:你好吗,我很好。渡边博子上这封信辗转寄到了藤井树中学时代所在地——北海道小樽的一个女孩手中。博子收到了她从未奢望得到的回信—— 敬启者渡边博子:你好吗,我很好,只是有点小感冒。藤井树 上
现任男友秋山为了让博子忘却死去的藤井树,决定和博子一起到小樽去弄清真相。
原来,这是一个和博子未婚夫同名的女孩。藤井树(女,以后简称阿树)因感冒去医院而没能和博子见面。博子给她留了封信说明自己给她写信的原因。
在车站,博子巧遇到阿树看到这个和自己长的一模一样的女孩,博子立即猜到她就是藤井树。
博子对藤井树选择自己的理由产生了怀疑:若这是他选择我的理由的话,我决不原谅他。
博子收到阿树的信,告诉她自己确实有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初中同学,那人就是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在博子的要求下,阿树开始写出自己对男藤井树(以后简称藤井)的回忆,却不小心写出一段自己已经忘却了的记忆。对于阿树而言,初中的生活似乎是在同学们不愉快玩笑中度过的。因为和藤井同名同姓,因此常常受到作弄。诸如什么藤井树方程式之类的笑话,在值日时把二人排在一起。选图书管理员时也把二人选到一起来作弄他们。
但仔细回想起来,似乎藤井还颇受女生欢迎。因为阿树也有一次受托替别的女生牵红线。
另外的回忆来自藤井偶尔对她的欺负,诸如拿错试卷故意不还她之类的。最奇怪的还数藤井在和她一起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一点也不帮她,只是自己藏到书架中写点什么,常借一些没人看的书。
体育场上的回忆似乎是阿树对他的最后回忆。
应博子的请求,阿树来到学校,为博子拍几张他们学校的照片。意外的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学校里的一个传奇。
原来藤井在无数无人借阅的图书的书签上,写下藤井树的字样。因而阿树的学妹们认为定是某个深爱着她的男生写下的,觉得非常浪漫和羡慕。学生中甚至有个游戏名叫:“寻找藤井树”。阿树连忙解释是藤井在写自己的名字,然而真是这样的吗?
阿树对藤井真正最后的回忆来自于阿树的父亲去世的那次相遇。
在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父亲因肺炎去世,阿树在家料理后事,没去学校。藤井来到她家,请她帮还自己借的书《追忆逝水年华》。问他为何自己不去还,藤井说自己不能。
过了一个星期,阿树到学校去,才知道藤井转学到神户去了。于是阿树把《追忆逝水年华》放还书架上。
秋山陪着阿树来到藤井遇难的山上,向藤井告别。
博子把阿树写的回忆寄还她:写在信上的记忆是属于你的。
阿树的感冒恶化为肺炎,窗外大雪纷飞,救护车没法及时感到,爷爷背着她赶往医院……
秋去春来,一群意外的客人来到阿树的家。她们手中拿的正是那本《追忆逝水年华》。
拿出那张写着"藤井树"的借书卡,翻到背面: 竟是藤井以前画树的素描。(摘自东瀛快讯)
似水年华忆情书
我总是对回眸那一瞬的美,有无法割舍的情怀。
这种美,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艳丽,更多是那一刹那的怅然。我想,关于这一点的审美偏执,还是岩井俊二,还是他95年的《情书》。
是人潮涌动的街头,是飘雪的寒冬,是单车上的女藤井树,因为博子不确定的那一声轻轻地呼唤,钢琴随着单车戛然而止,但是那个回眸的镜头却长久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国内发行的版本,《情书》的封面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中山美穗扮演博子是在雪地仰头的那张海报,白色的雪地,白色的天空,飞落的白色雪花落在穿着黑色大衣的中山美穗黑色的短发上,映着的却是中山美穗仰头的侧脸;另外一个版本,是中山美穗扮演的女藤井树在人潮中单车戛然停止而回眸的那一刹那,模糊的人群,淡化的背景,只有中山美穗那茫然而探询的眼神是清晰的,和着瘦弱的身影,显得那么寂静。
很多人偏爱那黑白的海报,我却念念不忘作为女藤井树时中山美穗那一瞬间的美。
或许人都是顽固的,总是坚持地不肯忘却似水华年般的青春里,打动自己的第一个镜头,第一种声音。
博子给藤井树写第一封信,你好吗,我很好。后来博子在男藤井树出事的那座雪山,在苍茫的天地间,终于喊出自己满腔的挂念也喊出自己的自由:你好吗,我还好。
还是只有这六个字,但是这种声音却如那个镜头一样,钉在了画面上。——爱到深处,还有什么言语能够比这六个字更加饱满?
到这里,还有谁,能够忍住不动容?
爱情的爱,关于初恋。
男孩曾画了一张女孩的素描,在借书卡的背面。他把借书卡夹在书里,请那女孩帮他还回图书馆。女孩没有留意,在她踮着脚尖,将藏有男孩心意的书放上书架的那一刻,阳光从窗子洒进来,将女孩罩在一片金色之中。
年少的恋情,喜欢一个人,只是不停地在自己并未读过的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因为,那也是她的名字。
青而不涩,甜而不腻,纯净得有如镜头里那漫天的飞雪,让人忍不住回忆自己的年少轻狂里,是否也有那么一个人,使自己翘首期盼却又始终没有勇气开口表达,直到命运让彼此终于错过。
我想柏原崇扮演的男藤井树始终是爱着——起码思念着女藤井树的,于是博子在后来得知女藤井树和自己长相相似后,终于对着男藤井树的妈妈哭,便让人也心酸起来。
我一直记着那个片断,中山美穗哭着说,我不能原谅他。
其实她早就原谅了他。
小樽只是死去恋人国中时代暂居过的地方,她却想方设法要走进那个地方,或者说走进那段时光。
爱一个人,便想了解他的全部。
这一点女人尤其执着。即使不小心知道了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替代品。
那么从这点上来说,中山美穗饰演博子的时候,确实应该精致而优雅,而演女藤井树时,也的确是那般爽朗甚至冒失。也正因为这样,女藤井树在国中时始终没有发现那些卡片。
青春的爱情是场祭奠。
男藤井念着女藤井树,博子念着男藤井树。女藤井树需要的是回忆,而对博子来说,她需要的却是忘记。因为无法忘怀,她会选择向天国投递情书;因为在意,她会嫉妒男友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的影子;因为难以忘情,她始终不能接受另一个好友的爱。
但是所有这些,即使藤井树回忆起了那美好时光中藏着的深沉感情,即使博子忘记了短暂时光中的一个影子,有一个悲伤的事实在电影开始时就存在,男主角已然遇难离去。
岩井俊二无疑是唯美的,即使他能够用《莉莉周》来撕裂青春的痴狂,但是他的《情书》始终以纯净的姿态,凝固在白色的世界。
背景的音乐除了一首松田圣子的日文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钢琴曲,修葺着如飞雪和樱花般意象的伤感。直至谢幕,眼睛和耳朵都会轻轻地生疼。然后回忆起来,只有那个午后的图书馆,男孩在窗边看书,女孩在忙碌着整理书目,外面是明朗的好天气。风将白色的窗帘吹得飘起来,在男孩年轻的面庞前飞舞。多年以后,男孩已不在人世,图书馆里依旧阳光明媚,白色的窗帘依旧在风中飞舞。
这便是似水年华,即使很多年后还是一样的风吹到脸上,但是我们依旧能想起多前的那个午后,和那个人。
影片的结尾,一群女藤井树的学妹告诉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秘密。那幅藤井树的侧身素描,藏在最深的角落,也象藏在藤井树的心灵最深处。藤井树不说话,用手揩揩眼睛,倔强地不流泪。
此时碧空如洗,落叶缤纷。
不能错过“情书”
无论你有没有经历过爱情,你都不能错过“情书”
影片《情书》是一个关于爱、记忆的优美故事,情节似乎相当单纯。但是,如果我们细读
影片文本,就会发现,在青春剧偶像剧的表象之下,《情书》是一个充满痛楚的青春篇叙述。
这则似乎淡薄而迷人的爱情故事,事实上是一则没有爱情的故事,一个关于孤独与里丧的故事。以下的分析将显示,影片看似随意的叙述,事实上有着极为精致、细密的结构于其中。
影片中的每个情节段落,每个细节都相当准确地组织在影片韩而不露的意义结构中,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一 :人与镜
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始终可以视为一个人和一面镜的故事,讲述着一个人绝望地试图获得或达到自己镜中的理想自我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个情节段落与影像构成,始终以欲望对象的缺席为前提。
影片序幕,博子独自躺在雪原之上,近景,雪花飘落,博子睁开眼睛,仰望天空,起身,再次如寻找般地仰望天空,而后离去,大远景,消失在景深处。作为影片的开端,它更像是一次假想式的微缩的死亡/殉情和再生的仪式:渴望追随死去的恋人,但终于不能舍弃生命。
博子在雪中假想死亡,投向天国的目光,久久滞留在墓碑前的悲凄,表明拒绝接受爱人已死的事实。
另一个细节,她先要将初中纪念册上的地址写在手掌上,继而改变主意写在手臂内侧:构成可一种写在自己的身体上,写在自己的隐秘中的视觉呈现。
而后,她向这个地址发了一封寄往天国的情书,平凡的问候语中透露出巨大的悲痛:拒绝死者已逝的事实。这封信具有双重意义:
(1) 博子希望沿着缺席抵达在场。
(2) 她真正希望着的是印证缺席,博子需要用这封注定无法送到的信要自己相信,死者已去。
博子拒绝遗忘,这无疑是一份忠贞的爱情,但是在精神分析中,忘我的他恋,同时也是强烈的自恋。当人们坠入情网时,感到自己深深爱着对方,人们也爱连着恋爱中的自己和自己深切、沉醉的爱。同时,恋爱中的人在爱人那里获得的正是某种终于完满的理想自我的镜像。就自恋而言,没有比恋人的目光最好的镜子了。
博子寄给死去恋人的信,事实上寄给了“自己”。藤井树(女)和博子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并完满地呈现出一种镜像关系。寄往天国的情书是为了想象死者的生,也是为了印证死者的死;就“哀悼的工作”而言,那在死者身后延续着的不能自已的爱,同时是一种强烈的修复自我、把握住生命的自恋冲动。博子接到“天国”回信,她当然知道这无疑是某
种阴差阳错的产物,但她却不去追问,而是沉浸在欣喜之中;但就是在这欣喜地体悦着死者犹在的时刻,她放任秋叶茂推进了他们之间的恋情,
当博子来到小樽发现了藤井树(女),她曾经受困的想象王国因而出现了裂痕,她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爱情或许是他人的投影,同时意识到自己的爱情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般的想象。
故事的主体部分:少年时代的青色初恋中,“藤井树爱藤井树”的故事,是另一次自恋的投影,是少年树对少女树——这个能与自己分享同一能指(即姓名)的异性的、扩张式的自恋。女藤井树则始终对他人投来的爱恋的目光视而不见,当她终于领悟到自己曾经拥有的爱情,那爱人已经故去。她所获得的爱情的证据是画在借书卡背面的一幅素描:是少年树勾勒的她的形象。她在看到了自己的时候,方才体认到曾经被爱。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即他恋的故事,但同时又是一个没有爱情的故事,即自恋的故事。自恋一词:Narcissus来自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他爱上了自己的倒影直到憔悴而死变成水仙花。但这个故事往往被人忽视了前半部分:林中仙女Echo(意为回音),她最擅长讲故事,但天后赫拉嫉妒她是她丧失了语言能力,她无法开口说话,除非别人先开口,而后她才能重复别人的字句。遭受咒语禁锢的Echo在林中看到了Narcissus,情不自禁地爱上他,但她无从表白,必须等对方先开口,但Narcissus对她不屑一顾,Echo心碎而死,化作了山中的回音。回音——声音的影子,Narcissus因此遭到惩罚,让他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影子。于是,这个传说故事表明:纯真的他恋,同时是露骨的自恋。
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故事与《情书》之间的联系。博子所在的位置,是Echo的位置,她和她的爱只是一则旧日恋情的回音。她一直一袭黑衣,我们有道理相信这个代表丧服,她固执地一直为恋人服丧。影片结尾处,博子忘情地对着群山呼喊,黑色的大衣滑落下来,就“哀悼的工作”而言她终于获救。
二:记忆与遗忘
从某种意义上说,藤井树才是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女藤井树始终是视而不见的,不论是对博子还是少年树。她在初恋故事中扮演的是少年树临水自照的影子,一个永难获取和达到的自我的投影。但影片真正讲述的并非这段初恋故事,而是女藤井树从视而不见到终于看到的心理过程所呈现的丰富的意味。
就这一主题而言,博子是一个记忆之墓的叩击者。她的来信给女藤井树带来的困惑超过了应有的程度。她内心所经历的困扰显然不仅仅由于收到了陌生人的来信,而是这封信启动了她内心中彻底封存了的记忆。那不仅是成长的困窘与尴尬,更是一个被遮蔽但尚未被遗忘和治愈的心理创伤-----骤然间失去父亲的经历。
女藤井树拒绝医院----这无疑是一处关于心理创伤的存在:医院联系着父亲的死亡,未能挽救父亲的生命。影片中藤井树在医院的一幕显示了记忆阻塞的时刻,双重的丧失-----她在骤然失去父亲的同时,失去了她拒绝承认、却未必从未体验到的初恋。
女藤井树的被遮蔽的记忆由于博子的坚持和索取渐次显露。她的记忆处在一种“屏忆”的状态之下,即对伤痛部分的完全遗忘,但对某些事件、细节的记忆依然保留着。
从她与博子的通信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她写给博子的信只是屏忆中允许出现的部分:
初中三年中同学们的嘲笑与哄闹,男藤井树的种种怪诞行为和恶作剧……;但作为画外音并伴随画面所显现的回忆却并非如此:飞扬的樱花、少女们轻盈的身影、图书馆中窗帘下少年若隐若现的身影……
当她从老师那里知道男藤井树的死讯时,父亲的死于少年树的离去重合在一起,男藤井树的死讯再次唤起了父亲骤然辞世的伤痛。两次死亡在她心中重叠在一起。
博子迫使女藤井树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她绝望地试图沿着缺席抵达在场,获取爱人生命中她不曾与之分享的段落。但她的这种努力却只是再一次印证了爱的缺席:不仅她那不曾分享的岁月中的爱之属于女藤井树,甚至她曾经拥有的爱的岁月,也只是作为女藤井树的影子而拥有的幻觉。因此她归还了女藤井树的全部来信,归还了属于她的记忆。
F. 求电影《情书》的影评。
可遇与可求之间,只在太过年少的时地看来,才仿佛隔着沧海桑田。
偏偏又是年少,才会为一束日光、一盏窗台、一级台阶的微凉而哽咽。
谁又能想到,这哽咽竟能这样顽强地蹒跚过岁月,恍恍惚惚,清浊相间,一点一点凿穿世间最顽冥的时间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伤的渍。
生命正因此不轻不重、却独一无二的痕,在阳光下闪耀着生生不息又遥不可及的希冀。
许多人看《情书》,许多人写《情书》,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梳理着年少,回味着爱的博大与徒劳。也许只有到了可以追忆的时候,爱才称其为爱。它永恒、它不朽,因为它深植记忆。它可以分享、可以遗忘,却无法互相替代。无法争抢,无法偷窃,无法模拟,因而具有天然的神圣性。
《情书》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常常给人一种震慑的美,日本电影人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模仿之外,更具有独立的诗性追求。“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新锐导演们总是能够敏感地捕捉这种镜像中的自识,从而通过胶片——这一特殊的情感载体,细密地、委婉地传达对于生命的诗意追问。无常、宿命、极端美学常常是日本电影中最为鲜明的基调,然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种淋漓的残酷之美,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导演给予她的镜头色调总是暗暗的,与女藤井树的温暖色调对比,悲悯之心跃然显现。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死亡不是遗忘,而是未知,是无助,是伤痛。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两年以来的强大孤独感,试图走出这段无果的爱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绵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企盼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它承载着等待、承载着希望。它是自我叙述,也是自我认识。
“你好么?”“我很好”
这似乎远远超越的问话本身,而成为了追问生命的直接表达。
日本文化素来有着“死亡崇拜”的特殊传统,在最美的时刻凋零也成为了咏叹青春的经典手段。但是岩井并没有选择传统日式对于樱花般刹那芳华的迷恋表达,而是选择了对于生者的鼓励和关怀。在这里,男性藤井树的遇难,少女藤井树父亲的去逝都被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渡边博子在对爱人的怀念和追思中终于下决心把握秋叶的爱情,走出曾经的阴影;对女藤井树的病危、抢救情节的描写,更是肯定了生命的延续。似乎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感情都会无疾而终,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无疾而终的方式通过“死亡”来展现,频添了一种清冷的韵味。女藤井树的生命历程交织着对于生死的认知,她在医院产生的对于父亲死前的恍惚幻觉正是深埋于心底对于死亡的恐惧,护士的呼唤又让她不经觉想起了年少时同名同姓的男孩。当得知男孩过世,她最先想到的便是父亲离开时的记忆。此时叙事的节奏顿时被悲哀笼罩,在这种悲哀中,融会着日本式的安慰和解脱——即雪景铺陈。那是埋葬父亲的地方,也是男孩离开的地方。生命终结于自然,就仿佛终结于永恒,而此时将悲哀视为美,无疑是最好的安慰。探讨生存与死亡也许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但青春并不是仅仅以单线铺成的成长经历,它更多承载着我们对于生命最朴质的感知,也即是对于永恒之爱的渴望。
年少时的爱,清澈得不沾染丝毫欲望,纯洁如雪,深远若天际。如果不去深究,或许我们永远不会如此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究竟曾是怎样的位置。能够记忆的,或许只有窗前那恍惚的身影,静默的脸颊,或许只有那些点点滴滴的荒唐片断,以及百折千回的细密情怀。寂静而坦然地走向离别,就好像藤井树骑着单车消失在小樽的街道,没有背负丝毫的哀痛。时间深处的心意也只有经过时间的荡涤,才能够如此隽永悠长。
博子的爱浓烈深沉,藤井树却如此内敛羞涩。然而爱,却偏偏相差不起一毫厘。曾经因羞涩而错失,如今的热烈又留不住。爱的无措、命运的无可言喻,或许是这段故事永远无法抹去的悲伤特质。
当藤井树打开《追忆似水年华》的扉页,看到了那张书签的背面,相信所有的观者都会被她含着泪水又不知所措的笑容所打动。仿佛一瞬间,渡边博子的全部酸涩与思念都转移到了她的心上,莞然间已隔沧海桑田。遗憾的是,藤井树到死都没有忘怀初恋的女孩,女孩却毫不知情;遗憾的是,藤井树爱的并不是渡边博子,渡边博子却深爱他;遗憾的是,藤井树未曾爱过的男孩竟然成为她永远无法忘记的回忆。“徒劳”的爱成为了影片中最感人至深又让人唏嘘不已的因缘。日本似乎偏好这种“徒劳”的渲染,不在乎自己的爱是否能有回报,不在乎这种无望的爱将能带来什么……“徒劳”凭借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无怨无悔的信仰,可以超越生死而永恒存在的力量。想起雪地中渡边博子的呼喊,想起病榻上藤井树的呢喃,想起那束日光,那盏窗台……也许,她们都背负着徒劳之爱而孤独行走,面带微笑、隐忍坚强。
自然地体现出幻觉式的纤细哀愁和象征意象是电影中最为成功之处,玄虚的哀感迁移和清冷的风韵将影片定位于青春却又不止行于青春。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这番意蕴,只是为曾经年少的浪漫哀愁所感动,只是猜想倘若女藤井树与男藤井树曾经相爱,结局又会如何。于是想着,这“情书”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是渡边博子寄往天堂的信?还是少年藤井树细心描画喜欢女孩的书签?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情感诉求的对象,这似乎与成长无关,而是隐秘于心的古典情怀。年轻时,我们总有许多话想对暗恋的人说,即使与他根本不相识。长大以后,孤独站立在十字街头,看人影穿梭却没有一个人会为自己停留。冥冥间是否会有一个人和我一样面貌、一样寂寞、一样站在黑暗的舞台上,等待照亮彼此的光线?
是女藤井树的回忆让博子终于走出了自我情感的深渊,也是博子让藤井树了解到从未深究过的记忆中的自己。彼此照亮却从未相逢,似乎没有人为她们遗憾。她们已然融为了一体,成为爱与记忆的象征。
他们各自徒劳之爱,在这一刻平添了动人的韵味。若是没有办法遗忘,不妨就铭记着哀伤吧。就如我们无法回避死亡,却仍然要勇敢地生活、相爱,至死不渝。
“你好么?”
“我很好”
我只愿在心里,再为你投递一封情书,最后一次忘记你。
--------------------
转来的 字数应该够了吧...要用的话自己看一遍修改修改吧 我没有看得太细
G. 看过情书的,谈谈观后感
《情书》是岩井俊二执导的第一部在电影院公映的剧情长片,上映后立即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引起轰动。这部清新感人的《情书》已经成为九十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女主角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而通过细腻感人的影象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永远不变。
H. 日本电影《情书》情节影评,要求1000字左右。。大伙帮帮忙吧。。
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影响很快就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现在,这部美丽动人的《情书》不但为众多亚洲影迷所喜爱,更是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很久以前就看过《情书》那个时候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能隐约的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它是那么的细腻,如同女人的思维,记录着心理的微小变化,随这年龄的增长,我能从很多的方面入手再回头重温那种难得的记忆。
影片一开始就以优美的构图唯美而静谧的画面开始,一个年轻的女子躺在雪地上似有所思,短短的几秒钟的镜头像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犹如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坚强”的站起来,仰望天穹,是难以言表的沉浸,还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感伤。在接下的叙述当中给出了故事的原因:渡边.博子的男朋友远去了天国,她陷入的是悲痛和失落,只有将她那份真挚的感情埋于心中。导演岩井俊二从细致入微的情节中表达出,她在—家中看到的毕业纪念册,看到了她最爱的人滕井树的名字,怀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记了下来,写在了手臂上,如此微妙的细节却有一番寻味,接着写入的是同她长得一样的人-藤井树(女),两个毫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封信件有了联系,一段真挚唯美的感情之诗就这样铺开了!开头的叙述让头一次看到这部片子的我不知所云,但是往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耐人寻味。虽然贯穿整个故事的书信都是两个女孩之间对另一个男孩回忆的点点滴滴,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回忆,让一直潜伏和深藏的情感被小心翼翼地抽丝和剥离出来。回忆是岁月的书签,回忆是成长的印迹,回忆是情感的累积,谁的青春没有回忆呢?明明知道那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件,但是还是执意把它寄了出去,如同心中久藏的一股未曾释放的情感,寄出一封无人接收的信件,让信件寄托着那份忧思安然的释放。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他的镜头语言没有多大让我惊讶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这么优雅的情节没有必要用什么特殊的镜头特技,但是画面的构图却是那么的讲究,那么的富有诗意,让我没有办法不服气摄影师唯美的构图法则,让这个感情细腻的影片更加上几分光彩,记得好朋友说过,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像这张影片中表现出的那种干净和舒服了。世间的爱情总在呈现两种可能性,得到和失去。得到的时候教会我们珍惜,失去的时候又我们懂得回忆。光阴似水流年,嗟叹,哀婉,无力回天,唯有回忆才能教我们振作下去。
影片一开始,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错落,白色的山间,白色的弯曲小道,白色随风起舞的窗帘,白色的试卷,这么多白色的印象,也许就是它的情感基调吧,就像少年圣洁水晶的爱情,永远的纯洁清纯。一个初入青春门槛初恋的故事,或者准确地说,应该是暗恋吧,哪一个少年不曾有过那甜蜜又苦涩的经历呢?
少年的藤井树(男)似乎总是与女孩藤井树作对,图书馆的工作从不帮忙,古怪的他老是借阅一些被人遗忘的书籍,可以最先在借书卡上写下名字。男孩藤井树会是想等女孩藤井树一页页翻过,终于找到那张卡片再发现他对她的爱恋吗? 我想少年的恋情最开始大都是以和心爱的人搞恶作剧开始的,借以吸引她的目光。从而引起对方注意建立联系吧,就像他骑车冲下山坡将口袋套在她的头上那样。傻傻的男孩。还有,英文考试卷发错了,女孩在车棚里等待着男孩出现交换试卷。然而男孩直到华灯初上才姗姗来迟,偌大的车棚只剩下了两个人。在女孩费力摇动自行车踏板发出的微弱灯光下,男孩不紧不慢的对比这两份试卷,喃喃的自语:"原来break的过去式是broke啊!"他有些幸灾乐祸的毫不理会女孩的焦急和催促,因为他享受与她在一起的时光,这美妙的独处...... !
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那种久远的回忆。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初恋的单纯唯美,可以说到了极致,千百回转的思绪在心头流转,可以不表白,但定会在蛛丝马迹中展露无遗,是这般的美好.甜蜜,就算是长大.年逾花甲之时回首这段往事,那段时光也定会激流回荡,难以平静。还有一处让我感慨,国中时代的滕井树看到在雪地中溜的时候见到了一个蜻蜓葬在雪中,黯然神伤,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感时花溅泪,女子的独特情感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我想只有心中有爱才能表现出爱!有那种淡淡的友情表达,故事的结尾,尾老头轻轻的唱起了滕井树死前唱的最后那首歌,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人不在了但是歌还依然存在。最后,博子和秋场爬到山上,博子对着白雪皑皑的山喊道你好吗?山回应着你好吗,博子又说我很好,山回应我很好……
我很好,这样的结局很好……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重重的亲情在里面,滕井树去医院的时候,回忆的那一段让我记忆犹新阿,想起了爸爸的离去, 还有家人的惊慌失措,另外让我深深感动的一幕就是她和爸爸一样患上了肺炎,爷爷不顾一切的背着她奔跑于大雪之中,七十六岁的老人为了孙女的安危奋不顾身。亲情被那一瞬间挥洒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结尾,回到现实,学妹们拿着画着她肖像的借书卡给他看,那一刻,滕井树的心被感动填得满满的,那一刻,激动的她说不出一句话,满脸的羞涩也代表着幸福。一个男孩的心是如此缜密细腻,其实有很多事情是不必要讲出来的,一个人独自等待, 一生都不会忘记。
I. 求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
这是岩井俊二导演的一部电影。岩井俊二和一部分人认为 最美好的东西是那种朦朦胧胧,暧昧的初恋。因为它是最单纯不掺杂杂质的感情。
两个藤井树最后一次相见的时候,男藤井树想告诉藤井树点什么,因为他其实很喜欢她。但一直到最后都没开口。因为藤井树父亲的死,还有自己的腼腆吧。他在借书卡后面画上了藤井树的画像,把书交给藤井树。然后很遗憾的从小樽搬到了神户。 藤井树翻开书,拿出了那张借书卡 却终究没有看到那幅画。两人从此再没有相见。一直到男藤井树的未婚妻渡边博子翻开了亡夫的相册 重新翻开这沉寂已久的感情,一直到了结尾的时候 藤井树翻开图书卡才看到了那幅画。一个是夭折了的爱情,一个是尚未开始朦胧的初恋。在我看来 那份暧昧的朦朦胧胧的感情 才是最美丽的。
这部电影是我来了日本以后才看的。那时候老师问我们看过这部悲剧吗?我对老师说并不是悲剧。老师问我为什么,我却回答不出来。我想如果拥有过那份朦朦胧胧的恋情 肯定会明白吧,岩井俊二想表达出来的东西
J. 求一篇关于日本电影情书的影评,1500字左右
可遇与可求之间,只在太过年少的时地看来,才仿佛隔着沧海桑田。
偏偏又是年少,才会为一束日光、一盏窗台、一级台阶的微凉而哽咽。
谁又能想到,这哽咽竟能这样顽强地蹒跚过岁月,恍恍惚惚,清浊相间,一点一点凿穿世间最顽冥的时间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伤的渍。
生命正因此不轻不重、却独一无二的痕,在阳光下闪耀着生生不息又遥不可及的希冀。
许多人看《情书》,许多人写《情书》,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梳理着年少,回味着爱的博大与徒劳。也许只有到了可以追忆的时候,爱才称其为爱。它永恒、它不朽,因为它深植记忆。它可以分享、可以遗忘,却无法互相替代。无法争抢,无法偷窃,无法模拟,因而具有天然的神圣性。
《情书》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常常给人一种震慑的美,日本电影人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模仿之外,更具有独立的诗性追求。“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新锐导演们总是能够敏感地捕捉这种镜像中的自识,从而通过胶片——这一特殊的情感载体,细密地、委婉地传达对于生命的诗意追问。无常、宿命、极端美学常常是日本电影中最为鲜明的基调,然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种淋漓的残酷之美,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导演给予她的镜头色调总是暗暗的,与女藤井树的温暖色调对比,悲悯之心跃然显现。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死亡不是遗忘,而是未知,是无助,是伤痛。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两年以来的强大孤独感,试图走出这段无果的爱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绵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企盼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它承载着等待、承载着希望。它是自我叙述,也是自我认识。(情书)中微妙的感觉就像是在打开一封沉封已久的情书,以往的那种淡淡的温情依然点滴在心头,懵懂的年龄,模糊的记忆,交织的错觉,似乎掩盖了心中那份埋藏已久的真挚情感. 居住在神户的渡边博子,来到了因山崩而意外死去的未婚夫的墓前拜祭,结束了3年的拜祭后,博子便来到了未婚夫的居所拜访,在不经意间博子发现了未婚夫藤井上学时所留下的纪念册,因为依然还怀着对藤井的思念,所以博子开始往纪念册所记载的藤井居住的地方寄信,但另人没想到的是居然收到了回信,迷团重重,博子提着悬挂的心开始了调查,最后才知道原来在那里住着一位与自己长的极为相似的女人,并且与藤井有着一模一样的名字,博子这才意识到藤井真正爱她的原因. 一封看似没有着落的信,却牵扯出了两段真挚的情感,一边是对他无法舍弃的思念,一边是他埋藏在心中对她的暗恋,这种有些莫名其妙的三角关系被一根无形的线拉扯到了一起,那种惟妙惟肖的情感,叫人无法不被动容.纯纯的爱,强烈的爱,隐藏的爱,真挚的爱,这部电影就是一封包含了无数爱的情书.影片将拍摄的地点设置在了日本北海道的小樽,随着这部电影的放映,小樽已经成为每个人心中所向往的圣洁之地,纯白的大雪覆盖在大地上,看上去是那样的纯净与美好,让人觉得那儿就是爱的发源地. 这也是一部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的影片,只是刻画的没那么强烈,显得很自然,也可以说是一部带点悬疑色彩的电影,在人们都觉得纳闷之时,随着情节一步步的展开,真相的揭晓,随之而来的动人气息,席卷了每个人的心,影片在整体上给人一种优美清丽的气息,在婉约之中又不失温情,看过之后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影片总体上可分为两部分,过去与现在. 过去:藤井树,到......到,随着两人一致的回答,也就意味着命运已经悄悄地将两人的情感联系到了一起,但在那段两人相处的岁月中给他们各自留下的印象却截然不同,对于树来说,那段时光并不好受,甚至觉得岁月就是在痛苦中慢慢流逝的,只因一个原因,因为班上有个与他同名同性的男生,就因为这样所以她常常被人误会,,嘲讽,戏弄,侮辱,让她经受了很大的压力.比如两人一起值日,同学在纸上写下藤爱藤的字样,藤井偷拿她的考试卷,与他一同在图书馆工作,他几乎在每本书的书签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对于她来说是种无形的折磨,在她的记忆中对他的感觉就一字:怪.但他对她的感情却从这里开始,已经埋下了深深地伏笔,而她对他的印象一直到父亲的去世才有了转变,藤井到她家来看往她,并递给了她一本书,叫她帮他还,她也很欣然的接受了,后来她到学校后,才得知他已经转学了,但是有同学居然在他的桌上摆了盆菊花,树立刻将花盆狠狠地摔在地上,那一刻同学都惊呆了,伴随着那花盆的破碎,也许他们那种朦胧的爱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现在:博子对他一往情深,一直到他去世,得知真相后,才逐渐的明白,也许自己也只不过是单相思而已,她不甘心,不愿相信,这突如其来的现实让她无法接受,她开始调查,一直到树将她与藤井的那段已经略显模糊的记忆在信中叙述给她时,她才明白,才真正的放下心中的包袱,才得以去迎接属于自己的幸福,影片中有一段让我很感动,博子站在雪地里,望着那座遥远的藤井遇难的大山,歇斯底里的哭喊着:"你好吗?...我很好!...你还好吗?.....我很好..."观众们的心也伴随着这强烈的思念被彻底的撕裂了,我大致还记得博子写的最后一封信中所说的话:我认为藤井在借书卡中所写下的名字并不是他自己,而是指的你,我把这些信还给你,因为这些是属于你对藤井的回忆,我没有权利拥有."这一刻也许她真的放下了那段挥之不去的思念.而另一边当树得知藤井的死后,肺炎突发,躺在医院,泪水从眼角流出,口中不停的喊倒:你还好吗?.......与博子重复着一样的话,让人感动到不能言语.一直到最后同校学妹,再拿那本书的书签给她看时,看到背后的画像,她才恍然大悟,慧心一笑,那种初恋时青涩,害羞的模样,从她幸福的脸上甜蜜的流露了出来. 这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影片,从剧情,配乐,演员,背景...都很完美的融入到了这部影片中,特别是背景音乐,更加让人体会到了影片凄美与婉约,女主角的扮演者中山美穂也表现的相当的出色,一人分饰两角,表演的很自然动人,其实不用多说,这些元素都已经在无数个电影节上获得了肯定. 这并非是一封简单而寄托着思念的情书,而是一封寄到了每个人心中的情书,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都有暗恋与被暗恋的日子,也有无法割舍思念的时光,看完后每个人都会有得到共鸣的喜悦之情,生命中那一分最真挚的情感的来源也许就是初恋时懵懂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