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军事记录片观后感80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字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近日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至清康乾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解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如何摆脱历代王朝“兴勃亡忽”的质疑时,给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今天,这句话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时,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实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一个都不能少。美国的强国之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
必须厘清的是,和上述9个大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绝少侵掠他国的文化传统的贪婪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9大国优点的同时,中国可以避免其他强国最终“亡乎”的历史宿命。
不过,仅有和平的理性,经济的势力和开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实现强国之梦。如中国两宋,经济文化发展俱佳,政治也相当开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终被异族所灭。去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在评论版中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虽是对美国提出的警醒,但也给我们以警醒,强国之路,必须要保持软硬力量的综合平衡,综合国力的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颇。
『贰』 军事理论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写一篇观后感
军事家和名将不是一个概念,名将是在实际战场上有突出表现的军人,而军事家未必是军人,更不一定打过胜仗。西方最富盛名的军事家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作者,海曾经被法军俘虏过。但他在西方军事史上的地位无可置疑。军事家的标准就是要对军事行动的整体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人,尤其是那些以理论形式系统的总结出了某一个历史时期的军事制度,战争谋略,战术要领的人,甚至于在更高层次上对战略进行分析总结的人。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名将军事家辈出。各类名将军事家的排行也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以下是鄙人经过十年苦读,反复比较,研究出来的中国十大军事家排行榜,入选的标准已经很明确,高下排位的顺序则以该军事家的理论对历代乃至当今局势影响来排列。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十位——杜牧。代表作:杜氏《孙子注》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有安邦定国之志,经天纬地之才。他为孙子兵法所做的注释,词意佳妙,影响深远,成为后世武学兵书的必读之作。他能上榜的更重要原因在于开启了文人知兵的风气,为后世树立了好榜样。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九位——司马穰苴。代表作:《司马法》姓田,名穰苴,春秋时期齐国人,是齐景公时掌管军事的大司马,被后世尊称为为司马穰苴。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司马法》其核心思想是治军以“仁、义、礼、让”为本。书中论述了统率军队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以及指挥员应具备的条件。此书系统总结了以宋襄公为首的春秋五霸的成功战争经验,提出了以仁制敌的军事思想,为后世难以企及的理论高度。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八位——李牧。李牧位列战国四大名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长期驻防代地,总结出了一套防御匈奴的有效法,里来为后世抵抗外族入侵所借鉴,虽然没有成型的兵书传世,但这套军事思想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军事防御斗争。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七位——韩信。代表作:《尉僚子》韩信作为军事家来讲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兵书战策的活学活用,他的这种对军事理论的学习应用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出名的例子就是“背水一战”,历来为无数杰出将领所借鉴模仿。此外他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例也为后世的巴蜀政权历次成功大举北伐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六位——曹操。代表作:《孟德新书》该书是三国第一军事理论家兼实践家曹操为《孙子兵法》所做的注释,相传曾经被烧毁过,传世的只有残篇。但是该著作的伟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三国这个军事斗争十分频繁的年代,躬亲实践的曹操以他的伟大兵法引导自己完成了四越巢湖五夺昌霸的伟大功业,并取得了荥阳追击战,乌林截击战,汉中保卫战一系列卓绝的胜利。可见这本兵法的影响力。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五位——戚继光。代表作:《纪效新书》戚继光也是一位身兼名将和军事家的伟人。他的著作从实践出发,结合抗倭斗争的经验,详细的阐述了练兵这个军事环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对明代以冷兵器为主火器应用日益广泛的军事状况给予了精要的概括,对明代的训练以及作战特点做出总结。他的军事思想对中国战争的影响甚至持续到了热兵器时代。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四位——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孙膑的故事人人熟知,他的“围魏救赵”攻敌必救的军事谋略成为后世的绝佳范本,引导了张和高览等名将在官渡之战的伟大胜利。此外他的“增兵减灶”的计策也被虞诩等名将发扬光大。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三位——吴起。代表作:《吴起兵法》吴起作为军政全才,他的“在德不在险”军事地理认知使其军事思想上升到战略高度。他重视士兵单体素质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战国七雄的军备竞赛。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二位——伍子胥。代表作:《孙子兵法》伍员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做到了白起王翦的功业,他把这种实践经验系统的升华成为享誉千秋的《孙子兵法》,单看我们的排行榜就有两位是给此书作注释的就可以知道此书的分量。被奉为兵家第一经典的《孙子兵法》不仅在影响了中国几乎整个冷兵器时代,它的影响力直到今日仍没有分毫衰减,甚至被应用到全世界的商界政界。这也印证了那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可见各类学科的研究最终是殊途同归的。中国历史将星璀璨,军事家比较杰出的还有著有《六韬》《三略》的吕尚,著有《诸葛亮兵法》的诸葛孔明,著有《魏公子兵法》的信陵君,著有《太祖文选》的大元帅,著有《唐太宗李卫公问答》的李靖,这些都可以与上面这几位有一争之力,但是他们代表不了军事与时代发展相变迁的趋势。因此十大里面排不上他们。
『叁』 歼十出击电影观后感600字以上
(一)
今天,我们班组织观看了一部精彩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歼十出击》。
《歼十出击》这部电影所讲的是一位叫岳天龙的飞行员与一位叫印双虎的飞行员经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和上级派下的一次又一次任务,从“横眉冷对”的竞争对手,变成有难同当的生死战友,最后渐渐演变成手足情深的兄弟的故事。他们还一同扛起了保卫祖国领空的光荣任务,并且不断的学习高难度的飞行动作,顽强进取,最终并肩作战、顺利完成演习和驱赶侵入我国海域的国外无人机等。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岳天龙在训练“眼镜蛇机动”这个高难度动作是,不料,岳天龙飞机失控,进入“螺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岳天龙凭借高超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改出”。但飞机又在空中停了车,歼十飞机急速下降,印双虎劝他跳伞,否则会机毁人亡,可是他依然坚持,要誓死守护歼十战斗机,于是他冒着机毁人亡的危险强行迫降,最终成功降落。
这一段让我明白,飞行员为了自己的爱机拼命守护着,而我们面对祖国给予我们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成才,我们却“不珍惜”,从不好好学习,甚至厌烦学习。我是不是该好好反省反省。我们应把握祖国对我们的希望,珍惜祖国的“精力”与资源,不要讨厌学习,而应好好学习,面对学习所欲到得困难,要敢于抗争。不可辜负父母、老师和祖国对我们的期望啊!等我有出息了,一定好好报答父母、老师和祖国!还要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想到了不少东西,不仅有后悔之情,最强烈的还是那份自豪之情。想到自己祖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还有许多聪明机智的军人,不禁感慨万。
(二)
近几天,我看了一部精彩万分的电影——《歼十出击》。
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空军队员们身上的事,故事的主角是师长岳天龙和副师长印双虎,在他们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从“横眉冷对”的竞争对手,变成有难同当的生死战友,最后慢慢变成了手足情深的兄弟。他们一起扛起了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顺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演习。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就是岳天龙师长在进行一个“眼镜蛇机动”这个高难度试飞的时候,飞机突然失控,陷入了螺旋状态,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岳天龙凭借高超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的改出了螺旋状态,不料飞机又突然停机,印双虎劝他弃机跳伞,岳天龙却十分舍不得,他冒着生命危险,把飞机带了回来,为国家挽回了一架飞机,带回了相应的数据。这一段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飞行员都这么爱护他的战机,而我们现在的少年儿童却根本不爱惜祖国给我们创造的优越的条件,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甚至厌学。我们虽然不能为国家做什么贡献,爱护公共财物。
在那次鸟撞飞机的调查报告会上,岳天龙说的一番话,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突发事件我们都要随机应变,没有任何人会去通知你,要时时刻刻做好充分的准备。平常,我们也要扎扎实实的学好各门功课,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看完这部影片,我懂得做一件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成功,遇到困难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能放弃。
(三)
大家看过《歼十出击》吗?这是一部有关于歼十战斗机的影片,我不仅仅在影片中看到了歼十战斗机的英勇风采,更在其中看到了我们新中国的崛起。
影片中,我多次看到我们中国是如何训练飞行员的。尤其是影片中的那只空军师。他们完成了许许多多在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很难完成空中花式。
而片中还有一处令人惊心动魄的地方,就是空军师师长驾驶的那辆歼十机引擎熄火,导致飞机空中停车。而师长却不慌不忙,成功的在空中六千米处降落到地面。从此可看出我国飞行员的技术的高超。
《歼十出击》这部片子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我国现在的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成如今这样的国家。这都是因为我们中国的科技在不断且高速的发展,也因为我国人民的竞争精神。
正是因为有这些条件,我们中国才自主研发了像歼十战斗机这样,拥有超高性能的战斗机。歼十战斗机的成功,将为我国日后研发拥有更高性能的战斗机,打下结实的基础。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还能再发明出比歼十战斗机更强的战斗机。
《歼十出击》这部影片让我懂得了很多,使我十分受益!
(在网上找的,希望能帮助你~O(∩_∩)O~)
『肆』 中国军事电影,要写读后感的,最好看好后感悟较深的
狼牙山五壮士
地雷战
地道战
这么经典了
大街上随便拉个老爷爷都能给你背诵剧情的你不要
鸡毛信
王二小
小兵张嘎
╮(╯▽╰)╭
我说孩子
这些经典的好写啊
『伍』 看“军事解密”观后感
这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常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2. http://www.oh100.com/a/201206/98582.html 记得第一次看《血战台儿庄》,是在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很小,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很震动,因为它和以前看到的战争片不一样,第一次向我展示了战争血腥的一面。原来子弹面前并不分好人坏人,好人并不是总打不死的。 后来看过许多欧美的战争大-片之后,才明白从拍摄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讲,《血战台儿庄》都是比较粗糙的。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国产片,能达到这个水准已经是十分不易了。反观至今我看过的国产战争电影,都好象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去当导演也能拍得出来。 我看过中英美开罗峰会和苏美英德黑兰峰会的纪录片,邱吉儿对斯大林和蒋介石的不同态度深深刺激了我,这让我明白了二战时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要知道,在开罗,老蒋并不是代表他个人,他代表了四万万中国人,邱吉儿对老蒋的傲慢无礼就是没把四万万中国人放在眼里。相比之下,罗斯福的态度令人感动,我曾经为此很长一段时间不再说老美的坏话。想想也正常,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要有令人尊重的资本,英美尊重苏联不就是因为苏德战场的辉煌战绩吗?就是一个小小的北欧国家芬兰,也因为在抗击苏联的战斗中英勇无比而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即使后来芬兰站在德国一边英美也没有嫌弃他,斯大林想吞并芬兰时就遭到了罗斯福和邱吉儿的坚决反对。中国有什么令人尊重的资本呢?是十余年坚持不懈的抗战?是的,我们自已自豪地这样说,美国人出于战略利益考虑和礼貌也是承认的,可邱吉儿的态度彻底撕下了中国人这张可怜的皮,你们中国抗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一次消灭几十个,几百个敌人的游击战?这在世界上每个被占领国家都有,并不起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拖住了上百万的日军?可日军占领你们这样大的领土,同样攫取了大批资源来支持其他战场的战争。 相比欧美和亚太,中国战场的抗战无比艰苦却也同样令人痛苦,十几年的战争没打过什么象模象样的胜利歼灭战,十几年的努力没收复什么象模象样的大中城市或是交通线(除了在缅甸),抗战地图上的敌占区永远是那么大(只有自欺欺人的所谓游击区),试想没有世界的援助,这样的抗战要打到什么时候? 如果把中国抗战比做一个大工厂的话,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产品恐怕也就是---台儿庄战役了。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 如果放在欧洲战场或是太平洋战场,歼敌仅一万余人的台儿庄战役可能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根本不算什么。但在中国战场来说,却是令人鼓舞的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后,武汉、重庆、西安、香港都举行了庆祝游-行,中国人难得出了一口恶气,日本人也一下弄得很没面子。可遗憾的是,中国人的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以后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很少再有这样鼓舞人心的消息传来。 我认为《血战台儿庄》是部好电影,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有多高,而是它展示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精髓所在,那就是团结是胜利的法宝。 很多人都对中国在二战时的拙劣表现追根求源,其中当然都是国力虚弱,一盘散沙等原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所写的《比较苏芬战争和中国抗战》一文,文中全面分析了两场战争双方的国力对比,兵力对比,指出中国抗战胜之不武的重要原因是国人缺少战斗意志和拼搏精神。我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但有一点作者没有足够重视,就是二战时中国和芬兰相比,我们有一条严重限制抗战的因素:中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抗战时的中国,名义是国民政府蒋介石领导,实际上则是分崩离析,地方军阀各行其是,还有国共的尖锐斗争。这些因素,使中国无法集中全部国力和日本对抗(一提到这我认为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有道理的)。一到战场上,军人们考虑的不是如何英勇杀敌,而是如何保存实力,为自已的集团下一步生存发展做准备。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国民政府还是积极抗敌的。可一旦英美参战后,面对肯定到来的胜利,不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还是其他的政治势力,都在考虑战后问题了,谁也没心思再和日军决斗了。这就是为什么越到最后,中国战场局面越是糟糕的原因。 我总在想,如果抗战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从上至下都有团结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即使中国落后一些,我们也不至于打得这样差,很可能我们就有不止一个台儿庄战役。日军在中国也不至于如此猖狂。《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就是展现了中国将士团结一心抗战的场景。电影很好地塑造了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等一批忠勇抗战将士的形象。电影中的民族团结精神处处可见,最令我感动的川军与日军的战斗,这些来自西部的“杂牌军”,面对凶恶的日军是多么勇敢!可惜,抗战时期象这样的军队太少了,象张自忠这样勇猛无畏的将领太少了,象李宗仁这样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统帅太少了,更多的是韩复榘这样的逃跑将军,象汤恩伯这样首鼠两端满脑派系斗争不顾大局的将领。台儿庄战役能取得胜利,不仅在于李宗仁的坚定决心,张自忠的英勇奋战和广大将士的奋不顾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团结精神,全体军民一致对外的勇气,这是战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当一个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就能很好地体现民族素质。说实话,中国抗战时期能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人不多,尤其是当权派。有一种现象可以说明,那就是是中国政府在战争时期的腐-败现象不是减轻,而是越来越重,这在当时世界上多数国家中是十分少见的(不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国破则家亡,这些向国难伸手的中国官员,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想象他还有团结一心抗敌的决心? 抗战时的中国,最缺的不是飞机大-炮,不是粮食物资,而是战斗意志和《血战台儿庄》中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
『陆』 紧急下潜观后感 军事理论课3000字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紧急下潜》这部电影是我家收藏(的影碟)中最为我们所珍惜的一部,我与孩子都很喜欢,我家丫头也很喜欢。它讴歌了在战火中的人性美,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是丑恶充斥世界,美仍是人类的追求。
最近,我又重看了这部电影,在此期间,心底曾产生过的一种模糊认识突然清晰起来。
故事大约发生在1942年或1943年,剧中的男主角沃特.斯图尔特上尉1936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美国的一所海军学院,举世闻名),电影刚开始时是一艘鱼雷艇艇长,并且出场就指挥打掉了一艘德国潜艇,表现出很高的指挥艺术和战术素养。根据影片中一段不长的角色之间的对话,可以知道沃特在从海军学院毕业后,曾在许多舰种上服过役,包括潜艇、主力舰(即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等——就是没听说在航空母舰上服过役,而且成绩都很不错。
沃特在影片中的定位是调到一艘潜艇上任副艇长,又做出了很出色的成绩——这回可不是通过角色的对话(或旁白),而是通过一格格的镜头展现给观众的。
让我产生感慨的是:在美国(也许还有其他国家),一个人一生中很少有一次分配(选择)后,就来个职业就位定终身的。沃特上尉从毕业到影片结束,前后不过六、七年时间里,竟然在五、六种大大小小的舰种上服役过。
所以,他对于海军舰艇间的工作关系、各种舰艇的特点——包括对敌情的判断,都了如指掌。这也为(在电影里展示出来的)他所表现的优良状态和所做出的突出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特点,也表现在主要男配角、艇长康纳斯少校(后来晋升为中校)的身上。
这都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在我国,只要是拿国家工资的——老百姓俗话说的“吃皇粮”的,很少不是一定终身的。我的父母亲都是如此,他们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一个或一种岗位上,干到老,干到退休——即使分配有误。当然,现在好得多了,不一定再一定终身了——但只要拿国家工资的,仍然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这种情况。
特别是我们这些二线的干警,尤为突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别人的事不足以说明问题,那就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我从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来就一直在一所警校工作,期间只不过调整了单位内的岗位,但工作内容几乎从未变过。我们是行业办的警校,多年来为一线单位培养过大量的学员,可谓是功不可没。但不容忽视也未曾改变过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
我的做教师(教官)的同事,很多都是从出了大学校门那一天就开始三尺讲台生涯的。换言之,出了校门入校门,理论来还理论去。尽管我的同事们也都很想从事一线的实践,从而补充一些应用知识,以达到与自己掌握的理论内容有效结合的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大家的想法一般都会落空。这一点,从实践单位来校培训的学员们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他们说我们的老师们都是有着相当的理论素养的,但所讲的内容与实践要求有着明显的差距。
我为我的做为老师(教官)同事抱屈,但也深感无奈。因为一线不给我们老师们实践岗位工作的机会,原因很简单,一是无职,二是无待遇。所涉问题全是人事管理制度上的。众所周知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僵化、死板,特别是一线单位还有着所谓的待遇与实惠等条件,与轮岗的要求,会直接发生碰撞。所以,一方面是知识的脱节与老化,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充电”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的现状,同时并存。
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感慨:我国何止是教育体制落后于西方?就是教育观念也是落后人家何止百年?人家培养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了出才,也就是一切为了实践应用的需要。所有的有碍于实践发展的事物,通统都得让路。而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出人,所以,实践应用就得从属于教育手段的需要。
在我和我的同事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实践知识贫乏的现实,必然会折射到学生(产品)身上。因而,现实是学生一离开校园,最大的可能就是失业或转行。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专业)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脱节,很难为一线单位所接纳。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不仅要考虑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更要先改变我国的教育观念。这才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
『柒』 军事题材电影观后感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这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捌』 军事禁区 电影观后感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玖』 跪求军事电影的观后感。1500字以上
说起希特勒,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战争狂人!
第一次看了讲述希物勒最后日子的《帝国陷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希特勒的疯狂、不是那些党卫军官们对他的忠诚和临死时的视死如归,是炮弹呼啸在耳边时的震撼、是那些在战争中断胳膊少腿的伤惨军人们痛苦的呼叫、是那一片片的废墟、是那个母亲,那个无奈而勇敢的母亲的悲壮!她是希特勒帝国总理的妻子。
战争打到这时已经是不受他们的控制了,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做为希特勒的近身官员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那个母亲啊!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们,这对她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无奈和悲哀啊!
看到她亲手把一颗颗见血封喉的毒药塞进儿女们的嘴中,让儿女们在无知无觉的沉睡状态死去时,而她们的父亲却只能站在门外无奈的、悲伤的、木然的伫立。这时的帝国总理已经不是总理,而是一个父亲,一家之主的父亲!帝国的陷落让他别无选择,为了他们所谓的对希特勒的忠诚,他的孩子只能这样子结束幼小的生命。
母亲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喂下毒药,并让那些药丸在她们的嘴中溶化让她们顷刻间命丧,在她们死去之后为她们轻轻的拉过床单盖住全身。母亲在做这些时没有流泪,她做的那样的仔细、那样的有条不紊,仿佛她的孩子们不是死了,而是去了另一个快乐幸福的地方,她做完这些后出门,轻轻的关了灯,轻轻的把门关上,就象往常孩子们睡着了一样。
坚强的母亲在走出房间后就跌坐在地上!无声的眼泪终于流下来!不管她是不是希特勒帝国总理的夫人,作为一个母亲,她无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并且还要亲手杀死她们,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锥心刺骨的痛啊!
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无知无觉的成了希特勒战争的牺牲品!她们原本可以过的好好的,天真烂漫的过完她们快乐的童年,可是,是战争的残酷摧毁了一切,摧毁了她们可以生存下去的机会。
那一刻,我痛恨战争!痛恨希特勒!痛恨纳粹!
看完《帝国陷落》后,我要对天下好战的人们大声疾呼:请你们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天下的母亲,不要轻易说打仗!
二战时期死了五千多万人啊!这是个充满鲜血的数字啊!
好战的人们,请你们醒醒吧!
『拾』 军营第一课系列观后感
写一下自己的内容,感悟和理解,比如:
《新兵读本》和“军营第一课”系列微视频,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强军思想,注重讲好我党我军走过的奋斗历程、形成的优良传统、涌现的英模人物,讲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军人始终秉承着驻一方守一方乐土、驻一方守一方平安为宗旨,参加了一系列地方和国家的抢险救灾。作为军人始终秉承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理念作为强军目标。
作为军人始终把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使命扛在肩上,始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现场的在坐同学,作为中国梦、强军梦政策的接班人,同学们的责任更加重大,同学们的使命更加光荣......"让我也认识到了军人精神处处闪耀,让我也认识到了军人身上散发着永恒的正能量。
(10)军事课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格式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