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老电影《羊城暗哨》观后感急!!!!!!!!!
影片主要讲了我公安侦察员王练奉命顶替特务209号,打入特务内部,侦查特务们的计划,协助公安干警将敌特一网打尽。
影片最惊心动魄的环节就是片尾王练在定时炸弹即将爆炸的时候扔到海水中,刚着到海面就爆炸了,如果要在晚2秒钟...后果将不堪设想。
看完影片我真的很佩服侦查员王练超凡的智慧和胆略,他能与敌人巧妙周旋,时时刻刻都在分析敌情,面对敌人毫不慌张,在危急时刻奔到船头把定时炸弹扔到海里,奔跑中炸弹很有可能爆炸,但他不怕牺牲。
面对困难时,我们也要向王练一样不怕困难,毫不慌张,从容不迫,仔细分析情况,一定会战胜困难的!
真的很为里面的卢隐感动,那么好的一个男人,对妻子那么爱,那么好,管他什么特务不特务,要是我嫁了这么个男人,死也值得了啊!我觉得自己是深深的稀饭这个帅特务了,HOHO~
卢隐GG有什么不好?人又帅,又聪明,又什么都会,对妻子又好。中国很多电视剧都是违背常理的,一定要爱上党的工作者,比如亮剑吧,那个SB李云龙有什么好喜欢的,整一个土鳖,居然会有人喜欢,这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现实中的女性也喜欢,那不是SB秀逗吗!要长相没有要学识没有要温柔没有,要来做什么?!电视剧看完我就喜欢那楚云飞,哈哈。完蛋,安尽是稀饭国民党滴帅锅~
喜欢《羊城暗哨》里的卢隐,看他为自己的小妻子买菜做饭,真的是很感动;看他最后看着枪比着自己还坚持开枪,真的是很感动,我喜欢这样纯粹的东西和纯粹的人,管他什么好人坏人!如果对别人都好而对自己坏,好有个P用!
很喜欢片尾的音乐:“眩的光,飘忽在,夜的脸,太善变,见过你,只一面,道无间,人有千面,在陌生的人潮里,爱是否与你擦肩,在熟悉面孔后,是否藏着冰冷的脸....”
2. 如何评价电影黑衣人:全球追缉有什么亮点吗
虽然不少人都将这次锤哥和女武神主演的《黑衣人:全球通缉》作为《黑衣人4》来看待,其实这部片子除了世界观和科幻设定和原作一样外,真的很难说这部电影能配得上的《黑衣人4》这个名头。
然而光凭这一点,《全球通缉》不会再影迷心中留下丝毫的地位,毕竟这不是一场时尚秀,拿出一些前卫的服装和室内装修,就能够让人记住本片到底在讲什么。其实老三部真正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它足够cult。尽管是一部外星人科幻片,但是它做到了独特性,不管是外星人在人类的身体里操纵人类皮囊,还是有着恶趣味的外星人和人类发生各种关系,都充满奇思妙想,让人猝不及防。这种感觉,才足够“黑衣人”。
3. 我想看一部超级好看的反特片,给个建议(不要说潜伏,看过了)
我认为“潜伏”确实是很好看,近期可能没有超越的作品了
推荐看看早两年的“暗算”,以下是简介~~
《暗算》-影视亮点
题材独特
《暗算》吸引观众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题材独特。原著小说上市后就颇受欢迎,而导演柳云龙抓住了这个点,将小说拍摄成电视剧。关于中国特情人员的专门电视剧从来没有过,这是首创,对观众来说,这群神秘的人就在人们身边,可是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没人知道,传奇的故事永远能抓住人,这一点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故事精彩
《暗算》的故事非常精彩,这是它征服观众的一大亮点。内容基本没有漏洞,也没有低估观众的智商。三个故事《听风》、《看风》和《捕风》,描写了三个传奇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一环扣一环。剧中悬念众多,尤其到《捕风》篇,几乎每集都给观众留下一个有待破解的“谜团”,而这个谜团也显得格外“聪明”,就这样,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暗算》-演员简介
柳云龙:既是导演。
高明:西安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1959年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任学员、演员、副团长。1985年调西影演员剧团任团长、演员。
宋春丽:1973年还不满13岁时参军,先后在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话剧团任演员。
祝希娟:原籍江西南昌,生于江西赣州。初中时被选入赵丹导演的影片《为孩子们祝福》中饰演一个小角色。1956年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59年,因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出演女主角吴琼花,获首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获1991年第五届中南区电视剧金帆奖优秀女演员奖。
4. 看周星驰的电影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非常喜欢周星驰的电影,他总是以搞笑的方式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故事做下了铺垫。比如唐伯虎的说唱,早在和江南四大才子的出游中涉及到,当时是在说他在研究一种西洋敲击乐。搞笑可以天马行空,荒谬奇怪,但是周星驰的电影讲求了在天马行空基础上的具有逻辑关系。九品芝麻官里的老鸨为什么反水帮包龙星,如果你有心留意的话,会发现片尾老鸨的肚子是大了的怀孕了,那么细想一下,这是她和谁的孩子呢。
5. 求麦家小说《风声》读后感
《风声》讲述了地下工作者老鬼的故事。老鬼破译电报的能力超强,打入了日伪情报组织内部,面临身份暴露的危险时,他机智地与日伪和国民党军统特务周旋,制造种种假象迷惑敌人,使得组织内部陷入混乱,搞不清谁是真正的“老鬼”。但因条件所限,最后关头“老鬼”不得不牺牲生命,设法将情报成功传递出去。在中国,麦家的小说可谓独树一帜。从《解密》到《暗算》,再到这部被命名为“《暗算》第二部”的《风声》,麦家坚持书写一种别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坚持塑造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 他在论证这种生活和人格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绵密的叙事耐心和叙事才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品质。他的小说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和事实感,这也是他改编的电视剧《暗算》能够风靡大江南北的秘密所在。在一个以虚构和编造为主要生产动力的年代,麦家这种以实证精神为叙事基础的写作,为读者的文学想象提供了牢固的边界。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就在于他有一种实证能力,能把假的写成真的——这其实是一个小说家最重要的禀赋。麦家写的是敌特工作,是捕风者(密码破译者)的神秘生活,这种生活,因为一般读者不熟悉,本来具有很大的编造空间,然而,麦家主动放弃一个小说家的虚构自由,而是迫使自己跟着人物和事件的情理逻辑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强大的自我生长能力,因此,真正推动麦家小说向前发展的,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洋溢在人性和事件里的那种深刻的情理。通过这种情理逻辑的严密论证,麦家所建构起来的小说宫殿才获得了坚不可摧的真实感。《风声》尤其如此。一个人在险恶、闭抑的环境里,要将生死攸关的情报传送出去,如何掩护自己?如何传送情报?如何转败为胜?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何既坚强如铁又狡猾似蛇?《风声》借由潘教授的讲述、“我”的推理、顾小梦的抗辩、靳老等人的回忆,以及“老鬼”本人潜在的自我陈述,步步为营,小心求证,每一个事实的出现,都可能被另一个事实所推翻,每一种说法的诞生,都可能受到另一种说法的质疑———麦家正是在各种事实和说法的互相驳难中,使人物丰富的内心获得了强有力的塑造。这也是我欣赏麦家小说的理由之一:他的小说是有真正的人物的,他笔下的人生是可以站立起来的;他的小说是在为一种有力量的人生、一种雄浑的精神存在作证。二十世纪以来,小说多写黑暗、绝望和恶,并且写得惊心动魄,这种来自人性深渊的力量同时也粉碎了作家对世界的信心———他再也无力肯定一种健全、有信念、充满力量的人生了。这些年的中国小说重复了西方文学的这条写作道路,再加上近年消费文化的隐秘介入,平庸人生更是成了大多数小说的主角。很多人都觉察到了,这样的阅读令人意志消沉、精神涣散。《风声》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尽管令人悲伤,但仍有获救的希望。一种贵重的人格、一种庄严的人生并非已经死灭,而是仍然活跃于广阔的世界之中,问题在于,作家有没有能力使之站立起来。把凡俗的人生和雄浑的人生对接,把渺小的人物置身于理想的悲歌之中,疲软的小说也会由此获得一种重要的、肯定的力量。《风声》中“老鬼”的成功塑造,就为麦家进行一种肯定性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在这个价值被一些人颠倒、践踏的时代,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一个叫米格的朋友看完电影《色·戒》后说:“身体从来都不是隐私,理想才是。对那些把理想埋在心底,用身体的湮灭去成全理想却不曾有过一句辩白的人,政客和看客不敢直视,无法理解,也不会去宣扬。国人,是常遗忘的。”诚哉斯言。“老鬼”、顾小梦式的人生何尝又不是被国人遗忘的?这样的遗忘,映照出的其实是当下文学中触目惊心的精神残缺:没有希望,绝望是没有力量的;没有光,你写的黑暗可能是假的;没有理想,甚至连幻灭的表达也显得空洞而轻飘。因此,今日的文学,急需向我们展示更多的肯定和确信。或许,《风声》和《色·戒》同时受到关注并不是偶然的,它恰恰暗合了中国文艺的精神转型:在文艺中,在现实中,那些滚烫的、坚定的身体战争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令人尊敬的痛苦、一种庄严高贵的人生;懂得辨识、体认这种人生的民族,才堪称是一个精神已经成人的民族。因此,我乐意把《风声》看做是一个新的、肯定性的文学起点;而写出了《风声》的麦家,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作家。
6. 推荐经典的五部谍战剧,你更青睐哪一部呢
《风筝》《红色》,这部剧由张鲁一,陶虹主演,此剧融入悬疑与推理两大元素,编剧思维缜密,伏笔精巧,剧情“小侦探+硬推理”风格;角色都贡献了自己的巅峰演技,张鲁一在剧中的表现超级棒,看过他主演的《麻雀》,相信大家又觉得他在好人于坏人之间来由切换,而且表现的还相当好呢?
《红色》这部电视剧作为一部经典的抗日剧,在剧情上首先就是更加有新意的,因为它增加了悬疑和推理的色彩,张鲁一和小陶虹在里面的出演也非常精彩,很值得一看的抗日剧。
《红色》中,主角们在法租界的生活看似平静却隐藏着重重的危险,一步踏错既是万劫不复,可谓步步惊心。强情节的设定在《红色》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吸引着观众随着徐天一步步深陷局中,真相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被解开。同时,导演杨磊用了诸多电影手法进行拍摄,将通常使用在大屏幕上的光影技巧搬到小荧幕中。拍摄过程大量使用高速摄像机,每个镜头在画面构成、细节表现、光线调和演员调度等方面都力臻完美。
7. 捕风捉影怎么样
严重剧透! 《幻影一号》名如其片,故事情节也如影子一样飘来飘去。 男主人公阿廖沙和女主角凯瑟琳(其实这是一部男人的电影,根本没有女主角,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配角)之间的感情来得忽然,发展速度惊人,刚刚认识就爱个不停,第二天阿廖沙就开着传奇的幻影号来叫醒她。这个情节浪漫有余而严谨不足。而他们的爱情也由于间谍头目马特尔的袭击而戛然而止,太令人幻灭了。 飞机研制基地的安全也是漏洞百出,令人怀疑这只是为了情节设计的需要,试想任何一个人(当然片中溜进去的都是高级间谍)都能进入的基地还有什么意义。优秀的飞行员接连遇害,也太蹊跷。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英雄的男主人公竟然在昏迷的状态下还意志顽强不放弃,最终拯救了飞机。这只能有以下几种解释:1.科林临下迷药的时候心软了,把迷药的分量减半了;2.意志是万能的,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放弃的精神,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这倒是和我们的主旋律有异曲同工之妙;3.幻影一号的技术太先进了,它都能自动识别敌人,自动操作更是不在话下。 把强烈的国家意识融入到电影制作中,这确实是一件比较难办的事情。在这一方面,好莱坞的电影就做得滴水不漏、悄无声息。最近热映的《变形金刚2》被称为美国国庆的献礼片不无道理,但它还是在世界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或许由此可以推出,我们真正需要做的还是好好研究一下怎么讲好一个故事。
8. 麦家《暗算》内容的真实性
麦家《暗算》不是取材于历史,即使历史上真正发生过。
麦家,居成都。出版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小说集《紫密黑密》、《地下的天空》、《让蒙面人说话》等多部。其笔下人物均系一群智力超凡的天才特工,其文风智性灵异,偏执不羁,是中国”新智力小说”和“特惰小说”的开创者。
小说都是编造的,但蔡智恒先生说过,在真实生活中加以编造,才造就的小说。从作者麦家一路的写作风格来看,他个人是擅长这种谍战小说的,或许他本人读过“戴笠”等非常多人的传记,再加以想象。
《风声》中的故事,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应该是存在的,但远没有麦家笔下那样惊心动魄,小说,便是营造出气氛的工具,让人感同身受。而麦家,作为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文字功力自不必说。
关键在于小说的本质:所有小说,都是编造的,即使它来自于生活。
(8)微电影捕风人观后感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麦家表示他曾经是一名军人,1981年麦家被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录取。这是一所培养军事情报人员的秘密院校,毕业后麦家被分到某情报机构工作。
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特殊的军人,罕见的才华和胆识本来可以让他们成为名利场上的宠儿,但由于从事了特殊的职业,他们一直生活在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角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命运是永远的秘密。
麦家后来离开了情报机构,然而,他曾经的战友们却没有走出他的心间。时代在转眼间变的喧嚣,越是喧嚣,他们在麦家心间的形象越是变的鲜明、亮丽。
麦家表示时代变了,有些美德变成了迂腐,有些崇高变成了可笑,有些秘密变成了家喻户晓,但他相信,他的战友们没有变,他们不会变,他们不能变,他们依然是从前,麦家为他们感动,也为他们心酸。
就怀着这样的情绪麦家以魔术的方式通过小说《暗算》再现了他的战友们,这也是唯一能展现他们的方式。在喧嚣中依然像磐石一样坚定、安静的人,麦家怀着感激的心用《暗算》来纪念他的老战友们。
麦家从军十几年,对情报领域的工作与生活有很深的了解,对那些从事秘密工作的怪才英雄们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无奈的惋惜。可以说《暗算》就是麦家为这些秘密工作者们树碑立传的明证。
9. 什么是影评怎么写影评
什么是影视评论
影视评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对影视作品和影视界的各种现象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就是影视评论。
二、影视评论与影视研究论文的区别
不少人把影视评论与影视研究论文混为一谈,故而有了想法也不敢动笔写评论,把它视为高深莫测的畏途。其实,两者虽有联系,但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
影视研究论文一般是从宏观角度,对影视作品和现象作出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探究,并试图总结出蕴含在其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文章的理论性比较强。
影视评论一般是从某个微观的角度,就某部影片中的某一个方面,或是某个电视节目,谈自己的看法;文章也不需要太重的理论色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影视评论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口子要小。
写影视评论宜从一个具体的点上切入,口子要小,以便集中笔力评得到位,评得透彻。而切忌口子太大,大而无当。这从文章的题目就大致可以看得出来。比如,《评周杰伦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出色表演》《谈谈2007年“春晚”的几个小品》就是比较合适的题目。如果改为《周杰伦表演艺术论》《谈谈电视小品》就显得口子太大了,不易写好。
2、要有独到的见解.
人云亦云,老调重弹,是评论文章的大忌.好的影视评论往往从别人不太注意的地方或是与许多人观点不一致之处入笔,亮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电视收视率,越来越被电视台看重,连中央台也不能幸免。但是否所有的电视栏目都要以收视率的高低作为衡量节目优劣的标准呢?短时间内的收视率低是否意味着该节目没有发展的空间而必须立即砍掉呢?有些电视台因为眼下的收视率低而把“读书时间”之类很高雅很有意义的节目停播了,其实是缺乏文化眼光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如此等等,很值得写写评论。
3、要以理服人。
无论是评某部电影、某个电视节目,还是评某个导演、演员、节目主持人,都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切忌意气用事。眼下有部分发表在网络上的影视评论,缺乏具体的艺术分析,或是一味地大唱赞歌,或是胡乱地贬损,甚至人身攻击。这不是影视评论写作的正途,不利于良好的批评风气的形成,对影视创作人员和观众双方都没有好处。当然,只要依据充分,言辞上适当尖锐一点,带一点杂文的笔调,那是另一回事。
4、篇幅要短。
影视评论口子小,论点单一,笔力集中,因此决定了它的篇幅也应该是比较短小的。一般是几百字,或是千字左右为宜,长一点的也不要超过1500字。
5、投稿要及时。
如果向报刊投稿,还要顾及到时间问题。一部电影,刚上映,抓紧看,一两天内完稿,用电子邮件寄出。时间一长,大家对这个电影已经没有印象了,谁还要看你的评论?
四、电影评论示例:
《莎翁情史》:难说最佳
灯火与红地毯交相辉映、美人与时装互为烘托、鲜花与掌声合力营造隆重氛围的第七十一届奥斯卡奖刚刚落幕,反应迅速而又一向喜欢凑热闹的娱乐传媒,纷纷发表图片与文章,对获得本年度七项大奖的影片《莎翁情史》大加赞赏,叫好之声铺天盖地。
应该承认,奥斯卡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传媒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否则,生活在江南小城的我,怎么会在颁奖典礼过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的4月17日下午,就急急地弄来一张VCD光盘,与家人,与同样自信有点儿鉴赏力的年轻朋友,端坐在电视机前。可是,当我们看完影片,交换感受的时候,意见是惊人地一致:并不怎么样啊!我们想努力找出该片导演约翰·高登自诩的“幽默、浪漫、性感和智慧”的光鲜之处来,虽不能说无,但总觉得不甚强烈,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和主题,都难于激起观众心灵深处的震撼;其台词也没有莎翁诗体语言的深沉和美感,缺乏艺术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再说因主演该剧女主角薇奥拉而获得本届奥斯卡影后的格温妮斯·帕尔特罗,长相中等,演技中上,仅此而已,根本不像英国影评人所说的“魅力不可抗拒”。而最佳女配角,伊丽莎白一世的扮演者,64岁的朱迪·丹奇,脸上抹着厚厚的白石灰一般的东西,整个扮相戏剧舞台化的痕迹十分明显,不知是凭什么以她那仅仅8分钟的戏征服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那数千名评委而获此殊荣。
总而言之,被列为本届奥斯卡榜首的好莱坞影片《莎翁情史》,可以一看,却难说最佳。
1999.4.26
五、电视评论示例:
电视娱乐节目,能不能少一点俗气
娱乐节目是诸多的电视节目中比较显眼的节目,大多又安排在晚饭之后的6点到6点3刻这个最佳的时间播出。可是,观众对近年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评价普遍不高,甚至越来越失望。
笔者最近在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中作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对娱乐节目表示认可并喜欢看的仅占4.7%,有80.1%的学生表示不认可,有15.2%学生表示极度反感。他们给出的不认可和反感的理由归纳起来是一个字——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节目的内容太庸俗。
娱乐节目中每天都有“娱乐资讯”,本该是传递与娱乐相关的最新信息,以让观众知晓。这些信息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可眼下有不少电视台播出的娱乐资讯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捕风捉影的,或夸大其词的。比如说某部新拍的电影,故事如何精彩,演员阵容如何强大,画面如何唯美……等到观众一进影院,却发现大上其当。还有一部分资讯是无聊透顶的。比如说演员当中,谁跟谁在私下里约会,谁已经怀孕了,谁生了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女儿等等。这些东西,与娱乐业,与艺术又有多少关系,值得如此大肆炒作吗?
娱乐节目中的“明星访谈”,本该是让他们谈谈创作的体会或是以后怎么创新怎么突破原有的自己之类有价值的话题,可有的节目,所邀请的艺人,根本还够不上明星的档次,从他/她的嘴里出来的除了自谓名星如何如何以外,再也说不出有意思的话来.
再说,电视是大众的电视,娱乐是全民的娱乐,凭什么娱乐节目播出的内容大都局限于“明星”;偶尔有大众参与的,也往往是选“星”选“透”之类的。为什么就不能报道报道厂矿、农村、学校等基层开展的真正的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呢?
二、节目主持人的言谈举止太俗气。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们认为,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可现在有相当多的主持人却是从上到下,一身的俗气。请看有相当一部分主持人的——
服装:太短、太露,过分妖艳;或远离大众,或与节目的内容很不协调。
头发:五颜六色,乱七八糟;或九曲十八弯,或翅到半空中;过度显眼,另类到失了分寸。
首饰:女主持环佩叮当,拖拖拉拉一大串,像个珠宝展柜,看着都觉得累;男主持戴耳环,挂项链,不像个男人样。
表情:过分油滑,像个小丑;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夸张无度;瞪眼睛,吐舌头,做鬼脸,挤眉弄眼,五官错位。
腔调:或嗲声嗲气,故作媚腔,面对观众,却像在自家老公面前一般撒娇;或盲目摩仿港台,呜哩哇啦,高声尖叫,有失体统。
言辞:见了男的都是“帅哥”,见了女的只叫“美女”,似乎除此之外就没了别的称谓;面对异性嘉宾,或是男女主持人之间,打情骂俏。
……
许多中学生在问卷中写道:电影娱乐节目,能不能多一点文化,少一点俗气?
10. 求经典搞笑电影,附影评
楼主有没有QQ啊,我发你邮箱。
先付上一篇阿甘正传的。 有点长哦!!!
一直很想知道阿甘那“75的智商”是怎样一个概念,查阅了资料后得出一个医学上的定义:智商在70到80之间的状态被称作“临界正常”,普通人的智商范围则在80到120之间,原来阿甘的智力还是近乎“正常”的。“Gump”,阿甘的名,俚语里有“呆瓜”的意思,这个富有寓意的名字真会注定阿甘一生的命运吗?
《阿甘正传》作为一部励志大片,起初给我的印象却并没有那么催人奋进:主角阿甘本身就是一个不知理想抱负为何物的迟钝青年,他所信奉的(应该说是他的口头禅)也不过是别人的告诫。阿甘说:“我是去跑,但不知跑向何处。”(多没主见的一句话啊!)阿甘习惯了让别人为他制定方向,教他怎么做:从小到大开口闭口也都是“Momma said… (妈妈说…)”;脑袋里永远都是Jenny说的“Run, Forrest! (快跑,阿甘!)”;所作的事业也是死去好友Bubba的捕虾事业;哪怕横跨美国的长跑也是原先完全没有计划过的。“无志青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可容忍的“缺陷”,打小就被灌输“做树立远大理想的‘四有’青年”,没主见的孩子一定会被人看成“没有出息”,好似理想越远大,大到做国家主席,这孩子才真的有出息。而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们是崇尚叛逆、敢打敢闹的,长辈或是朋友的告诫和劝说又怎会放在心上,听话的孩子肯定是个“傻冒”。但阿甘却将妈妈和朋友的话句句牢记、事事遵循。就是这样一个“听话”的孩子得到“大人们”的评价是会是什么呢?阿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受到表扬是在军营里,黑人长官给予的评价是:“Godamnit, Gump! You're a godamned genius! That's the most outstanding answer I've ever heard. You must have a godamned I.Q. of a hundred and sixty! You are godamned gifted, Private Gump! (天杀的,阿甘!你真是个天杀的天才!这是我这辈子听到最了不起的回答。你一定有个天杀的160的智商,你天杀的有天赋,我的大兵阿甘!)”是什么让长官如此激动地接连对阿甘说出四个“天杀的”,阿甘的答案真的是最最“outstanding”的吗,阿甘的回答仅仅是“To do whatever you tell me (做您吩咐我的一切)”,选择服从,完全的服从。仅仅是盲从吗?那为什么在丛林遭受伏击的时候,阿甘唯一一次违抗丹中校的命令,折回丛林拯救最好的朋友Bubba呢?那绝不是盲目而为,原来阿甘的“服从”仅仅来源于信赖和感情,将自己完完整整地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人,只因为信赖的人必会为你指明道路,这样做不就是等于相信了自己吗?这样的做人岂不是很简单很快乐吗?
仅仅是懂得“服从”,阿甘会有这样的成功吗?当然不会!母亲对阿甘说:“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傻人做傻事)”。阿甘就立刻把自己定位成“傻人”,勤勤恳恳地做着那些“聪明人”不愿意做“傻”事;爱人珍妮对阿甘说:“Run, Forrest,Run!”,所以阿甘从此以后就想也不想全力以赴地去跑,连偷懒“走两步”都不会去用。就是这样跑过了备受欺压的童年,跑过了危险的越南战场,跑过了整片美国大陆,一路“跑”成了“橄榄球星”、“战争英雄”、“外交大使”、“捕虾船长”、“百万富翁”…… 很不可思议吧,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阿甘一早就已经掌握了成功的秘籍:“If I was going somewhere, I was running (如果我想去哪里,我都是跑着去的)”,阿甘始终是跑着去实现这些“奇迹”,永远都会停歇。先由自己信赖的人为自己定好方向,阿甘只要用尽全力朝着这个方向奔跑,纵然起点比别人远了不少,但会过程已经简化了许多,照样会比别人先到达终点。现在你相信“阿甘奇迹”了吗?
影片表达的绝对主题是“跑”,但却不乏沉重的社会话题: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种族歧视问题、越战和反战、毒品与艾滋病,这些沉重的事情时刻在阿甘的身边发生,但在阿甘看来却完全不值得一提,因为他都会用“跑”来应对,他通常选择的是“跑开”而不是“回击”:欢度新年时,丹中校找来两个姑娘“共度良宵”,但阿甘却把她们赶走,丹问他为什么他不喜欢那个姑娘,阿甘回答:“She tastes like cigarettes. (她就像香烟一样难闻)”。只是因为不喜欢,也觉得不那么好,所以就选择回绝。比起那个穿着星条旗满口带“操”字的反战演讲者,阿甘显得更睿智,也更率直。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对不好的东西选择“跑开”和“丢弃”,那世界上还会有这么多丑恶和肮脏吗?
“Run, Forrest,Run!”这句告诫是告诫阿甘事事不要逞强,学会保护自己,而阿甘却不单单把它理解为“逃避”,他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在越南丛林的驰骋,回家路上的飞奔,在暴风雨中的扬帆前行,横跨美国的长跑之旅…一句话居然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希望人人都能理解到“跑”的含义,懂得什么时候该奋力追逐,什么时候又应该选择逃避,至少迟钝的阿甘很会选,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也能选对吗?“Run, Forrest,Run!”是Jenny送给阿甘的礼物,但阿甘却把它变成自己的真理。
“You're my girl.”
在小剧院的那场戏,当阿甘为Jenny解围后,Jenny问阿甘“Why are you so good to me? (为什么你对我这么好?)”,阿甘给出的回答就是这句“You're my girl. (你是我的女孩)”,如此简单的回答却让人如此感人肺腑。我本不想谈论爱情,但这部电影中的爱情太直接太纯粹太感人,我不得不落俗套地谈一谈,不然实在太可惜了。
Jenny和阿甘原是青梅竹马的一对,他俩却是如此的迥然不同;阿甘不抽烟不喝酒,只是喜欢喝上“一点点”汽水,他谦虚忍让、诚恳善良,只会默默付出,不曾要过回报,他勇敢地冒死拯救战友,他乐善好施、知恩图报;而Jenny喝酒吸烟,甚至吸毒性乱,她狂乱不羁、放纵堕落,她成天幻想成为明星,追逐自己所谓的梦想;她一次次的冷酷回绝阿甘,又一次次伤透阿甘的心。阿甘生活在那个令人向往的纯真世界中,而珍妮却生活在满是诱惑的沉迷世界里。他们是如此的对立,是两个生活在完完全全不同世界里的人。很难想象阿甘会愿意坚守这样一个女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You are my girl.”仅仅是因为这句话。小Jenny是第一个接受阿甘的人,幼时始终陪伴着阿甘身旁,爱护着幼小的阿甘,阿甘也真的视Jenny为最重要的人,愿意守护在她的身边,等待着她的回心转意,“I'll always be your girl. (我永远是你的小女孩。)”这是Jenny给予的回答,阿甘为这句话义无反顾。但爱情不能勉强,阿甘是如此聪明,一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的是等待和厮守,任凭时光更迭,日月流去,不曾改变,只可惜他最后等到的已不再是那个“小Jenny”了…
或许小Jenny的祈祷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个悲剧女主角的流魄命运:“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 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 (亲爱的主啊,让我变成鸟儿从这里飞走,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但阿甘还是“呆在原处”爱着她;Jenny说:“A lot of people try to grab me. Just -- you can't keep doing this all(很多男人都想占我便宜,但…你不可能每次都保护我)”,阿甘回答说:“I can't keep it. I love you. (我是不能,但我爱你。)”阿甘实话实说,因为他真的做不到,他无法迫使Jenny改变,但他的心里一定暗自懊恼,他多想一辈子保护Jenny。 “I would never hurt you, Jenny. (我绝不会伤害你,珍妮。)”同样的话在那个所谓的反战领袖Wesley嘴里也曾说过,但那是不切实际的玩笑。“I miss you, Jenny. If there's anything you need, I won't be far away. (珍妮,我想你。如果你需要我,我就在不远处。)”在Jenny那白色的墓前,阿甘纵情哭泣,他多想永远陪在Jenny的身边,和她一起登上他们的“珍妮”号一起捕虾,一起回到幼时生活的绿荫小镇,一起去送他们的“小阿甘”上学…但一切的一切都已经谣不可及了。
朋友们,不必太过伤怀,我们的阿甘绝对不是爱情的失败者,他学会爱,懂得爱,我们也更愿意相信Jenny是始终爱着阿甘的……不该残忍地去猜想Jenny所说身上的“病毒”到底是什么病,更不应该恶毒的怀疑小阿甘是否阿甘亲生,让我们一起拭去流着的眼泪,感慨Jenny临终的醒悟,祝福最终幸福走在一起的甘夫妇。
“I sure hope I don't let him down”
阿甘有过没有实现的承诺吗?从来没有,“I sure hope I don't let him down (我保证不会让他倒下)”这是阿甘到达越南战场后暗自在心中做下的承诺,这不仅是他对丹中校的承诺,对战友们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承诺。但Bubba倒下了,丹中校也失去了他的双腿而“down”。 丹中校本想光荣的在战场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的那些英雄前辈一样),但阿甘还是救了他的命。Bubba的死伤透了阿甘的心,但却没把丹中校失去双腿认为是世界末日。当然不是阿甘绝情,正如阿甘说过:“Yo-You're still Lieutenant Dan. (你…你还是那个丹中校。)”失去双腿的丹中校还是丹中校自己,还是和其他普通人一样。“You a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se is. (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阿甘用妈妈的话鼓励着丹中校,帮助他重拾信心,使他慢慢地振作。
我向来都认为男人最珍贵的品质是责任,我们很多人都不曾拥有,但我们的阿甘却实实在在地理解。阿甘懂得去肩负责任:他的富有让Bubba的一大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为巴特湾的穷人们建造教堂和医院,和丹中校一同奋斗成了百万富翁,给落魄的珍妮一个真正的家…还记得被他拯救的那些战友吗?还记得被他的“环美长跑”鼓励过的人吗?他对别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阿甘无私地为别人做了太多太多,最终自然而然也是“好人有好报”。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阿甘这样的朋友会是何等的幸运,但为什么阿甘自小就遭同学排挤,入伍后也是屡遭别人白眼呢?只因为他那75的智商吗,但正如我开始时说的那可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智力。所谓的理由缘自“傲慢和偏见”,问题源自整个社会,只因为智力上的稍稍低下、地位的差异、信仰的区别甚至只是肤色的不同,就去歧视他们、排挤他们。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也曾对身边的“阿甘们”白眼过、驱赶过、嘲笑过…幸好我们的阿甘不害怕被拒绝,坚强的他也从来不曾让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倒下”过!!!
本人向来清高,不屑借助别人的语句来点缀我的影评,喜欢做的只是逐字逐句地咀嚼这部电影的每句台词,台词是《阿甘正传》的精华,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有“意思”的地方,也暗藏着太多太多做人的道理。但接下来我要向大家展示一些影片截图和我的一点理解,这才是最最直接的展示(当然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有机会预热一下,我还会为大家一一讲解,开始吧):
“There is an awful lot you can tell about a person by their shoes.Where they're going.Where they've been. (通过一个人的鞋可以了解到许多的东西,他们去哪里,他们去过哪里。)”这又是妈妈的教诲。珍妮送给阿甘的礼物是一双“Nike”鞋,阿甘就是穿着它横跨美国的,所以我不禁要说...“Nike”鞋可真经穿啊!!!
让我们看看阿甘的行李箱:一顶印着阿甘名字的棒球帽(他常戴的,在海上捕虾的时候也时常戴着的,所以看上去很旧了)、一本画册(儿时母亲给小阿甘讲故事时用的“道具”)、一块乒乓板(在军营里学的乒乓,因为乒乓出访的中国,这块乒乓板打多了,也旧了)、一本“财富周刊”杂志(封面是他和丹中校的照片,象征着他们友谊和事业)、几双花袜子(幼稚的阿甘,也是因为在越南战场,丹中校教导的要保持脚的干燥,要经常换干袜子)、一件蓝衬衫(叠得多么整齐,因为从小的好习惯和当过兵的缘故,好像阿甘也很喜欢蓝色)。一个小小的行李箱表现了太多经历,也表现了阿甘太多品质。
“Jenn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形影不离。)”又有让我学会了一句英语,青梅竹马的他们两小无猜,让人羡慕。
阿甘挣脱脚撑,开始飞奔的瞬间,这是传统大片惯用的煽情手段,但非常奇怪,我却完全没有被感动到,可能是在意料之中,还有我给它取了个名字:“破茧而出”!
看着身背44号的阿甘站在“达阵区”中,身后横七竖八地倒了一大群对手时,大家心中是不是很有一种快感,这也是影片第一次感动到我的桥段。这时的阿甘已是个橄榄球明星了,第一次找到了适合他的舞台。
经典的四个“天杀的”,阿甘志愿从军后被长官表扬的场面。兵营就像是阿甘的“家”,在兵营他一定是个“尖子生”,之前他还顺便刷新了组装枪械比赛的最快纪录。阿甘,你真是“天杀”的强!
老实说Bubba老兄也真是够烦的,张口闭口的“虾子长,虾子短”,我看也只有阿甘能受得了他,但他真的是我除了阿甘外最喜欢的角色,一直觉得他才是阿甘真正意义上第一个朋友,两个同样有着缺陷的但有不同肤色的人能如同兄弟一样地推心置腹,一个人最后也继承了另一个人的梦想,他们俩真是天生一对,怪不得丹中校说他们“Twins”了。
阿甘在小剧院凝视心爱的Jenny唱着歌,说老实话,Jenny的歌声真的很动听,但在场的所有的男人都只在乎那吉他后的东西,只有阿甘在欣赏歌声,这时的Jenny应该还没有堕落,她是那么的美丽。
部队在丛林遭到伏击,阿甘去救Bubba,就在阿甘抱着Bubba逃命时,巴布不断重复着:“我没事,我没事...”,谁都不愿意阿甘最好的朋友死去,我们也以为大家都应该没事了吧,可惜巴布最后还是牺牲了。他们身后是阿甘之前救到的战友,当然还包括丹中校。
又一届美国总统约翰逊和阿甘开了个玩笑,说想看看阿甘屁股上的枪伤。阿甘想了想,立即在总统大人面前和全美国的人民面前脱下裤子,展示屁股上的枪伤。连非常了解阿甘的妈妈也十分诧异,非常经典的场景。
反战集会上阿甘的一段讲话,非常搞笑的情节。虽然没人知道阿甘说了什么,但一定是段十分感人的语句,也一定说出了反战英雄的真正含义。怪不得这个穿星条旗的朋友会这么感动。而且接下来还有珍妮和阿甘感人的重逢(阿甘穿军官服的样子还是很帅的嘛)。
阿甘出访中国,图片后方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那么的经典。原来阿甘对“中美建交”也有贡献啊!阿甘能把乒乓打得那么好,就是因为一个黑人老兄的一句“Now the secret to this game is, no matter what happens, never, never take your eye off the ball. (现在我来告诉你这个玩意的诀窍,无论发生什么,永远永远不要把你的眼睛从乒乓球上移开。)”知道怎么打好乒乓球吗?死盯着球就可以了。
阿甘信守和Bubba的约定,去了Bubba 生活过的小渔村,用了与乒乓球商签约的两万五千美元代言费买齐了捕虾的工具和崭新的捕虾船。但奇怪的是无论怎么样他就是捕不到虾子,于是丹中校想出了给捕虾船取名字的主意,所以阿甘就用“世界上最美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渔船。阿甘十几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珍妮,也有可能就是“Jenny”为阿甘带来了运气。以后的阿甘还买了“Jenny”2号、3号…一直到12号。
之前军营中的丹中校在失去双腿后,成了阿甘捕虾船长的大副,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之后,阿甘他们竟然从此有了捕不完的虾子。说来也搞笑,在越南军营中反复告诫阿甘要保护好自己脚的丹中校,最后失去的恰恰是自己的双脚,实在十分的讽刺。
“We sure got you straightened out, didn't we, boy? (我们一早就肯定你一定能站起来的,是吧,小伙子)”还记得片中开始为阿甘装脚撑的那个胖医生吗?是的,多年来小镇上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人们都在慢慢变老,妈妈也同样老了,老得快要死去,以后阿甘要真正靠自己站立了…
在外漂泊的Jenny终于回家了,阿甘再也不能迟疑了,他向Jenny求婚。这时的Jenny看上去是如此的苍老,她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我们来看看这段最经典的对白,好吗?
“Forrest : Will you marry me? I'd make a good husband, Jenny.
Jenny : You would, Forrest.
Forrest : But you won't marry me.
Jenny : You don't want to marry me.
Forrest : Why don't you love me, Jenny? I'm not a smart man, but I know what love is.”
老样子,我还是要再做一下翻译,其实这部片子的对白非常简单,我这个英语水平马马虎虎的人也能够听个十有八九(阿甘说:“珍妮,你愿意嫁给我吗?我一定会是一个好的丈夫。”;珍妮:“你会是的,福利斯特。”阿甘想了一会说:“但是你还是不愿嫁给我。”珍妮说:“你不会要娶我的。”阿甘想不明白:“珍妮,你为什么不爱我?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我知道什么才是爱”)珍妮对于阿甘的求婚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但阿甘早已看得出珍妮的迟疑,珍妮也知道她不适合阿甘,但又是那么依依不舍。之前在剧院门口,珍妮说阿甘不懂什么是爱,阿甘没有反驳,因为那时候他的确不知道什么是“爱”,但最后阿甘找到了爱的真谛,而珍妮却迷失了…
阿甘开始了横跨美国的长跑,这一段剧情有着许多许多非常搞笑的片段。阿甘从一开始只会跟随别人,变成会指引起别人了。
阿甘父子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可爱。“小阿甘”是Jenny带给阿甘的意外礼物:一个聪明可爱的“小阿甘”。值得注意的他们看的是“芝麻街”,当时时间八十年代初,而中国好像这几年才引进这个东西…
爱人死去,一段非常感人肺腑的感慨和诉说,使人潸然泪下。影片也就此渐渐画上句号。还有再看看碑文上的语句:“Jenny's grave marker reads: JENNY GUMP July 16, 1945 -- March 22, 1982 Beloved Mother, Wife and Friend (珍妮·甘,1945年7月16日到1982年3月22日,深爱的母亲、爱人和朋友)”,37岁失去了爱人,原来阿甘还是如此的年轻,他还有美好的明天,还有“小阿甘”。但他所经历的是一些人需要几辈子才能经历到的事情,不能不赞叹生命的奇迹!!!
我还非常喜欢这部影片中充斥的调侃:连续三届的美国总统、“猫王”Elvis Aron Presley、“The Beatles”的 John Lennon,甚至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都成了影片小小的调味剂。不断穿插的短片、充满诙谐幽默气氛的背景小调再配以阿甘憨直的喃喃讲述使观影者始终能保持能轻松愉快的心情。再来看一些我为大家整理的恶搞图片:
一对前后呼应的图片:过去Bubba 的祖母服侍白人,现在白人佣人来服侍Bubba的母亲,这一切改变都是由阿甘带来的。
又是两幅相对应的有趣图片:两个阿甘乘坐校车,同样的司机,同样的橙色校车,仿佛时间被凝固了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早年和阿甘有过接触的名人们:“猫王”、约翰·列侬还有肯尼迪总统,他们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点:“英年早逝”…
再来来看一看“阿甘·毛”牌乒乓板,特想拿上使一使。
“财富”杂志和“苹果”水果公司,极大的恶搞。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我不知道写得算不算好,反正我是百分百用心去写的。《阿甘正传》的确是经典的影片,但我的能力只允许我从一些台词入手,带出一些小小感悟。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室好友邱多文就向我推荐过这部电影,但忘了是什么原因直到现在才有机会看一看。也许我的这篇影评适合在看过《阿甘正传》电影后再来读,但我觉得最好你还是边看电影边看我的这篇影评。
一直都认为同一部电影,由同一个人来看,但在不同的时间,怀着不同的心情来看都一定会看出不同的感受。关于《阿甘正传》的影评在网上也看过一些,但我极其厌恶其中绝大部分影评所提到的“羽毛论”,因为我感觉这个理论反倒成了《阿甘正传》的一点点小瑕疵,“羽毛论”表达的含义是随风吹起的羽毛被风所控制而到达它们的归宿,羽毛本身没有选择的机会,它的寓意是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上天已经安排好的,每个人所走的路一出生就已经被决定。可事实上影片想表达的却是鼓励大家像阿甘那样“跑”出自己的路。
我承认也曾羡慕过阿甘的那份好运气,再者就安慰自己:“大概只是编剧大人比较富有人情味罢了”。暗自回想自己处理情感的方式也和阿甘有着相似之处:送女孩子的礼物总是巧克力,经常不经意地忘情凝望自己心爱的人,希望有一天也能成立一个以爱人名字命名的公司......但我绝不希望自己真的变成阿甘,只学学他的“阿甘精神”就足够了。就像以前大学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原来每个人总有一点“阿甘”啊。(原话是:每个人总有一点“某某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