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年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对当代青年肩负历史使命有哪些启示
青年要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正确的价值指导思想。奉行利他主义和实现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确立为人类而献身的价值理想。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的幸福和青年自身的完美这两方面的问题。人类的幸福和青年自身的完美,这两种利益不是彼此敌对、互相冲突的,也不是一种利益必然要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别人的幸福而工作,用户才能达到完美。
(1)电影少年马克思观后感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提出要从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求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 电影《青年马克思》主要讲了什么
电影《青年马克思》该片讲述了1844年,年轻的马克思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
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他撰文抨击普鲁士国王导致报纸被迫停刊,随后,他带妻子迁居巴黎。在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德国同乡恩格斯。
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后来,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2)电影少年马克思观后感扩展阅读
《青年马克思》是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由奥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 。
角色信息:
(1)卡尔·马克思,青年革命者。在《莱茵报》因撰文抨击普鲁士被迫停刊后,他和妻女迁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斗争。在巴黎期间,他与恩格斯相识,虽然一开始称对方是“门外汉”,但十分赞赏恩格斯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二人成为革命同志并结下深厚友情。
(2)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公子,其父在英国拥有多家纺织厂。但他作为父亲工厂的代理人,对父亲剥削工人阶级的行为极其不满。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的他,深入工人阶级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此为契机与马克思成为朋友。不仅与马克思互为精神支柱,更为马克思提供了经济支援。
(3)燕妮·冯·韦斯特伦·马克思,出身自德国名门望族,却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马克思这个“无宗教信仰的犹太男孩”。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艰苦,她也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她具有非凡的思想境界,对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
(4)玛丽·伯恩斯,来自爱尔兰的纱厂女工,爱憎分明,争强好胜,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在恩格斯父亲的工厂工作时与恩格斯相识,后来与他结为夫妇。帮助恩格斯与正义者同为盟取得联系,对恩格斯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 青年马克思的人生境界对你有什么启迪
天长地久的友谊
源于对于共同信仰的追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穿越百年历程,如今看来却依然浓郁醇香。他们带给现代青年的启示之一:真正的友谊,来源于对共同信仰的追求。影片的开端,一行白色的字幕“1843年初,专制君主统制下的欧洲 饥荒肆虐 经济萧条 危机四伏 处于革命的边缘”。历史往往惊人的相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王朝帝国梦破碎了。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何尝不也是处于革命的边缘。三年之后的欧洲危机,总感觉历史像是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控制着一切。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遇,是在争辩中彼此赏识,原来彼此都对对方的论著欣赏不已,却始终无缘相见。马克思讨薪之旅,成为两人友谊的开端。相谈甚欢,到了彻夜无眠。两人都烦透了无政府主义与空想主义,打着“博爱”“正义”的幌子,煽动工人运动,却没有实质性的纲领指导。于是将人人皆兄弟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同盟。同一个信仰,始终见证着两人的友谊。马克思精通于理论研究,恩格斯注重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工人基层的了解无人能比。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成就了两者友谊至纯至真。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解救万民,他们的友谊早已经上升为革命者的境界,上升为理想与信念的坚定支持者。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影片中我们看到的青年马克思始终激情澎湃,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他只信奉真理,始终在为真理而辩。但是辩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道理越辩越清,目的是为了知道工人运动,指导无产阶级认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要么发动革命不惜一战,要么忍受屈辱等待死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这句话不是马克思说的,但是它所包含的道理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工人阶级兄弟们,通过《共产党宣言》深刻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了自身的阶级构成,了解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敌对的双方,只有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腐朽的剥削阶级,人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投身实践,立足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始终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历史的进步。
把奋斗作为青春的底色
莫负青春年华
恩格斯调查工人阶级现状,著书传道时才22岁。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完《共产党宣言》时分别是30岁和28岁。青春芳华是有限,我们要用奋斗的青春抒写不朽的青春,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为了解决无产阶级而不懈奋斗。影片始终将马克思与恩格斯作为两条主线,而他们各自的爱情同样在奋斗的青春之中。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早已经脱离了世俗的观念。燕妮出生贵族,却因为信仰与马克思走到了一起,甘心情愿过贫困的生活,以灵魂伴侣终身偕老。恩格斯与玛丽的爱情,玛丽深爱恩格斯,却始终拒绝使用恩格斯家族的“剥削钱”,她也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但是又担心孩子跟着自己受苦,贫困是她选择独立自主的一条女权之路,也是她为了支持恩格斯的事业,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们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光岁月中,选择了奋斗,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全世界的劳苦大众,为千千万万无产阶级,这是何等的信仰,这是何等的荣光。
4. 马克思主义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启示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它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启示二、马克思的经历教会大家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虽说理论能指导大家的实践,但大家应该更清楚的知道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来源于实践并经实践检验的真理才能正确的指导大家的实践。
启示三、铸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青年的马克思在个人感情上也遇到了困难。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遭遇了生活的打压,然而马克思却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通过自己的拼搏来改写命运的轨迹。而马克思在学术生活中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也是马克思最终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伟人。
启示四、回望马克思主义的成长经历就不是宽阔平坦的,它在旷野中前进,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人生不可能是平坦的、笔直的路,只有在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顽强站起来的人才能创造一个辉煌的人生。
启示五、自觉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在柏林大学求学期间,马克思接触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思想,然而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思想吸收或是摒弃,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吸取其中的精华,最终扩充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马克思
5. 电影青年马克思 体现出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原理
《青年马克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善于从社会中寻找真理,它是通过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道理。
剧情简介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
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他撰文抨击普鲁士国王导致报纸被迫停刊,随后,他带妻子迁居巴黎。在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德国同乡恩格斯。
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后来,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5)电影少年马克思观后感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和相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论对社会实践,还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 谁有《青年马克思》电影,求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N4izXY5qJZ-JSn3Kk9Eqzg
《青年马克思》是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由奥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该片讲述了1844年,年轻的马克思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7. 观领风者有感对到学生有什么启示
从小学起,我们就学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知道他是千年第一思想家,知道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但也许我们并不知道马克思是怎样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是怎么追到全城最美女神的;也许我们并不知道这位比马克思大了4岁的贵族小姐为了和平民马克思在一起,几乎背叛了自己的家族;也许我们并不知道马克思在上大学期间为了创造一个全新的法哲学体系苦苦思索而病倒;也许我们并不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次见面全程冷场,差点错失40年的伟大友谊;也许我们并不知道马克思一家在流亡期间生活窘迫可为了创办新报纸捐献了刚得到的遗产7000塔勒。马克思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为了让新时代青少年认识真实的马克思,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宣部理论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学术支持,国内多家顶级漫画公司联合重磅打造的《领风者》系列图书。
《领风者》是首部以漫画的方式,全景展示马克思的亲情、爱情、友情、理论及斗争的图书,以马克思的生平为线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语言生动鲜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设计帅气俊朗,画风大气唯美。
在2019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浙江少儿出版社邀请了多名专家和《领风者》制作团队一起漫话《领风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上的尝试。
一、从“新”出发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是《领风者》的初心,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领风者》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让马克思的理论真正地活起来。
首部以马克思为题材的漫画:以漫画的形式讲述马克思多姿多彩个人生活、波澜壮阔的革命经历和深邃厚重的思想理论,全方位展示一个立体的马克思。
打造首个马克思的全媒体系列产品:除了漫画书本身,还针对不同的受众和传播渠道,推出动画片、主题歌、舞台剧、表情包、动漫周边等全产业链系列产品。
创新结合满足多层面要求:虽然是一部图书,但是从主题到内容,既满足于价值层面对文化、情感的高质量要求,又满足于市场层面对年轻、潮流的大众化需求。
二、“磨”出精品
从创意到制作完成,《领风者》历时两年,五易其稿,凝聚了大量的心血,只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
还原时代:再伟大的人物,再经典的理论,也不能脱离他所产生的时代,所以只有了解了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才能理解他的伟大。图书还原了19世纪的时代背景,串联了历史大事件,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世界。
雕刻细节:在脚本的打磨过程中,专家组力求为马克思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找到依据,参考了各国各类马克思相关传记、理论书籍,还有周边人物的回忆录、同时代的经典著作等等,让这些细节释放出真实的震撼与感动。
故事新讲:把握新时代语境,让老故事传播新价值。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很多故事都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在图书中,我们采用了全新的角度,大量情节和对话的补充,让人物更立体,让故事更丰满、更有人情味儿。
三、“燃”动青春
《领风者》立足青少年群体,从主题歌到形象设计再到脚本情节、语言风格,都力求创造一个热血又不失深度的马克思。
1、一部纯粹的中国本土原创漫画,中国“心”中国造。
2、联合国内多元化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南征北战乐队创作了同名的主题歌。
3、基于目前青少年的审美喜好设计人物形象,在真实的基础上对特征用美型的手法处理,由国内顶级画手亲自创作。
《领风者》(《使命起源》《梦想启航》《星辰大海》)致力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他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常人,在《领风者》中,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不是传说中对的神,这个人、这段历史就会给人力量给人启迪。
对今天00后10后的青少年来讲,可以从《领风者》中学到什么呢?
学习马克思的伟大志向。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里立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远大理想。有人说,马克思这是在唱高调。但正是这个远大理想激励着马克思,让他在颠沛流离和贫病交加中仍然坚守初心,不停地撰写文章和著作来启迪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引领人们,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新世界,献出了自己的精力、家庭甚至是生命。马克思去世的时候,没有人在他身边,也没有人知道马克思当时在想什么。如果可以设想的话,有一段话可以概括马克思当时的心境——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他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马克思做到了这一点,他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把“高调”唱成了“高尚”。
学习马克思的勤奋刻苦。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年第一思想家”,是和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分不开的。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的创作,花了四十年的时间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当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是要把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重要文献都研究完了之后,才动笔去写下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为了弄清剩余价值率的计算问题,马克思钻研了高等数学,并写下了《数学手稿》;为了读懂俄国关于土地所有制问题的文献,马克思在晚年自学了俄语;为了验证唯物史观在人类古代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性,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当时新兴的学科——人类学,并且撰写了《人类学笔记》。马克思的头脑就像是一艘在海港中升火待发的军舰,一接到命令就会驶往知识的海洋。正如马克思所写到的那样:“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马克思的重情重义。马克思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家的大门,始终向革命的流亡者敞开,收容他们并且与之分享家里仅有的一点食物。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出身平民之家,但是他妻子燕妮却是贵族家的千金大小姐,两个人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在婚后颠沛流离的岁月里,马克思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
《领风者》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次尝试。主题出版既要有底气,也要接地气;既要内容红,也要形式潮;既要不戏说,也要不枯燥。
从内容上创新讲述方式。以往的主题出版习惯于国家视角和大口号切入,习惯于“从上往下讲”“从大往小讲”,《领风者》从常人视角切入,用普通读者听得懂的小故事说开去,引发共鸣。
从内容上创新话语表达。《领风者》下功夫把理论语言转化为新时代的话、年轻人的话、鲜活的话、言简意赅的话、记得住的话,不说少说空话、套话、大话,力求让广大读者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
从形式上创新传播形式,从“简单思维”转变到“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思维,走“结合式”创新创意的路子,努力做到内容一次生成,多样态呈现,多频次传播,多渠道发布,多平台运营,避免零敲碎打,防止内容资源浪费。《领风者》出版同名动画片、舞台剧、主题歌、表情包、小程序测试题等形式对马克思生平和思想故事进行了整合性的系统开发。同一个IP跨媒介的呈现形式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最终多方合力,产生1+1>2的正向效果
我们要把好听的理论故事、生动的通俗话语和丰富的传播形式进行全渠道传播。让不同的受众,通过不同的渠道,接触不同深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
8. 青年马克思人生经历与人生境界对于你有何启示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新时代大学生要立鸿鹄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给大学生的讲话和回信中,语重心长地勉励他们“要志存高远”“立鸿鹄志”,要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他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
新时代大学生要坚定不移为远大志向而奋斗。当前,一些大学生虽有远大理想信念但易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青年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为理想信念奋斗终生,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非常有针对性。“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理应是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注重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读书学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人在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是有益的,《颜氏家训》中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这些论述对大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很有启发。
9. 领风者动漫观后感
《领风者》是一部7集的日本动漫,主人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被相对高度政治化的名称,就是被带进了二次元世界中,这也是为了留念马克思两百年诞辰发布的动漫。
动漫中的故事情节分配,人物形象设计等都很喜欢。动漫很简洁明了,叙述了马克思为了更好地追求真理而不断前进的故事,使我们更了解马克思,了解这其中的故事。
这一部短短动漫印证了名人马克思从少年到青年壮年,到老年,最终到晚年时期,印证了他与老婆燕妮的杰出感情,纪录了他与恩格斯的杰出友谊,记录了他的杰出共产主义社会工作。
动画片头曲让人热血澎湃,“这是一个执着的梦想,铿锵有力,未来漫长;这是一种忠诚的信念,昂首阔步,期待远方。”这是马克思一生的奋斗。
为了建立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他过着贫穷的生活,没有钱支付租金,没有钱救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他,这让他感到内疚,他也很幸运,有家人的支持,朋友携手,建立一个唤醒无数人的思想体系。
10. 1.青年马克思对理想的思考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青年马克思始终激情澎湃,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他只信奉真理,始终在为真理而辩。但是辩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道理越辩越清,目的是为了知道工人运动,指导无产阶级认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要么发动革命不惜一战,要么忍受屈辱等待死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这句话不是马克思说的,但是它所包含的道理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工人阶级兄弟们,通过《共产党宣言》深刻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了自身的阶级构成,了解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敌对的双方,只有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腐朽的剥削阶级,人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投身实践,立足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始终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