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我是怀着期待和崇敬的心情看完的。
这部影片,讲述了1945年开始到1949年伟大祖国解放之前的几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段内战的历史不可能不了解,但是当那些情景再次出现在眼前时,自己还是不由得不心潮澎湃,不由得不激动。当看到革命党人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蒋介石残酷杀害时,我既痛恨蒋介石的残忍和没有人性,又为革命党人惋惜,美好的新生活就在他们的眼前,他们却被无情的夺去了生命,他们没能享受到,自己用不折不挠的、舍生忘死的斗争换来的胜利。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革命烈士,在当时那个年代,执着的坚持真理、坚持追求自己向往的共产主义、坚持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而不惜一切的牺牲精神,才打败了蒋家王朝,才建立了新中国,才为中国人民换来了自在的幸福生活。
革命前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即实现自己的信仰——为中国人民求得解放。在与敌人斗争时,表现出的大智大勇、表现出的坚定和坚韧、表现出的无畏的牺牲精神,无时不刻不在感染着我。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模。建国以来,我们在共产党的一代代英明领袖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地发展、强大自己的祖国,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学习、休闲娱乐环境。祖国在发展,人民在进步,社会在和谐,精神、物质双丰收。我是时代的宠儿,生长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享受着烈士们用献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学习、运用着现代社会的知识、技术,为现在中国的小学教育做着自己的贡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饮水思源,《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再一次为我敲响警钟,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要珍惜今天,志在明天。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在工作中灵活的运用教育教学手段,力求做到全心全意的为祖国的下一代服务。
❷ 建国大业观后感50字左右
观看了《建国大业》,我的眼睛一片湿润,心潮澎湃,感叹先辈创业的艰辛,感叹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感叹之余,对于现在美好的一切,我们更应倍加珍惜。
影片中令人难忘、感动的片段很多: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无数人前仆后继,抛洒热血,只为中国革命的一线生机;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领袖、战士携手共进,抵达目的地的时刻,这革命转折的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传来,那一刻,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
有首歌名叫《为了谁》,在《建国大业》中,我们看到了回答。解放军解放上海,为了尽量不打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解放军没有使用重武器,宁愿血洒苏州河,解放上海后没有进入民居,而是露宿街头。
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是应当代代相传的,成为不灭的时代精神,正因这种精神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获得了“最可爱的人”的称号,到现在这个称号一直都是共产党军队的光荣与传统。
影片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种让人振奋的感情,带领我们回到那段峥嵘岁月,体味建国的艰辛。影片很快就演完了,我们甚至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但却让我们记住了,我们的国家经历过虚弱、侵略和战乱,我们的人民受到过欺辱、压迫与掠夺,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鲜血铸就的成果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守,去保护。
(2)立国大业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建国大业》幕后花絮:
1、姜文去片场的时候,抱着半尺多厚的关于毛人凤的资料。他为自己的角色亲自设计了服装,肩章、纽扣、胸牌,最大限度按照历史资料复原片中毛人凤的那套军装。
2、该片有一场陈坤与佟大为两人冷对眼神的戏,只是一个简单的眼神,却在陈坤的坚持下拍了九遍,直到拍出最好的效果。
3、导演本来有意请陈道明出演蒋介石,由于档期问题,陈道明主动放弃,并要求出演一个小角色。
4、最开始张国立辞演蒋介石这个角色,他觉得和人物外形差距大,后来在韩三平的多次劝说下才答应出演。
5、为了让自己的外形像蒋介石,张国立每天只吃一顿饭,饿得头昏眼花,用了半个月时间从146斤瘦到135斤。
6、该片中化妆师为特型演员化装要花费很长时间。张国立化蒋介石的妆,需要4小时,在拍摄前还要垫鼻子,戴牙套。
7、胡军在该片中仅有3场戏、5句台词。对于安排演什么角色,他从没挑剔过,坚决服从安排。
8、陈好的四场戏已经全部完成,但由于表现出色,她突然接到导演组的通知,说后面又为她加了一场戏。
❸ 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字
最近猫叔又一次看了一遍建国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建国大业》,感觉下面的评论有些需要商讨一下,其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就是“内战无英雄。”说实话,在以前,我也对这种观点深以为然。但是,如果深入思考的话,它显然是立不住脚的。
在内战以前,也就是抗日战争,这是争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的战争,这场战争打了十余年,国共两党也从内斗走向了合作。“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句传统的老话,在那个时代,被两党进行了一场完美的演绎。
在那场战争里,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华侨,都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战火纷飞下,回到祖国,捐款捐物资,甚至上前线。近代史以来,一场空前的民族大团结,深深凝聚在了一起。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战争,在前线流血牺牲的战士,无论何党何派,都是民族英雄,都是被值得赞扬称颂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到了抗战之后的内战,曾经在前线保家卫国的英雄们,又开始了双方的厮杀。这场拼杀,是内战,是自己人与自己人的拼杀。
于是,现在很多人对1946年之后的这场战争,并不感冒,甚至以现在的眼光,批判起了冠以意识形态的帽子。很多人对打土豪、分田地这种方式,感到了不满与讽刺。除了“内战无英雄”这种观点外,还有很甚者对那场战争的正义性的质疑。
其实,电影《建国大业》里,有一段情节很有意思。那就是老蒋与小蒋的谈话,老蒋问小蒋,李宗仁的划江而治能否成功。陈坤饰演的小蒋很帅,但是回答的这个问题,却不如老爹透彻。他说需要看苏联和美国的意思。然而,老蒋同志直接打段了他的话,说谁的意思都不用看,分裂中国,没人能够担得起这个千古骂名。
其实,这段话,就已经点透了这场战争的性质。那就是国家大一统!
自秦始皇始,一直到如今,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国家,其实就是沿着这个历史主题向前行的。
1946年到1949年的这场内战,也算是历史的重新演绎。双方的军队,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完整,进行了一场拼杀,他们是国家大一统的缔造者和贡献者。无论其中一方的结局如何,他们都是这场战争的悲情人物,也是这场战争的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统一,就是英雄。
只是因为治国理念的不同,所以有了这场战争。但是,内战无英雄这种观点可以休矣!
❹ 建国伟业电影观后感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这部片子将重大历史事件在影片中来回穿插,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
影片中令我最难忘的一幕是在那在山花烂漫的小道上,毛泽东、周恩来两位巨人背着拿花的稚嫩孩童,孩子在叽叽喳喳的打闹,而他们嘴中依然自然的诉说着国家大事,这是何等人间美好。在那一幕里,我仿佛我已经带入了初春时期老人领着孩子一同郊游的场景,色调是如此鲜艳明亮,音乐是如此欢快洒脱。
其充分塑造了毛主席撇开政治立场的别样形象,他也是一位会为了逗孩子笑的仁慈长辈,他也会为了炊事员的去世而沉默不语,他也会内心焦灼,站在房顶看锦州。当1949年淮海战役取得全面胜利,长江以北再无战役时,他眼中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中国已然成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由衷地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内心也应该永远装着我们的祖国,在她的光芒下更加闪耀。
❺ 《建国大业》观后感1000字左右,但必须必须原创哦~~谢谢大家啦~
写作思路:可以写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什么,主人公都有谁,是围绕什么样的故事展开的。语言要流畅,要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文章更具体。
正文:
《建国大业》以抗战胜利为背景,主要讲述毛泽东与蒋介石举行和平会谈达成共识后不久,国民党单方面发动内战,并对民主党派人士大肆迫害。
共产党坚决进行武装反击,不少民主党派人士和国民党内人员纷纷倒戈,与中共站在同一立场。在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同时,大批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的诚恳邀请下历经艰险,奔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
电影里曾数次切如录像,与前后对比有显突兀。但毫无疑问,作为纪念的公益电影,旨在告诉人们没有偏差的历史。毕竟过去再怎么漫不经心做的事,在当前都不可能原样复制,而且我们不一定知道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
片尾的开国大典或许是很多人最不陌生的片段。带领共产党走向胜利的毛主席显然年事已高,可他的话语,却是亿万中国人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骄傲。
国共内战期间,条件上佳的国民党却秘密残害无数提出正确思想的人才。李公朴的公然杀害,直到闻一多身体横在乱枪下,人民还会支持渴望拿下中国的国民党吗?蒋介石被动地或主动地将每步棋下到最好,但当前情况也始终只有一种下法,斗智斗勇,兵、将都投了,降于共产党。终是败给人民和信任。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
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胜利!定下国旗国歌的那一刻,是国旗国歌作者的为自己正名的那一刻,经过多少反驳、争吵、拼命挽回,不都是为了国家未来的自豪吗?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❻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300字左右
思路:根据建国大业的内容情节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昨天,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看《建国大业》。电影描述了建国初期以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建立多党合作的政府为主线。
中间穿插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内战全面爆发、三大战役、解放军渡江、共产党多方面争取各界民主人士组建多党合作的政府、政协会议召开等历史事件。通过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新中国的由来,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周恩来、蒋经国、宋庆龄、毛泽东、蒋介石、邓颖超等人物。
在政协筹备会议中,确定了国旗和国歌。最先大家都同意中间有一个黄杠、代表黄河的方案,但最后经大家讨论确定的是背景为红色,左上角以一颗五角星为中心、四颗小星围绕的方案,因为它即表现出了中国现状,又预示中国美好的未来。
在讨论国歌歌词时,有人提议要该原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这句话,可是毛主席说一个民族是要有危机感的,所以最后大家还是一致通过了以《义勇军进行曲》原文为国歌歌词,这样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五星红旗和慷慨激昂的《国歌》。
❼ 《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
很安静地把《建国大业》看完,但心里早已经心潮澎湃。
《建国大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一直以来,战争系列影片层出不穷,不断拍打自己的灵魂。在这个安定的年代里,只有历史还记录着那段血的教训,叫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断浸透着越来越模糊的我们。
可以想象,有那么多的革命志士会奋不顾身地投身到革命中去,为人民寻找未来,我们怎么能忘记?因为有这样的爱国精神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在《建国大业》里,几乎没有轰轰烈烈的厮杀场面,没有血飘在空气里的味道,更多的则是人物刻画,更多的是敌人濒临失败的痛快。艰苦的条件里,总有那么一束温暖的光辉洒进人们的心里。那便是拯救了人民的中国共产党,他带给了人们希望。
正义带来了胜利,人民挣扎已久的痛楚终于就要解脱。真理永远在正义这一边,在众多的人们领袖带领下的中国革命自然会走向胜利。
❽ 《建国大业》观后感 500字左右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心在起伏,随着60国庆,我百感交集,伴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回想起60年前,中国说民主政治协商,60年后,中国说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这是60年抒写的新中国。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令我十分感动,终身难忘。
❾ 建国大业观后感600至800字
写作思路:先回忆什么时候看这部影片,然后写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什么内容,然后选取影片中值得思考一点,说明自己思考的结果,本片示例选取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利呢?然后说明原因。然后再写自己对影片整体感受,并提出倡议做一个有用之才。
范文
在前两年,我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一幅幅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画面仿佛还在我脑海中回荡。
《建国大业》简述了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却选择了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失败了。 那么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利呢?
第一,共产党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为得民心,二是因为得人才。从电影中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必然性始终灌注在电影中,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则十分混乱,各管各的。
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择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那时却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
看着电影,想着历史,我的心中无限感慨。我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少年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观看着这一幕幕让人心酸,无奈的历史;自责自己身为新一代接班人却没有实力,没有本事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和牺牲。寒窗苦读几年,马上就考上初中。但是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却是一片迷茫,甚至不知将来要干嘛。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知识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将来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