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标题"灯火常在,行者不孤"有何深意
标题"灯火常在,行者不孤"的深意是:邹碧华精神照亮法律人前行的道路,有邹碧华的精神做榜样,法律人前行的路不孤单。
26 年来,邹碧华始终坚 守对法律、法官职业的信仰,以法治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
改革的事业未竟,但他“燃灯者”的理想,敢啃硬骨头的魄力,炽热的信仰力量仍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将始终以精神为指引,坚守信仰,不畏困苦、勇于担当。
燃烛掌灯,破冰探路。
在司法改革的道路上负重前行。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邹碧华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大幕刚刚拉起的司法改革上。
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的操盘 手之一,他身体力行地推动司法改革,虽不讳言改革之艰,却毫不畏难迎艰而上,把 改革“一点一点往前拱”。
司法改革中,他带头引用信息技术,开创了将审理按 照难度系数和数量等因素对法官进行考核的先河, 维护了一批年轻法官的机会, 最终, 员额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困难重重的改革之路,正是邹碧华同志敢于担当的责 任意识和大胆创新的改革智慧, 才可以破冰前行。
拓展资料:
《邹碧华》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出品,史凤和执导,佟瑞欣领衔主演,刘小锋、陈虹池、何琳、洪洋主演的人物传记片。
该片根据法官邹碧华生前事迹改编,讲述了他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形象,以及为了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故事。
该片于2017年11月2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2014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佟瑞欣饰)向来沪学习交流司法改革工作的某省政法委领导介绍了上海司法改革进展情况,中午,他又赶赴徐汇区法院参加会议。
邹碧华已经连续几天马不停蹄地工作了,在去往徐汇区法院的路上,他突然感到心脏不适,被送往医院后再也没能抢救过来。一时间,邹碧华去世的噩耗传遍中国,律师、法官、专家、以及与邹碧华有过交往的群众,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深切悼念这位47岁的好法官。
参考网络资料链接:网页链接
Ⅱ 牛犇年轻为什么不入党
牛犇曾自我剖析:“我个子矮小,演的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我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是纯的,而且多少年一直如此。”
1950年代,演员黄宗英、白杨和秦怡,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老演员们把入党当一件神圣的事,当成心灵的考验来面对。牛犇自认为比不上这些老演员,没有申请入党。
当刘琼、孙道临、乔奇、谢晋等老艺术家在21世纪初接连去世时,牛犇才知道这些老友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6年,上影集团拍摄影片《邹碧华》。牛犇演一位来法院上访的老人。
2018年5月31日,在虹桥路广播大厦18楼的上影演员剧团会议室,中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演员剧团支部党员大会召开,83岁的牛犇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距离他想要入党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
Ⅲ 今天单位要求去看邹碧华电影,看完领导要求写读后感,怎么写求助
其实你说的应该是观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Ⅳ 邹碧华同志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邹碧华,男,1967年1月生,江西奉新人,汉族,高级法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曾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
2014年12月1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
2015年1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邹碧华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邹碧华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全面推进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邹碧华式的好干部、好法官。
Ⅳ 邹碧华的人物评价
邹碧华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邹碧华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全面推进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邹碧华式的好干部、好法官。
Ⅵ 资助中心放什么电影
电影《邹碧华》。
电影《邹碧华》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生前事迹为蓝本,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的生动形象,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
Ⅶ 珍爱生命崇法尚德 读后感
2014年12月10日下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赴基层法院调研途中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7岁。邹碧华去世后,社会各界一致痛悼。相熟者回忆起他生前的点点滴滴,素昧平生者了解到他的感人事迹,无不垂泪。
邹碧华为什么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和缅怀?为追寻人们心中的这位好法官短暂的人生轨迹,春节前夕,《经济日报》记者连续半个月在上海深入采访邹碧华生前工作的法院,和他的司法改革团队的同事一起座谈,走访他曾经审理过案件中的当事人,与他的家人一起回忆生活中的片段。从与众多人士的交谈中,记者看到了一个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一个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一个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好党员,是如何用生命诠释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执着与忠诚。
端详着邹碧华书房的照片,仿佛看到他还坐在那里学习与思考。听着邹碧华妻子唐海琳平静到令人心碎的叙说,明白邹碧华是个多么爱家的男人,但他没有办法更多照顾家人,他的肩头有太沉的担子。一位受到邹碧华百般呵护的白血病患儿一定要跟着爷爷去送别邹碧华,在爷爷泪流满面接受记者采访时,小小的他就静静地等在门外,他的法官“爸爸妈妈”要保护他不受干扰地长大,而他的案例的突破,将让更多孩子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更好的保护。
今天本报推出两个整版讲述邹碧华的感人故事,追随邹碧华的不凡足迹,探寻邹碧华的心路历程,就是为了学习邹碧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乐于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有更多像邹碧华那样信念坚定,捍卫公平正义的忠诚战士,让我们的人民“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