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月一日的影片评价
电影《八月一日》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画面赏心悦目,真实地再现了南昌起义震撼人心的风云历史。(新浪影音娱乐评) (大众网评)
该片编创人员从学习掌握党史军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入手,用全新的视角凸现了南昌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通过对年轻的共产党领导集体在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苦苦寻找正确道路的真实表现,彰显出一种追求真理的探索勇气和献身精神。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形象在影片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和刻画,同时,还精心塑造了一批基层官兵形象,他们与真实历史人物相呼应,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容。特别是结尾攻打南昌城的战斗场面,英勇献身的战士在冲天火光中化成红飘带的浪漫写意,既形成了影片情节叙述的高潮,也从审美角度完成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颂扬。(新浪影音娱乐评)
该片基本体现了主创编导人员“文戏感动人、武戏震撼人、全片吸引人”的自觉意识,做到了文武相间,张弛适度,叙事流畅,引人入胜。但是,可能因为时间仓促,影片在剪辑、合成方面还有一些细小瑕疵;而从整体的美学风格上说,因为属于革命战争片“武戏”的成份较多,所以借用高科技形成的战争场面颇为惨烈,稍不注意就会形成了一种血肉横飞式的影像奇观,过度的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往往容易消减观众对影片内涵的深层思考力。
电影《八月一日》在适值建军八十周年之际推出,秉承了“八一”红色血脉,为党的“十七大”奉献了一份精神文化厚礼,也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一部力作。(腾讯网评)
电影《八月一日》以人为本,真实地再现大革命时代,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经历的痛苦挣扎、矛盾与无奈,直至最后以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在挫折中站立起来。而对于汪精卫等反面人物,也没有将其设计成猥琐龌龊的形象,而是将他的睿智英气与工于心计结合起来,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同时影片中出现了一些历史中不曾提及的小人物,对这些人物并非一带而过,并且在细节上进行了刻画,形成了诸多亮点,使整部影片更富于人性的光芒。(搜狐娱乐评)
《八月一日》比较客观地表现了陈独秀及当时的党中央在起义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也表现出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幼稚,这可能也是革命必须付出的代价。该片对陈独秀这个人物政治尺度、分寸的把握比较适中。(新浪影音娱乐评)
㈡ 《八月一日》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八月一日》,讲的是南昌起义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九二七年蒋介石,汪精卫在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财团的收买下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在“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漏掉一个”的反动口号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为了挽救革命。七月下旬,中共中央临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上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任命周恩来为南昌前敌委员会书记,指挥这次起义。在党的影响下,北阀名将叶挺的部队从武汉乘江顺流东下,在航行的过程中,部队中的共产党员深入群众,做了大的量的工作。这支素有铁军之称的队伍,士气高涨,群情激昂。带有传奇色彩的贺龙率领第十二军也从湖北省的武穴出发,浩浩荡荡的奔赴九江。一路上他们宣传革命主张,吸收了一批农民协会的骨干入伍,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七月二十七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在南昌的江西大旅社正式组成,并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于三十日晚举行武装起义。会后,周恩来等仍将起义计划告诉了贺龙,征求他的意见。七月三十一日下午五时左右,我军决定于明四日是一举 消灭敌军。八月一日凌晨四时整,战斗正式打响。顿时,枪声,火炮声大作,响彻全城。早晨六时多,起义军已全部解决了南昌内地和郊区的敌军,南昌起义成功了。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一是共产党远坚韧不拔的毅志和与叛变革命者斗争到底的决心,以及保卫人民安全的志向,使他们一直与叛变革命者斗争着。正因为有了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等的共产党员一直努力地斗争着,才可能解放全国,成立新中国。直到现在,在庄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赫然印着“八一”二字。由此可见,南昌起义对中国的意义是非同异常的。就因为这一枪,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那天起,一支伟大的军队诞生了。二是我十分痛恨蒋介石和汪精卫。他们竟然在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财团的收买下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还制定了一条荒谬的宣言——“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漏掉一个”的反动口号中,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他们是社会的败类。
这些为祖国而奋战的战士们,我真敬佩你们,因为如果没有你们,就不会解放全国,成立新中国,我们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非常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如果这次南昌起义没有他,就不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踏着先辈的足迹,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㈢ 看完电影八一的观后感250字
今日有幸观看了影片《八一》。影片耗资巨大,战争场面气势磅礴,真实震撼。全片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令观众热血沸腾。
此片拍摄耗资巨大,动员的人力堪称八一厂出品影片之最。此片的幕后工作人员多达860人,群众演员参演人次更是多达9万8千人次。此片全部实景拍摄,场面极为浩大,战争场面大视角空前展现,演员们也都凭着一腔热血冒着生命危险在漫天炮火中拍摄出精彩的影像,无怨无悔。爱国主义精神与敬业之心支撑着全体工作人员艰苦拍摄、再现了先烈之路,把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如此恢弘壮烈的全景展现。
《八一》用了大篇幅的战火笔墨刻画了战争之残酷,战场之惨烈。战争之伤害,对于交战双方来说,实际上都是巨大的。杀人一万,自损八千。百团大战我军投入兵力高达105个团,40多万人,毙伤日伪军两万多人,但我们自己的伤亡也高达将近两万人。伤亡实际上是对等的,代价不可谓不惨烈。不得不承认,日军当时的战斗力之强和武器之先进是一穷二白的八路军无法相提并论的。但,为了民族的荣誉,为了人性的尊严,我们也必须硬顶上。片中对于战争对于人命的摧毁全方位真实展现,还是很靠谱的,不像许多抗日雷剧演得那样胡扯,展现了一部历史正剧的凛然气象。我们看腻了手撕鬼子的闹剧,我们鄙视裤裆藏雷的龌龊,我们拒绝虚伪的阿Q精神,我们厌烦了无尽吹嘘的自嗨,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展现战场之真实状况的影视作品,还原历史的冰冷与残酷。
浩浩中华史,悠悠五千年。五千年来,祖国经历了多少沧桑谁知道!我们要努力学习,把祖国的未来建设得更美好!
㈣ 帮写一篇电影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㈤ 关于电影八月一日的观后感 谁能提供个2000字左右的例…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影片《八月一日》,作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和党的十七大献礼之作,讲述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周恩来同志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和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于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的故事。 2007年11月2日晚,我们全系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在系党总支的组织下观看了这部历史巨片,见证了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南昌起义的历史过程和起义前周恩来等同志的艰难选择过程。历史证明,只有建立中国**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慨良多,陈独秀的困惑、贺龙的抉择、汪精卫的精明、周恩来的果敢、叶挺的血性,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那么生动形象。我由衷敬佩我们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在中国处于最危难的时候,作为党的前委书记的他毅然扛起了领导武装起义的大旗,千斤重担系于一身。他勇于承担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大智大勇的斗争策略,坚定果敢地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耐心细致地做好起义部队的工作,以及在决定起义的前夜,在《国际歌》声中给起义部队的战前动员,所有这些都让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尤其是他的那句“只要革命有后,我们无后又何妨”更是让我钦佩不已。还有就是贺龙元帅,他不惜放弃个人升官发财的机会,毅然选择加入中国**,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打击蒋介石,反攻汪精卫,“两个肩膀扛了一个脑袋,就是为了要让穷苦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的话铿锵有力,永远停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要继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崇高历史使命,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我们还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都要相信自己坚信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都要敢于去面对。中国**是伟大的,我们应当更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密切联系群众,我们也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繁荣富强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㈥ 赓续红色基因主题八月一日观后感
延续红色基因就是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指引,山东以阵地凝魂聚气、以教育强基固本、以实干锤炼硬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激活干部群众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把精神的力量变成改变世界的行动,为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凝聚磅礴力量。
㈦ 观8月1日电影有感
😤
㈧ 八月一日观后感 500字
星期日的晚上,学校教导处组织我们全体师生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八月一日》,我深受感动,深深地领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应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去实现革命先辈未实现的梦想。
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独立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毅然决定以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蒋介石为了除掉红色政权,开始了惨无人睹的血腥杀戮,在高高的南京城楼上悬挂着共产党员的人头,并悬赏20万大洋抓逋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者。
1927年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成立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当时,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有两万多人,而国民党在南昌的军队不足万人,并师以上的军官都去庐山开会了,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中国共产党决定8月1日凌晨4点发动起义,在紧要关头,一名副营长(赵富生)叛变投敌,被贺龙抓住后,当即立断,决定起义时间提前两个小时,8月1日凌晨2点时,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顿时,全城枪声、喊声、爆破声混成一片,经过数小时的激战,起义军终于在拂晓时夺取了南昌城。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我们应珍惜光阴、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回想起那些英雄人物,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发奋图强读书,用知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㈨ 《海棠依旧》《太行山上》《八月一日》随便一部的观后感1500字,原创哦,急求
观看央视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一直是我的最爱。最近一直在看央视一台播出的优秀电视剧《海棠依旧》。随着周恩来总理的生病直至逝世,我的眼泪一直没停下,总感觉心里想表达些什么,我想同我有着一样感受的人,一定很多很多,心里一定都忘不了周总理的一频一笑,一举一动,眼前一定都开满了海棠花。
“海棠花质朴而不失艳丽,它们很团结,所以生得很茂盛。”这是剧中周总理所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这里的海棠花,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蕴。
《海棠依旧》以1949年周总理进入北京至1976年逝世为历史背景,真实还原了周总理工作、生活的真实情节,再现了周总理崇高的精神境界,伟大的人格魅力,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奋斗不息的革命情怀和心系民众、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可以说,此剧对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令人动容的同时,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隐约记起了儿时的一件事,那天我照例想拿起饭盒,到厂部职工大食堂打小米粥,母亲哭着说:“总理逝世了,今天在大食堂举行追悼会。”母亲做了好几朵白纸花,分别戴在一家人胸前,我跟着父母一起挤到了大食堂,食堂内外早已人山人海,哀乐回荡,人群中到处都是哭声。
那时的我并不太明白人们为什么都会失声痛哭,以至于小学课本里会出现天灰灰,山河泣,十里长街哭送总理等动容场景,连老师都会哽咽着读不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本就喜好历史的我,读了许多关于周总理的纪实文载,也渐渐明白了那份哭泣中的不舍。
记得我曾在一本历史文献中看到,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自成立至1976年,三十年间从未给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下过半旗,却在周总理逝世时下了半旗,有些国家提出了质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只用了三句话,便征服了全场,他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没有一分存款?又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到人民爱戴?!这短而有力的三句话我至今记忆深刻,做为中国人,有太多的人为有这样的总理而骄傲而自豪!他不仅仅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更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给世人留下了太多太多:一生为国为民,维护世界和平与进步;风度翩翩,恩爱一生;浩然正气,两袖清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使无数的人自然而然地随着镜头的穿越生发缅怀,令人无法不想起他,怀念他。
敬爱的周总理,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令人如此景仰,最深刻的内涵,就是那种融入生命的祖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想起了他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他“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的远大志向。一年年,一月月,一刻刻,他与祖国风雨同舟,与人民生死相依,处处践行着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与至高境界,以毕生的实践诠释了“不忘初心,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留下的闪光思想永远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的人民多么可爱”,这是剧中周总理受到八奶奶及抗洪、抗震群众的奉献精神所感染而发出的肺腑之声,凝聚了彼此的尊重,彼此的感染与彼此的珍惜。
中南海西花厅那灿若繁星的海棠,或许在编剧心里象征着人民群众,周总理心系海棠,正是他心系人民的最美的诗意升华。
纵使有更多的言语,也无法表尽观后的感受,这个七月,眼前开满了海棠花,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从而汇成了对周恩来总理最深切的怀念之心。
㈩ 《八月一日》这部电影的影评谁有呢发个给我吧
建军节 是每一个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在我们安逸的过着日子的时候,请不要忘了当年的前辈们是怎样的用热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好安定的生活~~至于拍的电影,我说说我的看法~~
~~只说对影片的看法~
这部电影战斗场面比较以前的同类型片子是有突破,尤其是开头不久的战斗和骑兵的冲锋,较有视觉效果。但是剧情太平淡,没有高潮,也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灵的桥段。演员的外形感觉与心目中的历史人物有差距。贺龙太瘦,刘伯承太胖,周恩来太老,叶挺太帅,汪精卫太丑。陈独秀和张国焘还是有点脸谱化的感觉。我也觉的剧中的爱情戏和小男孩的戏是画蛇添足,是败笔。
片子成年人看起来太假,太小儿科,缺乏深度。小孩看起来太血腥,比如悬挂示众的人头、战斗中的残酷等。再说,小孩如果没有大人的指导和解释,他也搞不清楚剧中走马灯一样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至少小学生绝对理解不了。所以,影片犹如鸡肋,两边都讨不了好。
战斗场面比较以前的同类型片子是有突破,尤其是开头不久的战斗和骑兵的冲锋,较有视觉效果。但是剧情太平淡,没有高潮,也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灵的桥段。演员的外形感觉与心目中的历史人物有差距。贺龙太瘦,刘伯承太胖,周恩来太老,叶挺太帅,汪精卫太丑。陈独秀和张国焘还是有点脸谱化的感觉。我也觉的剧中的爱情戏和小男孩的戏是画蛇添足,是败笔。
片子成年人看起来太假,太小儿科,缺乏深度。小孩看起来太血腥,比如悬挂示众的人头、战斗中的残酷等。再说,小孩如果没有大人的指导和解释,他也搞不清楚剧中走马灯一样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至少小学生绝对理解不了。所以,影片犹如鸡肋,两边都讨不了好。